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法教案

支架式教学法教案
支架式教学法教案

支架式教学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 知道支架在教学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3. 熟悉支架式教学法的步骤;

4. 能够利用支架式教学法设计案例;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利用支架式教学法设计案例

三、学习者分析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对教学设计有一定的了解,学习了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法的基础上, 进行学习。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利用 PowerPoint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同学们,在前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情景教学法、协作教学法、 法等几种教学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堂课, 这是一堂初中地理课, 本节课主

要是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探究, 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 不同地区的不同气

候、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师在导入课程,将同学们分为四组,分别给每组分配任务(意大利、马来西亚、南极 洲、埃及),接下来教师并没有让同学们马上开始探究学习,而是先给同学们呈现了自己的 旅行计划《走进澳大利亚》 。其中包括:旅游计划(出行时机、所带衣物、交通工具及每天 的日程安排等) 、对每一站的介绍(城市简介、气候特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 。其中有 大量的富有特色的图片, 比如考拉的图片、 墨尔本赛马节的图片都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兴趣。

评价: 以老师呈现的这个范例作为支架, 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知识探究中就也可以从旅行

计划和对每一站的介绍等方面来进行知识的组织建构, 有目

标性。 这样可以节省同学们很多的时间与精力, 系统。这

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支架。

这样可以防止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遗漏内容, 探究

知识。 另外老师在自己的旅行计划里用了多种多 同学们在

做的旅行计划时也会考虑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同学们觉得这种堂课用的教学方法与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不同它是建 立在同学们自己建构知识的基础上的,同学们在不断探究和尝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主要 有:支架式教学法、 随即进入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本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支架式教学 法》。

(二)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建筑行业的脚手架, 它可以使建筑工人从地面一层层把大楼构建起来。 同样 我们在学习时, 也可以借助一个支架把我们的知识从基础一点点的构建起来。 新知识对于我 们来说是陌生的, 就像一直生活在地面上的我们对楼顶上的风光一样陌生。 但是我们可以在 现有的基础上借助支架一点点的构建起新知识。 支架式教学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 支架, 使同学们的发展不断达到新的水平,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 自主性学习方法。另 外,支架的建立也不是随意的,它的设计需要在最近发展区才能发挥作用。

1. 支架式教学法的定义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 (DGX m )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 “支 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 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

探究教学法、 概念图教学 课程的名称是 《环球旅行家》 制作环球旅行计划, 从而学习

让同学们有章可依, 在自己的探究中 而且还可以使得同学们的探究更加全面 老师呈现的范例可以引导同学们全面的 的表现形式, 图文并茂, 这便使得

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 (Scaffolding) 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 ) 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目的是让学生不断地缩短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最终完

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

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方法的

理论基础当然也来自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本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之一,也是认知建构主义一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儿童不是只能被动地等待着环境刺激影响和塑造的生物体,而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环境的主动探究者,他们实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

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看来,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现实,现实是主体依据已有的认知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同化” (图式扩充)和“顺应” (图式改变)。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重视学科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学习是在学生的内部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

由内部动机启发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对未知知识的探究与发现过程。在探究与发现过程中,个体的自觉思维活动有助于对不确定情境中事物整体性的直接感知。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 ,这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是“可能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别

人(如教师) 的帮助下或与同伴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如下图所示。

正是在这两个水平的动态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教学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重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需和原有能力之间应存在差异,但距离过大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差异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努力能够消除的,这一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如果根据“最近发展区”构建概念框架,这样的支架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不停顿的建构活动,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否则便认为是无效的教学.教学不仅应当以儿童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才是较好的教学。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其实质是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并促使最近发展区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

(三)支架在教学中常见的表现形式我们上面看到的案例是支架式教学的一种形式——范例支架,

支架在教学中还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2)问题支架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

问题”往往比“框架问题”更具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这一点我们会在例子中体会到的。

如学生在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不知从哪个方面入手。教师问:各个城市的犯罪比例是多少在过去的十年间是如何变化的

又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全面/准确的掌握相关知识/技能。上海大华小学的陆老师“力的作用”的教学案例。

什么是力的概念(视频资料,比赛)如何界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用手提桶)力的作用效果有怎样的表现形式(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状态,形状)力的相互作用如何体现(打网球)还有在新课程人教版中关于水体富营养化的地理课堂案例,教师在讲解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相关概念后,通过问题引导探求其形成原因

太湖水面上长满藻类植物,它们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哪里如果将太湖搬到荒芜人烟的地区,富营养化现象还会不会出现能说明人类的活动与富营养物质形成之间的关系吗富营养化的原因是由氮磷等营养物引起的,它们来自哪里呢

(3)建议支架即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遇到困境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与“问题” 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

如学生在了解运河杭州段的情况时,教师建议学生可以去杭州内河管理所了解运河的建设情况,去杭州运河文化博物馆了解运河的文化。在学生做杭州大运河的网站时,教师事先提供了一个向导评价,要求学生所做的网站包括运河的历史、运河的文化、运河的现状,表现形式上既要有图片,还要有方便的超链接等等。

还有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故乡》的一个案例: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之后,再把这个大的故事分解成了两方面六个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在公布了内容指导之后,请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

(4)图表支架

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

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即便是基本的图表形式也有数十种,在皮尔斯博士(Pierce

J . Howard)的《知识工作者的可视化工具 ----- 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了足有48种图表(书中称为组织信息的可视化方法)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等。

通过下面两个例子我们会对图表的作用理解得更深刻。

老师通过呈现一个留白的概念图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一步一步地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同学们还可以在不同的节点之间加入联结,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

大家可以看到,在该图中有一个正六边形被平分成六份:三个灰色的三角形和三个六色的三角形。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上分别放六个三角函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sinA 、cosA、tgA、ctgA、secA、cscA,中心为1。其中的规则为:三个灰色的三角形的上边两个顶点的平方和等于下边一个顶点的平方;正六边形的对角线两顶点的乘积等于中间的1。通过这个图大家可以清楚地建构这六个三角函数之间的运算关系,还可以利用这个图或者相同

的方法继续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5)工具支架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实施,而提供的认知、会话、协作、展示平台、共享平台等工具,如知识库、语义网络、专家系统、概念图、BBS电子

白板、新闻组、PPT等。大家在学习中也经常用ppt等工具来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家还可以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在澳大利亚“伟治?柏克小学”进行的“了解自然界中的动物”的实验课中,教师首

先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自己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关于本地动物园的电子导游,从而建

立起有利于建构“动物” 概念框架的情境。她把试验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开发动物园中某一个展馆的多媒体演示。学生决定开发哪一个展馆和选哪一种动物;以何种形式来展示相关资源;是直接用多媒体工具去制作软件。这样,每个展馆就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孩子们都围绕自己的任务努力去搜集材料。如他们到图书馆和Internet 上去查询有关资料,以获取动物图片和撰写说明。最后组织全试验班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有效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的多媒体工具以及internet 等都可以作为工具支架,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工具支架的应用是很多的,在此我们就不再多举了。

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四)支架式教学法的环节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对支架式教学法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应

用这种教学方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支架式教学法的步骤。

1 、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 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该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

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

在本节课开始的实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进行分析,学生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他们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有遗漏,或者会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b.学习任务分析

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区。第一、二发展区之间的距离就叫“最邻近发展区” 。

本课的实例中要求同学们能够制作出完整的旅行计划,并且能够借助网络搜集资料,利用PowerPoint 等工具整理资料,向全班同学汇报

C.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

因为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所以在《环球旅行家》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范例,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支架,使同学们在范例的帮助下可以很好的进行知识的建构,并且能够顺利的完成旅行计划的制定和汇报工作。

2、进入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脚手架搭成之后,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课堂活动,需要把握好活动情景的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做了如下尝试。第一、设置悬念,构

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景。第二、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景。第三、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景。第四、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景。在创设好情境以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为同学们演示教师制作的旅行计划《走进澳大利亚》。

3、探索学习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

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

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也可以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实例中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协商、讨论,并且进行分工,然后小组成员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将大家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完成小组的作业,同时也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4. 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a自主学习能力;b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c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习支架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给学生提供答案。由于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因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是动态的,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支架也应该随时调整,当学习者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时,支架就要逐渐移走,给学生更多的意义建构空间。

各小组完成自己的旅行计划以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旅行计划。每组汇报完毕以后,其他组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最后教师也会给出自己的评价。整个评价都是按照教师事先制定的评价量表进行的。

(五)结束语

现在大家对支架式教学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支架式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

的,它通过搭建支架来帮助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完成学习。希望大家下课以后多搜集一些

关于支架式教学法的资料及案例,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下节课没人准备一节课,可以是自

己设计的也可以是网上搜索的,我们下节课会针对大家找的这些案例对支架式教学法展开深入的讨论。好,这节课先上到这里,下课。

《环球旅行家》

1. 旅行计划:

出行时机:选定二月份初旅行,因为澳洲处于南半球,12月一2月是澳洲的夏天,风景

非常迷人

所带衣物:在南部温带区,夏季(12月至2月)气温是温暖至炎热,白天适合穿着轻便

衣物,但应随身携带毛衣或外套,以防晚间转凉。可自备遮阳帽、太阳眼镜和防晒乳液,另须准备沙滩布鞋保护足部。出发前兑换一些澳元,因为澳大利亚的通用货币是澳元?

交通工具:飞机,汽车

旅行时间安排:六日游

第一天:乘机前往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第二,三天悉尼,抵达悉尼后市区观光,悉尼歌剧院、玫瑰湾,海港大桥等,观赏澳洲特有的动物,考拉、袋鼠等。

第四天?悉尼--堪培拉,乘车前往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参观国会大厦,战争纪念馆,晚乘飞机飞往墨尔本。

第五天?墨尔本,市内游览:皇家植物园、大教堂、战争博物馆等,下午前往菲利普岛观看企鹅归巢奇观。

第六天?????????墨尔本一一悉尼一一上海,乘机经悉尼返回上海。

2. 旅行导航图

去了三个城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并分别介绍了这三个城市的简介、气候特征、自然

景观、人文景观。

悉尼:(1)悉尼-美丽的海港城市。悉尼是新南威尔士的首府,是澳大利亚最早开发,

最大及最现代化的城市。悉尼市郊总面积4074平方公里,人口近400万,约占全国人口1/4。

(2)自然风光:我所到耐德兰熏衣草农场,值得一看吧

动物:袋鼠、考拉

(3)气候:悉尼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温度由最低的摄氏17度(7至8 月)到最高的摄氏27度(12至2月),天气温和。

悉尼的风光、饮食及文化等。

堪培拉:(1)气候:堪培拉: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类似亚热

带气候。

人文景观、文化等内容。

墨尔本:(1)气候:墨尔本: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但是它有寒带气候的特征,是澳大利亚最冷的都市,冬天很冷,

白天气温约为13度左右,墨尔本附近的山区甚会下雪,是滑雪的好季节;夏天温度不定,时而凉爽,时而酷热。

人文景观。

澳大利亚人文简介及资源链接。

给同学们布置任务: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旅行计划

旅行计划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根据目的地(国家)所在地域,选择出游的最佳时间,旅行路线时间安排及交通工具,准备那些随行物品。

2、所去目的地有哪些自然景观(自然风光、植物和动物)

3、根据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并说明这种气候类型有什

么特点

4、所去旅游目的地有哪些人文景观(建筑,名胜古迹),包括当地人讲什么语言, 宗教

信仰,饮食习惯等。(南极则可以考虑科学考察活动)

5、把这次旅游计划以POWERPOINT形式展示给其他人。过程:

1学生自主地由五个人形成一个小组,选组长。

2、观看范例:《走进美丽的澳大利亚》。

3、每个小组明确任务,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旅游地,组织小小旅行团。第一组:马来西亚旅行

团;

第二组:意大利旅行团;

第三组:埃及旅行团;第四组:南极探险队;

4、各小组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参考范例,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旅行计划。

5、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展示小组设计的旅行计划。

6、根据老师提供的评价量表,并且对照这个量表,对项目中的每个部分师生进行共评。

7、教师总结。

建议:1、每个小组完成任务时,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也就是每个同学可以负责一部分内容的查询,然后小组的资料全在一起这样可以提高小组的工作效率。

2、别忘记复制粘贴一些图片,使你的旅行计划变得生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