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厂常用的水处理消毒技术浅议
浅谈给水中的消毒处理

浅谈给水中的消毒处理为了使水质符合细菌学标准,水经过滤后还必须消毒。
某些地下水可不经净化处理,但通常仍需消毒。
饮水消毒剂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①杀灭病原体的效果;②控制和监测的难易;③剩余消毒剂的有无;④对水的感官性状的影响;⑤副产物对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或消除的可能性;⑥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
为了方便叙述,以下将氯胺消毒放在氯消毒项下一并介绍。
1.氯化消毒(氯消毒)氯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具有强烈刺激性及特殊臭味,氧化能力很强。
在6、7个大气压下,可变成液态氯,体积缩小457倍。
液态氯灌入钢瓶,有利于贮存和运输。
除氯外,漂白粉[Ca(OCl)Cl)和漂粉精][Ca(OCl)2]等也能用于消毒。
含氯化合物中,氯的价数大于一l者,称为有效氯,具有杀菌作用。
漂白粉含有效氯约为30%,漂粉精约含60-70%。
1.1氯消毒原理:氯溶于水后起下列反应:C12+H20——HOCl+H++Cl-。
HOCl=====H++OCl-漂白粉在水中也能水解成次氯酸,氯的杀菌作用,主要是次氯酸体积小,不荷电,易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从而使细菌死亡。
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
上述反应是可逆反应,因而一氯胺和二氯胺的杀菌原理仍是次氯酸的作用,只是在次氯酸被消耗后,反应才向左进行;氯胺本身也有杀菌作用,但需较高的浓度和接触时间。
1.2影响氯消毒的因素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加氯量除需满足需氯量外,尚应有一定量的剩余氯。
需氯量是指因灭菌、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以及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氯量。
所需余氯量的多少,与余氯性质有关。
就游离性余氯而言(指HOCl和OCl—),则要求接触30分钟后,有0.3-0.5mg/L余氯;对于化合性余氯(指NH2Cl 和NHCl2),要求接触1-2小时后,有1-2mg/L。
水厂常用净水处理工艺方法及应用效果

水厂常用净水处理工艺方法及应用效果水厂作为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的重要任务。
而净水处理工艺则是水厂进行水质净化的关键方法之一。
本文将围绕水厂常用的净水处理工艺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对读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水厂的净水处理工艺,以及其在提高水质净化效果、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方面的作用。
一、常用净水处理工艺方法1. 絮凝沉淀法絮凝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处理工艺方法,它通过向水中加入絮凝剂,使水中的悬浮颗粒汇聚成较大的絮体,然后通过沉淀的方式将絮体从水中去除。
絮凝沉淀法在水厂的净水处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浊度、有机物、胶体等杂质,从而提高水质的透明度和卫生指标。
絮凝沉淀法也可以帮助水厂减少后续过滤、消毒等工艺环节对设备的磨损和化学消耗,降低运行成本,保障供水的质量和安全。
2. 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是利用活性炭对水中有机物和有害物质进行吸附的一种净水处理工艺方法。
活性炭的大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使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异味、色度、有机物、有机污染物和部分重金属离子等。
在实际应用中,活性炭吸附法通常作为水厂预处理过程的一部分,用于对水质中的有机物进行去除,从而提高后续工艺操作的效果和水质的稳定性。
3. 混凝过滤法混凝过滤法是将絮凝和过滤两个工艺结合起来的一种净水处理方法。
在该工艺中,首先通过加入絮凝剂对水质进行絮凝处理,使悬浮污染物沉淀形成絮体;然后将水送入过滤装置,利用过滤介质对水中的絮体进行过滤,从而去除水中的浊度、有机物、微生物等。
混凝过滤法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稳定、处理效果显著的优点,因此在水厂的净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通过半透膜对水质进行分离和去除杂质的高效净水处理方法。
常见的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它们可以根据膜孔径和截留机理对水中的颗粒、有机物、微生物和溶解性盐类等进行不同程度的分离和去除。
自来水厂次氯酸钠消毒技术应用总结

自来水厂次氯酸钠消毒技术应用总结自来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源之一,而自来水厂则是负责处理和消毒水源的重要部门。
自来水厂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技术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消毒手段,下面将对其应用进行总结。
次氯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在水处理领域应用广泛。
自来水厂将次氯酸钠加入水源后,可以迅速杀灭水中的大部分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有效保证水源的卫生安全。
同时,次氯酸钠对有机物和氯氨胺等有害物质也具有一定的氧化还原能力,可以有效去除水源中的臭味、异色和浑浊度,提高水的质量。
这一技术的应用在保证水质的同时,也减少了水源的污染风险,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自来水厂在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技术时,需要控制消毒剂的投放量和接触时间,以确保消毒剂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又避免过量使用产生的余氯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
次氯酸钠投放量的控制要根据水源的水质和水体的容量来确定,一般建议投放量为每立方米水体中次氯酸钠浓度为1-2毫克。
次氯酸钠的接触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不同水源的接触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在投放次氯酸钠后,自来水厂还需要对余氯进行监测和调整,保证出厂水的余氯含量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
随着人们对水质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自来水厂在次氯酸钠消毒技术的应用上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例如,一些自来水厂引入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水质指标和消毒剂的投放量,提高消毒效率和节约资源。
另外,一些自来水厂还尝试使用其他类型的消毒剂,如臭氧、紫外线等,以增加消毒效果和改善水质。
然而,即使次氯酸钠消毒技术在自来水厂得到了广泛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次氯酸钠作为一种强氧化性物质,容易与水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致味物质和消毒副产物,对水质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次氯酸钠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护,避免泄漏和事故发生。
同时,部分自来水厂还存在技术和设备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次氯酸钠消毒技术。
综上所述,自来水厂的次氯酸钠消毒技术应用在保障水质安全和提高水质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净水行业中常见的消毒技术

净水行业中常见的消毒技术净化水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给水消毒了,那你知道有哪些常见的消毒技术吗?小编来和大家来说说,净水行业中常见的消毒技术有: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液氯消毒。
一、臭氧技术是既古老又崭新的技术,1840年德国化学家发明了这一技术,1856 年被用于水处理消毒行业。
目前,臭氧已广泛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食品加工、医疗、医药、水产养殖等领域,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臭氧可使用臭氧发生器制取,其生成原理臭氧可通过高压放电、电晕放点、电化学、光化学、原子辐射等方法得到,原理是利用高压电力或化学反应,使空气中的部分氧气分解后聚合为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转变的一种过程。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灭菌过程属生物化学氧化反应。
O3灭菌有以下3种形式:1.臭氧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细菌灭活死亡。
2.直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细菌死亡。
3.透过细胞膜组织,侵入细胞内,作用于外膜的脂蛋白和内部的脂多糖,使细菌发生通透性畸变而溶解死亡。
活性氧(臭氧)灭菌消毒作用体现在它的强氧化性上,是全球公认的绿色广谱高效的消毒灭菌剂。
广泛用于饮用水消毒,医疗卫生机构空气消毒,臭氧会在30-40分钟后自动还原成氧气,没有化学残留二次污染。
所应用的领域有消毒柜、果蔬解毒机,妇科治疗仪、食品加工、饮用水灌装消毒设备等。
二、紫外线消毒灯,就是用紫外线杀灭包括细菌繁殖体、芽胞、分支杆菌、冠状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凡被上述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水和空气,均可采用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消毒灯,主要分为:高压,中压和低压。
消毒应用,以低压为主。
按照国家标准,平均寿命为8000小时。
某些优秀产品已经达到13000小时寿命。
人类很早就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光部分杀菌的传统。
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对紫外线的研究已有200多年历史,自从德国的贺利氏博士发明第一只紫外线杀菌灯开始,紫外线杀菌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空气杀菌,物体表面杀菌,以及水处理杀菌方面。
浅谈给水处理中消毒技术应用及其发展

浅谈给水处理中消毒技术应用及其发展摘要: 消毒在城市的供水系统中是一种最基本的水处理方法,它是确保人们在用水方面安全的一项措施。
但是之前人们在用水方面出现过用水安全事故,人们便开始重视对于水的消毒问题,进而进行了对于水消毒的研究。
特别是随着基因工程以及生物化学等前沿科技的发展,过去传统的消毒方法已经逐渐被新的消毒方法替代,在目前的消毒领域的发展以及应用非常广泛。
关键词:给水处理;消毒技术;应用;发展1、水处理消毒常用技术1.1 氯消毒技术对于氯消毒来说,主要是利用次氯酸的能对细菌进行氧化而将其杀死,次氯酸是一种中性分子,通过扩散到细菌表面,因为在细菌表面有一种负离子,进而将细胞壁穿透而进入细菌内部,并且进行氧化,迫使细菌死亡。
但是对于水中的一些病毒以及寄生虫的效果不是很好,需要进行氯剂量值高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效果。
用氯进行消毒在使用操作上比较简单,易于控制,消毒方面持续时间长,对于剩余的氯的测定也是非常容易。
同时,氯的消毒经济性也是非常低,因此,便在饮水企业被很好的推广应用。
在当前,对于公共给水的整个系统中,最经济、应用最广泛的也是将氯消毒作为有效的一种工艺。
但是,在水中氯的作用也是非常多的,不仅仅是能起氧化作用,还能被进行取代或者反应而形成一些卤化物。
形成的卤化物有很多都是诱变剂或者致癌物;在进行常规处理中很多与氯化的剩余产物不能被有效的去除,以致于卤化物增加,突变活性增加了一半多。
再加上现在的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对于水源的污染也很大,进入水体中的有机物质越来越多,对水资源的污染呈微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对于水质的要求随着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水体中的一些由于氯气以及其衍生物产生的副作用产生的危害程度被人们开始重视起来,而如何进行控制是供水企业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前主要的任务就是寻找更加安全的消毒方法。
1.2 臭氧臭氧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是由于其技术复杂、成本昂贵,使应用受到限制。
净水厂二氧化氯饮水消毒技术应用探讨

净水厂二氧化氯饮水消毒技术应用探讨摘要:当今,饮用水质量面对日益严峻形势,应针对污染水体进行高效的消毒作业,确保其持续再利用,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众多的消毒剂中,二氧化氯具有广谱杀菌能力,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和氧化能力且其消毒效果不受PH 值得影响,并且在净化过程中基本不生成有害的卤化物,已经有了普遍的应用。
本文在此从二氧化氯的消毒机理出发,对二氧化氯饮水消毒技术在净水厂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二氧化氯;饮水消毒技术;消毒机理一、二氧化氯概述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并带有一种与氯气或臭氧类似的特征气味,其分子式为ClO2,分子量为67.45。
二氧化氯以自由基单体存在,氯-氧键表现出明显的双键特征,键角为117.5°,键长为1.47A。
比重为3.09g/L (11 ℃),熔点-59.5 0C,沸点9.9℃ (压力为731 mmHg时的沸点)。
在20℃和30 mmHg压力下,二氧化氯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9g/L。
在水中能被光分解,与氨不起反应。
二氧化氯的浓度达到14mg/L时,它的刺激性气味就被人们察觉;45mg/L时,明显地刺激呼吸道;另外,二氧化氯具有危险性,当空气中二氧化氯体积浓度超过10%时就会有爆炸的可能。
当然二氧化氯溶解在水中并无危险。
二氧化氯的挥发性较大,稍一曝气即从溶液中逸出。
温度升高、曝光或与有机质相接触,也会发生爆炸。
因此,二氧化氯的保存必须小心,应避免日照,实际应用中,现制现用。
二氧化氯能够有效处理水体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并且能够有效去除其中的铁离子、锰离子等。
同时二氧化氯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够和硫化氢反应生成沉淀硫单质,降低硫离子对水体的污染,并且能够和水中的金属离子迅速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沉淀,高效去除金属离子。
传统的氯气消毒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生成各种氯代有机物等有害物质,但应用二氧化氯能够很好的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其主要是通过氧化作用和有机物反应,从而很好的解决了氯代有机物污染水体的问题。
浅谈中小型水厂消毒净水工艺

用于 自来水的消 毒为05 . g 。根据 < .~1 m / 3 L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的规 定 ,水 中余 氯残留量在管 网中不低于0 m /。实 际投 加量应根据管 . g 1 L 网余氯试验 确定。配药操作时一定先放足清水 ,再加入固体制剂,最 后加活化剂。按 自来水2K 吨为例 ,先 以5 g " ( 砌 -氧化氯兑水lo g K o 溶 K
二氧化氯消毒饮用水 的特点是具有广谱高效 、快速杀菌的效果; 与有机物反应不会 生成致癌性物质 ;能有效地破坏酚 、硫化物、氟化 物和 其它 有机 物 ,能有 效地 灭藻 ;不受 P 值 影响 ,对 人体无 附作 H 用 ,处理后 的水无异味 ;对水 中F“ e 、Mn和异味 、色具有较好 的去 “
解 ,加入活化 剂盐酸25 g . 活化2mi ,稀释至30 g K 0 n 后 2K 做为进行 自来 水消 毒液使用 。 () 3 二氧化氯稀释和操作 过程中的安全注 意事项。严禁将 固体 二氧化 氯与活化剂直接混合 ,否则容易产 生爆炸 ;固体 二氧化氯与清 水为1 嘴 比例溶解 ;稳定性 二氧化氯与活化 剂盐酸为二元包装 , :2 分别堆放 ,不能混合 。并放置阴凉处保存 ;如遇 突然停 水或出现异常 情况 ,应立即停止药剂使用 , 并及时报告。 。
饮用水水质安全 和技术指标 , 别是 强制推行实施 《 特 生活饮用水卫生 标准 》G ,55-06 BI7020生活饮用 水标 准 , 求水厂在 不影响正常 供水 r ' 要
和水质安全的基础上对老工艺 改进 , 高水质 。为此 ,2 0 年开 始采 提 04 用二氧化 氯消 毒杀菌工艺 ,经过6 的生产运行 ,水质安全可靠 ,完 年 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准 ,下面介绍我校 自 来水厂二氧化氯在 饮用 水 中的消毒杀菌 工艺实践 中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
给水厂水质净化技术探讨

给水厂水质净化技术探讨水质净化是指对水体进行处理,使其符合特定的水质标准,为人们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水厂作为水资源处理和供应的重要单位,负责对原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无机盐和微生物等污染物质,得到符合水质标准的净水。
本文将探讨给水厂净化水质的技术。
常见的水质净化技术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物理净化技术主要是通过筛网、絮凝剂和过滤介质等物理手段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常见的物理净化设备包括格栅、沉砂池、混凝沉淀池和过滤器等。
化学净化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
常见的化学净化方法包括氧化、沉淀、吸附和离子交换等。
生物净化技术则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
常见的生物净化方法包括生物滤池、微生物处理系统和紫外线灭菌等。
对于不同的原水来源和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净化技术至关重要。
对于浑浊度较高的水源,宜采用物理净化技术,如格栅、沉砂池和过滤器等,先去除悬浮物和颗粒物,再进行化学和生物处理。
对于含有有机物较多的水源,应采用化学净化技术,如氧化、沉淀和吸附等,去除有机物和有害有机物。
对于含有微生物较多的水源,应采用生物净化技术,如生物滤池、微生物处理系统和紫外线灭菌等,去除微生物和病原菌。
水质净化技术的集成应考虑到成本、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在选择具体的净化技术时,应全面考虑工艺设备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净化效果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应注重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和应用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提高净化效果和运营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水质净化技术在给水厂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水源特点、水质标准、技术方案和投资效益等因素。
准确把握水质净化技术的前沿动态,不断提高水质净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对于保障水资源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饮水具有重要意义。
给水厂水质净化技术的探讨涉及到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等各种技术手段。
根据不同的原水特点和水质要求,选择合适的净化技术,同时关注成本、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净水厂常用的水处理消毒技术浅议
发表时间:2016-10-28T10:27:16.9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4期作者:赵海明
[导读] 摘要:随着各种化学试剂的出现,净水厂对于水质的消毒也越来越重视,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不断形成个多种多样的水处理消毒技术,每种消毒技术都各有自己的特色。
本文主要对于净水厂中常用的集中水处理消毒技术进行简单分析。
哈尔滨供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随着各种化学试剂的出现,净水厂对于水质的消毒也越来越重视,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不断形成个多种多样的水处理消毒技术,每种消毒技术都各有自己的特色。
本文主要对于净水厂中常用的集中水处理消毒技术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字:净水厂;水处理;消毒技术;
随着水资源的紧缺,我国对于污水的二次利用越来越重视。
要保证对于污水的二次利用,就要首先对于水质进行净化处理。
在传统的城市净水厂中,主要应用了氯进行污水的消毒处理,但是由于氯在污水消毒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氯乙酸等有害物质,所以近些年出现了很多其他替代氯进行污水消毒的技术。
1、水处理消毒的重要性
现阶段进行城镇供水的主要水源,是地下水或者地面水,但是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地面水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化学试剂和工业污水的污染,就算经过了混凝沉淀以及净化等方式进行了处理,但是也不可能对于水源中的细菌等有害物质全部清除。
对于地下水来说,如果距离地面较近,依旧会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导致水源中含有很多有害病菌,如果引入人体,就会导致人体受到有害细菌的侵袭。
并且在自来水进行运输的途中,也会导致水质受到污染,所以如果想要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就要对于水质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细菌等有害治病细菌的传播。
而且在进行消毒处理的时候,要确保消毒液与水分接触时间超过半小时,在自来水出厂的时候,也要确保自来水管道的管道末尾位置存留一定的消毒液,以避免自来水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确保人们的用水安全。
2、传统氯消毒技术
2.1氯消毒原理
传统的净水厂最开始都是应用氯进行水处理的消毒,其消毒原理十分简单,主要是通过氯溶于水后,产生的HOCl来进行消毒工作。
HOCl作为一种很小的中性分析,可以很好地穿透至水质中的细菌内部,从而对细菌进行氧化操作,或者是改变细菌酶的蛋白质结构,从而消灭有害细菌,净化水质。
在对病毒进行处理的时候,主要是破坏病毒的核酸,从而消灭病毒。
在水中投入氯之后,主要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Cl2+H2O=HOCl+H++Cl-
OCl-+H2O=HOCl+OH-
HOCl、OCl-自有氯的一种,HOCl的消毒效果更好,所以将氯放入污水中,可以很好地与水中的氨氮等进行化学反应,进而达到消毒效果。
2.2氯消毒的应用
氯消毒现阶段主要应用在城市污水的消毒处理中,其较为经济,所以成为了应用最为广泛的消毒技术,在氯消毒技术中,较为常用的是液氮消毒法和次氯酸消毒法,这两种消毒方法相比较,液氮消毒法更为普遍。
液氮消毒法主要是应用固定传送系统的传输,来实现对于污水的消毒处理,操作过程较为简单,并且处理投资较低,并且在实际使用中,进行水处理的消毒工作完成后,水中还会残留一定的液氮,保证了对于水质的剩余消毒能力。
所以液氮消毒技术也就成为了现阶段最为常用的消毒技术。
但是液氮唯一的使用缺点是,对于一些病毒和芽孢的处理效果不好,并且在使用中会出现臭味,刺激人们嗅觉。
3、二氧化氯消毒
3.1二氧化氯消毒的原理
二氧化氯是国际上公认的含氯消毒剂中唯一的高效消毒剂(灭菌剂),它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真菌、分枝杆菌和病毒等,其对微生物的杀灭机理为:二氧化氯对细胞壁有较强的吸附穿透能力,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含巯基的酶,还可以通过快速地抑制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来破坏微生物。
二氧化氯具有易挥发、易爆炸的特点,故不宜贮存,以现场制取和使用为主。
用于水处理领域的小型化学法二氧化氯发生器主要有两种:以氯酸钠、盐酸为原料的复合型二氧化氯发生器和以亚氯酸钠、盐酸为原料的纯二氧化氯发生器,其中前者应用最为广泛,主要的反应是:
NaClO3+NaCl+H2SO4=ClO2+1/2Cl2+Na2SO4+H2O
5NaClO2+4HCl=ClO2+5NaCl+2H2O
3.2二氧化氯消毒的应用
二氧化氯是国际上公认的广谱高效的氧化性杀菌剂,在污水处理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二氧化氯作为强氧化剂,可广泛应用于含氯、酚、硫、有机物、金属离子等工业废水处理以及医院、生活污水杀菌消毒和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等。
二氧化氯消毒具有不受pH影响、易溶于水、投加量少、残留量少、投资少、产率高且在水中滞留时间长,能杀除和抑制细菌,在一定的范围内,杀菌能力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特点,但易爆,只能现场发生、使用,设备复杂,操作管理要求高,成本较高,仅有20%的二氧化氯在消毒过程中被利用。
二氧化氯消毒仅适用于较小规模的污水处理厂。
4、紫外线消毒
4.1紫外线消毒的原理
根据生物效应的不同,将紫外线按照波长划分为4个部分:A波段(UV—A),又称为黑斑效应紫外线(400-320nm);B波段(UV—B),又称为红斑效应紫外线(320-275nm);C波段(UV—C),又称为灭菌紫外线(275-200nm);D波段(UV—D),又称为真空紫外线(200-100nm)。
水消毒主要采用的是C波段紫外线。
微生物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反应,破坏微生物的核酸,使其失去活性。
细胞的DNA和RNA吸收短波UV发射的高能量,吸收波长大部分在200-275nm范围内的UV能量,这将导致在临近的核苷之间形成新的结合物,在核酸内创造了双结构或二聚物。
DNA中的胸腺嘧啶经过光化学的破坏,相邻的嘧啶产生二聚作用。
细菌和病毒菌素的DNA中多数胸腺嘧啶二聚物的形成阻止了复
制和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4.2紫外线消毒的应用
由于传统的氯消毒会产生副产物,20世纪70年代,随着对氯消毒产生的副产物的分析与研究,发现氯与水中某些有机物会产生大量的卤代烷和氯化有机物,使得处理后的污水中各类氯化有机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氯气和氯的衍生物消毒的副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积极寻找替代氯的更安全、更优越的新型消毒剂,紫外消毒已成为今后污水处理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
现代紫外消毒除了可以消毒小水量,也可以消毒大水量。
目前,紫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最大已达到每小时6万吨。
古交给排水公司污水处理厂采用紫外消毒,日处理污水2万吨,1990年建厂以来,共处理污水6000多万吨。
应用紫外线消毒设备后,污水消毒提高了古交电厂的用水安全性。
污泥消毒后,污泥农用有了保证,打开了销路,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紫外线消毒技术具有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杀菌效率。
当紫外强度为3×104μW/cm2时,紫外线对细菌、病毒的杀菌作用一般在一秒以内。
由于紫外线消毒技术不加入任何化学药剂,因此它不会对水体和周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不会改变水中任何成分,使用简便、安全、快速,易实现自动化,不会产生任何对人类及水中生物有毒害成分的副产物,对保护环境和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积极的意义。
不过,紫外消毒电耗大,紫外灯管和石英套管需定期更换清除。
5、结论
在多种的污水消毒技术中,大多数的消毒技术在应用的时候都会有有害副产物出现,所以会造成虽然对污水进行了净化,但是同时也对水造成了二次污染,或者是影响了空气质量。
所以很多净水厂在进行污水的消毒工作时,会进行多种消毒方式联合消毒的方式,以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确保水质,也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同,董红敏,陶秀萍.畜禽养殖污水消毒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
[2]濮晨熹.城市污水处理厂消毒技术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