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合理应用

合集下载

探究分析双歧杆菌在儿科临床及保健中的应用效果

探究分析双歧杆菌在儿科临床及保健中的应用效果

162及保健中的应用效果马建刚目的:对双歧杆菌在儿科临床及保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来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00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双歧杆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患者无论何种疾病类型治愈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

另外,双歧杆菌具备一定的保健作用,确保婴幼儿体内所需营养、调节肠道功能、治疗皮肤病,同时还能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

结论:将双歧杆菌运用到儿科临床治疗及保健当中,安全系数高,加快患儿恢复健康,具备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对于医院来说,儿科是非常重要且特殊的科室,在儿科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仅要予以常规治疗,同时应该注意补充营养,以加强患儿机能的益生菌需求,促使患儿快速康复。

双歧杆菌是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杆菌,并且儿童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与其健康和营养情况密切相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来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00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名。

对照组中男性患儿为30名,女性患儿为20名;实验组中男性患儿为29名,女性患儿为21名。

年龄最小患儿为6个月,最大患儿12岁,平均年龄为(5.48±1.16)岁。

根据疾病类型来看,上述患儿主要为消化不良、便秘、脂肪泻以及急性腹泻。

纳入标准:①年龄未超过13岁。

②所患疾病属于儿科常见疾病类型,并且两组患儿的疾病类型无统计学差异。

③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对双歧杆菌过敏或者存在对其使用禁忌证。

②配合度不高。

③临床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对照组:根据不同患儿病情予以对症常规治疗。

实验组:在予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双歧杆菌治疗,并根据病情对口服量进行明确。

1.3 观察标准对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并对双歧杆菌的保健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解读PPT课件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解读PPT课件
利用先进的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深入研究益生菌的基因组成和代谢途径,为新型益生菌的筛选和开发提供理论 支持。
益生菌与肠道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研究
关注益生菌与肠道内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解析益生菌在肠道微生态中的调控机制,为设计更加符合生理需求的益 生菌产品提供依据。
针对不同疾病的特异性益生菌开发
针对不同儿科疾病,如腹泻、便秘、过敏等,开发具有疾病特异性的益生菌产品,提高治疗效果。
本次指南解读核心内容回顾
益生菌定义及分类
明确了益生菌的概念,并对其进 行了分类,包括乳酸菌、双歧杆 菌等多种类型。
益生菌儿科应用适
应症
详细阐述了益生菌在儿科领域的 应用适应症,如腹泻、便秘、消 化不良等。
益生菌使用注意事

强调了在使用益生菌时应遵循的 原则和注意事项,如选择合适的 菌种、剂量和疗程等。
安全性评估
益生菌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安全性较高,但仍需关注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等不良 反应。
过敏性疾病
益生菌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作用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少过敏原的暴露和吸收,降低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
益生菌种类与剂量选择
针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推荐使用鼠李糖乳杆菌、双歧杆 菌等益生菌种类,剂量需根据患儿年龄、过敏史和家族过
提高临床医生和家长对益生菌认识水平
加强宣传教育
建议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对临床医生和家长关于益生菌的宣传教 育,提高其对益生菌的认识和了解。
培训专业技能
鼓励临床医生和家长参加益生菌相关培训课程和研讨会,提高其专 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分享经验案例
促进临床医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益生菌使用的经验案 例和治疗成果。
精准医学在益生菌儿科应用中前景展望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的度不断提高,益生菌作为一种有益微生物,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认可。

本文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循证指南,以期为儿童的健康保障提供更多帮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益生菌作为一种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等多种方式,对儿童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特别是在儿科领域,益生菌的应用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

儿科患者常常面临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益生菌的适当应用有助于改善这些状况。

例如,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够有效地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缓解腹泻症状,减少住院时间。

同时,益生菌还可以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然而,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对于使用剂量方面,不同年龄段、不同病情的患儿所需益生菌的剂量存在差异。

部分患儿在使用益生菌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腹胀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务人员需要遵循正确的临床应用原则。

针对剂量问题,医务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实践中,可以参考相关循证医学研究的结论,如根据《益生菌儿科应用循证指南》中的推荐剂量进行调整。

针对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注意观察患儿在使用益生菌过程中的反应情况。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医务人员还应对患儿的家族史、过敏史等进行了解,以避免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和正确的临床应用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益生菌在儿科治疗中的作用,为儿童的健康保障带来更多的福祉。

为了确保益生菌的安全和有效性,医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循证指南。

家长在给孩子使用益生菌产品时,也应注意遵循医嘱,合理选择和使用益生菌制剂。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浅析益生菌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浅析益生菌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浅析益生菌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析益生菌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名2~5岁支气管肺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列,两组均常规给予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佐以益生菌治疗,治疗一周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52%明显高于对照组28%(P<0.05);治疗组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情况比对照组显著降低(8% VS 24%)(P<0.05)。

结论:小儿支气管肺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佐以益生菌治疗,比常规治疗的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小儿;益生菌【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6-0112-02支气管肺炎是幼儿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儿童肺炎以细菌和病毒为主要病原体,在发展中国家主要以细菌感染为主[1]。

支气管肺炎患儿常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影响全身免疫反应。

而益生菌有改善肠道菌群继而调节免疫功能,故笔者对我院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早期除抗炎、对症治疗外积极佐以益生菌治疗,探讨在支气管肺炎早期使用益生菌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名2~5岁支气管肺炎患儿,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2~5岁。

对其随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50例,年龄2.1~5.5岁;对照组50例,年龄为2.3~5.3岁。

所选病例具备条件如下:①病程均小于5d;②患儿均有发热、咳嗽、气促、肺部湿罗音;③两组患儿胸部X线均显示两肺中下野纹理增多增粗,并有斑、片状模糊阴影。

患儿来院时一般状况良好,均无消化道症状症状。

患儿既往无先天性及免疫缺陷疾病。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益生菌在儿童急性和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

益生菌在儿童急性和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

益生菌在儿童急性和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Anders Paerregaard丹麦哥本哈根H:S Hvidovre医院儿科临床学院,DK-2650 Hvidovre, 哥本哈根, 丹麦“今天你服用益生菌了吗”?尽管很多年前益生菌已被建议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但仍是近十年讨论的热点问题〔1〕。

较为认同的益生菌定义是由Fuller提出的:“能通过改善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的一类活菌,通常作为食物添加剂应用”〔2〕。

综合一系列假设性的意见,追溯到梅契尼可夫时代有趣的观察资料,以及明确的证据,均使我们相信益生菌显然具有无限的治疗和预防作用特征(表1)。

然而,尽管有关益生菌的第一篇论文至少发表了118年〔3〕,有关益生菌对某一特定疾病的治疗效果的证据可信度,文献的读者仍经常处于困惑状态。

有关这一主题,有大量的文献综述,而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PRCT)和其它的随机临床研究(RCT)的文献仍然数量有限,反映出寻证医学文献的相对较少。

表1:有关可以应用益生菌治疗的儿童疾病*●肠道感染-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胃肠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旅行者腹泻●上呼吸道感染●侵袭性新生儿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激惹综合症●乳糖不耐受症●牙齿护理*至少有一篇随机对照研究益生菌的选择和作用模式识别和评价候选益生菌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我们对其作用方式了解甚少。

体液和粘膜免疫反应的激活〔4,5〕以及下调〔6-10〕已有报道。

在伴有粘膜屏障功能缺陷的疾病中,益生菌可以降低肠道的通透性〔11〕。

某些益生菌可以使粘液分泌增加〔12〕,和防止细胞因子诱导的肠上皮细胞的凋亡〔13〕。

相对于已经证明的与其它细菌间比较简单的相互作用,益生菌和宿主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更为重要〔14,15〕。

益生菌很可能不是通过单一的机制发挥其作用。

虽然益生菌治疗特定疾病的相关实验模型仍然没有建立,但署光已经出现。

由于我们对益生菌的作用机制理解有限,用体外研究的方法来评价益生菌意义不大。

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论文

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论文

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论文益生菌,在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保健营养品种类之一。

它作为一种益生菌,被广泛用于改善肠道菌群、增强免疫系统和促进营养吸收等方面。

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益生菌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论文将探讨益生菌在儿科领域的临床应用情况,并对其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一、益生菌在婴幼儿腹泻中的应用婴幼儿腹泻是常见的疾病,给患儿带来不适并影响身体健康。

多项研究表明,益生菌对于婴幼儿腹泻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益生菌可以减少腹泻次数,缩短病程,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益生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婴幼儿腹泻,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二、益生菌在儿童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引发免疫相关疾病。

益生菌可以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调节免疫反应,并对过敏性疾病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临床应用中发现,长期服用益生菌可以减少儿童感冒、过敏等疾病的发生率,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于儿童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益生菌在儿童肠道功能调节中的效果儿童的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受到饮食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消化问题。

益生菌可以促进有益菌种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种的滋生,维护肠道菌群平衡。

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益生菌常被应用于调节儿童肠道功能,改善消化吸收问题,减少便秘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四、益生菌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营养吸收不良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益生菌可以促进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并增强儿童的消化功能,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

研究表明,长期服用益生菌可以改善儿童的体重增长速度、身高发育水平,对于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助益。

五、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评估益生菌作为保健品,其安全性备受关注。

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益生菌通常为益生菌菌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长期临床实践中未发现严重副作用的报道,且对于婴幼儿、儿童的使用剂量和注意事项均有明确规定。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及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及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及在儿科的临床应用王爱宇(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江苏南京 210008)摘要:对益生菌的定义、分类、临床应用标准进行分别阐明,对其作用机制包括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免疫调节、非免疫防御机理进行分析,并对其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包括新生儿黄疸的防治、消化系统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婴儿期营养进行介绍,旨在使广大儿科医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益生菌制剂,使此类药更合理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益生菌;临床应用标准;作用机制;儿科益生菌(益生素,p r obi otics)是有益于宿主健康和/或生理功能的含有足够数量的非致病性的特定的活菌(包括其成分和产物)制剂。

其摄入宿主体内后,通过改善宿主肠道等黏膜表面的菌群或酶的平衡、刺激机体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力而产生超过固有基础营养价值的有益作用。

益生菌近年来无论作为健康食品还是治疗制剂均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备受瞩目。

用于临床的益生菌应该满足以下标准:(1)有益的生理作用。

(2)益生菌株是人体内正常菌群的成员、或是能调节体内正常菌群平衡对人体无毒无害的一些外来细菌。

(3)菌种具有稳定的生物学、遗传学特性。

(4)菌种能保持稳定的活菌状态,适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5)人可以安全使用。

(6)耐受酸、胆汁的作用。

(7)能黏附、定植在肠黏膜。

(8)能够产生抗微生物物质。

目前国内外的益生菌制剂较多,多菌种制剂大多是以乳酸菌、双歧杆菌为主制成,除此以外还有酵母菌、肠球菌、芽孢杆菌等[1]。

益生菌剂型多样,有片剂、胶囊、颗粒剂等。

1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1.1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细菌是人消化系统中的主要微生物,其中99.9%是厌氧菌。

结肠中细菌含量最高,其中90%以上是活菌。

微生态平衡与身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免疫应答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关。

如果微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条件、年龄、生理状态的改变,医学干预等)则会影响菌种的数量、菌群的组成、定位转移,引起菌群失调。

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

益生菌在儿科临床应用

益生菌在儿科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研究益生菌对于儿科的治疗有着实际意义,可以掌握益生菌的性质和作用机制。

本文重点分析了益生菌运用于胃肠道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作用,从而让广大儿科医生能充分认识到益生菌制剂的相关性能,让此药在临床上的运用更加普遍,特别是在儿童胃肠道疾病的预防与处理上发挥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益生菌;儿童;作用机制;儿童疾病益生菌对宿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且能够让生理功能包含标准数量非特异性病的制剂。

摄入之后能在宿主内利用调整宿主菌或酶的平衡肠道粘膜表面,对人体的特异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产生刺激作用。

我国医学资料研究显示,益生菌在作为保健食品、药物治疗时的运用更广,尤其是对儿科的运用更为多见。

临床上若选择使用微生态制剂,则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具体包括:(1)良好的生理作用。

(2)益生菌属于菌群的一个组成,对体内正常菌群的均衡能起到调节作用。

保证对人体无毒无害的外来细菌数量达到标准值。

(3)具备的生物、遗传特征的物种。

(4)细菌可长期处于良好的状态,满足各类工业生产的要求。

(5)使用后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安全。

(6)耐酸,耐胆汁的作用。

(7)能发挥出黏附效果,定植在肠道黏膜。

(8)是能够制造的抗微生物物质。

目前,国内外很多地方都开设了益生菌制剂的代理商,其包括了乳酸菌、双歧杆菌、酵母菌、肠球菌、芽孢杆菌等[1]。

1益生菌的作用机制益生菌主要是利用摄取一定的活菌,其能有维持人体的健康,改善身体组织的各方面功能。

益生菌又被称为“友善细菌”,主要特点为能活着到达小肠,且限制有害菌在肠内的繁殖,改善肠道的运动,以此增强肠道的机能,对排便可实现完善调整。

2益生菌对儿童生理作用①对腹泻既有治疗效果,又可作为防范药物;②对不耐乳糖症状有改善效果;③防止阴道出现感染;④促进人体免疫力增强;⑤调整过敏反应;⑥减少血清胆固醇;⑦防止癌症和抑制肿瘤生长。

3益生菌儿童疾病中的应用3.1小儿腹泻病:医学资料研究显示,腹泻病在儿科中是一种多见的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噬菌体-肠道菌群-年龄相互关系
Contribution of phages to gut microbiota development through human aging
肠道菌群的功能
分解代谢/生物转化
发酵
抗性淀粉
降解、解离
蛋白质
SCFA
水解作用
植物雌激素
芳香族物质裂解
异生物质 药物、毒素
木酚素
• 成人型HRB
---分布于成人肠道的菌种如青 春双歧杆菌(B. adolescentis)、假链双 歧杆菌(B. pseudocatenulatum)、链状双 歧杆菌(B. catenulatum)、长双歧杆菌 (B. longumsubsp. longum)等
• 动物双歧杆菌(B. animalissubsp. animalis)
FAO, Probiotics in food. Food Nutr. Pap. 2001, 85, 71.
• 2012年FAO/WHO做修改为: 当给予足够数量、活的微生物时,对宿主
健康产生有益作用。(“live microorganisms that,when administered in adequate amounts, confer a health benefit on the host”)
总标本数量2243
Aguirre de Cárcer D. Sci Rep. 2018;8(1):14069. Published 2018 Sep 19. doi:10.1038/s41598-018-32221-8
婴幼儿核心菌群
婴儿肠道菌群类型:(1)肠道菌群的组成;(2)优势 MICROBIAL BIOMARKERS? 菌群的出现。
Valles Y, Artacho A, Pascualgarcia A, et al. PLOS Genetics, 2014, 10(6).
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 ——受细菌扩散、漂变、分化和选择等4个生态过
程驱动
细菌扩散进入肠道的时间和顺序,会改变其余3个生态过程对婴儿 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或对宿主健康带来长期影响
微生物菌群在免疫系统的诱导、教育和功能中 起着决定性作用
微生物菌群
益生菌 ?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 发育
免疫系统功能
免疫系统的协调
Belkaid Y, Harrison O J. Homeostatic Immunity and the Microbiota[J]. Immunity, 2017, 46(4):562.
优势属水平: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布劳特 氏菌属,普氏菌属,梭菌属和双歧杆菌属 (婴幼儿)
Borja Sa´nchez1, Susana Delgado1.et al.Mol. Nutr. Food Res. 61, 1, 2017, 1600240
人类肠道“核心微生物组”
The human gut phylogenetic core
第六组
第三组 第一组
第四组
第二组
不同组间核心菌群的作用?
microbial markers : (i) microbiota maturation, (ii) Microbial diversity, (iii) presence and abundance of bifidobacteria, (iv) presence and abundance of butyrogenic bacteria belonging to the Lachnospiraceae and Ruminococcaceae families, (v) concentration of SCFAs and pH, (vi) microbial cell wall products.
益生菌的分类
原籍菌制剂: 原籍菌由宿主一定时期特定的解剖部位占位密度最高、
低免疫原性的厌氧菌构成,正常情况下对宿主有益,具有免疫、营养 及生物拮抗等作用。原籍菌制剂包括复合原籍菌制剂和单一原籍菌制 剂。
共生菌制剂: 共生菌指与原籍菌有共生关系,而与外籍菌有拮抗作用
的生理性细菌。
生理性真菌制剂: 不同种类的益生剂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对不同疾
6.5-7.5 10-80 否

真菌
< 1% 10 μm 甲壳素、甘露糖
(PPM、LPM)、
葡聚糖 4.5-6.5 20-30 是

益生菌应用
占位效应 TLRs、凝集素受体的免疫应答不同
在胃肠道中存活/作用部位不同 细菌类益生菌存在将耐药基因转移至病原菌
的潜在风险; 真菌类益生菌可以安全与抗生素同时服用
总菌群的加权相对丰度
相对丰 度最大

乳母喂养下的肠道菌群
葡萄球菌属 链球菌属 短双歧杆菌为主
长双歧杆菌
检测限 丰度
瘤胃乳酸杆菌 Dorea longicatena Dorea formicigen 链状双歧杆菌属
柔嫩梭菌 瘤胃球菌属
生理年龄(月)
肠杆菌科功能:营造肠道无氧环境,致粘膜炎症 双歧杆菌功能:糖发酵、诱导Treg分化成熟,促进免疫均衡发育;维持肠屏障功能; 拟杆菌属功能:糖发酵、维生素合成;促进肠道生理-屏障保护,微血管发育,粘膜下免疫发育 梭菌科功能:糖发酵、促进消化道生理、诱导Treg分化成熟,维持能量平衡
• 强调:每一种益生菌具有菌株特异性,不能推测其他益生菌具有相同作
用,须证明该菌株对宿主健康有效性。
• 证明某一菌株对宿主健康有益作用 特殊作用机制有关联。
Hill, C., Guarner, F., Reid, G., Gibson, G. R. et al.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4, 11, 506–514.
、乳双歧杆菌(B. animalissubsp. lactis)、 嗜热双歧杆菌(B. thermophilum)、假
长双歧杆菌(B. pseudolongum)等
• 功能 特征 HRB VS NHRB
• 合成叶酸 是
部分
• 利用HMO 是

• 降解粘液素 是

• 母乳亲和性

婴儿型 是
黄勤雯, 陈铁涛, 肖金忠. 亲和人体与非亲和人体双歧杆菌之间的生理特征差异[J]. 中国乳品工业, 2018(6).
Subramanian S, et al. Cell (IF=30.410) 2016:161;36-48
双歧杆菌与人乳低聚糖(人乳益生元)
双歧杆菌分解代谢HMOs途径
互喂( cross-feeding )
1
肠道菌群如同一个交 响乐队,通过互喂充 分利用HMOs
2
青春型双歧杆菌不能代谢 HMOs
3 4
LPS:脂多糖; LTA:脂质体酸; PPM:磷酸肽甘露聚糖; LPM:磷脂甘露聚糖; TLR:Toll 样受体 Czeucka D.alimentalphitalphicology 2007;26:767-78。
菌株特异性
Not all probiotics are the same
共性 —大多数益生菌获得来源于发酵乳品或
降解
多种代谢产物
酯化
胺类、酚类
维生素/辅酶因子 生物活性胺类 多聚合物
合成作用
微生物-宿主互动
肠上皮作用 唾液酸化 分泌黏蛋白 营养素受体 调控上皮增生(+/-)
免疫系统 发育成熟 炎症调控(+/-)
Young V B. BMJ, 2017, 356:j831. doi: https:///10.1136/bmj.j831
• 定殖在人体肠道和口腔内的双歧
杆菌被归类为亲和人体双歧杆菌
• 婴儿型HRB
非亲和人体双歧杆菌
• 定殖于动物肠道或其他生态环境
的双歧杆菌被归类为非亲和人体 双歧杆菌
---分布于婴儿肠道的婴儿双歧 杆菌(B. longumsubsp. infantis)、长双歧 杆菌(B. longumsubsp. longum)、短双歧 杆菌(B. breve)和两歧双歧杆菌(B. bifidum)等
放线菌门
拟杆菌门
厚壁菌门
变形菌门
Firmicutes
Bifidobacterium longum/breve
1.婴儿胃肠道微生物群在出生后大约在60到130天之间,经历了一段加速趋同的时期。双歧杆菌丰 度快速增多,厚壁菌丰度降低;130-200天菌群离散度增加,双歧杆菌减少,厚壁菌门增多 2.肠道定植过程的动态特性和个性化。
De E M, Trosvik P. Individuality and convergence of the infant gut microbiota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1).
出生后0-24月婴幼儿肠道种属水平的细菌定植遵循着先后时间顺序
摘要
• 肠道微生态进展概述 • 益生菌的定义以及作用机制 • 肠道菌群紊乱与益生菌的应用 • 益生菌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益生菌的定义变化
益生菌(probiotics) 有益菌(good bug or beneficial bacteria )或固有微生态菌群(microbiota)
第一组:肠杆菌科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组:拟杆菌目和疣微菌目
第三组: Selenomonadales、梭
菌属、假黄杆菌属 、 Subdoligranum、 δ-变形菌纲、脱 硫弧菌属;
第四组:巴斯德氏菌目
第五组:梭菌目为主
第五组
第六组 :梭菌属、
Anaerostipes 、Faecalibacterium、 乳杆菌 属和双歧杆菌属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