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课文原文-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司马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司马光体裁:文言文题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作者:名字:司马光年代:宋朝描述: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翻译:原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司马光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觐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
宋神宗即位后,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
此时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司马光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
熙宁三年(1070),自请离京,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现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任西京留守御史台,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元丰七年(1084)成书。
书成后,司马光官升为资政殿学士。
赏析二:思想内容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司马光的不慌张,沉着冷静。
解释:关键词:庭庭院。
关键词: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关键词:皆全,都。
关键词:弃去逃走。
关键词:光指司马光。
关键词:破打开,打破。
关键词:迸涌出。
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

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儿童愿意动脑的精神,使儿童主体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砸缸一年级课文,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司马光砸缸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语文教科书中的“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不少人曾经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一个小儿郎何以能够举起大石,又何以能够把大水缸砸破呢?其实对有些历史故事的细节,不必过分追究,特别是当它在历史的演进中被赋予诸多文学化、传奇化的色彩时。
这个故事源自《宋史》:“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画以为图,相当于现在大众媒体传播的效用。
由此可见,早从宋代开始司马光这个儿时故事就被当作“神童”故事的典型,在民间广泛流传了。
资料显示,至少从明代起,这个素材就被编选入一些蒙学读物中,作为儿童“聪明机智”的榜样教育后人。
而这个故事最早见诸近代意义的.学校教科书中,当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中有一篇文章《司马温公》:司马温公幼时,与群儿戏庭前。
有一儿,误坠水缸中,群儿狂叫,皆惊走,温公俯取石,急击缸,缸破水流,儿得不死。
全文共43个字,基本忠实于《宋史》,配合文字描述绘有插图。
之后,这个故事又被选入了1912年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
从文字到插图,基本上都遵从了1905年的版本。
司马光课文原文解释

《司马光》的原文是:“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其译文为:“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
这个故事出自宋代佚名的《司马光》,主要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的聪明智慧和临危不乱。
当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着急,更不要慌张,而是要冷静下来,变换思路,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
同时,也要敢于突破常规,创新联想,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9新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司马光-课件

那 没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
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司古时候 哭别没那
排一排
( 2 )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 1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 4 )别的孩子都慌了,跑去喊大人。 ( 6 )掉进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 5 )司马光搬起大石头,把水缸砸破了。 ( 3 )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
慌张 搬起
1.一个三框面朝东,一块石头
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 砸 2. “犬”字上面两个口 哭 3.另有立刀旁。 别
4.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
一小竖。 司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十
古时 候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 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哭别
犬
刂
=
+
哭
向苍天高举 两个口,表示不 两手的人 停地高声呼喊。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 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慌
掉
哭
跑喊
司马光没有慌,他 搬起一块石头,砸那 口缸。
司马光没有慌,他 搬起一块大石头,使 劲砸那口缸。
临危不惧
谢谢
你认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临危不惧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一天, 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 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 缸,缸里装满了水。
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 一口水缸,缸里装了水。
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 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古时候
爬上假山 一不小心
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 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里。
2019新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司马光-课件
马 光
司
jiǎ gāng diào huāng bān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司马光》课件 (共12张PPT)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 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 人。
司马光没有慌, 他举起一块石头, 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Hale Waihona Puke 司马光没有慌,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
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我会说: 司马光,你真是个 的孩子!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慌的吓哭了,有的
叫着哭喊着,跑去找大人叫。 喊
我是宋朝人,姓司马 ,名光,比你们早出 生几百年呢!
司马光
sī jiǎ gāng bié huāng xià jiào 司假缸别慌吓叫 kuài shǐ jìn zá pò jiù
块 使劲 砸 破救
司马光
古时候 假山 叫喊 砸破
司马光 掉进 别慌 得救
大水缸 吓哭 使劲
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 缸,缸里装满了水。
司马光没有慌,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 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我有好办法
右耳旁
司马光
那都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2课司马光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课文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2课司马光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课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2课《司马光》说明司马光小时候聪明、果断,遇到紧急情况镇定、沉着,能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
WTT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2课《司马光》,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2课《司马光》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2课《司马光》教材理解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
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
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考虑城乡结合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2、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3、理解课文。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22课《司马光》教学札记《司马光》这篇课文可以说是老教材留下来的一篇经典课文,学生乐学,也易学,而且兴趣浓厚;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缺失了什么。
[司马光简介资料]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简介资料]司马光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a596d4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1.png)
[司马光简介资料]司马光简介第一篇司马光简介:司马光课文原文《司马光》课文浅显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司马光》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司马光》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生字的呈现。
指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给生字正音。
学会在课文中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语,认读、识记。
将生字词集中,写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给生字着色,通过色彩强化,整体感知生字。
2.生字的识记。
学生自主识字,并介绍自己是怎样识记生字的。
识字方法举例:(1)换偏旁识字:块、救、劲。
(2)猜字谜识字: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
(司)一个三框面朝东,一块石头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
(砸)(3)组词识字:假—真假、假装;使—使劲、天使、大使馆、使用。
3.识字的巩固。
用问答对唱或说反义词的方法巩固识字。
4.写字指导。
本课要求写的六个字,都有规律可循。
“别、到”二字应写得左宽右窄,立刀旁的竖钩要写正直。
“吓、叫”二字都有口字旁,可以一起指导:(1)两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2)“口”字应该写得小而高。
“那、都”二字均有双耳旁,可结合第18课的“阳”字进行指导。
现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带双耳旁的字,如“啊、那、阳、都、邮”,建议将这些字集中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写字方法:左双耳,“耳朵”要写得高、小,竖为“垂露”;右双耳,“耳朵”要写得低、大,竖为“悬针”。
(二)朗读感悟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试着补充课题。
2.切入重点句进行对比读书,抓住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在朗读中感悟。
部编版小学语文《司马光》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司马光》课文原文及赏析
《司马光》课文原文:
宋朝有个叫司马光的孩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水缸里的水很深,小朋友快要被淹没了。
其他的孩子们都吓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司马光却很冷静,他立刻捡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向水缸砸去。
水缸被砸破了,水哗哗地流出来,掉进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大家都称赞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赏析:
《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了宋代名臣司马光小时候的一段故事,展现了他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司马光在面对紧急情况时的冷静和果断,教育孩子们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不应慌张无措,而应保持冷静,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司马光的选择是用石头砸破水缸,这是一个既简单又有效的解冑方案,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其次,课文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当小朋友掉进水缸时,其他的孩子虽然惊慌失措,但并没有放弃救助。
而司马光的行动更是展现了他的责任感和爱心,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帮助了陷入危险的同伴。
最后,课文通过讲述司马光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的优秀人物和文化。
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事迹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司马光》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接受品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课文原文|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司马光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司马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
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会书写要求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谁知道?给大家讲一讲好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③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②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指的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
(5)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缸里的水多不多?从课文中措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别的小朋友怎么样?(指导用着急的语气读第四段。
) (学生练读、评读)
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学习课文第五段。
(1)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5.学习课文第六段。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司马光
慌了没有慌
哭叫喊跑举使劲砸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老师进行指挥。
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就走”。
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走”,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读一读数量词:一座假山、一口水缸、一块石头、一个小朋友。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要写的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横排两个字都有相
同的偏旁。
)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重点指导写好双耳旁。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1)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
谁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2)口头扩展词语,如:司—司机、公司……用“慌、假、别、吓、块、救”口头组词。
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