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5年8考)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

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2)针对标志重捕法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 总=

N 初捕数×N 再捕数

N 再捕中标记数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

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

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

1.研究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3.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

生物制约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K 值有无

无K 值

有K 值

种群 增长

率变

种群

增长

速率

变化

适用范围

实验条件下或理想条件下

自然种群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

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2)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

(3)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

(4)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为什么

提示(1)基本不变(因λ=1)。

(2)衰退型。第10年时,种群的λ等于1,第9年λ<1,因此第9年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3)不相同。在第4年到第10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到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而不是第8年最少。

(4)“J”型增长,因λ>1且恒定。

[慧眼识图获取信息]

(1)K值与K/2值的应用

(2)在不同图形中识别K值与K/2值

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5年6考)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2.设计实验

3.注意事项

①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③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④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⑤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⑥增长曲线的种群数量是先增加后减少。原因是开始时培养液营养物质充足、空间充裕、条

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营养物质大量

消耗、pH急剧变化、有害代谢废物不断地积累,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开始大于出

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易错·防范清零

易错点1 混淆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

点拨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辨析如下:

①增长率=

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初始数量

②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

③“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如下曲线:

易错点2 不能精准解读“λ”内涵,误认为下图中“b”段种群密度下降,“e”段种群密度上升。

点拨(1)准确理解“λ”内涵

N 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而不是增长速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2)图示解读: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②a、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⑤e段——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至“e”点时达“最少”。

易错点3 误认为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或误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越K值

点拨K值即环境容纳量,它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在某些时段,可能会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或内部因素影响,其数量偶尔超越K值或偶尔在K值以下,即在K值上下波动,故K值并非任一时刻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如下图甲中A、B均非K值,而图乙的“捕食者——猎物”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

分析该模型不难发现,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引起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易错点4 “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就是“J”型增长曲线

点拨“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如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增长率一直下降。

[纠错小练]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晨读必背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

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

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

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

3.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

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4.渔业捕捞中,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原因

是: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

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