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基础复习—18分子间作用力、温度与温标

1.分子间作用力

a)分子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如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但大量分子却能聚在一起形成固体或液体,固体保持一定的形状,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说明物体内分子间存在着

b)分子间有间隙,并没有紧紧吸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用力压缩物体,物体内要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就是物体内大量分子间有斥力的宏观表现.

c)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

d)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且斥力在开始阶段减小得更快.当分子

间距离为r0(数量级为10-10m)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平衡,分子所受合力为零,此位置

叫做平衡位置.

2.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物体是,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这就是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分子动理论是关于热现象的微观理论,即从分子运动的角度来研究宏观热现象的规律.因此分子动理论是热现象微观理论的基础.

3.统计平均方法及其统计规律

应用统计平均的方法是从分子运动的角度来研究热现象规律的重要方法.由于物体

是由数量极多的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并没有统一的运动步调.单独来看,各个分子

的运动都是不规则的,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但从总体来看,大量分子的运动都有

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常称为统计规律.获得统计规律的方法即为统计平均的研究方

法.例如用统计平均的方法可以得到: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按一定规律分布,按“中

间多,两头少”的规律分布,且这个分布状态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平均速率增

大.处于某一区间的分子占分子总数的百分比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二、典例共析:两个分子从靠近得不能再近的位置开始,使两者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直到大于分子直径的

lO倍以上,这一过程中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在减小

B.分子间的斥力在减小,引力在增大

C.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在逐渐减小

D.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到零

三、当堂限时训练

1.判断对错

1)碎玻璃不能拼在一起,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2)气体能充满整个空间说明分子间存在很大的斥力

3)当分子间的距离为r0时,它们之间既没有引力,也没有斥力

4)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只有引力

5)任何物体都不能被无限地压缩

2.如图所示,两个接触面平滑的铅柱压紧后悬挂起来,下面的铅柱不会脱落,甚至还可以挂上几个钩码,主要原因是( )

A.铅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B.铅柱受到大气压力作用

C.铅柱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 D.铅柱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

3.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r0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平衡,则 ( )

A.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B.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没有斥力,分子间的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引力C.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分子间没有引力,分子间的斥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斥力D.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1.平衡态和热平衡

平衡态是一个系统所处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系统所有状态参量(如温度T、压强P和体积V)不再发生变化;

热平衡:当两个系统达到了相同温度时,就称这两个系统互为热平衡.温度是两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的唯一考量.

热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这个结论称为热平衡定律.

2.温度:达到了热平衡的系统具有“共同性质”,我们用温度来表征这个“共同性质”,也可理解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的宏观解释: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情况下,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

●温度的微观解释:“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唯一标志.”即分子平均动能和温度一一对应。

①温度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大量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的意义,对于单个分子,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②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如铁、铜、水、木、…)的分子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分子的质量不尽相同,所以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大小不尽相同.

③物体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平均动能增大,不是每一个分子的动能都变大,是大部分分子动能变大3.摄氏温标与热力学温标

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度,水的沸点为100度.

热力学温标又称开尔文温标,或称绝对温标,它规定分子运动停止时的温度为绝对零度,符号为T,单位开尔文K 用这两种温标表示同一个状态的温度时,若摄氏温标是t℃,则热力学温标T K表示为:T= K.

①摄氏温标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水的沸点为100 ℃,热力学温标分别为多少K?

②摄氏温标每变化1℃,热力学温标变化多少K?

③热力学温标0K称为绝对零度,绝对零度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绝对零度是多少℃?

二、典例共析:略

三、当堂限时训练

1.判断对错,说明原因

1)两个系统处于热平衡时,它们一定具有相同的热量

2)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3)处于热平衡的两个系统均处于平衡态

4)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5)温度相同且不再发生变化的两个系统一定处于热平衡状态

6)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体的每个分子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7)-33℃=240K

8)温度变化1℃,也就是温度变化l K,1℃就是1K

9)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以有负值

10)温度由t℃升高到2t℃,对应的热力学温度由T K至2T K

11)现代技术可以达到绝对零度

12)物体的绝对零度是O K

13)温度越高,所有分子的动能越大

14)分子的动能越大,它的温度越高

15)分子平均速率大的物体的温度比分子平均速率小的物体的温度高

2.已知某物理量x与热力学温度T成正比,请把这个关系式用等式写出来.现在用摄氏温度t表示这个温度,这个关系式该怎样写?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7.4温度和温标 知识点总结及课时练习

4温度和温标 记一记 温度和温标知识体系 一个比较——平衡态与热平衡 一个定律——热平衡定律 一个关系——摄氏温标与热力学温标的关系 T=t+273.15 K 三个理解——温度、平衡态、热平衡 辨一辨 1.只要温度不变且处处相等,系统就一定处于平衡态.(×) 2.两个系统在接触时它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这两个系统原来的温度是相等的.(√) 3.处于热平衡的两个系统的温度一定相等.(√) 4.温度变化1 ℃,也就是温度变化1 K.(√) 5.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能取负值.(×) 想一想 1.平衡态就是热平衡吗? 提示:不是,平衡态是一个系统所处的状态,该状态下系统的状态参量如温度、压强等不再发生变化,热平衡是两个系统达到了相同的温度. 2.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体每个分子都具有相同的温度吗? 提示:不正确,温度是反映分子做无规律运动的剧烈程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对单个分子来说温度没有意义,并非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体每个分子都具有相同的温度.思考感悟:

练一练 1.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达到热平衡后,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理量是() A.质量B.密度 C.温度D.重力 解析:由热平衡的定义可知,C项正确. 答案:C 2.(多选)下列有关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标表示温度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B.用两种温度表示温度的变化时,两者的数值相等 C.1 K就是1 ℃ D.当温度变化1 ℃时,也可以说成温度变化274 K 解析:温标是用来定量描述温度的方法,常用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两种温标表示同一温度时,数值不同,但在表示同一温度变化时,数值是相同的.若物体的温度升高1 K,也可以说物体的温度升高1 ℃,但在表示物体的温度时,物体的温度为1 K,而不能说成物体的温度为1 ℃. 答案:AB 3.关于温度和测量温度的依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温度宏观上反映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感觉冷的物体温度低 B.当A、B两物体分别与C物体达到热平衡时,则A物体与B物体之间也处于热平衡状态 C.当甲、乙两物体达到热平衡时,甲、乙两物体的温度相同D.热平衡是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依据 解析:温度宏观上反映物体的冷热程度,但并不是感觉冷的物体温度就低,人体感受的物体冷热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被感受的物体的温度,另一方面还与被感受物体单位时间内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有关,A项错误;由热平衡定律知道,B项正确;只要两个系统温度相同且不再发生变化,它们就处于热平衡状态,所以C、D两项正确. 答案:A 4.(多选)关于平衡态和热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温度不变且处处相等,系统就一定处于平衡态

2020届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第七章 第4节 温度和温标含答案

第4节温度和温标 1.平衡态:如果容器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经过一段时 间后,容器内各点的压强和温度都不再变化。 2.热平衡:两个相互接触的系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状态参量不再发生变化,这说明两个系统对传热来 说已经达到了平衡。 3.热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 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 衡。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4.摄氏温度t与热力学温度T的关系:T=t+273.15 K。 一、状态参量与平衡态 1.热力学系统 通常把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研究对象称为热力学系统。 2.外界 指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物体的统称。 3.状态参量 描述系统热学性质的物理量,常用的物理量有几何参量体积V、力学参量压强p、热学参量温度T。 4.平衡态 系统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各部分的状态参量达到稳定的状态。 二、热平衡与温度 1.热平衡:两个相互接触的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参量不再变化。 2.热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3.热平衡的性质: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4.温度:表征互为热平衡系统的共同热学性质的物理量。 三、温度计与温标 1.常见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名称测温原理 水银温度计根据水银的热膨胀的性质来测量温度 金属电阻温 根据金属铂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来测量温度 度计 气体温度计根据气体压强随温度的变化来测量温度 热电偶温度 根据不同导体,因温差产生电动势的大小不同来测量温度 计 2.温标 (1)摄氏温标: 一种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_℃,水的沸点为100_℃。在0 ℃和100 ℃之间均匀分成100等份,每份算做1 ℃。 (2)热力学温标: 现代科学中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规定摄氏温度的-273.15_℃为零值,它的一度等于摄氏温度的一度。 (3)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 ①摄氏温度:摄氏温标表示的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摄氏度,符号为℃。 ②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符号为K。 ③换算关系:T=t+273.15_K。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平衡态是一种理想情况。(√) (2)处于热平衡的两个系统具有相同的热量。(×) (3)现代技术可以达到绝对零度。(×) (4)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都是从零开始的。(×) (5)0 ℃的温度可以用热力学温度粗略地表示为273 K。(√) (6)温度升高了10 ℃也就是升高了10 K。(√)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一根长铁丝一端插入100 ℃的沸水中,另一端放入0 ℃恒温源中,经过足够长的

高三物理基础复习—18分子间作用力、温度与温标

1.分子间作用力 a)分子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如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但大量分子却能聚在一起形成固体或液体,固体保持一定的形状,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说明物体内分子间存在着 b)分子间有间隙,并没有紧紧吸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用力压缩物体,物体内要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就是物体内大量分子间有斥力的宏观表现. c)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 d)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且斥力在开始阶段减小得更快.当分子 间距离为r0(数量级为10-10m)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平衡,分子所受合力为零,此位置 叫做平衡位置. 2.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物体是,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这就是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分子动理论是关于热现象的微观理论,即从分子运动的角度来研究宏观热现象的规律.因此分子动理论是热现象微观理论的基础. 3.统计平均方法及其统计规律 应用统计平均的方法是从分子运动的角度来研究热现象规律的重要方法.由于物体 是由数量极多的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并没有统一的运动步调.单独来看,各个分子 的运动都是不规则的,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但从总体来看,大量分子的运动都有 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常称为统计规律.获得统计规律的方法即为统计平均的研究方 法.例如用统计平均的方法可以得到: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按一定规律分布,按“中 间多,两头少”的规律分布,且这个分布状态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平均速率增 大.处于某一区间的分子占分子总数的百分比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二、典例共析:两个分子从靠近得不能再近的位置开始,使两者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直到大于分子直径的 lO倍以上,这一过程中关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在减小 B.分子间的斥力在减小,引力在增大 C.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在逐渐减小 D.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到零 三、当堂限时训练 1.判断对错 1)碎玻璃不能拼在一起,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2)气体能充满整个空间说明分子间存在很大的斥力 3)当分子间的距离为r0时,它们之间既没有引力,也没有斥力 4)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只有引力 5)任何物体都不能被无限地压缩 2.如图所示,两个接触面平滑的铅柱压紧后悬挂起来,下面的铅柱不会脱落,甚至还可以挂上几个钩码,主要原因是( ) A.铅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B.铅柱受到大气压力作用 C.铅柱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 D.铅柱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 3.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r0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平衡,则 ( ) A.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B.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没有斥力,分子间的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引力C.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分子间没有引力,分子间的斥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斥力D.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高三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三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大全热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热与能量的转换和传递。在高三物理学习中,热学知识点占据了重要的比重。本文将对高 三物理热学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帮助同学们加深对热学知识的 理解。 一、热和温度 1. 热和温度的区别:热是物体之间能量传递的方式,温度是衡 量物体热状态的物理量。 2. 温标: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和开氏温标。其中,摄氏温标常 用于科学和日常生活中。 3. 温度计: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水银温 度计的测量原理基于物质的热胀冷缩。 二、热量和热容 1. 热量的定义:热量是物体间传递的能量。

2. 热量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热容的概念:物体单位温度变化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4. 热容的计算公式:Q = mcΔθ,其中Q表示热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c表示物体的比热容,Δθ表示温度变化。 三、热膨胀和热传导 1. 热膨胀的原理:物体在热膨胀时,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增加,导致物体的体积膨胀。 2. 线膨胀:物体在长度方向上的膨胀。 3. 面膨胀:物体在面积方向上的膨胀。 4. 体膨胀:物体在体积方向上的膨胀。

5. 热传导的原理:物体内部或不同物体之间的热量传递。 6. 热传导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四、热功和内能 1. 热功的定义:由于温度差,物体受到的功。 2. 热功的计算公式:A = Q - ΔE,其中A表示热功,Q表示吸收热量,ΔE表示内能的变化。 3. 内能的概念:物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 4. 内能的变化:ΔE = Q - A。 五、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高三物理上学期(3-3)知识点(魔方格)

高三物理上学期(3-3)知识点(魔方格) 一.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 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阿伏伽德罗常数:1摩尔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都相同,这个数的测量值N =6.02×1023 A mol-1。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它把物质的摩尔质量、摩尔体积这些宏观物理量和分子质量、分子体积这些微观物理量联系起来了。 分子热运动:物体里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通常把扩散现象: 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有扩散现象 分子的这种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可以很好地证明分子的热运动。 布朗运动: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叫做分子力。 1、当分子间距r>r 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2、当分子间距r<r 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3、当r=r =10-10 m时,引力等于斥力,合力=0,即分子力为零。 分子热运动的统计规律: 1、分子热运动的基本特征是永恒的运动与频繁的相互碰撞。 ①无序性:某个分子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各个分子之间的运动也不相同,即无序性;这正是热运动与机械运动的本质区别; ②统计性:但从大量分子的整体的角度看,存在一定的统计规律,即统计性。 2、统计方法 ①宏观量:表征大量分子的整体特征的量。如温度、压强、热容等,是实验中能测得的量。 ②微观量:表征大量分子的整体中个别分子特征的物理量。如某个分子的质量、速度、能量等,在现代实验条件下是不能直接测得的量。 ③分子热运动具有无序性与统计性,与机械运动有本质的区别,故不能简单应用力学定律来解决分子热运动问题。必须兼顾两种特征,应用统计方法。气体动理论中,求出大量分

高三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试题答案及解析 1.以下关于分子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则分子间的斥力与引力均减小 B.气体分子之间总没有分子力的作用 C.液体难于压缩表明液体中分子总是引力 D.当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随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势能增大 E.当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时分子间势能最小 【答案】ADE 【解析】随份子间距增大,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均减小,A正确;压缩气体分子,当分子间距离足 够小时,气体分子之间表现出作用力,B错误;液体难于压缩是液体分子间斥力的宏观表现,C 错误;当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随份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力做负功,分子间势能增大,D正确;当 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时分子间势能最小,E正确; 【考点】考查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增加时,分子间的 A.引力增加,斥力减小B.引力增加,斥力增加 C.引力减小,斥力减小D.引力减小,斥力增加 【答案】C 【解析】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距离增加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只是斥 力减小的更快,当距离超过平衡位置时,斥力就会小于引力合力即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距离小 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选项C对。 【考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3.(6分)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两个分子间引力、斥力的大小,横坐标表示两个分子间的距离, 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分子间引力、斥力的大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e为两曲线的交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l个得3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 得6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ab为斥力曲线,cd为引力曲线,e点横坐标的数量级为10-10m B.ab为引力曲线,cd为斥力曲线,e点横坐标的数量级为10-10m C.若两个分子间距离增大,则分子势能也增大 D.由分子动理论可知: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分子平均动能相同 E.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氢气和氧气(视为理想气体),氢气的内能大 【答案】BDE 【解析】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都会随着分子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是斥力减小的更快,所以当分 子间距离一直增大最终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即ab为引力曲线,cd为斥力曲线,二者相等即平衡 时分子距离数量级为。选项A错B对。若两个分子间距离增大,如果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则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若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选项C 错。分子平均动能只与温度有关,即温度相等时,氢气和氧气分子平均动能相等,选项D对。若 此时质量相同,则氢气分子较多。因此氢气内能大,选项E对。 【考点】分子力分子势能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选对I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归纳 1.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一 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倍。 (2)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可以把气体分子看作没 有相互作用的质点。 (3)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很大,常温下大多数气体分子的速率都达到数百米每秒。 离这个数值越远,分子数越少,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统计分布规律。 2.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二 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 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 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 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 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3.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三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机械波与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波与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机械振动产生机械波,机械波的传递一定要有介质,有机械振动但不一定有机械波 产生。 形成条件 波源 波源也称振源,指能够维持振动的传播,不间断的输入能量,并能发出波的物体或物体所在的初始位置。波源即是机械波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电磁波形成的必要条件。 波源可以认为是第一个开始振动的质点,波源开始振动后,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就以波源的频率做受迫振动,波源的频率等于波的频率。 介质 广义的介质可以是包含一种物质的另一种物质。在机械波中,介质特指机械波借以传播的物质。仅有波源而没有介质时,机械波不会产生,例如,真空中的闹钟无法发出声音。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率是由介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决定的。在不同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4.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归纳篇四 (1)极性分子之间 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分子的一端带正电荷,另一端带负电荷。当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在空间定向排列,相互吸引而更加接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排斥力同吸引力达到相对平衡。极性分子之间按异极相邻的状态取向。 (2)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当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极性分子电场的影响,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发生“变形”,从而使原来的非极性分 子产生极性。这样,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也就产生了相互作用力。极性分子对非极性分子有诱导作用。 (3)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间不可能产生上述两种作用力,那又是怎样产生作用力的呢?

2018届高考物理分子动理论_分子动理论三大要点_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_练习(3) 含答案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课后练习(3) 1.把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它们就会合成一块,而两块光滑的玻璃紧贴在一起,却不能合成一块的原因是 () A.玻璃分子间不存在引力B.玻璃分子间距离太大,分子间没有作用力了 C.玻璃太硬,斥力大于引力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关于分子动理论,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B.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或斥力 D.分子动理论是在一定实验基础上提出的 3.“破镜难圆”的原因是( ) A.玻璃分子间的斥力比引力大 B.玻璃分子间不存在分子力的作用 C.一块玻璃内部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而两块碎玻璃片之间,分子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合力为零

D.两片碎玻璃之间,绝大多数玻璃分子间距离太大,分子引力和斥力都可忽略,总的分子引力为零 4.在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由很远(r>10—9m),达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大小将怎样变化( ) A.先减小后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D.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 5.当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时,若分子间距离增大,则()A.分子力一定减小 B.分子力一定增大 C.分子势能一定减小 D.分子势能一定增大 6.利用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规律可以解释许多现象,下面的几个实例中利用分子力对现象进行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锯条弯到一定程度就会断裂是因为断裂处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了作用 B.给自行车打气时越打越费力,是因为胎内气体分子多了以后互相推斥造成的 C.从水中拿出的一小块玻璃表面上有许多水,是因为玻璃分子吸引了水分子

D.用胶水把两张纸粘在一起,是利用了不同物质的分子之间有较强的吸引力 7.下面关于分子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铁丝很难被拉长,这一事实说明铁丝分子间存在引力 B.水很难被压缩,这一事实说明水分子间存在斥力 C.将打气管的出口端封住,向下压活塞,当空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压缩,这一事实说明空气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D.磁铁可以吸引铁屑,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8.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是( ) A.气体总是很容易充满容器 B.水的体积很难被压缩 C.清凉油的气味很容易被闻到 D.两个铁块用力挤压不能粘合在一起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手捏面包,面包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B.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 C.物体在被压缩时,分子间存在着斥力,不存在引力 D.打开香水瓶盖后,离它较远的地方也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运动10.对于分子动理论和物体内能的理解,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温度与温标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温度与温标 一、单选题 1.某对撞机加速器工作时,需要注入约1万吨液氮对电路进行冷却,冷却的最低温度可达到零下271摄氏度,这时该温度用热力学温标来表示为() A.2K B.271K C.4K D.0.1K -︒,为了测量那里的气温应选用(已知水银的熔点是2.冬天,某地的气温最低可达42C -︒)() -︒;酒精的熔点是114C 39.3C A.水银温度计B.酒精温度计C.水温度计D.体温计 3.关于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 K即0C︒ B.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的温度越高 C.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宏观反映 D.温度越高,物体的动能一定越大 4.关于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则热力学温度为10 K A.某物体的摄氏温度为10C ︒ B.热力学温度升高1 K,对应摄氏温度升高1C ︒,对应热力学温度升高283.15 K C.摄氏温度升高10C D.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对应的温标不同,两者表示的温度无法比较 5.关于温度与分子动能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物体的温度为0C︒,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B.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C.温度较高的物体,其分子平均动能较大,则分子的平均速率也较大 D.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则物体的温度越高 6.下列关于分子运动和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体如果失去了容器的约束就会散开,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势能的缘故 B.一定质量100 ℃的水变成100 ℃的水蒸气,其分子间势能增加 C.一个气体分子的内能等于其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和 D.如果气体温度升高,那么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加 7.气体初始温度为27℃,升高了20℃。则初始温度和温度变化量用热力学温标可分别表示

高二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试题答案及解析 1.两个相距较远的分子仅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直至不再靠近。在此过程中,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分子力先增大,后一直减小B.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C.分子动能先增大,后减小D.分子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BC 【解析】两个相距较远的分子仅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直至不再靠近的过程中,当分 子间距大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小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故A错误;两个相距较远的分子仅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直至不再靠近的过程中,分 子力先是引力后是斥力,故先做正功后做负功,故B正确;只有分子力做功,先做正功后做负功,根据动能定理,动能先增加后减小,故C正确;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分子力做功等于分子 势能的减小量;故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加,故D错误。 【考点】分子势能;物体的内能.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对容器的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的碰撞引起的,它跟气体分子的密集程度以及气体 分子的平均动能有关 B.在使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由很远(r>10-9m)减小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力先减小后增大,分 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C.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氧气分子的平均动能比较大 D.当气体分子热运动变得剧烈时,压强必变大 【答案】A 【解析】气体对容器的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的碰撞引起的,在微观上它跟气体分子的密集 程度以及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有关,在宏观上与气体的压强及温度有关,选项A 正确;在使两个 分子间的距离由很远(r>10-9m)减小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力先增大再减小,再增大,分子势 能先减小后增大,选项B错误;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故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分子的 平均动能相同,选项C错误;当气体分子热运动变得剧烈时,气体的温度升高,但不知道体积的 变化,故压强不一定变大,选项D 错误。 【考点】气体的压强;分子力及分子势能。 3.如图所示,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x轴上,现把乙分子从a处静止释放逐渐向 与两分子间距离x的关系如图中实线所示,a、b、c、d为x 甲分子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势能E p 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 B.分子间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 C.先是分子力对乙做正功,然后乙克服分子力做功 D.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乙分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 ACD 【解析】试题分析: 分子之间引力和斥力随着分子之间距离的变化关系是相同的,随着距离的减 小而增大,故A正确;在C点,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合力为0,所以分子力先增大,再减小,

2020届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第七章第4节温度和温标含答案

第4节/温度和温标 1.平衡态:如果容器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经过一段 时 间后,容器内各点的压强和温度都不再变化。 2.热平衡:两个相互接触的系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状态参量不再发生变化,这说明两个系统对传热来说已 经达到了平衡。 3.热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 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4.摄氏温度t与热力学温度T的关系:T=t + 273.15 K。 ■y电中旅耳仇仙柩4 谍祈自E学习,某瑟1能楼高 【基本知识1 、状态参量与平衡态 1.热力学系统 通常把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研究对象称为热力学系统。 2.外界 指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物体的统称。 3.状态参量 描述系统热学性质的物理量,常用的物理量有几何参量体积力学参量压强p、热学参量温度T。 4.平衡态 系统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各部分的状态参量达到稳定的状—O 二、热平衡与温度 1.热平衡:两个相互接触的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参量不再变化。 2.热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3.热平衡的性质: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4.温度:表征互为热平衡系统的共同热学性质的物理量。 三、温度计与温标 1.常见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2.温标 (1)摄氏温标: 一种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 C ,水的沸点为100 C。 在0 C和100 C之间均匀分成100等份,每份算做 1 C。 (2)热力学温标: 现代科学中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规定摄氏温度的一273.15。。为零值,它的一度等—止摄氏温度的一度。 (3)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 ①摄氏温度:摄氏温标表示的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摄氏度,符号为C。 ②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符号 为K。 ③换算关系:T= t + 273.15 K。 [基础小胶] 1.自主思考一一判一判 (1)平衡态是一种理想情况。(V) (2)处于热平衡的两个系统具有相同的热量。(X ) (3)现代技术可以达到绝对零度。(X ) (4)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都是从零开始的。(X ) (5)0 C的温度可以用热力学温度粗略地表示为273 K。 ( V)

高三物理 单元知识点测试《分子间的作用力》

质对市爱慕阳光实验学校古物理高三单元测试73:<分子间的作用力> 考前须知: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1.关于分子势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A.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引力f引越小,分子斥力f斥越大 B.随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引力f引和分子斥力f斥都减小,分子斥力f斥减小的快 C.增大分子间的距离,分子势能一增大 D.减小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分子势能一增大 2.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为r0时,正好处于平衡状态,下面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 的引力和斥力的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斥力作用 B.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引力作用 C.两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斥力大于引力 D.两分子之间的距离于2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3.A、B二分子的距离于分子直径的10倍,假设将B分子向A分子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过程中,关于分子力做功及分子势能的变化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分子力始终对B做正功,分子势能不断减小 B、B分子始终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不断增大 C、分子力先对B做功,而后B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D、B分子先克服分子力做功,而后分子力对B做功,分子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4.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为r0时,正好处于平衡状态.下面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 A.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斥力作用 B.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引力作用 C.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且斥力大于引力 D.两分子间的距离于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且引力大于斥力 5.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势能,规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两分子间的势能为零。设分 子a固不动,分子b以某一初速度从无穷远处向a运动,直至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小。在此过程中, a、b之间的势能 A.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小于零B.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大于零 C.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小于零D.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大于零 6.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假设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距离r变化规律分别是 a r b f= 引 , c r d f= 斥 ,当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r必须满足〔〕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学案:第七章4温度和温标

4温度和温标 1.平衡态和状态参量 在物理学中,通常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1)状态参量 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叫做系统的状态参量。反映了系统的特征、性质。 (2)平衡态 系统宏观性质不再随时间变化,这种情况下就说系统达到了平衡态。 (3)非平衡态 系统宏观性质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种情况下就说系统处于非平衡态。 谈重点平衡态①系统各部分的参量并不相同,而且可能正在变化,然而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只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系统内的各部分的状态参量会达到稳定,即达到平衡态。 ②把不同压强、不同温度的气体混合在同一个容器中,如果容器和外界没有能量的交换,经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各点的温度、压强就会变得一样,即达到平衡态。 【例1】表示系统存在状态的各物理量中温度不断发生变化就说系统处于平衡态,对吗? 解析:描述系统存在的任何一状态参量发生变化,系统都处于非平衡态,温度是描述系统存在的其中一个物理量,温度发生变化,说明系统不处于平衡态,所以这种说法不对。描述系统状态的热学参量有多个,其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系统就不处于平衡态。 答案:见解析 释疑点热学、力学中的平衡描述系统状态的热学参量有多个,其中一个发生变化,系统就不再处于平衡态。热学平衡与力学中的受力平衡是不同的概念,力学中的受力平衡研究对象是物体,特点是合力为零;热学中的平衡是系统的一种状态。 2.热平衡与温度 (1)热平衡 两个系统相互接触,它们间没有隔热材料,或通过导热性能好的材料接触,这两个系统的状态参量不再变化时,此时的状态叫做热平衡状态,我们说这两个系统达到了热平衡。 (2)热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3)对温度的理解 ①温度的宏观解释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情况下,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温度和热平衡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自处于热平衡状态的两个系统,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发生了热量的传递。经过一定时间以后,各自原先的平衡状态被破坏,热量从高温系统传递给低温系统,并达到一个共同的稳定状态,即新的热平衡状态,热平衡状态通常简称为热平衡。 ②温度的微观解释 物体的温度有高有低,温度仅由系统内部热运动的状态来决定,分子动理论表明,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程度越剧烈。物体的温度这一宏观现象所反映出的微观本质是: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质量、速度,同时也具有动能。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系统处于热平衡时,它们一定具有相同的热量 B.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也必定处于热平衡C.温度是决定两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唯一物理量 D.热平衡定律是温度计能够用来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解析:根据热平衡条件知,温度是决定两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唯一物理量。两个系统处于热平衡时,它们一定具有相同温度,A错误,C正确;根据热平衡定律知,当两个系统分别和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这两个系统必定处于热平衡,这是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高中物理热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版)

《热学》 一、知识网络 分子直径数量级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阿伏加德罗常数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分子动理论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 布朗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力的F -r 曲线 分子的动能;与物体动能的区别 物体的内能 分子的势能;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E P -r 曲线 物体的内能;影响因素;与机械能的区别 单晶体——各向异性(热、光、电等) 晶体 多晶体——各向同性(热、光、电等) 有固定的熔、沸点 非晶体——各向同性(热、光、电等)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浸润与不浸润现象——毛细现象——举例 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液晶 体积V 气体体积与气体分子体积的关系 温度T (或t ) 热力学温标 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压强的微观解释 压强P 影响压强的因素 求气体压强的方法 改变内能的物理过程 做功 ——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 热传递——物体间(物体各部分间)内能的转移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转化与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表述)——熵——熵增加原理 能源与环境 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新能源.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二、考点解析 考点64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阿伏罗德罗常数 要求:Ⅰ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mol -1)是联系微观量与宏观量的桥梁。 设分子体积V 0、分子直径d 、分子质量m ;宏观量为.物质体积V 、摩尔体积V 1、物质质量M 、摩尔质量μ、物质密度ρ。 分 子 动 理 论 固体 液体 热力 学 气 体 热力学定律

(1)分子质量:A A ==N V N m ρμ (2)分子体积:A A 10PN N V V μ== (对气体,V 0应为气体分子占据的空间大小) (3)分子直径:○1球体模型.V d N =)2 (343A π 303A 6=6=ππV N V d (固体、液体一般用此模型)○2立方体模型.30=V d (气体一般用此模型)(对气体,d 应理解为相邻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4)分子的数量:A 1A 1A A ====N V V N V M N V N M n ρμρμ固体、液体分子可估算分子质量、 大小(认为分子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气体分子不可估算大小,只能估算气体分子所占空间、分子质量。 考点65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探究) 要求:Ⅰ 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有下列操作步骤,请补充实验步骤C 的内容及实验步骤E 中的计算式: A .用滴管将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逐滴滴入量筒中,记下滴入1mL 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滴数N ; B .将痱子粉末均匀地撒在浅盘内的水面上,用滴管吸取浓度为0.05%的油酸酒精溶液,逐滴向水面上滴 入,直到油酸薄膜表面足够大,且不与器壁接触为止,记下滴入的滴数n ;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坐标纸上边长1cm 的正方形为单位,计算出轮廓内正 方形的个数m (超过半格算一格,小于半格不算) E .用上述测量的物理量可以估算出单个油酸分子的直径 d = _______________ cm . 考点66 分子热运动 布朗运动 要求:Ⅰ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热运动)。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有间隙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布朗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受到包围微粒的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地撞击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因而布朗运动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布朗运动不是固体微粒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3)课本中所示的布朗运动路线,不是固体微粒运动的轨迹.(4)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直接证明;布朗运动间接证明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考点67 分子间的作用力 要求:Ⅰ 1)分子间引力和斥力一定同时存在,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快。 2)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随分 子间距离的增大,分子力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注意:这 是指 r 从小于r 0开始到增大到无穷大)。 3)分子力的表现及变化,对于曲线注意两个距离,即r 0(10 -10m )与10r 0。①当分子间距离为r 0(约为10-10m )时,分 子力为零,分子势能最小;②当分子间距离r >r 0时,分子 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由r 0增大时,分子力先增大后 减小;③当分子间距离r <r 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由r 0减小时,分子力不断增大 考点68 温度和内能 要求:Ⅰ

高三物理知识点梳理

高三物理知识点梳理 高三物理知识点梳理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三物理知识点梳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物理知识点梳理1 光子说 ⑴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电磁波的能量。 ⑵光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满足下列关系: 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电子的发现和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⑴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表明: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 ⑵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是一个带电小球,它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荷中。

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其光谱也最简单。 1885年,巴耳末对当时已知的,在可见光区的14条谱线作了分析,发现这些谱线的波长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式中R叫做里德伯常量,这个公式成为巴尔末公式。 除了巴耳末系,后来发现的氢光谱在红外和紫个光区的其它谱线也都满足与巴耳末公式类似的关系式。 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谱,具有分立特征,用经典的电磁理论无法解释。 高三物理知识点梳理2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高三物理知识点梳理3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模型:主要有两种模型,固体与液体分子通常用球体模型,气体分子通常用立方体模型.

高中物理温度和物体的内能专题讲解

温度、物体的内能 要点一、温度、温标 2.热平衡与温度 (1)热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 两个系统相互接触,它们之间没有隔热材料,或通过导热性能好的材料接触,这两个系统的状态参量不再变化,此时的状态叫热平衡状态,我们说两系统达到了热平衡. (2)热平衡定律(law of thermal equilibrium) 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热平衡定律又叫热力学第零定律. (3)温度(temperature) 达到了热平衡的系统具有“共同性质”,我们用温度来表征这个“共同性质”.也可理解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是物体内所有铲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温度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4)对温度的理解应注意 ①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②微观上,反映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平均动能大,在宏观上表现为物体的温度高.物体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全部分子的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是含有统计意义的,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分子平均动能都相同,但是由于不同物质分子的质量不尽相同,所以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不相同. ③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④若物体与A处于热平衡,它同时也与B达到热平衡,则A的温度便等于B 的温度,这就是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3.温度计与温标 (2)温标(thermometric scale) ①摄氏温标 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这种表示温度的方法就是摄氏温标,表示的温度叫摄氏温度(t). ②热力学温标(thermodynamic temperature) 规定摄氏温度的273.15 -℃为零值,它的一度也等于摄氏温度的一度,这种表示温度的方法就是开尔文温标,也叫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T),单位为开尔文,简称开(K).热力学温标的零度(0K)是低温的极限,永远达不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