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感知器
100. 什么是深度学习中的多层感知器?

100. 什么是深度学习中的多层感知器?关键信息项:1、深度学习的定义2、多层感知器的概念3、多层感知器的组成结构4、多层感知器的工作原理5、多层感知器的训练方法6、多层感知器的优势7、多层感知器的局限性8、多层感知器的应用领域11 深度学习的定义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技术,它试图模拟人脑的学习方式,通过构建多层的神经网络模型来自动从数据中提取特征和模式,以实现对复杂数据的准确预测和分类。
111 深度学习的特点深度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111 强大的表示能力:能够处理高维度、复杂的数据,并自动学习数据中的隐藏特征和模式。
1112 端到端的学习:无需人工进行特征工程,直接从原始数据中学习到最终的预测或分类结果。
1113 大规模数据驱动: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训练模型,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
12 多层感知器的概念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是一种常见的深度学习模型,它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的多层网络结构。
121 神经元的定义神经元是多层感知器的基本组成单元,它接收多个输入信号,并通过一个激活函数对输入进行加权求和和非线性变换,产生输出信号。
122 多层感知器的层次结构多层感知器通常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收外部输入数据,隐藏层用于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变换,输出层产生最终的预测或分类结果。
13 多层感知器的组成结构131 输入层输入层的神经元数量取决于输入数据的特征维度,每个神经元对应一个输入特征。
132 隐藏层隐藏层可以有一层或多层,每层包含多个神经元。
隐藏层的神经元数量和层数是模型设计中的关键参数,它们决定了模型的学习能力和复杂度。
133 输出层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取决于任务的类型,例如对于二分类问题,输出层通常只有一个神经元;对于多分类问题,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等于类别数。
134 连接权重神经元之间通过连接权重进行连接,这些权重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以优化模型的性能。
多层感知器网络

多层感知器网络
权重优化与训练方法
权重优化与训练方法
权重初始化
1.权重初始化是训练多层感知器网络的重要步骤,可以防止模型在训练初期陷入局部最优解。常见 的初始化方法有随机初始化、Xavier初始化和He初始化等。 2.随机初始化将权重随机初始化为一个小值,可以保证模型在各个方向上的更新幅度大致相同,从 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3.Xavier初始化和He初始化则是针对特定激活函数提出的初始化方法,可以使得各层的激活值在进 行前向传播时能保持相同的分布。
学习率调整
1.学习率是影响多层感知器网络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模型在每次更新时的步长大小 。 2.过大的学习率可能导致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无法收敛,而过小的学习率则可能导致训练时间过长或 陷入局部最优解。 3.因此,在训练多层感知器网络时,需要根据模型的表现和训练轮数来动态调整学习率,以保证模 型的训练效果和收敛速度。
▪ L1正则化
1.L1正则化是在损失函数中加入模型参数的绝对值,通过约束 参数的范数来控制模型的复杂度。 2.L1正则化可以使一些参数变为零,从而起到特征选择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3.L1正则化的优化较为困难,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优化算法, 如坐标下降法和近端梯度下降法等。
过拟合与正则化技术
权重优化与训练方法
▪ 批次归一化
1.批次归一化是一种提高多层感知器网络训练稳定性和收敛速 度的技术,它通过对每个批次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来消除数 据间的差异。 2.批次归一化可以减少模型对初始权重的敏感性,提高模型的 泛化能力,同时也可以减少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梯度消失和梯度 爆炸等问题。 3.在训练多层感知器网络时,加入批次归一化层可以有效地提 高模型的训练效果和收敛速度。
多层感知器算法原理

多层感知器算法原理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是一种前馈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一组输入向量进行非线性映射,从而实现分类或回归等任务。
MLP由多个节点层组成,每一层都与上一层和下一层相连,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带有非线性激活函数的神经元。
MLP 的学习过程主要依赖于反向传播算法,即通过计算输出误差对网络权重进行反向调整,从而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网络结构MLP的网络结构一般包括三层或以上,分别是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收外部输入的数据,输出层产生网络的预测结果,隐藏层位于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可以有多个,用于提取输入数据的特征。
每一层中的节点都与相邻层中的所有节点相连,每条连接都有一个权重,表示该连接的强度。
每个节点除了接收来自上一层的加权输入外,还有一个偏置项,表示该节点的阈值。
每个节点的输出由其输入和激活函数共同决定,激活函数的作用是引入非线性,增强网络的表达能力。
常用的激活函数有Sigmoid函数、双曲正切函数、ReLU函数等。
学习过程MLP的学习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
前向传播是指从输入层到输出层逐层计算节点的输出,反向传播是指从输出层到输入层逐层计算节点的误差,并根据误差对权重进行更新。
具体步骤如下:前向传播从输入层开始,将输入数据乘以相应的权重,加上偏置项,得到每个节点的输入。
对每个节点的输入应用激活函数,得到每个节点的输出。
将每个节点的输出作为下一层的输入,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达到输出层。
在输出层,根据预测结果和真实标签,计算损失函数,评估网络的性能。
反向传播从输出层开始,根据损失函数对每个节点的输出求导,得到每个节点的误差。
对每个节点的误差乘以激活函数的导数,得到每个节点的梯度。
将每个节点的梯度作为上一层的误差,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达到输入层。
在每一层,根据节点的梯度和输入,计算权重的梯度,并根据学习率对权重进行更新。
MLP的学习过程可以采用批量梯度下降、随机梯度下降或小批量梯度下降等优化方法,也可以使用动量、自适应学习率或正则化等技术来提高收敛速度和泛化能力。
多层感知器的数据分类的过程

多层感知器的数据分类的过程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模型,常用于数据分类问题。
其主要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多层感知器的数据分类过程。
注意:以下介绍以二分类任务为例。
1.数据准备与预处理:2.初始化网络参数:在训练多层感知器之前,需要初始化网络的权重和偏置。
这些初始值可以是随机生成的小数,或者根据先验知识给定的初始值。
3.前向传播:在多层感知器中,信息从输入层经过隐藏层传递到输出层,这个过程称为前向传播。
对于每个训练样本,我们将输入数据传递给输入层的每个神经元,然后将其加权求和,并通过激活函数进行非线性变换。
这些结果将作为下一层神经元的输入,并继续执行相同的计算。
在最后一个隐藏层后,我们将得到一个输出层,其结果表示了不同类别的概率。
通常,我们使用sigmoid函数、ReLU函数等作为激活函数。
4.计算损失函数:5.反向传播与参数更新:反向传播是通过计算损失函数相对于模型参数的梯度来更新网络参数的过程。
从输出层开始,我们根据链式法则计算每一层的梯度,并将这些梯度传播回输入层。
在每个层次上,我们使用梯度下降法来更新网络参数,以使损失函数最小化。
常用的优化算法有随机梯度下降法(SGD)、Adam 等。
6.重复步骤3-5:我们重复进行前向传播、计算损失函数和反向传播的步骤,以逐渐减小损失函数。
在每次迭代中,我们使用不同的训练样本来更新网络参数,直到达到预定的停止条件(如最大迭代次数、损失函数小于一些阈值等)。
7.模型评估与预测:在训练结束后,我们使用测试数据来评估训练得到的模型的性能。
通过将测试样本输入到模型中,根据输出值进行分类预测。
我们可以使用各种评估指标(如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等)来评估模型的性能。
8.模型优化与调参:根据模型评估的结果,我们可以进行模型优化和调参。
这可能包括改变网络结构、增加隐藏层、调整激活函数类型、选择合适的正则化方法等。
多层感知器

h=j的留下
误差反传
n3 k 1
于是 所以
Eq s (2) j
Eq x (2) j x (j2) s (j 2)
(3) (3) f ' ( s (2) j ) k wkj
j(2)
(2) w(2) ji
Eq w(2) ji
(2)
Eq s (2) j
x )
7
(1)
y x (3) f ( s(3) ) f (W (3) x (2) )
2. BP算法
1)算法推导
第q个样本加在网络上,定义性能指标
n3 d q : 期望输出 1 1 T 2 Eq (d q yq ) (d q yq ) (dqj yqj ) 2 2 j 1 yq : 网络输出
n1 iwp b1
n 2 lwa1 b 2
a1 f (n1) tan sig (n1) a 2 f (n 2) purelin(n 2)
a tan sig (n)
a purelin(n)
a log sig (n)
15
① 构建函数: net=newff (a, b, c, d ) a: R 2 维矩阵, 由R维输入样本的最大最小值组成; b: 隐层、输出层节点个数; c: 各层节点作用函数; d: 训练用函数,若BP算法为:Traingd。 构建的BP神经网络权值、阈值均为随机数。 ② 设置权值、阈值函数为常值及随机数函数: 常值 net.iw{1,1} net.b{1} net.lw{2,1} net.b{2} 随机数 w=net.inputweights{1,1}.initFcn=‘rands’ b=net.biases{1}.initFcn=‘rands’ ③ 网络仿真函数: y=sim(net,u)
多层感知器AI技术中的多层感知器结构与模式识别

多层感知器AI技术中的多层感知器结构与模式识别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技术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
它是一种前向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多个神经元层次的连接来模拟人脑中的神经元网络,并用于实现模式识别。
本文将介绍多层感知器的结构以及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一、多层感知器的结构多层感知器是由多个神经元层次组成的人工神经网络。
典型的多层感知器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1. 输入层输入层接收来自外部的数据输入,并将其传递到隐藏层。
输入层通常是根据具体问题设定的,可以是一组数字、图像或者其他形式的数据。
2. 隐藏层隐藏层是多层感知器中的核心部分。
它由多个神经元(节点)组成,每个神经元都与前一层的所有神经元相连。
隐藏层的层数以及每层的神经元数量都是可以调整的。
隐藏层通过对输入数据的加权求和和激活函数的作用,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出到下一层。
3. 输出层输出层接收隐藏层的输出,并生成最终的输出结果。
输出层通常根据具体问题需要选择不同的激活函数,比如用于二分类问题的Sigmoid 函数或者用于多分类问题的Softmax函数。
二、多层感知器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多层感知器在模式识别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 图像识别多层感知器可以用于图像识别任务,比如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
通过将图像数据输入到多层感知器中,隐藏层的神经元可以学习到图像的特征,输出层可以输出对应的分类结果。
2. 文本分类多层感知器可以用于文本分类任务,比如垃圾邮件过滤、情感分析等。
将文本数据表示成向量形式,输入到多层感知器中进行分类,可以实现对文本的自动分类。
3. 语音识别多层感知器可以用于语音识别任务,比如语音指令识别、语音转文字等。
将语音信号转换为频谱图或其他形式的特征表示,并输入到多层感知器进行识别,可以实现对语音的自动识别。
机器学习技术中的多层感知器与自编码器的比较

机器学习技术中的多层感知器与自编码器的比较机器学习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和自编码器(Autoencoder)是两种常见的神经网络模型。
本文将对这两种技术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和优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多层感知器和自编码器的基本原理。
多层感知器是一种前向神经网络,由输入层、若干个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
每个神经元与下一层神经元之间有权重连接,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实现模型的参数优化。
自编码器也是一种神经网络模型,其中包含一个编码器和一个解码器。
编码器将输入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解码器将低维空间的表示映射回原始空间。
多层感知器和自编码器在应用中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用于分类和降维任务。
然而,它们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在特征学习方面,自编码器在无监督学习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通过学习数据的压缩表示,可以有效地提取输入数据中的有用特征。
自编码器的目标是最小化输入和重构之间的差异,这使得它在无标签数据上的特征学习具有很好的性能。
相比之下,多层感知器通常需要大量有标签数据进行训练,因为它是一个有监督学习模型。
它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更新权重,对于分类等任务非常有效。
其次,在泛化能力方面,多层感知器往往表现更好。
多层感知器拥有较强的非线性建模能力,可以处理复杂的输入输出关系。
而自编码器在重构数据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处理非线性数据分布时可能表现不佳。
这是因为自编码器的目标是最小化重构误差,而不是优化分类准确性。
另外,在可解释性和可视化方面,自编码器有一定的优势。
它可以学习数据的低维表示,这些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数据的结构信息。
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可视化学习到的低维表示来理解模型对数据的理解。
而多层感知器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往往难以解释和可视化。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两种模型的应用领域。
多层感知器原理

多层感知器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多层感知器原理。
这多层感知器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魔法盒子。
你看啊,它里面有好多好多的小零件,这些小零件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任务和作用呢。
这些小精灵们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就能完成一些特别神奇的事情。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厨艺大师。
不同的小精灵就像是不同的调料和食材,有的负责盐的分量,有的负责火候,有的负责切菜的形状。
只有它们都完美配合,才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
多层感知器也是这样啊,它通过这些小精灵的协同工作,来处理各种复杂的信息。
这多厉害呀!它可以识别图像、理解语言、做出各种判断。
咱再打个比方,它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
在茫茫大海上,要应对各种风浪和情况。
老船长得根据风向、海浪、船只状态等等好多因素来做出决策,指挥着船只前进。
多层感知器不也是这样嘛,面对那么多的数据和情况,它得准确判断,给出最合适的结果。
而且哦,它还特别能学习。
就像咱人一样,不断地积累经验,变得越来越厉害。
它能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规律,然后把这些规律记住,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能轻松应对啦。
你说这神奇不神奇?这多层感知器可真是个宝啊!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想想看,我们的手机、电脑,好多智能设备里都有它的身影呢。
它能帮我们更方便地生活,更高效地工作。
它就像是我们的好帮手,默默地在背后为我们服务。
所以啊,咱可得好好了解了解它,说不定哪天咱也能利用它做出点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来呢!这多层感知器原理,真的是充满了奥秘和惊喜,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呀!不是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2) j
Eq x
(2) j
f (s )
'
(2) j
x(j2) f (s(j2) )
9
Eq x (2) j
n2 1 n3 (3) (2) 2 (2) [d qk f ( wkh xh )] x j 2 k 1 h 1 (3) (3) (3) d qk f ( sk ) f ' ( sk ) wkj k 1 n3 (3) k(3) wkj k 1 n3
n3 d q : 期望输出 1 1 T 2 Eq (d q yq ) (d q yq ) (dqj yqj ) 2 2 j 1 yq : 网络输出
由梯度法
w
(l ) ji (l )
Eq w
(l ) ji
, l 1, 2,3
: 学习率
(3) (2) s (3) W x j
xn0 xn0
3
第一隐含层:由W(1)与输入层全连接。 第二隐含层:由W(2)与第一隐含层全连接。 1 激活函数: y j f ( s j ) bs j 1 e
() 1 x (1) f ( s ) =f (W (1) x (0) ) () 2 x (2) =f ( s ) f (W (2) x (1) ) 4
3)带动量项修正的BP算法
为使学习率μ足够大,又不产生振荡,通常在标准BP算法上 再加上一个动量项。
(l ) (l ) w(jil ) k 1 w(jil ) k (l ) (j l ) xi(l 1) w ( k ) w ji ( k 1) ji
二、多层前馈网络与BP算法
Perceptron是由单层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网络,δ学习规则
只适用于单层神经网络和线性可分的训练模式。
在Perceptron的基础上加入了隐含层,形成了多层前馈网 络MFNN(Multilayer Feedforward NN),也有称其多层感知 器(MLP,Multilayered Perceptron)。 其训练算法就是著名的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Error
( 1 (2) (2) j xi
)
)
不同处:局部误差δ计算。 (3) ' (3) d -f(s ) 和 f (s 乘积成正比 输出层, δ与 qj j j)
3) (3) ' (3) ( d f ( s ) f ( s j j j ) qj
隐含层, 局部误差δ由输出层的性能误差经反向传播而得。
h=j的留下
误差反传
n3 k 1
于是 所以
Eq s (2) j
Eq x (2) j x (j2) s (j 2)
(3) (3) f ' ( s (2) j ) k wkj
j(2)
(2) w(2) ji
Eq w(2) ji
(2)
Eq s (2) j
18
% 逼近非线性函数 d=f(u)=exp(-1.9(u+0.5))sin(10u) clear all; close all; u=-0.5:0.05:0.45; %输入样本集 d=exp(-1.9*(u+0.5)).*sin(10*u); %输出样本集:非线性函数d figure(1); plot(u,d,'bo');ylabel('输出样本集d=f(u)','color','r','fontsize',13); xlabel('输入样本集u','color','r','fontsize',13);pause net=newff(minmax(u),[3,1],{'tansig','purelin'},'trainlm');%网络结构 N1,3,1 net=train(net,u,d); %网络训练 y=sim(net,u); %网络输出 [d' y'] %期望目标与网络输出对比 figure(2); plot(u,d,'bo',u,y,'r*'); ylabel('输出样本集d(o)网络输出 y(*)','color','r','fontsize',13); xlabel('输入样本集u'); pause
(l )
x
(l ) (l 1) j i
输出层: 隐含层:
l) (l ) ' (l ) ( d x ) f ( s j j j ) qj
l) ' (l ) ( l 1) ( l 1) ( f ( s ) k wkj j j k 1
nl 1
误Hale Waihona Puke 反传12误差反向传播用以修正连接权时,则反向计算。
6
x
(1) (2)
f (s ) = f (W x )
() 1 (1) (0) (2) (2)
x = f( s ) f (W
x )
7
(1)
y x (3) f ( s(3) ) f (W (3) x (2) )
2. BP算法
1)算法推导
第q个样本加在网络上,定义性能指标
(l ) j
( l 1) f ( s ) k(l 1) wkj ' (l ) j k 1
nl 1
隐含层
(5) 修正权值和阈值
l ) ( l 1) (l ) (l ) w(jil ) k 1 w(jil ) k ( x w ( k ) w j i ji ( k 1) ji l) (l ) (l ) (l ) (l ) ( k 1 k ( k ) j j j j ( k 1) j
19
u1=-0.48:0.05:0.47; %测试输入集 d1=exp(-1.9*(u1+0.5)).*sin(10*u1); %测试数据集 y1=sim(net,u1); %网络输出 figure(3); plot(u1,y1,'go',u1,d1,'r*'); ylabel('测试数据集d1(*) 网络输出y1(o)','color','r','fontsize',13); xlabel('测试输入集u1','color','r','fontsize',13) ;
16
%
由(三维)输入向量的最大、最小值,构建BP网络
clear all;
close all; %---构建BP网络结构:N3,4,2(3输入,隐层4节点,2输出) net=newff([0.5 1; 0.3 0.9; 1 2], [4,2], {'logsig', 'purelin'}, 'traingd'); w1=net.iw{1,1} b1=net.b{1} w2=net.lw{2,1} b2=net.b{2} %观测2-3层的权值、阈值 %观测BP网1-2层的权值、阈值
u=[1; 0.5; 1.2]
y=sim(net,u)
%输入一个向量
%观测输出
17
5)BP网络逼近非线性函数
非线性函数:
f (u) e[1.9(u0.5)] sin(10u)
BP网络:N1,3,1。隐层取S函数,输出取线性函数。权 值训练取L-MBP。 训练样本集:u=-0.5:0.05:0.45, d=f(u),样本对长度L=20。 测试数据集:u1=-0.48:0.05:0.47,d1=f(u1),样本对长度 L=20。
η是动量项的学习率。 具体算法:
l) (1) 置各权值和阈值初值, w(jil ) [0], ( j [0] (l 1, 2,
, L)
为小的随机数。
(2) 输入训练样本(Iq,dq)(q=1,2,…,Q),
对每个样本进行(3)-(5)步
13
(3) 计算网络各层实际输出
x (l ) f (s(l ) ) f (w(l ) x(l 1) ) (4) 计算训练误差 l) (l ) ' (l ) 输出层 ( d x ) f ( s j qj j j )
(2) s (2) w j ji
(2) (j 2) xi(1)
结果可以推广到所有的隐含层
(1) w(1) ji
Eq w(1) ji
(1) E s q j (1) (1) s (1) w j ji
(1) j(1) xi(0)
10
2)标准BP算法权值调整
' (2) (3) (3) ( 1 ) ' ( 1 ) ( 2) (2) (2) j =f ( s j ) k wkj , j =f ( s j ) k wkj k 1 k 1 n3 n2
11
权值调整公式:
w
(l ) ji
k 1 w k
(l ) ji
输出层与隐含层的权值修正公式具有相同的形式 Eq (3) (3 ) (3) (3) (2 ) w ji = j xi (3) w ji
w
(2) ji
(2 )
Eq
1 ) ( 1 w(ji
)
w(ji2) Eq ( 1 ) ( 1 ) (0 j xi (1) w ji
考虑输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