以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我不是药神)中的人物形象
以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我不是药神)中的人物形象

暴露无遗以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我不是药神)中的人物形象----以程勇与曹斌为例《我不是药神》整部影片围绕“贩卖违禁药”展开,从程勇为己谋利贩卖违禁药到赔本贩药造福病人的过程中,警官曹斌一直在内心极度煎熬的情况下对贩药案件进行追踪调查。
该部影片在欲与爱的较量,法与情的斗争中诠释了人性由脆弱到救赎的转变。
影片中人物心路历程及行为活动的转变凸显了人性的复杂。
文章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剖析电影中心理活动错综复杂的程勇和曹斌,探究他们的本能欲望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成长历程,揭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关于他们行为的指引作用。
【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1923年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格都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他提出本我遵循唯乐原那么,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表现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幸免痛苦。
自我遵循现实原那么,它通过理性的方式对本我的冲动加以调节操纵,保护整个机体不受损害,同时也为满足整个人格的利益需求而保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超我遵循道德原那么,它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即确定道德标准以压制本我冲动,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使人产生内疚感。
这三个部分遵循能量守恒原那么,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部分在人格上此消彼长,总量保持不变,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个体能够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当三者失衡时,个体会感到迷茫困惑,产生心理疾病,甚至精神失常。
【二】影片中程勇与曹斌的人格转化〔一〕本我的欲望在影片前半部分,程勇把自己的本我表现得淋漓尽致,要紧表达在程勇关于金钱的贪恋以及对法律的恐惧上。
而以正人君子形象出现的警官曹斌,在怒火中烧的情形下,也会出现人格要紧受本我妨碍而导致情绪失去操纵的情况。
当吕受益想要让程勇帮忙贩卖违禁药时,程勇说“走私药物抓到要判刑的,……再说那个大的风险,你就给我三万块钱啊!”,表达出程勇内心有唯利是图、趋利避害的本能。
关于《我不是药神》影中人物性格分析

关于《我不是药神》影中人物性格分析这部电影会“药”你笑也会“药”你哭,每一个角色都有出彩的设计。
7月9日在好人生态学完皮纹精灵,10日观影《我不是药神》,影片中各种精灵在我眼前闪现。
先说程勇吧,很真实的一个角色。
程勇很胆小,这一点很符合一个小市民的特点。
面对吕受益的出现,他是动心的,却还是拒绝了,他退缩了(这时是电精灵的特质显现,犹豫、盘算,当他觉得可能有坐牢风险出现,理性地决定不去冒险)。
父亲的病无疑是把他推了出去,一面是父亲的命一面是落魄的生活。
程勇想要父亲活下去,所以铤而走险,走上了走私印度药的路。
当印度药工厂的老板听到程勇要在中国卖药,他问过程勇是想要做一个救世主吗?程勇的回答看似有些滑稽,其实很心酸。
他说:我不要做救世主,我要的是钱。
程勇只想拿了钱,救父亲的命。
(电精灵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后是非常有执行力的。
电精灵可以排除万难,发挥整合资源的特质,整合各类病友,在病友的帮助下,终于拿到印度药品的代理权。
)在大伙儿分钱的时候,嘴上说他和彭浩两清了,其实还是给彭浩准备了药和钱,还叮嘱彭浩不要再把药分了。
看到彭浩跟他说谢谢,他很开心。
其实程勇自己内心觉得他能救人,也就是证明了他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他很开心他被人所需要着。
也是自尊心的满足(这时是金精灵闪现,当有弱小需要,他的仗义、保护弱小的特质呈现,同时也满足了金精灵很享受权威)。
当吕受益因为吃不起药而自杀的时候,他内心的愧疚到达了顶峰,升华成了对于所有病人的愧疚,他不再想着赚钱,甚至倒贴钱的做法其实就是在赎罪。
(电精灵在是要赚钱还是赚良心之间做选择)或许在白血病人眼中,他的做法无疑是救世主了,可是只有程勇自己知道,他是赎罪,是在自我救赎。
其他人物简单判断一下,大家有空看了之后可以一起讨论和挖掘:曹斌:金精灵;吕受益:水精灵、地精灵;刘思慧:山精灵、火精灵;刘牧师:石精灵;彭浩(黄毛):岩精灵。
曹斌最大的特点是嫉恶如仇,从公安局领导通知他彻查“假药”事件时他义愤填膺的态度,到他发现“假药”其实并不假的时候他试图说服领导不要再追查“假药”事件,(金精灵不惧权威,以理服人)这个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人格三结构理论解读《我不是药神》中程勇心灵成长历程

从人格三结构理论解读《我不是药神》中程勇心灵成长历程作者:朱瑛川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人格三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分析《我不是药神》中程勇的心灵成长历程,探讨了程勇的内心由最初的贪欲,蜕变至最真的助人,彰显了他的博爱与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本我;自我;超我《我不是药神》是于2018年7月5日上映的一部影片。
该片由真实社会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位药店店主从印度代购治疗慢粒白血病的药获得极大利润,在走上贩药敛财之道后慢慢良心发现的故事。
该影片在上映第一时间便迅速引发热议,票房也是一路飙升。
2018年7月,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可见此影片的影响力巨大。
与此同时,出现很多文章从心理学不同角度解析该影片,有人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探讨影片中的人物,也有人用道德发展理论解释主人公,还有人从幸福心理学方面解读。
对于这部电影,我们很有必要从弗洛伊德晚年提出的人格三结构理论的视角解读,对主演程勇的形象及语言进行本我、自我和超我概念的对照分析,借此更深层次的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组织结构和程勇饱满的人物性格。
一、本我:生存的需求弗洛伊德指出“本我”包括了所有原始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其中最根本的是性欲冲动,即所谓的“性力”(力比多),他为各种本能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
本我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支配人性的原则是快乐原则。
《我不是药神》中程勇是一个卖印度神油的最底层民众,他经济困难,穷到交不起房租,前妻嫌他没本事和他离婚并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父亲重病急需手术,而他却凑不够手术费。
在这样的生存境况下他不得不答应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的请求,铤而走险到印度走私格列宁。
所以一开始,他愿意去买药的动机纯粹就是为了获得一些钱,但是在买药市场打开后,巨大的利润让他的金钱欲望也无限放大,在生存安全需求相对满足后,他开始建立自己的小团队,找牧师做翻译,找群主帮忙宣传。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电影《我不是药神》是由文牧野执导,徐峥、王传君主演的一部影片。
电影讲述了药品代购者程勇与白血病患者罗荣华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在医疗体制下一个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靠药品代购来维持生命的艰辛。
这部影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共鸣和讨论,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医疗体制的思考和关注。
本文将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探讨其中蕴含的道德、社会以及人性的意义。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是一种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按照一定的层次次序依次呈现,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被激发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而在《我不是药神》中,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主人公程勇和罗荣华所追求的各种需求。
首先是生理需求。
在影片中,罗荣华是一个白血病患者,他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是得到治疗和药物的满足。
然而在国内医疗体系下,药品价格高昂,导致很多患者无法承担治疗的费用。
这就迫使罗荣华和他的家人不得不求助于药品代购者程勇,通过他的渠道来获取所需的药品。
而程勇则通过这样的帮助获得了金钱和生活保障,也是在追求自己的生理需求。
其次是安全需求。
在影片中,程勇在社会底层辛苦工作,却因为违法犯罪而被捕入狱,整个社会底层的人都为生计而苦苦挣扎。
这种安全需求的凌驾于一切其他需求之上的状态,使得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罗荣华和程勇所处的环境正是在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上存在巨大困难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第三是社交需求。
影片中描绘了罗荣华与程勇之间的交往,以及程勇与其他白血病患者家属之间的相互帮助与理解。
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在困境中人们之间的互助和依存。
同时也反映出社会上对于患病者的社交需求和对于这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所产生的弊端。
第四是尊重需求。
在影片中,程勇曾多次因为代购药品而被抓进局子,最终他选择自首。
浅析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浅析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作者:张丽君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4期【摘要】《我不是药神》是由文牧野执导,宁浩、徐峥监制的一部现实主义的剧情片。
影片中的故事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故事主人公原型名叫陆勇,无锡人,曾经是一家针织外贸厂的老板,他在2002年的时候被确诊为慢粒白血病,随后慢慢走上寻药的历程,自己找到印度“格列宁”后,帮助其他病友翻译、买药,被大家称之为“药神”或“药侠”。
一直以为做好事的陆勇,2013年因“ 妨害信用卡管理、销售假药罪”被警察带走,提起公诉,之后千余名病友联合写请愿书,最终有关部门“撤回起诉”。
影片以“陆勇”为原型,塑造了五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形象组建的卖药小分队,本文通过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结合电影中的情节设置,阐述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影片成功与否、影片主题表达的重要性。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人物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193-03【本文著录格式】张丽君.浅析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人物形象塑造[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193-195.评判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除了有完整的故事主题、叙事情节以及画面造型语言,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好坏也是电影最核心、最出彩的部分。
纵观中外经典影片,都有让人记得住、刻骨铭心的人物形象。
电影与文学是一样的,离开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观众很难理解影片传递的深刻内涵,也不会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人物的形象塑造是电影画面造型的核心,是导演创造作品的基础,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为塑造的5个主要人物形象,以小人物——贫穷的患者的视角为切入点,揭示了电影的主题,将生活中的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一、电影《我不是药神》影片简介电影《我不是药神》是文牧野导演的处女座,于2018年7月6日正式上映,它是一部以社会矛盾为题材的电影。
影片主要讲述一个开印度神油店的店主程勇从开始代购印度的药品的敛财之道到良心发现变为一个为病人买药几乎散尽家财的“药神”的故事。
《我不是药神》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阐析

《我不是药神》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阐析
薛依依
【期刊名称】《数码影像时代》
【年(卷),期】2024()1
【总页数】3页(P0040-0042)
【作者】薛依依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
【相关文献】
1.符号学视角下《我不是药神》人物形象解析
2.喜剧演员的正面塑造——电影《我不是药神》人物分析
3.视听语言对社会边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影片《我不是药神》人物吕受益为例
4.现实主义电影人物形象塑造的新发展——以《我不是药神》为例
5.电影《我不是药神》主角程勇形象塑造再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不是药神》人物塑造分析

《我不是药神》人物塑造分析作者:马惠芳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8期摘要: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除了良好的创意和完整的叙事情节,人物塑造的好坏是整体电影出彩的核心。
电影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以刻画人物塑造典型形象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离开人物形象的塑造,观众很难充分了解影片深刻的内涵,对于作品的思考和情感的浸入都会产生隔阂。
本文以文牧野导演的作品《我不是药神》塑造的不同类型的人物为例,深入分析人物在形象、性格上的塑造决定了影片基调及品质的有效传达。
关键词: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人物分析1 人物形象塑造1.1 主角塑造以真实原型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包括5个主要人物,而真实事件中,只有1个主人公。
为了制造戏剧冲突,编剧在前期创作中,刻意加入了吕受益、刘思慧、黄毛、牧师4个主人公。
徐峥饰演的程勇原本是个彻头彻尾的小商贩,初衷为了赚钱,但因为仿制药价格远远低于国内正版药,无心插柳竟成为众多病友心中的药神。
电影前半段的程勇缺点无数,身材肥胖、不修边幅,整日困倦,性格急躁,还有家庭暴力;以谋利为主,对生命缺乏敬畏,面对白血病患者吞云吐雾,还要求大家取下口罩让自己看个清楚。
随着剧情的深入,程勇打动人心的细节也渐渐浮出水面,在房租付不起的情况下,毫无怨言地拿钱给儿子买鞋;不愿意前妻把儿子带出国,和律师力争甚至大打出手。
当他看到黄毛把药分给同样处境艰难的病友时,又将药扔回黄毛怀中。
他为了吕受益再次踏入印度,并为后面的病友代购药品分文不赚,充分说明他做人尚有底线。
到了后期,程勇不再只关注个体,他开始能够心怀芸芸白血病患者,为其奔走,为其同死神争夺生命权。
1.2 配角塑造配角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黄毛,这个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是影视剧作故事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
他在片中有名字,叫彭浩,是个杀猪的。
患上白血病的时候,他还未成年就从家里跑出来了,不想給家人添麻烦。
抢吕受益的药,不发一语;见神父被张院士的人打,他迎头而上,也是不发一语;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电影《我不是药神》主角程勇形象塑造再探析

▲THE FILM影视98电影《我不是药神》主角程勇形象塑造再探析刘 婷 刘行芳(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摘 要: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之后好评如潮,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主人公程勇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
电影对程勇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背景与社会需要的对立中塑造,在表现程勇善良人性与违反国家政策的矛盾中塑造,在表现平民化视角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中塑造。
该片以小人物视角来展示大时代,以小人物故事来凸显大变化,将人物融入大时代背景去刻画,从而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现实题材;人物形象文牧野执导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是根据真实的新闻事件改编并致力于表现民生问题与社会现状的作品,不仅电影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其在人物塑造中的独特技法更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一个非常成功且对现实主义题材中人物塑造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作品。
在本文写作之前有学者已经对该电影做了研究与探讨,多从作品自身出发,在主题、影片叙事、语言的人性化处理上进行研究,大家都认为当前现实主义电影更加关注社会人物,注重对人物形象及其心理的刻画。
论文《<我不是药神>的“超我”人性建构》从独特的视角去探析人性的建构,较好地阐释了影片中人物的价值观与性格特征。
《符号学视角下<我不是药神>人物形象解析》从符号学视角,基于相关理论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阐释,给予观众更多现实性的思考。
本文将重点从人物“内在”和环境“外在”两个维度出发,在内容方面集中分析作品对程勇形象塑造的技巧。
1 “小人物”:平民化视角下的荧幕形象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擅长用平民视角去表现平民化的人物形象,“小人物”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突出塑造的一类群体,徐峥饰演的主人公程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程勇以卖保健品为生,生活的窘迫让他成为印度仿制的抗癌药“格列宁”的销售商,而他则在最初卖药挣钱到最后亏本卖药救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救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露无遗以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我不是药神)中的人物形象
----以程勇与曹斌为例
《我不是药神》整部影片围绕“贩卖违禁药”展开,从程勇为己谋利贩卖违禁药到赔本贩药造福病人的过程中,警官曹斌一直在内心极度煎熬的情况下对贩药案件进行追踪调查。
该部影片在欲与爱的较量,法与情的斗争中诠释了人性由脆弱到救赎的转变。
影片中人物心路历程及行为活动的转变凸显了人性的复杂。
文章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剖析电影中心理活动错综复杂的程勇和曹斌,探究他们的本能欲望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成长历程,揭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关于他们行为的指引作用。
【一】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1923年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格都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他提出本我遵循唯乐原那么,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表现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幸免痛苦。
自我遵循现实原那么,它通过理性的方式对本我的冲动加以调节操纵,保护整个机体不受损害,同时也为满足整个人格的利益需求而保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超我遵循道德原那么,它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即确定道德标准以压制本我冲动,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使人产生内疚感。
这三个部分遵循能量守恒原那么,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部分在人格上此消彼长,总量保持不变,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个体能够掌控好自己的情绪,当三者失衡时,个体会感到迷茫困惑,产生心理疾病,甚至精神失常。
【二】影片中程勇与曹斌的人格转化
〔一〕本我的欲望
在影片前半部分,程勇把自己的本我表现得淋漓尽致,要紧表达在程勇关于金钱的贪恋以及对法律的恐惧上。
而以正人君子形象出现的警官曹斌,在怒火中烧的情形下,也会出现人格要紧受本我妨碍而导致情绪失去操纵的情况。
当吕受益想要让程勇帮忙贩卖违禁药时,程勇说“走私药物抓到要判刑的,……再说那个大的风险,你就给我三万块钱啊!”,表达出程勇内心有唯利是图、趋利避害的本能。
当程勇对印度老板说“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我要赚钱”时,他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无遗。
锦旗上写着的“仁心妙手普众生,徒留人间万古名”便是对他赤裸裸的讽刺。
另外程勇的自私的本我让他认为人的本质也基本上自私自利的,因此他便企图通过给房主和医生送礼来为自身谋取利益。
因为程勇最初并不是因为“仁心”而卖药的,因此当他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时,他便会露出自私的本性,最大限度的维护好自己的利益。
这一点在他与思慧、吕受益等人决裂时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不惜“把病人推给假药贩子”,并在黄毛说了“好多人连五千块的药都吃
不起”之后心安理得地说“那关我什么事”,这就表达出了本我中的无道德原那么,本我一直激发着程勇趋利避害的本能。
本我在曹警官身上也有所表达,当他得知姐姐被程勇欺负时,气急败坏地把程勇当成攻击的对象,往程勇身上乱扔物品,一气之下把警察的职业道德弃之脑后。
本我能够让自己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满足自己最原始的渴望,保持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快感,它有利于自身原始欲望的宣泄。
然而一旦本我占据了人格大部分位置,个体便会表现出自私自利的一面,弃社会规那么于不顾,如此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正常进展,也对社会构成了威胁,妨碍社会的治安与稳定。
因此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杆秤,明白自己在追求欢乐的同时,也可不能对社会造成不利妨碍。
〔二〕自我的约束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现实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确实是现实世界给我们的枷锁,它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约束作用。
这种约束通过自我对人格的调控表现出来。
影片中自我对程勇的约束力量要紧来自于家庭,对曹斌的约束力量要紧来自于职业操守。
程勇关于贩卖违禁药的恐惧一方面来自他人格中趋利避害的本能,另一方面来自他内心笃定的关于家庭的责任。
他是儿子和父亲依靠的对象,因此这种责任意识也无时无刻不在对他起到约束作用,他在酒桌上情绪的爆发:“我上有老下有小,我被抓进去他们如何办?”把他内心的压力展露无遗。
实际上,程勇的本我与自我一直在进行矛盾的转换,本我让他对金钱产生无尽的欲望,然而在法律法规的威慑下他也要尽量把自己的欲望压抑住,不让自己露出犯罪的马脚,并想着找到适当的机会便金盆洗手。
因此后来便有了他为了保全自己,而将白血病人送到假药贩子手上的行为。
这是他对自己家庭责任的清晰认识,也从侧面表达出了他关于法律权威的畏惧,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确信。
警官作为社会治安的维护者,坚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原那么,也只有如此才能最好的担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
作为一名警官,曹斌在听到让他负责打击贩卖违禁药时,他的第一反应便是“贩卖假药伤天害理,我义不容辞”,后来他为了让案件有实质性的进展,便把所有购买了违禁药的白血病人抓起来并告诉他们“包庇犯罪也是犯罪”,如今的他被自我掌控,内心坚定地维护着法律的权威。
然而在他听完了一位白血病患者声泪俱下的讲述之后,他的超我被激发出来,他把抓捕的病人们放了并向长官说明了自己矛盾的心理,那个时候长官的“我们作为执法者,就应该站在法律这一边,法大于情的情况你见的还少吗?”又让他的人格向理智的自我倾斜。
自我是本我的更高一层次,它表达了外在的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关于自我的约束,如此的约束不仅是对个人的进展起到保护作用,而且也会因为个人的遵纪守法让整个社会朝着更为和谐有序的方向进展。
然而过于强调自我又容易让个体产生疲惫感,让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受到压抑,因此许多时候个体需要在本我与自我之间进行合理转换,才能让自身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
〔三〕超我的升华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程勇与曹斌在思想上都受到折磨,程勇开始反思自己最初卖药盈利的动机,曹斌也开始检讨自己严格执法不讲温情的行为,他们对自身进行了反省,良心都受到了谴责,在此之后他们的行为差不多上都受控于超我,最后得到了人格上的升华,也给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洗礼。
当吕受益的妻子告诉程勇现在白血病人的生存现状后,程勇内心的良心开始被唤醒,他决定重新走上贩卖违禁药的道路,尽管他说“大伙不要声张,体谅一下,我不想坐牢”,表达了他还有着本我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自我遵守社会规范的潜意识,然而如今的他差不多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在人格上差不多进入了超我的境界,就像法官说的“程勇的主观意愿是救人而非盈利”,因此在如此的思想的指引下他卖药尽管“一个月得损失十几万”然而内心考虑的不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想着“就当还他们的”,这是他对自己之前在本我和自我操纵之下的把病人送到药贩子手上的行为的救赎,他想要得到心灵的解脱,不仅如此,他还“舍小家为大伙”,承诺把儿子送出国然后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贩药行动中,他让千千万万的白血病人“看到了活下去的盼望”,让法律也为之动容,“对程勇关心病人购买违禁药物的行为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
”最后他看到病人们为他送行,投来尊敬的眼光时,他尽管身在囚笼中,然而他的心灵实现了自由,而这种超越了原始欲望的精神升华,才是值得每个人去推崇的,这种道德化的行为,让人摆脱了肉身的束缚,让自己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是个体人格的升华。
曹警官在追捕行动中让黄毛付出生命代价之后,良心受到了谴责,他脑子里面一直萦绕着“这不是假药,这是真能治病的药”的想法,他做了许多斗争,黄毛的离去让他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思,最后他向长官说明“我能力有限,所有的处分我都能同意,这案子我真的办不了”,他才实现了从自我到超我的升华。
他在法律面前选择了温情,而这种选择,在无形中挽救了千千万万条生命,在做出那个举动之前,他的内心是极度煎熬的,无时无刻不在做着思想的斗争,然而当他感性地看待这份工作时,他发明温情有时候比执法严明更为重要,因此他超越了自我而达到超我的境界,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心灵也不再受到谴责。
超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达到超我的境界需要个体摆脱欲望的束缚,面向自己的内心,审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具有价值,能够永恒不朽地存在的,最后达到一个“止于至善”的境界,成就一个高度道德化的个体。
超我让程勇和曹斌都得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他们在超我主导下的行为都让他们的人生境界更为开阔。
电影《我不是药神》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它通过向观众展现人物在不同时刻的不同抉择,表达出在不同人格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个体会表现出来的不同状态,从满足原始欲望到追求精神的解脱和升华,程勇和曹斌两个人都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达到了超我的境界,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转变,让他们获得了他人的尊敬,也在无形中推动着社会的前行,让社会在执法严明的同时也注重法律的人性化转变,让社会具有更多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