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同化和顺应的区别
同化和顺化的概念

同化和顺化的概念同化和顺化,这两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深奥呀?嘿嘿,其实没那么复杂啦!咱就拿生活中的事儿来打比方。
你看啊,同化就像是你到了一个新环境,比如新学校、新公司,你得去适应那里的规则和氛围。
就好像你去了一个全是吃辣的地方,慢慢的你也变得能吃辣了,这就是你被同化啦!你不知不觉就接受了周围的那些东西,变成了和大家差不多的样子。
那顺化呢,就好比你有自己的想法和习惯,但是环境不允许呀,那你就得调整自己。
比如说你本来喜欢熬夜,但是新工作要求你早起,那你就得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让自己顺应这个新的情况。
咱再想想,同化和顺化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那可太常见啦!小时候,我们学着大人说话做事,这就是同化呀。
我们学着他们的语言、行为方式,慢慢就变成了小大人的模样。
可是呢,有时候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小脾气小性子,当和大人的要求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就得顺化,把自己的小性子收一收。
再说到交朋友,你和朋友们在一起久了,是不是也会有同化的情况呀?你们可能会喜欢上同样的东西,有同样的口头禅,甚至笑点都变得一样啦!但有时候呢,为了和朋友好好相处,你也得在一些事情上顺化一下,不能太固执己见咯。
同化和顺化可不是只在这些小事上起作用哦。
想想我们的社会,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也是在同化和顺化吗?我们吸收着其他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调整着自己的一些观念和行为。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同化和顺化就像是我们的两把钥匙。
它们能帮我们打开不同的门,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
要是我们只会同化,那可能就会失去自己的独特性;要是只知道顺化,那又会变得没有主见。
所以呀,我们得好好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同化和顺化其实就像是生活中的一场舞蹈,有时候我们跟着节奏走,有时候我们又要跳出自己的舞步。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正是这样,生活才变得多姿多彩呀!我们在同化中找到归属感,在顺化中学会成长和改变。
这不就是生活的魅力所在吗?我们在同化和顺化的交织中,编织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皮亚杰认知理论:同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认知理论——同化、顺应、平衡皮亚杰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用适应的观点解释个体发展。
(一)同化(assimilation)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的概念,指有机体在摄取食物后,经过消化和吸收把食物变为自己本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皮亚杰把这一名词借鉴到心理学中,用于描述“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皮亚杰,B.英海尔德,1980)。
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表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识的发展,同化经历以下三种形式:1、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相同的重复反应;2、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3、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二)顺应(accommodation)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
顺应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个人观点:在对同化和顺应概念的理解上,我们认为,同化更类似一个量变的过程,是个体知识结构的重复和再认;顺应更类似一个质变的过程,有对于知识结构的扩展和修正,会形成一个新的认知图式。
图式是同化和顺应的基础,顺应的产生以同化为前提。
补充知识:S(A)R公式皮亚杰应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对行为主义公式S→R进行了改造,提出了S(A)R公式。
什么是同化和顺应

什么是同化和顺应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是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2、顺应: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浅论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对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在儿童心理学史上,历来有遗传论与环境论的争论。
遗传论者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
英国的高尔顿曾用家谱法来研究天才遗传的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名人的亲族易成名人,这便足以证明血统有力地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就是说,天才基本上是遗传的。
环境论者持相反的论点。
在他们看来,遗传只是给予了某种可能性,唯有环境和训练才能决定其发展的结果。
有的甚至认为环境决定一切,根本否认遗传因素。
行为主义的创始者华生就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壮的孩子,在我的特别环境里教养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择一个训练,可以使之成为任何专家——医师、律师、画家、企业家,同样可使之成为乞丐盗贼,不管他们祖先的才能、嗜好、品性和种族是怎样。
”①这种自信来自于他用实验方法直接控制环境因素的动物研究。
随着遗传论与环境论的论辩,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放弃了激进的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方的观点吸收到自己的阐释框架中。
也就是说,强硬的遗传论者或环境论者均相应变成了温和的遗传论者或环境论者。
大家都认识到,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有的学者将遗传比作种子,把环境比作土壤。
有土壤无种子固然长不出植物来,有种子而无土壤也不可能发育成长。
顺应和同化的区别

同化和顺应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都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机能,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同化:儿童原有认知图式认为哺乳动物是胎生的、生活在陆地的,了解到马的成长后知道马是胎生,是哺乳动物,将新信息纳入到原结构.
顺应:同样认知结构,了解到鲸鱼并非生活与陆地但也是哺乳动物这个事实后,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再将生活在陆地作为哺乳动物的必要条件,这就是顺应.。
教育心理学:同化与顺应

小编简言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即认知结构;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关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也不起因于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就是同化和顺应,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是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
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认知的学习形式1、同化学习。
与较多的已有知识具有联系的新知识,可以把新知识放在大量的已有知识之中,将它们充分的建立联系,使新知识的意义与旧知识的意义融合在一起,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即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
同化和顺从的概念

同化和顺从的概念同化和顺从,这俩词儿听起来有点高深,可实际上就像咱们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事儿一样。
同化啊,就好比是一群小伙伴在一块儿玩久了,慢慢地都变得差不多了。
你看啊,在一个村子里,要是有一家做了个啥新鲜玩意儿赚钱了,其他家就会跟着学。
比如说有一家开始种一种新的水果,收成特别好,卖得也不错。
过不了多久,村里好多人家都会种这种水果。
这就是一种同化,大家在行为上、生活方式上变得相似了。
在学校里也一样,要是某个班的学霸都用一种特别的学习方法,其他同学知道了,也会试着用这种方法。
为啥呢?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好呗,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把大家往同一个方向拉。
再说说顺从。
顺从就有点像小绵羊听老绵羊的话。
在家里,小孩听大人的话,这有时候就是一种顺从。
比如说爸妈告诉孩子要早睡早起,孩子就照着做了。
为啥孩子会顺从呢?可能是因为他们知道爸妈是为自己好,也可能是怕爸妈生气。
在工作里也有这种情况,新员工刚进公司,老员工或者老板说怎么做工作,新员工往往就会照着做。
这就像是在一条已经开好的路上走,前面的人告诉你方向,你就跟着走。
不过这同化和顺从啊,可不能盲目。
咱先说同化,要是全村人都只种那一种水果,万一市场不好了呢?大家不就都得吃亏?就像一群鸟都跟着一只鸟飞,要是那只领头的鸟飞错方向,进了猎人的陷阱,那其他鸟不也跟着遭殃?所以在同化的时候,得留个心眼儿,得看看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不能看别人干啥就干啥,得有自己的思考。
顺从也是这样。
孩子听爸妈的话没错,可要是爸妈说的有些事儿不合理呢?比如说爸妈不让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只让孩子按照他们规划的路走,这时候孩子还一味地顺从就不好了。
在工作里也一样,要是老板让做一些违背道德或者违法的事儿,员工要是顺从了,那可就麻烦大了。
这就好比是跟着一个坏导游走,他把你带到沟里去,你还不知道反抗。
那我们该怎么对待同化和顺从呢?其实啊,同化里面可以挑好的部分。
就像在一群朋友里,大家互相学习优点。
有个朋友特别会做饭,你可以学他做饭的本事,但是不用完全变成他那样。
同化与顺应—知识运用的两种主要方式

学习语言文字,往往出发点在“知”,而落脚点在“用”。
运用既需要知识,又需要方法。
“同化”与“顺应”,是学习者根据需要提取自己贮存的知识加以运用的两种主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首先要弄清楚语文自学能力的内涵。
具体地说,语文自学能力包含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其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运用者能把经过阅读、多闻、多见而贮存起来的各种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能力。
一个人通过阅读和多闻、多见是否真正获取了知识,检验的方法之一,即是看获取来的知识能不能根据需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力量。
特别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往往是出发点在“知”,而落脚点在“用”。
运用既需要知识,又需要方法。
没有知识,无法运用;不知道方法,就不知道如何运用,而知识和方法,又都需要从“获取知识”中得来,因此培养语文自学能力更需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每一位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时候,要想想:我学的这知识,人家是怎样运用的?待我运用的时候,该如何运用?能否变换一个角度用?学习者根据需要提取自己贮存的知识加以运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同化”,即当要解决的问题与自己贮存知识中的某一知识经验是同类性质时,通过揭示同类事物的意义和作用,把新知识归入已有的相应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加以解决。
举一个初二学生运用“同化”方式解决阅读问题的例子。
学生在学习《我的老师》和《背影》之后,增加了一条有关文章结构的经验:写难忘的人或难忘的事的文章,安排结构时,可以分为“难忘、为什么难忘、永远不忘”三个层次。
待到她阅读《井冈翠竹》时,发现《井冈翠竹》也是写难忘的事的文章,于是她就运用所积累的经验分析《井冈翠竹》的结构。
分析之后,她认为《井冈翠竹》也分为“难忘、为什么难忘、永远不忘”三个层次。
这位学生就是运用了“同化”,把新知识归入已有的相应知识经验系统中,解决了问题。
学生对《井冈翠竹》结构的这一分析,应不应该得到认可呢?尽管《井冈翠竹》的作者安排《井冈翠竹》的层次时,很可能不是这样安排的,许多分析《井冈翠竹》层次的文章,也不是这样分析的,但这位同学运用已有的知识,言之成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就应该予以认可。
同化和顺应的概念

同化和顺应的概念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文化,而同化和顺应成为了两种常见的适应方式。
同化是指一个群体或个体在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或环境时,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思想或习惯,以达到与所接触的文化或环境相似的程度。
而顺应则是指在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或环境时,个体或群体不改变自身的本质特征,但会采取一些适应性行为,以适应所接触的文化或环境。
同化和顺应都是人类适应不同环境和文化的方式,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同化是一种主动的适应方式,它要求个体或群体在接触到不同文化或环境时,主动地改变自身的行为、思想或习惯,以达到与所接触的文化或环境相似的程度。
而顺应则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方式,它要求个体或群体不改变自身的本质特征,但会采取一些适应性行为,以适应所接触的文化或环境。
同化和顺应的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同化通常适用于两种文化或环境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比如移民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或群体需要主动地改变自身的行为、思想或习惯,以适应新的文化或环境。
而顺应则适用于两种文化或环境差异不大的情况下,比如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城市或地区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或群体不需要改变自身的本质特征,但需要采取一些适应性行为,以适应新的文化或环境。
同化和顺应也存在着一些优缺点。
同化的优点是可以帮助个体或群体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或环境,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但同化的缺点是可能会造成个体或群体失去自身的独特性和文化认同感。
而顺应的优点是可以帮助个体或群体在适应新的文化或环境的同时,保留自身的独特性和文化认同感。
但顺应的缺点是可能会造成个体或群体在新的文化或环境中难以融入,从而影响其适应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个体或群体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同化或顺应的适应方式。
如果个体或群体发现自身与所接触的文化或环境差异较大,可以选择同化的适应方式。
如果个体或群体发现自身与所接触的文化或环境差异不大,可以选择顺应的适应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化和顺应的区别
同化和顺应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二者都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机能,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同化:儿童原有认知图式认为哺乳动物是胎生的、生活在陆地的,了解到马的成长后知道马是胎生,是哺乳动物,将新信息纳入到原结构。
顺应:同样认知结构,了解到鲸鱼并非生活与陆地但也是哺乳动物这个事实后,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再将生活在陆地作为哺乳动物的必要条件,这就是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