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成为“蜂群思维”(集体意识)要多久
性格形成的五个阶段

发现我的存在方式不只是个体、还可以是团队、还发现:团队力量更大,生命可能变成更有意义。
意识模式
产生信任感、安全感的关键期
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期
形成正确世界观的关键期
素质提升的关键期
使命感形成的朦胧期
空间感
我们
我
你、我、他
合一、心量广大、自如
负责情绪
疑心、同感心、恐惧、分离感
缺爱、憎狠、嫉妒、私心、无德
无力感、自卑、抱怨、分别心
我见、我执、自满傲慢、迷幻、境界、完美拓化领袖化最佳培养期
0-8个月
8-20个月
20-36个月
36-56个月
56-80个月
形成原因
从母体出来,认为我还是被呵护的,母亲是与我在一起的,又对外界充满好奇,处于敏感的接受状态。
意识初步形成,想法与欲望开始外求,以自我为中心,其它的都是生命的延伸。
知道世界许多个体的存在,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我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意识模式产生信任感安全感的关键期形成自我意识的关形成正确世界观的关键期素质提升的关键期使命感形成的朦胧空间感我们精深博大精深素质形成信任安全感同感自我意识eq理解人尊重人合作精神iq创造力突破力钻研精神aq领导力控制力全局观口号跟党走听我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性格形成的五个阶段
五个阶段
一体化
中心化
独立化
精深
博大精深
素质形成
信任、安全感,同感心
自我意识
EQ、理解人、尊重人、合作精神
IQ、创造力、突破力、钻研精神
AQ、领导力、控制力、全局观
口号
跟党走
听我的
团队发展5个阶段

团队发展5个阶段团队发展是指团队在工作过程中逐渐成长和壮大的过程,也是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团队目标的过程。
团队发展通常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形成阶段、矛盾与冲突阶段、规范与整合阶段、成熟与稳定阶段和解散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5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在团队形成阶段,团队成员初次聚集在一起,彼此还不了解。
这时,团队成员之间通常表现出保守、独立的特点。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较少,大家更注重个人目标的实现。
在这个阶段,团队领导者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建立团队的信任、凝聚力和归属感,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培训,帮助团队成员逐渐形成团队意识和团队目标。
第二阶段:矛盾与冲突阶段当团队成员逐渐熟悉并开始相互合作时,团队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逐渐浮现出来。
这是因为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习惯、性格和思维方式,很容易产生意见分歧。
在这个阶段,团队领导者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团队内部的矛盾,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促使团队成员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工作方式。
第三阶段:规范与整合阶段当团队成员逐渐克服矛盾和冲突,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时,就进入了规范与整合阶段。
在这个阶段,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默契,相互间的信任也逐渐增加。
团队领导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团队的规范管理,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规则,以确保团队的整体运作效率。
第四阶段:成熟与稳定阶段当团队逐渐形成稳定的工作模式和良好的合作氛围时,就进入了成熟与稳定阶段。
在这个阶段,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他们能够更好地协作完成任务,并且能够主动地为团队的目标努力。
团队领导者在这个阶段的作用主要是,保持团队的稳定和凝聚力,及时发现和解决团队工作中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第五阶段:解散阶段在某些情况下,团队的任务完成后,团队将进入解散阶段。
在这个阶段,团队领导者需要及时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以便将来的团队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作。
功利主义的德性伦理可行性探索

功利主义的德性伦理可行性探索贾佳【摘要】功利主义思想由于缺乏对行动者问题的关注而受到德性伦理等相关伦理思想的批判,但行动者中心的伦理理论又不是自明的.在分析功利主义的特征以及以伯纳德·威廉斯为代表的德性伦理思想家对功利主义忽视"个人完整性"的批判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放弃作为决策程序的功利主义,保留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正当性标准,通过改进黑尔的道德思维层次理论使道德思维的直觉层次与反思层次分别关系于行为者与行为,使功利主义在道德教育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发挥引导行为倾向、塑造道德人格的作用,可以看做是构建功利主义的德性伦理的一种可行性尝试.【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5)002【总页数】6页(P15-20)【关键词】功利主义;个人完整性;道德思维层次;德性伦理【作者】贾佳【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6关注行动而非行动者的个人中立性的功利主义道德理论受到德性伦理等呼唤个体性的当代思潮批判是毫不奇怪的。
作为启蒙运动之后的产物,功利主义是一种非宗教的世俗的人类道德理论,注重规范、理性、非个人性的利益算计,认为行动的价值永远是派生的而不是内在的,道德的根本目的在于一切存在者的幸福。
这样一种规范性的、目的论的道德理论,一方面具有相对直观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正由于过分体系化、刻意简单化实际道德生活而容易受到攻击。
人总是会关注自己的幸福,而一个社会所能达到的最大幸福,则是功利主义所关注的。
如果说每个人有道德的行事就能带来普遍幸福的结果,那么功利主义就有力的回答了“人为什么要有道德”这一重要问题。
功利主义用十分直观的方式解决了道德动机的问题,这对其他规范伦理学理论来说却是相当困难的。
作为一种关注现世生活的目的论道德理论,功利主义具有单一的追求效用的根本原则,以及追求幸福减少痛苦这一实质性内容;既没有陷入“为义务而义务”的循环,也不必为了道德生活寻求超验实体的帮助,这使得它成为了一种更容易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理论。
群氓的智慧

群氓的智慧作者:凯文·凯利来源:《商界评论》2013年第03期一滴水并不足以显现出漩涡,一把沙子不足以引发沙丘的崩塌,一只蜜蜂也不足以在蜂巢上空形成喧嚣的风暴。
当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一个群体时,就会涌现出个体没有的属性。
有一年秋天,邻居砍倒了一棵空心树,我用链锯切人那倒下的老山茱萸。
这可怜的树里长满了癌瘤似的蜂巢。
切入树身越深,发现的蜜蜂越多。
挤满蜜蜂的洞和我一样大。
那是一个阴沉凉爽的秋日,所有的蜜蜂都呆在家里,此刻被我的“手术”扰得不得安宁。
最后我将手插入到蜂巢中。
好热!至少有华氏九十五度(摄氏36度左右)。
拥挤了十万只冷血蜜蜂的蜂巢已经变成热血的机体。
加热了的蜂蜜像温暖稀薄的血一样流淌。
我感到仿佛刚刚把手插进了垂死的动物。
将蜜蜂群集的蜂巢视同动物的想法姗姗来迟。
虽然从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古代学者对蜜蜂的探讨,到现代遗传学运用到蜜蜂的研究,蜜蜂似乎始终是作为个体被人了解,而蜂群曾经如同日蚀一样神秘、一样深不可测。
“白痴选白痴”的民主精髓蜂群是由谁统治的呢?现在大家确信不是蜂后。
当蜂群需要做决策时,作为侦察兵的蜜蜂通过侦查提供方案,用约定的舞蹈向休息的蜂群报告。
蜜蜂们根据舞蹈的强烈程度进行核查,并以加入侦察员旋转舞蹈的方式表示同意。
按照收益递增的法则,得票越多,反对越少。
渐渐地,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一个大的群舞,群舞中数量最大的获胜。
蜂群由谁统治,由谁发布命令,由谁预见未来……现在我们已经能确定统治者不是蜂后。
当蜂群从蜂巢前面狭小的出口涌出时,蜂后只能跟着。
蜂后的女儿负责选择蜂群应该何时何地安顿下来。
五六只无名工蜂在前方侦察,核查可能安置蜂巢的树洞和墙洞。
他们回来后,用约定的舞蹈向休息的蜂群报告。
在报告中,侦察员的舞蹈越夸张,说明它主张使用的地点越好。
接着,一些头目们根据舞蹈的强烈程度核查几个备选地点。
并以加入侦察员旋转舞蹈的方式表示同意。
这就引导更多跟风者前往占上风的候选地点视察,回来之后再加入看法一致的侦察员的喧闹舞蹈,表达自己的选择。
读《失控》有感

读《失控》有感读《失控》有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失控》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文科生读理工类的书,常常是一场灾难。
我大学的时候不自量力,读霍金的《时间简史》,认为自己看懂了,还兴奋地用荧光笔划出寓意深远的句子。
结果那时我读理工科的女友在桌头偶尔看到这本书,读了后跟我说,"书真不错,就是不知道谁读的,重要的没看出来,不重要的反而都标下来了。
"之后,我就常常跟理工类的书保持距离。
然而在看完《三体》三部曲以后,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三观尽毁,决心重新用科技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
我是一个科技盲,然而今天,连科技盲也能意识到互联网科技对于人类的意义。
过去大家觉得科技和人文是两件不相干,甚至是对立的文化领域,但是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开始告诉我们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科技和人文正在往高度整合的方向前进,未来是否出现超级人工智能,甚至替代人类,不少人都相信会出现。
KK就是其中一个。
KK是《连线》的创始主编。
第一届世界黑客大会的发起者。
1994年就出版了这本《失控》,2010年出版中文版。
人们感叹的是,书中很多关于二十年以后的预言,现在大都实现。
不过读此书的目的,不是追星的艳羡,而是理解网络和数字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乃至思维范式。
这种思维范式的革命跟我们这些东方人的古典思维方法其实息息相关。
KK说"亚洲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飞速的发展就发生在我眼前,我开始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整本书似乎到处都展现出东方神秘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调调,这是我所熟悉的,但是它不是通过言简意赅的哲学,而是通过对科技进展的描述来呈现,这是我所惊讶的。
不少朋友反映不好懂。
"不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们用通常的线性思维惯性来理解这本书的观点,而这本书却似乎刻意用东一榔头,西一斧头的叙述笔法来展示另一种思维方式的可能性:理论上说就是并行分布式计算,通俗点说,就是蜂群思维逐渐替代中心化的思维范式。
凯文凯利《失控》读后感优选

凯文凯利《失控》读后感优选核心收获:一、第四次认知唤醒我们回望人类的历史,人类总是在一个阶段里,自认为明白了一些绝对的真理。
但后来我们会发现,这些绝对真理肯定是会变的,而且变了不止一次。
凯文·凯利把这个过程称为认知唤醒。
在人类的历史上,一共发生了四次认知唤醒。
第一次,哥白尼把人类生活的地球,从宇宙圣坛上拽了下来,原来地球根本不是宇宙中心,而且很渺小。
为了这个新观点,主流人类纠结了很久,后来终于承认了。
第二次,达尔文把人类从地球生物的圣坛下拽了下来,闹了半天,我们就是猴子变的。
大家都感觉很崩溃,也挣扎了很久,后来也承认了。
第三次,弗洛伊德把人类的自我从人类意识的圣坛上给拽下来了,我们以为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100%代表我们自己的。
而现在科学家越来越发现,我们的大脑其实不是拥有一个单独的意识的,它其实是很多股意见和不同意识的一个综合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很纠结的原因。
对于这个观点,主流科学家现在也基本接受了。
这就是前三次认知唤醒,我们现在听可能会觉得当时的人类很顽固,真是井底之蛙。
但如果凯文·凯利把第四次认知唤醒说出来,可能你的第一反应也是,这不太可能吧。
第四次认知唤醒,就是要把人类和机器之间的隔断打通,我们和机器之间,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我们正在迎来,生物和机器联姻的时代。
为什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凯文·凯利认为,这整个世界的物质,都是可以打通的。
从一个石头,到青蛙、人类、机器、国家,互联网,都是打通的。
大家都是遵守同一个游戏规则,在同一个序列里进化的东西。
在书里凯文·凯利给这些东西起了一个名字,叫进化体。
进化体的演化过程就是整个地球的主题曲。
而在今天,进化体的最新样态,就是你、我,每个人类通过这个世界的各种通讯手段,和全世界的各种电子设备和电脑连接在一起,连接成一个庞大的进化体。
这就是人类和机器的联姻。
二、大型活系统有统一原则本书所研究的活系统深奥复杂,涉及范围广泛,差别也十分巨大。
黑门中的专业知识

黑门中的专业知识
作为暑期档的科幻大作,从概念到剧情《黑门》的质感和之前作品都不太一样。
首先是概念硬核。
黑门虽然是原创科幻IP,但是它其中提及的理论是基于198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罗杰·彭某斯提出的“微管量子目标还原调谐”理论。
1、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是非算法的,故而无法通过数字电子计算机模拟;
2、作为人脑活动的意识的机制不能为目前所知的物理定律所描述。
这其实是从物理基础上断言了人脑宇宙中还有大量的未知区域人类没有探索。
基于理论以及脑神经专业知识,编剧为某洲公司开发了一整套严谨的针对脑宇宙的理论和系统,比如医生通过意识映射进入患者脑中对树突神经进行检修、神经电流引发神经鱼群等……在设定上颇为硬核。
而片中最为核心的悬疑概念,则是脱胎自凯文·某利笔下“蜂群思维”的蜂群症,描述了单个具有自主意识的脑机用户因为某种原因,加入其他用户思维,导致思维集群成了一个“蜂群”。
而“蜂群”究竟是什么?是谁在后面操控一切?这也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悬疑点。
不光是概念硬核高端,在世界观的细节上也质感拉满。
除了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第一集中还花了大量画面展示未来城市,比如道路自动驾驶、模块化自动的公交车等,尤其是雄安新区也参与了出品,“白洋市”也可以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城市宣传片。
自动驾驶、模块化公交车,此外,主角图毅所利用的自主活动外骨骼虽然有夸张成分,但是这项技术已经确确实实出现在了现在的生活与生产中,且想象合理,令人惊叹。
简要回答群体的发展过程

简要回答群体的发展过程一、群体的形成群体是由一群人或一组个体组成的集体,他们在共同的目标、利益或活动中聚集在一起。
群体的形成通常有以下几个阶段:1.个别个体的聚集:在群体形成的初期阶段,个别个体开始聚集在一起,可能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工作任务或社会需求等。
2.群体意识的形成:随着个体的聚集增多,群体意识开始形成。
个体开始认同群体的身份,并与其他成员建立起联系和互动。
3.共同目标的确立:群体在形成过程中,往往会根据成员的共同需求或目标,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或使命,作为群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4.规则与秩序的建立:为了维持群体的正常运行,成员之间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则和秩序,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以及相互之间的行为准则。
二、群体的发展群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成熟的过程,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初创阶段:在群体的初创阶段,成员之间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建立信任关系。
此时,群体的目标和规则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逐步明确。
2.发展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员之间的互动增加,群体逐渐进入发展阶段。
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共同目标也更加明确。
群体开始形成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3.成熟阶段:当群体达到一定规模和稳定性时,进入成熟阶段。
此时,群体的目标和规则已经相对稳定,成员之间的协作效率较高。
群体的影响力也随之增加。
4.衰退阶段:在群体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衰退的情况。
衰退阶段可能是由于群体目标的达成或失去吸引力,或者是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导致的。
衰退阶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调整和改善。
三、群体的变革与演进群体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革和演进。
群体的变革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领导力的变化:群体的领导者在群体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新的领导者可能会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推动群体向更高层次发展。
2.群体结构的调整:随着群体的发展和成员的增加,群体的结构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需求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成为“蜂群思维”(集体意识)要多久?yehao @ 2013.04.16 , 08:52 pm , 21,730 pv前段时间,科学家让相距千里的两只老鼠连接大脑,共享大脑信息煎蛋,这暗示着未来科技将使人类间拥有心灵感应。
这个转变过程有多久呢?人类又需多少时间才会进化成一个完全体的“蜂群思维”/集体智慧①?来咨询一下专家们吧。
Kevin Warwick:英国科学家,雷丁大学控制论教授;Ramez Naam:美国未来主义者和科幻小说《Nexus》的作者;Anders Sandberg: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神经系统科学家。
他们告诉我心灵感应的“智域②”实现可能性非常大——比我们所认为的更趋近于现实。
毋庸置疑,这将改变人类社会的根本结构。
1.连接大脑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技术上的实现要求。
究竟,我们如何在互联网或其他未来形式上连接我们的意识?Warwick:“我确实认为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硬件条件,就像…大脑之门③‟这样的工具,而关于大脑的接受程度上,仍有许多问题要探索——需要多少植入物?被放置在何处?”优酷/U2b障碍(一):带宽Naam 同意我们目前的方式是正确的。
他说我们已经有向大脑输入和输出某些类型数据的基本要素。
在人类中,已应用到视频、音频和运动控制。
大体上,没什么能阻止我们在人们之间来回传递数据。
“其实,我们还有许多…大‟事要做。
首先,得提高带宽,目前我们用到最复杂的系统大概有100个电极,然而大脑有着超过1000亿个神经元。
如果想保证传递的数据精确性,就需要数百万个电极。
”Naam 告诉我们,造这么多电极很容易,但以大脑能承受的方式建造这么多就是个重大挑战。
障碍(二):超越感官和运动控制“若想在人们之间传递语音,可用到我们已经在使用的一些扩展方式,这肯定会牵扯到专门研究解码这类数据的研究人员。
而假如你要超越语音传递,进入到经验、情感、记忆,乃至技能的全面共享(就像黑客帝国),你就一脚迈入了未知的深渊。
”的确,Sandberg 说获取和转换大脑信号是件很棘手的事:“脑电波(EEG)传感器的解析度糟透了,通过它我们获取了数百万神经元的信号,外加来自肌肉和环境的电噪音。
检定肌肉抽搐很容易做到,尽管它们还是相当大的干扰。
内置大脑电极可以从一小块区域获取大量数据,这当然需要大脑外科手术。
我也对能制造更方便更温和的植入物——在人体组织周围植入较容易、风险低的——光遗传学和纳米纤维技术抱有极大期待。
”真正的问题是以可感知的方式转换信号:“举个栗子,你的大脑描述…煎蛋‟的概念与我的大脑不同,不仅是二者经历不同的结果,还有两个大脑的神经元数量也不等。
因此若我想获得你的…煎蛋‟概念,就需先获得一个遍布你大脑的分散且巨复杂的网络。
这就需要大量的编译指出我提出的是哪个…煎蛋‟,并分辨你的…煎蛋‟又是哪个模式”。
#大概一个是小清新,一个是无节操。
Sandberg 说我们通常被语言这种便利代码“欺骗”,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到需要的编码映射和神经反射。
也可在成年时学习编译,这没啥问题,成年人已经掌握如莫斯代码、短信、手势等精细的信号。
他提到 Nicolelis 最近进行的脑对脑实时共享感知信息的研究,研究表明也许可让啮齿动物学习神经编码,这个研究太过庞杂,我们需要是的更简单的。
一种方式是通过提高学习能力。
一些研究发现安非他明(解除忧郁、疲劳的药)和其他学习型兴奋剂能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最近在勿动蛋白受体方面的研究表明大脑可塑性可以开关,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得更快。
另一种方式是用软件做编译。
让计算机学会指明某个神经编码或模糊的关键词和哪个讯号关联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使用者更快地接收信息。
“所以我的猜测是如果两个人想了解彼此,又肯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他们可以学习信号并构建编译协议进行大量的“心灵感应”交流。
但只是针对他们,就像情侣间的内部交流语言,你懂得。
”Sandberg 说,“而对于较弱的社交关系,我们不想花数月时间互相对话,可以依赖自动编译的信号。
很多都是标准的协议如语音和文字,还可以添加视觉图像或激活某些神经组合的…旁白‟。
”2.缩小差距在通信主干网方面,Sandberg 相信很大程度上已经到位,但它必须进一步扩展。
“即便是一个无线网络的理论带宽限制也远远超过我们大脑的带宽限制——每秒10太比特,有了轨道角动量方法,还会超出更多。
”以脑胼胝体④为例,它大约有2.5亿个神经元,甚至最大的神经放电频率也只有25千兆比特,这足以保证智域的连接,使我们觉得是一个单一意识体。
对于接口,Warwick 说我们应坚持植入多极阵列。
总有一天会实现无线连接,而目前仍要维持有线直到我们对这个过程了解更多。
Sandberg 补充,我们也将需要开发自适应软件接口。
Naam 设想用某些戴在人体上的设备可始终贯穿大脑。
“你可以想象一个纳米传感器构成的网,要么通过头盖骨上的小洞插入,要么以某种方式贯穿大脑中的血管。
”在《Nexus》中,我想象过一种类似变体——微小的纳米粒子小到足以被吞咽下,然后穿过血脑障壁找到通往大脑中神经元的路径。
实际上,Naam 说无论我们在大脑中植入什么,都是低功率的。
植入物、传感器网或者纳米微粒都能进行无线通讯,为了增强信号并提供能源,科学家将把它们与穿戴物结合,比如帽子、眼镜、头巾等任何可穿戴在大脑周围的东西,以确保它能收集微弱的信号并增强它们,包括来自外界的信号也将被其传入大脑。
3.集体意识多久能实现?Warwick 相信构建一个早期版本的心灵感应智域所需的技术已到位,所需要的只是“筹一大笔钱”和适当的伦理认可。
Sandberg 附议,我们已用移动电话在这么做。
他提出Charles Stross 的研究,后者表明我们下一代永远不会孤独、迷茫或忘事。
“一旦人们有了持久的可穿戴系统以收集他们的对话,我认为我们就可以做一个粗略的版本。
有个全时系统将允许我们获得大量数据,最好它不太吸引眼球。
我对在年底前看到与Google 眼镜有关的实验不会感到惊讶,我们也很可能会说这只是另一种玩手机的花招。
”同时,Sandberg 怀疑真正的神经接口需要一段时间,因为它需要安全、方便、还要有个物有所值的杀手级应用。
它还将与现有通信系统以及它们的应用程序竞争。
同样地,Naam 说我们能在几年内建好一个心灵感应网络,可惜只是“非常、非常低的精度”,远远逊于使用手机甚至短信或即时通讯所获得的质量。
我很怀疑有哪个正常人会用它,何必折磨自己呢?对于一个真正稳定、高带宽的大脑输入输出系统,可能需要超过15到20年,Naam 认为这还算乐观:“在任何情况下,这都不是最优先考虑的。
而且不是我们想走捷径就成,特别在医疗领域,首要原则是…无害‟。
那就意味着科学研究是极其谨慎的,必须压倒性地优先考虑不对人类造成伤害。
”4.超自然般的能力我问Sandberg 心电感应的人类智域会对日常工作和社交产生什么颠覆性影响。
“人类任何交流能力上的提升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他说,“人类之所以主导了世界,是因为人类沟通、协调能力突出,任何改善都会有效地提升这一点。
”比如说当今的手机极大地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够交流。
另外,Siri 之类的人造非生命软件服务也能让人们不仅仅只和人类交流。
人造代理可以储存、翻译和融合各种各样的信息。
“如果有了心电感应,那么人们就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来交换概念、想法或者感官信息。
交流限制被扫除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通过现实增强、改进的神经官能接口来传授知识、技能等等的更是不在话下。
比如一个队人要给其中一个成员提供帮助,只要往她肩膀那里看一下就好了。
如果整个系统足够完善的话,原则上来说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获得帮助。
“对于我提出的问题,Naam 指出心灵感应在极大加速交流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会加速各种观点的传播。
”这才是颠覆性的。
“谈到会发生什么情况的时候,Naam 说,一切皆有可能。
”有了以上的要素,人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界面来做任何事情。
可以跟朋友玩游戏,一同进入虚拟世界;设计师、艺术家可以在脑海里分享设计,通过视觉、听觉来协作。
另外,性产业更有可能获得新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肢体控制等方式,可以设想更多形式的虚拟色情。
“Warwick 认为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包括交换感觉、思想和情感在内的心灵感应仍旧是属于交流的大范畴里面。
他还认为有了心电感应,人类的交流将会更加丰富。
信息的视觉化会终究实现,同时记忆也有可能得到分享。
但是,”我今生内应该是见不到了。
“综合来说,我们的身体会成为累赘,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
5.这是一把双刃剑任何硬件软件都会有bug、病毒等等。
心电感应也不例外。
Naam 说“黑客可以侵入你的植入芯片。
我们已经见识过部分黑客能够远程控制人造心脏或是激素释放器,同样的威胁也会存在于心电感应。
”最大的社会威胁在于谁来掌控这种科技,Naam 说。
如果人们都植入了芯片,那么有可能迎来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人们可以非常自由地创造、分享观点。
但是也有可能成为《1984》中描述的独裁世界,统治者通过大脑科技来指使、监控人们。
然而Warwick 则觉得最大的威胁在于“某些愚蠢的政治家或者企业家会阻碍项目的发展。
”拥有这项技术的人和没有这些技术的人将会产生新的壁垒,不过这是进化过程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
当问到有关隐私的问题,Sandberg 讽刺道:“隐私?什么是隐私?”他说我们的生活将会存在于云端,在各种公司的服务器里,他们可能会出售给其他的组织。
即便你不使用心灵感应科技,你的一举一动也会被身边的人类所分享,所以潜在的控制、监控、政治宣传是无可避免的。
6.云端的外部自我毋庸置疑的是,心灵感应式智域将会颠覆我们的世界。
智域将会成为我们大脑的延伸。
正如David Chalmers 和Andy Clark 所指出的,我们仍然应该认为外部思维过程是真实的,尽管它并没有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脑壳里。
因此,Sandberg 跟我说,这些设备和我们的云端自我就成为了大脑的延伸。
可能是非常强的延伸,虽然不太可能有太多自己的意志。
Sandberg 认为我们的自我不应过于独立,光每个人的名字就够乱的。
我们总是想有否决权,有点像预期的身体动作被否定。
否决权越于云端自我之上?未来还真是奇怪啊。
[yehao via io9]集体意识涉及多门学科:社会分工论,群体智能/集体智慧,管理决策,控制论,心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
#相关条目:①集体智慧:单一个体所做出的决策往往会比起多数决的决策来的不精准,集体智慧是一种共享的或者群体的智能,以及集结众人的意见进而转化为决策的一种过程。
它是从许多个体的合作与竞争中涌现出来的。
集体智慧在细菌、动物、人类以及计算机网络中形成,并以多种形式的协商一致的决策模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