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导学案(教师版)电子教案

《项羽本纪》导学案(教师版)电子教案
《项羽本纪》导学案(教师版)电子教案

《项羽本纪》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学习作者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3、学会用辨证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项羽,正确分析项羽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条件。

课前预习案

一、课前简介

(一)文体知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传记文学的特点:(1)真实性。(2)艺术性。(3)相当完整性

3、如何学习传记文学: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

4、传记的学习目标:

1)、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二)《史记》知识填空

1、《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按篇目的内容来分,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归在(本纪);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归为(世家);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归为(列传),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归在(表);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归在(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高中阶段我们还曾学过一篇选自《史记》的文言文,是《鸿门宴》。

(三)《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二、浏览预习课文

(1)请把注解中的注音标注在课文相应位置,并熟读课文,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2)速读课文,梳理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及概括人物主要性格。

1破釜沉舟【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3楚界汉河【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4霸王别姬【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5四面楚歌【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8以一当十【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9先发制人【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

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10力能扛鼎:力气大得能用手举起鼎来,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11短兵相接:指作战时近距离搏斗。也比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12无颜见江东父老:形容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再也没脸回到家乡去见乡亲故旧。【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3沐猴而冠【解释】〖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14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15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合作探究案

第一课时

一、阅读课文,解释文中加横线的字,并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类型。

少怀壮志

项籍者,下相人也(句式:判断句),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就是)楚将项燕(句式:判断句),为(被)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句式:被动句)。项氏世世为(担任)楚将,封于项,故(因此)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文字)不成,去(丢开,放下);学剑,又不成。项梁怒(对…感到生气)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抵挡),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就)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完)学。

秦始皇帝游会(kuài)稽(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句式:省略句)”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名作动,灭族)矣!”梁以(因为)此奇(认为…奇特,意动)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gāng:用双手举起)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dàn:害怕)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句式:状语后置句)。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指今长江以北的安徽部分,古今异义)皆反,此亦天亡(使…灭亡,使动)秦之时也(句式:判断句)。吾闻先即(就)制人,后则为(被)人所制(句式:被动句)。吾欲发兵,使(派)公及桓楚将(jiàng统领)。”是时桓楚亡(逃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句式:判断句),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之)受命召桓楚。(句式:省略句)”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sh ùn以目示意)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shòu)。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梁乃召故(旧时)所知豪吏,谕(告诉)以(把)所为起大事(句式:状语后置句),遂举(发动)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于是梁为

(担任)会稽守,籍为裨(pí)将,徇(xùn降服)下县。

二、文言基础知识巩固练习

1、下列加横线的字用法及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D、谁为大王为此计

例句:代词,给,替A介词,被B是C被

2、对下列加横线的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梁父即楚将项燕//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B、谕以所为起大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就是/依附B把C就/却D代词,他的/代词,自己

3、下列加横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诸侯已困矣

B、毋妄言,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 杀人如恐不举,刑人如恐不胜

D、梁以此奇籍//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就是/依附B把C就/却D代词,他的/代词,自己

4、下列省略句所省内容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B 代(之))

A、秦始皇帝游[于]会稽

B、彼可取而代[我]也

C、桓楚[是]亡人

D、使[ 项籍]受命召桓楚

三、探究:第二、三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豪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解释文中加横线的字,并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类型

叱咤风云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认为…苦,意动)军旅,老弱罢(pí通“疲”,意动,感到疲惫)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通“汹汹”,动荡)数岁者,徒(只是)以(因为)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白白地)苦(使…受苦,使动)天下之民父子为(交战)也。”汉王笑谢(拒绝)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就)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通“披”,穿上)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ch ēn)目(瞪眼怒视)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出击),遂走还入壁(壁垒),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jiàn暗中)问之,乃(原来是)项王也(句式:判断句)。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靠近)汉王相与临(到)广武间(jiàn)而语。汉王数(shù责备)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nǔ)射中汉王。汉王伤,走(退回)入成皋(gāo) 。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攻战)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jū)往击之。淮阴侯

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趁机)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被打败),则恐,使盱台(xūyí)人武涉往说(劝说)淮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攻占,名作动)梁地,绝(断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如果)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向东进发,名作动)而已(句式:省略句,令(之))。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平定)梁地,复从(汇合)将军。”乃东(向东进发),行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全部)令男子年十五已(通“以”)上诣(到…去)城东,欲坑(活埋名作动)之。外黄令舍人(门客)儿年十三,往说(游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姑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认为…对,意动)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东(向东,名作状)至睢(suī)阳,闻之皆争下(归顺,名作动)项王。

汉果数(多次)挑楚军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渡兵汜(sì)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句式:状语后置句)。大司马咎者,故(旧的)蕲(qí)狱掾(yuàn),长史欣亦故栎(yuè)阳狱吏,两人尝有德于项梁(句式:状语后置句),是以(因此)项王信任之。当是时,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带领)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句式:状语后置句),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险阻的地方,形作名)。

二、文言基础知识巩固练习

1、下列加横线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汉王笑谢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徒以吾两人耳// 剡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汉王数之,项王怒,欲一战//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D、使盱台人武涉往说淮侯// 鲰生说我曰

A拒绝/道歉B只是/类C责备/细密的D游说

2、下列加横线的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A、韩信因自立为齐王因击沛公于坐上

B、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师也,则耻师焉

C、项王然其言何为其然也

D、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趁机B如果/却C认为……对/这样D原来是/却

3、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丁壮苦军旅

A、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例句:意动,认为…苦

A归顺,名作动B名作状,亲手C意动,以…为友D形作名,险阻的地方

三、探究:此部分写楼烦面对项王时的“三不”反应,汉军闻项王至的反应,主要是为了表现什么?

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第三课时

一、阅读课文,解释文中加横线的字,并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类型

垓下悲歌

项王军壁(修筑营垒,名作动)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为什么)楚人之(这么)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句式: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有美人名虞,常幸(受宠幸)从;骏马名骓(zhuī),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作,写)诗曰:“力拔山兮(xī)气盖世(谓才能、功绩等高出当代之上),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唱)数阕(què),美人和(hè)之。项王泣(眼泪,动作名)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huī)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趁着)夜溃围南(向南,名作状)出,驰走。平明(天亮的时候),汉军乃( 才)觉之,令骑将灌婴以(带领)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zhǔ跟随)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fǔ),田父绐(dài欺骗)曰:“左。”左(向左走,名作动),乃陷大泽中,以(因为)故(缘故)汉追及(赶上)之。

项王乃复引( 带领)兵而东(向东行走),至东城,乃(只)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句式:定语后置句)项王自度(估计)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八年,古今异义)矣,身(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战败而逃),遂霸有天下。然(但是)今卒(终于)困(被围困,被动句)于此,此天之亡(使…灭亡,使动)我,非战之罪也(句式:判断句)。今日固(一定)决死,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打一仗),必三胜之,为(替)诸君溃围,斩将,刈(yì)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把……划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替)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约定)山东( 山的东面,古今异义)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mǐ惊慌四散),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连词,表修饰)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惊慌退避,辟通避)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失去,损失)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怎么样)”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 向东,名作状)渡乌江。乌江亭长舣(yǐ把船停靠在岸边)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土地方圆,古今异义)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wàng 使……称王,使动)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没有办法…)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呢) (句式:宾语前置句)!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向西走,名作动),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wàng使……称王,使动)我,我何(什么)面目见之?纵(即使)彼不言,籍独(难道)不愧于心乎(句式:状语后置句)!”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有才德的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把)赐公。(句式:省略句,以(之))”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交战)战。独(只,仅)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遭受)十余创(chuāng),顾(回头)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句式:判断句)”马童面(面对,名作动)之,指王翳(yì)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重金购买,古今异义)我头千金,邑万户(句式:省略“以”,状语后置,以千金、邑万户购我头),吾为若德(好处)。”乃自刎(wěn)而(连词,表顺承)死。

二、文言基础知识巩固练习

1、下列加横线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D、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顾安得酒乎

A宠幸B跟随/劝酒C遭受/披着D回头/可是

2、下列句子不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B)

A、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孙//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天下匈匈数岁者//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C、乃自被甲持戟挑战//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D、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君子生非异也

A罢通疲;知通智B匈通汹C被通披/景通影D辟通避/生通性

3、下列加横线的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A、我何面目见之//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平明,汉军乃觉之//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不忍杀之,以赐公//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A什么B才/只C呢/被D介词,把/连词,来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项王军壁垓下

A、沛公军霸上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外衡而斗诸侯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例句:名作动,修筑营垒

A名作动,驻军B使动,使…愚蠢C使动,使…争斗D使动,使…称王

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B、吾知公长者

C、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

D、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A把……分为B有才德的人D土地方圆

6、下列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竖子不足与谋

A、然今卒困于此

B、籍独不愧于心乎

C、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例句:省略句,与(之)

A被动句,被围困B状后,于心愧C与(之)战D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三、探究:

1、从《垓下歌》的歌词看,在生死存亡的最后一刻,项羽最惦记的是什么?这表现了项羽的哪一面?

项羽陷入十面埋伏之中,四面皆楚歌,他意识到失败的命运无可挽回了。在这时,项羽想到的不是他的天下,不是战争,他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他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表现了这个盖世英雄的侠骨柔情,儿女情长。

2、“……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为什么项羽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决战”有胜负难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项羽意识到无可挽回的失败已降临在自己头上,但是,对于何以会遭到如此惨败,他是一万个想不通。自己“破釜沉舟”的气概未减,为什么昔日的威力却失灵了呢?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否认失败乃“战之罪”,他在突围的路上特意大显神威。

3、项羽本欲渡乌江,可到了乌江边却不肯渡,为什么?拒渡自刎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