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含答案)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含答案)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含答案)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大一统局面的开创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对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秦朝的统治B.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

C.领导人是陈胜吴广D.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3.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学家。以下属于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成就是

A.首创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B.擅长开刀等外科手术

C.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D.编制医学体操“五禽戏”

4.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变化5.“阿房,阿房,亡始皇”是在秦朝时期流传的一句童谣,从中你能解读到准确信息是

( )

A.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B.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

C.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D.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6.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

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

7.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使汉王朝出现“中兴”局面,但东汉中期以后国势却日渐衰落,导致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 )

A.黄巾起义的打击B.皇帝年幼,无法主政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D.州牧割据,威胁中央

8.每当提起历史,我们就会想到那是离我们很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离我们很近。下列活动,我们从中感受不到历史演进脉搏的是( )

A.阅读《史记》B.到博物馆参观

C.采访老红军战士D.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9.《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这一史实说明刘邦( )

A.善用人才B.刚愎自用C.收揽民心D.武力治国

10.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

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维护国家统一B.保障社会稳定C.实行暴政统治D.确立皇权至上1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指南针传入欧洲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12.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 ( )

A.商纣和周武王间B.夏桀和商汤间C.秦二世和陈胜间D.项羽和刘邦间13.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景帝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14.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是统治者采取了( )

A.分封制管理B.休养生息政策C.奖励耕战D.削弱王国势力15.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了当时不同的诸侯国.其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6.在古代,农民起义都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东汉黄巾起义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C.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17.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

足球投资环境的问题。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

A.刘邦、项羽起义B.国人暴动C.打击分裂势力D.陈胜、吴广起义18.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局面称为()

A.开皇之治B.文景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19.“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下列介绍“丝绸之路”的篇章设计中,不恰当的是()

A.人物篇﹣﹣张骞、玄奘、郑和B.物品篇﹣﹣丝绸、瓷器、葡萄

C.朝代篇﹣﹣商朝、唐朝、明朝D.文化篇﹣﹣音乐、舞蹈、佛法

20.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请你仔细观察如图,总结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A.统一国家的建立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中华文明的起源

21.郭沫若先生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巨著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司马迁的这部著作是

A.《春秋》B.《诗经》C.《史记》D.《汉书》22.“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沉舟,百二秦关终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段名言里出现的“破斧沉舟”这个成语典故发生的时间是()

A.战国时期B.三国时期C.秦朝时期D.春秋时期

23.下图中,政府在标★号的区域设立的管辖机构是

A.西域都护B.刺史C.伊犁将军D.澎湖巡检司24.“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 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5.公元前207年,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之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统一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秦汉大一统达到了鼎盛。故选C。

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推翻了秦朝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大泽乡起义因秦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领导人是陈胜吴广;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标志性事件。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广泛收集医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C项符合题意;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擅长针灸、开刀等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同时还编制了医学体操“五禽戏”,以强身健体。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题干中“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是解题的关键。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都是秦朝巩固其统治采取的额措施;汉朝时期采取的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形成,秦汉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阿房,阿房,亡始皇”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秦朝大规模的征调民力修建阿房宫,导致民怨沸腾,加上秦朝征收沉重的赋税、施行严酷的刑法,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灭亡,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的蔡伦改进了纸,造纸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故B符合题意;张角、董仲舒、张衡与改进造纸工艺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C符合题意;黄巾起义的打击、皇帝年幼,无法主政属于客观因素,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州牧割据,威胁中央与题干无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8.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比如读文字史料、看实物史料等,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并不能获得历史知识,故D符合题意;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出土文物等;文字史料指人物传记、史书、报刊、等。阅读《史记》、到博物馆参观、采访老红军战士都可以获得历史知识,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刘邦占领秦都城咸阳后,为了收揽人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故C 符合题意;善用人才、刚愎自用、武力治国与题干无关,故AB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以确立皇权至上,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①指南针传入欧洲是在南宋时期,②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③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在隋唐时期,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因此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③④①。故选D。

12.D

解析: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的“楚汉之争”。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C

解析:C

依据所学可知,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不属于休养生息的措施。故此题选C。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所述现象是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统治者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故B符合题意;西周盛行分封制管理,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排除C;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排除D。故选B。1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秦国位于战国七雄的最西面,应是图中④。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东汉黄巾起义则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起义之前张角通过创立太平道组织发动民众,经过多年的准备,发动了黄巾起义,B正确;ACD是两者的相同点,排除。故选B。1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符合题意;刘邦、项羽起义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A排除;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B排除;打击分裂势力与题干内容无关,C排除。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重点掌握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B符合题意;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时期开创的,A排除;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开创的,C排除;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开创的,D排除。故选择B。

1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于西汉,兴盛于唐朝、明朝,与商朝没有关系。因此C朝代篇设计不恰当,C符合题意;ABD项设计恰当,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2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秦灭六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亡六国,统一了全国。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A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B排除;秦灭六国后建立秦朝,秦朝没有政权分立,C排除;图片没有涉及中华文明的起源,D排除。故选择A。

2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符合题意;《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A不符合题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B不符合题意;《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C

解析:C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百二秦关终楚”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时期,在巨鹿之战中,项羽面对数量明显多于自己的秦军,为了激发士兵的决心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项羽破釜沉舟,不留后路,最终巨鹿之战中项羽军队以少胜多实现胜利。C正确;ABD与破釜沉舟无关,排除。综上故选C。

2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标★号的区域,为西汉时期的西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A符合题意;刺史,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官职,监视地方官吏、豪强。B不符合题意;清朝时期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C不符合题意;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台湾。D 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5.C

解析:C

【解析】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战,项羽起义军以少胜多,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取得大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故选C。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