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胶束
载药聚合物胶束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1

载药聚合物胶束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 张振海 吕慧侠聚合物胶束是两亲性的高分子物质在水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自组装结构。
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类似,当嵌段或接枝共聚物在水中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分子中的疏水段和亲水段就会发生微相分离,自动地形成疏水段向内,亲水段向外的具有典型核—壳结构的胶束,疏水性药物则依靠胶束内核间的疏水性相互作用而进入胶束内部。
聚合物胶束按照溶剂不同可分为水溶性胶束和有机溶剂胶束,按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说法,前者为常规胶束, 后者为反向胶束。
按胶束的结构又有星型胶束(胶束的核很小而壳相对较大,见图1) 、平头胶束(胶束的核很大而壳相对较小,见图2) 等。
自组装形成的载药胶束是热力学、动力学稳定的体系,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质,使得聚合物胶束成为难溶性药物理想的输送系统。
图1:星型胶束 图2:平头胶束1 聚合物胶束的理化性质聚合物胶束的形成与聚合物分子的静电、疏水、氢键作用等有关。
在体系自由能降低的驱动下,聚合物的疏水段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内核,疏水性药物可以通过与内核间的物理协同作用或与疏水段化学结合而进入胶束内核,大大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聚合物的亲水段分布在疏水内核周围,与周围的水分子间形成氢键而向水中伸展,形成有一定厚度的壳层。
亲水段彼此之间的排斥作用可以保证胶束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稳定存在。
外壳还可以有效地降低胶束表面上蛋白质的吸附和细胞的附着。
蛋白质吸附在胶束表面会引起胶束降解,导致药物从中泄露出来[1]。
此外,外壳还可以阻止胶束粒子的再次聚集,减少因此而造成的药物在生物体内分布的改变。
开始大量形成胶束时的聚合物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相比,两亲聚合物的CMC值通常很低(约为10-6mol/L) ,当浓度大于CMC时即可形成紧密稳定的胶束[2]。
因此,聚合物胶束体系具有很高的热力学稳定性。
此外,聚合物分子内多点间的疏水性相互作用,使得该类型胶束具有高的动力学稳定性,当把胶束溶液稀释到CMC值以下时,胶束的分解速度也是很低的,这是聚合物胶束与普通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最显著的区别。
药物纳米载体 聚合物胶束的研究进展

1、化学反应法
化学反应法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药物分子嵌入到聚合物链中,从而形成聚合 物胶束。该方法常用的反应包括酯化反应、酰胺化反应和醚化反应等。这些反应 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将药物分子嵌入到聚合物链中,并形成稳定的聚合物胶束。
2、界面聚合法
界面聚合法是一种在水溶液中制备聚合物胶束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药物分 子添加到聚合物单体的水溶液中,然后在油水界面上进行聚合反应。随着聚合反 应的进行,聚合物胶束逐渐形成并从水溶液中分离出来。
的动力学行为来了解其结构和性质的 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分析聚合物胶束在溶液中的扩散系数、布朗运动等参数来 推算出其分子量和尺寸等参数。
三、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 束的应用前景
随着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束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泛。 未来,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束有望在药物递送、疫苗递送、组织工程等领 域得到广泛应用。
1、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光谱数据来研究聚合物胶束的方法。该方法可以 通过测量光谱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等参数来推算出聚合物胶束的分子量和尺寸等 参数。
2、电镜观察法
电镜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观察聚合物胶束的形态和尺寸来研究其结构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将聚合物胶束制成薄膜或涂层,然后在扫描电镜或透射电镜下进 行观察,从而获得聚合物胶束的形态和尺寸等信息。
3、自组装法
自组装法是一种通过分子自组装形成聚合物胶束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药物 分子和聚合物分子在水溶液中混合,然后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温度等参数,使 得药物分子和聚合物分子自组装形成聚合物胶束。
二、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 束的研究方法
研究药物纳米载体——聚合物胶束的方法主要包括光谱分析法、电镜观察法、 动力学方法等。
聚合物胶束-20080925

EPR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应,使高分子载体系统具有一定的被动靶向性. EPR效应是借助于实体瘤部位血管内皮渗透性的增强,以及缺乏足够的 淋巴管,导致药物无法被重新吸收入循环系统,使得药物滞留于肿瘤 部位,从而提高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同时大大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聚合物胶束与其他药物载体的区别
与脂质体或微粒相比更小的粒径,只有胶 束内部疏水区而缺少胶束内部含水区,外 表面链段的保护作用。
聚合物胶束形成的热力学过程与小分子 表面活性剂胶束相同,自组装形成胶束 的主要策动力是系统自由能的降低,疏 水链段形成内核,从而脱离与水性环境 的接触,亲水链段形成表面与水接触。
图1.常用的形成疏水内核区段的化学结构:聚酯,聚氨基酸。
形成胶束所用的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有:阴 离子聚合,开环聚合。 改变聚合物胶束的生理特性可以通过改变不同 性质嵌段的分子大小和它们在共聚物中所占比 例来控制。 在接枝共聚物中,由大量的疏水链连接在亲水 的主链上。
micelle morphology
聚离子复合物胶束(polyion complex micelles,PIC)药物分子与疏水嵌段携带相反电 性,通过静电作用相连。
包载和转运各种荷电的小分子药物、多肽和DNA等
聚合物胶束递送系统
水难溶药物的增溶剂
现有的增溶剂: 聚氧乙稀蓖麻油(Cremophor® EL):紫杉醇和环胞素A的 增溶剂,过敏反应,高脂血症,神经毒性,P糖蛋白的逆转。 吐温80、去氧胆酸钠:用来增溶胺碘酮和两性霉素B,溶血。
C Zhang et al, Biomaterials 2008,29:1233. C Zhang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8, 33: 415 C Zhang et al,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04,39,69. C Zhang et al,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3:54,137.
动态交联聚离子胶束

动态交联聚离子胶束
动态交联聚离子胶束是一种新型的聚合物胶束,它通过动态交联键的形成和断裂,实现了胶束的可调控性。
与传统的静态交联聚合物相比,动态交联聚离子胶束具有更高的可调控性、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更好的溶解性。
动态交联聚离子胶束的制备方法通常包括两步:首先,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将聚合物链组装成胶束;其次,通过动态交联键的形成和断裂,实现胶束的可调控性。
动态交联键通常是指可逆的化学键,如氢键、配位键、酰胺键等。
这些键的形成和断裂通常需要较低的能量,可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调控。
动态交联聚离子胶束的动态交联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调控,如温度、pH值、光照等。
这些调控方式可以改变动态交联键的断裂和重组速率,从而实现胶束的可调控性。
例如,通过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氢键的断裂和重组速率,从而实现胶束的可调控性。
动态交联聚离子胶束在涂料、胶粘剂、化妆品、药物传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可调控性,动态交联聚离子胶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胶束的性质,如粘度、强度、溶解性等。
此外,动态交联聚离子胶束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如高弹性、高韧性等。
动态交联聚离子胶束的制备和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动态交联键的调控机制。
目前,动态交联聚离子胶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应用前景等待我们去探索。
总之,动态交联聚离子胶束是一种新型的聚合物胶束,它通过动态交联键的形成和断裂,实现了胶束的可调控性。
动态交联聚离子胶束具有较高的可调控性、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溶解性,在涂料、胶粘剂、化妆品、药物传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c4d 胶束结构

c4d 胶束结构
C4D(四链道)是一种聚合物体系,通常用于研究胶束结构。
在C4D 系统中,聚合物分子由四条长链组成,这四条链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四方形的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聚合物分子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和复杂的空间结构,能够形成胶束结构。
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等分子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微米级别的聚集体。
在C4D系统中,聚合物分子的四链道结构可以通过表面活性剂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形成类似胶束的结构。
这种结构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应用,例如在药物输送、纳米材料合成等领域。
总的来说,C4D胶束结构是一种特殊的聚合物结构,通过自组装形成的胶束结构,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载药聚合物胶束的优势、应用及挑战

载药聚合物胶束的优势、应用及挑战本文以氨基酸衍生物为材料合成的聚合物胶束的形态、类型、粒径、载药量为基础,简单综述了胶束的载药的特点及应用,讨论了肿瘤给药时在血液中不稳定、容易外渗和蓄积、生物利用度低的现象,为胶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聚合物胶束;载药量;药物释放;肿瘤靶向聚合物胶束是由两亲性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自组装结构,具有载药范围广、载药量高、体内滞留时间长、稳定性好、毒副作用少、控制药物释放和肿瘤靶向给药等特点,在抗癌药物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靶向给药和药物控释载体。
1 聚合物胶束简介聚合物胶束分为嵌段聚合物胶束、接枝共聚物胶束、聚电解质胶束和非共价键胶束,可形成球状、圆柱状、螺旋状和层状等不同结构,不同形态形成与胶束的自由能有关。
通常疏水性药物可采用透析法等物理方法进入胶束的疏水内核,也可通过配位作用、化合结合、静电作用等方式进入胶束的内核,形成载药胶束。
这种聚合物载药胶束具有较小的粒径,能够通过EPR效应实现对肿瘤部位的被动靶向作用,而具有主动靶向性及刺激响应高分子胶束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聚合物膠束自组装受pH影响,如聚天冬氨酸、聚谷氨酸或聚赖氨酸。
2 药物传输药物与共聚物的缔结可通过非共价结合与共价结合两种方式。
非共价结合包括疏水作用、静电作用以及金属离子配位聚合,结合方式不同胶束载药量各异,如含Na胶束、含H胶束、苯二氮卓类胶束、CDDP缔结胶束载药量分别为56.8%、40.6%、1.1%、30%。
诸多研究报道了药物与共聚物通过水解的酰胺/酯键或敏感型键共价结合,如DOX通过酰胺键与PEG-PAsp共聚物缔结,约50%的PAsp 侧羧基偶联DOX [1]。
在正常的生理环境中,载药胶束呈现出最小的药物释放,而pH敏感的药物释放曲线能否达到病灶部位取决于胶束的微观结构。
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包裹药物到胶束内壳中,但是不同的载药方式意味着被包封的药物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体内药物动力学。
第三节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与亚微乳制备技术

• (2)配制微乳
• 从相图确定了处方后将各比例混合即 得微乳,无需作多少功,且与各比例 混合的次序无关,通常制备W/O的微 乳比制备O/W微乳容易。
• 3.自乳化
• 药物使用后遇体液后自动乳化形成微乳。
• 如:环孢菌素(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剂)微乳 浓液胶囊口服后在消化道与体液相遇,自动乳化 形成O/W微乳,生物利用度可提高74~139%。
离心后分层
制备时不需要外力作功
制备时需要能量
长效制剂,在体内转运时间较长
可同时增溶不同脂溶性的药物
包封的药物高度分散提高生物利用度
提高一些不稳定药物的稳定性
既能与油相混匀又能与水相混匀
只能与某一相混合
• 5.亚微乳(Subnanoemulsion) 又称亚纳米 乳(subnanoemulsion):
微乳
普通乳状液
粒径10—100nm之间
1~100µm且分布不均匀
组成=水相、油相、表面活性物质(必含助乳化剂)
相同
O/W和W/O型
O/W和W/O型
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粘度接近于水
乳状粘度大于水
表面活性剂含量显著高(5%~30%)
表面活性剂含量低
热力学稳定体系(不易聚集稳定)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可以长期放置经热压灭菌及离心也不分层
利用度 (2)促进蛋白质等大分子的吸收,可同时增溶
不同脂 溶性的药物 (3)提高一些不稳定药物的稳定性 (4)近年来作为缓释和靶向给药系统应用
• 7.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乳化剂、 助乳化剂用量大20~30%,产生 乳化剂毒性.
• 二、常用的载体材料
• (一)聚合物囊束的载体材料
常用合成的线形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其亲水 段材料一般为PEG、PEO(聚氧乙烯)、 PVP(聚维酮)、降解的壳聚糖等,疏水 段材料有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氨基酸、 聚乳酸、精胺或短链磷脂
纳米聚合物胶束紫杉醇

纳米聚合物胶束紫杉醇
纳米聚合物胶束紫杉醇是一种新型的纳米药物,是将紫杉醇包裹在纳米聚合物胶束中进行输运的药物。
纳米聚合物胶束紫杉醇的研制是为了克服普通紫杉醇的缺点,包括生物利用度低、副作用大等问题。
纳米聚合物胶束紫杉醇的制备是在胶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紫杉醇,经过超声、搅拌等物理方法进行均匀混合,最后通过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等方法得到纳米聚合物胶束紫杉醇的成品。
这种药物的粒径一般在10-100纳米之间,能够在体内良好地分散和稳定存在,同时也便于被肿瘤细胞摄取。
纳米聚合物胶束紫杉醇的优势在于其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由于纳米聚合物胶束紫杉醇能够在体内更快地释放紫杉醇,使得药物的作用更加迅速和有效,同时还能够减少药物对健康细胞的损害。
经过前期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纳米聚合物胶束紫杉醇已经被证实在体内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并且不会产生明显的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
由于其良好的药效和低毒性,这种纳米药物也已经被誉为新型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代表之一。
未来,纳米药物的研制和应用将成为抗肿瘤药物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为临床治疗肿瘤疾病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
• 聚合物胶束 聚合物胶束(polymeric micelles)是由合成的 是由合成的 是由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 自组装形成的一种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一种 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的胶体溶液。 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三)稳定性
• 纳米乳通常是热力学稳定系统,有些纳米乳在 纳米乳通常是热力学稳定系统, 贮存过程中也会改变,即粒径变大,个别的甚 贮存过程中也会改变,即粒径变大, 至也会分层。 至也会分层。 • 亚纳米乳在热力学上仍是不稳定的,在制备过 亚纳米乳在热力学上仍是不稳定的, 程及贮存中乳滴都有增大的趋势。 程及贮存中乳滴都有增大的趋势。 • 亚纳米乳稳定性考察项目 是否分层、乳滴粒 亚纳米乳稳定性考察项目:是否分层 是否分层、 径分布,也可对电导、粘度、 电位 电位、 值及 径分布,也可对电导、粘度、ζ电位、pH值及 化学组成(药物含量及有关物质)进行测定。 化学组成(药物含量及有关物质)进行测定。 1. 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2. 加速试验 3. 常温留样考察
2.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5)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是非共价键结合,因此 )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是非共价键结合, 易与载体分离,进入体内可以在指定部位完 易与载体分离, 全释放出来; 全释放出来; 6)药物被包封于脂质体中,能够降低药物毒性, )药物被包封于脂质体中,能够降低药物毒性, 增强药理作用。 增强药理作用。 7)脂质体制剂能够降低药物的消除速率,延长 )脂质体制剂能够降低药物的消除速率, 药物作用时间,起到缓释、 药物作用时间 ,起到缓释、增加药物的体内 外稳定性的作用。 外稳定性的作用。
影响亚纳米乳形成的因素: 影响亚纳米乳形成的因素:
1.稳定剂的影响: 稳定剂的影响: 稳定剂的影响 • 稳定剂可增大膜的强度、使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稳定剂可增大膜的强度、使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电位绝对值升高, 使亚纳米乳的 ξ电位绝对值升高,有利于亚纳 电位绝对值升高 米乳的稳定。 米乳的稳定。 2.混合乳化剂的影响 混合乳化剂的影响 • 单独使用一种乳化剂时,不能得到稳定的乳剂, 单独使用一种乳化剂时,不能得到稳定的乳剂,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乳化剂可在油-水界面形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乳化剂可在油 水界面形 成复合凝聚膜,进而提高乳剂的稳定性。 成复合凝聚膜,进而提高乳剂的稳定性。
2.合成乳化剂 2.合成乳化剂
• 合成乳化剂一般都有轻微的溶血作用,其溶血 合成乳化剂一般都有轻微的溶血作用, 作用的顺序为: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 作用的顺序为: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氧乙 烯脂肪酸酯类>聚山梨酯类;聚山梨酯类中, 烯脂肪酸酯类>聚山梨酯类;聚山梨酯类中, 溶血作用的顺序为:聚山梨酯20 溶血作用的顺序为:聚山梨酯20 >聚山梨酯 60>聚山梨酯40 聚山梨酯80. 40> 60>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80.
一、定义
•纳米乳 纳米乳(nanoemulsion)是粒径为 是粒径为10~100nm的 纳米乳 是粒径为 的 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 其乳滴多为球形, 大小比较均匀, 统 , 其乳滴多为球形 , 大小比较均匀 , 透明 或半透明, 或半透明 , 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 通常属热力学稳定系统。 层,通常属热力学稳定系统。 • 亚 纳 米 乳 (subnanoemulsion) 粒 径 在 100~500nm之间,外观不透明,呈浑浊或乳 之间, 之间 外观不透明, 稳定性也不如纳米乳,虽可加热灭菌, 状,稳定性也不如纳米乳,虽可加热灭菌, 但加热时间太长或数次加热,也会分层。 但加热时间太长或数次加热,也会分层。
(二)自乳化 •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 drug delivery systems,SEDDs)自身包含 自身包含 一种乳化液,在胃肠道内与体液相遇, 一种乳化液,在胃肠道内与体液相遇, 可自动乳化形成纳米乳(O/W)。 可自动乳化形成纳米乳 。
三、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一)形成机理 1.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机理相似, 1.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机理相似, 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机理相似 但是由于聚合物在水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浓度小, 但是由于聚合物在水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浓度小, 且其疏水核心更稳定, 且其疏水核心更稳定,故聚合物胶束可以经稀 释而不易解聚合。 释而不易解聚合。 2.因而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2.因而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因而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三)修饰纳米乳
• 用聚乙二醇 ( PEG ) 修饰的纳米乳可增加表面的 用聚乙二醇( PEG) 亲水性,减少被巨噬细胞的吞噬, 亲水性,减少被巨噬细胞的吞噬,明显延长在血 液循环系统中滞留的时间,称为长循环纳米乳。 液循环系统中滞留的时间,称为长循环纳米乳。
五、亚纳米乳的制备 • 亚纳米乳常作为胃肠道给药的载体,其 亚纳米乳常作为胃肠道给药的载体, 特点包括:提高药物稳定性、 特点包括: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毒副 作用、提高体内及经皮吸收、使药物缓 作用、提高体内及经皮吸收、 控释或具有靶向性。 释、控释或具有靶向性。
LUVs (0.1-1µm)
小单室脂质体
SUVs (0.02-0.08µm)
MLVs(多层磷脂双分子层膜 多层磷脂双分子层膜) 多层磷脂双分子层膜
多室脂质体(1-5 µm)
SUV 20-100nm
LUV 100-50体的作用特点
1) 制备工艺简单,一般药物都较容易包封在脂 制备工艺简单, 质体中; 质体中; 2) 水溶性及脂溶性药物都可包裹在同一脂质体 中,药物的包封率主要与药物本身的油水分 配系数及膜材的性质有关; 配系数及膜材的性质有关; 3) 脂质体本身对人体毒性小,并且脂质体对人 脂质体本身对人体毒性小, 体无免疫抑制作用; 体无免疫抑制作用; 4) 在体内使药物具有定向分布的靶向性特征, 在体内使药物具有定向分布的靶向性特征, 包括:被动靶向、物理和化学靶向、 包括:被动靶向、物理和化学靶向、转移靶 主动靶向; 向、主动靶向;
• 如多糖类的阿拉伯胶、西黄蓍胶及明胶、白蛋 如多糖类的阿拉伯胶、西黄蓍胶及明胶、 白和酪蛋白、大豆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等。 白和酪蛋白、大豆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等。 •优点是无毒、廉价,缺点是一般都存在批间差 优点是无毒 廉价,缺点是一般都存在批间差 优点是无毒、 对大量生产很不利。 异,对大量生产很不利。其产品的差异可能在生 产的当时不显著,但几个月之后就明显了, 产的当时不显著,但几个月之后就明显了,有许 多都可能受微生物的污染( 多都可能受微生物的污染(包括致病菌和非致病 菌)。
(一)亚纳米乳的制备与影响因素
• 一般亚纳米乳要使用两步高压乳匀机将粗乳捣 一般亚纳米乳要使用两步高压乳匀机将粗乳捣 两步高压乳匀机 并滤去粗乳滴与碎片, 碎,并滤去粗乳滴与碎片,使纳米乳的粒径控 制在比微血管(内径4μm左右 小的程度。 左右) 制在比微血管(内径4μm左右)小的程度。 • 如果药物或其他成分易于氧化,则制备的各步 如果药物或其他成分易于氧化, 都在氮气下进行,如有成分对热不稳定, 都在氮气下进行,如有成分对热不稳定,则采 用无菌操作。 用无菌操作。
3. 助乳化剂
• 助乳化剂可调节乳化剂的HLB值,并形成更小 助乳化剂可调节乳化剂的HLB值 调节乳化剂的HLB 的乳滴。助乳化剂应为药用短链醇或适宜HLB 的乳滴。助乳化剂应为药用短链醇或适宜HLB 值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的有正丁醇、乙 值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的有正丁醇、 二醇、乙醇、丙二醇、甘油、聚甘油酯等。 二醇、乙醇、丙二醇、甘油、聚甘油酯等。
三、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二)制备方法 1.自组装溶剂蒸发法 1.自组装溶剂蒸发法 2.透析法 2.透析法 3.乳化3.乳化-溶剂挥发法 乳化 4.化学结合法 4.化学结合法
四、纳米乳的制备
(一)纳米乳的形成条件与制备步骤
1.纳米乳的形成条件 1.纳米乳的形成条件 需要大量乳化剂: (1)需要大量乳化剂:纳米乳中乳化剂的用量一 20%~30%, 般为油量的 20%~30%,而普通乳中乳化剂多低于油 量的10% 10%。 量的10%。 需要加入助乳化剂: (2)需要加入助乳化剂:助乳化剂可插入到乳化 剂界面膜中,形成复合凝聚膜, 剂界面膜中,形成复合凝聚膜,提高膜的牢固性和 柔韧性,又可增大乳化剂的溶解度, 柔韧性,又可增大乳化剂的溶解度,进一步降低界 面张力,有利于纳米乳的稳定。 面张力,有利于纳米乳的稳定。
2.合成乳化剂 2.合成乳化剂
离子型 非离子型 • 纳米乳常用非离子型乳化剂, 如脂肪酸山梨坦 纳米乳常用非离子型乳化剂 , 亲油性) 聚山梨酯(亲水性) (亲油性)、聚山梨酯(亲水性)、聚氧乙烯脂 肪酸酯( 亲水性)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 肪酸酯 ( 亲水性 ) 、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 、 聚 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 蔗糖脂肪酸酯类和 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 、 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 非离子型的乳化剂口服一 般没有毒性,静脉给药有一定毒性。 般没有毒性,静脉给药有一定毒性。
二、常用载体材料
聚合物胶束的载体材料: 聚合物胶束的载体材料:
通常用合成的线形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通常用合成的线形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亲水段材料: 亲水段材料:PEG,PEO,PVP 疏水段材料: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氨 疏水段材料:聚丙烯,聚苯乙烯, 基酸,聚乳酸, 基酸,聚乳酸,精胺或短链磷脂等 稳定的聚合物胶束, PEG段分子量通常要求 稳定的聚合物胶束 , PEG 段分子量通常要求 1000-15000之间 之间, 在1000-15000之间,疏水段与此相当或稍小
(二)常用的附加剂 • 附加剂用于调节生理所需的 值和张力。 附加剂用于调节生理所需的pH值和张力。 值和张力
pH调节剂:盐酸、氢氧化钠 pH调节剂:盐酸、 调节剂 等张调节剂:甘油 等张调节剂: 稳定剂:油酸及其钠盐、胆酸、脱氧胆酸及其钠盐 稳定剂:油酸及其钠盐、胆酸、 抗氧剂及还原剂:维生素E 抗氧剂及还原剂:维生素E或抗坏血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