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超声检查和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效果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其病灶在肝脏内的位置和血管丰富性,与原发性肝癌在影像学表现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临床上容易出现鉴别诊断的困难。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效果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诊断依据,促进肝脏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1.2 目的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在临床特点上的区别,以及影响诊断的因素;2.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原理和应用,探讨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比较优势;3. 深入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总结其特点和优点;4.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其与其他检查手段的优势;5.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中的优势,探讨其在提高患者诊断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作用。
通过以上目的的分析和探讨,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快速、安全的诊断手段,促进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水平的提高。
1.3 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以避免传统放射性检查或侵入性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和不便。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操作简便,价格较低,适用范围广,对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检查恐惧和身体负担。
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将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治疗方案。
2. 正文2.1 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两种肿瘤,其临床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点。
原发性肝癌主要起源于肝细胞,通常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多数患者有肝硬化的病史,常伴有肝功能损害、腹水等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摘要】目的讨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结论诊断主要依据对甲胎蛋白与谷丙转氨酶的联合分析,及对甲胎蛋白与医学影像学的分析。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诊断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与发病原理迄今尚未完全明确。
多认为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近年来研究着重于丙型、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及其他化学致癌物质。
1.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病人约三分之一有慢性肝炎史。
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肝炎与肝癌的发病密切相关,是促癌因素之一。
2.肝硬化欧美各国肝癌常发生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
3.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可能是某些地区肝癌多发的因素,但与人肝癌的关系迄今尚无直接证据。
4.饮水污染饮水污染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5.遗传因素在高发区肝癌有时出现家族聚集现象,尤以共同生活并有血缘关系者的肝癌罹患率高。
可能与肝炎病毒垂直传播有关,但尚待证实。
6.其他因素尚有:酒精中毒;亚硝胺;农药如有机氯类等;微量元素,肝癌流行区水、土壤、粮食、人的头发及血液中含铜、锌较高,钼较低;中华分支睾吸虫,刺激胆管上皮增生而产生胆管细胞癌;性激素、放射性物质、寄生虫、酗酒、吸烟、饮食因素(蔬菜及其他营养成分缺乏)等。
二、临床表现本病起病隐匿,但一旦出现症状,则发展很快。
1.症状腹痛:可表现为肝区疼痛,可为持续性隐痛、间歇性钝痛或胀痛,阵痛、刺痛、在劳累后或夜间加重。
也表现为上腹、中上腹疼痛。
一般肝病所表现的肝区疼痛,多可在治疗或休息后缓解,若上述疼痛持续加重,应视为警示,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肝癌。
肝部疼痛因病变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右肝病变可表现为右肋季部及右上腹痛,而左肝病变,常被误认为胃痛,若病变在膈顶部,肿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
向右后生长的肿瘤可致右腰部疼痛。
疼痛原因:因为肝肿瘤迅速生长、增大、膨胀,牵扯肝包膜,可有肝包膜下出血、破裂,也可致腹腔出血,致腹腔刺激。
实时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为环状 增 强 和 整 体 增 强 , 别 占 5 . % (/ 6 , 分 6 2 9 1 ) 3 .% (/ 6 , 中 1 为 囊 性 为 主 , 壁呈 二 处 75 6 1 )其 例 囊
动 脉晚期 和 门脉 期 开始 出现 低 回声 。从 增 强方 式 看 , 发 性肝 癌 以整 体 增 强 为 主 _ , 组 1 转 原 3本 J 6例
3 讨 论
肝 恶 性 肿 瘤 是 临 床 上 较 为 常 见 的肿 瘤 , 规 常 超声 检 查 是 首 选 方 法 。但 是 , 发 性 肝 癌 和 转 移 原
癌 的正确诊 断率约 9. % (5 1 ) 为 临床 医师 提 37 1/6 , 供 更 准确 的诊 断信 息 。并 据 此 制 定 更合 适 的治 疗
低 回声 改变 , 以从 中央 开 始逐 渐 向周 边 减退 , 常 并 且 有个 别病灶 中央 还未 达 到 完 全增 强 即 已开 始 消
退 。而 原发 性肝 癌 一般 呈 整 体 消 退 多见 。且 多在
2 s平 均增 强 时间 ( 15± . ) , 灶增 强 方式 5, 1. 3 8 S病
局部 区域 的肝 管 内径 增 宽 , 形不 规 则 , 外 内部 为 实
Sn V e B ac 司 ) 首 先 常 规二 维 超 声 检 查全 oo u ( rco公 , 肝 , 点 观察并 记 录病 灶 特 征 。C F : 重 D I 观察 病 变 内
质性 弱无 回声 , 布不 均 质 , 周 边 可 见 窄细 状 液 分 其
性 无 回声 区 环 绕 , 阻塞 远 端 小 肝 管 中胆 汁 淤 积 为
水, 推注 造影 剂 同时启 动 造 影 成 像 时 间记 录器 , 仔
原发性肝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特征及超声诊断

因 此 需 修 改 原 分 级 , 新 制 定 治 疗 方 案 及 估 计 预 重 后 。本 研究 1 2例 内 乳 淋 巴 转 移 患 者 中 1 例 ( 0 占
8 .%) 瘤 位 于 或侵 及 肝 膈 顶 部 区 域 , 明肿瘤 位 33 肿 表 置 与 发 生 内乳 淋 巴转 移 具 有 相关 性 , 有 一定 的特 具
3 讨论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内乳淋 巴结 超声诊 断
d i 0 9 9j sn1 0 — 1 92 1 .8 1 o 1 . 6 /i .0 0 8 7 . 0 1 . 5 : 3 .s 0 0
原 发 性 肝癌 转 移 以 』行 为 主 , 巴转 移 以肝 门 f f L 淋
淋 巴结最 多 , 可转 移 至 胰 、 、 主 动 脉 旁及 锁 骨 也 脾 腹 上淋 巴结 , 但有 关 内乳 淋 巴结 转 移 的研 究 少见 。本 文 总结 6 例原 发性 肝癌 患者 内乳 淋 巴结超 声检 查结 5 果 , 讨其转 移特 点及超 声诊 断价 值 。 探
主 动脉 旁 淋 巴结情 况 , 后 用 高 频 线 阵探 头 置 于 两 然 侧胸骨旁 , 于第 16 问 沿肋 问隙 切 面逐 肋 间 观察 , ~肋
对 确定 肿 大淋 巴结在 超声 定 位 引 导下采 用 德迈 特公 司生 产 的 I I 用 途 抽 吸式 活 检 套 针 穿 刺 活 检 。 内 B多 乳 淋 巴结 肿 大标 准 : 照 正 常人 及 乳 腺 癌 内乳 淋 巴 参 转 移 超声 检查 的相 关 研 究 , 淋 巴结 厚 径 ≥( .± 以 47
21 超声 检查结 果 . A组有 3 共 发 现 3 例 枚肿 大 内乳 淋 巴结 , 位 于 均
右侧 胸 骨 旁 3 5 间 ; 有 1 例共 1 枚 肿 大 内乳 ~肋 B组 3 9 淋 巴结 , 中右侧 胸骨 旁 1 枚 、 其 3 左侧 6 , 于 3 5 枚 位 ~ 肋
最新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最全版)

最新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最全版)最新的2022年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是最全面的版本。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第四个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二个致死的肿瘤病因,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三种病理学类型,其中肝细胞癌占了75%~85%、肝内胆管癌占了10%~15%。
本指南中的“肝癌”仅指肝细胞癌。
筛查和诊断方面,肝脏超声显像联合血清AFP是肝癌早期筛查的首选方法,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
对于血清AFP筛查异常者,动态增强CT和多参数MRI扫描是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肝癌影像学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
肝脏多参数MRI检查是肝癌临床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优选影像技术。
PET-CT扫描有助于对肝癌进行分期及疗效评价。
对于血清AFP阴性人群,可借助PIVKAⅡ、miRNA检测试剂盒、AFP-L3和GALAD模型进行早期诊断。
对于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病灶穿刺活检。
在病理学诊断方面,肝癌切除标本的规范化处理和及时送检对保持组织和细胞的完整及获得正确病理学诊断十分重要。
肝癌标本取材应遵循“7点”基线取材的规范,有利于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肝癌病理生物学特征信息。
肝癌病理学诊断报告内容应规范全面,特别重视对肝癌预后有重要影响的因素——MVI 的诊断和病理学分级评估。
最后,结合肝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影像学特征及血清学分子标志物,依照路线图的步骤对肝癌进行临床诊断。
典型的肝癌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门静脉和(或)延迟期强化下降,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
不典型表现则缺乏动脉期病灶强化或门静脉和延迟期强化无下降或下降不明显,甚至强化稍有增加等。
诊断肝癌常采用多参数MRI、CT动态增强扫描、超声造影和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等方法。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筛查和诊断
(1)借助肝脏超声检查联合血清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 建议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1次检查。
(2)动态增强CT和多模态MRI扫描是肝脏超声和血清 AFP筛查异常者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3)肝癌影像学诊断依据主要根据“快进快出”的强化 方式。
(4)肝脏多模态MRI检查是肝癌临床检出、诊断、分期 和疗效评价的优选影像技术。
(5)肝肿瘤照射剂量:立体定向放疗一般推荐≥30~ 60Gy/3~6次,常规分割放疗一般为50~75Gy,照射 剂量与病人生存密切相关。
肝癌的治疗-放射治疗
(6)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必须考虑:放疗分割方式、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正常肝(肝脏-肿瘤)体积、 胃肠道瘀血和凝血功能状况等。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2019年版)
导读
➢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 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 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导读
➢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 肝内胆管癌(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 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 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 较大,其中HCC占85%~90%,因此本规范 中的“肝癌”指HCC。
肝癌的外科治疗-肝切除术
(3)一般认为肝功能Child-Pugh A级、ICG-R15< 30%是实施手术切除的必要条件;剩余肝脏体积须占标准 肝脏体积的40%以上(肝硬化病人)、或30%以上(无 肝硬化病人)也是实施手术切除的必要条件。术前评估方 法,还包括肝脏硬度的测定、门静脉高压程度等。
肝癌的外科治疗-肝切除术
(3)MWA是常用的热消融方法,在局部疗效、并发 症发生率以及远期生存方面与RFA相比都无显著差异。 MWA和RFA这两种消融方式的选择可根据肿瘤的大小、 位置决定。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一、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三位的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肝细胞癌占到85%-90%以上,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肝细胞癌。
二、筛查和诊断(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更大。
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是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一次检查3。
1(二)肝癌的影像学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应该强调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
1. 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 US):腹部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灵活直观、无创便携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常规超声筛查可以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可疑占位性病变,准确鉴别是囊性或实质性占位,并观察肝内或腹部有无其他相关转移灶。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内血供,也可明确病灶与肝内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揭示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帮助鉴别和诊断不同性质的肝肿瘤,凭借实时显像和多切面显像的灵活特性,在评价肝肿瘤的微血管灌注和引导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优势。
原发性肝癌

肝癌的诊断水平由于AFP的应用而得到很 大的提高,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使肝癌 的诊断日臻完善。目前除AFP阴性并直径 <2cm的肝内结节性病灶,有时尚难准确判 断外,肝癌的临床诊断一般而言已无多困 难。
肝癌诊断的精髓在于早期诊断。由于肝癌 早期并无症状,病人不会主动就医检查, 故早期诊断的前提是早期发现。即在尚无 症状的人群中将早期肝癌病人发现出来。
超声造影系使用Echovist-300半乳糖超声微 泡造影剂经肝动脉导管注入,可使显像增
强,从而能更多地发现较小的癌结节。
近年新型超声造影剂已可通过周围静脉注
入,使肝癌组织内回声快速增强,并出现
动脉型血流信号,可以进一步提高肝癌病 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或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Doppler Color Flow Imaging, DCFI)是近 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能很好地显示 肝脏或肿瘤内的血流情况,若与实时超声 合用更佳。而若以脉冲多普勒技术将肝脏 或肿瘤的彩色血流信号以曲线形式表示, 可区分动脉血流或静脉血流,并测定其阻 力指数与搏动指数,则对鉴别诊断更佳。
常用18F-FDG显像剂,因其可浓聚于肝癌组 织中,并且只有存活的肝癌细胞可以摄取 这一标记物,可用作治疗后肝癌细胞存活 情况的判断。
五、肝动脉造影: 肝动脉造影为侵入性检查,仅在非创伤性 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应用,目前应用不多。 一般只在结合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时使用。 近年采用数字减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使肝实质显示良好, 对比分辨率提高,成像清晰,由于不受脊 柱与肋骨遮掩,尤利于左叶肝癌的显示。
在35岁以上的慢性肝炎或乙肝、丙肝感染 者中每6个月作一次AFP与实时超声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诊断疏漏机会不多,以叶段或胆囊、门静脉左右枝附近为特异的低回声分布在脂肪肝时也容易 和肿瘤区别。而其它非特异区域出现的类圆球状低回声有时确实和肿瘤很难区分。 5) 胆管细胞癌:肿瘤体的肝脏近端多有扩张的肝内胆管,瘤体形态多样,边界清楚,实质多 为较强回声型。 6) 原发性肝脏肉瘤:瘤体较大,边界欠清楚,实质多为混合回声,不均匀。脂肪肉瘤以不均 匀的强回声多见。 7) 肝脓肿早期:为液化的病变酷似肝癌,但发病急,局部疼痛明显为特异性表现。 8) 其它肝脏良性肿瘤:肝细胞腺瘤、肝结核、肝结节样增生、结节病等的瘤体多无特异性, 临床体检、实验室检查和其它影像的综合判断或许有助于确诊。
肿瘤数量增多,主瘤体周围或附近出现小的子结节。
(7) 门静脉或肝静脉内出现癌组织浸润、癌栓。
中晚期患者,尤其弥漫型肝癌的肝门区,腹腔动脉干及伴有肝脏弥漫性病变乃至肝硬化。
⒊ 肿瘤的回声及其分型: 根据瘤体实质的回声将 HCC 分为低回声型,等回声型,较强回声型和强回声型四种,肿瘤的内 部回声反映肿瘤内组织病理的主要变化。低回声型瘤体是 HCC 的基本和原始类型,代表瘤体内 的集中癌巢组织。回声增强的组织学变化与肿瘤细胞内的脂肪变性及肿瘤间质成分比例增高有 关,最主要的是纤维增生、细胞坏死等。 ⒋ 彩色超声多普勒在 HCC 诊断中的作用:HCC 属于血流供应比较丰富类型的肿瘤,80~90 % 的肿瘤内能发现血流信号;肿瘤中心部位也能见到血流信号的有 41 %左右。能量图(CDE)则 在显示效果上比一般彩色超声多普勒更为敏感。肿瘤周围血管增多扩张,尤其在直径 5.0cm 以 下的肿瘤周围形成包裹,出现“花篮”征象(‘basket’sign)。频谱多普勒上肿瘤内的动脉血流比较 容易被测出,表现为高速度低阻力波型;血管抵抗阻力指数在 0.7 以上的例数并不少见。 ⒌ 肝脏肿瘤鉴别诊断: 1) 肝母细胞瘤: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最多见,偶见于轻壮年;瘤体较大,边界清楚,单发为 主,内部回声强弱不等,易有钙化。彩色多普勒能显示瘤体内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2) 转移性肝癌:多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肿瘤多发,大小不一,形态相似,边界清楚。内血 流信号少。 3) 肝脏血管瘤:强回声型瘤体较小,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内部回声致密;低回声为主的瘤 体较大,多为分叶状,边缘多呈分界清楚的强回声,内部以大的网格或集中的多发小的筛孔状结 构为其特点。此种类型的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也可以在瘤体边缘处显示血流信号。体积较小 的低回声型血管瘤诊断不易,多种影像的综合确诊对于血管瘤显得格外重要。 4) 非均匀性脂肪肝:局灶性肝组织脂肪浸润为强回声的结构,形态多为椭球状、条带状,超
【原发性肝癌的超声检查和诊断】 ⒈ 超声检查方法:普通灰阶超声检查是最常规和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高档的全数字化超声仪器 及其新技术如自然组织谐波等能提高小肿瘤的检出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显示的肿瘤内外血流特 点不仅用于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被作为各种介入治疗后观察疗效的最方便而可靠的方 法。在彩色超声开发的基础上,能量图、三维血管结构显像,超声造影等相继应用于肝脏肿瘤的 检查,证明对肿瘤的发现和诊断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⒉ 超声诊断标准:较小的 HCC 在声像图上表现为: (1)肝脏内局灶性低回声,内部回声较均匀,边界清楚。 (2)肿瘤后方声补偿以及侧方声影。 (3)直径 1.0 cm 以上的肿瘤周围可有无回声晕带。 随肿瘤瘤体生长,肿瘤常见的变化有: (1) 内部回声不均匀、回声增强或出现多结节的“马赛克”征(mosaic sign),又称为“块中块” (tumor in tumor)。 (2) 周围无回声晕带可以不完整或变得不明显。 (3) 肿瘤后方声补偿以及侧方声影现象消失,并且在较大瘤体后方出现部分声波衰减。 (4) 肿瘤形态由类圆球状向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发展。 (5) 在较大瘤体内可出现不规则的坏死液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