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
石漠化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独特地质现象,被学术界称为“生态癌症”。
贵州省大方县石漠化面积达13.6万公顷,占全县岩溶土地面积的58.2%,且每年都还在以6000—8000亩的速度不断扩展。
2008年,该县被纳入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县范畴,成为贵州省5个试点县之一。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大方县委政府因地制宜,按照贵州省林业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大方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年)》,把科学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之路作为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实践,在是旮旯里找出一条综合治理石漠化的“大方经验”,谱写了一曲抗争自然,战天斗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颂歌。
黔东南州石漠化防治政策( 1) 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深化林业改革。
黔东南州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当地的生态建设力度,相继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种植牧草等工程.这些举措大大增加了黔东南地区植被和森林资源面积,对当地石漠化的防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2) 全面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2008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全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08 - 2015 年) 》,贵州省78 个县中有55 个县被列为第一批试点县。
截至2011 年,贵州78 个石漠化已全部纳入治理范围,而其中黔东南州有3 个县被纳入治理范围。
( 3) 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
该州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石漠化治理紧密结合,因地制宜。
如鼓励雷山县茶农在山上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增加了当地植被覆盖率。
同时,根据黔东南地区农业种植现状,通过实施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坡改梯、配套小型水利设施等工程措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 4) 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了植被破坏。
由于黔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民仍旧靠木材生火煮饭,而近年来,州政府不断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不仅降低了木材的使用率,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植被的保护。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一、土地石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土地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
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等措施。
云南石漠化1

植被恢复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树种: 喜钙性: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壤以富钙和偏碱 性为特征,喜钙植物可以茁壮成长。 旱生性:因为石漠化地区系干旱环境,只有耐 旱植物才能适应这种环境。 岩生性:石漠化地区植物可以生长在岩石上, , 根系深深地扎进岩石,并穿过岩石的缝隙汲 取水分和营养,只有岩生性植物才能适应这 种环境。
五、石漠化的危害
石漠化不仅影响农、林、牧多种经济, 更为严重的是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石漠化地区大部分都是贫困县,使 脱贫的难度加大。
危害1 危害
• 可耕地面积减少。 据一些地方调查,2007与l975年比, 石灰岩分布区耕地面积约减少l0%以上。
危害2 危害2
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下迳流 变化幅度增大,表层带岩溶 泉枯竭。由于松散土和植 被的减少,地面迳流的调 节能力减弱,流失的土壤 一部分充填了地下水道与蓄 水空间,淤积了地表水库及塘 堰,使得可调蓄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年迳流动态变幅加大,部分泉和暗河 枯季流量大幅度减少,甚至干涸,导 致旱季更加缺水。
注:潜在石漠化面积没有包含在石漠化面积中
三、云南石漠化的类型
• • • • 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区 岩溶峡谷石漠化区 中高山石漠化区 峰丛洼地石漠化区
石漠化类型
所占面积百分比 典型地区 昆明市、曲靖市、 红河州 昭通 丽江、德宏 文山州
12万 岩溶断陷盆地石 111. 12万h㎡ 漠化区 08万 岩溶峡谷石漠化 66. 08万h㎡ 区 中高山石漠化区 54. 03万h㎡ 03万 97万 峰丛洼地石漠化 56. 97万h㎡ 区
四、云南石漠化的成因
► 内因: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 内因: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
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 凸现裸露。 ► 外因: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 外因: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 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 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并且随着时间的 推移,“石漠化” 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 深和发展。 深和发展。
石漠化治理措施

石漠化治理措施
石漠化治理是指对石漠化地区采取措施以减少土壤石漠化和恢复生态环境的过程。
石漠化治理措施包括泥炭护坡、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等。
应在石漠化地区建立泥炭护坡,以减少风沙侵蚀,抵抗风化。
泥炭护坡工程可以有效减少风沙、洪水、雨水和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从而减少石漠化的发生。
应采取植被恢复措施,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植被恢复可以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减少土壤石漠化,从而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此外,植被恢复还可以提供乡土植物的栖息地,减少石漠化的发生。
应采取土壤改良措施,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性质。
在石漠化地区,应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的施肥效果,从而减少石漠化的发生。
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水土状况。
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湿润度,减少石漠化的发生。
要解决石漠化问题,应采取石漠化治理措施,包括泥炭护坡、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等措施,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石漠化的发生。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1. 引言1.1 石漠化现状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造成地表覆盖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暴露,地表发育土层薄或无土层,生态环境退化,地表产生大量裸露岩石的一种特殊地貌现象。
在我国,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们生计的突出问题。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石漠化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分布于19个省区市,其中以西部地区最为严重,占总石漠化面积的90%以上。
石漠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植被覆盖不足,土壤裸露,地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水源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牧草减少等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
而且,石漠化区域多为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条件差,土地荒瘠,生态环境恶劣,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发展障碍和社会稳定的隐患。
对石漠化问题进行治理已经刻不容缓,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1.2 治理的重要性石漠化是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生态问题。
随着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和自然环境恶化,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于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不仅是为了修复植被、保护水土资源,更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减缓石漠化的发展趋势,修复受损植被,恢复生态平衡,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率。
治理喀斯特石漠化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气候条件,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生态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们的生活品质。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真正实现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 正文2.1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由于石漠化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裸露,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
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特征及成因

参考内容二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风貌。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 挑战。特别是岩溶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次演 示旨在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综合治理规划,以期实现生 态与经济的双赢。
五、结论
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的石漠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生态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 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本次演示通过对石漠化特征和成因的探讨,为制定 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石漠化问题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的生态 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政府和企业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 治理措施。首先,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严格限制对岩溶地区的过度开发,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其次,通过实施工程措施,加强了对石漠化地区的 治理。例如,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等工作,改善了农业 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具有重大的生态和经济 意义。通过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果。然 而,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仍需不断加强探索与创新,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 赢。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和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共同为建设美丽广西、推动地区 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岩溶地貌 的形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因,导致岩 溶地区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石漠化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减少了土地资源,还 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岩溶 地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石漠化治理的对策与造林技术措施

石漠化治理的对策与造林技术措施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石漠化治理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石漠化是指本应生长着植被的土地上出现高岗、石块或石质残渣覆盖的现象。
它不仅威胁到生态平衡,还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有效治理石漠化,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和适当的造林技术措施。
一、石漠化治理的对策1.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石漠化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恢复土地上的植被覆盖,可以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其中,关键的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生态移民等。
(1)植被恢复:选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的植物种类,在受损土地上进行大面积植被恢复。
这些植物根系能够深入土壤,增加土壤抗风蚀能力,提高土壤持水能力。
(2)水土保持:采取措施遏制水土流失,如搭建防护林带、建设沟渠和堤坝等。
这些设施能够减缓洪水冲击,防止土壤流失,保护植被生长。
(3)生态移民:对石漠化严重地区的居民进行合理安置,并引导他们转变生产方式,避免进一步破坏环境。
2. 水资源管理石漠化地区的水资源管理直接关系到治理成效。
正确科学地利用水资源,可以为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1)人工补水:对于干旱地区,可以采用人工补水的方式,通过灌溉、涵洞和水库建设等,提供充足的水源。
(2)合理排水: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将多余的水排除,避免土壤过湿,导致植被死亡。
(3)水土保持措施:通过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径流量,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3. 政策支持治理石漠化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资金、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造林技术措施1. 适应性树种选择在石漠化地区进行造林时,应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
这些树种对干旱、高温、寒冷等恶劣环境有一定的耐受性,能够在恶劣条件下生长。
(1)沙柳:沙柳是一种适应性强的耐旱树种,它的树根能够深入土壤,有效保持水分,并能抵御沙尘暴的侵袭。
岩溶地区石漠化过程

T
壤丢失降水、地表水提供了充分的空隙
场所与空间通道。且由于岩溶作用,土
壤中阳离子交换量高,有机质含量低 ,
土壤肥力不足 ,加之土层薄 、易干旱 ,
因而水土系统较脆弱 。
石漠化成因—自然因素 3
W O
气候
南方地区,高温多雨湿热,有利于强 烈的岩溶化进程。降雨集中,易形成暴雨 发生洪涝灾害,土壤收到严重侵蚀而减量 变薄;旱涝并存,旱使植被枯死,土壤疏 松,遇雨易水土流失。
2
PA R T
石漠化的特点及危害
分布特点
石漠化极易在纯灰岩地 区发育,更易在地势起 伏大、人类活动强地区 发育,且人口密度分布 与石漠化程度存在一定 量的正比关系。
石漠化的特点 2
土壤稀薄易流失,植被覆 盖率低,岩石易裸露;
土壤贫瘠,土地质量差, 生态效率低;
由于岩溶石漠化地区,表 层岩溶系统仅由碳酸岩表 层裂隙、溶沟溶槽组成, 结构简单,环境对降雨的 调蓄能力差。
岩性
碳酸盐岩系抗风蚀能力强 ,母岩造 壤能力差 , 成土过程缓慢 , 因而土壤资 源缺乏 。
3 石漠化成因—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在石漠化中主要为推波助澜,加速 进程的作用。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是火烧、开垦、 放牧和樵采。在喀斯特区域, 人口超载压力大导 致大规模的毁林开荒, 特别是陡坡垦荒及超载放 牧等导致水土流失,发生难以逆转的破坏。
岩溶地区 石漠化过程
目
录 C
O 特点及危害 3 石漠化的成因 4 石漠化的治理与恢复
1
PA R T
石漠化的提出
1石漠化的提出
20世纪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水土保 持工作者根据石山荒漠化是水土流失的一个 重要特点,提出了石化 、石山荒漠化 、石质 荒漠化等概念,随后石漠化的定义被概括如 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漠化
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石漠化
英文名称:stony desertification
定义: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
发生在风蚀区或表层土壤浅薄、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高
原区。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沙漠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石漠化地貌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名词解释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石漠化
"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
分布特征
一是分布相对比较集中。
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
二是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
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
三是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
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
四是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
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生态问题
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几乎连年旱涝相伴;同时,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大部分地区缺土,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工程性缺水现象。
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的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给西南地区人们的生存亮起了红灯。
石漠化地区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制约了西南地区的发展,石漠化地区的人口问题、生存问题、能源问题,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
治理原则
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
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
石漠化
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防治石漠化须多管齐下。
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同时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典型案例
贵州
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类似贵州省的麻山地区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据调查统计,贵州全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由于生态恶化已不具备生存条件而需要移民搬迁的有约45万人。
贵州石漠化程度及喀斯特地貌分布
贵州省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3592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0.39%。
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2733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10518平方公里,强度石漠化面积2669平方公里。
另外,尚有43714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潜在石漠化趋势。
从石漠化在县级行政单元的分布来看,除赤水、榕江、从江、雷山、剑河5县(市)无明显石漠化外,其余都有明显的石漠化现象。
从空间分布看,石漠化土地多集中分布在喀斯特发育的南部和西部,以六盘水、黔西南、黔南、安顺、毕节所占面积最多,呈现出南部重北部轻,西部重东部轻的特点。
以县级行政单元分,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40%以上的有9个县,小于10%的17个县,其余均在10%--40%之间。
在贵州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20%以上的有30个县,而且凡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都是贵州最为贫困的地方。
至2005年底我国的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万平方公里,占(监测区)岩溶面积的28.7%。
广东
在广东,21个县(市、区)受石漠化困扰。
全省岩溶区面积亩,其中石漠化区域占了45.6%,分布在乳源、乐昌、阳山、英德、连平、怀集、阳春等县(市)。
“广东石漠化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东江、西江、北江流域中上游,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院长薛春泉说,北江流域占全省石漠化区域面积的95%。
对于乐昌市沙坪镇南洞村的村民而言,“石漠化”是个新鲜的词汇。
生活在广东最穷地区之一的沙坪镇,严重的石漠化使村民为改变贫困的努力显得无助。
石漠化导致的严重缺水,使身处南方多雨带的他们只能分到人均少许旱地,年产数百斤的玉米。
和沙坪其它地方一样,南洞村村民大量种植黄烟。
因为海拔太高、水太少以及土地贫瘠,南洞村黄烟的亩产量明显低于其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