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括号》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括号》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括号》

3括号

本小节内容包括教材第9~12页的2个例题和练习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包括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中括号,掌握含中括号和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租船问题。

1.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认识中括号,正确判定其运算顺序,并完成计算,掌握两重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用优化的思想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课时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1.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卡。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出来。

(1)7×2+30(2)175-25×4

(3)40÷4+6(4)48-18÷2

【参考答案】(1)7×2+30(2)175-25×4

=14+30 =175-100

=44 =75

(3)40÷4+6(4)48-18÷2

=10+6 =48-9

=16 =39

方法一

(1)口算比赛。

师:上课之前,我们进行口算比赛。请同学们看屏幕。

课件出示口算题目:

40+40÷8

32×4

180÷9+7

5×6×7

125÷25×4

指定学生回答。

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后算()。

【参考答案】乘除法加减法

(2)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试一试。

预设生:想。

师课件出示:某植物园上午有游客180人,下午有游客270人,如果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那么下午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师:这道题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生1:270÷30-180÷30。

生2:(270-180)÷30。

(3)点明课题。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活跃,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研究关于有括号的计算。(板书: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的计算训练,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热身过程,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再次体验括号的用处,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方法二

师:在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预设生: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新的内容——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在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里的运算顺序,起到一个简单的热身过程,老师直接揭示课题,为本节课学习做简单的铺垫。

教学例4,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没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出示算式:96÷12+4×2。

(1)同桌交流,汇报想法。

师:同桌相互交流一下,说一说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预设生:先算乘除,后算加法。

(2)总结计算顺序。

96÷12+4×2

=8+8

=16

2.深入学习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提出问题,自主思考算法。

师:计算上述算式用到了混合运算的顺序,那么如果将这个题目加上小括号,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96÷(12+4)×2。

预设生: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教师引导,交流算法。

师:对,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自己尝试计算)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计算过程?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指名学生汇报)

生:我是先算括号里面的12+4=16,然后计算96÷16=6,最后计算6×2=12。(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96÷(12+4)×2

=96÷16×2

=6×2

=12

(3)总结算法。

师:当算式中有小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3.引入中括号。

出示:96÷[(12+4)×2]。

(1)区分会与不会。

(每个小组长是本组的小老师,组员是学生)

(2)开始学与教的大比武。

(每个小老师在小组内讲课,看谁教得最好,同时也找找谁学得最好)

(3)汇报学与教的情况。

小老师学会了吗?组员学会了吗?

(4)考核。

同学们当评委,指出讲的不足之处和精彩之处。

4.提问。

师:“[]”是什么括号?

预设生:是中括号。

师: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怎样计算?

预设生: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预设生:先算小括号里的12+4=16,再算中括号里面的16×2=32,最后算96÷32=3。

(指名板演)

96÷[(12+4)×2]

=96÷[16×2]

=96÷32

=3

5.巩固练习。

96÷[35-(98-87)]

1450÷[2×(16+9)]

【参考答案】429

[设计意图]将例题分别进行变化以便更好地将小括号和中括号的内容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中来,同时通过学生小组自学,老师检查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关于中括号的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中认识到中括号的用处和计算时运用的方法及顺序。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3题。

学生先独立解题,再交流结果,对比说明计算顺序。

【参考答案】做一做:601422

3.6413613610390240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预设生1:我认识了中括号。

生2:我知道了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作业1

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2题。

作业2

【基础巩固】

1.(基础题)计算下列各题。

420÷[(205-198)×4]

32×[(156-114)÷21]

[300-(45+35)]×20

[200-(48+64)]÷8

【提升培优】

2.(易错题)列式计算。

(1)360与140的和的一半,再除以50,商是多少?

(2)600除以59与35的差, 商是多少?

(3)175除以25的商加上17与13的积,和是多少?

【思维创新】

3.(创新题)水果店有7筐等重的苹果,如果从每个筐里取出20千克,7个筐里剩下的苹果的质量正好等于原来3筐苹果的质量。原来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作业1:2.275113520320×[(128+147)÷25]=3520692631484

(920+438÷73)×34=31484

作业2:1. 420÷[(205-198)×4]

=420÷[7×4]

=420÷28

=15

32×[(156-114)÷21]

=32×[42÷21]

=32×2

=64

[300-(45+35)]×20

=[300-80]×20

=220×20

=4400

[200-(48+64)]÷8

=[200-112]÷8

=88÷8

=11

2.(1)(360+140)÷2÷50=5(2)600÷(59-35)=25(3)175÷25+17×13=228

3.20×7÷(7-3)=35(千克)

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是中括号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本节课学习了一个新的符号——中括号,中括号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的,学生单用小括号不能满足需要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在学习中括号时,采用先小组合作、自学、相互交流,然后老师检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中括号的运用,初步了解它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识中括号的作用,理解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而且可以从中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通过练习和整理,使学生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相对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1.在小组合作时,学生的纪律有些混乱,个别小组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

2.练习的题目过于单一。

再次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中括号以及相应的运算顺序,再小组内交流,最后经过老师的点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做一做·9页】

=360÷(70-64)=360÷6=60

=158×[81÷9]=158×9=1422

计算72÷[960÷(245-165)]。

[名师点拨]先算小括号里面的245-165,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解答]72÷[960÷(245-165)]

=72÷[960÷80]

=72÷12

=6

【知识拓展】在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然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计算括号外面的。

中括号的由来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形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被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和中括号“[]”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看看这个顺口溜

混合算式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

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

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

有了括号顺序变,先把括号里面算,

先小再中最后大,理清顺序认真算。

(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

第课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对“租船费用”问题的研究,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结果进行逐步调整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自主探究“租船费用”最省的过程,感受数据变化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应用的灵活性、广泛性和优化思想。

【重点】先假设,再根据假设逐渐调整的基本方法。

【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习单。

1.计算。

6×5+12÷4×5

66×[(3+28)×5]

2.回忆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参考答案】1.4510230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方法一

(1)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生:北海划船。

(2)引出课题。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陶醉,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的计算训练,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热身过程,同时通过有趣的游戏,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方法二

师:《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播放歌曲,学生认真听)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谈话,以及播放歌曲,让学生想象着在水中划船的美好景象,同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例5,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结果进行逐步调整的基本方法。

1.自主探究问题。

(1)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预设生:人数:32人。

小船租金:24元/艘

大船租金:30元/艘

小船人数:4人/艘

大船人数:6人/艘

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怎样租船最省钱?

(2)教师引导,同桌交流,解决问题。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学生反馈:

预设生1:可以算算每种船每个人合多少钱,再选择。

生2:可以都用小船或都用大船试一试,看看哪种方式更省钱,然后再调整。

(3)自主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好的想法了,就自己试一试,计算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

(4)交流租船方案。

师:如果都用小船需要多少钱?

预设:

32÷4=8(只)

24×8=192(元)

师:如果用大船需要多少钱?

预设:

32÷6=5(只)……2(人)

30×5+24×1=174(元)

师:5表示什么?剩下的2人怎么办?

预设生:5表示需要5只大船,剩下的2人坐小船。

(5)比较租船方案。

师:通过两种方案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生1:大船每个座位5元,小船每个座位6元,尽量租大船会比较合算。

生2:租5条大船,但有1条小船只坐了2个人,空出了2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会不会更省钱?

师:租5条大船,1条小船,没坐满,怎样可以更省钱呢?小组讨论一下,试着计算出结果。

预设生1:把小船上的2人和1条大船上的6人都安排坐2条小船,这样就可以更省钱。

生2:4条大船:30×4=120(元)

2条小船:24×2=48(元)

共花:120+48=168(元)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假设的情况下,在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数学方法的灵活性,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对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有更全面的认识。

2.逐步调整,深入研究。

(1)优化方案。

师:这样确实更省钱了?大家对于这个结果满意吗?

预设生:怎么能说明这种方案是“最”省钱的呢?

师:要想证明“最”你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生:可以再次调整试一试。

(2)小组合作,寻找最优方案。

师:小组合作,再调整试试,看看能否说明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是最省钱的?

小组合作,填写学习单。

反馈交流:

预设生:

小船

8 7 6 5 4 3 2 1 0

条数

大船

0 1 2 2 3 4 4 5 6

条数

搭载

32 34 36 32 34 36 32 34 36

人数

空座

0 2 4 0 2 4 0 2 4

位数

租船

192 198 204 180 186 192 168 174 180

费用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情景”和“解决”本身,应该更加重视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通过表格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比较中自然地感悟调整方向的确定,形成最终科学和严谨的结论。

3.总结过程,形成方法。

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生:先假设,再调整。

4.巩固练习。

新华小学四年级230人去参观博物馆。怎样租车最合算?

大客车:限乘50人,每天900元。

小客车:限乘30人,每天660元

【参考答案】230÷50=4(辆)……30(人)4+1=5(辆)5×900=4500(元)

4×900=3600(元)3600+660=4260(元)4260<4500,所以租4辆大客车,1辆小客车最合算。

[设计意图]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怎样知道什么。”方法性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形成思考模型,逐渐内化解题技巧。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参考答案】4.326+14=340(人)340÷40=8(辆)……20(人)20人正好租一辆小车8×900+500=7700(元)答:租8辆大车,1辆小车最省钱。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预设生1:我学会了像租船这样问题的解决方法,先假设单一租船时所得到的结果,再调整组合租船时所得到的结果,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法,然后列式计算出所需要的费用。

生2:我知道了在解决像租船这样的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必须满足全部都有座位,而且最省钱。

作业1

教材第12页练习三第5题。

作业2

【基础巩固】

1.(基础题)计算。

42×[(129-31)÷14]

1296-[(196-152)×12]

8×(143-98)×125

【提升培优】

2.(易错题)根据180-90=90,90÷30=3,列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3.(变式题)在横线上填上“>”“<”或“=”。

35×20÷7035+20×70

810÷27810÷9÷3

450÷9×5450÷(9×5)

365-(65+38)365-65-38

【思维创新】

4.(探究题)27人乘车去参观湿地公园,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大汽车每辆可乘坐8人,小汽车每辆可乘坐4人。

(1)请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大汽车每辆的租金是300元/天,小汽车每辆的租金是200/天,哪种方案费用最少?最少费用是多少?

【参考答案】

作业1:5.(1)方案一:6×150+4×60=1140(元)方案二:(6+4)×100=1000(元)1140

元>1000元,选方案二合算(2)方案一:4×150+60×6=960(元)方案

二:(6+4)×100=1000(元)960元<1000元,选方案一合算。

作业2:1. 42×[(129-31)÷14]

=42×[98÷14]

=42×7

=294

1296-[(196-152)×12]

=1296-[44×12]

=1296-528

=768

8×(143-98)×125

=8×125×45

=1000×45

=45000

2.(180-90)÷30=3

3.<=>=

4.(1)4辆大汽车或7辆小汽车或3辆大汽车和1辆小汽车(答案不唯一)(2) 3辆大汽车和1辆小汽车费用最少人数:3×8+4=28(人)28人>27人车费:3×300+200=1100(元)

解决问题

运走所有的人

价格最便宜——最优问题——先假设,再调整。

列式计算

本节课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最向往和熟悉的春游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春游中的“租船”,使“探究新知”和“巩固旧知”的形式生动有趣,学生可以在边学边玩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

培养了学生图文结合,选择有用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给予积极鼓励。

学生在练习时探索的空间还不够,虽然在解决有余数的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已经会计算了,但在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时还有少数学生写不对,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写答。

老师在课上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练习三·11页】

1.

=38+8×4=38+32=70

=450+3-123=453-123=330

=209+102÷17=209+6=215

=940×[128-123]=940×5=4700

2.275113520320×[(128+147)÷25]=3520692631484

(920+438÷73)×34=314843.72-4×6÷3=72-24÷3=72-8=64

(72-4)×6÷3=68×6÷3=408÷3=136(72-4)×(6÷3)=68×2=136

6000÷75-60-10=80-60-10=20-10=106000÷(75-60)-10=6000÷15-10=400-10=390

6000÷[75-(60-10)]=6000÷[75-50]=6000÷25=2404.326+14=340(人)

340÷40=8(辆)……20(人)20人正好租一辆小车8×900+500=7700(元)答:租8辆大车和1辆小车最省钱。5.(1)方案一:150×6+60×4=1140(元)方案二:(6+4)×100=1000(元)因为1000元<1140元,所以按方案二买票合算。(2)方案一:150×4+60×6=960(元)方案二:(4+6)×100=1000(元)因为960元<1000元,所以按方案一买票合算。6.(答案不唯一)(6+4-2)×3=243×6+2+4=246×4÷(3-2)=24(6-3)×4×2=24(6÷2+3)×4=24【?·12页】

(答案不唯一)3×3÷3÷3=13+3+3÷3=73÷3+3÷3=23×3-3÷3=83×3-3-3=3

3×3×3÷3=9

学校组织师生外出参观植物园,旅游公司给出了两种客车的报价如下: 大客车:限乘55人,每天每辆500元

小客车:限乘45人,每天每辆450元

(1)如果师生共165人,怎样租车最省钱,租金是多少元?

(2)如果师生共21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租金是多少元?

[名师点拨]先要假设几种不同的方案,然后比较分析,再作调整,找出最优化的方案。

[解答](1)165÷55=3(辆)500×3=1500(元)165÷45=3(辆)……30(人)

3+1=4(辆)4×450=1800(元)1500<1800,所以租3辆大客车最省钱,租金是1500元。(2)210÷55=3(辆)……45(人)500×(3+1)=2000(元)55×3+45=210(人)

500×3+450=1950(元)2000>1950,所以租3辆大客车,1辆小客车最省钱,租金是1950元。

【知识拓展】解决类似租船问题,先要假设几种不同的方案,然后比较和分析,再作调整,找出最优化的方案。

最优思想

优化思想就是在有限种或无限种可行方案(决策)中挑选最优的方案(决策)的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它不仅在实际应用中有明显的价值,而且在小学数学教材要渗透的思想方法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于如何有效渗透“优化思想”有三点实践经验:自主探索,方法多样;有效交流,凸显优化;反思顿悟,内化思想。

怎样分饭钱

这天,阿凡提骑着他那心爱的小毛驴从外面回来,远远就看见家门口站着一高一矮两个人。

“阿凡提回来了!”高个子和矮个子都迫不及待地迎上去,请阿凡提为他们算算五个铜币该怎么分。阿凡提笑着说:“啊,两位先生,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怎么为你们算呢?”这两人说了一阵子,阿凡提把事情弄清楚了。原来这两人今天合伙做饭吃,高个子拿出了200克大米,矮个子拿出了300克大米。饭做好后,两人正准备吃,忽然来了一个过路人,这个过路人向他们提出了把煮的饭让三个人吃的请求。结果三人一起把饭吃完。过路人临走时,向高个子和矮个子道谢,还留下了5个铜币作饭钱。可5个铜币两人怎么分呢?矮个子说,他出了300克大米,就拿3个铜币,高个子出了200 克大米,就拿两个铜币。可高个子说,这 5 个铜币是过路人给他们俩的,应该平分,每人拿两个半铜币。两个人算过来算过去,都不知怎样分才对。

阿凡提跟高个子和矮个子说:“好办。依我看,应当这样分。”阿凡提说出了他的分法:高个子得1个铜币,矮个子得4个铜币。两人听了非常吃惊,后来在阿凡提讲了这样分法的道理后,他们都很信服,高高兴兴地走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阿凡提为什么要这样分吗?原来是这样的:因为5个铜币是一个人的饭钱,吃饭的是三个人,所以三个人的饭钱应为15个铜币。这顿饭共用500克大米,那么100克大米的价钱应为3个铜币。

高个子出了200克大米,按钱算是6个铜币,他一起吃饭了,应扣饭钱5个铜币,所以他只应得1个铜币。矮个子出了300克大米,按钱算是9个铜币,他也一起吃饭了,也应扣饭钱5个铜币,所以他应得4个铜币。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最新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一课时比高矮、长短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 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 谁矮? 二比一比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三做一做 1、实践活动。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2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四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第3题:(1)出示图,提问:哪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排队。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 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 谁个子矮?为什么? 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 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五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 说一说。 板书设计:比一比比高矮、长短 老师高,学生矮 铅笔长,粉笔短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比轻重、大小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呈现情景图。 2、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较。 二比一比 1、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说出谁 比谁大、谁比谁轻等。 2、呈现大象和松鼠的情景图,先 进行谁大谁小的比较,再启发学生说一 说哪个轻、哪个重。学生回答谁轻谁重。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KCB齿轮油泵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017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步发展数感。 2.体会并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数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8.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再跳性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定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全册教学重难点 1. 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四、全册课时安排 1、大数的认识……………………………………………………15课时 2、公顷和平方千米………………………………………………2课时 3、角的度量………………………………………………………7课时 4、三位数乘两位数………………………………………………15课时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8课时 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0课时 7、统计……………………………………………………………2课时 8、数学广角………………………………………………………3课时 9、总复习…………………………………………………………6课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金桥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2)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3) 混合运算 (4)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5)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6) 第一课时位置与方向 (6) 课题:画方位图 (8) 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9)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 加法交换律 (11) 加法结合律 (14)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三课时) (15) 课题二:乘法分配率 (16) 课题:简便运算 (18) 简便运算(二)教学设计 (20)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1) 课题:营养午餐 (23)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7) 课题一:小数的意义 (27)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 (30)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3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5)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35) 第五单元三角形 (37)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37)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39)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一课时) (42)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44)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7)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9)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51) 第七单元统计 (53)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54)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54) 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二) (56)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一)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小学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即贴进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与体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实践与应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

1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

形象性。因此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发表看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1课时 地图上认识方向…………………………………………………….1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1课时 简单的路线图………………………………………………………..1课时 练习课………………………………………………….…………….1课时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认识东、南、西、北(教材第3页例1和“做一做”,第5页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的方位知识,探索辨认方向的方法,发展空间的观念。 3.能够积极参与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广角》 高丽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二)教材简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三)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按老师要求画。 ②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③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独立操作,探究规律。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左右、上下、前后等相对位置的过程,会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2、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2页。 【教学目标】 1、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演示等。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创 设情境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做动作。(学生笑,有部 分同学弄不清,手忙脚乱 的。)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做 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 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 的右肩;左手摸左耳,右手 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 摸左耳。 刚才有些小朋友弄错了左 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右”。 (板书:左右) 从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心理发展 规律而言,这样的 游戏情境设计,最 能吸引他们的注 意力,让他们积极 投入到“左右”的 学习中来。 体验感悟黑板的左边有课程表。 黑板的右边有值日表。 红旗的左边和右边都有 字。 我的左边是小明。 这是我的左耳,这是我的 右手,我的左边有一只 脚,右边有一只脚。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有条不紊的摆放书桌上 的用品。 1、理解左边与右边。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们的 教室,你发现了什么?请你 用左或右说一句话。 那你自己身上有没有“左” 和“右”呢? 请大家每个人把课桌上的 铅笔盒、课本、练习本按照 从左至右依次在课桌的摆 好。 用左右来描述 教室中的物体和 学生自已身上的 各个器官,是学生 乐于参与的数学 活动,交流时可不 必拘泥于坐姿,鼓 励学生用各种方 式表达。 通过学生的亲 自操作活动,让学 生再次体验“左 右”的位置关系。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口算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 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 2×3=6 6÷3=2 60÷3=30 2、20×3=60 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 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作业:练习三 估算(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P16-17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表达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每个小组每人准备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统计 营养午餐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十单元总复习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5.7,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58.7%。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二) 8.统计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0.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8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 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 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 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0144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亿以内数的读法 惠阳经济开发区象岭小学严云娇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答:(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 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2)导语: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人教版三下数学教案课程(全册)

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1课时 教学内容:例1及练习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3、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说说你的东西南北都有谁? 6、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叶滩小学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课外作业:认方向。 第2课时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 目标: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新课: (一)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3、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 2、做一做: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总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