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浅谈齐鲁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合集下载

齐鲁文化解析

齐鲁文化解析

齐鲁文化解析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齐鲁文化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齐国以姜太公为代表,注重功利和革新;鲁国以孔子为代表,注重伦理和传统。

这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二、齐鲁文化的特点尚功利与重伦理:齐鲁文化既有尚功利的倾向,也有重伦理的特点。

齐国的尚功利表现在追求实际利益,重视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而鲁国的重伦理则强调道德、礼义的重要性,注重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尚自然与重人文:齐鲁文化既有尚自然的倾向,也有重人文的特点。

齐国的尚自然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鲁国的重人文则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三、齐鲁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不仅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孔子的思想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四、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为了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我们需要加强对齐鲁文化的挖掘和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

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讲座、编写教材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齐鲁文化。

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齐鲁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等方式,推动齐鲁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齐鲁传统文化征文

齐鲁传统文化征文

齐鲁传统文化征文介绍齐鲁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齐鲁地区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资源。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齐鲁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和传承。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价值1.传统文化的定义–传承久远:齐鲁传统文化是指在齐鲁地区长期形成并传承至今的文化体系,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礼仪等各个方面。

–地域特色鲜明:齐鲁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其他地区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融会贯通:齐鲁传统文化是多个子文化的综合体,融合了儒、道、佛三教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于保持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凝聚力:传统文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加社会凝聚力。

–人文素养: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齐鲁传统文化的特点1.历史底蕴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齐鲁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孔府、曲阜孔庙等。

–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文化在齐鲁地区产生和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精神追求与人文关怀–“仁爱”的价值观念:齐鲁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温情,倡导仁爱之道,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崇尚学问与道德:齐鲁传统文化注重学问和道德修养,崇尚为人师表,以德治国。

3.艺术与文化创造–书法与绘画:齐鲁地区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如山水画、楷书等。

–音乐与戏曲:齐鲁地区有着丰富的音乐和戏曲资源,如齐鲁大鼓、豫剧等。

4.习俗与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齐鲁地区的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贴窗花、吃饺子等。

–端午节:端午节是齐鲁地区的传统节日,人们会挂艾草、赛龙舟、吃粽子等。

齐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教育与研究–高校课程设置:齐鲁地区的大学和学院开设了多个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人才。

浅谈齐鲁文化

浅谈齐鲁文化

引言概述: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齐鲁文化以山东省为中心,涵盖了山东省及周边地区,包括山东的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方面。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正文内容:
一、齐鲁文化的历史背景
1.山东的地理及历史位置
2.山东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3.山东的儒家文化传统
二、齐鲁文化的思想内涵
1.儒家思想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
2.齐鲁文化对人性的思考与体悟
3.齐鲁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
三、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齐鲁文化的书法艺术
2.山东民间文艺及曲艺形式
3.齐鲁建筑艺术的特点
四、齐鲁文化的民俗风情
1.齐鲁地区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2.山东民间舞蹈及音乐艺术
3.齐鲁地区的传统美食与饮食文化
五、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挑战
1.齐鲁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2.面临的传承困境与挑战
3.推动齐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总结: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形式和民俗风情。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齐鲁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齐鲁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齐鲁文化的调研报告

齐鲁文化的调研报告

齐鲁文化的调研报告一、引言齐鲁文化是指在山东省齐鲁地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本次调研将重点探讨齐鲁文化的起源、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齐鲁文化的起源齐鲁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山东地区的先民已具备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齐鲁地区逐渐形成了农耕文明,并兴起了多个小国。

此后,齐、鲁两个大国的崛起对齐鲁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齐桓公和孔子等伟人的影响下,齐鲁文化开始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三、齐鲁文化的特点1. 尚武精神:齐国和鲁国是军事强国,齐国有“齐桓公是狙彝、威烈之后”之说,而鲁国有“鲁哀公之时,左右执戟者五十人”之称。

这种尚武精神贯穿了齐鲁地区的历史,使得齐鲁文化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战斗精神。

2. 儒家思想:鲁国孔子的诞生和活动,为齐鲁地区带来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传承。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道德和孝悌忠信,将这些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中,对齐鲁地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儒家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3. 才子文化:齐鲁地区孕育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如曲剧艺术家郑板桥、戏剧家梅兰芳等。

他们的艺术才能和文化造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丰富了齐鲁文化的内涵。

齐鲁地区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源地之一,陆游、柳宗元等文豪在这里诞生。

四、齐鲁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齐鲁文化不仅对古代社会有深远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齐鲁文化的孝悌观念激励人们尊敬父母、关心兄弟,并引导着现代社会建立和谐家庭和亲情至上的价值观。

其次,齐鲁文化对品德修养的注重,培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倡的劳动精神、诚信守法等优良道德品质。

再次,齐鲁文化注重教育,崇尚学问、尊重知识。

这一特点也给现代社会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齐鲁文化的鲁菜、孔庙等代表着齐鲁地区的独特风味和历史文化。

这些文化符号和品牌对旅游业发展和地方经济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一、文化笼统的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的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比如历史上形成的楚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以及蒙文化、苗文化、藏文化和一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文化等,都异彩纷呈,各有特色。

三、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核心、精华是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

确切地说,齐鲁文化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

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四、齐鲁文化的核心若说到齐鲁文化,首推的应该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儒学。

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等继往开来。

齐鲁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核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将五千年中华文明联为一条不断的长河,具有极其丰厚的思想内涵。

五、齐鲁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在它生成之初,是地域文化。

作为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

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齐鲁文化概述(二)2024

齐鲁文化概述(二)2024

齐鲁文化概述(二)---引言概述---齐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它以山东省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深远。

齐鲁文化以其多元的特点、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展示了山东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本文将在上一篇文章的基础上继续探讨齐鲁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正文---一、齐鲁文化的多元化1. 多样的民族文化融合2. 丰富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3. 多元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4. 深厚的宗教信仰体系5.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二、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和发展2. 重视教育和思想的传播3. 传统节日的举办和保护4. 传统产业与现代发展的融合5. 齐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三、齐鲁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1. 曲艺和说唱文化的传统表演形式2. 绘画雕塑艺术的独特风格3. 戏曲和舞蹈的艺术表达4. 传统建筑的独特特色5. 文学与文化刊物的传统创作四、齐鲁文化的经典传世之作1. 古代典籍的重要著作2. 历史文献与古迹的珍贵遗产3. 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4. 传统戏曲剧本的经典之作5. 传统名画和艺术收藏品的珍品五、齐鲁文化的影响与价值1. 增强地方文化凝聚力和自豪感2. 丰富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3. 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4. 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5. 鼓舞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总结---通过本文对齐鲁文化的概述和探讨,我们了解到齐鲁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传承与发展、代表性艺术形式、经典传世之作以及其影响和价值。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贡献不容忽视。

我们应当努力保护和传承齐鲁文化,以推动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

齐鲁文化为何能由地域文化跃升为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为何能由地域文化跃升为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为何能由地域文化跃升为主流文化?战国时代是齐鲁文化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田氏代齐,标志着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

齐威王厉行改革,使齐国成为经济和军事力量举足轻重的东方大国。

齐威王、齐宣王建立和扩大稷下学宫,礼贤下士,吸引大批列国学者前来讲学和研究,使齐国一时成为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心。

百家争鸣中不少顶尖的学者,如孟子、荀子、宋钘、尹文、淳于髡、彭蒙、慎到、田季真、接予、环渊、邹衍、儿说、田巴等,都曾为稷下学派的繁荣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与此同时,日趋衰微的鲁国也在思想文化上创造了骄人业绩,出现了墨子、子思、孟子等思想巨人。

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最大成就是造就了墨家学派、儒家的思孟学派、荀子学派、黄老稷下学派、邹衍的阴阳五行学派以及接续孙武兵学的孙膑兵学,并以比春秋时期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向全国播扬。

墨翟创立墨家学派。

他代表“农与工肆之人”,主张“兼爱”“尚同”“尚贤”“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尊天”“事鬼”,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

他的思想为汉代董仲舒构筑新儒学提供了一些思想资料。

子思和孟子创造了影响深远的思孟学派。

子思是联系孔子和孟子的桥梁,他创造了“天道性命”“正心诚意”以及从“正身”“导民”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套理论。

孟子宣扬“性善”,倡导“仁政”,主张“民贵君轻”,要求“制民恒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他还鼓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荀子创立的孙氏之儒虽然与孟氏之儒隐隐对立,但对礼教与德化的认识基本一致。

荀子的“天论”集先秦唯物论之大成,“礼论”集先秦礼学之大成。

他以舟水喻君民关系,援法入儒,主张礼法兼容,德刑并用,大大拓展了儒学的施政空间。

孟子和荀子不仅大大丰富了儒学的内容,完善了儒学的体系,而且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了儒学和扩大了这一学派的影响。

黄老学派是不同于老庄学派的新道家,其思想主要体现在《管子》一书中。

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二)2024

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二)2024

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二)引言概述:山东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齐鲁文化。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山东传统齐鲁文化的重要方面,包括艺术、习俗、思想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山东传统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文内容:一、传统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1. 绘画艺术:传统山东绘画注重写实和刻画情感,形成独特的风格。

2. 雕刻艺术:山东雕刻以木雕和石雕为主,注重雕工的技艺与创作思想。

3. 曲艺表演:山东有着丰富多样的曲艺,如相声、评书、快板等,为山东人民提供了娱乐与文化交流的平台。

4. 书法艺术:山东书法注重笔势和结构,以楷书为主导,形成了独特的韵味和气势。

5. 剪纸艺术:山东剪纸具有精细、独特的特点,常常用于节日期间的装饰和表演。

二、传统齐鲁文化的民俗习俗1. 节日习俗:山东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民俗习俗。

2. 婚俗:山东的婚礼仪式注重庄重而隆重,有多个环节和讲究。

3. 祭祀习俗:山东人民尊重宗族观念,有丰富的祭祀习俗,如祭祖、祭孔等。

4. 传统服饰:山东的传统服饰多以绸缎为材料,注重色彩和款式的鲜明与精美。

5. 风俗习惯:山东人民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人情往来、宴席礼仪等。

三、传统齐鲁文化的思想与哲学1. 社会思想:山东传统齐鲁文化注重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强调忠诚、孝顺和家族观念。

2. 宗教信仰:山东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包括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对山东人民的思想和道德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3. 教育思想:山东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学者和教育家,如孔子、曾子等,倡导勤学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4. 策略思想:山东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思想和策略,如孙武《兵法》中的谋略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5. 道德观念:山东人民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传承了慈善、助人为乐等传统道德观念。

总结: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特的民俗习俗和思想哲学,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
——浅谈齐鲁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灿烂,不同区域的文化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

齐鲁文化作为中华地域文化典型代表之一,同时还是我国古代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源头。

本文欲就齐鲁文化形成的过程,其在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以及其对汉民族精神形成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以探索其从地域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的奥秘所在。

【关键字】齐鲁文化儒家思想区域文化主流文化
《汉书•地理志》这样描述齐鲁之民:“其民好学,上礼义,重廉耻”。

齐鲁文化本是发端于东夷文化的区域文化,但其一系列重要文化成果和历史影响不断走出齐鲁之地,使其逐渐成为全国性主流文化。

这其中,先秦时期众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艺家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一.齐鲁文化形成的过程
齐鲁文化发源丁东夷文化。

四五十万年的的齐鲁大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泰山、蒙山、鲁山、沂山和胶东半岛的丘陵自西向东绵延展开。

这里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是采集利狩猎的理想之地。

鲁西、鲁北的大平原上,河湖纵横、土壤肥沃,特别适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泰山、沂山之南,沂河、泅水等河流,给水利交通带来极大的便利,长长的海岸线又给渔、盐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所有这一切,都为最早期人类的生存准备了合适的。

文化却呈现着与秦截然相反的特点。

1.政治制度。

战国时期,秦国已推行郡县制,从此开始了它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道路。

而齐国确是七国中唯一没有实行郡县制的国家,转而采取了“五都之制”。

这种制度史料记载并不详细,据考证这是一种较为分权的都邑制。

秦的集权愈演愈烈,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之久,而齐国采用分权制,已然保持了它强有力的大国地位。

所以回顾历史,秦盛齐败也许更多出于一种偶然,倘若历史稍有偏颇,齐统一了天下,也许又是另一番景象。

2.经济思想。

齐国和秦过经济思想的不同,首先取决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差异。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农业是最重要的积累财富的手段,重农思想产生是很自然的。

但秦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把重农思想凝固起来,另一方面强烈的抑制商业发展,这就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了。

中国之所以成为亘古不变的农业国,从未发生过工业革命与商业革命,就与秦文化颠簸不破的农本思想息息相关。

《吕氏春秋•上农》上说:重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对于统治者而言,老百姓安安分分地种地,政权就能稳固。

这也是农本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齐国的情形与秦国完全两样。

最初,齐国国境尚小,多濒海之盐碱地,不适于农业生产,于是因地制宜,“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又通过工商业来促进齐国经济的发展。

这个方针十分成功,齐国因此而逐渐强大,疆域扩展,人口密集,到春秋齐桓公称霸之时,已有膏壤千里,农业也随之得到发展,到战国时已里“粟丘如山”的景象。

在齐国的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之后,并未因此而不重视工商业,相反,在处理农业与商业的关系时,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既重视农业积累财富的作用,也不忽视通过商业活动促进流通,以增加社会财富。

士、农、工、商这“国之四民”地位平等,表明工商业在齐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样农工商并重的思路在齐国长久贯彻下去,也同样造成齐国的富强。

3.学术文化
秦在文化方面秦所采取的是完全的愚民政策,以维护其专制统治。

商鞅所说的“民不贵学问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就是秦国愚民政策的指导思想,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最为后世所诟病。

但齐国的政策却不强求思想一律,而是顺其自然。

齐太公的“因其俗,简其礼”与管仲的“俗之所欲,因而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是一脉相承的方针。

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准并非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是采取强国富民的方法以达到“仓盟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自觉水平。

这与商鞅激烈指责“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从而采取强制性的“穆风易俗”的办法显然更加有自由性,也是齐鲁之地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

4.风俗习惯
泰国既以农业为基础,注重的是民以食为天,温饱是首要目标,超过温饱即为奢侈,所以泰国的风俗是节俭,是古朴。

荀子描写其对泰国的观感说:“入其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声乐不流,其服不挑。

”不但衣着毫不时髦,连音乐也很纯朴。

齐国工商业的发达必然刺激消费的欲望,因而齐国的风俗趋于侈靡,生活方面追求豪华奢侈,衣着尤为讲究,城市生活尤为丰富多彩。

不但生前奢侈,死后也要继续享受,因而齐国厚葬成风,随葬品都很丰富。

奢靡之风当然要有经济基础做后盾,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齐国重商带来的经济繁荣。

三.齐鲁文化对汉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
齐鲁文化带来齐国的强盛,单凭这点还不足以使它成为中国主流文化。

其实齐鲁文化的精髓,就是儒家思想。

齐鲁文化孕育了儒家思想,继而假托了儒家思想保持长久不衰的地位。

所以可以说,“有了儒家学说,齐鲁文化才真正具有了民族、地域的超越性,才真正能够负起领导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


齐鲁文化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来汉族与少数民族纷争不断。

儒家思想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此即《春秋》中所述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而这,正是我们的先人正确处理夷夏关系的指针。

齐鲁文化——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儒家思想——所提供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念,在周秦时期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分属于夷狄的不同族群纷纷“进于中国而中国之”,至秦统一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与汉人非常接近的民族共同体,所差的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进入两汉时期,先有了汉的国名,后有了汉人的族名,国名演变成了族名,汉名正言顺地成了汉帝国版图内主体民族的名称。

此后,中国又经历了数次民族大融合,其中,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最称高潮,几乎每一次民族大融合都扩大了中原文化或汉族文化的影响,即使是强悍的少数民族金戈铁马入主中原,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认同汉族文化,甚至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