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东越南断裂的关系
郯庐断裂带北延及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问题的探讨

郯庐断裂带北延及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问题的探讨张庆龙;王良书;解国爱;杜菊民;徐士银;胡旭芝【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05(11)4【摘要】郯庐断裂带北段在进入东北地区后主要分为走向北东-北北东的三支断裂,由西向东依次为沈阳-长春-哈尔滨断裂、依兰一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的不同,它们在中、新生代的构造体制转换主要表现有如下5个阶段:(1)早、中侏罗世直到早白垩世时以拉张为主,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或坳陷盆地,并伴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发,形成了独特的火山-湖相沉积盆地;(2)早白垩世末,为北西-南东向的压缩构造应力场,使盆地内的中、上侏罗统地层发生走向近北东的逆冲推覆构造;(3)晚白垩世,为北东向左行剪切构造应力场,区内侏罗系和早白垩世早期的沉积物发生褶皱,与上覆地层呈明显的不整合;(4)古近纪时为北西-南东向拉张构造应力场,日本海从古近纪开始逐渐拉开,直到新近纪完成现在的格局;(5)新近纪时又转换为挤压构造应力场,以北西-南东向挤压为主,使古近系沉积物发生轻微的褶皱.【总页数】8页(P577-584)【作者】张庆龙;王良书;解国爱;杜菊民;徐士银;胡旭芝【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相关文献】1.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探讨 [J], 韩立国2.关于敦密断裂带北延与找煤问题的探讨 [J], 王春莲3.郯庐断裂带的南延问题探讨 [J], 邓平;舒良树;杨明桂;郭英杰;余心起4.南北地洼区北延问题探讨 [J], 赵志忠; 杨洪之5.秭归盆地东缘断裂构造觅踪——再论仙女山断裂带北延过长江问题 [J], 杨淑贤;周明礼;徐孝文;于品清;于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5级以上地震时空迁移规律分析

63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①作者简介:李良辉(1988—),男,汉族,安徽蚌埠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DOI:10.16661/ki.1672-3791.2005-5042-5136郯庐断裂带中南段5级以上地震时空迁移规律分析①李良辉1 石小磊1 张伟峰2 潘洁2 肖攀2 杜默然1(1.蚌埠市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 安徽蚌埠 233000;2.安徽省地震局 安徽合肥 230031)摘 要:郯庐断裂带是大华北地区一条南北纵贯的活动地震带,这些地震活动在时空特征上表现出活跃、平静和迁移这三大特点。
在整个大陆区域内部,强震常常表现出沿着一条活动断裂带边迁移发生的特点,地震活动期内断裂带附近的板块构或板块边界相继发生大地震的情况也很常见,因此地震目录表现出规律性以及沿断裂带迁移的现象。
该课题通过分析选取特定段内地震目录,对该地震活动进行统计分析,从M-T图、频度图和累计频度、能量释放曲线、发震时间间隔、震中迁移等,对华东地区未来的地震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地震活动性 地震学方法 时空迁移规律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2(b)-0063-03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Migration of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5 and above in the Central-south Section ofthe Tanlu Fault ZoneLI Lianghui 1 SHI Xiaolei 1 ZHANG Weifeng 2 PAN Jie 2 XIAO Pan 2 DU Moran 1(1. Earthquake Monitoring Center of Bengbu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ngbu, Anhui Province, 233000China; 2. Anhui Earthquake Agency, Hefei, Anhui Province, 230031 China)Abstract: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an active seismic zone running from north to south in the Greater North China area. These seismic activities exhibit thre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ity, calm and migration in terms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entire continental area, strong earthquakes ofte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gration along the edge of an active fault zone. During the period of seismic activity, it is also common for the plate structure or plate boundary near the fault zone to have large earthquakes. Therefore, the seismic catalog performance The phenomenon of regularity and migration along the fault zone. This topic analyzes and selects the catalog of earthquakes in a specif ic section, and conduct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activity. From the MT map, frequency map and cumulative frequency, energy release curve, earthquake occurrence time interval, epicenter migration, etc., the future earthquakes in East China Trend forecasts.Key Wo rds: The central-south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Seismic activity; Seismological methods; Temporal and spatial migration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延伸2 400多公里呈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主干断裂带,安徽境内发生的地震主要受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分析总结地震趋势,该断裂带形成于中元古代,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郯庐断裂构造

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郯庐断裂构造唐新功;陈永顺;唐哲【期刊名称】《地震学报》【年(卷),期】2006(28)6【摘要】使用布格重力资料对郯庐断裂带的中段部分(沂沭断裂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莫霍面及地壳内界面均发生错断,断裂带两侧地壳各界面起伏平缓.该结果与前人的郯庐断裂带是切穿地壳的深大断裂的认识相一致.在郯庐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明显不同,西侧沉积层较薄,平均在5 km以下;东侧多数在6 km以上;在断裂带中央沉积物最薄,大约为3~4 km.断裂带东侧莫霍面埋深浅,大约为33~34 km;西侧莫霍面埋深明显增加,达到36~38 km.反映了莫霍面深度在断裂带附近整体是向西增加的.郯庐断裂带在重力场分布中则表现为一条宽度较大的线性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总页数】8页(P603-610)【作者】唐新功;陈永顺;唐哲【作者单位】中国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国湖北荆州,434023,油气资源和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中国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中国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相关文献】1.基于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研究首都圈地区构造特征 [J], 姜文亮;张景发;焦孟梅;路静2.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太行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 [J], 唐新功;陈永顺;严良俊;王璟3.基于布格重力异常研究运城盆地的构造特征 [J], 李洋洋;李勇江;姚家骏;谢汝一;贾宇鹏;李青4.基于布格重力异常研究运城盆地的构造特征 [J], 李洋洋;李勇江;姚家骏;谢汝一;贾宇鹏;李青5.基于布格重力异常研究平陆地区深部构造特征 [J], 郭长辉;王磊;余大新;乔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郯庐断裂带——精选推荐

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
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
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中国的地质专家学者将郯庐断裂带共分为三段: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郯庐大断裂

郯庐断裂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2010年,由合肥市地震局和沈阳市地震局联合发起成 立了郯庐断裂城市灾情合作组织,联合了郯庐断裂沿 线的9个省20余市参与。
郯庐断裂城市合作组织对郯庐地震的预防工作有 很重大的意义,解决了以往各省市分段研究,资 料、资源不共享的局面,未郯庐大断裂的研究开 启了新的篇章。 这个组织的成立很好的解决了现在郯庐断裂带上 所遇到的工程建设问题,像京沪高铁等必须要穿 越郯庐断裂带的重大工程,只有跨省份、跨部门 的合作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是 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 运动方式,目 前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 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 活动带。
郯庐大断裂分布范围、特点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 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向北北东方 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 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 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 北三省去了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 10-20度。现今的郯庐断裂水平滑移速率 约为2.3 毫米/年。
郯庐断裂的形成原因、活动历史
245-230Ma年开始,随着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挤压的深入 发展,郯庐断裂开始形成,并向NE方向传播延伸,同时由于 这段时间内扬子板块强烈的挤压,使华北板块呈现了近东西 向的拉伸。160-90Ma年时,太平洋板块快速地向NNW俯冲到 欧亚大陆下面,郯庐断裂继续做左旋剪切,郯庐断裂在这一 段时间里拉伸了整个华北地块,形成了渤海湾、松辽、冀中 拉张盆地,90-75ma,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转为W向,郯庐断 裂转为右旋移动,整个山东半岛随着郯庐断裂往南侧移动, 挤压断裂的东南侧,即现在山东临沂、江苏徐州、连云港地 区,形成苏鲁造山带,大家熟悉的沂蒙山区由此形成。
关于郯庐断裂带南段活动性的研究读书报告

关于郯庐断裂带南段活动性的研究《Recent activity of Chihe segment of Tanlu fault zone》是姚大全、刘加灿于2004年发表于《地震学报》的文章。
文章对郯庐地震带池河段进行了遥感影像判读,地震地质实地调查,钻孔探测资料分析,样品采集测试,并结合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和微观构造解析,最终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池河段晚第四纪期间仍具有粘蠕滑交替的变形活动,最新活动方式以蠕滑活动为主。
图1 郯庐断裂带位置图(图中黑粗线为郯庐断裂带)一、郯庐断裂带形成背景及活动性演化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断裂,位置见图1) 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强构造变形带,总长度达3500 k m 以上。
沿断裂带发育了一系列重要的内生金属矿床,因而又称为一条内生金属成矿带。
其主体位于山东境内,由4条断层所组成,即F1,昌邑-大店断层;F2,安邱-苔县断层;F3,沂水-汤头断层;F4,鄌郚-葛沟断层。
向南分别归并为2条甚至仅剩1条断层。
在辽宁以北地区可以分为3条分支断层带,即四平-德惠断层,伊通-依兰断层带,敦化-密山断层带。
在郯庐断裂带的主体部分,四条断层构成了两个地堑夹一个地垒的构造样式,断层带平直,断层为陡立、微向西倾的一比较典型的走滑断裂系。
断层两盘出露的地层为太古界-早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古生代沉积岩系,中生代沉积-火山岩系,以及早第三纪湖相沉积岩系。
沿断裂带喷出的最新火山岩系,以及早第三纪湖相沉积岩系。
沿断裂带喷出的最新火山岩系为晚第三纪-早更新世的,他们还可局部覆盖在西部两支断层上如图2,郯庐断裂带的形成必定晚于古生代,因为它切断了上古生界煤系,且煤层在靠近断层的地区还有增厚的趋势,没有任何沉积盆地边缘的特征;郯庐断裂带的形成只能早于侏罗纪,因为侏罗纪时该地区受到NWW 向的区域性挤压作用,断层面紧闭,活动性较小,褶皱轴线与断层线平行,不可能再形成大幅度的左行走滑。
古地磁数据也表明侏罗纪以来断裂带两盘没有大幅度的走滑活动。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新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
进入中新世,郯庐断裂带由早期的伸展活 动转变为受压逆冲,同时所控制的断陷盆地 因构造反转而受压、抬升、消亡。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早期的断陷沉 积转变为N-Q 时拗陷下的披 盖式沉积,其 间出现区域性 不整合。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左行 平移中旁侧出现了 一系列的左行 平移断裂——郯庐断裂系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的 周缘前陆变形 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 逆冲构造; 2东侧出现受郯庐影 响的前陆变形,显示 主动盘变化特征,而 不是后期牵引
徐淮弧形 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淮南地区 前陆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桐城老丁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程坂 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长冲水库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1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2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最近一个时期,我们这里被地震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偶也忍不住到网上搜索了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发于此,一是让自己和朋友们了解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预测的也是先生最为担心的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二是学习些地震防范救护知识,从心理等方面做些准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惶恐。
一、江苏省地震带图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东越南断裂的关系作者:郭喜国崔建宝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17期[摘要]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的一条深大断裂,历史上曾发生左行平移运动、伸展活动和挤压活动。
中、新生代泛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对郯庐断裂的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大的作用。
在研究了郯庐断裂的基础上,结合对东越南断裂的认识,作者提出郯庐断裂和东越南断裂可能有以下联系:它们可能属于同一断裂系统,形成于同一时期,有相同的成因;或者虽然形成时期和成因不同,但是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受控于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两者具有相似性。
[关键词]郯庐断裂,左行平移,板块运动,东越南断裂中图分类号:TE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0300-021 郯庐断裂的分布与形态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规模的断裂系统,对中国东部的地质构造有着深刻的影响。
该断裂带最初是由航空磁测在平原地区发现的,后来的研究发现它带具有很大的规模,然而习惯上仍将这条规模巨大的断裂带称作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走向为NNE,延伸长度有3500公里,切割深度大于80~100km,是一条岩石圈断裂[1]。
关于它的分布,目前普遍认为,是北起俄罗斯远东地区乌尔班斯基(ulbansky)海湾东侧(鄂霍茨克海西侧)经共青城(komsomol’sk)西侧、中国哈尔滨东侧、沈阳,穿过渤海湾,经过郯城、庐江而到达湖北广济[2]。
有人争论郯庐断裂不会终止于湖北广济,而是向南延伸[3-6]。
向南延伸的走向如何,目前存在兩种观点,一种认为,郯庐断裂过长江后与与主干断裂(修水-衡阳断裂)相接,但断裂带平移幅度及主干断裂的明显程度均不及江北的部分;第二种观点认为,郯庐断裂与江南的修水-衡阳断裂,东兴-灵山断裂及位于期间的一组雁行断裂等一系列断裂相接,并一直延伸至越南北部鸿基2 郯庐断裂的性质郯庐断裂带内多处出露左行平移构造,两侧还有一系列地质体的左行错开,这些都无可争议的表明了其曾发生过左行平移。
大规模的左行平移运动是郯庐断裂最明显的图1郯庐断裂带位置示意图特点之一,然而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在左行平移后还发生伸展活动和逆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断裂系统。
关于郯庐断裂的最大左行平移距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同学者对郯庐断裂平移距的观点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知对郯庐断裂带最大平移距的确定,主要采用对比两盘地质参考点的方法。
由于没有找到更可靠的地质标志物,所进行对比的只是断层带、化石带、岩相、岩性带或航磁异常带等,因为这些标志地质体的选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比的结果也不同。
万天丰等还利用断层两盘岩浆岩化学成分所推算的地壳变形速度来判断走滑活动量[7]。
关于郯庐断裂带最大平移距,大致有三种观点:1,郯庐断裂最大左行平移距较小,小于250km;2,郯庐断裂带最大左行平移距为350-500km;3,郯庐断裂带存在大的左行平移距,为500-750km。
目前后两种观点得到更多的地质事实所支持,认为郯庐断裂存在很大的平移距,至于是300-500km,还是500-750km,仍无定论。
2 郯庐断裂的形成与演化郯庐断裂带的最初形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
薛金生[8]与张家声[9]根据郯庐断裂带内及其两侧片麻岩的片麻理不一致,认为此断裂带自太古代以来一直在活动,为长寿断层。
郭振一[10]、Lin和Fuller[11]、徐嘉伟[12]、万天丰与朱鸿[7]等都认为郯庐断裂带的主体在三叠纪以前仅有局部雏形,并未形成一条完整的大断层,而只是印支期中晚期(230~208Ma)才得以形成,它是扬子板块向北与中朝板块挤压碰撞的派生产物。
张文佑[13]最早将郯庐断裂与秦岭-大别构造带联系起来。
徐嘉伟后来改变了认识,认为郯庐断裂带的主要断裂活动晚侏罗-白垩世。
近几年来,关于郯庐断裂的讨论相对较少,乔秀夫等[14](1994)通过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的研究,确认古郯庐断裂带的存在。
其位置大致与现代郯庐断裂的位置相当,是一个始自震旦纪的地震裂陷带,它将胶辽朝地块与华北地块化分开来。
关于郯庐断裂的演化规律,目前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认识分歧。
徐嘉炜[12]与朱光[15-16]认为该断裂带经历过晚侏罗-早白垩的平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伸展及晚第三纪以来的挤压。
万天丰等[17](1996)通过研究古应力场,主张郯庐断裂带在三叠纪发生了左行平移,在白垩纪和晚第三纪分别发生了两次伸展,而在侏罗纪、早第三纪和第四纪以来经历过3次挤压。
王小凤等[18](2001)认为该断裂带在中三叠世-侏罗纪发生了左行平移,白垩纪-早第三纪处于伸展活动,而晚第三纪以来为右行平移或挤压。
许志琴[19](1984)认为该断裂带伸展活动经历了晚侏罗-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以来2个演化阶段。
李家灵[20]等(1984)则认为该断裂带中生代晚期发生的伸展活动一直持续到第四纪。
由以上可知,郯庐断裂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左行平移、伸展活动、挤压冲断,这已达到了共识。
只是各次活动发生的具体时间还有不同的认识,但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活动主要发生在中新生代。
3 郯庐断裂的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关于郯庐断裂的起源,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郯庐断裂是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产物[11,21-23],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的就是,郯庐断裂带在大别造山带以南突然消失、在华北板块北界上平移幅度突减以及其他一些地质现象。
万天丰[17](1995)认为,印支期(250-208)晚期,扬子地块迅速向北移动与中朝地块发生碰撞,形成了走向近南北的郯庐断裂带,断距由南向北逐渐变小。
另一种观点认为,郯庐断裂的形成与区域板块运动有关,是中生代泛太平板块对欧亚板块东缘俯冲的结果[12,15-16,24-25]。
朱光[16](2004)认为,郯庐断裂与华南、华北板块的碰撞无关,它应属于碰撞后的陆内平移断裂。
根据Engbretson等[26]和Maruyama等[27]的研究,中侏罗世时(180Ma)开始出现在东亚大陆东部的伊佐奈岐(Izanagi)板块,是以非常缓慢的低速(4.7cm/a)正向俯冲于东亚大陆之下的。
到早白垩世初期(140Ma),可能由于太平洋超地幔柱的活动,伊佐奈岐板块突然改变了运动方向和速度,以30cm/a的高速向正北斜向俯冲于东亚大陆之下(俯冲带走向北东)。
在早白垩世中期(120Ma)还保持着高速俯冲(20.7cm/ a),运动方向逐渐变成NNW向,仍为高斜度斜向俯冲。
这一时期的高斜度俯冲在日本东北及远东东部甚至出现无俯冲的转换边缘。
太平洋的扩张速率从120Ma至80Ma出现递减,在80Ma时已大大降低。
朱光(2004)还将郯庐断裂后期发生的伸展和挤压活动与西太平洋板块的运动联系起来。
他认为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是太平洋板块的高角度正向俯冲使中国东部出现岩石圈上涌的结果。
而后的挤压活动是太平洋弧后扩张与印度板块的构造挤出共同作用的结果。
吴珍汉[28]在研究中新生代全球岩石圈水平运动特点时指出,自中新生代以来,全球岩石圈都存在整体西向的绝对水平运动。
在这个总体西向运动的总背景下,叠加有东南大西洋-西南印度洋岩石圈的东向回流。
南半球岩石圈的西向流与东向流在东、北印度-澳大利亚一带汇合,形成全球唯一的岩石圈北向流,这股北向流与缓慢西向流汇聚于欧亚大陆南缘。
因此在亚洲的东南部,也就是郯庐断裂的这个位置,处于北向流和西向流的交汇部位,这种特殊位置在全球是唯一的。
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认为郯庐断裂的形成与演化应是泛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作用的结果。
4 郯庐断裂带与东越南断裂关系的思考郯庐断裂作为板块内大规模的断裂系统,若突然中止于长江北岸,令人不可思议。
对郯庐断裂的研究不应仅局限在国内,应放在更大的构造单元内去考虑,还应该研究它与周围断裂系统的关系。
有人争论郯庐断裂过江后向南延伸,一直延伸到越南北部的鸿基港。
到达越南后延伸情况又如何,它是否与南部某个断层相联系?下图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伊始古构造重建及断裂分布图[29]。
它显示了东南亚地区断裂的分布情况(如图2)。
在南延方向上,郯庐断裂与东越南断裂之间是否有一定联系?首先,从规模上看它们很相当,都属于板块内的大断裂,东越南断裂在延伸长度和断裂深度上应该并不逊色于郯庐断裂。
再者,两个断裂的延伸趋势具有较好的走向一直性,郯庐断裂和东越南断层的中间部分,并不是没有断层,而是没有像郯庐断裂和东越南断裂那样大规模的斷层。
它们间存在许多小规模的断裂,呈雁行排列,性质类似于郯庐断裂。
这些小型的断裂就是许多学者所认为的郯庐断裂的南延部分。
并且,郯庐断裂和东越南断裂现阶段都表现为右行走滑状态,在历史上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平移。
通过研究板块运动对东南亚构造的影响,及对郯庐断裂的认识,我们认为应当将郯庐断裂和东越南断裂联系起来,作为板块运动对东南亚地区构造整体影响来考虑。
要弄清楚郯庐断裂与东越南断裂是否真正存在某种关系,究竟是何种关系,需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1)研究东越南断裂的分布、性质、断裂深度,以及周围断裂的情况,看东越南断裂与郯庐断裂的相似性。
(2)了解东越南断裂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与郯庐断裂的演化历史进行对比,研究它们之间的可能联系。
(3)研究东越南断裂的形成机制,东越南断裂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作用的联系。
参考资料[1] 万天丰,朱鸿等.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现代地质,1996,10(2):185-190.[2] 万天丰.郯庐断裂的延伸及切割深度.现代地质,1996,10(4):518-525.[3] 张恒谦.郯庐断裂带南延问题.湖南地质,1990,9(2):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