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想学习这个成语的朋友赶紧来看看这篇文章,下面小编小编为你准备了“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内容,仅供参考,祝大家在本站阅读愉快!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解释为:1.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
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
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1.格:推究;致:求得。
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好的领导,要使自己伟大的目标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必须首先要投身于社会实践;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了解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了解了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才能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不忘出现,才能端正心态,集中精力搞建设;心态端正了,才能身先垂范,以身作则;身先垂范,一身作则,才能把人际关系捋顺,家庭和睦;人际关系搞好了,家庭和睦了,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才能在国际上有威望,才能万国来朝。
四书大学原文

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一说曾子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三纲领 八条目

• 《大学》的“三纲领”
• 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 到群体以至社会的层层递进的 完整体系,表达了儒家以教化 为手段,以仁政、德治为目标 的教育主张。
八 条 目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一般认为是对事物的研究
和获得真理的过程。
“格物” “致知”
是指摒除物欲的蒙蔽,
《大学》中的三纲领、八 条目各指什么?
• 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 ”强调大学教 育的三个目标是“明明德”、“亲民” 和“止于至善”。
• 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 三 纲 领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 着眼于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完善,具有 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另外,它还具 有较强的逻辑性,它们由小到大、由浅入 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丰富,体现了循 序渐进的原则,因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三纲领”和“八条目”对汉代以后的官 学和私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古代 高等教育制定教育目的、指导学生修身和 治学的行动指南。
“
句 子 理 解 :
大学做学问的目的是发扬先天 固有的德性,革新旧的思想和 习气,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强调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 1.明明德 把人天生所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2.亲民 推己及人,即把个人的善转化为他人 3.止于至善
要求所有的人能在道德修养上达 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 社会的良知。 在这里,格物指学习儒家的传统文化典籍之 类,致知是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
• 2、诚意、正心:是指在自我修养过程中能 做到诚实、守信、公正,不受各种情绪的 左右。 • 3、修身:是指人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养成, 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也是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 4、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指善于处 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 下是齐家的扩展和延伸。
浅谈《大学》管理之道

浅谈《大学》管理之道摘要《大学》之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做人之道,也可以是管理之道。
因为管理也是一个管理者进行由内而外,由己到人的一系列心智和行为的活动过程。
以“修身”为界,前四者属于管理者的自我道德修养之道,即自我的内管理,后三者则是管理者对外管理行为。
外管理是以内管理为本的,故《大学》的管理之道是以修身为本。
关键词《大学》管理修身《大学》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古至今都受到了众多学识之人的追捧。
儒家也作为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学者更是紧扣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承和创新儒家哲学的精华思想。
由于儒家的伦理学不仅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从宏观上看,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也与儒家的伦理思想密不可分。
儒家的政治哲学,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均体现于它的实践伦理上,因此研究儒家思想毫无疑问是当今管理学界的一大热点,发掘儒家哲学的管理思想是有利于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管理现象及问题,尤其在中国特殊的现代化进程当中。
《大学》是中国“四书”之首,而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第一大基石,一句“治国平天下”引来的是无数君王政治家的青睐,而其中的道理更是折服了不少远见与睿智并存的管理者。
一、《大学》之道与管理《大学》无外乎“格物”“至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语。
为何说《大学》是“四书”之首,北宋的二程认为《大学》是“初入德学之门”的要籍。
因为它在第一章就明确指出了“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己达人的行为与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发扬其内在的光明德性,当然这种德性是儒家所倡导的人性与心性,而后通过自身来影响别人,即“新民”的过程,最后达到“至善”的境界。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字面解释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字面解释
1. 格物:研究事物,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即深入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本质,从而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2. 致知:通过格物来获得真正的知识。
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知。
3. 诚意:意念诚实,不自欺欺人。
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真实诚恳的态度。
4. 正心:保持心态端正,不受外界干扰。
即不为各种负面情绪所困扰,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
5. 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反省,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
6. 齐家:管理好家庭,使家庭和谐有序。
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建设,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7. 治国: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繁荣。
作为管理者,要懂得如何治理国家,推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
8.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即把仁政的理念推广到整个世界。
要有包容和仁慈的心态,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20副家风家教对联的寓意

20副家风家教对联的寓意1. 上联:秉承父辈家风,勤劳致富下联:传承祖先家训,勤俭持家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勤劳和勤俭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家族传承和致富的关键。
2. 上联:孝顺为先,家庭和睦下联:诚信为本,事业有成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孝顺和诚信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家庭和睦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3. 上联:和睦家庭,幸福美满下联:团结邻里,和谐共处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家庭和睦和邻里团结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幸福美满和和谐共处的关键。
4. 上联:家教严明,子孙孝顺下联:家风纯正,家族兴旺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家教严明和家风纯正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子孙孝顺和家族兴旺的基础。
5. 上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联: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重要性,认为诚意正心和格物致知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
6. 上联:勤劳致富,节俭持家下联:诚实守信,和睦相处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和和睦相处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7. 上联: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下联:团结互助,邻里友爱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尊老爱幼和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家庭和睦和邻里友爱的基础。
8. 上联:孝顺父母,天经地义下联:尊敬师长,理所当然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孝顺父母和尊敬师长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天经地义和理所当然的事情。
9. 上联:修身养性,道德高尚下联:读书明理,知识渊博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修身养性和读书明理的重要性,认为这是道德高尚和知识渊博的基础。
10. 上联:诚实守信,立身之本下联:勤劳善良,为人之道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诚实守信和勤劳善良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立身之本和为人之道。
11. 上联:家风正则民风淳下联:家教严则子孙贤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家风和家教的重要性,认为家风正则民风淳,家教严则子孙贤。
12. 上联:孝顺父母,家庭和睦下联:和睦邻里,社会和谐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孝顺父母和和睦邻里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始终需要不断的修正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来对待现实生活中各种挑战。
这一过程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成为了我们重要的准则。
诚意正心:
“诚意正心”可以说是所有行为的基础,因为它表达了一个人内心的真
实态度和意图。
一句话,只有诚意正心才能真正面对自己和他人。
一
个有诚意正心的人永远都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责任,不做虚假的
承诺,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修身齐家:
“修身齐家”是基本的人生准则,是一种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它传达了
个人价值和家庭责任的含义。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和提高自己的
能力,做到能够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家人提供温馨的生活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在修身的过程中发挥好个人的潜力,为社会做出自己
的贡献。
治国平天下:
“治国平天下”是一种更高的人生追求,是每个人必须关注的社会责任。
人民的信任和信心是建立在国家和政府的良好治理之上,而良好的治
理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每个人都需要有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稳
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出一分力,从而共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总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必备的三条准则,在我们不断修正自己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认真遵循这些准则来提高自己内心的真诚和责任感,做一个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https://img.taocdn.com/s3/m/2289ae0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b.png)
[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中华传统美德作文800字第一篇:中华传统美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做好弘扬中华美德,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美德这一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到的。
在学校了见到老师问好,有礼貌,于同学团结友善,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
我们只要想做,一定会做到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本身就要有一正确的观念,从子身观念意识上做到弘扬中华美德。
现在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中华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德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
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鬓繁的国际交往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价值观念。
“麦当劳文化”正在侵蚀着中国文化。
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选择和改造,要丢起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我国国情不符合的的价值观念。
弘扬中华美德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抵御一切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美德。
当前我们这样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要求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中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
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
因此急需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美德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需要身体力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名利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今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
弘扬中华美德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从小做起,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因此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价值观念,树立健康的社会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
思
出自《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释义: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一直坚守着“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以仁为本,忠恕至上,在性格上体现出温和与理性,在执政上体现着“人本”和“民本”理念,重视关注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
这是儒家的一种理念,比如格物: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
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
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正心: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
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
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
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
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
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
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