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天士对奇经八脉学说的发挥
叶天士的“奇经络病理论”在辨治杂病中的应用

叶天士的“奇经络病理论”在辨治杂病中的应用(20140145 宋鹏飞中医儿科学)摘要:叶天士在辨治杂病病机浅深方面,注重发展“辨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的理论方法。
本文通过具体联系叶案原文及各家注说,对奇经、络病的概况做一简单介绍,并对其临床辨治法则与用药特色的粗略列举,注重阐明叶氏杂病诊治的发明创获。
关键词:奇经络病;叶案;杂病;虫类药;血肉有情之品叶天士( 1667--1745) ,名桂,号香岩,苏州吴县人,清代重要医家。
其主要学术思想对温病理论的构建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在诊治内伤杂病方面,建树颇多。
其中对奇经和络病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则是其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但其一生忙于诊务未曾亲笔著述,有关奇经和络病内容均散在于其现存医案中。
一.辨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卫气营血理论是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来的。
他将温病的病机由浅入深地分为四个层次,即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临床上,如果仅仅将叶天士的卫气营血理论理解到“四分”程度,那是远远不够的。
实质上,叶天士在辨析疾病病机浅深方面,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种思路,即“辨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1)理论。
杂病尤要辨气分血分,气分多属机能性病变,病机较为轻浅;血分多为脏腑器质性病变,病机较为深重。
气分、血分的分界以舌为指针,凡舌绛、舌紫或有绛紫色瘀斑瘀点者为病入血分,否则则在气分。
气分病可深入血分,血分病可转出气分,病机可互相转化。
进而辨析在经在络。
经病是脏腑经脉气机郁滞的病变;络病是脏腑络脉瘀滞的病变。
治经治络自不相同,气分经病和血分络病是辨治疗杂病的重点。
辨奇经病是叶天士的一大发明,更可贵的是他将络病与奇经病联系在一起来认识(2)。
奇经病是络病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实转虚的病机过程。
如《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由脏腑络伤,已及奇经”;“通络兼入奇经”;“夫曰结曰聚,皆奇经中不司宣畅流通之义,医不知络病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从叶案分析可以看出,络病实证多称为“病入络脉”,络病虚证则认为是“病及奇经”。
试论叶桂对奇经八脉的临证发挥

病的主因,如说:“产后百脉空隙”;“产育频多,冲任 脉虚”;“产后血去过多,下焦冲任空虚”;“产后淋带, 都是冲任奇脉内虚”;次则倡言内伤久病延及奇经, 故云:“原是劳损,自三阴及奇经。”在此扩大了《内 经》奇经诊治的范围。 在奇经病的辨证中,一般认为虚证必有精血亏 耗的病史,如老年精血已衰,百脉萎弛,阳气不升;若 是年青患者多因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而成。奇经 实证则应注意冲气络瘀病史,正所谓“初病在经在 气,其久入络入血”。因此详察病史则有助于辨证的 实施。 此外,叶桂指出,临床所见八脉之病,亦有症状 貌似正经病,按常规治法却不奏效者,当考虑奇经为 病。例如:凡以步态异常为主者,当责之于跷维二脉; 腰酸、髀痛为主者,当责之冲任带脉;背痛伛偻者,责 之于督脉。可见其对奇经八脉的辨证确有独到之处。 3奇经治法与用药规律 首重补益肝肾,侧重填精补髓。多选用血肉有情 之品,如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紫河车、阿胶、 羊肉、羊肾、羊骨髓、牛骨髓、猪骨髓、龟版、鳖甲、淡 菜、鱼胶、鲍鱼等,一般不单纯使用草木类,亦很少使 用肉桂、附子、黄柏、知母。叶氏曾指出:“后人不晓八 脉之理,但指其虚,刚如桂附,柔如地味,皆非奇经治 法。”“草木药饵,总属无情,不能治精血之惫。当以血 肉充养,取其通奇经。”又“桂附刚愎,气质雄烈。精血 主藏,脏体属阴,刚则愈劫脂矣。”若肝肾奇脉阳虚, 当崇仲景甘药之例,勿取气辛助阳;若肝肾奇脉虚 空,当配用温药,“此温药是温养之意,非温热之谓”。 故用龟版、鳖甲、阿胶血肉有情之品补奇经之精血; 肉苁蓉、紫河车、羊肉等柔剂阳药温奇经之阳,所谓 “以柔剂阳药通奇脉不滞”,总之宜“甘辛润补肝肾, 不与燥热,以肾恶燥,肝忌刚也”。 调补阳明,也是论治奇经的重要法则之一,多应 用于冲任病变。叶氏指出:“凡冲气攻痛,从背而上 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阳;从腹而上者,治在厥阴, 系冲任主病,或填补阳明,此治法之宗旨也。”故具体 治法是通补兼施。叶桂云:“阳明络空虚,冲任不贮,
叶天士对奇经八脉的认识与运用

叶天士对奇经八脉的认识与运用·叶氏对奇经八脉的认识,承接于内、难诸家,发展于临床实践。
例如“久病必通任督”“八脉隶于肝肾”,在杂病中运用甚广。
“女科之病,冲任最要”,在妇科疾患中指导意义颇大。
·从全部叶氏对奇经八脉治疗疾病的脉案来分析,冲、任、督、带,各有一味主药,这就是《指南》产后门按语所说:“冲脉为病,用紫石英以为镇逆,任脉为病,用龟板以为静摄,督脉为病,用鹿角以为温煦,带脉为病,用当归以为宣补。
”为什么称八脉是奇经?叶天士(以下简称叶氏)在《叶氏医案存真》(以下简称《存真》)一案中说:“十二经属通渠旋转,循环无端,惟奇经如沟,满溢流入深河,不与十二经并行者也。
”并概括地阐述道:“奇经八脉是不拘于十二经”及“督脉行于身后,带脉横束于腰,维跷一身之纲领。
”【认识】叶氏根据《难经》对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病变时所出现症状的记载,再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对八脉分析得很透彻。
如对冲脉病的阐述,由于冲脉主经水,经水来源于血,血由脾胃所生,所以叶氏指出:“冲脉隶于阳明”(《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调经门沈案),“凡经水之至,必由冲脉而始下,此脉胃经所管”(《指南》调经门赵案)。
叶氏还指出:“冲脉上冲,犯胃为呕。
”并认为不孕或经水不调皆与冲脉有关。
因为“血海者,即冲脉也,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不孕经不调,冲脉病也”。
由于冲脉是十二经之冲要,又是经络之海,所以叶氏指出:若“冲脉动,诸脉皆动”,“呕吐之时,周身牵引直至足心,其阴阳跷维不得自固,断断然矣”(《指南》席案)。
叶氏认为任脉主胞胎,胞胎的供养又属阳明所司。
“夫冲任血海,皆属阳明主司”,“任主一身之阴,任脉不固,可成遗精,任脉为病,男子七疝,女子带下”,而且“任脉为阴海之冲,虚攻入络为瘕”(《存真》齐门外氏案),“任脉为担任之职,失其担任,冲阳上冲莫制,皆肾精肝血不主内守”(《指南》虚劳门邹案)。
叶氏叙述“督脉以总督其统摄”。
所谓督主一身之阳,就是说督脉统摄全身阳气,督脉空虚,可以引起腰背酸坠等症。
叶天士对_黄帝内经_奇经八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_邓慧芳

中华中医药2624学刊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15.11.019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邓慧芳,陈子杰,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摘要:目的:在系统分析叶天士89则奇经辨证案例的基础之上,发现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继承和运用,表明医家对《黄帝内经》理论传承的主体作用,以此作为中医学以经典为主线的传承模式的重要例证。
方法:通过文献搜集和对比,将叶氏医案中奇经辨证的运用经验与《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叶天士在其奇经辨证的理论中充分运用并发挥了《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
结论:医家是《黄帝内经》理论传承的主体,清代医家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叶天士;黄帝内经;奇经八脉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5)11-2624-03YE Tianshi's Inheritance and Progress of Eight Extra Meridians Theory of Huangdi NeijingDENG Huifang,CHEN Zijie,ZHAI Shuangq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Abstract:Objective:Based on the systematic survey about the89cases about 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 differentiation of YE Tianshi,this paper provides an illustration for the YE Tianshi's inheritance and progress of Huangdi Neijing and proves that doctors are the main carriers for the inheritance,which supplies an important instance to prove the main suc-cession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Using data collection and comparison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 differentiation of YE Tianshi and eight extra meridians theory of Huangdi Neijing.Result:It found YE’s inheritance of 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 ideology in Huangdi Neijing.Conclusion:Doctors are carriers for the theory of Huangdi Neijing,and YE Tianshi had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gress 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 theory.Key words:YE Tianshi;Huangdi Neijing;eight extra meridians收稿日期:2015-07-2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532001)作者简介:邓慧芳(1987-),女,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黄帝内经》理论研究。
叶天士提出的“八脉隶乎肝肾”,你如何看待?

叶天士提出的“八脉隶乎肝肾”,你如何看待?“八脉隶乎肝肾”这一说法是由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着重强调奇经八脉与肝肾的联系(《临证指南医案》)。
温病学家认为,肝、肾两脏同属下焦(《温病条辨》)。
从经络理论来看,应以肾为主体。
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肾下、胞中”,这是下焦或称“下元”的重要部位。
冲脉为“经络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三脉在奇经中居于统率地位。
现就奇经八脉与肾的关系分别言之:督脉与足太阳、足少阴相通而属络于肾;带脉则当十四椎处从足少阴经别(合足太阳)分出;阳跷、阳维与足太阳相通;任脉、冲脉、阴跷、阴维均与足少阴相通,这样八脉都与肾相联系。
其关系如下:督,带,阳跷,阳维→足太阳冲,任,阴跷,阴维→足少阴奇经与肝的关系,主要从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的联系来说明。
临床上“肝阳”、“肝风”一类症候都关系到督脉。
王冰解释督脉为“督领经脉之海”(《素问·骨空论》王冰注),意思是督脉为经脉的总领。
因为诸阳经交会于督脉,而督脉又与任脉相通,因此,通过督脉,肝与八脉也有联系。
由此可见,叶氏所谓“奇经之脉,隶于肝肾为多”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
叶氏提出“八脉隶乎肝肾”的论点,主要还是从临床上辨证用药考虑。
他说“下元之损,必累八脉”“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想肝肾必自内伤为病,久则奇经诸脉交伤”。
因而选用的药物都入肝、肾二经,如:枸杞子、沙苑蒺藜、桑寄生、杜仲、牛膝、续断、生熟地、黑芝麻、櫓豆衣、桑椹子、菟丝子、山萸、女贞、旱莲、锁阳、龙骨、牡蛎、鹿茸、龟板、鳖甲、阿胶、巴戟天、覆盆子、肉苁蓉、补骨脂等。
他是通过调治肝肾来调理奇经。
他还认为,其中有些药物能直入奇经,如:“鹿性阳,入督脉;龟体阴,走任脉”就是。
这样从辨证用药方面也体现了“八脉隶乎肝肾”的特点。
综上所述,“八脉隶乎肝肾”的提法,既有经络理论的依据,又有临床实践作证明,因而得到多数医家的赞许。
如吴鞠通也明确指出:“盖八脉隶于肝肾,如树木之有本也”(《温病条辨·解产难》)。
浅谈“一源三岐”学说的形成和作用

浅谈“一源三岐”学说的形成和作用李延平;刘勇前【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2(040)003【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一源三岐";形成;作用【作者】李延平;刘勇前【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鹤浦镇中心卫生院,浙江宁波 315733;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辽宁大连 11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一源三岐”源于《儒门事亲》,其释义为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历经百年而传载至今,现已形成“一源三岐”学说的理法方药体系。
中医妇科离不开“一源三岐”学说的理论指导,本文试论“一源三岐冲任督带→胞宫→五脏→命门”学说的形成和作用。
1 “一源三岐”的由来和本义早在《内经》中《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就已正式提出任脉、冲脉和督脉的循行和主病,《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论述了冲脉、带脉和督脉的关系,其论述是:“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难经》第二十七,第二十八,第二十九较全面阐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及主病。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首开妇科辨证施治之门,他说:“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明确指出妇科病因病机和胞宫、经络有关。
并创调经之祖方温经汤。
以上经典虽言及胞宫和冲任督脉,但终没有明确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源三岐”的理论是由金代医家张从正提出。
其在《儒门事亲》卷一“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六”中以妇科带下病病因病机的推证过程,正式为“一源三岐”立名著说,成为中医妇产科的基础理论。
首先否定了《精选圣惠方》二十三卷和《巢氏内篇》四十四卷对带下病病因病机的判断。
《精选圣惠方》认为:“由劳神过度,损经动血,致令身虚,受于风冷,风冷入于脬络,传其血之所成也”。
名医叶天士与薛雪趣事

名医叶天士与薛雪趣事作者:刘维荣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2年第10期古往今来,江苏医学史上曾经涌现出不少著名的中医,其中尤以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姑苏行医的叶天士和薛雪的名气最响,他们的奇闻轶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医学家。
他不仅是温病学的开山鼻祖,而且善于活用经方,针灸手法娴熟,对奇经八脉理论和妇人胎前产后诸病多有发挥。
《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叶天士)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
”乾隆年间,礼部尚书沈德潜为他立传曰:“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名归也。
”叶天士出生于世医家庭,14岁学医,谦虚好学,善治疑难杂症,尤以治疗时疫温病之麻疹、水痘、天花等传染病为专长,倡导卫气营血辩证纲领,对温病的传染途径、发病部位和临床辨证论治,均有独到的见解,是温病学派奠基人之一。
由于医术高超,叶天士在群众中有着极高的威信,日日忙于诊务,一生未有整理自己学术理论和经验的机会。
因此,流传于后世的著作《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医案》,都是由他的门徒、学生根据平时记录叶氏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和学术经验整理编成的。
这些著作虽不是叶天士亲自写成,但也确实可以代表叶氏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其温病理论及其在发展温病学派上的贡献和作用,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叶天士对于温热病深有研究,他提出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转心包。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温病的受病途径和传变,可以说是外感温病总的纲领。
此外,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的方法,这些来自实践的宝贵经验,都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并为中医在这一领域里的研究工作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叶天士自律甚严,这点由他临终前告诫儿子的话“医可为而不可为。
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者”可见一斑。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