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档中医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doc

演示文档中医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doc
演示文档中医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doc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胎动不安、胎漏(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胎动不安、胎漏。

西医病名:早期先兆流产。

二、诊断:

(一)、症候诊断

1、肾虚证:

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暗淡,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证: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

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证: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

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证: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细缓略滑。

4、气血虚弱证:

主证: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4、肾虚血瘀证:

主证:阴道出血量少,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证: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二)诊断标准

主证“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证1项、次证1项,或兼有次证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三、中医诊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肾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安胎。方药:寿胎丸加减。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

2、脾肾两虚证治法:固肾健脾安胎。方药:寿胎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党参,炒白术,山药,黄芪,升麻,陈皮,柴胡。

3、肾虚血热证治法:滋肾凉血安胎。方药:寿胎丸合保阴煎加减。生地,熟地,白芍,黄芩,黄柏,续断,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旱莲草。

中成药:孕康口服液。

4、气血虚弱证治法:益气养血安胎。方药:胎元饮加减。党参,白术,熟地,当归身,白芍,杜仲,陈皮,炙甘草,桑寄生。

5、肾虚血瘀证治法:益肾祛瘀安胎。方药:寿胎丸合加味圣愈散加减。黄芪,当归,党参,参三七,熟地,白芍,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杜仲,续断,砂仁。

(二)、其他疗法:神阙穴或涌泉穴保胎散穴位贴敷。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一)、难点分析

中医药在治疗先兆临产上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保胎效果好,相对而言副作用低,可针对个人体质差异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但对于免疫因素所致流产常需辅以主动免疫治疗和其他措施,由于环境因素等导致的胚胎基因突变仍难以预防。

(二)、解决措施

1、对于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从“治未病”角度出发,筛选优化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在孕前进行中医药治疗,调整体内内分泌和免疫状态。

2、加强医学知识的普及,工作中注意心理疏导、生活指导、体质调理,进一步挖掘整理中医药传统疗法,尤其是单方、验方的疗效验证。

五、疗效评价

有效:治疗后阴道出血、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有所减轻。B超查子宫大小、胚胎发育与孕周基本相符。

无效:治疗后阴道出血不能停止,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无减轻或有加重,甚至流产。B超查胚胎发育不良或停止发育。

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异位妊娠病。

西医病名:异位妊娠。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有停经史。

(2)症状:或有下腹疼痛,或有不规则阴道流血。

(3)妇科检查:子宫略大,一侧附件区或可触及包块,有压痛。

(6)或伴有腹腔移动性浊音,或伴有休克。

2、影像学检查

盆腔B超:宫内未见孕囊,宫旁出现轮廓不清的液性或混合性回声区,或该区查有胚芽或原始心管搏动,或腹腔内存在无回声暗区或子宫直肠窝有积液。

3、实验室检查

(1)β-HCG阳性,或曾经阳性现转为阴性。

(2)或诊断性刮宫及病理检查未见妊娠组织。

4.诊断标准

1.疾病分期:

未破损期(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流产):

①多有停经史,无明显下腹疼痛,或伴有阴道不规则流血。

②妇科检查,子宫略大,一侧附件区或可触及包块。

③β-HCG阳性,或曾经阳性现转为阴性。

④盆腔B超:宫内未见孕囊,宫旁出现轮廓不清的液性或混合性回声区,或该区查有胚芽或原始心管搏动。

2.症候诊断:

未破损期:辨证分为两证。

①胎瘀阻络证:短暂停经后下腹一侧隐痛,或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或伴恶心,妊娠试验阳性或弱阳性,血B-HCG升高;B超证实输卵管妊娠但未破损;舌暗红或正常,苔薄白,脉弦滑。

②瘀结成癥证:输卵管妊娠破损已久,腹痛减轻或消失,可有小腹坠胀不适,妇检或可触及盆腔有局限性包块;血B-HCG 持续下降或阴性;舌质暗,脉弦细或涩。

三、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①.胎瘀组络证(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杀胚消徵:宫外孕Ⅱ号方加紫草、蜈蚣、水蛭、天花粉。

②.瘀结成癥证(包块型):活血化瘀,消徵散结:宫外孕Ⅱ号方加土鳖虫、水蛭、炙鳖甲。

(二)外治法侧柏叶25g、黄柏25g、大黄20薄荷10g、泽兰20g,打粉后混合,水蜜调敷下腹痛处,一日一次。适用于胎瘀组络证。

(三)西医治疗

甲氨蝶呤针50mg/m2,单次应用,或0.4mg/(kg.d),米非司酮50mg,每日二次,口服。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中医药在治疗异位妊娠上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促进盆腔包块的软化及盆腔积血的吸收,减少或预防积血吸收后所形成的盆腔粘连。但是急性阶段采取单一中医治疗仍存在一定困难,①异位妊娠急性期,手术为首选,中医缺乏有效治疗手段;②对于血B-HCG值较高,胚胎活性强,甚至见到胎芽,胎心博动者,中药杀胚作用微弱,仍以西医为主。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异位妊娠病中的作用,采取以下措施:根据中国异位妊娠发病的特点,在中医辩证分型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五、评价标准

治愈:阴道流血停止,腹痛消失;β-HCG测定连续两次阴性;妇科B超检查妊娠包块缩小1/2以上。

有效:阴道流血停止,腹痛消失;β-HC测定连续两次阴性;妇科B超检查妊娠包块缩小不到1/2或无增大。

无效:腹痛加剧或伴失血性休克;β-HCG持续阳性且有增高趋势;妇科B超检查妊娠包块增大。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3版(罗颂平、刘雁峰主编,人民

卫生出版社,2012年)相关内容。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相关内容。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白带常规、BV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并排除特异性阴道炎。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

(1)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经期下腹痛加重,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2)气滞血瘀证:下腹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或烦躁,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经前乳房胀痛,情志不畅则下腹痛加重,脘腹胀满;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3)寒湿凝滞证: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经色暗或夹血块,大便溏泻,形寒肢冷;舌质淡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4)肾虚血瘀证: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头晕耳鸣,经量多或少,经血色暗夹块,夜尿频多;舌质淡黯或有瘀点瘀斑,

苔白或腻,脉沉涩。

(5)气虚血瘀证: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经血淡暗或有块,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湿热瘀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1)推荐方药:银甲丸加减。金银花、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生鳖甲、紫花地丁、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茵陈、琥珀末、桔梗等。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2)直肠给药

选用清热除湿、化瘀止痛类中药或随症加减。将药物浓煎备用,每次取药液50~100毫升,温度38~40℃保留灌肠。或根据辨证选用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或中药直肠栓剂直肠纳入。每晚1次,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14天,经期停用。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1)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柴胡、赤芍、枳壳、甘草、香附等。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2)直肠给药

选用疏肝行气、化瘀止痛类中药或随症加减。治疗方法、疗程、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

3.寒湿凝滞证

治法: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1)推荐方药: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制没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等。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2)直肠给药

选用祛寒除湿、化瘀止痛类中药或随症加减。治疗方法、疗程、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

(二)护理调摄要点

起居调理:慎起居,避免过度劳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保持会阴部清洁,治疗期间忌性生活、盆浴。

饮食宜忌:湿热瘀结证忌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寒湿瘀滞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气滞血瘀证宜进食疏肝解郁之品;肾虚血瘀、气虚血瘀证宜进食益气扶正之品。

情志调摄:保持良好心态,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201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拟定。

(一)评价标准

1.主症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消失。

显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明显减轻,症状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

有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有所减轻,症状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

无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无减轻或有加重。

2.疾病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减轻,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减轻或有加重,症状、体征、辅

助检查积分值减少<30%。

3.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治疗前证候积分和-治疗后证候积分和

证候疗效数= ×100%

治疗前证候积分和

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1.主症疗效标准:按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附件2),主症积分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

2.疾病疗效评价:按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评价指标”积分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见附件1。

3.中医证候评价:按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见附件

2。

附件1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评价指标

附件:2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1.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1)湿热瘀结证(表1)

表1湿热瘀结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2)气滞血瘀证(表2)

表2气滞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