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核心素养1.通过典型案例的图片、表格及新闻报道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作用及发展变化,学会判断自然资源的方法,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通过典型案例的视频和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资源安全的概念、核心和地位,理解并掌握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措施。

(人地协调观)一、认识自然资源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温馨提示]自然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经济属性。

这就决定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二是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

2.作用:为人类提供物质、能量和空间。

3.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

4.分类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温馨提示]矿产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漫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

5.战略性矿产资源:某些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的数量(2)案例——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矿产资源丰富→发展开采和加工工业――→资源枯竭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的质量①含义: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

(学案)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答案

(学案)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地理条件1.东北地区概况:(1)范围。

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3)地位:2.自然条件:自然要素表现影响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冬季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东北地区的低温对于农业发展是否“百害而无一利”呢?提示:不是。

例如,气候寒冷,形成冻害导致农作物减产,但同时低温使作物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农产品的品质比较高。

3.社会、经济条件:(1)重要的工业基地。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二、农业布局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 C辽河平原, 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 F长白山。

[连一连]将三大区域与对应的分布地区连线。

[辨一辨] 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农产品,判断下列有关说法的正误。

(1)耕作农业区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2)兴安落叶松、红松、荔枝、鹿茸等是林业和特产区的主要农产品。

(×)(3)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是畜牧业区的主要农产品。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1)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有哪些有利条件?提示:粮食商品率高,生产条件好,农业生产基础好,运输方便。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有效对策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有效对策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有效对策分析作者:李晴来源:《消费导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快速崛起,在此过程中,部分区域经济已实现战略性发展,但是我国整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区域经济作为地区生存发展的关键,而其综合团体经济的发展,促使区域经济水平明显提升。

本文首先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其次阐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并以此为基准点,探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效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原因及对策虽然国内经济已实现大幅度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但是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不仅加剧贫富差距,还对区域市场结构升级产生不利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明显高于中西部区域,而在区域经济差距不断延伸的前提下,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目标受到明显冲击。

针对此,加强中西部区域经济建设,提升其发展速度,缩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首先,经济水平。

基于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差距。

自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后富”经济发展路线,促使我国经济逐渐迈向新领域,并在不断发展中,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为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而中西部地区因地质位置、社会因素均略差于东南沿海地区,从而造成东南沿海、中西部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

若要有效避免区域经济水平差异问题,则应对中西部地区产业模式予以更改,以此促进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次,经济结构。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第三产业相对薄弱,其原因在于:工业以原材料加工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工业加工力滞后,使其产品价值、增值空间较窄,致使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链条难以实现系统化转换。

另外,第三产业水平薄弱,也是中西部地区高科技水平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而在此过程中,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相对科学化、合理化,加之工业水平、产品科技、增值空间均已大幅度提升,促使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面临相互对立的局面。

2020秋高中地理3学案: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3学案: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解析

2020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学案: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解析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

3。

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调整措施及发展方向。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1.国际背景(1)内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表现错误!2.国内背景(1)内容: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2)表现:国家对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给予优惠的政策,使其优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地理条件(1)区位条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有利于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2.城市化的两个表现(1)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四、问题与对策1.问题(1)产生原因错误!(2)问题表现错误!2.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②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③加强外来人口管理,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1.读教材图4。

18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关注并思考以下问题:(1)1970~1990年美国三大产业发生了什么变化?(2)此期间,工业内部是如何调整的?(3)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1)美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学案 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学案 湘教版选修5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1.识记我国干旱、洪涝灾害的分布特征;寒潮的特点、入侵路径;台风的移动路径。

2.理解我国旱涝灾害的成因。

3.理解寒潮、台风对我国的危害。

我国的干旱灾害 【自主学习】1.特征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

2.形成原因 (1)降水因素降水的季节变化(季节性易旱地区)⎩⎪⎨⎪⎧①长江以南:7、8月份伏旱②华北、东北:春旱和春夏连旱③西南地区:冬春连旱降水的年际变化: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发生干旱的几率较大。

(2)水资源因素(3)社会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提高。

①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

②北方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③人口的增加→生活用水量增大;工业发展→工业用水量、需水量增多。

1.我国的四个旱灾中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华北地区、江淮地区、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

2.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区域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提示:华北平原。

原因:①华北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春季降水少,易发生春旱;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春季华北地区雨季还未来临,而农耕已经开始,农业用水量大;④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核心归纳】 我国旱灾的类型及成因旱灾类型旱灾成因自然原因人类活动东北、华北地区春旱为主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长江以南伏旱为主7、8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高控制,出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作物生长期、水电和城市用水需求量大西南地区冬春连旱为主冬春季,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于西南地区的北部、东北部、东部,在那里形成了连续阴雨天气;而该地区处于锋面以西,为旱季无论是该地区东北边缘的低温阴雨天气还是该地区的低温干旱天气,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1.利用谚语理解记忆旱灾的区域特点“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东北夏旱“春雨贵如油”——华北春旱“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长江地区伏旱2.图解我国四大旱灾地区的成灾原因【跟踪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海 岸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海 岸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海岸情景导入目标定位观察下列海岸图片:【思考】你能分辨出上面四幅图中海岸的类型吗?1.了解海岸线、海岸带的概念。

2.描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海岸线和海岸带的概念,海岸线的变化,海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线(1)概念: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称为海岸线。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作海岸线。

(2)特点:海面由于潮汐作用等因素而涨落不定,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2.海岸带(1)概念: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

(2)特点:海岸带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3)影响因素:海岸在发育过程中,要受海浪、潮汐、洋流、流水以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1.海岸带的区位优势有哪些?提示:(1)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2)可直接利用海水(如航运、养殖、发电等)。

(3)海滨多荒地,征用、购置土地费用低。

(4)海洋自净能力强,废弃物处置代价小。

(5)便于引进国际资本、技术和经验,便于进入国际市场。

(6)适宜定居和旅游。

我国沿海开发地带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基于这些优势条件。

现在,我国沿海地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起飞的先行地带。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1.基岩海岸(1)组成:基岩海岸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又称岩岸。

(2)形成: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

(3)特点:海岸线十分曲折,海岬与海湾相间分布;海岬向海突出,海湾深入陆地,岛屿众多,海蚀地貌千姿百态。

2.砂质海岸(1)组成:砂质海岸通常为堆积性海岸,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往往形成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

(2)形成:堆积物颗粒通常较粗,经海水冲刷和搬运,形成向海洋缓缓倾斜的沙滩。

(3)特点:海滩多宽阔平坦,常形成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3.淤泥质海岸(1)分布: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

(2)形成:平原河流流速较缓,只能携带颗粒较细的物质,故海岸物质的组成以淤泥为主。

2025届高中历史高考复习学案: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5届高中历史高考复习学案: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答案在最后)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知识点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知识点二1.思想领域的变化(1)背景:城市________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1)李时珍的__________、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__________分别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在各自领域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____________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4.西学东渐(1)明朝后期起,意大利人________等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1.学术情境——明清经济新现象《康熙嘉兴府志》中记载:(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

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思考:材料现象能不能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试答:2.概念阐释——商帮“商帮”的形成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结果,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其中最突出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分别代表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商人群体。

3.体系构建——明至清中叶的经济4.概念阐释——致良知王守仁提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从而让理学从高高在上的台阶走到人间,没读书不识字的愚夫愚妇也能通过“发明本心”和“致良知”得到天理,使理学具有了普适性,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

5.生活情境——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的崛起唐宋以来,工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步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风貌。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学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学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17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商业的发展1.(2017·课标全国Ⅰ,27)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2.(2017·课标全国Ⅱ,24)春秋战国之际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3.(2017·课标全国Ⅱ,26)唐朝时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4.(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5.(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朝前期对商品发展的影响6.(2014·课标全国Ⅱ,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7.(2013·课标全国Ⅱ,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2017·课标全国Ⅱ,41)清雍正时期的经济政策2.(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土地政策3.(2014·课标全国Ⅰ,27)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4.(2013·课标全国Ⅰ,40)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和政策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材补充『历史概念』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一条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其中青藏线兴于唐朝,发展较早。

『史论观点』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材补充『历史概念』1.朝贡贸易:主要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事要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2月17日主持召开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 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会议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 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改革开放30年来,珠 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 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缓解港资中小企业困难方面:中央已推出的一系列支持内地中小企业的政策措 施,全部适用于港资中小企业。
在扩大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方面:非广东籍的深圳常住居民,可以在深圳办理到 香港“个人游”,符合一定条件的深圳户籍居民,可以办理一年多次往返香港旅 游签注。此外,中央还正在研究增加“个人游”的内地城市数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 转变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着 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 会;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创新型区域;着力解决民生问 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率 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率 先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 新贡献。 会议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珠江三角洲地区 中小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多,对外依存度高,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必须把保持经济平 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发展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把扩大内需与 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 这是克服面临困难、实施规划纲要、保证珠江三角洲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础。
开 放 格 局
经 济 特 区
沿 海 开 放 城 市
沿 海 经 济 开 放 区
内 地
联系:1、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史实: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 ; 唐朝: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鉴真东渡日本传佛经;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明朝:郑和下西洋; 2.清代实行闭关自守,但后来被迫开放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厦门、 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运用实例说明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快速的 发展; (2)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3)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 凝聚力极大增强。
中考复习
考点:
经济特区;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
一、东南沿海的范围、位置、自然状况 以及地位:
A B C
一、东南沿海的范围、位置、自然以及地位: 1、范围:
包括福建(闽)、广东(粤)、海 南(琼)等三省 海陆位置: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面临 南海和太平洋 纬度位置:位于低纬度地区
2、位置:
3、自然:
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160多年前,一声炮响,中国紧闭的大门被打开。1842 年,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 州、 ,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等;中国从此开 始了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历史。 材料二:30年前,一声惊雷响彻中国大地,中国尘封已久的大门 被打开了。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 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的 和福建省的 建立 经济特区。中国从此有了全世界羡慕的“中国速度”。 (1)材料一中的“一声炮响”和“一声惊雷”分别指什么历史事 件?材料一中“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等是什么条约的内容? (2)第一问中的两个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各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3)在材料中的横线上填上正确的地名。这两次“大门被打开” 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两次大门的打开,你得到哪些启示?
5、加强区域合作,如泛珠三角的合作和深港澳合作;
6、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泛珠三角合作(9+2)的发展
拓展:深圳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深港合作
图6 深圳的位置
新华网北京2008年12月19日电 :中央14项措施支持香港 港珠澳大桥主体尽快动工 在香港和内地金融合作方面:允许合资格的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 在加快涉及香港的基础建设方面:中央政府将协助港珠澳大桥主体尽快动工;推 动香港深圳机场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以及皇岗及文锦渡边境口岸改造的工程 项目。 在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方面:国务院已通过珠三角规划纲要,同意粤港澳 三地深化合作,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都会圏,建设具规模、高科技、低污染的先 进地区;支持香港企业以承建深圳地铁四号线;支持港深合作开发边界地 区;、、、、、、
四大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 设海南省为经济特区(最大)
1984年 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浙江有宁波和温州) 1985年 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 开发区。 1990年 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边境城市、口岸 2001 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地形:东南丘陵,第三阶梯
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4、地位:
改革开放的前沿,
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置
二、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1、发展经济的优势(或经济崛起的原因)
(1)政策优势: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和前沿阵地; (2)位置优势:位于东南沿海,面临南海和太平洋,水 陆空交通发达; (3)邻近港澳,侨胞众多,便于吸引外资 (4)当地人民的开拓进取精神(如深圳的拓荒牛精神) (5)历史优势:对外开放历史悠久(如广州) (6)人才优势:大量移民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 (7)气候优势:位于低纬度地区,水热条件充分
2007年2月,深港双方终于就共同开发河套地区达成了 共识。根据规划,以落马洲河套地区为纽带,这里将成为 一个以科技合作为核心,以港北教育研发集群及深南产 业集群为主轴,以珠三角为纵深的“半小时创新圈”。
河套地区的开发仅仅是深港合作的一个缩影,而未来这 种合作的更大蓝图在于最终形成“深港都会”。 深圳河套地区开发的积极意义 : 1、有利于深圳的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加强深港间的联系,促进深港一体化。 3、有利于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和 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东南沿海今后的发展 1、任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困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较大,许多中
小企业倒闭
3、对策 1、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速度型——效益型转变 (注重节约和环保) 3、加快自主创新,率先建立创新型区域
4、坚持推进和扩大对外开放;
2、措施: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 (1)会议: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政策 (2)时间:1980年 (3)地点:沿海——内地 (4)经济特区名称:
(5)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6)对外开放的进程和格局: (7)改革开放的成就: (8)经济特区的作用:
开 放 进 程:
•1980年 沿海地区(四个经济特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