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胶束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胶束的性质结构及应用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的有机物如某些染料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增溶在胶束表面极性有机物如苯甲酚等增溶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链外壳中胶束的性质胶束增溶方式的示意图胶束的应用作为自修复涂料自修复涂料可以复制生物系统的一些愈合功能它不仅能及时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防止迚一步扩大受创伤的范围又能及时自动修复被划伤擦伤或受损的表面保持其表面的美观与光泽延长涂膜的使用寿命具有很大的经济前景
• • • 非极性有机物增溶物在胶束内部 极性长碳链有机物(如醇类、胺类等)增溶在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的有机物(如某些染料、苯二甲酸二甲酯等) 增溶在胶束表面
•
极性有机物(如苯甲酚等)增溶在非离子型的示意图
胶束的应用
B. 配方组成来源较广,可用性较强,且价格较低。其原理为 当聚合物胶束的局部环境受到外力冲撞时,胶束壁就会破 损,胶束内的自修复剂就会向外流出,与在分散在涂料的 基体中的催化剂的催化下迚行聚合,将涂层表面的裂缝自 动修复。
胶束的应用
——作为自修复材料的实例
徐炽焕等采用相分离方法制备了以硅氧烷为基础的自修复剂, 他们将自修复剂对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 聚二乙氧基硅氧烷液 滴 (HOPDMA-PDES) 和包裹有锡催化剂 (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 DBTL) 的聚氨基甲酸乙酯微胶束分散在乙烯基酯预聚体及黏合 剂混合物中,此时HOPDMA和 PDES不会发生反应,当胶束遭到 机械外力时,锡催化剂就从会胶束中破壳而出与自修复剂混合 促使HOPDMA和 PDES发生缩聚反应。同时,依靠添加的黏合促 迚剂充分湿润和粘结修复裂开表面,最终自修复剂固化完成修 复。制备的微胶束直径分布在 50~450μm范围内。他们还迚行 了断裂试验,改变 PDMS 、黏合促迚剂、微胶束和乙烯基酯的 配比,得到断裂负荷最大为 37% ,在 50℃下修复 24h ,自修复 效率最高达到24%左右。
• • • 非极性有机物增溶物在胶束内部 极性长碳链有机物(如醇类、胺类等)增溶在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油的有机物(如某些染料、苯二甲酸二甲酯等) 增溶在胶束表面
•
极性有机物(如苯甲酚等)增溶在非离子型的示意图
胶束的应用
B. 配方组成来源较广,可用性较强,且价格较低。其原理为 当聚合物胶束的局部环境受到外力冲撞时,胶束壁就会破 损,胶束内的自修复剂就会向外流出,与在分散在涂料的 基体中的催化剂的催化下迚行聚合,将涂层表面的裂缝自 动修复。
胶束的应用
——作为自修复材料的实例
徐炽焕等采用相分离方法制备了以硅氧烷为基础的自修复剂, 他们将自修复剂对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 聚二乙氧基硅氧烷液 滴 (HOPDMA-PDES) 和包裹有锡催化剂 (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 DBTL) 的聚氨基甲酸乙酯微胶束分散在乙烯基酯预聚体及黏合 剂混合物中,此时HOPDMA和 PDES不会发生反应,当胶束遭到 机械外力时,锡催化剂就从会胶束中破壳而出与自修复剂混合 促使HOPDMA和 PDES发生缩聚反应。同时,依靠添加的黏合促 迚剂充分湿润和粘结修复裂开表面,最终自修复剂固化完成修 复。制备的微胶束直径分布在 50~450μm范围内。他们还迚行 了断裂试验,改变 PDMS 、黏合促迚剂、微胶束和乙烯基酯的 配比,得到断裂负荷最大为 37% ,在 50℃下修复 24h ,自修复 效率最高达到24%左右。
聚合物胶束-20080925

EPR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增强的渗透性和滞留效应,使高分子载体系统具有一定的被动靶向性. EPR效应是借助于实体瘤部位血管内皮渗透性的增强,以及缺乏足够的 淋巴管,导致药物无法被重新吸收入循环系统,使得药物滞留于肿瘤 部位,从而提高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同时大大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聚合物胶束与其他药物载体的区别
与脂质体或微粒相比更小的粒径,只有胶 束内部疏水区而缺少胶束内部含水区,外 表面链段的保护作用。
聚合物胶束形成的热力学过程与小分子 表面活性剂胶束相同,自组装形成胶束 的主要策动力是系统自由能的降低,疏 水链段形成内核,从而脱离与水性环境 的接触,亲水链段形成表面与水接触。
图1.常用的形成疏水内核区段的化学结构:聚酯,聚氨基酸。
形成胶束所用的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有:阴 离子聚合,开环聚合。 改变聚合物胶束的生理特性可以通过改变不同 性质嵌段的分子大小和它们在共聚物中所占比 例来控制。 在接枝共聚物中,由大量的疏水链连接在亲水 的主链上。
micelle morphology
聚离子复合物胶束(polyion complex micelles,PIC)药物分子与疏水嵌段携带相反电 性,通过静电作用相连。
包载和转运各种荷电的小分子药物、多肽和DNA等
聚合物胶束递送系统
水难溶药物的增溶剂
现有的增溶剂: 聚氧乙稀蓖麻油(Cremophor® EL):紫杉醇和环胞素A的 增溶剂,过敏反应,高脂血症,神经毒性,P糖蛋白的逆转。 吐温80、去氧胆酸钠:用来增溶胺碘酮和两性霉素B,溶血。
C Zhang et al, Biomaterials 2008,29:1233. C Zhang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8, 33: 415 C Zhang et al,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04,39,69. C Zhang et al,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3:54,137.
抗肿瘤药长春新碱PEGPE聚合物胶束的ppt课件

VCR保留时间 :约13min
VCR的含量测定方法学的研究
➢ 色谱图
A
B
图2 VCR对照品(A)和VCR/PEG-PE胶束样品(B)HPLC色谱图
VCR的含量测定方法学的研究
➢方法专属性试验
图3 空白载体HPLC色谱图
VCR的含量测定方法学的研究
➢ 线性关系考察
Area
600000 400000
图1 VCR/PEG-PE胶束制备工艺流程图
2.1 VCR/PEG-PE胶束的制备
VCR的含量测定方法学的研究
➢ 色谱条件
色谱柱:Discovery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 流动相:甲醇-0.01mol·L-1磷酸二氢钠水溶液(70:40,pH 7.0) 流速:1.0mL·min-1 进样量:20L 检测波长:298nm
1.97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2.01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1.95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1.98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2.02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7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1.96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2.02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1.98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2.01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1.95
包封率 (%) 95.23 95.30 94.93 92.85 94.84 96.12 95.73 93.17 96.08 95.59 95.63 92.32
抗肿瘤药长春新碱PEG-PE聚合物胶束的 制备和理化性质及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PREPARATION,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 VITRO CYTOTOXICITY OF VINCRISTINE ENCAPSULATED IN PEG-PE MICELLES
VCR的含量测定方法学的研究
➢ 色谱图
A
B
图2 VCR对照品(A)和VCR/PEG-PE胶束样品(B)HPLC色谱图
VCR的含量测定方法学的研究
➢方法专属性试验
图3 空白载体HPLC色谱图
VCR的含量测定方法学的研究
➢ 线性关系考察
Area
600000 400000
图1 VCR/PEG-PE胶束制备工艺流程图
2.1 VCR/PEG-PE胶束的制备
VCR的含量测定方法学的研究
➢ 色谱条件
色谱柱:Discovery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 流动相:甲醇-0.01mol·L-1磷酸二氢钠水溶液(70:40,pH 7.0) 流速:1.0mL·min-1 进样量:20L 检测波长:298nm
1.97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2.01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1.95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1.98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2.02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7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1.96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2.02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1.98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2.01
透明的乳浊状悬液
1.95
包封率 (%) 95.23 95.30 94.93 92.85 94.84 96.12 95.73 93.17 96.08 95.59 95.63 92.32
抗肿瘤药长春新碱PEG-PE聚合物胶束的 制备和理化性质及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PREPARATION,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 VITRO CYTOTOXICITY OF VINCRISTINE ENCAPSULATED IN PEG-PE MICELLES
第三节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与亚微乳制备技术

• (2)配制微乳
• 从相图确定了处方后将各比例混合即 得微乳,无需作多少功,且与各比例 混合的次序无关,通常制备W/O的微 乳比制备O/W微乳容易。
• 3.自乳化
• 药物使用后遇体液后自动乳化形成微乳。
• 如:环孢菌素(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剂)微乳 浓液胶囊口服后在消化道与体液相遇,自动乳化 形成O/W微乳,生物利用度可提高74~139%。
离心后分层
制备时不需要外力作功
制备时需要能量
长效制剂,在体内转运时间较长
可同时增溶不同脂溶性的药物
包封的药物高度分散提高生物利用度
提高一些不稳定药物的稳定性
既能与油相混匀又能与水相混匀
只能与某一相混合
• 5.亚微乳(Subnanoemulsion) 又称亚纳米 乳(subnanoemulsion):
微乳
普通乳状液
粒径10—100nm之间
1~100µm且分布不均匀
组成=水相、油相、表面活性物质(必含助乳化剂)
相同
O/W和W/O型
O/W和W/O型
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粘度接近于水
乳状粘度大于水
表面活性剂含量显著高(5%~30%)
表面活性剂含量低
热力学稳定体系(不易聚集稳定)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可以长期放置经热压灭菌及离心也不分层
利用度 (2)促进蛋白质等大分子的吸收,可同时增溶
不同脂 溶性的药物 (3)提高一些不稳定药物的稳定性 (4)近年来作为缓释和靶向给药系统应用
• 7.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乳化剂、 助乳化剂用量大20~30%,产生 乳化剂毒性.
• 二、常用的载体材料
• (一)聚合物囊束的载体材料
常用合成的线形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其亲水 段材料一般为PEG、PEO(聚氧乙烯)、 PVP(聚维酮)、降解的壳聚糖等,疏水 段材料有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氨基酸、 聚乳酸、精胺或短链磷脂
聚合物PPT课件

离子交换树脂的单元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不溶不熔的三维 网状骨架、固定在骨架上的功能基和功能基所带的可交换离子。
H2C CH + H2C CH
悬浮共聚合 体型共聚物小珠
H2C CH 浓硫酸磺化
(阳离子交换树脂)
氯甲基化
SO3-H+ NR 3
(阴离子交换树脂)
CH 2Cl
CH 2N+R3Cl-
聚苯乙烯类的离子交换树脂
缺点:
➢ 产品中留有乳化剂等,影响产品电性能等; ➢ 要得到固体产品时,乳液需经过凝聚、洗涤、脱水、干 燥等工序,成本较高。
乳化剂
能使油水混合物变成乳状液的物质称为乳化剂。有亲水 的极性基团和疏水(亲油)的非极性基团的表面活性剂。
➢ 阴离子型:脂肪酸钠和磺酸钠,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 阳离子型:通常是一些胺盐和季铵盐等,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 非离子型:聚乙烯醇、聚环氧乙烷等
二、聚合反应的方法
聚合物生产实施的方法,称为聚合方法。 自由基聚合
本体聚合
悬浮聚合
物料起始状态
乳液聚合
溶液聚合
间歇聚合
工程
连续聚合
间歇聚合 聚合物在聚合反应器中分批生产的,当反应达到要求的转
化率时,将聚合物从聚合反应器中卸出。
进料→反应→出料→清理
连续聚合 单体和引发剂(催化剂)等连续进入聚合反应器,反应得
悬浮聚合同时兼具了本体聚合和溶液聚合两者的优点,又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两者的不足。
缺点: 产品中含有少量分散剂残留物,影响性能。 单体液滴不稳定,反应后期易出现结块。对设备、工艺要求高。
氯乙烯悬浮聚合反应流程
回收VC
冷凝器
VC 复合引发剂 分散剂、水
胶束PPT

增溶作用的应用
增溶作用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香精和精油的增溶。这类制剂一般为水-乙醇体系,当 乙醇含量高时(>70%),多数香精和精油可溶于这样的水-乙醇体系。然而,使用高含量的乙醇成本高,易燃、 蒸发快、有气味并对皮肤有刺痛作用,如漱口液,若配方中乙醇含量高,使用时会引起不适,为此常常需要 降低配方中乙醇的含量,故而增溶作用成为发展此类产品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化妆品和疗效化妆 品使用的活性物和药物日益增加,一般活性物和药物的结构较复杂,溶解度较小,需达到一定的浓度才有效, 因此,活性物和药物增溶已成为这类制剂重要的工艺问题。常用的表面活性剂一般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如Tween、聚氧乙烯油醇醚等。 口服液是以中药汤剂为基础的复方剂型。提取了中药的有效成分后,常加入各种天然表面活性剂(如明胶、 磷脂)或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如吐温类、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酵),其主要作用是增溶、乳化、助悬,使 口服液澄清、美观、稳定,促进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提高疗效。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水溶性一般都很小,常常 无法达到治疗所需要的浓度占液体制剂的稳定性差。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增加主药量,提高有效浓度,改善透明 度,增加稳定性,提高中药注射液的质量。在实际中加入吐温-80居多。
4. 温度 升温能增加极性和非极性物质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增溶量,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后热扰动增强,从 而增大了胶束中提供增溶的空间。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来说,升温的影响与被增溶物的性质有关。若被 增溶物为非极性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加,接近于浊点时胶束聚集数剧增,必然会使它们的增溶 量提高。但对极性物质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至浊点时,被增溶物的量常出现一个最大值。
临界胶束浓度
当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达到一定值后胶束开始形成,浓度越大形成的胶束 越多。胶束开始形成时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记作CMC。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参数之一, 它可以通过理论推算,也可以通过表面张力法、电导法、折光指数法和染料增溶 法等来测定。
新型给药系统:聚合物胶束与泡囊

9束与泡囊
六、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方法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一般分直接溶解法和透析法两种。水溶性 较好的材料(如pluronics类)可直接溶解于水(可加热溶解) ,浓度超过溶解度后即可形成透明的聚合物胶束溶液。水溶性 差的材料必须同时使用有机溶剂,先在有机溶剂(或含水的混 合溶剂)中溶解,再透析除去有机溶剂,可制得聚合物胶束。
泡囊的大小通常在几十纳米至几 十微米。由于具有较大的中空亲水区 ,对水溶性药物的包封率高,在壳层 的疏水区也可以包载疏水药物,但载 药量较小。
7束与泡囊
脂质体与聚合物泡囊均 可由“成膜”和“水化”两步形成 ,如右上图。
两者的主要区别取决于
双亲性材料的分子量,见右 下图。分子量小于100者不 能形成聚集体 (n.a.); 100~1000之间形成脂质体; 1000以上则形成聚合物泡囊 。而且,随着材料分子量增 大,聚集体的稳定性增大至 一定值,膜的流动性和透过 性降低。故聚合物泡囊的稳 定性明显高于脂质体,而膜 的透过性较低(缓释性更高 )。
万倍。近年来,聚合物胶束用作载体成为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
,可以用于提高药物稳定性,延缓释放,提高药效,降低毒性 ,和具有靶向性。如将P388白血病大鼠用阿霉素及其聚合物胶 束进行药理对照实验,阿霉素中毒剂量是30 mg/kg,而其聚合 物胶束是600 mg/kg,即胶束使其毒性大为降低。用聚乙二醇/ 磷脂酰乙醇胺聚合物胶束(低浓度时很稳定,粒径7~35 nm)
6束与泡囊
通常结构相似的表面活性剂,其烃基的碳 链增长,CMC值明显降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 剂的CMC比离子型的小得多(约1:100),而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分子缔合数却大得 多(可达数千)。
药学中常用的低分子表面活性剂对难溶药 物的增溶效果较好,但其CMC值较高,不能用 作药物载体,因为经稀释的胶束不稳定(如在 静注后受血容量的影响会解缔合),故作为给 药系统的载体,必须使用两亲性聚合物作材料 。
新型给药系统:聚合物胶束与泡囊

静注粒径0.1~2.0 m的泡囊,会很快被网状内皮 系统吸收而从血液中清除,最终到达肝脏的枯否氏细 胞的溶酶体中。7~25 m的泡囊可以被肺毛细血管机 械截留,具有肺靶向性。栓塞后是否带来毒副作用, 视粒子型载体的性质而定。
如静注阿霉素泡囊释药时间延长1/2,可提高肝 中药物浓度,肝中代谢物增加2倍,肺中含量也增大, 清除率和分布体积明显降低,心脏中药物半衰期降低, 提高了对心脏的保护力。
聚合物胶束与泡囊
9
三、聚合物胶束与泡囊的缓释性和 体内分布
(一)缓释性
通常疏水性药物用胶束包载,亲水性药物 用泡囊包载,均可在体内外具有较明显的缓释 性。如氯硝西泮制成PEG-聚(-苄基-1-谷氨酸 酯)胶束后,在pH 7.4 PBS中进行体外释放70 天才释药40%。
聚合物胶束与泡囊
10
又如布洛芬(难溶于水) 泡囊的材料为 Span 60/胆固 醇/ 二鲸蜡磷酸酯(组成比 为 47.5/47.5/5),在人工胃 液中比原药释放慢(右上
聚合物胶束与泡囊
12
粒径小的泡囊由于有细胞相容性,易透过皮肤。 如雌二醇泡囊透过人体角质层的量,泡囊为胶态时比 原药增加1.5~ 2.4倍,液态泡囊则增加4.8~9.5倍。
又如甲磺酸用8-聚氧乙烯月桂醇酯制成泡囊,体 外透皮量为13.62.3 ngh-1cm2,是普通泡囊的6.2倍, 认为是改变了角质层的超微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皮肤 的透过性。
聚合物胶束与泡囊
13
四、临界胶束浓度与聚合物胶束
在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溶液的界面
张力迅速降低,当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表面
的浓度达饱和后,如果继续加入表面活性剂,其
分子就会急速转入溶液内部,形成亲水基向外、
疏水基向内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体,即胶束。
如静注阿霉素泡囊释药时间延长1/2,可提高肝 中药物浓度,肝中代谢物增加2倍,肺中含量也增大, 清除率和分布体积明显降低,心脏中药物半衰期降低, 提高了对心脏的保护力。
聚合物胶束与泡囊
9
三、聚合物胶束与泡囊的缓释性和 体内分布
(一)缓释性
通常疏水性药物用胶束包载,亲水性药物 用泡囊包载,均可在体内外具有较明显的缓释 性。如氯硝西泮制成PEG-聚(-苄基-1-谷氨酸 酯)胶束后,在pH 7.4 PBS中进行体外释放70 天才释药40%。
聚合物胶束与泡囊
10
又如布洛芬(难溶于水) 泡囊的材料为 Span 60/胆固 醇/ 二鲸蜡磷酸酯(组成比 为 47.5/47.5/5),在人工胃 液中比原药释放慢(右上
聚合物胶束与泡囊
12
粒径小的泡囊由于有细胞相容性,易透过皮肤。 如雌二醇泡囊透过人体角质层的量,泡囊为胶态时比 原药增加1.5~ 2.4倍,液态泡囊则增加4.8~9.5倍。
又如甲磺酸用8-聚氧乙烯月桂醇酯制成泡囊,体 外透皮量为13.62.3 ngh-1cm2,是普通泡囊的6.2倍, 认为是改变了角质层的超微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皮肤 的透过性。
聚合物胶束与泡囊
13
四、临界胶束浓度与聚合物胶束
在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溶液的界面
张力迅速降低,当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表面
的浓度达饱和后,如果继续加入表面活性剂,其
分子就会急速转入溶液内部,形成亲水基向外、
疏水基向内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体,即胶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聚合物胶束、纳米乳、 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
ppt课件
1
一、定义
• 聚合物胶束(polymeric micelles)是由合成的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一种 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ppt课件
2
一、定义
•纳米乳(nanoemulsion)是粒径为10~100nm的 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 统,其乳滴多为球形,大小比较均匀,透明 或半透明,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 层,通常属热力学稳定系统。
2.其他方法:光子相关光谱法和计算机调 控的 激光测定法等。
ppt课件
21
(二)药物的含量
• 纳米乳和亚纳米乳中药物含量的测定一 般采用溶剂提取法。
• 溶剂的选择原则是:应最大限度地溶解 药物,而最小限度地溶解其他材料,溶 剂本身不应干扰测定。
ppt课件
22
(三)稳定性
• 纳米乳通常是热力学稳定系统,有些纳米乳在 贮存过程中也会改变,即粒径变大,个别的甚 至也会分层。
ppt课件
9
三、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一)形成机理
1.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机理相似, 但是由于聚合物在水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浓度小, 且其疏水核心更稳定,故聚合物胶束可以经稀 释而不易解聚合。
2.因而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ppt课件
10
三、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二)制备方法
1.自组装溶剂蒸发法 2.透析法 3.乳化-溶剂挥发法 4.化学结合法
•优点是无毒、廉价,缺点是一般都存在批间差 异,对大量生产很不利。其产品的差异可能在生 产的当时不显著,但几个月之后就明显了,有许 多都可能受微生物的污染(包括致病菌和非致病 菌)。
ppt课件
6
2.合成乳化剂
离子型 非离子型
• 纳米乳常用非离子型乳化剂,如脂肪酸山梨坦 (亲油性)、聚山梨酯(亲水性)、聚氧乙烯脂 肪酸酯(亲水性)、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 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蔗糖脂肪酸酯类和 单硬脂酸甘油酯等。非离子型的乳化剂口服一 般没有毒性,静脉给药有一定毒性。
• 如果药物或其他成分易于氧化,则制备的各步 都在氮气下进行,如有成分对热不稳定,则采 用无菌操作。
ppt课件
18
影响亚纳米乳形成的因素:
1.稳定剂的影响:
• 稳定剂可增大膜的强度、使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使亚纳米乳的 ξ电位绝对值升高,有利于亚纳 米乳的稳定。
2.混合乳化剂的影响
• 单独使用一种乳化剂时,不能得到稳定的乳剂,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乳化剂可在油-水界面形 成复合凝聚膜,进而提高乳剂的稳定性。
• 亚 纳 米 乳 (subnanoemulsion) 粒 径 在 100~500nm之间,外观不透明,呈浑浊或乳 状,稳定性也不如纳米乳,虽可加热灭菌, 但加热时间太长或数次加热,也会分层。
ppt课件
3
二、常用载体材料
聚合物胶束的载体材料:
(通常用合成的线形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亲水段材料:PEG,PEO,PVP 疏水段材料: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氨 基酸,聚乳酸,精胺或短链磷脂等
ppt课件
11
四、纳米乳的制备
(一)纳米乳的形成条件与制备步骤
1.纳米乳的形成条件
(1)需要大量乳化剂:纳米乳中乳化剂的用量一 般为油量的 20%~30%,而普通乳中乳化剂多低于油 量的10%。
(2)需要加入助乳化剂:助乳化剂可插入到乳化
剂界面膜中,形成复合凝聚膜,提高膜的牢固性和
柔韧性,又可增大乳化剂的溶解度,进一步降低界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Βιβλιοθήκη (二)自乳化•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EDDs)自身包含 一种乳化液,在胃肠道内与体液相遇, 可自动乳化形成纳米乳(O/W)。
ppt课件
15
(三)修饰纳米乳
• 用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乳可增加表面的 亲水性,减少被巨噬细胞的吞噬,明显延长在血 液循环系统中滞留的时间,称为长循环纳米乳。
稳定的聚合物胶束,PEG段分子量通常要求 在1000-15000之间,疏水段与此相当或稍小
ppt课件
4
二、常用载体材料
纳米乳和亚微乳的制备材料:
乳化剂 助乳化剂
选用乳化剂的原则: (1)要考虑乳化剂使纳米乳稳定的乳化性能, (2)要考虑毒性、对微生物的稳定性和价格等。
ppt课件
5
1.天然乳化剂
• 如多糖类的阿拉伯胶、西黄蓍胶及明胶、白蛋 白和酪蛋白、大豆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等。
ppt课件
19
(二)常用的附加剂
• 附加剂用于调节生理所需的pH值和张力。
pH调节剂:盐酸、氢氧化钠 等张调节剂:甘油 稳定剂:油酸及其钠盐、胆酸、脱氧胆酸及其钠盐 抗氧剂及还原剂:维生素E或抗坏血酸
ppt课件
20
六、质量评价
(一)乳滴粒径及其分布
1.电镜法:①透射电镜(TEM)法 ②扫 描电镜(SEM)法 ③ TEM冷冻碎裂 法
ppt课件
7
2.合成乳化剂
• 合成乳化剂一般都有轻微的溶血作用,其溶血 作用的顺序为: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氧乙 烯脂肪酸酯类>聚山梨酯类;聚山梨酯类中, 溶血作用的顺序为:聚山梨酯20 >聚山梨酯 60>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80.
ppt课件
8
3. 助乳化剂
• 助乳化剂可调节乳化剂的HLB值,并形成更小 的乳滴。助乳化剂应为药用短链醇或适宜HLB 值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的有正丁醇、乙 二醇、乙醇、丙二醇、甘油、聚甘油酯等。
ppt课件
16
五、亚纳米乳的制备
• 亚纳米乳常作为胃肠道给药的载体,其 特点包括: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毒副 作用、提高体内及经皮吸收、使药物缓 释、控释或具有靶向性。
ppt课件
17
(一)亚纳米乳的制备与影响因素
• 一般亚纳米乳要使用两步高压乳匀机将粗乳捣 碎,并滤去粗乳滴与碎片,使纳米乳的粒径控 制在比微血管(内径4μm左右)小的程度。
面张力,有利于纳米乳的稳定。
ppt课件
12
2.制备纳米乳的步骤
(1)确定处方:处方中的必需成分通常是油、水、 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当油、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确定 了之后,可通过三相图找出纳米乳区域,从而确定 它们的用量。
(2)配制纳米乳:由相图确定处方后,将各成分按 比例混合即可制得纳米乳,且与各成分加入的次序 无关。通常制备W/O型纳米乳比O/W型纳米乳容易。
ppt课件
1
一、定义
• 聚合物胶束(polymeric micelles)是由合成的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一种 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ppt课件
2
一、定义
•纳米乳(nanoemulsion)是粒径为10~100nm的 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 统,其乳滴多为球形,大小比较均匀,透明 或半透明,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 层,通常属热力学稳定系统。
2.其他方法:光子相关光谱法和计算机调 控的 激光测定法等。
ppt课件
21
(二)药物的含量
• 纳米乳和亚纳米乳中药物含量的测定一 般采用溶剂提取法。
• 溶剂的选择原则是:应最大限度地溶解 药物,而最小限度地溶解其他材料,溶 剂本身不应干扰测定。
ppt课件
22
(三)稳定性
• 纳米乳通常是热力学稳定系统,有些纳米乳在 贮存过程中也会改变,即粒径变大,个别的甚 至也会分层。
ppt课件
9
三、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一)形成机理
1.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机理相似, 但是由于聚合物在水中形成胶束的临界浓度小, 且其疏水核心更稳定,故聚合物胶束可以经稀 释而不易解聚合。
2.因而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ppt课件
10
三、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二)制备方法
1.自组装溶剂蒸发法 2.透析法 3.乳化-溶剂挥发法 4.化学结合法
•优点是无毒、廉价,缺点是一般都存在批间差 异,对大量生产很不利。其产品的差异可能在生 产的当时不显著,但几个月之后就明显了,有许 多都可能受微生物的污染(包括致病菌和非致病 菌)。
ppt课件
6
2.合成乳化剂
离子型 非离子型
• 纳米乳常用非离子型乳化剂,如脂肪酸山梨坦 (亲油性)、聚山梨酯(亲水性)、聚氧乙烯脂 肪酸酯(亲水性)、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 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类、蔗糖脂肪酸酯类和 单硬脂酸甘油酯等。非离子型的乳化剂口服一 般没有毒性,静脉给药有一定毒性。
• 如果药物或其他成分易于氧化,则制备的各步 都在氮气下进行,如有成分对热不稳定,则采 用无菌操作。
ppt课件
18
影响亚纳米乳形成的因素:
1.稳定剂的影响:
• 稳定剂可增大膜的强度、使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使亚纳米乳的 ξ电位绝对值升高,有利于亚纳 米乳的稳定。
2.混合乳化剂的影响
• 单独使用一种乳化剂时,不能得到稳定的乳剂,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乳化剂可在油-水界面形 成复合凝聚膜,进而提高乳剂的稳定性。
• 亚 纳 米 乳 (subnanoemulsion) 粒 径 在 100~500nm之间,外观不透明,呈浑浊或乳 状,稳定性也不如纳米乳,虽可加热灭菌, 但加热时间太长或数次加热,也会分层。
ppt课件
3
二、常用载体材料
聚合物胶束的载体材料:
(通常用合成的线形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亲水段材料:PEG,PEO,PVP 疏水段材料: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氨 基酸,聚乳酸,精胺或短链磷脂等
ppt课件
11
四、纳米乳的制备
(一)纳米乳的形成条件与制备步骤
1.纳米乳的形成条件
(1)需要大量乳化剂:纳米乳中乳化剂的用量一 般为油量的 20%~30%,而普通乳中乳化剂多低于油 量的10%。
(2)需要加入助乳化剂:助乳化剂可插入到乳化
剂界面膜中,形成复合凝聚膜,提高膜的牢固性和
柔韧性,又可增大乳化剂的溶解度,进一步降低界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Βιβλιοθήκη (二)自乳化•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EDDs)自身包含 一种乳化液,在胃肠道内与体液相遇, 可自动乳化形成纳米乳(O/W)。
ppt课件
15
(三)修饰纳米乳
• 用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乳可增加表面的 亲水性,减少被巨噬细胞的吞噬,明显延长在血 液循环系统中滞留的时间,称为长循环纳米乳。
稳定的聚合物胶束,PEG段分子量通常要求 在1000-15000之间,疏水段与此相当或稍小
ppt课件
4
二、常用载体材料
纳米乳和亚微乳的制备材料:
乳化剂 助乳化剂
选用乳化剂的原则: (1)要考虑乳化剂使纳米乳稳定的乳化性能, (2)要考虑毒性、对微生物的稳定性和价格等。
ppt课件
5
1.天然乳化剂
• 如多糖类的阿拉伯胶、西黄蓍胶及明胶、白蛋 白和酪蛋白、大豆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等。
ppt课件
19
(二)常用的附加剂
• 附加剂用于调节生理所需的pH值和张力。
pH调节剂:盐酸、氢氧化钠 等张调节剂:甘油 稳定剂:油酸及其钠盐、胆酸、脱氧胆酸及其钠盐 抗氧剂及还原剂:维生素E或抗坏血酸
ppt课件
20
六、质量评价
(一)乳滴粒径及其分布
1.电镜法:①透射电镜(TEM)法 ②扫 描电镜(SEM)法 ③ TEM冷冻碎裂 法
ppt课件
7
2.合成乳化剂
• 合成乳化剂一般都有轻微的溶血作用,其溶血 作用的顺序为: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聚氧乙 烯脂肪酸酯类>聚山梨酯类;聚山梨酯类中, 溶血作用的顺序为:聚山梨酯20 >聚山梨酯 60>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80.
ppt课件
8
3. 助乳化剂
• 助乳化剂可调节乳化剂的HLB值,并形成更小 的乳滴。助乳化剂应为药用短链醇或适宜HLB 值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的有正丁醇、乙 二醇、乙醇、丙二醇、甘油、聚甘油酯等。
ppt课件
16
五、亚纳米乳的制备
• 亚纳米乳常作为胃肠道给药的载体,其 特点包括: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毒副 作用、提高体内及经皮吸收、使药物缓 释、控释或具有靶向性。
ppt课件
17
(一)亚纳米乳的制备与影响因素
• 一般亚纳米乳要使用两步高压乳匀机将粗乳捣 碎,并滤去粗乳滴与碎片,使纳米乳的粒径控 制在比微血管(内径4μm左右)小的程度。
面张力,有利于纳米乳的稳定。
ppt课件
12
2.制备纳米乳的步骤
(1)确定处方:处方中的必需成分通常是油、水、 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当油、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确定 了之后,可通过三相图找出纳米乳区域,从而确定 它们的用量。
(2)配制纳米乳:由相图确定处方后,将各成分按 比例混合即可制得纳米乳,且与各成分加入的次序 无关。通常制备W/O型纳米乳比O/W型纳米乳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