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道德建设是一件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大事。培养是非分明,有正确荣辱观的公民是社会祥和稳定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建设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千百年来,我国虽然经历过外族入侵和社会动乱,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一个民族的道德建设是继承和发展并重的事业,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展。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传统道德观念在新时代的高度概括和发展。

振兴传统美德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在德育教学中开设修身课,撷取古文经典中的优秀篇章编制教材,恢复读诵经典的传统。读诵经典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一举多得,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新时期德育教学中恢复读诵经典这一沿用千载的德育方法,既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古为今用的好范例。笔者认为将读诵经典纳入德育教学有以下三个优点:第一,古文经典中倡导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第二,读诵经典简单易行,一举多得,是德育的好方法;第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经、史、子、集是德育的好教材。

第一,古文经典中倡导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古文经典集中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四书五经深刻地论述了“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德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精辟地提出德育要从家庭开始,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作为良好家庭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建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伦理规范。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一直是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其所提倡的美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核心。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尽管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是“孝、悌、忠、信”的做人原则不能丢弃,“礼、义、廉、耻”道德观念不能淡忘。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家庭幸福融洽,社会祥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读诵经典简单易行,一举多得,是德育教学的好方法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熏陶,从小开始,先入为主,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因为品德教育的这些特点,古圣先贤开创了读诵经典这一简单易行,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

(第一)因其简单易行,故能从小开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国自古就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而且还形成了完整的蒙学理论,其中的许多观念至今仍然颇具启迪意义。古人提出“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清?陈弘谋《养正遗规》)。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在其《训蒙大意》中说:“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基于这些认识,古圣先贤选取故事、警句和嘉言懿行,以诗歌的形式专门为儿童编写了《三字经》,《童子礼》,《弟子规》等启蒙经典,使儿童在心灵最单纯的时期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蒙学经典语言浅显,韵律明快,丰富多彩,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故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启蒙教材,广为习诵。

(第二)因其简单易行,故能持之以恒

经过蒙学经典的熏陶,儿童不仅初步培养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及和悦的性情,而且还熏染了读书的意识。古文经典韵律优美,出口成颂,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中,行住坐卧,随处可读。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养成读书的习惯后往往手不释卷,兴趣盎然地学习更多经典,而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而成。《大学》有云:“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在人生旅途中,阅读经典不仅能启发美好的德行,而且还有净化心灵,抵御精神污染的功效。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良好的德行和渊博的学识都因持之以恒的学习而成就。

(第三)因其简单易行,故能推广普及

德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在普及,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礼记?学记》开篇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强调教化人民,移风易俗,一定要从普及德育入手。我国各地发展水平不一,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也不尽相同,读诵经典的德育方法对硬件设施无特殊要求,所以能够在全国推广;另外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开创有当地风格特点、形式多样的读经活动,从而使德育不仅在学校中得到普及,而且还辐射影响到周围的社会。

(第四) 读诵经典集性情培养,道德教育和艺术熏陶于一堂,是素质教育的好方式

我国不仅有悠久的德育传统,而且还有科学的德育理念。传统德育教学非常注重熏陶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古圣先贤为青少年开创了读诵经典这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是他们在经典的集结和选择上却是精益求精,在形式上荟萃了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生动活泼等众多优点,在内容上涵盖了性情审美,礼仪举止,人生智慧和道德情操等广泛领域,非常注重儿童心智和品格的全面培养,以期种种美德相得而益彰。

儿童和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和可塑性最高的时期。古圣先贤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科学地总结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德育理念,从幼儿开始直到成人冠(笄),通过读诵经典这一简单易行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培育出有和悦的性情,端正的心性,高远的志向和仁厚的德行的年轻一代。阅读经典不仅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其中的格言警语和历史故事更有启发心智的功效。儒家教育重在启发智慧,培养“举一反三”的自我学习能力。儒家六艺,经史子集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经验和智慧,从礼仪举止到待人接物,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安邦,无一不有精辟而睿智的论述,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

古文优美如诗的文章还是文学艺术的瑰宝。阅读经典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一个新的意义,就是从小培养阅读和欣赏古文的能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经史子集的作者都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们不仅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还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古文经典几乎篇篇都是作文的典范,如《史记》就有“无韵之离骚”的美誉。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主要来自这些经典,因此阅读古文还是学习隽永简洁的汉语艺术,提高语文表达能力的不二方法。

实践证明读诵经典是非常成功的德育方法,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千百年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品行,还学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也打下了牢固的文学基础,一步一步成长为文德茂盛的龙的传人。

第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文经典是德育的好教材

(第一)传统德育经典内容全面,是因材施教的好教材

道德教育是一项综合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德育的目标不仅是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还要积极地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是客观与主观,意志与行为并重的教育,而且各种品德之间还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道德教育的这些特征使得德育在教学方法上有别于其他科目。物理教学需要热、声、光、电条目分明地授课,而德育中的种种美德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爱国主义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敬老爱幼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人往往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也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往今来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大多都是忠孝之人。再例如一个树立了高远理想的人还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因为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种品德的人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并最终取得成功,所以曾子告诉我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另外道德观念还深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和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理想的德育教学要能够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取长补短。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培养成品行端正的有用之才,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因材施教。正是由于德育的这些特点,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古文经典就自然成为德育的理想教材。其优点在于经典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每个人都能够在读诵的过程中各取所需,而其中感悟最深的论述也就成为最有启发,最有针对性的教导。

读诵经典的这个优点在普及公共教育的今天意义尤其明显。要求德育课的老师对一个班级的三十甚至是四十个学生都因材施教是勉为其难的,简单生硬的说教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而读诵经典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仁义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仁者爱人”,进而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见义勇为”,“见得思义”,孔子的这些教导也是今天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论语》中,孔子针对不同的人和背景,有二十四次讲到“义”,而谈及“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九处之多。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孔子在教导学生的时候能够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今天当我们读诵这些经典的时候,也有如当时孔子的学生,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答案。另外经典之中不仅有对问题的直接论述,而且还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读后令人终身难忘。比如在《论语》中就有一则:“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短短十二个字,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儒家“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经典正是通过这些循循善诱的启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既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德育宗旨,也是

经史子集的共同旨趣。数千年来,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修养,简洁的语言文字记录下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思想文明和道德规范,辑录成书,册册卷卷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了使青少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重要的知识,历代学者又以无限的爱心和民族责任感,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精心编撰了适合少年儿童读诵的教材。可以说这些经典构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德育百科全书。自古以来,父母师长无不以四书五经作为青少年德育启智的教材。究其原因,实在于“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务求子女通过四书五经的熏陶“茂正其德而厚其性,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之务利而避害”,成为有道德,有理想,善于思考而又明辨是非的正人君子。古圣先贤高瞻远瞩的选择不仅保证了中华文明的代代相传,也为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和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第二)以经典作为教材能够更好地借鉴古人睿智的德育思路

我国传统德育思路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循序渐进,由迩及远,推己及人,注重落实;第二是注重显明人性本具的美德,从小培养自尊自重之心;第三是将道德教育与启发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行的培养成为自觉的行为。读诵经典的德育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在新时期的德育教学中很好地发扬这些特点。

程子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在儒家经典中,由迩及远,推己及人的教导比比皆是,而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教育孝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基石。古圣先贤不约而同地教导孝道,其原因不仅在于孝亲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而且还是其他众多美德的源泉。《后汉书》云:“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序言说:“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充分说明孝悌之道虽然始于家庭,其更广大的功用乃是以个人良好的德行培育淳厚的民风,进而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

在新时期的道德教育中,弘扬孝道仍然是移风易俗,提升社会风气的最好途径。孔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德育贵在实践,在中小学德育课中教导孝道,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内容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身体力行,养成习惯,同时也为培养其他美德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孝敬父母的观念在我国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弘扬孝道可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得到家长的肯定和支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弘扬孝道自古以来都是事半功倍的德育之道。

现在谈传统德育思路的第二个特点。古人云:“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儒家育人注重显明人性本有的美好品德,以先入为主的方式,使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培养起自尊自重之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因此蒙学经典《三字经》开篇就引用圣人之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目的就是要先入为主地培养起儿童的自尊自重之心,因为人有了自尊自重之心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会努力上进,才会培养出“浩然之气”。自尊自重的反面就是自暴自弃。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更进一步指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由此可见从小培养自尊自重之心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传统德育思路的第三个特点是将道德教育与启发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智育纳入德育是古圣先贤非常睿智的认识,因为只有启发智慧,才能够提升觉悟,从而使德行的培养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孔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说明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体悟到道德的重要意义,并接受圣贤的教导。在这一点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我国古圣先贤不谋而合,他说:“其实呀,一切美德只可以用一件东西来交易。这是一切交易的标准货币。这就是智慧。不论是勇敢或节制或公正,反正一切真正的美德都是由智慧得到的”(见《柏拉图斐多》)。

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是由两个概念组成的,一个是“道”,一个是“德”,因此道德教育同时包括“道”和“德”两种教育,而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也是开启智慧的过程。“道”者路也,“德者得也”(见《管子》),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生动说明道德是人人所必需的品格。

古文经典中对“道”与“德”之间关系的论述不胜枚举,《大学》有云:“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教导我们:“君子忧道不忧贫”。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谈论做人之道,为官之道,经商之道,对于所有这些题目,良好的道德教育都能给予我们正确的答案和启示。我国自古就将“五福临门”作为幸福美满的象征,《尚书?洪范篇》说福有五种“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由此可知喜爱美好的德行本身就是最

重要的一种福气。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古文经典谆谆教诲我们的就是仁、义、礼、智之道,并以言近旨远的道理和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美好的德行是事业成功,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第三)读诵经典是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方法

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海内外中华儿女都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而学习古文经典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途径。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达之士。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凝聚国家人民,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巨大力量。炎黄子孙历经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孕育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是根本所在。古人云“积厚者流泽广”,儒家思想强调“厚德载物”,“有德者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有容乃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这种以人为本,包容天下的精神是儒家道德观念的核心,亦是泱泱大国风范的源泉。当前全球化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的竞争,也是价值观和文化的竞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软实力。

民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上下求素、流血牺牲的奋斗过程中历练而成的,是炎黄子孙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文化之中和道德观念之中,并由古圣先贤精心记录于经、史、子、集之中,读诵古文经典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方法。

(第四)客观地认识古文经典和传统文化

毋庸讳言,与人类其他思想家一样,我国古圣先贤的理论也不是完美无缺,囿于时代的原因,其中的某些形式和内容还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尽管如此,如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古文经典,我们会发现经典中的大多数内容在今天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所倡导的众多美德代表了人类永恒的道德观念。经典中的不足之处瑕不掩瑜。

笔者愚见,对于经典中某些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的观点不仅无需回避,而且可以进行讨论,使之成为培养青少年思辨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好教材。事实求是和一分为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论语》中孔子就给他的学生做出了好榜样。孔子反对“求全责备”,强调“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孔子也从不掩饰自己的错误,当有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并不避讳人们对孔子的批评,因此还留下了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事例再次说明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老师,所以我们对待古文经典的态度也不能因噎废食。

客观认识传统道德观念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就是要将形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与后来宋儒理学所阐释的儒学义理区分清楚,因为二者之间有很大不同。

以“礼”之一项为例,先秦儒家经典中阐述的“礼”的精神原貌与后来封建礼教中的“礼”大相径庭。荀子曰:“古人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史记》中记载了汉高祖时一位重要的儒家学者叔孙通对“礼”的论述,他说:“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由此可见四书五经等先秦儒家经典注重教导的是“礼”的精神而不是具体形式,因此古代社会有古代社会的“礼”,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礼”,不同时代虽然“礼”的形式不同,但是“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的原则古今并无不同,其根本在于人道经纬万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当今世界盛行的享乐主义导致人们在社会中巧取豪夺,对大自然则无节制地攫取,因此造成天灾人祸此起彼伏,生态平衡岌岌可危。儒家文化中“礼”的观念在发扬勤劳节俭的美德,对治奢侈浪费的风气方面很有现实意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管子曰:“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在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今天,恢复儒家重“礼”的传统不仅有助于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而且还能够加强公民的自律意识。古人云“夫礼禁未然之前,法行已然之后”。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深刻地阐明人人知法守礼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另外对于经典中的某些观点即使有分歧,也可以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比如孟子提出:“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尽管长期以来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孟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既有的现象,甚至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在全球竞争的今天,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和科技,他们的经济战略是将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品牌建设等“劳心工作”留在本国,赚取丰厚的利润,而将生产加工等“劳力工作”放到外国,利用国外的廉价劳动力。西方人也有一个谚语,是说“社会的进步往往是由…懒人?推动的”,其实也有一些道理。比如为了改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生产方式,人们发明了各种农业机械,为了减轻家务负担,人们发明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在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将有越来越多的“劳力”工作被“劳心”工作所取代,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更教导说要:“作新民”。由此可见今天选取古文经典作为德育教材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这也是古圣先贤的本意和初衷。

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科技创新,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只是到十八世纪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才使得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原因与中国的文化无任何关系,而责怪自己的语言文字更是毫无根据。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弘扬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一个新的历史作用就是为我们建设多元文化社会,提升民族素质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保障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处于主动地位,积极而又有选择地吸收优秀外来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文化多样性在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帮助开阔人们的心灵和视野,使人们能够触类旁通,从而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多元文化在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将促进文化多样性作为指导移民政策的原则,而且不约而同地扩大吸引来自中国的移民。这种认识从另一个侧面再次印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兼容并蓄,容纳百川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不仅不能妄自菲薄,而且还要认真研究和大力弘扬,其重要意义在于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文化都是我们构建多元文化社会,提升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根基。

事实上,西方社会亦早已认同儒家思想,美国1984年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近年来日、韩、越南等国更重新认识到了汉字的优点和重要意义。伴随华人世界的快速发展,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和热情,所以当前还是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的大好时机。

儒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天人合一”的观点,在社会生活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想文化上主张“和而不同”的原则,所有这些见解时至今日仍然是人类思想文明的最高成就,是解决当前人类自身,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不同宗教之间的问题的指南。儒家思想所宣扬的忠孝、正直和完整的人格是个人身心乃至人类社会健康成长的基石。“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思想明确反对霸道,提倡社会成员各尽所能,相互尊重。其参赞天地,化育生民,合和万国的王道理念对今日处理国际关系依然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在伟大的祖国日益富强的新时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不仅向世人清晰地传达了炎黄子孙的世界观,同时也明确地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弘扬中华文明,首先就要认真地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美德,进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开设修身课,撷取古文经典中的优秀篇章编制教材,复读诵经典的教学传统,不仅是新时期道德教育的一个好方法,而其还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途径,实为一项一举数得的大好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853766.html, 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作者:刘波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3期 【提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去学会如何生存、学习以及为人处世。鉴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将对小学教育阶段如何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教学重要性 传统文化作为流传至今仍生生不息的文化结晶,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着明显的文化传播属性,尤其是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能够让他们充分了解传统历史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从而立志成长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刚健有为、和为中、崇德利用、天人和谐的基本思想;二是重视人的修为,轻视对客观事物探索的价值取向;三是重视家族、血源的家庭伦理本位价值观。在小学教育教学当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让小学的教育目标更为清晰,以“礼”为基础,以“德”为主线,去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宽容的为人处世态度,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都会产生正面且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通常对于与其兴趣爱好相投、新颖具有趣味性的事物会产生极大的好奇,而对于过于抽象的概念则不敢兴趣。所以在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我们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侧重内容的形象性与趣味性,进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譬如,许多小学会要求学生学习《三字经》中的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故事,去告诫小学生许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规》中更有许多对人行为的规范,让学生在故事氛围中去理解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大学》《孟子》《中庸》等“四书五经”,并不可直接班上小学的教学课堂,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达到能够理解这些著作的水平,所以需要基于兴趣激发与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等到合适年龄在添加这部分传统文化内容。而基于小学生特点,可将其中的名言警句、诗词、格言等进行摘抄,让学生对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初步感知。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1)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理解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我们民族本身。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人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持续拓展,“地球村”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地球村”的合作与竞争,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真切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较之把握诸如皮肤、头发、眼睛的颜色之类体质特征要困难得多。不过,任何民族,其文化形态即使纷繁多彩,但都能够寻觅到该民族文化的主色调、主旋律。唯其如此,才有英国人绅士风度说,德国人精确高效率说;美国人自由开放说,日本人善采异邦说,等等。我们之所以能够从芸芸众生中大致辨识各民族的特征,是因为每一个民族内部,固然存有着繁复多样的阶级、阶层、集团、党派及个人教养和性格的差别,但同时也深藏着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便是所谓民族精神。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我们理解自己,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可靠途径。 第二,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我们当前的国情。跨世纪一代中国人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这个千秋伟业的理解前提是切实认清中国的国情。国情不是空洞物,其实质就是文化的历史及其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水准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数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外来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吸取得还很不充分,但其负面影响已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忧虑。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总结我们走过的道路,是认清国情的必要工作。 第三,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是影响中国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传统。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和创造机制。借助于它,历史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实现。正因为如此,文化传统并非仅滞留于博物馆的陈列品和图书馆的线装书之间,它还活跃在今人和未来人的实践当中,并在这种实践中持续改变自己。每一个有志于为民族的未来贡献心智和汗水的中国人,都应该努力熟悉传统,分析传统,变革传统,而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培育这种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的最好课堂之一。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小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化认识程度,以及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形式 利用做义工的机会,向来参加培训的小学教师和学生们进行问答,并向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及意见的征集。 三.调查时间 2013年8月10日——2013年8月20日 四.调查地点 传统文化——“伏羲班”培训地点 五.调查对象 小学老师、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士 六.调查内容 1.当代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兴趣也比较淡薄。 由于认识的模糊,很多小学生被问及传统文化是哪些内容时,他们只认为是古诗词,文言文等,还有一小部分能提出服饰、器皿、建筑、书法、武术等。他们也认为,只要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是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只是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 面对很多古代经典典籍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往往不能够得以体会。当被问及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是,他们几乎都告诉我,是为了考试,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告诉我,是因为比较感兴趣才去学习的。 2.学校里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授和传播方式很单一。 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古代优秀著作的文章,但教材只是将所谓的孔孟之道,优秀精神放在语文书中,由语文老师上课解说,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造成疏忽,只是注重文言文,古诗词的本身,只看考点而没有拓宽,对传统文化缺少介绍,缺乏新意的方式去学习,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询问,我也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背起来也不易,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出来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的有趣的事物他们也没有体会到,就以为如此,他们才会越来越排斥,觉得越来越无趣。 3.有一小部分家长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会多多少少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但是大部分家长都没能意识到。 家庭在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时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果父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都不够深,那么孩子的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会比较匮乏。 4.许多老师都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即使自己重视,但是由于教学的进程压力,不得不按部就班的上课。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多元化教学,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老师的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5月30日

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心得体会范文】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优秀文化,是我们学习和弘扬的文化精髓的,下面是精心的传统文化学习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重庆城市改造过程中有一位震惊全国的搬迁“钉子户”我想在大家的心目中我就是海天学校学习《弟子规》的钉子户。在赴南京居美馨之前,我心里暗想花那么多钱去学习传统文化值得吗?带着这样的疑虑踏上了行程。来到南京居美馨看到墙上贴着地五天学习课程。更觉得此次南京之行收获会慎微——因为这些课程在学校就已经学过,但经过五天的学习我发现原先的想法错了,此次收获颇丰。总结如下: 一、居美馨志愿者的爱心深打动了我 1月13日晚上九点多,我们一行十人来到居美馨,一踏进大门,几位志愿者满面笑容的迎上来,拎箱的拎箱,问候的问候,热情的接待,然后马上安排就餐,住宿,吃完饭,洗完漱以后已经十点多了该就寝了,打开被褥准备睡觉,一个热水袋把被褥暖热,此时的我心里油然而生一片敬佩之情,感激之情,第二天早上六点半各组辅导老师挨个叫醒各组学员,第一天的学习开始了,来到操场,辅导老师组织

各组学员有序进场,会议厅的大门一侧一排志愿者恭恭敬敬的向各位学员行鞠躬礼,问好。来到会议厅,各组有序就座,一排排,一张张木座椅上都套上毛绒绒的坐垫,课间休息时主持人温馨提示各位学员打开水杯,志愿者会为你加开水,课间休息时,还为学员安排茶点,水果,辅导老师还带领学员一起做健美操一件件小事,细微之处见真情之所在,可以说第一天学习中,处处打动这我,志愿者热情的服务温暖着我。 二、高崇人格震撼着我 在赴南京居美馨学习传统问好的五天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震撼了我。特别是观看《天下父母》时。田秀英大姐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因大火灾致残的儿子,帮助儿子建立信心,将儿子培养成国家的优秀人才的这一份伟大母爱深深震撼我,刘苏老大姐几十年如一日帮助身边的人,从义务献血到献血小板,为多少生命垂危的人带来生的希望,她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又一次深深震撼着我。还有王希海大哥为了照顾因病瘫痪的父亲,放弃出guo工作的好机会,后来甚至放弃了家庭,只身一人十几年照料父亲,直到父亲离开人世间,从一个二十几岁的帅小伙变成四十七岁的中年男子,可以想他是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自己的父亲,以上三位大爱、至孝的榜样让我一颗冷漠之心在悄然发生变化,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于华夏民族的先祖,带有自己的浓厚的民族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和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优秀的精神粮食,要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在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们青年大学生要学会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1、百善孝为先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始终坚持“孝”为做人之根本,自古以来孝是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成就与品质的重要标准,也因此在古代浓重的重孝的环境下就出现了很多至孝之人,像狄仁杰、淳于意等人。而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的情况确背离了先人所创造的孝的社会,在网上、报纸上等都时常出现对父母不孝的事例。这让我们在中国日益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感到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所以在当今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我在学校学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后,反思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确实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好。我之前只是认为原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平时回家的时候就是给父母买些东西就是孝顺了,其实不然,殊不知动物都知道反哺更何况作为我们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类。通过这次传统文化的学习我知道了孝有四种境界: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 对比自己平时做到的也就是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

志、孝父母之慧以前想都没想到过,就根本不用说怎么去做了,通过学习了传统文化,我终于懂得了真正孝的含义,那就是要做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让父母引以为荣。孝不是嘴上说的,是需要有实际行动做的。特别是在学习了现代孝的榜样之人的做法,感触很深,父母把我养育到这么大,供我上学,一直在不停的在为我无私付出,想想自己给他们回报了些什么呢?好像什么都没有,反而可能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还要与父母争论顶嘴,让父母生气真的很不应该,以后绝不能再犯。 2、学会感恩 我原来觉得只有自己的亲人值得我感恩,其他的好像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但是当你真正有了一份孝心的时候,那确实是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感恩了。就像《感恩词》中所概括的国家、父母、老师、同仁、农夫、大众,国家给了我们安定的生活环境;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成人;老师教授我们文化知识,让我们今后有在社会生存的技能;同学的合作帮助,让我的学习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农夫的辛勤耕云,让我们有了一日三餐;还有一些我们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的工作,实际都是一种对我们默默无闻的关心和支持。懂得了感恩也就让我学会了谦卑。自己不会再因为为家庭和朋友或者是班上做了一些事,或学习生活中有了一点进步而沾沾自喜,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这些如没有来自各方面帮助支持,就凭一己之力是办不到的。所以在学完中华传统文化之后,我明白了做事做人要学会谦卑,这样就会避免与他人之间的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文、诗词的比重,小学语文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容。 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哪些容适合与小学语文教材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从呈现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语文教材时,也要体现便教易学的特点,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之中,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具体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专题、识字课、课文、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得以体现。

一、专题 语文教材大都按照专题来组织单元,所有教材容、各项语文活动都围绕专题编排。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主题组织,以加强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整合。除了一年级上册以拼音、识字为主,从一下至五下,每册安排了8个主题单元,其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很多,如,设计了“热爱祖国”“爱祖国,爱家乡”“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世界遗产”“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月是故乡明”“遨游汉字王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国在我心中”“民风民俗”等单元。这些教学单元从不同的方面(如,风光名胜、神话传说、汉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诗歌、民风民俗,历史名人等),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该专题安排了一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诗人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启发而作的古诗《乞巧》《嫦娥》,有讲述古人凭借智慧惩治巫婆和官绅、为民除害的课文《西门豹》,有描写古代先民们探索天地万物起源和世界奥秘而创造的瑰丽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二、识字课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缺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通过学习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时也意味着“老人”要永远在“孩子”之上才能称之为“孝”,中国人讲“以孝为先”,便可知国人对“孝”的重视,主要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强调长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强调的是礼貌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长幼有序”可见“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仅仅在古代,即便是在当代物欲横流,充满钢筋水泥管的社会也同样被看得很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篇二: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欲为人师表,先学会做人。 刚刚学完《传统文化教育》,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么失败!多么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学校领导给我们这个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机会。让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颗丢失已久的良心! 传统文化的学习,刚好有吴老师讲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让传统教育渗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觉自己对“弟子规”还是停留在“圣人训”的阶段?惭愧啊,可见自己的确不是上根之弟子?不过“勿畏难、勿轻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要知耻近乎勇,只要严格坚持按照恩师的教导,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勇猛精进,相信一定会得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理想生活。 传统文学并不是谈玄说妙,“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圣贤留下的经典,没有一句是多余的话,正如“圣贤乃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这些经典,都是从圣贤人的自

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The datong word Cultural Media Co., Ltd? 文化传媒 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的良知是文明的根基,我们的一切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传统文化的胚基上孕育滋长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今天,在经济与科技空前发展,生活日趋富裕的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令人忧虑的问题就是道德危机,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指出一条路径:人类要在21世纪美好的生活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汲取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来实施人格教育,培养普遍的伦理道德。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环境、氛围、气味等等一切细微的感知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而同时孩子超强的感悟能力又往往被家长或老师所忽略,总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认为孩子太小,他们不懂。其实千万不能低估孩子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能力比大人强很多倍,他们感知世界的方法和方式更无邪更接近于生命的本源。 俗话说的好“从小看大,三岁至老”,就是说人在3-8岁的

幼儿时期,是形成一个人性品格的关键阶段,这个年龄段所受到的教育将对人一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毋庸质疑,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经历将会伴随他的一生,使他终身难忘。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现实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言行举止,道德规范等,无一不打上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对孩子从小灌输一些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我认为并不过时,恰恰相反,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好如一剂镇静剂,能让人以平静而自信的心态来看待当今社会。能让我们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去面对一切困难和坎坷。 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品行、礼仪、道德、气质、风度等各方面的塑造,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幼儿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引起重视的事情.特别是对人生起步阶段的幼儿而言,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文化教育讲座稿1、2培训讲学

传统文化教育讲座稿 1、2

传统文化教育讲座稿(一) ------学会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和提炼,如从精神层面看主要有代代相传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追求完善的道德修养等;从学术著作及其相关文化制度和物质层面看,主要有哲学、法律、经学、宗教、文学、戏曲、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篆刻、文字、音韵、训诂、教育、科举、科学技术、天文历法、经济、军事、礼俗、服饰、田制、盐制、工商、货币、交通等;从历史时代看主要有远古文化、夏商西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五代两宋文化、辽西夏金元文化、明清文化;从地域看主要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关中文化、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从民族看主要有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回族文化、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壮族文化、苗族文化等。面对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最需要继承的是哪些呢?回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抽象整合出来的价值体系的精华,是提升主体精神境界的不竭动力。在现阶段具体操作时,应把继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传统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

切入点和突破口。因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素质。这两种基本素质是一个人不断成长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因此,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应该首先继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优良传统。 学会做人既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与保证,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有哲学、伦理学、文学等,其流派主要有儒、道、佛三家。这些文化形态与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论及的内容,总体可以归纳为关于人的问题,偏重于怎样做人。中国传统文化既尊人为万物之灵,又重视如何做人,管子首先提出“人本”主张。《管子·霸言》说:“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管子的人本精神重在尊重人,注重人的外在形式。孔子也有自己的人本主张,其人本精神重在做人,注重人的内在道德修养。这和周济部长说的“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教育学生会做人”和《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指出的“学校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是非常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学会做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具体表现为爱国、自尊、尊敬、知礼、遵规、反省、改过,诚信、持节、厚仁、贵和、求新等。 (1)学做一个爱国的人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教育者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教育者心得体会 为期7天的中华传优秀统文化学习,作为一民教育,让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本次学习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教育者”全国暑期班主任培训为主题。培训过程中,诸位专家从“孝道” 入手,抓住当前普遍而在的社会问题根源,围绕《论语》、《大学》、《中庸》、《弟子规》、《孝经》、《诗经》等国学经典剖析中国古代感恩、谦卑、敬畏的三种教育方法,从仁、义、礼、智、信角度对什么是教育、如何去教育等方面作了详细诠释,并结合身边的典型例子,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教育、德性的本源问题作了全新的解释,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活学活用,令在场所有教师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现场多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许多教师感动的泪如雨下。下面是自己四天培训学习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精彩课程。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 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 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

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

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钱相街道基础教育管理办公室郭大江 中国作为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再加上我们目前国度性质的决定,都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义兴盛不衰。例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智兼备,讲求公德,廉洁奉公,重民爱民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先人的教诲。 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有的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 ?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下面本人就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谈几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同仁指教。 一、传统文化重视启蒙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未成年人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启蒙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继承这一笔可贵的遗产,对现阶段我们中小学生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质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如朱熹强调,在孩子知识、性情未定时,要及早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训练,这样方能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当今社会有很多人会借口幼儿无知而将教育延迟到长大后再进行的错误观念,这就像懒于摘除树苗的劣芽一样,等到长成大树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该费多大的力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含义不言而喻。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这些传统文化都说明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而中小学阶段正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孔子的一生为我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文化宝库,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珍贵遗产,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认为如果择邻不到风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举。“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注重环境对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中,要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少年儿童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较少,因而品德蒙养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坚持教、学、做合一,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指导,逐渐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2、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3、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4、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二、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

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 好多课程现在与传统文化教育关联越来越紧密,也许听完了一段,我们该写一些心得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继续学习。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字:大学生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