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禅

合集下载

茶禅的寓意和境界

茶禅的寓意和境界

茶禅的寓意和境界“茶禅一味”、“茶禅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是茶文化和禅文化合二为一的集中体现。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禅的寓意和境界,一起来看看。

茶禅的寓意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中国人与以茶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以后茶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那么,普通的一种茶,能升至茶文化,这里是因为士大夫们参与茶事,赋予其一种文化理念,故而有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

逐渐产生了一系列规则、制度、习惯、风俗与书法、绘画、美文、诗词、琴棋,互为表里,融和成为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内伸层面,又谓-- 茶道。

《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茶道的内涵,不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学、哲学的理念,所谓茶道即人道。

茶事极重「德行」,陆羽的《茶经》说:「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在茶事中体现为:「对己,简朴自律;对客,待之以礼」。

“茶禅一味”的境界第一重境界:“茶禅一味”与日常生活的相融日常生活是“茶禅一味”,的基石:“茶禅一味”,是日常生活的升华这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⒈茶叶与农禅佛门的茶事活动,与新式的禅林经济为特定的“农禅并重”密切相关正是农禅,为茶、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茶和禅茶的理解

茶和禅茶的理解

茶和禅茶的理解以茶和禅茶的理解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茶和禅茶的含义和关系。

茶,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饮品。

它源于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饮料。

茶有很多种类,如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功效。

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和咖啡因等物质,对人体有许多好处,如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抗氧化等。

而且,喝茶还有助于降低血压、降血脂、防癌抗癌等作用,被誉为健康饮品。

禅茶,是茶与禅宗相结合的一种文化形式。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冥想与禅修来达到心灵的觉悟。

禅茶即是将禅宗的冥想与茶道相结合,通过品茶的过程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禅茶强调的是一种专注、静心的状态,通过品茶时的细细品味、细细感受,让自己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茶和禅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茶作为一种饮品,它的制作和品味过程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冥想的方式。

无论是制茶的过程,还是品茶的过程,都需要专注和细心,这种专注和细心的状态正是禅宗所倡导的。

禅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茶叶的外形、闻茶的香气、品茶的滋味来培养专注力和感知力,从而提升内心的觉察能力。

茶和禅茶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茶叶的生长和制作都需要依赖自然的力量,茶园的环境、气候和土壤都会对茶叶的品质产生影响。

而禅茶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品味茶叶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意识到自然的美妙和宇宙的无限。

茶和禅茶都带给人们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在茶的香气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放松,茶香会慢慢渗入心灵深处,给人带来一种平和的感觉。

而禅茶则通过冥想与禅修来达到心灵的平和与觉悟。

茶和禅茶都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纷扰的尘世,让内心回归宁静。

总结起来,茶和禅茶都是一种追求内心平和与宁静的方式。

茶可以作为一种饮品,滋养身体,提神醒脑;禅茶则通过品茶的过程,让我们达到心灵的觉悟和平和。

茶和禅茶的结合,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品茶来放松心灵,感受茶的香气与禅的境界。

中国茶道文化与禅意

中国茶道文化与禅意

中国茶道文化与禅意茶道,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传统,融合了禅宗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

它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寂静,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修行。

通过茶道,人们可以感受到禅意的深沉和内心的宁静。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以及茶道的核心思想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相传茶的发现始于西汉时期。

据说,当时有一位叫神农的皇帝在采草时,偶然将一片茶叶放入嘴中,觉得其味甘美,于是茶就被人们发现并开始饮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渐渐被人们用于祭祀、医疗和养生等方面。

而茶道的形成则是在唐代,茶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了茶道的重要经典,确立了茶道的基本原则和礼仪。

茶道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宋人甚至将茶与禅宗相结合,开创了茶与禅的新纪元。

茶道开始注重内心的宁静与默默,追求饮茶时的专注和沉思。

从此,茶道不仅仅是一种品味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感悟生命的方式。

二、茶道与禅宗的关系茶道和禅宗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可谓相互借鉴、相得益彰。

茶道的精神和禅宗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共通之处。

茶道注重的是此时此地、一心一意,与禅宗追求的禅定与觉悟相契合。

禅宗注重的是内心的静谧和顿悟,茶道则通过饮茶的仪式和态度来实现这种追求。

在茶道中,泡茶的过程就如同禅修一般,需要专注的态度和仔细的观察。

泡茶要求参与者内心平静,抛却杂念,将全身心的注意力放在茶的冲泡上,以达到内心的深层宁静。

禅宗的清净寂静与茶道的独自沉思相互呼应,使人在品茗的过程中产生舒缓和平和的心境。

三、茶道的核心思想茶道的核心思想体现在茶道的仪式、礼仪和审美观念中。

茶道强调的是尊重、谦虚、和谐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茶道注重的是个人与环境的和谐与协调,反对过度的张扬和浮躁。

茶道鼓励人们在茶道的世界里找寻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远离世俗的喧嚣与浮华。

茶道的审美观念强调简约、素雅和自然,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之处。

茶与禅——吃茶能见佛

茶与禅——吃茶能见佛

茶与禅——吃茶能见佛
早先有朋友就问过我,“茶禅一味”,“吃茶去”,禅宗用这个来参禅,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喝茶究竟能喝出什么名堂?
请看下面一首禅诗:
《茶之六度》
——明海大和尚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这首茶道禅诗,显然是很有意境,因为它的作者是一位大和尚。

不过吃茶参禅,是为了明心见性,所以,通过吃茶,喝茶能够见佛,的确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可是究竟怎么个用功法,可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体悟深浅,总在遇缘不同。

下面,观音如来就“吃茶悟道”如何用功见道,给诸位感兴趣的朋友,做个大略地指示,仅作参考:
正所谓:真佛不离六根,万法不离自性。

品茶论道当如是用功:
沏茶滤水用身根,谁在动作?
茶色水光显眼根,能见者是谁?
清茶浓香诱鼻根,能嗅者是谁?
潺潺茶水壶奏乐,能闻者是谁?
喝茶品味用舌根,知味者是谁?
“吃茶”一念清意根,此念起前又是谁?..........如此参茶论道,见佛速矣!。

中国历史茶与禅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历史茶与禅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历史茶与禅的关系是什么茶与禅有共同之处,那么你们知道茶与禅的关系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与禅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与禅的关系“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

“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

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所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

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

可以说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茶是僧人坐禅修行不可缺少的饮料,两者密切相关。

佛教僧徒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又说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为不发之药。

它有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

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传播茶文化,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立下不世之功。

茶之作为饮食在寺院里盛行,起始是因为健胃和提神。

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而且学禅务于不寐,不餐食,惟许饮茶。

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心灵净化,对自然的感悟和回归,在静思默想中,达到真我的境界。

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归宿。

晶茶的环境宜清、宜静、宜闲、宜空,而不宜过雅。

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静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双烟。

”不过这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环境,似乎过于雅致,而难达禅宗论道“自心是佛”的空灵之境。

不若以茶的本性来论说来得贴切:冷静、思索、理智。

这和禅当下得到宁静的思想宗旨也是一致的。

品茶是一种美的景致,茶道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与禅也的确有着一种浓稠得剪不断化不开的千丝万缕的情结。

我们不妨静下心,暂且从一天的喧嚣中解脱出来,让心灵步尘赵州和尚一并“吃茶去”。

禅与茶的联系中国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

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茶与禅宗茶道中的心灵修行

茶与禅宗茶道中的心灵修行

茶与禅宗茶道中的心灵修行茶与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茶作为禅宗修行的一部分,融入了禅宗的理念和境界。

在茶道中,人们通过沏茶、品茶的过程,实现了心灵的修行与启迪。

本文将探讨茶与禅宗茶道中的心灵修行,并探索这种修行对人们的意义。

一、茶与禅宗的渊源茶起源于中国,被誉为中国的国饮。

禅宗则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

两者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禅宗大师达摩将禅宗思想与茶道结合,形成了禅宗茶道的基础。

茶与禅宗在唐代就已经开始相互渗透,茶道成为了禅宗修行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茶道中的心灵修行1. 内观与冥想在茶道中,冥想是一项重要的修行方式。

当我们冥想时,全神贯注地专注在冲泡和品茶的过程中,减少杂念的干扰。

通过冥想,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感受每一个动作的细微变化,体会茶叶的香气、口感和茶汤的温度。

这种专注于当下的冥想,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内观能力,并培养我们对生活感悟的能力。

2. 氛围与意境茶道强调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在茶室的布置、茶器的选择以及对茶艺的细致追求中,创造出一种静谧、美丽、和谐的氛围。

这种氛围可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平静与美好情感,帮助我们放下纷扰的思绪,享受当下的宁静。

3. 与自然的连接茶道注重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茶道的修行中,我们不仅要致敬茶树,还要在冲泡过程中模仿大自然的变化。

从水的落差中呈现飞流直下的瀑布景象,到茶汤的涟漪呈现出微风拂面的感觉,茶道中融入了对自然的崇敬,使我们更加关注自然之美,与自然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共鸣。

三、茶与禅宗茶道的意义1. 增强专注力在茶道的修行中,我们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冲泡和品茶的过程中。

通过不断地练习,我们的专注力和耐心得到了增强。

这种专注力的培养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在日常生活中的效率,减少分心和浮躁的情绪,并更好地享受当下的美好。

2. 增进情感体验茶道中的冥想和沏茶过程,可以激发我们对美的感知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平淡的生活中,通过茶道的修行,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生活的细节,感受到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

两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禅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一、茶事以禅道为宗著名的一休禅师有过这样的论说:茶应合乎佛法妙道。

将禅意移入点茶,为众生而自观心,如是行茶道。

“茶事以禅道为宗”,揭示了茶道的根源。

茶道不是游戏,不能作为慰藉玩乐来学习,而是以此来真正地磨炼自己的心。

茶有礼法,还不止有礼法这形式。

那种礼法归归根结底,贯穿着本来空无的真理。

点茶,点是镇静、休息的意思。

点茶是让心镇静,断除一切烦恼妄想,显出自己的本心、本性,到达本来清净无垢的境界。

“一切茶事所用之处,皆同禅道。

自无宾主之茶,体用露地、数寄、馆乃至其他。

处处无非禅意。

究其详情,应知此意”。

举出茶事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词,都从禅语中来。

在茶道深处品味那禅语的奥妙。

“无宾主之茶”是指主客都以无心的境界来行茶道仪轨。

“体用露地”,《法华经》:出三界火宅,坐于露地。

《法华经文句》:见惑虽除,思惑犹在,不能名露地。

三界思惑尽,方可名露地。

体用的体是指本体真空,即我们的本心、本性所显露之处。

茶心,也是真空。

茶心什么也没有。

无我无心,并且随时随地地无心点茶,便是妙有的真髓。

关于“数奇”有很多解释:1、是喜欢数寄的发音。

2、数寄的字义有“数多寄心”。

3、数寄的寄取自于奇,不能除尽,是不完整、不匀称的。

4、“数寄屋”称为空屋,是空的意思和本来皆空、本来无一物等禅语相通。

“佗”,表示事物的不足状态。

用禅语来说就是知足。

事物不足之处反面满足,知足而乐。

把一个人简素清寂乐于茶道称为“佗茶”。

佗之茶,以枯淡,朴素以及“和敬清寂”为其精神,而禅的精神蕴涵在茶的形式中。

点茶的极意是了解自性,唯有和茶道成为一心一体,才能进入茶之三味。

茶道中茶三味,并不在于品茶本身的味道,而在于心境达到杂念不起,无我,无心,显露自己本来面日的境界。

中国茶道与禅文化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禅文化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禅文化的关系中国茶道与禅文化是两个融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它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追求。

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禅文化则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与禅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茶与禅的起源、共同修行、表达精神追求等方面进行展开。

一、茶与禅的起源茶与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历史。

茶的起源在中国西南地区,由中国人民发现和利用。

在古代,茶被当作草药具有药用价值,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饮品。

而禅宗则是佛教在中国的一支,最早由达摩祖师传入中国。

茶道与禅宗在唐代达到了发展的高峰,互为影响。

佛教寺庙开始在茶园附近种植茶树,僧众将茶叶用于修行之中。

二、茶道与禅的共同修行茶道和禅修都有着共同的修行方式和精神追求。

茶道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敬畏,禅修也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无论是品茶还是禅修,都需要释放杂念,集中注意力,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体验当下的境界。

茶道中的“四忘”,即忘却名利、忘却杂念、忘却过去、忘却未来,与禅修的精神内涵相通。

茶道饮茶的过程也类似于禅修的打坐,都是通过专注的姿势和动作来达到心灵的宁静。

三、茶道与禅的精神追求茶道和禅都追求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追求的是心灵的慰藉和平静。

茶道通过品茶,感受茶香、观察水色和器物的美感,以此来陶冶心性,提升生活品质。

茶道中的自然精神与禅宗强调的“顿悟”相契合,都是通过静心、净化思想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与放松。

茶道和禅修一样,都强调对自然的敬畏,通过茶与自然的结合来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茶道和禅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渊源,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追求。

茶道以其独特的仪式和艺术形式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参与,而禅文化则以其深远的思想影响和修行方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茶道与禅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总结:中国茶道与禅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与禅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但最初茶是作药用的,神农尝百草用之解毒。

后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特权饮料,至晋隋才在民间普及。

陆羽于公元760年隐居湖州苕溪,闭门十余载著述《茶经》,影响天下声名海外,世尊为茶圣。

陆羽是弃儿,被竟陵笼盖寺住持僧智积收养,壮年后与僧人皎然结忘年之交。

皎然是中唐著名学僧,传世文集10卷,诗文中多处提到与陆羽的友情,以及共同采茶、制茶和品茶。

所以,陆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许多佛家思想。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

“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

禅宗自南朝宋末达摩在中国创立,至六世分南北两宗,而南宗慧能的顿悟说较北宗神秀的渐悟说更近禅旨,得以承继五祖弘忍衣钵,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风流所及,宗派纷纭,于南宋传入日本。

茶之作为饮食在寺院里盛行,起始是因为形而下的健胃和提神。

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而且学禅务于不寐,不餐食,惟许饮茶。

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形而上的心灵净化,对自然的感悟和回归,在静思默想中,达到真我的境界。

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归宿。

品茶的环境宜清、宜静、宜闲、宜空,而不宜过雅。

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静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

”这里青藤讲的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环境,似乎过于雅致,而难达禅宗论道“自心是佛”的空灵之境。

我以为陈继儒强调的“一人得神”和张源讲的“独啜日神”更近茶道之道。

论茶道,近代日本似乎更有心得。

茶自唐代传入东瀛,至十五世纪僧人珠光奠定了一套简单朴素的茶道仪式,十六世纪经千利休进一步完善,坚定确立了闲寂、枯淡的茶道美学观点,并使之升华到民族艺术的高度。

日本是岛国,偏安一隅,民族单一精致,善于吸收、总结、沉淀、堆积和挖掘。

而且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像中国茶道受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综合影响,而最终归于“中庸”平和。

日本茶道由僧侣引进,始终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自宋代禅宗东布,更使茶、禅融会贯通,达到“茶禅一味”的三昧之境。

禅和茶道对日本文化影响至深,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致答辞中,贯穿全篇的就是一个深深的“禅”字,当论及茶道时他说:“‘和敬清寂’的茶道所崇尚的‘闲寂与空虚’,当然蕴含着心灵的丰厚。

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内藏着无边的广阔与无限的优丽。

”最后论及虚无,他写道:“道元的四季歌题为‘本来面目’,虽歌咏四季之美,实与禅相通。


品茶的确是一种美的景致,茶道的确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与禅的确有着一种浓稠得剪不断化不开的千丝万缕的情结。

我们不妨静下心,暂且从一天的喧嚣中解脱出来,让心灵步尘赵州和尚一并“吃茶去”。

茶、禅、佛
佛教的原始教义是厌恶人身,鄙薄生产劳动。

僧人的生活来源是依靠乞讨和施主的布施,魏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同时因社会动荡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入寺院。

无寺可居的游民就成了游僧。

至禅宗三祖僧璨早在对道信传法时讲授:"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偌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说明再肥硕的地,无人耕种也就没有收获。

在他的影响下,僧人们开始实行"作"、"坐"并举,这是革命性的创举,僧人们除了打坐外还需劳作,以劳动解决吃饭问题。

因而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制作名茶、饮茶等就融入佛事活动。

坐禅,作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要求独自一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于是既能提神醒脑、又有清性修行的作用。

茶成为僧人必不可少的饮料,饮茶有助于参禅、面壁省悟的神妙功能,为很多僧人所认可。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 又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法堂左上角悬挂着"茶鼓",击鼓招集众僧饮茶。

宋林逋《西湖诗春日诗》中的"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和《宋诗钞》陈造的诗句"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描写了茶鼓声下寺院的幽雅意境。

寺院中专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的叫"茶头",还有"施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

僧人早起先饮茶后佛事,每天需在佛前供茶,供茶、点茶、点汤后来均纳入佛教的仪规。

专以茶汤开筵的称之为"茶汤会"。

每逢佛教的节日,或朝廷钦赐丈衣、锡仗时则举行盛大的茶仪。

到宋代仪茶敬佛,发展成为"茶百戏",即以茶为媒介在茶汤中进行各种表演,宋代的斗茶也十分时兴,斗茶由品茶发展而来,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
通过品饮、鉴评决出茶叶质量的高低,故又称"茗战"。

后为决出进贡朝廷的上品茶,斗茶风遍及各地。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

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

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

茶事过程中,如碾茶时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水",点茶时的提壶三注和啜饮时观色、闻香、品味,都包涵了体味领悟自然的真谛,并以此领悟佛性和超凡脱俗的意韵。

唐代轰动一时的禅宗"赵州吃茶去",正是茶禅一味的表现。

说的是河北赵州有一禅寺,寺中一高僧名从念禅师人称"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乎?" 答:"曾到。

"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答:"不曾到。

"赵州又说"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又说: "吃茶去"。

赵州对三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答,正是反映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或没来过,或者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位"的境界。

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

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又诗云:“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揭,不如吃茶去。

” 茶禅一味
外露地。

内露地。

松风。

茶铫。

悬泉。

飞瀑。

本来无一物,柳绿花红。

无。

和、敬、清、寂。

爱、如、脱、落纯一无杂的三昧境。

一期一会。

本来面目,露地。

无。

梦。

默。

松风。

如是。

忘路。

吃茶去。

莫妄想。

放下着。

柳绿花红。

本来面目。

平常心是道。

好事不如无。

不风流处也风流。

百尺竿头更进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