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第九章 宋金元文学批评(下)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7)宋代文学理论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7)宋代文学理论批评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宋代的文学批评比起唐代来,又有了不少新的发展。

它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论争更激烈,而且和时代的演变以及文学创作中的不同倾向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给予文学批评以明显而深刻的影响。

王禹侢、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张戒、陆游、杨万里、戴复古、刘克庄等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继承唐代韩、柳古文和李、杜诗歌的优良传统,分别批判晚唐体、西崑体和江西诗派的文风和诗风,要求文学积极反映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发挥教化作用。

文论 宋代文论,主要特点是环绕对“道”的理解以及“道”与“文”关系的论争开展的。

宋初的柳开、王禹侢、穆修、石介等人针对当时片面取法晚唐、五代的华靡文风,提倡古文,推尊韩愈,要求文章阐述儒家之道,辅助教化,被称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

他们的主张又有小异。

柳开要学“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与文(《应责》),先学韩愈,后期又抛开韩愈,“所著文章与韩渐异,取六经以为式”(《东郊野夫传》)。

但他的散文,不免艰涩,影响不大。

王禹侢主张“文,传道而明心”,反对“句之难道”,“义之难晓”,赞美韩愈文的“必出于己”(《答张扶书》),成为后来欧阳修提倡古文革新运动的先声。

柳开、王禹侢后,杨亿、刘筠的西崑体兴起,愈加讲究辞藻、声律、对偶,讲究骈文。

穆修专学韩愈、柳宗元,称“舍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唐柳先生集后序》)。

石介稍后,著《尊韩》,要学韩愈,不提柳宗元。

著《怪说》,强烈反对杨亿的西崑体。

他们都主张学古圣贤之道。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论文也强调明道尊韩。

但他所讲的道,不同于柳开等人的古圣贤之道,也不同于王禹侢的“传道而明心”。

他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即从关心百事中求道。

在道与文的关系上,他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同前)。

但他又认为“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送徐无党南归序》),即其次要注意文辞之美。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批评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批评

古文写作与提倡儒学复古主义思潮、 学古道与学古文
• 1、有助于克服某些文学创作中内容贫乏,片面追 求形式美的倾向; • 2、为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形式开辟了更广阔的前 景,充分证明了用单行散体的语体形式和对偶骈 俪的四六骈文一样,都可以创造出艺术水平很高 的作品,促进了散文和小说的繁荣.
(2)“气盛言宜”说
• 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 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遂用洗心饰视,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 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 云:“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 肩。”仆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 《修竹詩》一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
• 东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已经有五百年 了,汉魏时期刚健苍凉精要劲健的风骨传 统,晋宋时期已经没能流传下来了,然而 在流传下来的文献中还是可以找到证明的。 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浏览齐梁间的诗歌,觉 得那时的诗歌创作都过分追求华丽的词采, 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总是长叹不已。 追思古人(诗歌的“风骨”和“兴寄”), 常常担心浮艳绮靡文风沿袭不断,而风雅 的传统不能振作,因此总是耿耿于怀。
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 批评
第一节 概述
• 儒家文化思想:韩愈的“道统”文论——柳宗元、 白居易——宋代道学家理学家——成熟的儒家文 论系统。 • 道家文化思想: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 佛家文化思想:皎然的《诗式》和严羽的《沧浪 诗话》——明清“意境”理论。 • 苏轼儒释道三学兼通——“理事圆融,事事无碍” • 朱熹的理学家文论,以佛道思想“通变”孔孟之 学的新儒学特征。
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
• “兴寄论” (兴指审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 用。寄是指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 内容) • “风骨论”(一是反对齐梁文学大量描写宫廷艳 情,要求作品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二是要求创 造鲜明、生动、自然、传神的艺术形象)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 诗人的笔触贯越宇宙时空,慷慨涕零,抒发人生 有限宇宙无穷的感慨,故能千古流传。俯仰宇宙 时空,风骨刚强健朗。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8)金代文学理论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8)金代文学理论批评

金代文学理论批评金代的文学批评,主要针对当时颇为活跃的形式主义文风。

在金代文坛上,由于卢仝、李贺和江西诗派作品的某些消极方面对一些作家的不良影响,刻意追求尖新险怪的倾向比较突出,周昂、赵秉文、元好问、王若虚等人,对这种倾向进行了有力的批评,推动了金代文学的健康发展。

周昂没有留下专门的文学批评著述,其文学观点主要反映在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刘祁的《归潜志》以及《金史》等书中。

周昂一生不喜“雄豪奇险,善为新样”的北宋诗人黄庭坚,认为前人关于黄庭坚得法于杜甫的议论是浮浅的看法(《滹南遗老集》卷三十八),并且对于以他为首的江西派的作品进行了大胆的抨击,指出“宋之文章至鲁直,已是偏仄处;陈后山而后,不胜其弊矣”(同前,卷三十九)。

他强调“文章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把思想内容放在第一位。

在传授其甥王若虚文法时曾经说过:“凡文章巧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得首肯。

”(《滹南遗老集》,卷三十七)除了理论上的主张而外,他的创作实践也能体现自己的观点,其作品以杜甫、韩愈为法,内容翔实,文笔高雅,在当时颇有影响,“诸儒皆师尊之”(《中州集》卷四)。

元好问在《中州集》中选存其诗达100首之多,是该书收入作品最多的一人。

周昂之外,元好问在文学批评方面也颇有建树。

其所作《论诗绝句三十首》、《自题中州集后》、《论诗三首》、《杜诗学引》、《杨叔能小亨集引》、《陶然集诗序》、《东坡诗雅引》、《新轩乐府引》以及《中州集》中的某些作家小传等,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理论观点。

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上,他主张广泛吸取前人的经验,加以熔铸变化,从而达到“学至于无学”的境界。

他指出杜甫所以能够卓然自成大家,是“九经百氏古人之精华”“膏润其笔端”的结果(《杜诗学引》)。

他提倡学习前人,是为了自成一格的创造,而不是亦步亦趋,生硬模仿。

相反,他对“窘步相仍”、“俯仰随人”的作品不屑一顾。

他提倡豪迈慷慨和自然天成的诗风,反对柔靡纤弱的倾向和“切响浮声”的习气。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2.推崇风云壮阔之作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心声只要传心了,布谷澜翻可是难。
“功夫在诗外”体现出重视文学与现实 生活的联系,“去词去意”是对艺术艺术效果的
陆游《示子遹》:功夫在 强调,两者都反对单纯重视艺术技巧。 诗外。
· 第二节 严羽的《沧浪诗话》
严羽字丹邱,一字仪卿,福建邵武人,自号沧浪 逋客。著有《沧浪先生吟卷》、《沧浪诗话》。
一、论“别材”、“别趣”
《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 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則不能 極其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 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 性也。盛唐諸人惟在兴趣;羚 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 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 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 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 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 难。及其与石山曲折、随物 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 不止,如是而已矣。
“活法”与苏轼不同,乃是对黄庭坚诗法论的继续与修正。
二、朱熹文论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晦翁,徽州府婺源人。
黎靖德:《朱子语类》, 中华书局1986年版。
盛唐诗歌代表了严羽的诗学理想,此后,“诗 必盛唐”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诗学口号。
补充:《沧浪诗话·诗评》部分论述

唐宋金元文学批评新版演示课件.ppt

唐宋金元文学批评新版演示课件.ppt

政治家
文道 古文家 论者
道学家
jgyj
以司马光、王安石、李觏为代表, 注重文学为社会现实服务
北宋以周敦颐、邵雍、程颢、 程颐为代表,他们独尊儒道, 将道与文对立起来
南宋以朱熹为代表,主张文道 合一说
25
汴jgy京j 梦华:《清明上河图》(01:49)
26
苏轼融合儒释道的文艺思想
丰富而精湛的文艺实践 儒、释、道兼容的文化哲学修养 文学艺术的自由创造精神
•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 恐与齐梁作后尘。
• 未及前贤更勿疑, 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jgyj
10
韩柳文道观
文道观是唐宋时期广泛流行的 有关文、道关系的文论观点
韩愈、柳宗元的 “文以明道”论
jgyj
宋代道学家的 “文以载道”

11
政治强国,文化盛世(01:56)
jgyj
30
苏轼文论思想 ㈠
追求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
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 阐律交攻。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 殊,其至则同。(《祭龙井辩才文》)
jgyj
31
苏轼文论思想 ㈡
创作主体的“空静”及对“常理”的把握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 故纳万境。(《送参寥师》)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
jgyj
40
严羽文论思想 (二)
妙悟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 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 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 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jgyj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1)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1)

讲义稿1: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编号:26120260绪论一、学科历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又名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学思想史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中国文学批评与历史学交叉的一门学科。

•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是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与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奠基者是: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部分高校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学者、专家(略)王运熙、顾易生主持编写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011年版(七卷本,规模宏大,力求全面地清理各历史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

三、“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除了上述提及的著作外,还有以下:1、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2015年8月第1版2、成复旺著《新编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3、李春青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4、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5、赖力行、李清良著《中国文学批评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6、邹然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7、谢建忠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述略》,巴蜀书社2005年9月第1版8、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9、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10、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2、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袁济喜著《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最重要的教科书(本科)•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金元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金元时期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和“诗境”的提出
缘境不尽曰情。(《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
夫诗工创心,以情为地,以兴为经,然后清
音韵其声律,丽句增其文彩。如杨林积翠之 下,翘楚幽花,时时开发,乃知斯文,味益 深矣。(《诗议》 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秋日遥和卢 使君游何山寺宿杨上人房论涅槃经义》) 为依炉峰在,境胜增道情。(《夏日与綦毋 居士昱上人纳凉》)
杜甫对前代文学遗产采取了正确的态度,
在反对齐梁文风中,他顶住了全盘否定了 齐梁文学的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坚持了正 确的原则,这是很不容易的。李白虽然并 不全盘否定六朝文学,但在理论上旗帜还 不够鲜明。而杜甫则明确提出了文学发展 中这一重要问题,并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这在《戏为六绝句》中论述得最为充分。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总的特点




第一,主要是诗学批评,是诗歌的实际批评,是以 诗为主的专门化的文学批评,即文学批评的诗话。 第二,与汉人的审美情趣一样,整个社会崇尚弘丽、 富艳。受其文化心态与审美风尚的影响,唐代的文 艺思潮与诗学理论大致分为两大流别: 一重兴寄,主风骨; 二重兴象,主神韵。 前者属于儒家学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由陈子昂、 殷璠、杜甫到元稹、白居易,一直到晚唐皮日休。 后者缘于佛老哲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从王昌龄 到释皎然,一直到晚唐司空图之辈。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和“诗境”的提出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 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 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 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 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 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 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解析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解析

文学批评史复习:一、基本常识:(1)重要观点的提出者。

(2)重要著作或文论的作者。

(3)原文及其出处:《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大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扬雄《法言·问神》:“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

”王逸《楚辞章句序》:“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文心雕龙·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文心雕龙·神思》:“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文心雕龙·声律》:“吐纳律呂,唇吻而已。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

”钟嵘《诗品序》:“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李白《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