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精品文档
.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不难诊断,但已属于晚期,因此应早期诊断。

对凡有肝病史的中年人,尤其是男性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肿大,应作AFP、B 超等有关检查作出诊断。

AFP持续低浓度增高但转氨酶正常,往往是亚临床肝癌的主要表现。

在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生殖腺胚胎瘤的情况下,如AFP大于500μg/L(对流法)或AFP大于200μg/L(定量法)持续8周,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2.鉴别诊断
肝脓肿
有细菌或阿米巴原虫感染史。

发热、肝脏肿大有明显压痛相似于肝癌,但表面光滑、质地无肝癌坚硬。

B超可显示液性暗区。

肝穿有脓液,常规检测及培养可找到细菌或阿米巴滋养体。

且针对病原体治疗有效。

肝硬化
若肝硬化患者有明显的肝肿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B超,CT检查又发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的可能性极大,应反复检测AFP.若AFP与ALT曲线分离或AFP持续升高,应考虑为原发性肝癌。

继发性肝癌
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处的癌瘤,常转移至肝脏,与肝癌相比,病情发展较慢、肝区痛不明显、很少有HBsAg阳性及肝硬化一般AFP为阴性,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

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
肝血管瘤、多囊肝、包虫病等可用B超、CT、MRI等检查辅助诊断,必要时腹腔镜能帮助诊断。

其他上腹部肿物
腹膜后的软组织瘤,来自肾、肾上腺、胰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上腹部呈现包块。

但AFP应为阴性,B超、CT等有助于鉴别。

必要时腹腔镜检查甚至剖腹探查方能确诊。

原发性肝癌的教案与讲稿

原发性肝癌的教案与讲稿

原发性肝癌的教案与讲稿第一章: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发性肝癌的定义、发病情况及危害性。

2. 掌握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3. 理解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原发性肝癌的定义: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

2. 发病情况:原发性肝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区。

3. 危害性: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往往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预后较差。

4. 发病机制: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疸、脂肪肝等因素有关。

5. 临床表现: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包括肝区疼痛、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念、发病情况、危害性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原发性肝癌病例,加深学生对临床表现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发性肝癌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原发性肝癌临床表现的认识。

第二章: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教学目标1. 掌握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2. 了解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方法。

3. 熟悉原发性肝癌的辅助检查手段。

二、教学内容1. 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2. 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需要与肝血管瘤、肝转移癌、肝脓肿等疾病进行鉴别。

3. 辅助检查:原发性肝癌的辅助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MRI、肿瘤标志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方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原发性肝癌病例,加深学生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认识。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原发性肝癌辅助检查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原则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原则。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治疗原发性肝癌(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目前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居第2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我国男女之比为(3~4):1,年龄以40~55岁为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全球肿瘤统计分析表明,目前每年新患肝癌人数为62.6万,死亡59.8万人,我国肝癌占全世界40%~55%,诊治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目前对肝癌的基础理论和病因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肝癌诊治有了较大进展,现简述如下。

1 病因1.1 肝炎病毒感染肝癌高发区常为肝炎高发区,肝癌病人中40%有肝炎史。

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肝炎与肝癌二者地理分布接近,HBV携带者肝癌发病高于正常人群,肝癌家系中HBV呈聚集现象,肝癌病人中有HBV-DNA整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提示:HBV-DNA整合可激活癌基因,并使抑癌基因突变如p53。

1.2 黄曲霉毒素摄入动物试验表明,小量黄曲霉毒素可导致肝损害,大量可诱发动物肝癌,我国主要粮食黄曲霉污染分布图与肝癌分布趋势基本相同,提示黄曲霉毒素是肝癌的重要致癌因素之一。

1.3 化学物质如亚硝胺可诱发动物肝癌,亚硝胺富含于腌制食物中和农药中的有机氯杀虫剂及其它化学物。

1.4 其它因素尚有饮水污染、吸烟、饮酒、寄生虫、性激素、放射性钍、遗传因素等。

目前认为肝癌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经多个阶段发展而成,而且不同地区肝癌的病因亦有不同。

2 病理原发性肝癌的大体类型可分三型:结节型、巨块型、弥漫型,其中以结节型最为常见,可为单个或大小不等多个结节散在肝内,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且多伴有肝硬变。

巨块型一般直径超过10 cm,常为单发癌块,也可由许多密集的结节融合而成。

弥漫型较少见,癌结节很小,呈灰白色,与肝硬变不易区别,病情发展快,预后极差。

70年代以后,由于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水平的明显提高,又增加了小肝癌型,是指单个癌结节直径在5 cm 以下,或两个癌结节体积总和小于5 cm者。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发热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黄疸、肝大、腹水等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原发性肝癌可能无明显症状,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和PET-CT等。

在B超检查中,原发性肝癌呈低回声或等回声肿块,边界模糊,部分病灶可出现点状强回声。

CT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边界及血供情况,对于肝内转移灶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MRI检查对于肝脏的软组织分辨更好,对于小肿瘤和血管浸润的显示也更为清晰。

PET-CT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对于判断原发性肝癌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帮助。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有着重要意义。

常规的血清学检查包括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α-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的检测,这些指标的异常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肝穿刺活检是常用的组织学检查手段,通过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级,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总结。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多种手段。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原发性肝癌诊断与鉴别

原发性肝癌诊断与鉴别

原发性肝癌: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肝硬化征象、恶液质表现及转移灶相关症状。CT和(或)MRI等检查可资鉴别,若高度怀疑肝癌,建议做DSA肝动脉碘油造影检查,这种检查方法阳性率较高,可以发现1厘米左右的肝癌。病理诊断标准: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或肝外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
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在做出诊断以前,应进行鉴别诊断,需要排除一些疾病,主要包括继发性肝癌、肝硬化、活动性肝病、肝脓肿、临近肝区的肝外肿瘤及肝脏非癌性占位病变。
(一)继发性肝癌
原发于消化道、肺部、泌尿生殖系统、乳房等处的癌灶常转移至肝脏。在影像学上往往是多发的圆形或椭圆形,一般病情发展较缓慢, AFP 多为阴性。通过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可确诊。
(二)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二者鉴别常有困难。若肝硬化病例有明显的肝大,质硬且表面高低不平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且影像学又发现占位性病变,应该深入检查,这时肝癌可能性大。
(三)肝脏非癌性Βιβλιοθήκη 位病变 如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较常见,多单发。用增强 CT 有很好的鉴别意义。原发性肝癌在增强的时候,造影剂往往是快进快出。在延迟扫描的时候,在肝癌病灶里面没有造影剂的残留。而肝血管瘤是快进慢出,所以,造影剂在延迟扫描的时候,边缘向心性的出现造影剂的残留。另外肝血管瘤病人不会出现 AFP 增高。多囊肝、肝囊肿往往是液性的,通过超声或 CT 判断回声的强度容易鉴别。炎性假瘤通过 CT 、 MRI 、 AFP 可以确诊。当区别困难的时候,有时需要剖腹探查或者在腹腔镜下做穿刺才能确定。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
简述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与鉴别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全科基地 徐小娟 带教老师:郭萍
2020/8/10
精选课件
1
原发性肝癌
2020/8/10
精选课件
2
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 发生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恶性 肿瘤之一。
2020/8/10
精选课件
3
原发性肝癌
•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肿 瘤,易发生出血、坏死、胆汁淤积和癌细胞 的脂肪变性。
精选课件
5
CT平扫
• 病灶数目:可为单发,多发。
• 病灶分布:右叶最多,其次左叶,尾叶最 少。
• 病灶形态:圆形;类圆形;分叶状;不规 则。
• 病灶边缘:可有假包膜(晕圈征)边界清 楚;边界不清楚,呈弥漫性分布。
• 病灶密度: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均
匀或不均匀。
2020/8/10
精选课件
6
CT增强
2020/8/10
精选课件
15
2020/8/10
肝血管瘤
病因:先天发育异常有关
精选课件
16
肝囊肿CT表现
•平扫:呈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均匀低密 度影。
•增强:病灶无强化,壁薄,边缘光滑锐利。
2020/8/10
精选课件
17
肝囊肿
• 病因:
• 先天性:胚胎发育 期肝内多余胆管未 退化和吸收并逐渐 呈分节状和囊状扩 张形成多囊肝。
•肿瘤一般呈膨胀性生长,压迫周围肝实质, 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包绕肿瘤,形成假包膜; 易侵犯下腔V、肝V、门V,形成瘤栓,发生肝 内转移。
2020/8/10
精选课件
4Leabharlann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步骤病史、体征

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一、继发性肝癌许多肿瘤可能转移至肝脏。

西方国家继发性肝癌远较原发性肝癌为多。

继发于胃癌者最为多见,其次为肺、胰、结肠和乳腺癌等,应注意鉴别。

继发性肝癌一般病情发展相对缓慢,多数有原发癌的临床表现,甲胎蛋白检测为阴性。

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关键在于查明原发癌灶。

二、活动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慢性活动性肝炎可出现一过性甲胎蛋白增高,应作甲胎蛋白动态观察及转氨酶测定。

如二者动态曲线平等或同步,或GPT持续升高,则活动性肝病可能性大,如二者曲线分离,甲胎蛋白升高,GPT下降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鉴别常有困难,若肝硬化患者出现肝区疼痛,肝脏较前增大,甲胎蛋白增高(既使是低浓度增高),发生癌变的可能极大,应及时作B型超声及肝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

三、肝脓肿肝脓肿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炎性反应,脓肿相应部位的胸壁常有局限性水肿,压痛及右上腹肌紧张等改变。

超声波多次检查可发现脓肿的液平段或液性暗区,但肝癌液性坏死亦可出现液平段,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可在压痛点作细针穿刺。

抗阿米巴试验治疗为较好的鉴别诊断方法。

肝脓肿穿刺造影示肝区内有液气平面,脓肿底部有造影剂存留。

肝脓肿CT平扫(上图)示位于右叶膈顶部病灶呈水样密度,边缘模糊。

增强(下图)示双环征,由强化的脓肿壁和周围水肿带构成。

肝脓肿CT增强示三环征,由水肿带,肉芽肿性脓肿壁和坏死组织(最内层)构成,内壁不规则。

四、肝海绵状血管瘤本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体B型超声或核素扫描等偶然发现。

本病我国多见。

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甲胎蛋白测定,B型超声及肝血管造影。

肝血管造影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肝血管的粗细正常,瘤体较大时可有血管移位。

②无动静脉交通。

③门静脉正常,无癌栓。

④血池影延续至静脉相、成为浓度大的微密影;血池的分布构画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小和形态为其特征性表现。

五、肝包虫病患者有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和结节感、晚期肝脏大部分被破坏,临床表现极似原发性肝癌。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周康荣螺旋CT在肝脏检查中的优势非常明显,除一般或共同的优点外,如容积扫描和采样以及一次屏气扫描减少病灶的漏检,部分重叠重建也可增加小病灶的检出率等,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肝脏双重血供的特点,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以控制扫描期相的优势,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或者双期甚至多期增强扫描。

以往的常规CT即使采用动态扫描也难以完成某一期相的全肝扫描。

至于采用何种方式扫描,必须结合具体病例和临床要求而定。

螺旋CT可提高小的局灶性占位病灶的检出率,对这些病例,螺旋扫描应列为常规。

增强扫描,究竟采用何期扫描,以及采用单相、双相还是多相(多期)扫描,不同学者意见略有分歧。

综合多数学者以及我们自己的经验认为,凡富血供的病灶动脉期扫描最具诊断价值,故必不可少,但单纯动脉期扫描,有其固有的一些缺点,门静脉期扫描可克服和弥补其不足,因此一般作双期扫描为宜。

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富血供病灶主要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海绵状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腺瘤和部分肉瘤,有5%-12%为转移性病灶,后者主要见于甲状腺癌、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胰岛细胞瘤、类癌等转移,结肠癌和胃癌中的少数转移灶也可能为富血管病灶。

对少血供病灶,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其检出率明显高于动脉期,一般作单相门静脉期扫描即可。

这类病灶临床上主要见于大多数转移性肝癌,以及少数原发性肝癌和机化性血管瘤等。

由于临床情况往往较复杂,事先难以预料病灶血供情况,故需灵活掌握和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而定。

如临床上疑及肝癌患者,双期扫描较为合适。

如已知为肝外原发性肿瘤患者,特别是结肠癌或胃癌病例,无论是术前检查或术后随访,一般作门静脉期扫描即可,当然小部分人也推荐采用双期扫描,其优点为检出率也许略有增加,但必然增加患者的曝光量,延长检查时间,摄片数量也增加,故各有得失。

弥漫性肝脏病变,如脂肪肝和肝硬化等的CT检查,螺旋扫描较常规CT 扫描并无很大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不难诊断,但已属于晚期,因此应早期诊断。

对凡有肝病史的中
年人,尤其是男性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肿大,应作AFP、B
超等有关检查作出诊断。

AFP持续低浓度增高但转氨酶正常,往往是亚临床肝癌的主要表现。

在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生殖腺胚胎瘤的情况下,如AFP大于500μg/L(对流法)或AFP大于200μg/L(定量法)持续8周,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2.鉴别诊断
肝脓肿
有细菌或阿米巴原虫感染史。

发热、肝脏肿大有明显压痛相似于肝癌,但表面光滑、
质地无肝癌坚硬。

B超可显示液性暗区。

肝穿有脓液,常规检测及培养可找到细菌或阿米
巴滋养体。

且针对病原体治疗有效。

肝硬化
若肝硬化患者有明显的肝肿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B超,CT检查又发
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的可能性极大,应反复检测AFP.若AFP与ALT曲线分离或AFP持续升高,应考虑为原发性肝癌。

继发性肝癌
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处的癌瘤,常转移至肝脏,与肝癌相比,病情发展较慢、肝区痛不明显、很少有HBsAg阳性及肝硬化一般AFP为阴性,关键在于
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

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
肝血管瘤、多囊肝、包虫病等可用B超、CT、MRI等检查辅助诊断,必要时腹腔镜
能帮助诊断。

其他上腹部肿物
腹膜后的软组织瘤,来自肾、肾上腺、胰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上腹部呈现包块。

但AFP应为阴性,B超、CT等有助于鉴别。

必要时腹腔镜检查甚至剖腹探查方能确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