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资料

合集下载

【资料】蒙古族传统节日汇编

【资料】蒙古族传统节日汇编
蒙古族传统节日
春节
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 也有称"白 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 密相关。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 聚于一堂,叩贺新年。 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 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 请安;并 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 侄、儿、孙们 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 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 天一亮,家族亲友间 就开始互相拜年。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 车来。 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谢谢 观赏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敖 包
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 动。每到这天,牧民们
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
祭祀。他们在敖包上安
放佛像,竖立经幡,并
将 牛、羊肉、奶食品等
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
后,喇嘛们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燃灯,
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
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
着敖包转三圈, 希望迎
来牧业丰收年。
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 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 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 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 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 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 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 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 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 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 入胜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 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 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 参观。
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 日,待夜幕降临,家 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 庆。今和布克赛尔蒙 古自治县、额敏县多 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 节;乌苏市蒙古族在 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 灯,代之以各种娱乐 形式。

简单介绍蒙古族特点

简单介绍蒙古族特点

蒙古族特点一、概述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最大的游牧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同时还分布在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

蒙古族的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下面将从外貌特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外貌特征蒙古族的外貌特征与东北亚民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平均身高较为高大,一般肤色偏黄,眼睛通常为深色,双眼皮较为普遍,鼻梁较高且挺直,面部轮廓清晰。

此外,蒙古人的头发一般为黑色,眉毛浓密、弯曲。

三、语言文字蒙古族使用蒙古语,这是一种属于蒙古-鄂温克语系的语言。

蒙古语是一种富有韵律美和表现力的语言,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特点。

蒙古族的文字主要使用蒙古文,它是一种垂直书写的文字。

除了蒙古文,蒙古族在接触汉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开始使用汉字。

四、宗教信仰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这是由古代的游牧民族传播至今的。

蒙古族的信仰包含了丰富的神话和传说,他们崇拜自然和祖先,在生活中对自然界保持敬畏之心。

传统的牧民生活中,蒙古族人会进行一些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健康和平安。

五、传统文化5.1. 美食蒙古族有着独特的风味美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烤全羊。

蒙古族人将整只羊放在火上烤制,烤得外焦里嫩,味道鲜美。

此外,蒙古族还有烤肉、奶制品等丰富多样的传统美食。

5.2. 舞蹈音乐蒙古族的舞蹈和音乐艺术也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舞蹈优美而富有力量感,常常以表现骑马、射箭等军事活动为主题。

蒙古族的音乐以马头琴为代表,这是一种弓弦乐器,给人一种独特而激昂的感觉。

5.3.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人传统的居住建筑,也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

蒙古包是由木材和毛毡搭建而成,结构简单而坚固,适应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需求。

蒙古包内部布置舒适,有着特殊的空气循环系统,方便蒙古族人在不同地点停留。

六、结语蒙古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他们的文化特点丰富多样,并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蒙古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和自治民族。

蒙古民族在繁衍生息、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

一、族源与族称(一)蒙古民族族源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系诸部族。

即包括东胡、鲜卑、契丹、室韦——达怛。

东胡人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

东胡,是华夏人对当时内蒙古东部地区族属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总称。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了东胡人,把他们划归左贤王统治。

东胡人及其后裔的居地大体上就是内蒙古东部地区。

从昭乌达沙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以东胡人和他们的后裔——鲜卑、后来的契丹、室韦——达怛人为主体的语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风俗习惯也相似的各个部落的居住地。

东胡后裔鲜卑人乘匈奴的衰败,占据了蒙古高原,强盛一时。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并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

7世纪以后,进入内地的所有鲜卑人最终同化于汉族之中。

在鲜卑人迁进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内地以后,北魏时期在东胡故地居住的主要有契丹和室韦人。

契丹人属于地道的蒙古人种。

起初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共有八个部落。

他们在内部的争战、唐朝和突厥的统治、同邻族的战争中改变自己民族学面貌。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辽王朝后,其统治遍及蒙古高原,许多部落都向辽王朝称臣纳贡。

1125年辽亡于金,而辽宗室耶律大石又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国。

这样,契丹人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以外,一部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韦——达怛人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

史籍称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

6世纪时,室韦——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

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达怛人。

唐朝时,称室韦为“十三姓达怛”。

室韦——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的特点和方言,这种语言和方言,叫作原蒙古语。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一、本文概述蒙古族,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凝聚了深厚的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蒙古族服饰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工艺,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承载体。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特点,通过对其历史渊源、种类与形式、材质与工艺、功能与价值以及现代变迁的细致分析,揭示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内涵,还能够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对于美的独特追求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二、蒙古族服饰的材质与工艺蒙古族服饰的材质与工艺,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蒙古民族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

材质上,蒙古族服饰多选用天然材料,如羊毛、驼毛、皮革、棉布等。

羊毛和驼毛具有保暖、耐用和透气的特性,特别适合蒙古族人民在寒冷的气候中穿着。

皮革则以其坚韧和耐用的特性,常用于制作蒙古族的马具和靴子等。

棉布则多用于制作夏季的服装,因其轻薄透气,穿着舒适。

工艺上,蒙古族服饰的制作技艺精湛,独特且富有民族特色。

蒙古族服饰的缝制工艺讲究精细,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蒙古族的传统刺绣工艺更是独具特色,图案多样,色彩鲜艳,寓意深远。

刺绣图案通常以自然元素和动物形象为主,如蓝天、白云、草原、马、羊等,充满了浓厚的蒙古族风情。

蒙古族服饰还注重装饰和点缀,如镶嵌、刺绣、挂珠等手法,使服饰更加精美和华丽。

蒙古族服饰的材质与工艺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重要体现,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材质和工艺也反映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三、蒙古族服饰的款式与色彩蒙古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款式和丰富的色彩,成为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充分展现了这一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款式上,蒙古族服饰注重线条的流畅与造型的实用性。

蒙古族民族音乐参考资料

蒙古族民族音乐参考资料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蒙古族自称“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

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

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

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

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民歌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

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

蒙古族背景资料蒙古族背景资料 I

蒙古族背景资料蒙古族背景资料 I

蒙古族背景资料蒙古族背景资料I(2006-06-27 16:27:28)蒙古族历史悠久。

其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讷河)东岸的古老部落。

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音译名。

9世纪蒙古部落西迁到蒙古高原,与居住在那里的突厥语族的居民融合、繁衍,分化出很多氏族。

13世纪,以铁木真为首的蒙古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凭其军事才能,削平各部,统一草原,并于1206年被选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

随后成吉思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把势力扩大到中亚和南俄罗斯。

横跨欧亚的汗国,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自立为汗,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灭南宋,统一中国。

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亡,蒙古统治集团退回蒙古高原,为争夺汗权,战争不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明朝末年,女真贵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势力逐渐强大,建后金国。

漠南、漠北、漠西及新疆、青海等地的蒙古各部先后归顺金国(即清朝)。

1911年生活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宣布独立,后受十月革命的影响,进行革命,于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开发和保卫北部边疆作出重要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乌兰夫为首的优秀青年投奔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们发动农牧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创造了独贵龙等传统革命斗争形式,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

1947年5月1日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面积120万平方公里,人口2162.6万,其中蒙古族有337.5万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

历史人物成吉思汗(1162-1227)即元太祖。

蒙古古代大汗,气颜·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又作帖木真。

出身贵族。

少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部人毒***,所属百姓离散,随寡母度日,屡遭艰险。

后得到克烈部汪罕支持,收集其父旧部,招致那可儿(伴当),逐渐恢复实力。

蒙古族简介演讲稿范文

蒙古族简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相邻的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等地。

蒙古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一、历史渊源蒙古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据史书记载,蒙古族的祖先最早居住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

公元12世纪,蒙古族逐渐崛起,经过几代英雄的征战,最终在13世纪由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的建立,使蒙古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之一。

二、民族特色1.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世界上使用人口较少的语言之一。

蒙古文字是在13世纪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所创,称为“八思巴文”。

2. 民俗风情蒙古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如那达慕大会、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都会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

此外,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羊肉、奶制品是蒙古族人民餐桌上的常见食物。

3. 信仰宗教蒙古族信仰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

许多蒙古族人民都会到寺庙进行朝拜,祈求平安。

三、文化传承蒙古族文化传承了丰富的历史、艺术和传统。

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

蒙古族民歌、舞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草原的旋律”。

四、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蒙古族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旅游业、畜牧业、加工业等产业在蒙古族地区蓬勃发展,为当地人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总之,蒙古族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民族。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我们共同祝愿蒙古族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

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

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大草原孕育了一个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民族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它是一个来自自然的纯朴粗犷的民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蒙古族各地习俗多彩多姿,但是,做为一个民族,其基本特征还是相同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欢迎阅读!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

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

蒙古族的起源蒙古族源自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系。

北宋时,蒙古高原上的居民——突厥系民族逐渐衰落,居住于今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部落(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蒙兀室韦诸部称黑鞑靼。

契丹人征服室韦诸部后,黑鞑靼自称尼伦部。

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蒙古族的语言蒙古人拥有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

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以回鹘文为基础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蒙古族的宗教习俗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成纪司汗【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长生天帝”。

直到元时期,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

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

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民居
蒙古族居住的一种圆形毡房,叫蒙古包。

它的上部像一把撑开的毡伞,顶端的中央留有天窗,作为通气,采光和包内生火时烟尘的出口,蒙古族的人们真的是心灵手巧,搭建出一座又一座实用、、美观的蒙古包。

下部四周周围是圆形的毡墙,上与伞檐相接,下端直立于地上。

一般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整个包房都是白毡搭铺而成的。

并用毛绳从四周缚住,能抵抗风雨。

蒙古包就像这里的人一样,朴实,像一滴水一样纯洁!蒙古包不仅轻便,易于拆卸和搬运,还具有冬暖夏凉,对大风雪阻力小的特点,最适宜于游牧生火。

牧民们放牧,经常需要四处更换居住地,这样的房屋就是专门为他们所设计的,蒙古族人民真是巧夺天工!
那达慕节
蒙古语中“那达慕”的意思就是娱乐或游戏。

草原上的那达慕一般在6-8月举行。

那时正是草场茂密、牛羊肥壮的季节,牧民们也正需要交换生产、生活用品,也期望与自己的同胞和朋友欢聚一堂,尽情欢乐。

在那达慕大会上,传统的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和惊心动魄的套马表演。

乌兰牧骑表演也给那达慕增添不少愉快欢乐气氛。

蒙古民族能歌善舞,且风格独特:牧歌悠扬,舞姿抒展。

观者无不激昂。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常以精骑善射和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赛场上,脸色黝黑、身材魁梧的摔跤手,穿着镶有铜钉的黑色“昭德格”跤衣,像古代骑士一样跨着大步,按着民族古老的传统风格,挥臂走出;赛马更是需要有勇敢顽强精神的项目,洋溢着青春省略的骑手,扬鞭策马,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
服饰
蒙古族服装尚青黑色,蒙古族服装以皮衣为多,男女都穿袍子,喜用红、绿绸子扎在腰里。

冬天多穿羊皮袄、皮裤、皮靴,里套毡袜子。

夏天都穿布裤子、皮靴。

蒙古族人民很爱美,即使皮袄挂不起面子也要用红、黑布或绒线在领,袖和衣边上绣花边。

肥大的蒙古袍腰带,主要的作用是乘马时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它的另一作用是冬保暖、夏防蚊虫。

蒙古族的男子,头顶都留有长辫子。

腰间挂小刀和火镰。

妇女喜欢戴首饰。

已婚妇女梳两个长辫,用黑布做两只辫套把辫子装在里面吊在胸前。

辫套上绣有花纹图案或缀以银质圆牌首饰,蒙语叫哈都尔。

手戴镯子、戒指,耳戴耳坠。

饮食
一个个穿着蒙古族特色服装的小伙子,双手拿着五六串羊肉串,在长长的烤炉和烧得火红的炭上隔着一层铁网烤。

他们用灵巧的双手,不停地翻着手中的烤肉,烤得差不多后,再洒上一些喷香的调味粉,涂上一些美味的调味酱,最后再烤一会儿,几串香味扑鼻的羊肉串就烤好了。

看看那刚烤好的羊肉串,焦黄的外表,冒着一股股热气,还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味,让人们垂涎欲滴,没等肉串凉些就直接往嘴里塞,吃相狼狈不堪。

美食节上人来人往,如潮水一般。

大家不顾火辣的太阳,来到这里品尝美味,人们有的手里拿着又长又多彩的棉花糖,有的拿着刚烤好的羊肉串,还有的挤在摊位前,迫不及
待地花钱来品美食。

我和亲人们走走逛逛,兴奋极了。

我和表弟快活得像只小鱼,在人群中穿梭着,寻找更好吃的美食。

这里的美食可真多啊:有酸辣可口的酸粉,有栩栩如生的糖画,有香喷喷的粉饺,还有清凉解渴的甜品凉茶……美味佳肴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

...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

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

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奶茶: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郑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归来的牧人顿时暖和了身子。

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几块奶豆腐、几块羊肉,就算一顿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黄油等。

正餐可以肉食与面食调剂。

来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遗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净的全羊切成几大块放在清水里煮,开上两滚,离火起锅,持蒙古刀,边割边吃。

蒙古人认为肉的外表刚变白,肉里透着微红的血丝,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