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中国港口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区域性港口经营一体化

经济纵横中国港口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王嘉琪臧添(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运输事务服务中心)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技术、产品不断革新给港口发展带来的影响,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各行各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港口功能、能力以及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港口功能不断转换和升级。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然而,在当前全球经济及航运市场低迷的环境下,国际贸易大幅下降,我国港口行业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港际竞争日趋白热化。
港口作为对经济波动较为敏感的行业,受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影响,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早在2003年,交通运输部就已经提出“沿海港口要加快资源整合,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发挥港口的群体优势”,为我国港口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港口发展现状2000年,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2858个,其中沿海泊位3700个,内河泊位29158个;全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784个;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泊位332个。
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2.1亿吨,比上年增长12.8%。
2005年,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5242个,其中沿海泊位4298个,内河泊位30944个;全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034个;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泊位577个。
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8.54亿吨,比上年增长16.4%。
2010年,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1634个,其中沿海泊位5453个,内河泊位26181个;全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661个;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泊位903个。
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9.32亿吨,比上年增长16.7%。
2015年,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31259个,其中沿海泊位5899个,内河泊位25360个;全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221个;万吨级以上专业化泊位1173个。
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7.50亿吨,比上年增长2.4%。
进入21世纪后,港口行业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特别是沿海港口飞速发展,码头规模逐年增大。
中国最大的港口

中国最大的港口概述中国地域辽阔、沿海线长,拥有众多港口。
而中国最大的港口,通常是指吞吐量最大、贸易规模最大的港口。
本文将介绍中国当前最大的港口,包括其重要性、规模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中国最大的港口是哪个?目前,中国最大的港口是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宁波-舟山港(简称宁波港)。
宁波港综合吞吐量超过10亿吨,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世界前列。
宁波港在国内外贸易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宁波港的规模和重要性港口规模宁波港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大型港口之一,港口占地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拥有大型码头和先进设施。
港区分为北仑港区、舟山港区和宁波港区,共有超过500个泊位,包括散货泊位、集装箱码头和液体散货码头等。
综合吞吐量宁波港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0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居中国第二、世界第三。
宁波港的集装箱码头拥有旗舰级综合码头,能够满足大型船只的停靠和货运需求。
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经济贡献宁波港不仅是中国的重要港口,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之一。
宁波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宁波港的成长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宁波港的发展前景宁波港在未来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加,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有望进一步增长。
以下是宁波港未来发展的几个重点:深化港口改革宁波港将继续深化港口改革,推进港口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通过进一步放开市场,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国际航运公司入驻宁波港,提高服务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宁波港将继续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的运输能力和效率。
这包括增加泊位数量、新建码头和提升装卸设备的自动化水平等。
同时,宁波港还将加强与铁路、公路和内河航道等交通网络的连接,提供更多的货物运输选择。
推进数字化转型宁波港将推进数字化转型,提高港口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智能化运营能力。
中国沿海港口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沿海港口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政策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各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开始注重经济上的区域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沿海港口作为中国经济的大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探讨中国沿海港口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沿海港口的分布中国拥有一个超过18,000英里(29,000公里)的沿海线,自然港湾数量很多,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这些自然港湾中,有一批极为重要的港口如上海、宁波、深圳、广州等,这些港口深受周边的商家和政府的支持,并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其中,上海港口是最大的一个,也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二、沿海港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沿海港口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上海。
上海港口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港,其地位在中国经济中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上海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农村地区变成了一个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力很大的城市,这归功于上海港口的发展。
上海已经成为了华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已经与各个区域和各个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区域经济是指某个特定地区或某个特定的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和产业链。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地区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等等。
沿着中国长海岸线,我们可以看到各省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距。
在东部沿海城市,由于沿海港口的迅猛发展,也使得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相对较快。
与此相反,内陆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缓。
因此,这些地区的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措施来提高经济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
四、沿海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沿海港口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沿海港口为中国商品的出口创造了一个便捷的通道,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其次,沿海港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居民们可以在港口或港口周围的企业中找到工作。
中国的重要港口与沿海经济发展

第三章
中国重要港口介 绍
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
上海港:中国 第一大港口, 位于长江入海 口,是全球最 繁忙的港口之
一。
宁波港:中国 第二大港口, 位于浙江省宁 波市,是长江 三角洲地区的 重要港口之一。
南京港:位于江 苏省南京市,是 中国内河航运的 重要港口之一, 也是长江三角洲 地区的重要港口
之一。
沿海经济发展对港口的影响
港口吞吐量增长:随着沿海地区经济 的快速发展,港口吞吐量不断增长, 促进了港口的规模扩张和设施升级。
港口产业集聚:沿海地区经济的集聚 效应,吸引了大量企业向港口区域集 聚,形成了港口产业的集聚效应,进 一步推动了港口的繁荣和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港口物流体系完善:沿海地区经济的 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推动了港口物 流体系的完善,提高了港口的物流效 率和运输能力。
中国港口与沿海经济协同发展前景
港口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 高港口吞吐能力和服务水平
区域协同:加强港口与周边地区的 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产业升级:推动港口与产业融合发 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绿色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推动港口与沿海经济绿色发 展
港口与内陆经济联系加强:沿海地区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港口与内陆经济 联系的加强,使得港口成为内陆地区 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中国港口与沿海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港口作为交通 枢纽,为沿海 地区提供了便 捷的物流通道, 促进了贸易和
产业集聚。
沿海港口的建 设吸引了大量 投资,推动了 沿海地区的工
业化进程。
沿海经济发展 促进了港口的 货物吞吐量增 长,形成良性
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

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摘要】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不仅推动了沿海地区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业的繁荣,还吸引了外资和技术进入该地区。
港口经济的发展也为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动力,提升了该地区的国际影响力。
港口经济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沿海地区还应进一步发挥港口经济的推动作用,加强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和人口流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关键词】港口经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贸易、物流业、外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影响力、引擎、协同发展1. 引言1.1 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港口作为货物和人员进出口的重要通道,扮演着连接沿海地区和全球市场的桥梁作用。
通过港口,沿海地区可以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港口的存在和运营为沿海地区带来了大量的税收和就业机会。
港口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增长,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提升了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力。
港口还可以成为沿海地区吸引外资和技术的窗口,带动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港口作为沿海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促进了各类货物的进出口,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港口周边,涌现出了大量的物流企业、货代公司、码头服务机构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流产业链。
这不仅提升了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港口经济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制造业为例,许多企业选择在港口附近建厂,便利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进出口,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使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渔业和农业。
港口经济也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繁荣。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北海市港口物流与北海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北海市港口物流与北海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作为中国的沿海城市,北海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港口物流一直是北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北海市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北海市经济发展,提高港口物流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北海市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北海市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港口物流业一直是北海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北海市拥有大大小小港口近10个,其中以北部湾国际港口为代表,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港口物流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北海市的外贸业、加工贸易和海运业的快速发展,为北海市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北海市的港口物流业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北海港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一部分,港口物流业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中国和东盟国家。
北部湾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北海市港口物流的发展将助力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
1. 港口物流发展指标的选取为了研究北海市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选取了以下港口物流指标: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港口作业效率、航运网络覆盖率等作为港口物流发展的代表指标;选取了工业增加值、贸易额、进出口总额等作为经济发展的代表指标。
2.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一种用来研究不确定系统之间联系的方法,它通过对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揭示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
本文将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从港口物流和经济发展的多个指标出发,探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 研究结果及启示通过对北海市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可以得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结果。
结果显示,北海市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存在着较高的关联性,港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出一定的同步性。
我国五大沿海港口群物流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我国五大沿海港口群物流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五大沿海港口群物流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港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五大沿海港口群分别是上海港、宁波港、广州港、深圳港和天津港,它们承担着全国大部分的货物进出口任务。
对这些港口群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我国港口物流现状,还可以为未来的物流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这五大港口的发展情况,可以揭示它们在物流领域存在的差异和不足,并为提升我国港口物流水平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背景】的内容就在于此。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比较分析我国五大沿海港口群的物流发展水平,通过对总体规模、港口吞吐量、物流设施、物流服务水平和发展趋势的比较,深入了解各港口群在物流领域的发展情况及优势劣势。
通过研究五大港口群的物流发展水平差异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推动我国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物流效率和竞争力。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为我国五大沿海港口群在物流领域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和指导。
最终旨在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国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3 研究意义我国五大沿海港口群物流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深入分析五大港口群的物流发展水平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差异,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比较不同港口的物流总体规模、吞吐量、物流设施和服务水平,可以发现各港口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促进港口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推动整个物流行业的协同发展。
对五大港口群的物流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为提升我国物流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供重要参考。
对我国五大沿海港口群物流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总体规模比较五大沿海港口群是指我国五个主要沿海城市的港口集群,包括上海港、宁波港、广州港、深圳港和天津港。
港口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港口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港口的分类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
由于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因此,人们也把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结点。
港口由于规模、位置、用途及本身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类型。
二、港口行业发展现状受港口建设接近饱和、行业产能过剩、地方政府投资不足等不利影响,市场总体增长空间受限,沿海传统水运建设工程市场投资持续负增长。
截至到2019年底,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2893个,比上年减少1026个。
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20个,比上年增加76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占比由2014年的6.7%提升至2019年的11.0%。
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中,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076个,增加69个;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44个,增加7个。
按照泊位吨级来划分,我国1-3万吨级和5-10万吨级泊位是主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9年底,全国港口1-3万吨级泊位数量为859个,占总量的34.09%;3-5万吨级泊位数量为421个,占总量的16.71%;5-10万吨级泊位数量为822个,占总量的32.62%;10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为418个,占总量的16.59%。
三、港口行业需求分析2019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投资规模高位运行,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较快增长。
2019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9.51亿吨,比2018年同期增长5.7%,其中,沿海港口完成91.88亿吨,增长4.3%;内河港口完成47.63亿吨,增长9.0%。
而单独看外贸货物吞吐量,沿海港口优势更加明显,2019年,全国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43.21亿吨,比上年增长4.7%。
其中,沿海港口完成38.55亿吨,增长4.8%;内河港口完成4.65亿吨,增长4.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港兴城、以城促港、港城共荣、和谐发展”,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港口发展与所在城市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但人们对港城关系的认识往往注重在定性的层面,本文试图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探讨港城发展相互促进的定量关系。
为定量研究港城发展的关系,本文选取港口吞吐总量(TTL)代表港口发展水平的指标,港口所在城市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1. 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基本模型本文研究的25 个全国沿海主要港口近8 年(2000 年~2007 年)的港口吞吐量和港口所在城市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属于在时间序列上选取多个截面所得的样本数据,故采用计量经济学panel data 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要判断选用模型的具体形式(变截距模型,变系数模型以及动态模型),首先应进行F 检验。
F 检验基于单方程panel data 模型的三种情形及两个假设。
单方程panel data 模型的三种情形及两个假设:y it=αi+χitβi+μit, i=1,..., n; t=1,...,T情形1:横截面上无个体影响,无结构变化。
即αi=αj, βi=βj情形2:变截距模型,在横截面上个体影响不同,又分为固定影响和随机影响两种。
即αi≠αj, βi=βj情形3:变系数模型,除了存在个体影响外,在横截面上还存在变化的经济结构。
即αi≠αj, βi≠βj假设H1: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上和时间上都相同,但是截距不相同。
假设H2:截距和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
如果接受了假设H2 则检验停止,采用情形1的模型;如果拒绝了假设H2,则应继续检验假设H1,判断斜率是否都相等。
如果拒绝假设H1,则应采用情形3 的模型;如果接受假设H1,则采用情形2 的模型。
在确定模型类型之后,进行参数估计,建立模型。
2. 数据采集本文选取了2000~2007年上海港、青岛港等25个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吞吐量(TTL)和上海市、青岛市等25个全国沿海主要港口所在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0组数据,同时采用城镇居民消费指数CPI消除GDP中价格影响因素,原始数据见表1、2。
表1 沿海主要港口总吞吐量一览表单位:万t注:数据摘自交通运输部网站和笔者多年的统计资料。
表2 沿海主要港口城市GDP 一览表单位:亿元3.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从经验上分析,港口发展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由于存在加速数效应,地区经济增长也会促进港口发展,因此,二者应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本文通过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以检验两者的因果关系,从而确定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表3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由表3 结果可知,在显着性水平10%下,滞后阶数为1~4,TTL都是GDP的Granger原因。
实际上港口吞吐量是由腹地经济发展产生的,一般来说,港口服务的腹地范围比港口所在城市辖区大;而港口吞吐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影响到港口所在城市,然后才是周边地区,因此,港口吞吐量TTL对所在城市GDP的影响作用大于所在城市GDP对港口吞吐量TTL 的影响,以上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正说明了这一点关系。
因此,我们以港口所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被解释变量(简称G),以港口吞吐量TTL为解释变量(简称T)。
4. panel data 模型的F检验首先,根据上面的模型形式设定检验方法,进行模型的F检验。
用Eviews5 软件录入数据,后分别计算三个残差平方和如下:S3=+08;S21F2= {(S3-S1)/[(n-1)(K+1)]}/{S1/[nT-n(K+1)]}=F1= {(S2-S1)/[(n-1)K]}/{S1/[nT-n(K+1)]} =其中:n=25;K=1;T=8当显着性水平为1%,有:F2[(n-1)(K+1),n(T-K-1)]=F(48,150)=F1[(n-1)K,n(T-K-1)]=F(24,150)=因为F2>,所以拒绝H2;又有F1>,故拒绝H1。
因此,模型采用固定影响变截距、变系数模型。
5. panel data 模型及估计根据上面分析结果,建立不同港口的港口吞吐量与所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固定影响变截距变系数模型。
模型形式为:G it=α0+αi+βi ·Tit+uiti=1,2,…,25; t=2000, …,2007由于各个港口吞吐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即各个港口间的货物存在吞吐关系,因此存在协方差关系,故使用FGLS 法(cross-section weights)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G it=+αi+βi·Titt=R2= .=αi和βi的估计结果由表4 给出。
表4 αi和βi的估计结果6. 结果分析(1)港口吞吐量与港口所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从上述估计结果表明,两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拟合优度达,说明港口发展对腹地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从上述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各个港口的截距项和斜率项明显不同,说明各个港口吞吐量与港口所在市的经济发展关系复杂,这主要与港口吞吐的货类及港口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特色有关。
(3)βi为港口吞吐量与港口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弹性系数。
弹性系数大说明吞吐量对港口所在城市经济影响大,意味着港口服务的腹地范围主要为港口所在城市;弹性系数小说明吐量对港口所在城市地方经济影响小,意味着港口的服务腹地远大于港口所在城市范围。
表5 港口吞吐量与港口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排名(4)弹性系数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反映吞吐货类单位价值或附加值。
秦皇岛港和舟山港的弹性系数小,也意味着两港吞吐的是大宗低值货物,如秦皇岛港吞吐的煤炭占90%以上,舟山港水水中转的铁矿石、原油和煤炭占绝对主导地位。
综合上述估计结果,沿海25个主要港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港城关系松散的运输型港口城市,其弹性系数一般小于,代表是秦皇岛港和舟山港,两港的弹性系数最小,分别为和,说明秦皇岛港和舟山港的腹地范围远超出秦皇岛市和舟山市,实际上,秦皇岛港服务的腹地主要为大秦铁路沿线地区,主要承担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等地的煤炭铁海转运功能,这些煤炭的生产地和消费地均不在秦皇岛,因此与秦皇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极低,弹性相对也就小;舟山港地处长江口,主要为长江沿线地区提供原油、铁矿石和煤炭水水中转运输服务,既不是这些货源的生成地,也不是货源的消耗地,自然难以在本市形成产业链。
第二类是港城关系密切型港口城市,其弹性系数大于,代表是温州港和汕头港,两者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和,说明这两个港口与所在城市地区经济结合最为紧密,言外之意就是港口服务的腹地主要为所在城市,实际上,温州和汕头两港辐射范围小,以服务所在城市经济发展为主。
第三类是复合型港口城市,其弹性系数介于与之间,同时拥有上述两类港口城市的特性,代表港口是上海港和深圳港,上海港既服务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线地区,又与上海本市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深圳港既服务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又服务深圳本市经济发展,这两个港口与所在城市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显然这种类型港口城市的发展关系是比较理想的。
当然,以上的港口类型划分并非有严格的定量界线,必须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得到比较合理一致的结论。
实例:钦州港港口吞吐量预测当前我国港口建设形势如火如荼,如何准确的预测港口吞吐量对合理确定港口建设规模及布局,促进运输系统的高效运作,提高投资效益,更好服务于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钦州港现状钦州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是西南地区进入东盟国家陆上距离最近的出港口,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992年8月,钦州港开工建设。
1994年1月,2个万吨级起步泊位投入使用。
1997年6月,作为国家一级口岸对外开放。
截止2008年底,钦州港建成码头经营及仓储企业32家,公用、工业泊位4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
同年,钦州港年货物吞吐量达到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万TEU。
钦州港发展定位目前,钦州港是内生型港口,而钦州港的远期定位则是服务区域的外向型港口。
因此,钦州港近中期将要实现由内生型港口转型为外向型港口的目标。
具体体现在钦州港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内外贸结合、商工贸并举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港口;大西南和北部湾沿海集装箱运输枢纽港;服务西南、辐射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为实现钦州港的上述发展目标,在规划期内,本文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基年后2~3年):起步阶段,重点是建设基础设施、培育港口货运市场。
第二步(基年后3~8年左右):快速发展阶段,重点是把握机遇,以超常规、波动式的模式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基年后9~20年):成熟阶段,重点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这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钦州港未来发展的路径为工业港→喂给港→支线港→枢纽港,将实现多次发展的跨越。
港口吞吐量预测本文选择了三类港口同钦州港进行横向比较。
第一类为国内部分十大港口,包括上海港、青岛港、宁波港、广州港、天津港、连云港和中山港;第二类为与钦州港存在竞争关系的港口,即湛江港和防城港;第三类为钦州港的模范港口,即营口港。
通过分析这些城市的国民经济、港口吞吐量等发展规律,得出如下结论: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已完成能量储备,驶入快速井喷的又好又快发展轨道,近年GDP增长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刺激下,港口货运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以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增长;外向型与内生型港口对经济环境非常敏感,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的发展速度波动性较大。
本文基于现状、抓住机遇、考虑阶段、参照榜样、依据产业,采用经济生成率法和弹性系数法对钦州港典型年份的吞吐量进行预测。
经济生成率法:吞吐量=吞吐量经济生成率×GDP总值。
分析三类港口的货物吞吐量的经济生成率(简称货物生成率)可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GDP总量的增加,单位GDP的港口货物吞吐量的经济生成率呈现两个特征:在港口发展的起步阶段,经济生成率向上增长,但在成熟阶段生成率趋于稳定;港口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影响经济生成率,外向型港口单位GDP的经济生成率大大超过内生型港口。
由三类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经济生成率(简称集装箱生成率)可知,国内港口集装箱生成率也呈现两个特征:外向型港口单位GDP的集装箱生成率大大超过内生型港口,近年来,生成率一直稳步向上发展;每亿元GDP的生成率基本分布在1000~1500(第三梯队)、2000~2500(第二梯队)、>3000(第一梯队)三个数值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