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的扭伤和脱臼ppt课件

关节的扭伤和脱臼ppt课件

关节的扭伤和脱臼ppt课件

如何正确诊断骶髂关节炎

如何正确诊断骶髂关节炎 正常情况下,由于人的左、右两侧骶髂关节保持平衡,所以腰骶椎着力均匀分布,不会引起骶髂关节的受损。但在分娩或外伤后,引起了耻骨联合的分离,使左、右两侧受力不均,即使是很轻的压力,也容易引起骶髂关节扭伤,从而产生骶髂关节炎。 【查体及检查】 1.Piedallu征患者取坐位,检查者自后方观察其髂后上棘是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一般情况下,患侧偏低;腰前屈时,则患侧位置升高程度超过健侧。 2.对抗性髋外展试验阳性。 3.退变性骶髂关节炎X线平片上显示退变征,视病程不同而出现退行性变的各期表现,以增生及骨刺为主。 【与强直性脊柱炎鉴别】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疼痛特点是休息不能缓解,活动后方能缓解,这也是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部外伤的区别点。强直性脊柱炎轻症者,仅会感觉骶髂关节部僵硬、肌肉酸痛。原因是肌腱、韧带与骶髂关节的骨附着点炎症,即肌腱末端炎。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风湿病。臀、大腿后侧疼痛易误诊为坐骨神经痛,但是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下肢疼痛很少放射到膝以下。 强直性脊柱炎交替性左右骶髂关节部位疼痛,是强直性脊柱炎中、早期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骶髂关节固定部位深层次隐渐性疼痛,先为一侧显著,后发展为左右交替性疼痛,重者痛处在骶髂关节一点上。骶髂关节疼痛可以上移出现腰椎部疼痛,下移至坐骨疼痛或大腿髂部痛,因咳嗽、打喷嚏或其他牵动性动作而疼痛加重。开始时疼痛可以为单侧、间歇性,几个月后逐渐发展为双侧、持续性疼痛并伴有腰部僵硬。 强直性脊柱炎都侵犯骶髂关节,上行至腰椎疼痛,所以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疼痛常伴有腰痛和腰骶疼痛伴有晨僵。先为反复发作,间歇性或两侧交替性酸痛,随病情发展,或持续性深部隐渐性钝痛或者刺痛,伴有腰部酸痛,全身疲劳无力,其特点为休息、阴天或劳累后加重,活动、遇热后疼痛缓解。 骶髂关节的影像学检查首选X线平片。阅读X线平片须避免主观臆测,应采用上述ASAS发布的评分系统,如明确有SpA骶髂关节炎,则无须行其他影像学检查。对于早期X线平片阴性的患者,如确诊为SpA会影响其治疗药物的选择,则应行MRI检查,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是在MRI结果中唯一有诊断意义的SpA特征。

骶髂关节损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骶髂关节损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定义] 由于骶髂关节面凹凸不平,周围韧带多,各种暴力均可使关节面移位及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滑膜、韧带或肌肉损伤后局部形成血肿,如治疗不及时可发生纤维样变,使肌肉韧带或关节发生粘连,引起慢性腰骶部疼痛。 [诊断] 一、症状 (一)骶髂关节和骨盆其他部位损伤除局部肿胀、疼痛 外,常因骨盆稳定性破环,翻身困难或不能翻身。后环损伤侧下肢床上移动困难,根据受伤机制不同,伤侧骨盆可内翻或外翻畸形,髂骨翼外翻时髋臼外旋,因此下肢亦呈外旋畸形。若双侧骶髂关节同时发生骨折脱位,可表现为双侧髂骨翼同时内翻,呈骨盆内聚畸形,双侧骨盆同时向上移位。 (二)骨盆骨折并发症: 1、血压下降,脉博加快。早期患者烦躁,后期可表现昏迷; 2、直肠肛管损伤;

3、阴道损伤; 4、尿道、膀胱损伤,排尿困难,尿道口或会阴部流血; 5、神经损伤:可伤及马尾神经、坐骨神经等出现相应症状; 6、大血管损伤,可伤及髂外动脉。 (三)腹腔脏器损伤:可有实质或空腔脏器损伤,出现相应表现。 二、体征 (一)多有骶髂关节压痛。 (二)“4”字试验(Patricktest)、骨盆挤压分离试验: 可用于单纯骶髂关节韧带损伤检查,有损伤者上述体征阳性。但不宜用于骨折脱位患者,以免增加患者痛苦和加重损伤。 (三)骨盆畸形:髂骨翼内翻或外翻,可通过以下体征鉴别:①脐棘距,即脐与髂前上棘的距离。内翻时其值小于健侧,外翻时大于健侧。②髂后上棘突出程度:患者仰卧,检查者用手伸人臀后触摸对比。髂骨翼内翻时,伤侧髂后上棘突出;外翻时,伤侧髂后上棘下陷。若伤侧骨盆有明显上移,则髂后上棘高于健侧。 (四)患者常有其他合并伤体征。 三、特殊检查:无。

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常见的腰部损伤,本病多发生于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演员、体育爱好者或偶尔参加劳动的人,腰部是一个独立的支柱,承担1/2的体重,从事复杂的活动。腰部前面是松软的腹腔,附近只有一些肌肉、韧带、筋膜,无骨性结构保护,急性腰扭伤90%发生于腰骶部、骶髂关节及两侧骶棘肌部。腰骶关节是脊柱的枢纽,骶髂关节是人体躯干连接下肢的桥梁,骶棘肌在弯腰时肌肉紧张收缩,保持身体的姿势,待弯腰90度时该肌放松,由棘上和棘间韧带牵拉上体保持身体的姿势。体重产生的压力和外来的冲击力多集中于这些部位,所以这些部位发生损伤的机会较多。 病因: 1.腰部突然遭受扭转、牵拉等间接暴力是急性腰扭伤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伸膝、屈髋,弯腰强力举起重物或搬抬重物用力过度,骶棘肌力量不足,超过弯腰位所能承担的限度,或体位不正,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或牵拉,或无思想准备使椎间关节突然扭转、闪挫,致筋肉、筋膜、关节、韧带、椎间盘损伤。 2.劳动姿势不当:弯腰劳动是发挥劳动能力的不佳姿势,因此弯腰搬抬重物易造成急性腰扭伤。 3.肾气虚弱、筋骨不健或不喜运动或曾劳损以及先天变异者,则轻微用力也可发生此病。 4.少数臀部跌仆着地,传达暴力也可致伤。 症状: 1.明显的外伤史:多有搬抬重物,弯腰、转身、失足、滑跌等扭伤史。 2.疼痛:伤后腰部疼痛,轻者疼痛不重,尚可活动,数日后即可恢复。中度伤后疼痛不重,次日疼痛加剧不能活动。重者伤后即疼痛剧烈,腰部肌肉痉挛,行动、翻身困难,深呼吸、咳嗽疼痛均加剧。 3.护痛体位:严重者行走时多挺直腰部,两手撑腰,步态缓慢,呈痛苦面容。 4.压痛点:扭伤早期,常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一般压痛点即是损伤部位。 5.肌肉痉挛:骶棘肌、臀大肌痉挛,站立和弯腰时明显,卧位时稍缓解,手压时又复出现。 6.脊柱生理曲线改变:由于疼痛和肌肉痉挛,引起脊柱生理曲线发生改变或脊柱侧弯。 7.腰部功能活动受限: 肌肉、筋膜损伤:肌肉收缩或被牵拉时疼痛,肌肉收缩抗阻时疼

急性腰扭伤诊疗规范

急性腰扭伤诊疗规范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 3、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及硬状,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二)鉴别诊断 1.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腰部功能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腰部叩击试验、姆背伸试验、挺腹试验均为阳性,x 线片可协助诊断。 2.腰椎压缩性骨折:有从高处跌落史或腰部间接暴力史,可伴有腹胀、便秘等症状,X线示椎体呈楔状改变。 3.肾绞痛:一侧腰背部绞痛,向会阴部放射,可伴有小便困难、血尿、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等症状。 (三)症候诊断 1.气滞血瘀:闪挫及强力负重后,腰部剧烈疼痛,腰肌痉挛,腰部不能挺直,俯仰屈伸转侧困难,舌暗红或有瘀点,苔薄,脉弦紧。2.湿热内蕴:劳动时姿势不当或扭闪后腰部板滞疼痛,有灼热感,可伴有腹部胀痛,大便秘结,尿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四)病理分类

1、腰骶关节扭伤:腰骶关节一侧或两侧压痛明显,骨盆旋转试验阳性。 2、骶髂关节扭伤:多为一侧的骶髂关节处压痛、少数可两侧损伤。屈曲关节时骶髂关节疼痛明显,骶髂关节分离试验阳性。 3、骶棘肌扭伤:压痛点在损伤的骶棘肌处,可触及条索壮硬结。 4、棘上、棘间韧带损伤:损伤的棘上、棘间韧带处压痛明显。 5、腰椎滑膜嵌顿症:腰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嵌顿的腰椎压痛明显,腰部肌肉痉挛。 6、腰后小关节紊乱:腰部疼痛,转侧不利,被动旋转则疼痛加剧,脊柱可有侧弯。 二、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 外用: 扶他林乳剂、701跌打镇痛膏、奇正消痛贴等。 内服: 1、独一味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2、芬必得每次300mg,每日2次。 3、活血止痛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1.气滞血瘀型: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活血止痛汤加减。:当归12g,川芎6g,乳香6g,苏木5g,红

骶髂关节紊乱症(损伤与错位)

骶髂关节紊乱症(损伤与错位) 骶髂关节损伤与错位(或半脱位),是临床常见的导致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妇女。过去所谓“骶髂关节滑膜嵌顿”,实际是关节错开移位滑膜嵌入的结果。中医对本病有论述,称之为“骶髂骨移位”,近年来有人对本病作了一些报道,但看法颇不一致。由于本病的临床症状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相类似,不少病例尚伴有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在诊断上易于混淆,应引起重视。 【临床表现】 1.坐骨神经痛:急性病例表现为骤然起病、患侧臀部及下肢胀痛麻木,以及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痛或“触电感”。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不能挺胸直腰。翻身起坐和改变体位时疼痛加剧。患肢呈半屈曲状,主动或被动伸屈均明显受限并剧烈疼痛。咳嗽或打喷嚏时患肢常有放射性疼痛。病情急重者,往往由旁人搀扶或持拐来诊。慢性患者上述症状略缓和,患者自觉下腰部隐痛乏力、患肢“短了一截”和酸软、麻胀、怕冷等。如勉强行走,则呈不同程度的“歪臀跛行”。患者站立时多以健肢负重,坐位时以健侧臀部触椅;仰卧伸直下肢时患肢常有牵扯痛或麻胀感,故患者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侧侧卧。临床上常将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症状:患侧下腹部胀闷不适和深压痛,肛门急胀感,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排便次数增加,尿频、尿急,甚至排尿困难,会阴部不适,阳痿,痛经等。 3.骶髂关节炎症症状:患侧骶髂关节压痛和酸胀不适,患肢外侧牵涉痛、麻木。腰骶部酸软乏力,需经常更换坐姿或站立的重心。部分患者表现为骶尾部顽固性疼痛和触痛。妊娠期和产后妇女,则可引起耻骨联合处疼痛。 4.体征:急性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腰脊柱侧弯畸形(健侧凸),患侧骶棘肌痉挛。骶髂关节压痛并可往同侧下肢放射。直腿抬高明显受限。慢性患者,只有关节局部的压痛和患侧腰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 【诊断】 1.病史:有急慢性腰腿痛病史或外伤史,并具有程度不同的坐骨神经痛、盆腔脏器功能紊乱、骶髂关节炎症的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和典型体征者。 2.骶髂关节位置错动的检查:患侧骶后上棘(或下棘)下缘位置较健侧偏下者,为骶髂关节后错位,反之为前错位。对于肥胖患者,髂后上棘下缘触诊不清时,可触摸髂后下棘下缘或髂后上棘最高点,两侧对比。区分骶髂关节前错位或后错位是手法复位治疗的主要依据,必须详细检查。据我们观察统计,右侧骶髂关节以前错位居多,左侧骶髂关节以后错位多见。 3.骨盆扭转的各种试验检查:如骶髂关节旋转试验、单髋后伸试验、4字征,以及骨盆分离和挤压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等。急性病例以上各种试验检查可呈阳性。 4.X线平片检查:在腰骶椎正位片上,可见患侧骶髂关节密度增高或降低,两侧关节间隙宽窄不等。两侧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上,前错位者髂后上棘偏上,后错位者髂后上棘偏下。在斜位片上,病侧骶髂关节间突增宽,关节面凹凸之间排列紊乱。

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方法

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方法 腰部受伤时,病人自觉腰部突然“碜裂”或“闪裂”感觉,马上感到腰部无力支撑,因此,病人坐下去,无力起身,需人扶持,另外转身、弯腰拾物,痛苦倍增。 腰部扭伤病人,肉眼可见腰肌肿起,同时肌肉出现触痛,甚至腰肌呈索条状强直,检查腰肌损伤,让病人坐着,医生以手按着上股,令病人出力把腿抬起,腰肌损伤的人,抬腿便痛。 手法治疗腰部扭伤,首先应舒筋活络,点按有关穴位,如肾俞、阳关、委中,手法以接、推、滚、揉为主,当肌肉松弛后,令病人侧卧,先摇动腰部,再侧搬按。病人经过治疗,腰部即觉松弛,审病人受伤程度,配合内服中药,或者外敷,一般腰部扭伤一个疗程可愈。 如果郊野旅行,又逢腰部扭伤,临急间找不到医生,在此情况下,应让病人绝对卧下休息,若旅行带有小型冰箱,可取出冰块,用布包着,敷于腰部患处,以减少扭伤引起皮下出血,同时冰敷亦有止痛作用。 休息是最基本且有效的治疗,在木板床上加1个10厘米厚的棉垫,保持自由体位,以不痛或疼痛减轻为宜,卧床一般应坚持3-7日左右,保证损伤组织充分修复,以免遗留慢性腰痛。腰扭伤24小时后可行患部热敷。有条件者进行理疗。 1、疼痛严重者可服用强痛定片一次2片或肌注强痛定、呢替啶(杜冷丁)等止痛药。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3次。 2、口服阿司匹林一次0.5-l克,一日3次;对乙酰氨基酚一次500毫克,一日3次;消炎痛一次25-50毫克,一日3次;伸筋丹一次5粒,一日3次。用

于止痛镇静,晚上可加服2片地西泮(安定)。 3、还可选用跌打丸、七厘散、小活络丸、大活络丸等服用。 4、局部还可贴伤湿止痛膏、奇正贴膏,701跌打镇痛膏或外敷正红花油、风湿油等。 按摩疗法:在局部宜采用推、摩、搓、等疏通气血,解除痉挛的轻手法,以避免加重损伤,并可选用委中等穴位进行点穴治疗。恢复期按摩效果较好,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防止组织粘连。 针灸疗法:其一是,各种穴位刺激法的广泛应用,除传统的刺灸拔罐外,耳针、电针、穴位激光针灸、火针、穴位微波针灸等几乎都用于治疗本病,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二,在大量病例的对比观察基础上,筛选有效穴位和配方。最近有人分析验证,发现损伤在足太阳经的以后溪疗效最好;伤在督脉,水沟效果明显;伤在足太阳和足少阳的,取腰痛穴最理想。另外,强调针灸同时配合自身运动,取同样的穴位,配合自身运动者疗效明显高于不配合者。以上这些,都使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效果不断提高。 体针可选用肾俞、承山、委中、腰阳关、夹脊、阿是穴等穴,在针刺委中穴的同时可让患者主动活动腰部,有时可收到显著疗效,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急性椎间小关节扭伤、关节囊部分嵌顿和骶髂关节扭伤的病人,同时还可选用耳针疗法。 如果郊野旅行,又逢腰部扭伤,临急间找不到医生,在此情况下,应让病人绝对卧下休息。若旅行带有小型冰箱,可取出冰块,用布包着,敷于腰部患处,以减少扭伤引起皮下出血,同时冰敷亦有止痛作用。 手法治疗腰部扭伤,首先应舒筋活络,点按有关穴位,如肾俞、阳关、委中。手法以接、推、滚、揉为主.当肌肉松弛后,令病人侧卧,先摇动腰部,再侧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