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常见的7种思考谬误

合集下载

24个经典的逻辑谬误

24个经典的逻辑谬误

24个经典的逻辑谬误1.诉诸权威谬误:认为某个观点的正确性来自于某个权威的支持,而不是基于事实和证据。

2. 常识谬误:基于常识和传统观念,而不是基于实际情况和数据。

3. 帕金森定律谬误:过于强调细节和追求完美,而忽略了关键的问题。

4. 希特勒谬误:将自己的观点与希特勒或纳粹联系起来,以此污名化对方的观点。

5. 非黑即白谬误:认为只有两个极端选项,而忽略了中间的可能性。

6. 搬弄是非谬误:制造或利用他人之间的矛盾或分歧来达到个人目的。

7. 调查谬误:基于不准确或没有充分调查的信息做出结论。

8. 词义不清谬误: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语言来掩盖不准确的结论。

9. 望文生义谬误:基于单个词语或短语的字面意义来做出结论,而不是考虑上下文和其他因素。

10. 转移焦点谬误:通过转移关注点来掩盖问题的本质。

11. 妄下结论谬误:基于不充分或不存在的证据来做出结论。

12. 常识偏见谬误: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常识偏见来做出结论,而不是基于事实和证据。

13. 转移责任谬误:将责任转移给他人或其他事物,而不是承担自己的责任。

14. 对人攻击谬误:攻击对方的个人品格或行为,而不是基于事实和证据评价其观点。

15. 拖延时间谬误:通过拖延时间来逃避问题或回避责任。

16. 群体偏见谬误:基于团体的偏见和偏好来做出决策,而不是基于事实和证据。

17. 诉诸情感谬误:基于个人情感和偏好来做出决策,而不是基于事实和证据。

18. 逆向思维谬误:基于错误的前提和假设来做出结论,而不是基于正确的前提和假设。

19. 误解因果关系谬误:将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误解为相关关系。

20. 等谬误:基于不同情况的相同或类似特征来做出结论。

21. 同质化谬误:基于团体内部的相似性,忽略了团体内部的差异性。

22. 东施效颦谬误:通过模仿他人的错误行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23. 无中生有谬误:基于虚构或不存在的事物来做出结论。

24. 拉横幅谬误:利用漂亮的标语或口号掩盖问题的本质,而不是解决问题。

24个经典的逻辑谬误

24个经典的逻辑谬误

24个经典的逻辑谬误1.非黑即白谬误:认为只有两种选择,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2. 诉诸情感谬误:仅仅因为某个人感觉不好,就认为某事物是错的。

3. 诉诸权威谬误:仅仅因为某个人或机构是权威,就认为他们的观点一定正确。

4. 环环相扣谬误:将一系列没有关联的事物联起来,认为它们之间有关联。

5. 布鲁克林大桥谬误:认为某个人或事物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整个群体。

6. 归谬:推断出不合理的结论,因为信息不足或者不正确。

7. 长生不老谬误:认为某种东西一直有效,就认为它总是有效。

8. 同谬即真:因为多个人都相信某个观点或事物,就认为它是真的。

9. 非此即彼谬误:将事物分成两个极端,并认为只能在它们之间选择。

10. 人身攻击谬误:攻击某个人而不是攻击他们的观点或行为。

11. 谬误中的谬误:以不正确的方式引用其他人的观点或行为。

12. 绝对化谬误:将某个观点或行为绝对化,认为它是对的或错的。

13. 诉诸普遍性谬误:将某个事物或观点推广到所有情况,而不考虑特殊情况。

14. 诉诸自然谬误:将自然界的事物或过程用于道德决策。

15. 诉诸先例谬误:仅仅因为某个事物或观点以前被接受过,就认为它是正确的。

16. 矛盾论证谬误:提出两个矛盾的观点,认为其中一个一定是对的。

17. 调整事实谬误:改变某个事物或观点的现实情况,以支持一个论点。

18. 隐含前提谬误:没有明确表述某个前提,但是通过暗示来掩盖它。

19. 辩证谬误:将两个事物描绘为对立面,而不是互相影响的事物。

20. 反向谬误:认为如果某个观点是错的,那么它的反面就一定是对的。

21. 非法因果关系谬误:将两个无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2. 鲨鱼谬误:将某个事物或观点夸大其重要性,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23. 夸大事实谬误:夸大某个事物或观点的意义或影响力,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24. 标签谬误:给某个人或事物打上标签,以忽略它们真正的特征或行为。

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论

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论

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论摘要:1.逻辑谬误的定义与意义2.常见的逻辑谬误类型1) 诉诸无知2) 诉诸怜悯3) 因人废言4) 歪曲观点5) 胡乱因果6) 道德操纵7) 方法等于结论8) 条件结果颠倒9) 定义不清3.逻辑谬误在生活中的运用与影响4.如何避免逻辑谬误5.结论正文:一、逻辑谬误的定义与意义逻辑谬误是指在论证过程中,由于不正确的推理方式、论据选择不当或论证结构缺陷等原因,导致论证结果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的一种思维现象。

逻辑谬误在生活处处存在,它可能导致人们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到决策、交流和辩论等方面。

因此,正确识别和避免逻辑谬误,对于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和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见的逻辑谬误类型1.诉诸无知:人们常常因为一件事物未被证明是错误的,就认为它是正确的。

2.诉诸怜悯:利用他人的同情心,以值得怜悯的事物为论据进行论证。

3.因人废言:因为对立论者本身令人讨厌,就认为他的言论是错误的。

4.歪曲观点:为了使自己的立场显得更合理,故意夸大、歪曲或假造对手的论据。

5.胡乱因果:错误地认为两个事物存在相关性,就认为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原因。

6.道德操纵:通过操控他人的感情,如恐惧、嫉妒、怜悯等,来达到论证目的。

7.方法等于结论: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低或存在谬误,就认为其论点不成立。

8.条件结果颠倒: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弄反,如认为好好学习才能挣到钱,实际上挣到钱才是条件。

9.定义不清: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对概念的理解不一致,导致争论不休。

三、逻辑谬误在生活中的运用与影响逻辑谬误在生活中广泛运用,例如在争论中,人们可能不自觉地使用逻辑谬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做法可能会使对方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到沟通效果。

此外,逻辑谬误还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因为基于错误的论证,人们可能无法客观地评估各种因素,从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

四、如何避免逻辑谬误为了避免逻辑谬误,我们应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识别和分析各种逻辑谬误。

八个思维谬误

八个思维谬误

八个思维谬误1、人身攻击谬误讨论问题时,针对对方的道德品质、动机、地位进行攻击,并以此支持自己的论点。

孔夫子曾说,不能因人废言,要做到就事论事。

例:你这个人很坏,所以你的观点一定是错的。

2、稻草人谬误稻草人谬误是指所攻击的并非对手真正的观点,而是先对对手的论点进行故意夸张、曲解,再予反驳,就像在攻击一堆无生命也无害的稻草,攻击一个容易打败的、不能动的雕像,使自己能够轻易地攻击对方。

“稻草人”意味着容易对付的事物。

对方论点:减肥的人应该少吃糖分高的食物。

反对意见:不敢相信,你竟然号召大家都不要吃糖。

这明显地是夸张和扭曲了对方的观点。

3、乐队花车谬误人类经常会有一种倾向,为了不让自己在社会中被孤立,所以社会个体常常不经思考就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选择,去从事或相信其他多数人从事或相信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乐队花车效应”。

而这种乐队花车效应,就是乐队花车谬误的基础。

乐队花车谬误又被称为“诉诸大众的谬误”或“从众谬误”,也就是不经思考就将许多人相信或赞同的事物或观点视为是正确的,而不是探究这种观点或事物的合理性。

例:大家都这么想,难道还会有错?大家都这么说,一定不会有错!4、滑坡谬误滑坡谬误是一种逻辑谬论,即不合理地使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以达到某种想要得到的结论。

其思维的典型形式为“如果发生A,接着就会发生B,接着就会发生C,接着就会发生D,......,最后发生Z",Z是比较坏的结果,不应该发生,所以不应该允许A发生。

我们将这个过程比作一条因果链条,A、B、C、......称为链条上的节点。

除A、Z节点外,每个节点既是前一个节点的果,又是后一个节点的因。

在这个过程中,犯的错误就是将前一个节点导致后一个节点的可能性转化为了必然性。

例: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只能扫大街。

谬误的七种分类

谬误的七种分类

谬误的七种分类一、绝对谬误(Absolute Fallacy)绝对谬误指的是假设完全不合乎逻辑和客观事实的谬误,此类谬误是以逻辑谬论为基础和框架来进行讨论的,因此被视为无法得出结论的误区。

例如:'所有的善行都会被上帝奖赏,因此人们可以行恶而不怕受罚'。

这种绝对谬论假定尽管行恶也不会受到惩罚,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行的。

二、比较谬误(Comparative Fallacy)比较谬误指的是滥用比较来证明某种特定观点的谬论,两个事物之间势必存在差异,因此没有必要去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例如:'中国的经济发展比美国的快,所以中国的政府比美国的执政效率高'。

这种谬论忽略了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政策、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三、负面谬误(Negative Fallacy)负面谬误指的是没有考虑负面影响而仅仅证明正面影响的谬论。

即用'没有反对'来证明'有赞成',从而假设'不做,就是做'或'权衡其利弊,依然做'。

例如:'没有发现空气质量受到污染,所以可以假设它是清洁的'。

这种谬论忽略了其他可能释放有害物质的因素,如噪音等,从而无法确定空气的清洁程度。

四、遗漏谬误(Omission Fallacy)遗漏谬误指的是一方仅仅强调自己的观点,忽略另一方观点的谬论。

此类谬误混淆了关于某一问题的全部事实,却仅仅考虑较少的事实,从而假设其他事实不存在或具有不重要性。

例如:'大学不是为了准备投资环境,而仅仅是为了探究知识'。

这种谬论忽略了大学也可以提供大学生以社会资源和专业技能的能力,从而准备他们进入投资环境。

五、范畴谬误(Category Fallacy)范畴谬误指的是妄图把不同的事物或范畴混为一体的谬论,其中一小部分被错误地视为整体的主要特征。

例如:'企业不应受到过多的税收,因为它们和其他组织形态不同'。

八大逻辑谬误实例

八大逻辑谬误实例

八大逻辑谬误实例
八大逻辑谬误实例包括:
1. 稻草人谬误: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

这种行为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2. 假意谬误:通过假设一个虚假的意图来攻击对方的论点。

例如,小明说:“你应该把钱捐给慈善机构。

”小红回答:“你真虚伪,明明知道我不想捐。


3. 偷换概念谬误:在讨论中故意改变某个词的含义,以混淆或逃避对方的攻击。

4. 以人攻击谬误:攻击某个人的性格或个人特征,而不是他们的观点或论据。

例如,小明说:“小红是个自私的人,所以她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


5. 以暴制暴谬误:认为通过暴力或强制手段可以达到某个目的。

例如,小明说:“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我就打你。


6. 群体压力谬误:认为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忽视或排除少数人的观点。

例如,小明说:“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案是好的,所以它肯定没问题。


7. 偏见谬误:由于个人偏见或偏见导致的错误判断。

例如,小红认为某个种族的人都有某种特点,并以此作为判断该种族人的依据。

8. 滑坡谬误:认为一件事情会引发一连串的不好的后果,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

例如,小明说:“如果你买了那个产品,你就会上瘾,最终失去所有财产。

”。

八大逻辑谬误

八大逻辑谬误

八大逻辑谬误01/草率前提(Dicto Simpliciter)它发生在人们没有考虑具体情况或背景,就对某个问题或话题做出一般性的结论或断言。

例如,有人可能会说:“所有的狗都是危险的动物,我家的狗也是狗,所以我的狗是危险的。

” 这个推理就犯了草率前提的错误。

首先,它做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即所有的狗都是危险的动物。

然后,它没有对这个一般性的结论进行任何限制或例外,就直接将其应用到特定的例子上,即自己的狗。

02/过度概化(Hasty Generalization)指的是基于有限的信息或经验,对整个群体或事物做出不准确的概括或推断。

例如,一个人在一家餐馆用餐后感觉食物不好吃,于是得出结论认为该餐馆的所有菜品都不好吃,这就是过度概化的例子。

03/误用因果(Post Hoc)也称为后此谬误或巧合关系,指的是错误地将一个事件视为另一个事件的原因,仅仅因为它们在时间上相继发生。

例如,有人可能会说:“自从我开始吃这个减肥药,我的体重就一直在下降,所以这个减肥药非常有效。

” 这个推理就犯了误用因果的错误。

它错误地将吃减肥药视为体重下降的原因,仅仅因为这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相继发生。

实际上,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导致体重下降,例如饮食和运动的改变。

04/矛盾前提(Contradictory Premises)指在推理或论证中使用的两个或多个前提之间存在相互矛盾或冲突的情况。

例如,一个论证的前提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而另一个前提是“有些动物不是哺乳动物”,这两个前提之间就存在矛盾。

05/渗加同情(Ad Misericordiam)它发生在人们利用对方的同情心或善良心来试图影响对方的判断或行为时。

一位男生向心爱的女孩表白,他说:“亲爱的,没有你的日子,我的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

看不到你,我吃不下去饭,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我的世界真的不可以没有你,亲爱的,嫁给我吧!”这是典型的渗加同情的逻辑谬误。

06/错误模拟(False Analogy)指的是在论证中错误地将一个不相关的类比作为支持论点的依据。

常见谬误整理汇总

常见谬误整理汇总

常见谬误整理汇总1)人身攻击:不直接阐明原因,而是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者侮辱。

2)滑坡谬误: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当存在一些方法能够阻止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发生时,采取某一措施会引发这些事件。

(做了A,是否意味着就必须去做B)3)妄求完美:错误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

4)移花接木: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5)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6)诉诸权威:通过引入一个在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7)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8)虚假的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就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

9)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X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那么X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

10)命名解释: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

(爸爸的“中年危机”)11)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12)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读者的注意离开原来的论题,读者的注意离开当前的论证而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有助于“赢得”辩论。

这个谬误的过程如下:i)A是正在讨论的主题。

ii)主题B被引入进讨论中,尽管它与A相关,但不是要讨论的。

iii)主题A被放弃。

13)窃取论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

14)概括草率: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个群体的结论。

15)错误类比:当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存在重要的、与论题有关的差异时,会出现此类谬误。

16)因果关系过度单纯化:根据一些不够充分的因素来解释某事件,过分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对事件的作用。

17)混淆原因和结果:将原因与结果混淆在一起或没有认识到两件事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常见的7种思考谬误
人类的思想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知觉(cognition),思考的过程和表现,让我们能快速处理大量的外界信息。

例如,当你睁开你的双眼,你的大脑就承受着外界刺激的不断炮击。

你可以有意识的专注的在想一件特定的事情,但是你的潜意识却在处理着成千上万的想法。

不幸的是,我们的知觉并不完美,时常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

这会在每个人的身上演绎着,不论年龄、性别、教育、智力或者任何其他因素。

它们中的一些声名远扬为人们所熟知,有一些则鲜为人知,但是它们都很有趣。

可以确定每个人都觉得有些在自己身上发生过,那么现在,在你将来犯错之前,先有个清楚地认识吧!
10.Gambler’s Fallacy
赌徒谬论(Gambler’s Fallacy)
赌徒谬论认为未来的种种可能性会因过去的事情而改变的思考方式,然而事实并非这样。

确定的概率,就像抛掷一枚硬币结果是人头,是不会变的,人头朝上的概率永远是50%,和你在前十次里抛出的是反面没有关系。

认为概率会有变化是常见的偏见,尤其在赌博的时候。

比方说,我正在玩轮盘赌,过去的四盘都在黑色一边停下,难道这盘就要在红色的一边停下吗?显然错了!在红色处停留的概率还是47.37%。

这听起来似乎很理所当然,但是就是这个偏见让许多赌徒输了大把的钱,天真的认为概率会改变。

9.Reactivity
反应性(Reactivity)
反应性是人们在发现自己被观察时呈现不同外在表现的趋势。

上世纪20年代,霍山工作室做了一项研究,观察不同的灯光是否会对工人的产出造成影响。

他们的发现令人难以置信,调节灯光会引起产量的飙升。

不幸的是,研究结束后,产量有降到的平常的水平。

这是因为产量的改变并不是由于灯光的不同,而是因为工人们被观察着。

这就阐述了反应性的一种形式,当个体察觉到自身被观察时就会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让自己看起来更优秀。

这种反应在研究中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必须在“双盲实验”实验中得到控制。

(“盲”指的是接受研究的人员被隐瞒了实验的相关信息,使不影响实验结果)
8.Pareidolia
幻想性视错觉(Pareidolia)
幻想性视错觉是指一个人把随机遇到的声音或图像都认为非常重要。

看见了天上的云朵像只恐龙、耶稣、熔炉,或是在磁带倒播时听出了别样的信息,这些都是幻想性视错觉的显著例子。

幻想性视错觉的基本因素是外界的刺激是中性的,没有任何象征性的意义,所有的额外含义都是感受者所强加的。

有趣的例子: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就是让被试者通过一些对称的不规则
墨迹建立起自己的想象世界,在无拘束的情景中,显露出其个性特征的一种个性测试)就是利用幻想性视错觉来接近人们的精神状态。

参与测验的人被要求看一组模糊的图片,并要描述出他们所看到的内容。

通过分析他们的回答可以发掘出一些潜在的想法。

7.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验预言倾向于获取结果来验证已有观点行为。

自验预言是个让预言自身变成真实的一个预测。

比如说:我认为我将在学校里表现非常糟糕,于是我就不那么努力地去面对我的作业与学习,结果我就真的表现糟糕,不出我所料。

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人际关系,我认为我和朋友的关系就要搞砸了,于是我就开始有了不同以往的作为,有意地脱身离开。

正因为我的反差,我确确实实的把关系搞砸了。

这正是巫师使用一个强力工具,他们把一个想法植入你的脑海里,结果你就真的让人发生了,因为你认为它会发生。

有趣的例子:经济衰退就是一个自验预言。

因为经济衰退是指两个季度的GDP的下降,只有在衰退中度过六个月之后你才会知道你正处在一个衰退之中。

不幸的是,GDP下降的苗头一出现,媒体就报道可能会有一个经济衰退,然后人们开始恐慌,开始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导致了大衰退。

6.Halo effect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晕轮效应是指个体或积极或消极的特征会弥散到他个人其他部分的感知的一种趋势。

这种思考偏差在雇员的表现评估中常有发生。

比如说:我有一个员工,Biff,过去三天中都迟到了,我注意到这个现象,并推断Biff这个家伙有点懒惰并且对他的工作不太关心。

Biff的迟到是有许多的原因,有可能他的车坏了,可能是他的保姆当天没来,或是天气实在糟糕。

问题是,正是由于这个Biff不能控制的消极因素,我就推断Biff是个坏员工。

有趣的例子:体态吸引力模板(Physical 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就是指人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个体拥有一些社会生活想要寻求的特质,比如幸福、成功、智慧。

于是乎,当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被赋予了优先的待遇如好工作好收入时,这种想法就成了一个自验预言。

5.Herd Mentality
群集心态(Herd Mentality)
群集心态是指人们趋向于采纳多数人选择,跟随多数人的行动,可以感觉更加安稳,避免冲突。

这种心态也称为暴徒心态,也就是它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压力均分。

群集心态揭示了卫生时尚就是如此流行。

服饰、汽车、爱好、风格,所有这些都该有一伙人认为这些事很潇洒,并且身体力行。

有趣的例子:过去一些极不吸引人也没人会认为它会流行的一些事,现在却大行其道。

4.Reactance
对抗(reactance)
对抗是指人们趋向于做出别人所要求的反面,为了抵抗一种内心察觉出的,要限制你的选择自由的尝试。

这在叛逆的青少年中最为常见,但是任何出于担心自由和选择权受到威胁而抵制权威的尝试都可以称作对抗。

事实上,个体没有必要做出特定的举动,即便有时“他们无法完成”这个事实在潜意识里催促着他们。

有趣的例子:“抵抗心理”是人们试图通过抵抗来影响人们的一个尝试。

试着让一些人(特别是小孩)去做你要求所做的反方向,这样他们就会出于抵触做出你真正要求的事情!
3.Hyperbolic Discounting
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
双曲贴现是指人们宁愿要金额较小的眼前酬劳也不要金额较大的日后报酬。

有很多的研究是有关决策的,一个决策的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有趣的是,这个延迟时间的长短在选择时是个很大的因素。

简单的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愿意今天拿20美元,而不愿意在明年的今天收到100美元。

正常情况应该是在当下选择更大的一笔钱,因为美元每天都在贬值。

可以假设利率是9%,在这种利率条件下,一个理性的人会很淡定地选择现在的91.74美元,或者一年后的100美元。

然而,有趣的是在现在就可以到手和等待明天收获之间,我们究竟愿意少拿多少?你是想现在得到50美元,还是一年后的今天获得100美元呢?现在只能拿40美元呢?你的底限是多少呢?
2.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承诺升级(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承诺升级是指人们趋向于继续支持他们先前并不成功的尝试,在人们所做的所有决定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失败的。

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逻辑的做法就是改变决定尝试逆转这一切。

但是,许多时候有些人总是强迫着自己不仅要恪守最初的决定,还要继续在这个决定上做更大的投资,只因为他们已经打了水漂的花费。

比如说,你用了半生的积蓄做一门生意。

6个月后,这桩生意明显已经很不成功了,理智的做法就是长痛不如短痛,放弃这桩生意。

但是,这时由于已经损失了的积蓄,你决定放手一搏为你的项目投入更多的钱,企图这些富余的资金能扭转你的生意。

1.Placebo Effect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安慰剂效应是指一个原本没有效用的但是被认为有治愈功能的物质最后却产生了所要达到的结果。

这在医疗领域中最为常见。

让患小疾的人们服用糖片,在疗效报告中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到现在仍然是个科学谜题。

有个理论化的说法指出安慰剂会引起“期望效应”(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中,所期望的就是最有可能发生的),患者希望这些小“药片”能治愈他们的毛病,于是他们就痊愈了!但是,这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毫无药效的糖片
就能缓解症状。

有趣的例子:“安慰剂”这个术语是在当结果让人满意的时候才使用的,当结局不尽如人意时,有个术语叫:反安慰剂(Noceb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