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浅谈齐鲁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浅谈齐鲁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浅谈齐鲁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

——浅谈齐鲁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灿烂,不同区域的文化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齐鲁文化作为中华地域文化典型代表之一,同时还是我国古代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源头。本文欲就齐鲁文化形成的过程,其在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以及其对汉民族精神形成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以探索其从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的奥秘所在。

【关键字】齐鲁文化儒家思想区域文化主流文化

《汉书•地理志》这样描述齐鲁之民:“其民好学,上礼义,重廉耻”。齐鲁文化本是发端于东夷文化的区域文化,但其一系列重要文化成果和历史影响不断走出齐鲁之地,使其逐渐成为全国性主流文化。这其中,先秦时期众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艺家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一.齐鲁文化形成的过程

齐鲁文化发源丁东夷文化。四五十万年的的齐鲁大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泰山、蒙山、鲁山、沂山和胶东半岛的丘陵自西向东绵延展开。这里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是采集利狩猎的理想之地。鲁西、鲁北的大平原上,河湖纵横、土壤肥沃,特别适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泰山、沂山之南,沂河、泅水等河流,给水利交通带来极大的便利,长长的海岸线又给渔、盐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有这一切,都为最早期人类的生存准备了合适的

文化却呈现着与秦截然相反的特点。

1.政治制度。

战国时期,秦国已推行郡县制,从此开始了它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道路。而齐国确是七国中唯一没有实行郡县制的国家,转而采取了“五都之制”。这种制度史料记载并不详细,据考证这是一种较为分权的都邑制。秦的集权愈演愈烈,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之久,而齐国采用分权制,已然保持了它强有力的大国地位。所以回顾历史,秦盛齐败也许更多出于一种偶然,倘若历史稍有偏颇,齐统一了天下,也许又是另一番景象。

2.经济思想。

齐国和秦过经济思想的不同,首先取决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农业是最重要的积累财富的手段,重农思想产生是很自然的。但秦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把重农思想凝固起来,另一方面强烈的抑制商业发展,这就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了。

中国之所以成为亘古不变的农业国,从未发生过工业革命与商业革命,就与秦文化颠簸不破的农本思想息息相关。《吕氏春秋•上农》上说:重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对于统治者而言,老百姓安安分分地种地,政权就能稳固。这也是农本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齐国的情形与秦国完全两样。最初,齐国国境尚小,多濒海之盐碱地,不适于农业生产,于是因地制宜,“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又通过工商业来促进齐国经济的发展。这个方针十分成功,齐国因此而逐渐强大,疆域扩展,人口密集,到春秋齐桓公称霸之时,已有膏壤千里,农业也随之得到发展,到战国时已里“粟丘如山”的景象。在齐国的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之后,并未因此而不重视工商业,相反,在处理农业与商业的关系时,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既重视农业积累财富的作用,也不忽视通过商业活动促进流通,以增加社会财富。士、农、工、商这“国之四民”地位平等,表明工商业在齐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农工商并重的思路在齐国长久贯彻下去,也同样造成齐国的富强。

3.学术文化

秦在文化方面秦所采取的是完全的愚民政策,以维护其专制统治。商鞅所说的“民不贵学问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就是秦国愚民政策的指导思想,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最为后世所诟病。

但齐国的政策却不强求思想一律,而是顺其自然。齐太公的“因其俗,简其礼”与管仲的“俗之所欲,因而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是一脉相承的方针。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准并非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是采取强国富民的方法以达到“仓盟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自觉水平。这与商鞅激烈指责“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从而采取强制性的“穆风易俗”的办法显然更加有自由性,也是齐鲁之地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

4.风俗习惯

泰国既以农业为基础,注重的是民以食为天,温饱是首要目标,超过温饱即为奢侈,所以泰国的风俗是节俭,是古朴。荀子描写其对泰国的观感说:“入其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声乐不流,其服不挑。”不但衣着毫不时髦,连音乐也很纯朴。

齐国工商业的发达必然刺激消费的欲望,因而齐国的风俗趋于侈靡,生活方面追求豪华奢侈,衣着尤为讲究,城市生活尤为丰富多彩。不但生前奢侈,死后也要继续享受,因而齐国厚葬成风,随葬品都很丰富。奢靡之风当然要有经济基础做后盾,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齐国重商带来的经济繁荣。

三.齐鲁文化对汉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

齐鲁文化带来齐国的强盛,单凭这点还不足以使它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其实齐鲁文化的精髓,就是儒家思想。齐鲁文化孕育了儒家思想,继而假托了儒家思想保持长久不衰的地位。所以可以说,“有了儒家学说,齐鲁文化才真正具有了民族、地域的超越性,才真正能够负起领导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

齐鲁文化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来汉族与少数民族纷争不断。儒家思想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此即《春秋》中所述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而这,正是我们的先人正确处理夷夏关系的指针。

齐鲁文化——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儒家思想——所提供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在周秦时期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分属于夷狄的不同族群纷纷“进于中国而中国之”,至秦统一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与汉人非常接近的民族共同体,所差的只是一个名称而已。进入两汉时期,先有了汉的国名,后有了汉人的族名,国名演变成了族名,汉名正言顺地成了汉帝国版图内主体民族的名称。此后,中国又经历了数次民族大融合,其中,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最称高潮,几乎每一次民族大融合都扩大了中原文化或汉族文化的影响,即使是强悍的少数民族金戈铁马入主中原,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认同汉族文化,甚至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典型的例子。

浅谈中国农耕自然经济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国农耕自然经济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黄舒敏07091017 自从我们接触了《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后,我们就深刻地认识到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方面,纵观中国农耕自然经济的历史长河,我们总结出一些它所具备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回首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我们更是意外地发现了两者的交汇点,但这也完全合乎于情理之中。两者相辅相成,彼此共存着。 一个具备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农耕自然经济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可谓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虽然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其中经历了周期性战乱与稳定运动,王朝的兴与衰,国家的和与裂,然而,面对着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国的农耕经济依然向前发展,而且有着愈挫愈勇的势头。从远古时代出现共同耕耘,夏、商、周出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观念,殷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制,而到唐代土地私有进一步深入……一直以来,顺势而为。 然而,正因为农耕自然经济持续性的这一显著特点,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和务实性。 中国农耕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模式存在着,人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地辛勤地生活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也使他们对自己固有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情感,情非得已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久而久之,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文化也渐渐形成了,并且有着根深蒂固的现象出现。血缘关系显得尤其重要,这也使所形成的文化得以世世代代地保存下来。就如,中国自古以来都以孝为先,到现在为止,这一文化仍然存在。在家里普遍都是以男性作为家庭的支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即使现在社会倡导男女平等,但到了关键的时刻,一般都是男性做决定的。在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下,中国文化也随之延续下来。 而另一方面,农耕自然经济的持续性,也造就了中国文化具有务实性的特点。 在农耕自然经济的发展道路上,人们可谓是洒尽了汗水。一面面对着恶劣多变的气候,受尽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一面对战乱胆颤惊心,另一方面还要和“猛于虎”的苛征暴敛,这不得不让中华民族培养了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忍辱负重和求真务实的民族性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无不体现民族自强、务实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文学创作也油然而生了。 让我们再回顾农耕自然经济的发展史,不难总结出其构成的结构方式是多元化的。“一之日毕发,二之日栗烈……”给我们再现了那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向我们展示了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劳作模式;后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商品交换现象也出现了;之后,“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制度也确立了……如此多元化的成分结构,也决定了中国文化必须具备包容性和多样性。因为有了交易,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交集的机会。在这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必定会带来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这就要求各自领域必须要学会相互包容,借着经济的这一架车,沿途多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等。 中国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并一直对中国文化的特征也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 2011/11/30

电大地域文化答案

地域文化课程 期末作业 姓名学号 学校成绩

一、简答题 1、简述满族文化 答:满族又称满洲(满语意为"吉祥"的意思),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族”改为“满族”。一、不循汉制,别具风流。1、八旗制度与旗民二重制。2、骑射与国语3、服饰与饮食。4、崇信萨满二、以文治汉,满汉一家。1、重视文教,尊孔崇儒。2、重视文艺,成就辉煌。满族文化对于汉家文明的汲取还体现在清以来文学、艺术创作所取得的灿烂成就。 2、“闯关东”文化的影响 答:"闯关东"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对黑龙江乃至东北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迁人,改变了黑龙江长期以来以牧业和渔猎为主的生产结构,带来了关内的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作物的品种,将北疆荒原变为世界瞩目的大粮仓,同时也促进了黑龙江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其次",闯关东"丰富了黑土文化内涵。关内移民带来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原礼仪传统、道德观念及风俗信仰,构筑了黑土文化的骨髓。关内民间艺人的到来催生了鲜活的东北民间艺术,典型的就要数二人转和东北大秧歌。最后",闯关东"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方言是"南腔"与"北调"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系统,而这种"融合"是各地移民与原住民共同生产、生活的需要。东北方言质朴而纯真,不矫揉造作,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十分吻合。 3、简述北大荒开发创业文化 答:在中国北方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之间,有一块南北长1000多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总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的中国最大的平原一一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东北部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之间的一块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则为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虽然这里也曾与中原地区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却从没有被主流文化正式接纳。每每提到北大荒,在人们脑海中往往出现的是与贫困、荒芜联系在一起的景象,尤其是以松嫩平原北部和整个三江平原为甚,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都是人烟稀少,荒草满地。新中国

最新河南电大《地域文化》教学考一体化网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最新河南电大《地域文化》教学考一体化网考作业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 1. 首创“飞白书”体的书法家是 1.00分 A. 褚遂良B. 蔡邕C. 锺繇D. 刘德昇 2.《杂体诗》30首的作者是 1.00分 A. 谢朓B. 谢灵运C. 江淹D. 庾信 3.《贞观政要》的作者是 1.00分 A. 魏徵B. 吴兢C. 岑文本D. 姚崇 4.被称为“北方书圣”的书法家是 1.00分 A. 褚遂良B. 郑道昭C. 锺繇D. 孙过庭 5.被南阳人称为“召父”的召信臣所属的朝代是 1.00分 A. 唐朝B. 西汉C. 隋朝D. 东汉 6.被后人称为“商圣”的是 1.00分 A. 张衡B. 张仲景C. 范蠡D. 吴道子 7.书法理论著作《九势》作者是 1.00分 A. 锺繇B. 蔡邕C. 蔡文姬D. 刘德昇 8.《祭十二郎文》的作者 1.00分 A. 白居易B. 元稹C. 韩愈D. 元结 9.散文成就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作家是 1.00分 A. 杜甫B. 白居易C. 韩愈D. 李商隐 10.《壮悔堂集》的作者是 1.00分 A. 史可法B. 侯方域C. 彭而述D. 王铎 11.《驴山公九锡文》的作者是 1.00分 A. 范缜B. 谢灵运C. 袁淑D. 谢朓 12.《治安策》的作者是 1.00分 A. 韩非子B. 李斯C. 蔡邕D. 贾谊 13.山水画论《林泉高致》的作者是 1.00分 A. 郭熙B. 李迪C. 李唐D. 吴道子 14.被后人称为“科圣”的是 1.00分 A. 郑国B. 李诫C. 褚少孙D. 张衡 15.《述归赋》的作者是 1.00分 A. 耿介B. 高拱C. 何景明D. 吕坤 16.在宋代使“隶法复兴”书法家是 1.00分 A. 黄庭坚B. 蔡襄C. 王洙D. 苏轼 17.游记散文《茅阁记》的作者是 1.00分 A. 韩愈B. 萧颖士C. 元结D. 贾至 18.《大任先生传》的作者是 1.00分 A. 李斯B. 蔡邕C. 贾谊D. 阮籍 19.《神灭论》的作者是 1.00分 A. 袁淑B. 谢灵运C. 蔡邕D. 范缜 20.被称作“红杏尚书”的诗人是 1.00分 A. 程颢B. 宋庠C. 程颐D. 宋祁 21.被称为“成周”的城市是 1.00分 A. 登封B. 洛阳C. 开封D. 商丘 22.被后人称为的“诗圣”的是 1.00分 A. 白居易B. 杜甫C. 李贺D. 李商隐 23.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的作者是 1.00分 A. 李迪B. 李唐C. 吴道子D. 荆浩 24.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 1.00分 A. 郑韩文化B. 河洛文化C. 燕赵文化D. 陈宋文化 25.被后人称为“字圣”的是 1.00分 A. 褚遂良B. 锺繇C. 吴道子D. 许慎 26.被后人称为“医圣”的是 1.00分 A. 张衡B. 郑国C. 李诫D. 张仲景 27.被称为“行书鼻祖”的书法家是 1.00分 A. 蔡邕B. 刘德昇C. 褚遂良D. 锺繇 28.洛阳首作为国都的朝代是 1.00分 A. 西周B. 东汉C. 西汉D. 东周

文章原文:齐鲁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齐鲁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谭晓岚 (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青岛266071) 大河文明的主要特点是生命力顽强,海洋文明的主要特点是活力强劲。①齐鲁大地过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现在是我国海洋战略的首个试点区,能不能在未来实现超越和升华,关键是能否塑造出一种既传承东方文明优势、又吸收了西方文明之精华的新型海洋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可以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一、齐鲁文化诞生于黄河流域,以农耕经济为基础,是一种典型的大河文明,由此派生出的文化心理也是防守型的②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由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不一样,在多年的文明进化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文明类型——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由于发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人类分工的自然基础,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③而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类型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大河文明的稳定持重,与江河造成两岸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海洋商业文明的外向开拓精神,则与大海为海洋民族提供的扬帆异域、纵横驰骋的条件有关。④齐鲁文化诞生于黄河流域,千百年来,这一区域与中国其他依河而居的地域一样,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农业非常发达。⑤这种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由于受土地的束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生产生活方式相对稳定,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因此逐渐形成了农耕文明式的好静、稳定、封闭、自强、固执、重群体等文化特性。 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文化心理也是防守型的,因此中华民族较少有拓边侵略的行径,最能体现中国人防御思想的是长城的修建。 ⑥长城,不带进攻性质,完全着眼于防卫,在历史上,长城曾在一定程度上挡住了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但一旦入侵的游牧势力离开长城脚下,长城的军事价值就只剩 ①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比较, 教学资源-秦汉风云.https://www.360docs.net/doc/8e2083958.html, 2010.6.20;人教论坛,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比较,https://www.360docs.net/doc/8e2083958.html,/archiver/?tid-342083.html;杨伟祖,生命之河智慧之源[J],《人与自然》2013.06.01 ②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https://www.360docs.net/doc/8e2083958.html,/wohuboke2012.7.29 ③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https://www.360docs.net/doc/8e2083958.html,/minjiancaifeng;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https://www.360docs.net/doc/8e2083958.html,/wohuboke2012.7.29 ④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https://www.360docs.net/doc/8e2083958.html,/minjiancaifeng;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https://www.360docs.net/doc/8e2083958.html,/wohuboke2012.7.29 ⑤人教论坛,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比较https://www.360docs.net/doc/8e2083958.html,/archiver/?tid-342083.html.2014.1 ⑥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https://www.360docs.net/doc/8e2083958.html,/wohuboke2012.7.29

从山东地名解读齐鲁文化

从山东地名解读齐鲁文化 作者:季丽莉 地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 地理、历史、心理、民族、社会等文化内涵。地名属于语言学中的专有名词,它是地名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民俗历史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地名的研究,可以再现特定地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深层次了解一定社会的物质和意识形态。正如冯骥才先生在《地名的意义》中所说的,“地名决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个特定地域的名称”,“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地名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民俗心态的典型反映,是民族文化的璀璨结晶。 山东是中国东部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素有“齐鲁之邦”、“礼仪之 邦”、“孔孟之乡”的美誉,也是文化资源大省。山东省下辖17个地级市、49个市辖区、31个县级市、60个县,共有8万多个行政村,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1]。在对山东地名文化的考察中,使人深刻地感受到:地名之于文化,是尘封的记忆,是文化的代言,是历史的引领。地名使我们看到了山

东文化的多元、变迁与凝固,强化了对齐鲁文化内涵的理解,激发起作为山东人、作为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和爱国情。 一、山东地名与齐鲁地理文化 山东人把齐鲁文化概括为“一山一水一圣人”,指的是泰山、黄河和孔子,这个概括道出了山水自然因素对齐鲁文化的基础作用。山东中部,地形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多元性的地形、地貌在山东各地地名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1.来源于“山”的地名 “山东”这个名字本身就与山有不解之缘,因处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除了鲁西北平原区外, 鲁中南丘陵区和山东半岛地区带“山”字的地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崂山、博山、兰山、泰山、苍山、福山、莱山、梁山、乳山等。其他带“山”字旁的字在地名中也较为常见。如:崖(陡立的山边):西河崖、大沟崖;岭(山道山坡):凤凰

地域文化形考三答案

形考三答案 一、单选题 (1/20)、在民间,人们对土地公的崇拜是属于( )。(3分) 3638108 A、图腾崇拜 B、神灵崇拜 C、祖先崇拜 D、自然崇拜 (2/20)、下列哪位神是由火神变为水神的?( )(3分) 3638109 A、龙母 B、北帝 C、祝融 D、波伏神 (3/20)、妈祖圣诞,也称“天后诞”,是在农历()举行。(3分) 3638110 A、三月二十五日 B、三月二十四日 C、三月二十六日 D、三月二十三日 (4/20)、打签问卜、换鼓求雨是()的仪式之一。(3分)

3638116 A、雷神崇拜活动 B、营老爷活动 C、拜祭妈祖活动 D、拜祭龙母活动 (5/20)、五子朝王是()一项民俗活动。(3分) 3638118 A、波罗诞 B、北帝诞 C、妈祖诞 D、龙母诞 (6/20)、崇拜石狗是()的风俗。(3分) 3638117 A、雷州地区 B、梅州地区 C、江门地区 D、韶关地区 (7/20)、龙母生辰诞(正诞),为(),拜祭期从初一到初十。(3分) 3638111 A、五月初九

B、五月初八 C、五月初十 D、五月初七 (8/20)、中山咸水歌是用()演唱的。(3分) 3638122 A、中山话 B、疍家话 C、普通话 D、广州话 (9/20)、人们对龙母的崇拜是属于( )。(3分) 3638106 A、图腾崇拜 B、神灵崇拜 C、祖先崇拜 D、自然崇拜 (10/20)、人们对北帝的崇拜是属于( )。(3分) 3638107 A、图腾崇拜 B、神灵崇拜 C、祖先崇拜 D、自然崇拜

(11/20)、佛山祖庙供奉的是()。(3分) 3638113 A、南海龙王 B、北帝 C、赵佗 D、南帝 (12/20)、目前,全球大约有5000座大小不一的妈祖庙(天后庙),都是从福建()的妈祖庙“分灵”出去的。(3分) 3638114 A、福州 B、泉州 C、湄洲 D、漳州 (13/20)、明朝首推的书家是陈献章,广东新会白沙乡人,世称陈白沙。他长于草书,尤其 出名的是,他以“()”为书写工具,书法自成一家。(3分) 3638125 A、猪毛笔 B、羊毛笔 C、茅龙笔 D、牛毛笔 (14/20)、广东()妈祖庙为省内最大的妈祖庙。(3分) 3638115

电大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答案

《巴蜀历史与文化》 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1 一、选择题 1. A 2. D 3. B 4. A 5. B 6. B 7. D 8. D 9. A 10. D 11. C 12. ABC 13. ABC 14. ABCFH 15. ABCD 16.ABCDE 17. ABC 18. ABC 19. ABCD 20. ABCDE 21. A 22. C 23. D(p33)24. B 25. A 26. A(p53) 27. A 28. B 29. C 30. A 31. ACDF 32. BCD 33. ABCDE 34. ABCDE 35. ABCD 36. ABC 37. ABCDEF 38. ABCD 39. ABCD 40. AB 二、判断题(说明:F=FALSE T=TRUE 考试时无特殊说明应用“×”和“√”) 1. F 2. F 3. T 4 . T 5. F (p4) 6. F 7. F 8. T 9. F 10. F 11. F 12. T 13. F 14. F 15. T 16. F 17. F 18. T 19. F 20. F 三、问答题(以教材内容为基石,归纳提炼时用语简洁扼要) 1. 参见教材p2-4 2. 参见教材p73-82 作业2 一、选择题 1. A 2. B 3. ABC 4. ABCD 5. B 6. A 7. C 8. ABC 9. C 10. D 11. B 12. A 13. 书院p115 14. A 15. C 16. B 17. D 18. A 19. D 20. D p136 21. BC 22. AC 13. ACD 14. CD 15. ABCD 16. B 17. A 18. C 19. A 20. B 21. D 22. C 23. A 24. A 25. D 26. CE 27. ACD 28. CE 29. ABE 30. AC 31. AD 32. BC 33. ABD 34. BD 35. ABD 二、判断题(说明:F=FALSE T=TRUE) 1. T 2. T 3. F 4 . T 5. F 6. T 7. T 8. T 9. T 10. F 11. T 12. T 13. T 14. F 15. T 16. F 17. T 18. F 19. T 20. F 21. F 22. T 23. F 24. T 25. F 26. T 27. F 28. T 29. F 三、问答题(以教材内容为基石,归纳提炼时用语简洁扼要) 1. 参见教材p91 2. 参见教材p125 3. 参见教材p141、p153、p157 并网上查询相关资料

2018年电大地域文化考题及答案题库及答案

地域文化 1. 巴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巴地萌发的、经过漫长历史溶进的逐渐形成、发展、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 2. 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源头,随着历史的演进,文明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巴渝文化逐渐形成,呈现出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特征。 3. 巴渝的称呼不同于巴蜀的是,最初它不是指两个国家,仅仅是巴渝舞的代称,后来泛指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国广大地区。 4. 根据考古学的成果可知,早在200 万年前,三峡地区的巫山一带,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巫山县龙骨坡就发掘出距今200万年的被称为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石“直立人巫山亚种”。 6.上世纪中后期考古工作者曾在丰都发掘出距今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在铜梁、江津、合川、大渡口等区县境内发现了 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 7. 源于巴县(今重庆九龙坡区铜罐驿)冬笋坝文化,其中最具特征的是船棺葬具。 8.上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涪陵小田溪上古巴王陵墓,有14件一套的错金编钟、虎纽錞于、铜钲等乐器 9. 《山海经》称巴人是伏羲氏的后裔,从它记述的“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可以推知早期巴人栖息、生活在巫山山脉一带,后来曾向东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再后又向西迁徙,进入四川盆地东部。 10.一位姓巴,名务相的巴人酋长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竞争部落之长,通过投剑、泛舟于水两件事情令人信服地当上了部落首领,大家推为·癛君。 11. 后世多以的板楯蛮、槃瓠、癝君后裔后裔为巴人先民的三支主源。 12.巴渝歌发展为《竹枝词》,又经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改造和身体力行的创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 13.今日之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其东西长约470 公里,南北长约450 公里,总面积达8.2 万平方公里。 14. 巴渝文化精神卓然瞩目,特色鲜明,其实质之一,便是它的大熔炉性与多元性。 15. 1937 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16. 雾季期间,日机轰炸大大减少,1941年10月到1944年6月,“文工会”团结所有在渝的戏剧工作者,连续3年开展了震惊中外的雾季大公演。 17.1938年“七。七”周年纪念日,重庆民众歌咏会、中华歌咏会、青年歌咏社与青年剧社、怒吼剧社等14个团体联合举行火炬游行,高唱《大刀进行曲》、《祖国进行曲》,高呼救亡口号,雄壮宏亮的歌声与震天动地的口号声交织在一起,动人心魄。 第 1 页共22 页

2016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析:齐鲁文化

2016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析:齐鲁文化 行测作为山东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考察内容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从近几年山东公务员招考信息情况来看,山东公务员考试一般在每年4月份进行。中公教育面为考生整理了大量山东公务员行测考点供考生学习提高。 【综合分析】 [齐鲁文化与社会主义] 一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是共同富裕。齐鲁文化一直传承着天下为公、以民为天的大同理想,强调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二是全面自由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齐鲁文化很早就倡导以人为本、人皆可为圣贤、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尊重个性、鼓励创造的理念。 三是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公平正义。齐鲁文化始终强调仁者爱人、政者正也、强不执弱的人文精神。我们应当深入阐发这些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意义分析] 齐鲁文化有包容互鉴、慎思笃行的科学精神。 在山东历史上,数学、物理、天文、农学、医学、建筑等领域涌现出数不胜数的卓越科学家和优秀工程师,为中国科技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奠定了坚实基础。2300多年前的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公立大学、国家研究院和政府智库,学士百千,流派纷呈,开创了百家争鸣、兼容并蓄的学术先河。民主革命时期,山东根据地在扫除文盲、普及科学、兴修水利、开办工矿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称奇的成就。齐鲁文化还重视以文化人,文以载道。山东历史上文学艺术群星灿烂、名家辈出,充实了中华文化宝库,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珍贵遗产。 齐鲁文化在国家治理方面有德法互济、讲信修睦的基本主张。 民主革命时期,山东在建立统一战线、实行“三三制”、健全民主法制等方面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山东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省性的民主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正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人民才摆脱了千百年来封建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束缚,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民族平等和信仰自由,这在当时世界各国都不多见。齐鲁文化也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应当牢固树立绿色环保理念,更加自觉地建设循环经济,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齐鲁文化中有崇尚气节、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一大批民族英雄彪炳史册。

论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论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发表时间:2011-11-11T14:32:21.107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1年第37期供稿作者:陈文珠[导读]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河南省潢川一中陈文珠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019年广东地域文化形考一答案

题目1 广府民系使用的是()。 选择一项: A. 闽南方言 B. 南越方言 C. 粤方言 D. 广州方言 你的回答 正确答案是:粤方言 题目2 琼雷文化是指湛江和海南。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 广府民系分布于珠江三角洲一带,通行广州话。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 南越国的第一代君主是()。 选择一项: A. 赵昧 B. 赵良 C. 赵元 D. 赵陀 你的回答 正确答案是:赵陀 题目5 潮汕人特别重视宗族血缘关系,与()闽地望族移入潮州有很大关系。选择一项: A. 明清时期 B. 宋元时期 C. 唐朝

D. 近代 你的回答 正确答案是:宋元时期 题目6 人类在岭南生活远的最早遗迹是在韶关发现的()遗迹。选择一项: A. 大汶口 B. 马坝人 C. 客家人 D. 河姆渡 你的回答 正确答案是:马坝人 题目7 闽越第一代君主无诸曾称雄于今天的()。 选择一项: A. 福建一带 B. 江西一带 C. 广东一带

D. 广西一带 你的回答 正确答案是:福建一带 题目8 广东各方言都较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9 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昺最后是在()赴海而死的。选择一项: A. 广州湾 B. 广东雷州的徐闻 C. 广东新会的崖门 D. 广东的伶仃洋 你的回答 正确答案是:广东新会的崖门

题目10 "崇文尚武”是()的文化特点之一。 选择一项: A. 客家民系 B. 潮汕民系 C. ABC的答案都是 D. 广府民系 你的回答 正确答案是:客家民系 题目11 潮汕话也有人称为"福佬话”,在潮汕话中,"福佬”与"鹤佬”谐音,实际上是"河洛”的讹传,所以,潮汕话来自于中原古音。 选择一项: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12 广东各方言都较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从语音方面看,粤闽客三方言的声调中都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平声,而平声在北方方言里则已完全消失。

“齐鲁之邦,礼仪之乡”——浅谈文化软实力

“齐鲁之邦,礼仪之乡”——浅谈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文化社会意义的集中深刻反映。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国际关系理论新自由主意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奈Joseph Ny于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最早提出并阐述了著名的“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他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文化“软实力”业已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所以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确实: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化逆差现象严重(中国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现象)。 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及文化事业我想结合山东的民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山东素称“齐鲁之邦,礼仪之乡”,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传统深重,是孔孟之乡。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东的民俗风情风格多样,生生不息。只有山东同胞们将故乡的民俗稳固心底,在自己的业余时间尽可能的多接触故乡的文化艺术,从繁忙的生活走进民俗集中的地方,感受故乡文化,以自己优秀的文化而自豪,以自己“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山东精神”为信仰,用山东优秀的文化精神教育人民,方可让优秀的山东民俗深入人心,并一代代传递下去。从而大大的增强我们山东人民的凝聚力。由家及国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进而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二是我们要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年画和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如今扑灰年画的作品日渐减少,当年两派(“老抹画”和“红货”)艺人的作品,存留下来的都弥足珍贵。相对而言,“孔孟文化”及“潍坊风

2019-2020年电大考试《地域文化(齐鲁)试题及答案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春秋时期,鲁成为当时的大国,其控制范围基本囊括了汶河流域和泗河的中上游地区。 2、据考古发现,山东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沂源猿人。 3、齐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姜尚,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 4、鲁国的首都是曲阜。 5、在政治上,齐国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鲁国采取了“ 变其俗,革其礼”的政策。 6、在用人上,齐国遵循“尊贤尚功”,鲁国遵循“ 尊尊而亲亲”。 7、齐国威、宣之际,稷下学宫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在儒学中卓有影响的孟子和荀子都曾来到这里。 8、在战国时期,黄老之学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处于江汉流域的楚国,这里是道家学派的原生地;一是齐国的稷下,是道家学派在北方的代表。 9、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代的文化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10、东汉后期,出现了道教的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太平经》。 11、孔子的思想、言论、行为主要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论语》一书中。 12、“礼”是调谐、稳定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制度,人的真挚情感是其根本。 13、“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影响最大的主张。 14、孟子首先要完成的使命是确立对人的信心。为此他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这也是孟子儒学的理论基石。15、孟子承担起的一个重要政治使命是重新确立社会统治的秩序,也就是孟子理想中的“ 王道”。 16、邹衍,也作驺衍,战国末期思想家,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人物,齐国人。 17、五德终始学说的可操作性体现在邹衍为统治者设计的一套“ 以德配天”的制度上。 18、如果说“五德终始说”体现的是邹衍的时间观念,那么“ 大九州说”则体现了他的空间观念。 19、姜尚封齐后,定都营丘。 20、姜太公除了拥有赫赫战功外,还有军事著作《六韬》流传于世。

2018年河南电大地域文化教学考一体化网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1. 首创“飞白书” 体的书法家是 (1.00分) A. 褚遂良 B. 蔡邕 C. 锺繇 D. 刘德昇 2.《杂体诗》30 首的作者是(1.00 分) A. 谢朓 B. 谢灵运 C. 江淹 D. 庾信 3.《贞观政要》的 作者是(1.00分) A. 魏徵 B. 吴兢 C. 岑文本 D. 姚崇 4.被称为“北方书 圣”的书法家是 (1.00分) A. 褚遂良 B. 郑道昭 C. 锺繇 D. 孙过庭 5.被南阳人称为“召父”的召信臣所属的朝代是(1.00分) A. 唐朝 B. 西汉 C. 隋朝 D. 东汉 6.被后人称为“商圣”的是(1.00分) A. 张衡 B. 张仲景 C. 范蠡 D. 吴道子 7.书法理论著作《九势》作者是 (1.00分) A. 锺繇 B. 蔡邕 C. 蔡文姬 D. 刘德昇 8.《祭十二郎文》的作者(1.00分) A. 白居易

B. 元稹 C. 韩愈 D. 元结 9.散文成就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作家是(1.00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韩愈 D. 李商隐 10.《壮悔堂集》的作者是(1.00 分) A. 史可法 B. 侯方域 C. 彭而述 D. 王铎 11.《驴山公九锡文》的作者是 (1.00分) A. 范缜 B. 谢灵运 C. 袁淑 D. 谢朓 12.《治安策》的作者是(1.00分) A. 韩非子 B. 李斯 C. 蔡邕 D. 贾谊 13.山水画论《林泉高致》的作者是 (1.00分) A. 郭熙 B. 李迪 C. 李唐 D. 吴道子 14.被后人称为“科圣”的是 (1.00分) A. 郑国 B. 李诫 C. 褚少孙 D. 张衡 15.《述归赋》的作者是(1.00分) A. 耿介 B. 高拱 C. 何景明 D. 吕坤 16.在宋代使“隶

地域文化(齐鲁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地域文化(齐鲁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齐鲁文化概论 平时作业(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据考古发现,山东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沂源猿人,其年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大约与北京猿人相当,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2、齐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姜尚,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 3、鲁国的首都是曲阜。 4、在政治上,齐国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鲁国采取了“变其俗,革其礼”的政策。 5、齐国威、宣之际,稷下学宫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在儒学中卓有影响的孟子和荀子都曾来到 这里。 6、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分别是鲁国人和邹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 是齐国人。 7、封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祭天地的形式来神化帝王,以树立帝王的威信。 8、老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见于《道德经》,总体上来说是取法自然,无为而治。 9、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代的文化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10、东汉后期,出现了道教的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太平经》。 11、孔子的思想、言论、行为主要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论语》一书中。 12、孔子用“中庸”和“ 仁”从外在形式和实质内容两个方面确定了“礼”的实践标准。 13、“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子影响最大的主张。 14、墨子对逻辑学做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三表”说、“三物”说。 15、孟子首先要完成的使命是确立对人的信心。为此他提出了“人性善”的观点。这也是孟子儒 学的理论基石。 16、五德终始学说的可操作性体现在邹衍为统治者设计的一套“以德配天”的制度上。 二、单项选择(下面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 题后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齐鲁立国前,在今山东地区生活的土著居民是( B ) A、沂源人 B、东夷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继黄帝之后,担任夷夏部落联盟的盟主的是( A ) A、颛顼 B、帝喾 C、蚩尤 D、尧 3、齐景公时期,曾入鲁问礼的一位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是( D )

2018年最新电大地域文化形考答案

电大地域文化形考答案 客观题共28题(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 第1题(已答). 2007年,闽北籍台资投资兴办了(),该校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闽北唯一的一所承接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学校,同时也被福建省台联选定为全省首家台胞培训基地。 A. 武夷学院 B. 华侨大学 C. 龙岩学院 D. 厦门大学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1 第2题(已答). 古代官方政府采取很多措施加强对福建海外贸易的管理,其中最为有效的就是()。 A. 市舶司 B.

巡检司 C. 榷货务 D. 对渡口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3题(已答). 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经济上的突出特点是(),因而此时闽、台经济交往均有所发展。 A. 封闭自锁 B. 发展海上贸易交通 C. 农村集市发展迅速 D. 农业大发展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4题(已答). 近现代台湾对闽贸易的商品以()为台湾最大宗的产品。 A. 米

B. 糖 C. 煤 D. 木材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5题(已答). 以下哪项不属于漳州对台交流的成果() A. 截止2010年底.台资企业已达2500多家.涉及农业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力等行业. B. 台塑集团在此建立了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火力发电厂华阳电厂. C. 打造妈祖品牌.带动旅游经济和创意产业发展. D. 灿坤工业园成为亚洲最大的小家电生产基地.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6题(已答). ()是福建主要风景名胜区,尤其以其典型的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的双世遗风光,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A.

最新电大《地域文化》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更新版)

最新电大地域文化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更新版) 100%通过 2015年秋期电大把《地域文化》纳入到“教学考一体化”平台进行网考,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内容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选题 1. 首创“飞白书”体的书法家是(1.00分) A. 褚遂良 B. 蔡邕 C. 锺繇 D. 刘德昇 2.《杂体诗》30首的作者是(1.00分) A. 谢朓 B. 谢灵运 C. 江淹 D. 庾信 3.《贞观政要》的作者是(1.00分) A. 魏徵 B. 吴兢 C. 岑文本 D. 姚崇 4.被称为“北方书圣”的书法家是(1.00分) A. 褚遂良 B. 郑道昭 C. 锺繇 D. 孙过庭 5.被南阳人称为“召父”的召信臣所属的朝代是(1.00分) A. 唐朝 B. 西汉 C. 隋朝 D. 东汉 6.被后人称为“商圣”的是(1.00分) A. 张衡 B. 张仲景 C. 范蠡 D. 吴道子 7.书法理论著作《九势》作者是(1.00分) A. 锺繇 B. 蔡邕 C. 蔡文姬 D. 刘德昇 8.《祭十二郎文》的作者(1.00分) A. 白居易 B. 元稹 C. 韩愈 D. 元结 9.散文成就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作家是(1.00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韩愈 D. 李商隐 10.《壮悔堂集》的作者是(1.00分) A. 史可法 B. 侯方域 C. 彭而述 D. 王铎 11.《驴山公九锡文》的作者是(1.00分) A. 范缜 B. 谢灵运 C. 袁淑 D. 谢朓 12.《治安策》的作者是(1.00分) A. 韩非子 B. 李斯 C. 蔡邕 D. 贾谊 13.山水画论《林泉高致》的作者是(1.00分) A. 郭熙 B. 李迪 C. 李唐 D. 吴道子 14.被后人称为“科圣”的是(1.00分) A. 郑国 B. 李诫 C. 褚少孙 D. 张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