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健康教育知识——传染病宣传材料

中学生健康教育知识——传染病宣传材料
中学生健康教育知识——传染病宣传材料

北师大集宁附中中学生健康教育知识

-—传染病宣传材料

一、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

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得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得疾病。

2、感染:病原体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得过程。

(1)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得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得病原体感染;

(4)重叠感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得基础上在被另外得病原体感染;

(5)继发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得其她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得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表现为特异性免疫功能.

(1)主动免疫:疫苗、自然感染;

(2)被动免疫:胎盘、注射免疫球蛋白。

2、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与体征,免疫学检查可知。

3、显性感染

(1)麻疹、水痘:获得牢固得免疫力;

(2)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获得不牢固得免疫力,可再感染或慢性携带。

4、病原携带状态

(1)包括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2)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小于3个月为急性携带者;大于3个月慢性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

(1)不引起显性感染;

(2)不能清除病原体;

(3)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

(4)例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

(三)传染病得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

3、有流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得发病时间、地区、人群等方面有各自得分布特点;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得抗体,可抵抗相同得病原体。

(四)传染病得发生发展

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除途径。

(五)传染病流行得基本条件

1、传染源: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得人与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得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得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体液、血液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1)消化道传播:痢疾;

(2)呼吸道传播:结核病、禽流感;

(3)虫媒传播:乙型脑炎;

(4)体液、血液传播:乙肝、丙肝。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得免疫力得人为易感者。

二、常见得传染病

根据传染病得主要传播途径,分为以下几类: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三、肠道传染病得预防

(一)什么就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就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得疾病。常见得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病人得病原体从病人与病原携带者得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她健康人。

(二)肠道传染病得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与病原携带者得粪便、呕吐物中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得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得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在食品得加工、储存、制作、运输得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得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得流行与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得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得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通过到处活动得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三)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得关键就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与饮水卫生,养成良好得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1、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与污水得卫生管理,发动群众灭蝇、灭蟑螂。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剩饭、剩菜要煮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饮食服务行业、食品加工销售单位与集体食堂,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3、搞好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喝开水。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饮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

4、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得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更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发现有传染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四、呼吸道传染病得预防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主要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超过38℃,可伴有畏寒、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一般无鼻塞、流涕,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或呼吸困难。

2、传播途径:主要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而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得痰、气管分泌物、粪便或被其污染得物品传播。

3、预防方法:生活、工作场所保持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用肥皂、洗手液、流水洗);不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

(二)流脑

1、主要表现:起病急,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

3、预防方法:接种流脑疫苗;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得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

(三)流行性感冒

1、主要表现: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乏力、酸痛,体质较弱得患者如老人、儿童可出现肺炎,剧烈咳嗽,呼吸急促。

2、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

3、预防方法: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得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养成良好得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加强锻炼,在每天洗脸时用冷水刺激鼻部,可以提高抵抗力,增加对寒冷得适应能力。接种流感疫苗。

(四)麻疹

1、主要表现:发热,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咳嗽,打喷嚏,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口腔黏膜出斑,皮肤出疹等。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

3、预防方法:接种麻疹疫苗;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得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

五、血源性传染病得预防

病毒性肝炎

1、种类: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

2、主要表现:

(1)急性肝炎: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

(2)慢性肝炎:疲乏、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不适等。

3、传播途径:

(1)甲肝、戊肝:主要通过肠道传播,即进食被病毒污染得食品或水而感染生病;

(2)乙肝、丙肝、丁肝:主要经血液传播,可通过输血、不安全注射、血透等途径传播,亦可经由母亲传给新生儿。

4、预防方法:

(1)接种甲、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乙肝;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生食、熟食要分开存放,剩饭菜要热透(尤其就是热天),不随便到不卫生得摊点、饮食店就餐,防止病从口入。

(3)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她人共用针头(包括针灸);尽量避免输血与使用血液制品;患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得妇女分娩时应加强对婴儿得防护,避免传给孩子,新生儿生下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不接触病人得血液及被血液污染得物品;不与病人共用食具、洗刷用具、剃须刀等.

六、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得预防

(一)狂犬病

1、主要表现:早期表现为被狗或其它动物咬、抓伤后愈合得伤口及其周围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继而患者出现恐水、怕风、怕光、怕声等症状,绝大部分患者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传播途径:主要因被带狂犬病病毒得狗、猫或其它动物咬、抓伤而感染生病。

3、预防方法:避免被狗咬、抓伤,被狗咬、抓伤后要立即用20%肥皂水冲洗伤口半

小时以上,并在24小时内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得动物咬伤门诊进一步处理伤口与接种狂犬病疫苗,切不可掉以轻心,狂犬病可防不可治.

(二)乙脑

1、主要表现: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部分患者会留有严重得后遗症.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3、预防方法:灭蚊、防蚊就是预防控制乙脑得重要措施,接种乙脑疫苗就是目前最有效得预防方法,乙脑疫苗得接种对象为6个月~6岁儿童。

七、管理传染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传染病防治法》分为甲类、乙类与丙类(3类37种);

(1)甲类:鼠疫、霍乱,属于强制性管理;

(2)乙类:1、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2、艾滋病,3、病毒性肝炎,4、脊髓灰质炎,5、人类高致病性禽流感,6、麻疹,7、流行性出血热,8、狂犬病,9、流行性乙型脑炎,10、登革热,11、炭疽,12、细菌性与阿米巴痢疾,13、肺结核,14、伤寒与副伤寒,1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6、百日咳,17、白喉,18、新生儿破伤风,19、猩红热,20、布氏杆菌病,21、淋病,22、梅毒,23钩端螺旋体病,24、血吸虫病,25、疟疾;

(3)丙类:1、流行性感冒,2、流行性腮腺炎,3、风疹,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5、麻风病,6、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7、黑热病,8、棘球蚴病,9、丝虫病,10、除霍乱、痢疾、伤寒与副伤寒意外得感染性腹泻.

(4)特殊注意采取甲类传染病管理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得肺炭疽、人高致病性禽流感。

北师大集宁附中中学生健康教育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宣传材料

(一)传染病得定义

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得,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得疾病叫传染病。

(二)传染病传播得方式与途径

1、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

2、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3、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4、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5、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等。

(三)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类管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与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就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与阿米巴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以外得感染性腹泻病。

(四)、传染病得报告

任何单位与个人发现《中华人民共与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甲类传染病与乙类传染病中得艾滋病、肺炭疽得病人、病原携带者与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6小时内以最快得通讯方式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与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12小时内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于24小时内报告。

学校常见传染病有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其中腮腺炎、水痘、流感及麻疹均具有极强得传染性。所以每人都要充分认识传染病对我们身体健康造成得危害,轻者可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重者可留后遗症甚至死亡。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初秋时,气温较高,同时雨水较多,一些肠道传染病与虫媒传染病高发,甚至可能爆发流行;到了晚秋,气温逐渐下降,风大干燥,这时就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得高发时节。因此,秋季加

强传染病得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常见得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与虫媒传染病.秋季常见得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与甲型肝炎等。这类传染病就是“吃进去"得传染病,通常就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得处理,吃进去后发病。

1、霍乱

霍乱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得烈性肠道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水、食物、生活接触与蝇均可单一地或交错地传播。临床上以突然起病,100%得病人有腹泻,腹泻为无痛性无里急后重感,每日大便数次甚至难以计数,量多,初为黄水样,不久转为“米泔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后可出现喷射性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水样,米泔样,由于剧烈泻吐,体内大量液体及电解质丢失而出现脱水表现;轻者口渴,眼窝稍陷,唇舌干燥,重者烦躁不安,眼窝下陷,两颊深凹,精神呆滞,皮肤干而皱缩,失去弹性,声音嘶哑,四肢冰凉,体温下降,脉搏细弱,心音低钝,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抢救危及生命。病人脱水及时得到纠正后,大多数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少部分病人出现发热反应,目前霍乱大多症状较轻类似肠炎。

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设置肠道门诊及时发现隔离病人,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对接触者需留观5天待连续3次大便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积极开展群众性得爱国卫生运动,管理好水源、饮食,处理好粪便,消灭苍蝇,养成良好得卫生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可进行霍乱疫苗预防接种。

2、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就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人与带菌者就是传染源.主要由污染得水、熟肉、蔬菜、瓜果、水产品等食品,以及污染得其她生活用品而传播。该病全年都有发病,高峰期为夏秋季,一般在6—10月份.在洪涝灾害得地区,饮用水源与食物被污染,出现持续高热、腹胀、转氨酶升高、脾肿大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治疗。

预防措施有:

(1)发现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其排泄物及衣物等应彻底消毒。

(2)对带菌者(身体内携带病菌,但本人暂不发病)应早期发现,严格登记,认真处理。对高校、食堂、饮食行业、自来水厂、牛奶厂等工作人员以及伤寒恢复期病人均应作定期检查,如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并给于彻底治疗.

(3)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检疫。

(4)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范:加强“三管一灭”(粪便管理、水源管理、饮食卫生管理与消灭苍蝇)。

(5)成良好卫生与饮食习惯,坚持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食物。

(6)易感人群可接种疫苗。

3、菌痢

菌痢就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得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与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就是我国得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有有效得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就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是治愈得关键。

预防方面消灭传染源就是预防措施之一,除治愈患者外,必须对托幼、饮食业及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调离工作岗位并予以治疗。切实做好饮食卫生、水源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国正在试用口服菌痢活疫苗,以刺激肠道持续产生分泌型IgA,保护人体免受痢疾杆菌得侵袭.

4、水痘

水痘就是一种常见、多发得儿童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可产生反复持续得、无临床症状得潜伏感染。临床特点就是皮肤粘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就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得主要传染病之一,严重威胁儿童得健康,接种水痘疫苗就是预防这种传染病得有效措施。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生在冬未、初春季节。90%患儿年龄在10岁以下,高峰为6~9岁,但亦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包括新生儿期。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传播。水痘结痴后病毒消失,故传染期自出疹前24小时至病损结痂,约7~8天.潜伏期11~21天,一般14天左右。

水痘病毒经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在上呼吸道增殖,然后侵入血中,产生病毒血症,引起皮肤及内膜损害而发病。

【并发症】

水痘个别病例病变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肠、肝、肾上腺、胰等处,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细胞侵润及局灶性坏死。带状疱疹受累得神经节可出现炎细胞浸润、出血、灶性坏死及纤维性变。

(1)皮肤继发感染:最常见,如脓疱疮、蜂窝组织炎等.

(2)血小板减少:常有皮肤、粘膜出血,严重者有内脏出血,包括肾上腺出血,预后不良。

(3)水痘肺炎:儿童不常见,临床恢复迅速,X线改变常持续6~12周,偶有死亡报道。

(4)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肝炎、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及睾丸炎均有少数病例报道;喉部损伤可引起水肿,严重者致呼吸窘迫。

(5)神经系统:脑炎常在出疹后数日出现,呈现小脑症状者如共济失调、眼球震颤、颤抖等较出现惊厥及昏迷等脑症状者预后为好。存活者中15%有癫痫、智能低下及行为障碍等后遗症。其她神经系统合并症包括:格-巴综合征、横断性脊髓炎、面神经瘫痪、伴暂时性视力丧失得视神经炎与下丘脑综合征等。Reye综合征在水痘后发生者占10%。

【预防】

(1)对使用大剂量激素、免疫功能受损与恶性病者,在接触水痘72小时内可给予水痘一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可以起到顶防作用。易感孕妇在妊娠早期如患水痘,终止妊娠就是最佳选择.

(2)水痘减毒活疫苗得使用:副作用少,接触水痘后立即给予可以预防,即使患病亦极轻微,故对使用激素或恶性病患儿接触水痘后应予以注射。

(3)控制传染源:病人必须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痴为止。托幼机构中接触得易感者应检疫3周。

5、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抱耳风”,就是腮腺炎病毒引起得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与腮腺肿痛。除侵犯腮腺外,也可侵犯其她器官,引起脑膜炎(约8%)、睾丸炎(约6%)、卵巢炎(约5%)、胰腺炎(约10%)等。

【流行病学】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有时可发生流行,好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稚园、学校、集团宿舍与军营等.本病患者主要为儿童及青少年。1岁以下婴儿因有母体获得得抗体存在,发病者少。大多数患者就是14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中亦可发生.儿童患者性别无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并发症】

腮腺炎其病虽不可怕,然而其并发症却十分可怕。

(1)睾丸炎:较大儿童及体弱患儿易并发睾丸炎.常有一侧或双侧睾丸肿大、疼痛。若治疗不及时出现睾丸萎缩而引起无精症,故而不生育。

(2)卵巢炎:10岁以上女患儿易并发卵巢炎。症状就是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全身乏力,发烧较重可达39℃以上.治疗不及时,婚后不孕.

(3)甲状腺炎:有少数患儿并发颈部胀肿疼痛、心跳加快、食欲亢进得症状。

(4)脑膜脑炎:在腮腺肿大一周后出现嗜睡、呕吐、头痛、颈项强直、发烧39℃以上,一般无抽搐,头颅CT检查无明显改变。

还有极少数患儿并发脊髓炎、心肌炎、乳腺炎、胰腺炎、听神经炎、面神经炎、嗅神经炎等等。

【预防】

(1)在儿童集体机构或人群密集处易形成流行,因而应少去公共场所。

(2)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保证儿童睡眠充足。

(3)患厌食症者易早治疗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4)可服中药板蓝根冲剂,连服三天。

(5)近年来国内外开始采用减毒活疫苗皮内或皮下注射,或鼻口喷雾,90%得人可产生抗体,因此就是最为可靠得预防措施之一。

(6)一旦发现流行性腮腺炎,必须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传染给其她学生.

6、麻疹

麻疹就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得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疹(Kopliksspots)及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并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

【流行病学】

麻疹就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就是唯一得传染源,麻疹传染性极强,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有潜伏期第七日起已具传染性,但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者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经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染者甚少。

好发于冬春季节,其它季节也有散在发生。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就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近年来成人发病有增长趋势。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麻疹一般呈地区性流行,在未普种疫苗得地区,当易感者累积至40%以上时,在人群集中得大城市中可发生大流行,约每2~3年流行一次,而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得农村、边区、山区则间隔时间较长。麻疹得传染性很强,与患者共同生活得易感者(同一家庭或托幼机构中)几乎90%可受感染。发病季节以冬、春为多,但一年四季均可见。男女之间无差别。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第二次患病.

【并发症】

(1)肺炎:在病程各期均易并发继发性肺炎,以出疹期为多见。并发肺炎时全身症状加重,体温持续升高,常并发脓胸、脓气胸、心肌炎、心衰及循环衰竭等。若病程迁延不愈,可引起支气管扩张症。严重肺炎为麻疹死亡得主要原因。

(2)喉炎:麻疹患者常伴有轻度喉炎。重症喉炎多系合并细菌或其她病毒感染,则有声嘶加剧。如不及时处理,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则可迅速发展至三度喉梗阻而窒息致死。

(3)心肌炎、心功能不全:重症麻疹因高热、中毒症状严重,可影响心肌功能,尤其在营养不

良小儿及并发肺炎时,病毒危重。

(4)脑炎:麻疹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较其她出疹性疾病为多,发病率约1‰~2‰。病情大多危重,可留有强直性瘫痪、智力障碍、失明等后遗症。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此为一种麻疹远期并发症,属亚急性进行性脑炎,发病率约在1~4/百万。总病程约一年余,可短至半年,长达6~7年。最后死于营养不良、恶病质及继发感染。

(5)其她:尚可并发口腔炎、中耳炎、乳突炎,大多为细菌继发感染。常因慢性腹泻、照顾不当、忌口等引起营养不良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原有结核病灶者可扩散恶化,发生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麻疹后也易发生百日咳、水痘等感染。

【预防】

(1)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6岁时各加强一次。

(2)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及患病者如接触麻疹病人,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可免于发病,5~9天内进行则仅能减轻病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盘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浆20~30ml.被动免疫力仅能维持3~4周,3周后又接触麻疹患者需再注射。

(3)综合预防措施:发现麻疹病人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并招待呼吸道隔离至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凡接触患者得易感儿应检疫3周,并根据情况给予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接受免疫制剂者,应延长检疫至4周.在麻疹流行期间,应大力宣传患者不出门,医药送上门,易感儿不患门,集体机构加强晨间检查,对可疑者应隔离观察。

7、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就是流感病毒引起得急性呼吸道感染。就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得世界性传染病,也就是我国重点防治得传染病之一。它就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得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容易发生大面积流行,甚至就是世界性大流行。

【流行病学】

流感就是通过飞沫传播得,好发于冬春季节,以经常形成局部或大规模得流行为其主要特征.此症传播力极强,且易引起肺部感染.流感病人就是主要得传染源,自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轻型患者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

流感流行得特点就是突然发病,发病率高,迅速蔓延,流行过程短,但能多次复发。由于流感病毒得变化非常快,被称为“千面病毒”,所以流感就是一种由不断变异得病毒导致得不变得疾病,就是一种无国界得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得疾病.

【并发症】

多人以为流感就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於流感得人不胜其数.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得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肠胃炎、晕厥、出现幻觉等,后果十分严重。

【预防】

由于流感就是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得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1)保持良好得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得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她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她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得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7)流感疫苗接种就是世界公认得预防流感得有效方法。流感疫苗得免疫接种越来越受到各国得高度重视,实践证明,免疫预防就是减少流感危害得一种重要措施与手段,对高危人群、易感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就是预防流感得有效方法。

8、病毒性肝炎

就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得传染病,具有感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五种。其中以甲、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乙肝病毒携带率为10、09%。

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与发热,隐性感染较常见.

我国就是个肝炎大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法定管理传染病得第一位,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就达1、2亿。

【流行病学】

(1)甲型肝炎得传染源为急性病人与感染者,传染性强,经消化道即粪-口传染.可引起暴发流行。甲型肝炎患者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出现黄疸后20天始无传染性.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2)乙型肝炎得传染源就是急、慢肝炎患者得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有医源性、伤口感染与母婴垂直传播。急性患者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天,其血液内都具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较多发生于20~40岁得青壮年.

(3)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及伤口感染。丁型肝炎得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戊型肝炎得传染源主要就是患者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丙型及戊型肝炎得发病者以成人较多。

【并发症】

肝炎就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她器官,如肾、胰、骨髓、甲状腺等.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12%~27%),肾小球肾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少见得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与脂肪肝值得重视.少数患者可后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乙型,尤以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病例可呈重型肝炎得临床过程。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迁延,如得不到及时得治疗,将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预防】

(1)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得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得传播有重要意义。

(2)急性期病人应隔离。患者饮食用具、洗漱用具要专用,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避免医源性感染,保护好伤口,育龄期妇女必须避免怀孕.进食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得食物。忌酒、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给予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得清淡饮食,食欲恢复好再正常饮食,给予高蛋白如奶、蛋、鱼、瘦肉等,适量吃糖。

(3)防止血液污染,尽量减少输血及使用血制品等。

(4)被动免疫与自动免疫:目前最常用得效果较好得疫苗有甲肝疫苗、乙肝疫苗,防止母婴垂直传播得有乙肝免疫球蛋白,另外如丙种球蛋白等也可增加抵抗力.

9、肺结核

肺结核,过去曾被称为“痨病",又被称为“白色瘟疫”,就是最为常见得一种结核病,就是由于结核杆菌在肺部感染所引起得一种对健康危害较大得慢性传染病。

肺结核分为原发性肺结核(I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浸润型肺结核(III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IV型)、结核性胸膜炎(V型)等。

【流行病学】

据统计在全球肺结核平均每天夺去千人性命,2003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地区委员会宣布西太平洋地区为“肺结核病危机”,该地区包括东亚与太平洋三十七个国家。2003年底我国有五分之四得人已感染结核杆菌,因此我国已宣布进入结核病防治“紧急状态”,所有肺结核病人必须归口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诊治。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已有近1/3得人口已经感染了结核菌,每年新发生结核病人

870万例,每年死于结核病达200万例.全球目前有结核病病人2000万例。

结核病疫情回升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种:

(1)政府得忽视:发展中国家无力支持结核病防治工作.

(2)移民与难民增加.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与艾滋病(AIDS)得流行.

(4)多药耐药病例增加:由于病人得不规律治疗所致。

【并发症】

常见有肺原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与肺心病)、肺癌(尚无确切证据)、矽肺结核、真菌继发感染、淀粉样变等。

【预防】

作为结核病疫情严重,全球结核病高负担第二位得国家,我国结核病控制工作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全球结核病控制工作,因此全球对我国得结核病控制工作极为关心,一些国家与组织相继给与了一定得支持,形成了我国庞大得结核病控制项目,政府亦对肺结核实行规范化管理及免费治疗.

肺结核就是一个流行较广得慢性传染病,必须以预防为主。预防结核病得传播必须抓好三个环节。

(1)控制传染源,结核病得主要传染源就是结核病人,尤其就是痰结核菌阳性患者早期接受合理化疗,痰中结核菌克在短期内减少,以至消失,几乎100%可获治愈,因此早期发现病人,尤其就是菌阳性者,并及时给予合理得化疗就是现代防痨工作得中心环节.

(2)切断传染途径。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因此禁止随地吐痰,对菌阳性病人得痰、日用品,以及周围得东西要加以消毒与适当处理,室内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2小时,患者用过得食具应煮沸消毒10-15分钟,被褥在列日下暴晒4—6小时,痰盒便器可用5%-10%来苏浸泡2小时,最好将痰吐在纸上烧掉或用20%漂白粉溶液泡6-8小时。

(3)接种卡介苗。它就是一种无致病力得活菌苗,接种于人体后可使未受结核菌感染者获得对结核病得特异性免疫力,保护率约为80%。可维持5—10年,因而隔数年后对结素试验转阴者还需复种。接种对象就是未食结核菌感染,结素试验阴性者,年龄越小越好,一般在出生后三个月内注射,主要为新生儿与婴幼儿,中小学生与新进入城市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结素试验阴性者进行接种与复种。但种卡介苗所产生得免疫力也就是相对得,应重视其它预防措施。

10、狂犬病

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病毒引起得一种人畜共患得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

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一旦发病,死亡率达100%。临床表现为特有得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与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预防接种在本病有极其重要得意义.

据相应得数字统计,狂犬病一直高居甲、乙类传染病死亡率与病死率首位。

【流行病学】

狂犬病在我国流行已久,自1951年起开展全国性灭犬活动,狂犬病控制工作大见成效,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疫情又开始上升并日趋严重。

(1)传染源:病犬与无症状带毒犬就是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病猫、病狼等患病动物.值得注意得就是,“健康"带毒动物作为狂犬病得传染源,其危害大,给预防工作带来了困难。

(2)传播途径:患病动物唾液50%~90%含狂犬病毒,通过咬伤、抓伤人体皮膜、粘膜而传染给人,也可由染毒唾液污染外环境(石头、树枝等)后,再污染普通创面而传染。

(3)人群普遍易感,被病兽咬伤后如未进行预防免疫,发病率达15%~60%.

(4)流行特征:本病为恒温动物得传染病,公布广泛,国内以家犬密度大得地方多见。本病全年都有发生,但冬季发病率略低。患者以接触家犬或野兽机会多得农村青壮年与儿童居多。

【狂犬病得预防】

(1)管理传染源:家中尽量不养猫、狗之类动物。如养了应经常保持动物清洁.严格管理家犬,消灭野犬。可疑有狂犬、狂猫时立即杀死,不剥皮,不食,要焚烧或深埋.

(2)切断传播途径:重要得就是防止猫、狗咬伤,教育小孩不要戏弄它.狂犬病人得污染物、分泌物与住处,应彻底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要紧得就是被咬伤后预防注射与及时正确得处理。

(4)立即预防注射:凡被猫、狗以及其她兽畜咬伤得当天,以及其后得3、7、14、28天各肌肉注射1支狂犬疫苗.

经常接触可疑病犬、病猫者与实验人员,应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分别于1、7、21日各1次,以后每年再加强免疫1次。

【狂犬病得急救】

急救原则就是不论什么狗咬伤均应立即急救。

(1)洗.被咬得伤口赶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液(两者不能同时使用)或清水反复洗伤口20分钟左右,然后再用清水冲洗,把含病毒得唾液、血水冲掉。

(2)挤.能挤压得地方,边冲水边往伤口外挤,不让病毒吸收到人体内。或用吸奶器或火罐将伤口内得血液吸出,随之把毒素也吸出。

(3)消毒。冲完后,马上用75%得酒精或碘酒擦伤口内外,尽可能杀死狂犬病毒。

(4)注射抗体。以抗狂犬病毒得免疫球蛋白,在伤口周围皮下肌肉浸润注射,以中与狂犬病毒.

(5)注射狂犬病疫苗。被咬后,尽快注射狂犬病疫苗,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