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
原发性肝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

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原发性肝癌一、前言原发性肝癌是全球三大肿瘤死因之一,2000年约54、86万人死于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很差,平均生存时间从诊断起不到6个月。
因此,死亡率和发生率相仿。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占全球肝癌的50%以上。
自20世纪90年代起,肝癌在我国肿瘤死亡率中顺位第二。
我国目前大约80%的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有关。
在肝癌高发地区,大多数HBV感染者起自围产期或幼儿期。
安全有效的乙肝疫苗出现,并在新生儿中常规接种,有望经三四十年后能明显地降低由于HBV引起的肝癌发病。
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癌的关系受到广泛的重视,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措施控制HCV的感染,从而预防肝癌的发生。
而通过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肝癌,即肝癌的二级预防可望降低肝癌的死亡率。
近三十年来,我国对肝癌的筛查、早诊、早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证明了甲胎蛋白(AFP)联合实时超声对肝癌高危对象进行定期检查是一个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方案。
二、筛查和早诊早治的依据此前有关原发性肝癌筛查和早诊早治评价的证据大多来自非随机对照的队伍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所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对肝部高危对象进行定期筛查,可以发现早期肝癌,获得更多的治愈机会,从而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
但没有证据表明筛查能降低肝癌的死亡率。
近期完成的2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别在江苏农村和上海城市进行。
结果均表明,对肝癌高危对象进行定期筛查,可以发现早期肝癌。
这些经筛查发现的肝癌,若经过积极的治疗,可以延长生命,降低肝癌的死亡率;若肝癌病人得不到充分的治疗,则不能降低肝癌死亡率。
在世界范围内,对筛查是否能降低肝癌的死亡率仍存在争议。
三、常用的筛查方法(一)AFP自1971年以来,血清AFP检查作为肝癌筛查的手段沿用至今。
血样可以是静脉血或末梢血。
目前普遍应用ELISA法,有现成的试剂盒。
其灵敏度高,方法简便,且价格低廉,但也易出现假阳性。
原发性肝癌如何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如何鉴别诊断
一、原发性肝癌如何鉴别诊断二、原发性肝癌如何预防三、原发性肝癌的饮食应注意什么
原发性肝癌如何鉴别诊断1、原发性肝癌如何鉴别诊断
1.1、肝硬变:病程发展缓慢,肿大的肝脏仍保持正常的轮廓。
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扫描和血清α-FP测定,有助于鉴别。
但当肝硬变的肝脏明显肿大,质硬而呈结节状;或因肝脏萎缩,硬变严重,在放射性核素肝扫描图上表现为放射性稀疏区时,鉴别不易。
应密切观察,并反复测定血清α-FP以作动态观察。
1.2、继发性肝癌:病程发展相对较缓慢;血清α-FP测定多为阴性。
主要鉴别方法是寻找肝脏以外有无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乳腺等处的原发性癌肿病灶。
1.3、肝脓肿:一般都有化脓性感染或阿米巴肠病病史和寒战发热等临床表现。
肿大肝脏表面无强节,但多有压痛。
超声波检查肝区内有液性暗区。
1.4肝包虫病:多见于我国西北牧区。
右上腹或上腹部有表面光滑的肿块,病人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
肝包虫皮内试验阳性可资鉴别。
2、什么是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发于东南沿海地区。
我国肝癌病人的中位年龄为40~50岁,男性比女性多见。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
随着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总体疗效已有明显提高。
3、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3.1、肝区疼痛:半数以上病人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钝。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肝胆外科。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肝癌死亡人数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
此病早期常隐匿,有症状而自行就诊患者多属于中晚期,常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和肝进行性肿大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一)肝区疼痛:半数以上患者有肝区疼痛,痛处相当于肿瘤的位置,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二)肝肿大:约90%以上的患者肝脏肿大,且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现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三)黄疸:一般在晚期出现,可因肝细胞损害而引起,或由于癌块压迫或侵犯肝门附近的胆管,或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四)肝硬化征象: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肝癌患者可有脾肿大、腹水、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等表现。
腹水很快增多,一般为漏出液。
血性腹水多因癌肿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而引起,偶因腹膜转移癌所致。
(五)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少数肝病患者,可有特殊的全身表现,称为伴癌综合征,以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较常见,其他罕见的有高血钙、高血脂、类癌等。
(六)转移灶症状:如发生肺、骨、胸腔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
胸腔转移以右侧多见,可有胸腔积液征。
骨骼或脊柱转移,可有局部压痛或神经受压症状,颅内转移癌可有神经定位体征。
三、检查:1、肿瘤标记物检测:就肝癌来说,甲胎蛋白仍是肝癌的主要标记物。
2、超声检查:对早期定位诊断有较大价值,但需重复检查并需结合其它指标进行诊断。
3、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肝肿瘤的CT显像通常表现为局灶性周界比较清楚的密度减低区,阳性率在90%以上,结合碘油肝动脉造影,对1厘米以下肿瘤的检出率达80%以上。
因此是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
4、X线血管造影:常用于诊断小肝癌。
5、放射性核素肝显像:能显示直径为3~5厘米以上的肿瘤,有助于肝癌与肝脓肿、囊肿、血管瘤等良性疾病鉴别。
最新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最全版)

最新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最全版)最新的2022年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是最全面的版本。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是第四个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二个致死的肿瘤病因,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三种病理学类型,其中肝细胞癌占了75%~85%、肝内胆管癌占了10%~15%。
本指南中的“肝癌”仅指肝细胞癌。
筛查和诊断方面,肝脏超声显像联合血清AFP是肝癌早期筛查的首选方法,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
对于血清AFP筛查异常者,动态增强CT和多参数MRI扫描是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肝癌影像学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
肝脏多参数MRI检查是肝癌临床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优选影像技术。
PET-CT扫描有助于对肝癌进行分期及疗效评价。
对于血清AFP阴性人群,可借助PIVKAⅡ、miRNA检测试剂盒、AFP-L3和GALAD模型进行早期诊断。
对于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病灶穿刺活检。
在病理学诊断方面,肝癌切除标本的规范化处理和及时送检对保持组织和细胞的完整及获得正确病理学诊断十分重要。
肝癌标本取材应遵循“7点”基线取材的规范,有利于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肝癌病理生物学特征信息。
肝癌病理学诊断报告内容应规范全面,特别重视对肝癌预后有重要影响的因素——MVI 的诊断和病理学分级评估。
最后,结合肝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影像学特征及血清学分子标志物,依照路线图的步骤对肝癌进行临床诊断。
典型的肝癌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门静脉和(或)延迟期强化下降,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
不典型表现则缺乏动脉期病灶强化或门静脉和延迟期强化无下降或下降不明显,甚至强化稍有增加等。
诊断肝癌常采用多参数MRI、CT动态增强扫描、超声造影和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等方法。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筛查和诊断
(1)借助肝脏超声检查联合血清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 建议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1次检查。
(2)动态增强CT和多模态MRI扫描是肝脏超声和血清 AFP筛查异常者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3)肝癌影像学诊断依据主要根据“快进快出”的强化 方式。
(4)肝脏多模态MRI检查是肝癌临床检出、诊断、分期 和疗效评价的优选影像技术。
(5)肝肿瘤照射剂量:立体定向放疗一般推荐≥30~ 60Gy/3~6次,常规分割放疗一般为50~75Gy,照射 剂量与病人生存密切相关。
肝癌的治疗-放射治疗
(6)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必须考虑:放疗分割方式、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正常肝(肝脏-肿瘤)体积、 胃肠道瘀血和凝血功能状况等。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2019年版)
导读
➢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 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 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导读
➢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 肝内胆管癌(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 同病理学类型,3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 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 较大,其中HCC占85%~90%,因此本规范 中的“肝癌”指HCC。
肝癌的外科治疗-肝切除术
(3)一般认为肝功能Child-Pugh A级、ICG-R15< 30%是实施手术切除的必要条件;剩余肝脏体积须占标准 肝脏体积的40%以上(肝硬化病人)、或30%以上(无 肝硬化病人)也是实施手术切除的必要条件。术前评估方 法,还包括肝脏硬度的测定、门静脉高压程度等。
肝癌的外科治疗-肝切除术
(3)MWA是常用的热消融方法,在局部疗效、并发 症发生率以及远期生存方面与RFA相比都无显著差异。 MWA和RFA这两种消融方式的选择可根据肿瘤的大小、 位置决定。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一、概述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三位的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肝细胞癌占到85%-90%以上,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肝细胞癌。
二、筛查和诊断(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更大。
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是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一次检查3。
1(二)肝癌的影像学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应该强调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
1. 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 US):腹部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灵活直观、无创便携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常规超声筛查可以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可疑占位性病变,准确鉴别是囊性或实质性占位,并观察肝内或腹部有无其他相关转移灶。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内血供,也可明确病灶与肝内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揭示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帮助鉴别和诊断不同性质的肝肿瘤,凭借实时显像和多切面显像的灵活特性,在评价肝肿瘤的微血管灌注和引导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优势。
肝癌 影像学评价标准

肝癌诊断标准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
1.影像学检查:
肝癌是发生在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可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或者核磁共振检查,能够发现小于一公分的微小肝癌,如果肝脏内病灶大于两公分,边界不清或伴有钙化,可作为诊断肝癌标准。
2.血液学检查:
可进行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等肿瘤因子化验检查,对肝癌的诊断有很大帮助,甲胎蛋白是诊断肝细胞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如果化验甲胎蛋白大于400ng/ml,可作为诊断肝癌的标准。
还可进行肝功能化验检查,可作为判断肝癌严重程度标准。
3.病理学检查:
可在超声或者CT引导下进行肝脏穿刺病理活检,能够明确肝脏病变的性质,可作为诊断肝癌的金标准,同时可进行免疫组化,对判断肝癌预后有很大帮助。
通过以上检查即可确诊为肝癌,确诊后的患者应进一步确定癌细胞病灶的大小、蔓延部位、恶化程度等,然后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来促进疾病恢复。
肝癌影像学确诊标准

肝癌影像学确诊标准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肝癌的确诊,影像学检查是
至关重要的一步。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可能的转移情况,从而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
依据。
肝癌影像学确诊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检查方法:
1. B超超声检查,B超是最常用的肝癌筛查和诊断工具之一。
它可以清晰显示肝脏内部的肿瘤、囊肿和血管情况,对于初步判断
肝癌的存在和大致范围非常有帮助。
2. CT扫描,CT扫描能够提供更为精细的图像,可以清晰显示
肝脏内的肿瘤、转移情况以及血管的情况,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3. MRI检查,MRI检查对于显示肝脏内的肿瘤和周围组织的对
比度更高,能够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并且对于评估肿瘤的性质和
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有着独特的优势。
4. PET-CT检查,PET-CT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扫描的优势,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和转移情况,有助于确定肝癌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通过以上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全面了解肝癌的情况,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转移情况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从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影像学检查只是肝癌诊断的一部分,最终的确诊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综合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肝癌属于恶心肿瘤常见疾病,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肝癌对人体的危害性相当大,一旦怀疑自己患有肝癌,就要及早的采取措施进行诊断。
那么,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空军总医院放疗科专家的介绍。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
一、肝癌的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诊断早期肝癌最常用的检查,应用B型超声波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操纵简单且用度低,是目前较好有定位价值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二、肝组织活检:该项检查具有一定创伤性,但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正确性高,可谓是获得小肝癌确诊的有效方法,因其在检查上还存在一些禁忌症,所以在肝癌的诊断上该项检查应用不是很广泛。
三、甲胎蛋白:目前临床上AFP检查可谓是诊断肝癌的特异性高的指标,其能在肝癌的早期就可出现浓度升高的反应,当检测AFP200ug/L、持续升高2个月以上或AFP400微克/升以上时,在排除妊娠、新生儿、生殖腺胚胎性肿瘤、活动型肝炎等情况外,即提示肝癌。
四、血液酶学检查肝癌:肝癌患者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谷氨酰转肽酶高的原因有哪些),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功酶等可高于正常范围,但因其缺乏特异性,多作为肝癌的辅助诊断检查。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篇
伽玛刀的定位极准确,误差常小于0.5毫米;每条伽玛射线剂量梯度极大,对组织几乎没有损伤。
但201条射线从不同位置聚集在一起可致死性地摧毁靶点组织。
它因功能尤如一把手术刀而得名,有无创伤、不需要全麻、不开颅、不出血和无颅内感染等优点,手术时间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伽玛刀也不是立即显效的,常需要3个月至半年时间才能显效,甚至1~2年后仍有效果。
伽玛刀的出现的确是神经外科的一大进步。
目前全世界已有数万人接受了治疗。
空军总医院放疗科拥有“中国伽马刀第一人”的夏廷毅专家,夏廷毅专家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经验有目共睹,各大媒体都有报道,胰腺癌晚期十年生存记就是最好的视频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