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

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
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

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

【原文出处】世界汉语教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02

【原刊页号】27~38

【分类号】H1

【分类名】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310

【标题】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

【标题注释】拙文写于数年前,久置箧中。后有机会在几个学术会议上宣读,得到多位专家学者的指正。陆俭明先生的指正和鼓励使我有勇气在略加修订之后将其公之于众。在此谨向曾经指正拙文的各位,尤其是陆俭明先生表示感谢。【作者】丁启阵

【作者简介】丁启阵男,1963年生,浙江临海人。1980年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先后于1984年、1987年毕业,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原中文系)任教,斯间赴澳门、韩国任教。1995年起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音学、中国古代文学。

【内容提要】本文使用“近指/远指、话题成分/非话题成分、已然/未然、实指/虚指、肯定/否定、共时式复述/回忆式复述、一二称/第三称、…来/…去”这八组概念系统地描写“这”系列和“那”系列指代词语的不同分布和用法。

【摘要题】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指示代词/ “这”/ “那”

【正文】

一引论

现代汉语里单独的“这”、“那”或由“这”、“那”后边加其他成分构成的词(注:主要有如下一些:这/那、这会儿/那会儿、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办)/那么(办)、这样(办)/那样(办)、这么样/那么样、这么(大)/那么(大)、这样(大)/那样(大)。),研究者至少达成了如下三点共识:1)属代词类;2)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指代系统;

3)“这”、“那”分别用于近指和远指。根据对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考察,我们认为,1)、2)两点是站得住的(注:第一点属于词类划分的问题,有的人将其划归“代词”大类,有的人将其划归“指代词”大类,但“这”、“那”两个系列作为一个独立的小类,称为“指代词”或“定指指代词”。第二点,下列两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

a.[人家]不图这,不图那,就图你是个八路军干部,人品好。(袁静)

b.而你由于世界观没有改造好,“按倒葫芦起来瓢”,才总是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邵燕祥)

a中的“这”、“那”相加指全部条件,b中的“这样”、“那样”相加包括了全部的错误。),第3)点却是不准确、不全面的。

提到“这”、“那”两个系列词语差别的语法著作,一般都只是拿“近指”、“远指”两个概念说明它们之间在语义关系上的对立。这里边存在两个问题:1)“近指”、“远指”的概念本身是含糊的、笼统的,使用这两个概念

的全部意义只在于指出了“这”、“那”两个系统具有一种高度抽象的对立关系;2)没有考虑到语言使用时的引申现象。就像其他一些语言单位一样,“这”、“那”两个系统之间的对立,在实际语言中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只有远近的差别,也会延伸、转移。这就像实词,除了本义之外,往往还有引申义。事实上,“这”、“那”之间的差别早已不再局限于远近的对立了。

语言的比较(包括不同语言单位的比较和相关语言现象的比较),实际上就是特征的比较,而几乎所有的语言单位和语言现象往往都不是只具有一个特征,而是多特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对比之前,必须找出它们的全部特征,至少是主要的特征,只有这样,对比的结果才可能达到准确、全面。

特征来自对实际语言的调查与归纳。根据我们对“这”、“那”两个系列词语用法的调查,它们之间的差别可以通过以下特征作出描写:

A.近指/远指(其中包括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三种)

B.话题成分/非话题成分

C.已然/未然

D.实指/虚指

E.肯定/否定

P.共时式复述/回忆式复述

C.一二称/第三称

F.…来/…去

这八组区别性特征就是我们用来描写“这”、“那”两个系统差别的八组概念,具体含义下边将随文说明。

二分布情况

2.1近指/远指

语言里的远与近当然是相对的,无法作出量的规定。例如,100里的距离,相对于1000里是近的,而相对于10里则是远的,孤零零的100里,我们无法评价它的远近。

相对的远与近,从理论上说应该由第三点来确定。假如有A、B、C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我们以A为出发点(第三点),AC>AB,因此,C比B远,B比C近。这里可表示为:1)AB>0;例如,“天津这边的天气跟北京差不多,上海那边就比北京热得多了。”以北京为出发点,天津近,上海远。但是在语言里,还有另一种情况,即2)AB=0;例如,“北京这边的天气比上海那边凉快多了。”事实上,语言里边,2)式常见,而1)式并不很常见。所以,所谓的近指往往就是零距离,顶多不过是以“发话人/发话时”为圆心“几米/几分钟”为半径画个圆圈的一个时空范围。此外就都是远的范围了。古语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所以,不妨仍用“近”包括零距离。

除了空间、时间的远近之外,语言里还有心理的远近。心理的好恶、情感的亲疏,都会转化为一种引申意义上的距离。好者近,恶者远;亲者近,疏者远。这就是心理的远近。

2.1.1空间距离

表示空间距离近的,用“这”或“这里”等。例如:

(1)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鲁迅)

(2)许多公司高薪聘我去干汽车修理厂、去挣大钱,我觉得在这里大家更需要我,便拒绝了外聘。

(3)日本的卡拉OK歌舞厅遍地都是,每天都有600万人来这里“一展

歌喉”。

(4)你在哪里?——我在这里。

例(1)中的刘和珍当时的站位一定是靠近发话者(一个学生)和受话者(我,即鲁迅)的,例(2)、(3)、(4)都是零距离。

表示空间距离远的,用“那”或“那里”等。例如:

(5)那是什么?——是飞机。

(6)海风轻抚着她的脸颊,她的长发在空中飘舞着,好静静地迎风立在那里,宛如一朵湖中洁白的睡莲。

(7)[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伯恩斯承认,“美国国会那里有点麻烦。”

(8)他每年要回香港四至五次,打理他在那里经营多年的婚纱影楼生意。(发话人的出发点是澳大利亚)

实际上,从上下文和日常生活知识上看,例(5)至(7)可以说是“有距离”,例(8)才够得上“远(距离)”。

2.1.2时间距离

表示时间距离的近及在这个近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事情,用“这时”、“这个时候”、“这”等。例如:

(9)怎么这时才下班?

(10)前年这个时候,沈阳的雪有二尺厚。

(11)有人认为,联合国不应当像现在这样庞大混杂。

(12)[何小茗]细细想来,《大潮》能维持到如今这个局面,还真多亏了刘星文!

(13)当我们完成了寻找史册上失踪的一位伟人的任务之后,这才想到,叶帅给廖乾五划定的籍贯区域是对的。

表示时间近时,往往不是有话语以外的情景提示,就是有“现在”、“如今”等的提示。这里的例(10)值得注意:有了“这个时候”,“前年”也不属于远的范围,因为这个格式重在表示“同样时间”(如月日)的意思。

远的时间,可能是将来的,也可能是过去的。通常用“那”、“那时”等。例如:

(14)等到那个时候啊,我就老luō@①。

(15)像我这样年轻而又经历过那个红色年代末期的青年人,是从小唱着那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开始上学,开始向往北京的。(史铁生)。

(16)1962年在科技大学开专门化课程:极限理论。我那时想,这是我一辈子的专业方向了。

(17)在我还是一个年轻人时,我有幸与当时已57岁的杰西谈话。那次短暂的交谈一直烙在我的脑海里。

(18)时隔六十多年,朱云霞才知道那位军法处长李时雨原来是中共地下党员。

过去、将来的时间用“那……”,过去、将来发生的事、认识的人等等都用“那……”指称,如例(15)中的“那首”,例(17)、(18)中的“那次”、“那位”。

2.1.3心理距离

表示关心、关切、喜爱等的情感时,通常用“这……”。例如:

(19)南非奥委会主席拉姆萨米说:“当我们行进时,人人都看到黑人在我们的队伍中还是少数,虽然他们占人口的大多数。这将是多么悲哀。”(关

切)

(20)记者看到,甭管是“良士多”便利店、明珠市场这样的国有店,还是在和平里、关东店北街这样的集贸市场,大米、标准粉、富强粉以及馒头、切面等价格合理,品种齐全,充足的货源可以让居民们任意选购。(重视)这里,例(19)说的未然之事,按说用“那”更为常见;例(20)表示列举,一般情况下人们用“这样的”、“那样的”以求得错综的修辞效果,这两例都不按常规,用了“这……”,其中心理因素是不难揣摩的。

至于表示不关心、冷淡、讨厌、鄙视、仇视等情感时,则通常用“那”、“那……”去指称所关涉的人或事。例如:

(21)“那只是人生的一道难关,”奎洛特轻描淡写地说着那场火灾,“都过去了,我更想谈一下眼下的事。”(不关心)

(22)秦的亲戚冷冷地说:“那是你自己的事!”(冷淡)

(23)此时此刻,那些身着警宪服装公开维持秩序的宪兵、警察几乎全部不知去向。(轻蔑)

(24)外地人吵了几句就偃旗息鼓,但那个北京人却不依不饶,脏话如流,没完没了。(厌恶)

按照下文话题回指用“这”的规律衡量,例(21)至(24)都应该用“这”或“这……”,用“那”、“那……”完全是心理需要。

2.2 话题成分/非话题成分

指代话题是“这”系列的一大重要用途,而“那”系列一般不用于指代话题。因此,是否能够指代话题,就成了“这”与“那”两个系列的分水岭。请看例句:

(25)如果把这悖理的不孝之子描绘出来,让它和父母的养育之恩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予鞭挞,而不像现在的结构,四个子女个个孝顺。(当然也写了罗西的不孝顺,但那毕竟是副线,并且是儿媳)

(26)那头牛是1993年4月从法国北部出口到英国的,在1994年6月被诊断患有疯牛病,是在这头牛到达英国14个月之后。科学家们说,疯牛病毒的潜伏期从来不少于22个月,因此这头牛肯定是在法国染上疾病的。

(27)发展中国家和那些正在从共产主义制度向自由民主制度转变的国家,在美国出口市场占了大约40%,并为美国提供了数百万劳动力。1990-1995年,美国向这些国家的出口增加了987亿美元。

例(25)中括号里的“也写了罗西的不孝顺”,是作为话题之外的一种插进说明,本身并没有成为话题,所以用“那”指代。例(26)、(27)两例都展示了从非话题或非话题成分向话题或话题成分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形式标记就是:那/这。拿例(26)为例,在所引文字之前,话题是笼统的,“带有疯牛病毒的法国牛已出口到英国”,只捎带提及有一头在法国出生并潜伏着疯牛病毒的牛已出口到英国。该疯牛还未成为话题,这时只能用“那”指代,而“那头牛……被诊断患有疯牛病”一句,就确立了它的话题地位,因此,接下去就改为用“这”指代了。

根据“这”所指代话题的位置,可以划分为前指和回指两类。

2.2.1回指

回指就是指话题先于“这”系列词语出现的情况。回指又可以分出回指整个话题、回指话题中的某个部分两种。

(28)目前世界上8亿人没有足够的营养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这是

“不能接受的”。

(29)即使是在客流集中的春运期间,发送人数仍然下降,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30)命题还设置了难度适宜的文学知识题和文学鉴赏题。这对今后文学作品的教与学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1)从前景来看,我们可以作三种假设。第一,在联合国改革和联合国维和行动问题上,美国和加利达成妥协,美国转而支持加利连任。在这种情况下,加利的连任任期很可能限为两年。第二种情况是,压倒多数的成员国支持加利连任,尽管美国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但联合国大会却将此推翻。在这种情况下,加利连任期间将得不到美国的合作。第三种情况是,美国和加利互不让步,秘书长人选问题遇到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绪方贞子有可能脱颖而出。

例(28)-(31)就都是回指整个话题的,其中例(28)-(30)中的话题都是既成事实,(31)中的话题是预测的情形。以下例(32)-(35)中的“这”系列都是回指话题中的某个部分的:

(32)印第安纳波利斯的CMG世界公司自1987年起就代理杰西·欧文斯的财产。这家公司实际上专门靠已故运动员、电影明星及其他名人发财。(所指话题是句子主语)

(33)开发月球需要解决重力和持续14天的黑夜问题。技术开发需要克服这两大难题。(所指话题是句子的宾语)

(34)卫冕冠军德国的格拉芙6日在第七次赢得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冠军后说,这是她在自己的网球生活中赢得最意想不到的胜利。(所指话题是句子的状语)

(35)为了尽快掌握英语,他学得很辛苦,但我认为这份辛苦是值得的。(所指话题是句子的补语)

从这四个例子看,话题部分回指包括了同句回指和不同句(隔句)回指两种。前者如例(34),后者如例(32)、(33)、(35)。同句回指当然不可能作相同的句子成分,而隔句回指则常常作相同的句子成分,例如(32)、(33),话题在前一个句子里分别是主语和宾语,与之相应的“这”也在后一个句子里分别充当主语和宾语。当然,这只是常见现象,没有形成规律,例(35)就不是这样。

2.2.2前指

前指就是指话题后于“这”系列词语出现的情况,也可以说是引出话题。

(36)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37)关于性意识与少女杂志的关系,一项调查显示了这样一种倾向,即越是经常阅读少女杂志的少女越是对卖淫无所谓。

(38)这位总统(按指南非总统曼德拉)完全意识到这样一种普遍的感觉,即只要他是总统,南非就几乎可以一帆风顺。他对此感到担心。

例(36)是一篇文章的开头,例(37)中“这”之前有状语提示范围,例(38)则没有提示。如果说,回指的“这”有更多的指代意味,那么也可以说前指的“这”有更多的指引意味。

2.2.3同位复指

上边2.2.1与2.2.2所举的两种指称的例子中,“这”跟所指话题之间,密度都不很大,即在实际话语中都容许有一定的语音停顿,另外话题及话

题成分的含量都可以比较大。实际上,还有一种“这”跟所指话题之间具有很高密度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同位复指。例如:

(39)“监守自盗”这句话正好反映了目前部分领导干部为政不廉的社会现象。

(40)要是在过去,这种快速拉开的打法兴许会给浦东队带来麻烦,……

例(39)是回指,例(40)是前指。所指与“这”之间都不能有较长的语音停顿;再者,所指成分一般不会太复杂。

2.3已然/未然

“那”似乎特别适合于指引将要出现的情况、将会发生的事情,换言之,“那”系列可以表示未然的意思。例如:

(41)如果一个超级大国的所作所为只顾自己而不考虑全球所关注的问题,那就有可能带来一定的危险性。

(42)如果我们想搞军队改革,那就非罗季奥诺夫不可。如果我们想停滞不前,那可以任命别人。

(43)[海洋]如果变成垃圾场、污水池,那将是永远无法清理、洁净的。

(44)以色列已故总理伊扎克·拉宾始终进行的和平进程是以色列所需要的,因此,任何后任总理都会得出结论,那就是和平进程必须进行下去。

(45)她还说:“那样做将违反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的法律和宪法。”

比较2.2,可以看出,“那”的用法和“这”的用法在形式上很相似,都是所指在指代词之后出现。但是,再比较一下二者所指跟现实的关系,就可以看出差别来了:“这”系列后边的成分总是已然的,即已是发生了的,而“那”系列后边的成分总是未然的,即尚未发生的。

由于未然之事往往依赖于一个明确的假设条件(如例(41)、(42)、(43)),使得“那”系列词在表示未然时指代功能退化乃至消失,而担当起连

接的作用,即“承接上文,引进表结果或判断的小句”(注: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4年,358页。)。上边例(41)-(45)中的

“那”、“那(样做)”可能还会被当做代词,下边(46)-(48)中的“那么”则更可能会被当做连词(注: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参见该书352-353页、358页。):

(46)如果将月球表土加热取出氦3,那么可以满足全世界500年的能源需求。

(47)如果每辆出租车都成为顾客的放心车,那么京城的出租车就会成为北京窗口行业的一条风景线了。

(48)如果把忧伤和以音乐,那么,忧伤也会显得十分美丽。

但是像例(44)、(45),“那”之前并没有一个表示假设条件的小句,因而,指代的作用仍是主要的。

2.4实指/虚指

使用这一组概念时,我们借鉴了如下的说法:“发话人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所指对象是某个在语境中实际存在的人物,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为实指成分。反之,如果所指对象只是一个虚泛的概念,其实体在语境中也许存在,也许并不存在,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为虚指成分。”(注:陈平(1987)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第2期,85页。)当然,具体含义有所不同。请看如下例句:

(49)我需要像茅盾这样的文学大师给我指点。(姚雪垠)(指人物)

(50)[游人]乘火车先后抵达潘普洛纳这个仅有20万人的小城。(指地点)

(51)你患病这一年来,我用坚定的信念鼓励着你。(指时间)

(52)他非常惊奇“像《江苏画刊》这样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专业美术刊物居然会发表如此文章。”(指书刊)

(53)“治黄河即治中国”这句格言在现代依然有效。(指语句)

(54)最近的观察将帮助天文学家解决宇宙年龄有多大这个问题。(指问题)

(55)我们谈到了缺点,而且重点谈到了这段时间我们没有建立起明确的组织机构这样一个缺点。(指时间)

(56)沪上首家以“全国最佳点心师”姓氏命名的这家中华特色点心专卖厅在东亚饭店开业至今半个月来,引得顾客近悦远来。(指店铺)

(57)这种称为Agrotron的拖拉机头部倾斜度大得惊人,从而大大地开阔了司机的视野。(指机器)

不管指什么(人物、地点、时间等),也不论所指成分在前(例(49)-(56)),还是在后(例(57)),用“这”系列所指的成分对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已存在或已出现了的、独一无二的一个、一件或一类,我们称之为实指。用“那”系列所指的成分对应的事物则与此相反。请看例子:

(58)公共汽车的中门入口处,有一块挺大的空间,不设座椅,专供那些推着婴儿车的母亲使用。(指人)

(59)像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组织的改造,那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指的是工作,但联系的是时间)

(60)我父母说,得克萨斯州不是我想像的那样。(指地方)

(61)如果我对你说我们不能保证得到金牌,那是在骗你。(指行为)

(62)京城“老”字号不少,但很多“老字号”却没有昔日的光彩了。原因何在?记者询问金雅丽,她一语中的:“是那个庙不是那个神了。”(前一个“那”指店铺,后一个“那”指人)

(63)他单等一种过去很多而现在非常罕见的鸟,其它的鸟撞在网上他就把它们摘下来放掉,他说已经有好多年没等到那种罕见的鸟了,他说他再等一年看看到底还有没有那种罕见的鸟了,结果他又等了许多年。(史铁生)(指鸟)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那”系列所指成分的对应物,都是不具体的、不存在或者没出现的,任指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称之为虚指。

2.5肯定/否定

“这”、“那”两个系列的词本身都不含有肯定或否定判断的意思。这里用这一组概念,指的是语句环境的一种评判倾向。例如下面三个句子:

A.这样很好。

B.这样(那样)……不太好说。

C.那样不好。

A、B、C三个句子分别代表了肯定、介于肯定否定之间、否定三种评判倾向。这三种倾向的句子,跟“这”、“那”系列之间有着这样的对应关系:A

类句即肯定句更适宜用“这”系列,C类句即否定句更适宜用“那”系列,B类句即肯定、否定意思不明朗的句子,则“这”系列、“那”系列均可。这里主要讨论C类句。请看例子:

(64)虽然防晒油中的遮光剂对防止晒斑非常有效,但是有人担心,它们在防止皮肤癌方面也许不那么有效。

(65)内塔尼亚胡在以色列选举中获胜远不像许多善于预卜吉凶者所预言的那样是和平进程的终结,而是极有可能将促使它获得新的活力。

(66)亲子鉴定并非如嘴上所说那么容易。

(67)哪来那么多条条框框!

(68)科卡尔市长认为捷克公众不会像英国球迷那样,失败后会闹事。

(69)当前对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不可急于强调法律制裁。否则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如助长那些少不更事而又自以为是的“小太阳”们的任性气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70)你来看我?那才怪!(老舍)

(71)……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毛泽东)

从例(64)到(71),有“那么”、“那样”、“那些”,否定的意味越来越浓,否定的态度越来越坚决。这些句子中的“那”系列词,都不好换成“这”系列词。更换之后,即使句子还是通的,但意思将不大一样。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现象,这里举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

(72)700万英镑是一笔巨资,但拉瓦内利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前锋之一,他本来就值这么多。

按说这个句子也可以用“那么”,但是作者用了“这么”,肯定的态度就更加鲜明了。或许下边两个例子能够更好地说明“这”、“那”系列跟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对应关系:

(73)以色列也不准备让西岸的所有阿拉伯人并入以色列,因为这将使这个国家失去犹太人的特性。

(74)我实在憋不住了,就告诉他现在的科学技术早已不是那么回事了,他却说书上就是这么讲的!(钱学森)

例(73)中,一般地说不妨写成“……因为那将使这个国家……”,可是作者为了加强肯定的意思,不惜重复同样的字“这”。例(74)更为有趣,“我”因为对某种说法持否定态度,用“那么”,“他”却坚持己见,所以用“这么”。“他却说书上就是这么讲的!”表面上是间接引语,但其中“这么”恐怕是“他”原话中的词,很能传神。

2.6共时式叙述/回忆式叙述

在叙述故事(泛指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叙述者可以有两种时空位置。假设T代表叙述者(teller),两种情况可以图示如下:

附图

图中射线代表故事的时空变化,A、B、C分别代表故事中的时空点。图1中,叙述者自身的时空位置是跟着故事走的,也可以说叙述者没有自身的时空位置。这种叙述模式可以称做共时式叙述。图2中,叙述者自身的时空位置是

故事以外的某一确定的点,这种叙述模式可以称做回忆式叙述。当然,理论上还应该有展望式叙述,如讲述将来发生的事情的某些科幻作品,但那往往只是共时式叙述和回忆式叙述的运用或变形,所以不另立一类。

在两种叙述方式中,“这”系列和“那”系列的出现大致有着这样的规律:共时式叙述用“这”系列,回忆式叙述用“那”系列。请看例子:

(75)从初中二年级起,我的学习成绩渐渐上升,特别是数学,学起来饶有兴趣。这时绍兴县中已并入浙江省立绍兴中学……(时间)

(76)老板娘开始嗯了一声,转念一想,这条弄堂里拍电影的只有一个姓朱的姑娘。(地方)

(77)1980年,他的母亲去世了。这个家更不值得他留恋。(所在)

(78)她说在电影厂工作了这么多年,还从未见过这样缺乏艺德的演员。(程度)

(79)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史铁生)(时间、时间、人)

(80)等他赶到那里,已经没有了那些人的踪影。(地点、人)

(81)一路上,他曾经赢得许多人的同情,其中包括那些正致力于帮助母子团圆的政府官员。(人)

(82)立时,耳机里传来肖军长“哈哈”大笑声,笑声是那样爽朗、真诚。(程度)

例(75)-(78)为共时式叙述,用“这”系列指代;例(79)-(82)为回忆式叙述,用“那”系列指代。

2.7一二称/第三称

根据人称跟他/他们所关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可分离的和不可分离的两种类型:

A组:a.我的肩膀你的肩膀他的肩膀

b.我的表情你的表情他的表情

B组:a.我的手表你的手表他的手表

b.我的朋友你的朋友他的朋友

A组是不可分离型,B组是可分离型。这里的可分离和不可分离,不指现实中的关系,只是指意念上或者语言上的关系。意念上,指是否相伴如影不能分离;语言上,主要指所关涉事物及与之相应的人称并存,可否一律(主要指第三人称)用“这”系列词指代。

可分离型中的关涉事物由于是可以独立的,也就是说,即使它们在跟第三人称关涉时,也可以出现在近指的范围内,可以用“这”系列词指代,所以它们跟指代词之间的关系跟人称无关。而不可分离型中关涉事物却不独立于人称而存在,是人在哪里它们也在哪里。因此,在指代它们时,指代词的使用就会受到限制。限制的规则如下:第一人称用“这”系列,不能用“那”系列;第二人称用“这”系列,不能用“那”系列;第三人称用“那”系列,不能用“这”系列。其中第一、第二人称的情况相同,可以合并。例如,下列句中的“那”系列就都不能换成“这”系列:

(83)(烟草本身缺乏抗百叶枯病的遗传基因)科学家们想办法从“别人”那里“偷”些抗病基因来造福烟草。这个“别人”就是蚕,蚕蛹中抗菌肽是113种细菌的“杀手”。(“别人”本身,不能再分离)

(84)其实,女人并不一定要美丽才可爱的,只要温存谦和,不咄咄逼人,只要柔情似水。是的,柔情似水,不自觉地,伟想到了好。那一双叫人心跳的眼睛,那甜甜而清丽的笑声,那柔美而细软的声音,仿佛一股清泉注入了久旱的枯田,使他体会到一丝新的感受。(眼睛、笑声、声音都跟她[妤]不能分离)

(85)跟他说话,他不哼不哈,一个人在那里摆弄扑克牌。(“那里”表示进行态,无法跟“他”分离)

(86)我从没见过像他那样能如此迅速地恢复常态的人。(“迅速地恢复常态”是一种只属于“他”并且跟“他”不能分离的能力或者说特性)假如把例(83)-(86)中的“蚕蛹”、“妤”、“他”、“他”都变成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变成第一人称困难些,但也不是不可能),与之相应的指代词“那里”、“那”、“那里”、“那样”就都应该分别换成“这里”、“这”、“这里”、“这样”了。可见,不可分离型中的人称(包括[动]物称,如例(83)的一二称与第三称,分别是“这”系列和“那”系列的领地。

2.8…来/…去

“这/那”或“这里/那里”在句子里出现,往往跟趋向动词的“来/去”表现出一定的联翩规律。请看例子:

(87)这次能够以澳门代表团运动员的身份来这里参加全国运动会的比赛,他们还是感到非常的兴奋。“广州我们都很熟悉了,不过这回来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这里变得更美了,而且一下子就来了这么多全国最好的选手,他们可是我们平时想见都见不到的。”

(88)多年以后,当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例(87)的“来这里”、“来了这么多”一般都不说成“来那里”、“来了那么多”或者“去了这里”、“去了这么多”。例(88)“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中的“那个”也不能换成“这个”。这个现象也许可以这样解释:“来”是表示趋近的,所以用“这”系列词语;“去”是表示趋远的,所以用“那”系列词语。

2.9小结

为了看起来更醒目些,现在将上文2.1至2.8的讨论结果列表如下:

“这”系列“那”系列

A.距离近(+)/距离远(-)+-

B.话题成分(+)/非话题成分(-)+-

C.已然(+)/未然(-)+-

D.实指(+)/虚指(-)+-

E.肯定(+)/否定(-)+-

F.共时式复述(+)/回忆式复述(-)+-

G.一二称(+)/第三称(-)+-

H…来(+)/…那(-)+-

三几点说明和余论

3.1一些语法书把“这、那”造成的常用词从语义上分为如下四类(注:丁声树等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和朱德熙的《语法讲义》(1982)大体都是这么讲的。前者参商务印书馆1980年,150页;后者参商务印书馆1982年,85页。):

1)时间这会儿那会儿[多会儿?]

2)处所这儿那儿[哪几?]

这里那里[哪里?]

3)方式这么(办)那么(办)[怎样(办)?]

这样(办)那样(办)[怎样(办)?]这么样那么样[怎么样?] 4)程度这么(大)那么(大)[多(大)?多么(大)?]

这样(大)那样(大)[多(大)?多么(大)?]

这个分类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这种分法是不考虑“这”、“那”间的区别的,基本上以“这—

那”的对应组(这—那,这里—那里,等等)作为一种语法单位来讲它们的语法作用。本文的着眼点正好与此相反,专讲“这”与“那”(“这”与“那”,“这里”与“那里”等等)之间的区别。我们这样讲的好处是,可以回答什么情况下用“这”(这、这里……)、什么情况下用“那”(那、那里……)的问题。

3.2词语的使用,除了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强制性选择以外,往往还有可此可彼的可能选择,即语言现象有连续性。“这”系列和“那”系列的使用情况也是如此。例如,下列例子中划线的“这”或“那”就都可以换一下:

(89)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我,而历尽沦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史铁生)

(90)问:有误传说,俄联邦国防部的撤职工作尚未结束……

答:这是新国防部长的事。

(91)许多人借口“那样长时间,无法脱产”、“学习费用无处可出”等而不愿意参加。

(92)随着潘普洛纳市中心广场的一片鞭炮声响,早就聚集在那里的数千名狂欢者便开始相互

泼洒香槟酒。

因此,上文的讨论结果也不能绝对化。

这种选择如果涉及到语用因素,也往往因人而异。例如打电话的时候,既有人说“我到你那里去”,也有人说“我到你这里来”。要突出尊重对方的时候,说“我到你这里来”比较好。但是,许多人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并没有这么细心,因此,我们仍然会常常听到“到你那里去”的说法。

3.3有几位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指出,本文使用的这八组概念之间是有交叉关系的,它们在制约“这”、“那”的出现与否时有没有一个优先序列?换句话说,能不能给它们排个顺序呢?这个意见非常好,但是在认真考虑之后,我们发现处理起来相当困难,说明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曹秀玲(2000)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汉语学习》第4期。

2陈平(1987)释汉语中与名词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第2期。

3程远(1980)语言的不对称现象,《中国语文》第1期。

4崔应贤(1997)“这”比“那”大,《中国语文》第2期。

5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再版。

6吕叔湘主编(1984)《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7吕叔湘著江蓝生补(1985)《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

8宋玉琨(1992)指别词“这”“那”分析,《语文建设通讯》第3期。

9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口加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