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主义
《英国经验论》课件

03
经验论的发展与影响
经验论在英国的发展
经验论起源于英国,其代表人物是霍 布斯和洛克。
洛克进一步发展了经验论,提出了“ 白板说”,认为人类的心灵是一块白 板,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通过经验 得来的。
霍布斯主张人类的认识只能来自感觉 经验,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对感觉 经验的归纳推理得出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通过观察和实验,积累了大量实 证经验,为经验论提供了实践依 据。
科学革命的推动
科学革命时期,以伽利略、牛顿为代 表的自然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 科学理论,强调经验证据的重要性。
科学革命推动了对经验证据的重视, 促进了经验论在哲学和科学领域的发 展。
英国经验论的诞生背景
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因果关系。
经验论的局限性
经验论无法解决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问题
经验论强调感觉经验的可靠性,但无法证明感觉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经验论无法克服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问题
经验论容易导致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经验,导致知识的主观 性和相对性。
经验论无法解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问题
数据分析
经验论强调数据的重要性,现代科 学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技术,如统计 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都 是基于经验论的思想。
科学方法
经验论强调科学方法的严谨性和客 观性,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 、观察记录和数据解读等环节都遵 循科学方法的原则。
经验论对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实践教育
经验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现代 教育中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 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蛇形线之所以最美,在于它灵活生动, 蛇形线之所以最美,在于它灵活生动, 之所以最美 灵活生动 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符合六条法则中 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 最重要的两条,既是适应人的目的, 适应人的目的 最重要的两条,既是适应人的目的,使人的 眼睛得到满足,使想象得到自由; 眼睛得到满足,使想象得到自由;又具有无 多样性 限多样性;其次是因为蛇形线的多少是判断 对象美的高低程度的标志,证据是人体 人体较之 对象美的高低程度的标志,证据是人体较之 其他物体具有更多的由蛇形线组成的部分, 其他物体具有更多的由蛇形线组成的部分, 如骨骼、肌肉、皮肤等等, 如骨骼、肌肉、皮肤等等,女性形体具有的 蛇形线多于男性形体, 蛇形线多于男性形体,所以女性形体比男性 形体美。 形体美。
休谟关于美还有另一种说法,他在《 休谟关于美还有另一种说法,他在《人性 第二卷第5节又说, 论》第二卷第5节又说,一个以其房屋或大厦 向我们夸耀的人,除了其他事情外, 向我们夸耀的人,除了其他事情外,总要特别 舒适, 指出房间的舒适 它们的位置的优点。 指出房间的舒适,它们的位置的优点。显然美 的主要部分就在于这些特点, 的主要部分就在于这些特点,一看到舒适就使 人快乐,舒适就是一种美。 人快乐,舒适就是一种美。 舒适在什么方式下给人以快乐呢?确实, 舒适在什么方式下给人以快乐呢?确实, 这与我们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 这与我们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它之所以使我 们快乐,必然是由于感情的传达, 们快乐,必然是由于感情的传达,由于我们对 房主的同情 我们借想象力体会到他的利益, 同情, 房主的同情,我们借想象力体会到他的利益, 并感觉到那些对象自然地使他产生的那种快乐。 并感觉到那些对象自然地使他产生的那种快乐。 这似乎又说明美感并不一定要涉及自身直接的 效用。 效用。
英国经验主义的名词解释

英国经验主义的名词解释
英国经验主义是指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英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核心观点是认为所有知识都源自于经验和感觉,通过感觉来获取知识,进而形成观念和思维。
英国经验主义强调个体经验的重要性,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归纳来获取知识,并持怀疑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的权威和推理。
英国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大卫·休谟和乔治·伯克利等。
洛克在其著作《人类理解论》中提出了“空白板”理论,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是一张空白的薄板,通过感觉和经验来填充知识。
休谟则在《人性论》中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认为所有的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感觉和经验所形成的。
英国经验主义对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实证主义、实证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它也为启蒙运动和现代心理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十一讲 英国经验主义

第二性的质的观念象一切简单观念一样,并
不是心灵主观、任意的虚构,因为它们的确 是由刺激我们感官的一些外界原因而产生的 。
评价:洛克关于物体两种性质的观念的 学说代表了当时机械论物质观的典型立 场,只承认物体的机械性质,如大小、 形状、运动等等,力图用数学和力学的 观点解释自然,将物体的本质仅仅理解 为量的规定。
如上帝是存在的。
知识的等级 知识有三个等级:从高到低排列为——直 观的知识、证明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 1、直观的知识:
如果理智对于两个观念是否一致的认识,不必
借助于其他的观念,而是直接就觉察到它们的 符合不符合,这种知识就是直观的知识。 直观知识具有最高的确定性和可靠性,是我们 的全部知识的基础,一切知识的确定性和可靠 性都依赖于它。离开了直观知识,我们就不可 能达到任何知识和确定性。
3. 复杂观念分三类:样式、实体和关系。 实体观念由一些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复杂观念。 “实体”是简单观念存在的根据。
由于我们无法想象简单观念能够自己独立存在,因此
就习惯于假设一种“基层”作为它们存在的根据,这 就是所谓的“实体”
实体其实只是一种假设,假设一种莫名其妙的东 西来支撑能给我们产生简单观念的那些性质。
五、知识 所谓知识就是对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知 识只与我们的观念有关,观念是知识的对象。 洛克对观念之间的关系、知识的等级、知识的 实在性和范围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观念之间的关系有四类:
1同和异,2关系,3、共存或必然联系。
4、实在的存在。
即理智对于观念符合于现实的实在的认知,
2.两种性质的观念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对物体性质的真实 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原型”与“ 摹本”的关系。 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是心灵对物体性质的 主观反映。换言之,物体中确实存在着 第一性的质,但是并不存在色、声、味 等第二性的质,与之对应的是引起色、 声、味等感觉观念的“能力”。
浅析英国经验主义历史及其成就

浅析英国经验主义历史及其成就浅析英国经验主义历史及其成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目:西方哲学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姓名:XX学号:XXXXXXXXXX班级:1102班完成日期:2013年5月浅析英国经验主义历史及其成就摘要:在近代经验论盛行于英国,这种经验论一种认识论的理论或学说。
又称经验主义。
其思想主要认为认识产生于感觉经验,推崇科学归纳法的作用。
但其本身又看不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本质区别,甚至把理性认识归结为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在发展的进程中反映了唯物主义经验论想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过度。
关键词:经验论、认识论、培根、洛克、霍布斯、贝克莱、休谟。
目录一、经验论的产生及其概述(一)、经验论的含义(二)、经验论的形成原因(三)、经验论的特点二、经验论发展的历史(一)、弗兰西斯?培根--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提出者1、批判经院哲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2、“四假相说”的提出3、科学方法:归纳法(二)、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系统化者(三)、洛克--“白板说”的提出者(四)、贝克莱--经验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五)、休谟--经验论走向不可知论,“休谟问题”的提出1、经验论走向不可知论,逐步走向衰退2、“休谟问题”的提出三、对经验论发展历史的总评价(一)、合理性(二)、局限性正文一、经验论的产生及其概述英国经验论是近代盛行于英国的一种认识论思想,主要认为认识产生于感觉经验,推崇科学归纳法的作用。
但其却有着看不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有着本质区别,甚至把理性认识归结为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一)、英国经验论的含义一种认识论的理论或学说。
又称经验主义。
它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往往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
(二)、英国经验论的形成原因首先,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17 56)中,伯克从主体感觉上把崇高和美分别归属人的 两种本能:自我保存与社交,前者要维持个体生命的本 能,后者要维持种族生命的繁殖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愿望 及群居本能。
当庞然巨物威临渺小的个体,我们的心灵就会为它 们不可抗拒的力量所震慑所占有,就会失去正常的活动 与推理的能力,从而感到恐惧和痛苦,这就是崇高感的 第一步。伯克说,任何适于激发产生痛苦与危险的观念, 也就是说令人敬畏的东西,或者令人敬畏的事物,或者 以类似的恐怖方式起作用的,都是崇高的本源。比如朦 胧、模糊、空虚、黑暗、孤独以及形式上的粗犷不羁, 庞大的体积,宽阔的幅度,无法驾驭的威力等等,都属 于崇高感。问题是如果生命真的面临这些,产生的只会 是痛感。而崇高的对象却夹带着快感,原因在于这种危 险又必须不太紧迫或者受到缓和,与我们保持一定距离, 并不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安全,那么我们的感觉就不是可 怕,而是崇敬、惊叹和赞赏。这就是崇高感的真正内容: 它来自恐惧和痛苦的消除,来自痛感向快感的转变,它 是克服痛感之后取得的审美快感。
2、“效用说”与“同情说”
休谟关于美有一种说法,接近于苏格 拉底的效用说。这句话也出现在《论美与 丑》一节:如果我们考虑到,我们所赞赏 的动物的或其他对象的大部分的美是由方 便和效用的观念得来的,那么我们会毫不 迟疑地同意这个意见。休谟的例子是,在 一种动物方面产生体力的那个形体是美的, 而在另一种动物方面,则表示轻捷的形体 是美的;一所宫殿的式样和方便对它的美 来说,正像它的单纯的形状和外观同样是 必要的。
2、美和崇高的客观性质与根源
比例、合适、圆满等等都是关系性概念, 伯克否定它们的目的是要把美确立为对象的某 些性质。《论美和崇高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第 三部分第12节探讨“美的真正原因”,伯克 断言:美在更大程度上是人体通过感官的介入 而机械地作用于心灵的某种品质。这些品质是: 第一,体积较小;第二,表面光滑;第三,各 部分方向上有变化;第四,没有角状的部分, 各部分融为一体;第五,具有矫弱的体形,没 有与众不同的有力的外观;第六,颜色纯净、 鲜明,但不很浓烈、眩目;第七,如有刺眼的 颜色,也要有变化,最好是与其他颜色相混杂。
第五章 经验主义美学

18世纪美学的兴起在此一时期已见端倪。经验主义哲学中有一些零星的美 学理论,虽不成系统,但对后来的美学仍有重要影响。培根把知识分为三 类:历史、诗歌和哲学,分别对应心灵的三种能力:记忆、想象和推理。
霍布斯同样把美放在经验主哲学体系中定义。在他看来,人有一种动物 运动或自觉运动,表现出来就是欲望;当一个对象在表面上看来能满足欲 望时,人们便称之为美,反之则为丑,因此美或丑总是与愉快或不愉快的 情感相关。
洛克根据观念论把美看做复杂观念的一种,称之为混杂情状:“美,就是 形相和颜色所配合成的,并且能引起观者的乐意来。”[ [英] 洛克:《人类 理解论》上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2页。]美被分解为 各个简单观念后,人们便可明了其性质和原因,反过来说,美是由简单观 念联结而成的复杂观念。这种观念联结论成为18世纪的美学主要的方法。
夏夫兹博里虽然把美感归入情感范畴,但他并不认为美感仅仅是一 种直接而单纯的快乐。在有限的情形中有些事物看起来是丑陋、扭 曲甚至可怕的,当我们从更大的整体来看时,它们与其他事物却处 于和谐的关系中。对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认识越广阔,我们就越能体 会到更丰富和深邃的美,可以说自然之中无物不美。要领会这种美, 只凭简单的直觉是不够的,还需要理性;但这理性不同于逻辑推理 能力,而是对蕴涵着生命力和神性精神的自然整体的把握能力。最 终来说,先天的直觉是美感的基础,但成熟的美感是我们在理性认 识之后感到的一种“陶醉”,夏夫兹博里称其为“理智的迷狂”。 所以,夏夫兹博里所说的审美能力是一种融会了感觉、情感和理性 的综合性能力,只是在最后表现为一种直觉。事实上这也成为18世 纪英国多数美学家的主张。
二、“内在感官”说
个体之间依靠什么纽带凝聚起来呢?夏夫兹博里认为是情 感。他并不否认人有自私的情感,但社交性情感无疑更为 有力,这种情感促使人们乐于相互交往,相互关怀。同时, 情感还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的主要能力。 从性质上说,一个行为只有以整体目的为动机才真正是善 的,由于这种动机不可见,所以便不能被感官所知觉,相 反,人们只有凭借先天的情感来对其判断,表现出对行为 的赞许或憎恶。夏夫兹博里也认为道德判断需要反省,但 反省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能力;凭借反省,原初的情感也 成为被评价的对象,并且生成新的情感。因此,情感判断 是双重的,既以外在形象为其对象,也以自我和他人内心 的情感为其对象。由于突出情感在人及其社会中的重要意 义,夏夫兹博里的哲学也被称为情感主义。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意大利:维柯
17、18世纪英国的经验论美学
历史背景 主要代表人物: 培根(1561-1626) 霍布斯(1588-1679) 洛克(1632-1704) 夏夫兹博里(1671-1713) 哈奇生(1670-1733) 休谟(1711-1776) 伯克(1729-1797) 经验论哲学的主要特征: 知识的来源是经验;归纳法,实验法 经验论美学的主要问题:对审美心理的研究 休谟的美学思想 伯克论崇高与美
洛克
洛克(1632-1704) 基本思想: 人的知识来自感觉、经验,反对“天赋观念”论。 白板说。 美学思想 观念的联想(Association of Ideas) 巧智(Wit)与判断力
巧智主要见于观念的撮合(类似于想象);判断力则见于仔细分 辨差别极微的观念
用实用和功利的态度看诗和艺术 劝父母不要让儿童学诗,“把他们的诗才压抑下去,使它窒 息”“因为在诗神的领域里,很少有人发现金矿银矿”。
美学思想: 人的知解力: 人类知解力:记忆、想象、理智 人类学术:历史、诗、哲学 想象: 复现的想象(记忆) 创造的想象(联想、分想) 诗是“虚构的历史” 比历史中的行动和事件更伟大、更英勇 结局比现实更符合伦理的要求(善和正义的胜利) 更多的错综复杂和更多的意外 简评:诗与历史(现实)的关系问题 艺术靠“巧智”(felicity,独具匠心),而非机械的规则 宙克西斯用五个美女合成朱诺是很愚蠢的 巧智:类似中国所讲的“无法之法”,是一种“进乎技矣”的东西,熟 能生巧的“巧”。 绘画不能表现“秀雅合度的动作” 也就是说绘画不能表现“时间性”的内容。
假如美底主要部分果真是在美的动作中的话,
那就无怪乎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反而倍增其可爱 了。“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 ,因为年轻的人, 如果我们不特意宽容,把他们底青年也认为是 补其美观之不足者,是没有一个可以保有其美 好的 。美有如夏日的水果,易于腐烂,难于持 久;并且就其大部分说来,美使人有放荡的青 年时代,愧悔的老年时代;可是,无疑地,假 如美落在人身上落的得当的话,它是使美德更 为光辉,而恶德更加赧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经验主义(美是感性经验)一、总体把握(关键词)近代欧洲哲学按照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源泉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在英国主要表现为经验论,经验论否认真理的先验性,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
没有经验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在方法论上重视归纳法。
主要集中在十七、十八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声,英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抛弃了神学美学的观念,从美是上帝,过渡到美是感性经验,把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提出了美感、想象和审美趣味的问题,力图从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揭示审美意识的结构和特征,从而把握美的规律。
二、历史文化语境(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15世纪末期以来,罗马教会的腐败日趋严重,出售特赦券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
其中加尔文主义对英国影响较大:它提出信仰不是在于无知,而是在于认识,认为人人都可以从认识自己到认识上帝。
在基督教以外,西方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推动了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韦达在数学、基尔伯特在电磁学以及维萨留斯和哈维在医学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尤其是天文学的进步带来了人们在认识世界上的根本性变革,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对天文学的贡献从科学上推翻了罗马教会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观念的信仰,让人们在重新审视世界的时候,认识到理性和科学的伟大力量,这就打破了经院哲学的思辨模式,带来了哲学方法的革新。
人们开始用理性来解释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解释社会、人类和历史,这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最紧密的一个时期,哲学的发展几乎与科学的发现同步。
而基督教的一些观念对哲学家仍然具有持久的影响,培根、洛克、贝克莱等都接受基督教的基本理论。
具体到英国,在十六世纪夺取海上霸权后,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启蒙运动由此发生。
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关荣革命,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
十八世纪中叶进行了产业革命,以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伴随着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英国在哲学领域建立起了一套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
(唯物主义、机械主义、主观唯心的感觉主义、怀疑主义)在文艺实践方面,自莎士比亚以来,英国文学蓬勃发展,创作出大量的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反映资产阶级生活、愿望和理想的文艺作品。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就建立在经验主义哲学和这一时期的文艺实践上。
三、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生平、观点、贡献、著作)(一)培根(1561——1626)培根出生于一个新贵族家庭,自幼聪明过人,被女王称为“小掌玺大臣”,12岁就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神学、形而上学、逻辑学、天文学、数学、希腊文和拉丁文,三年后毕业。
1617年开始担任掌玺大臣,第二年成为英格兰大法官,后又被封为子爵。
1621以受贿罪被弹劾,此后便开始埋头著述,1626年染病去世。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主要哲学著作有:《学术的促进》、《新大西洋》和《新工具论》等,在美学上还有一篇名为《论美》的小短文。
培根的一系列著作奠定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
首先,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认为事物的性质与形式有关。
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人们直接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说他初步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认识是为了实践、认识也来源于实践,而这里的实践就是直接经验。
这样一来,就把人生理想由过去空洞的观照转到了具体的实践上。
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
也就是说知识的力量要用在征服自然方面,而征服自然就要服从通过经验知识所掌握到的自然规律。
这样的一种观点与过去经院哲学的玄学思辨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他认为哲学家不应该从概念出发而应从感性经验出发。
正如他所说的:“人,既然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他所能做的和了解的,就是在事实上或思想上对自然过程所观察到的那么多,也只有那么多,除此以外,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不能做。
”这就是培根经验主义哲学的一个立足点。
从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一定的基督教色彩,认为人是自然的仆役。
与此同时,在重视感性经验的同时,培根又认为:“经验如果听其自流,只是在暗中摸索,只足以使人混乱而不能教导人。
但是如果它能够按照确定的规律,循着一定的程序进行而不被打乱,那么在知识上就可以希望得到更好的东西。
”这个一定的程序就是实验和归纳,要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去证实和纠正感性认识,从而由个别事例上升到一般原则。
把感性认识看作知识的基础、强调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归纳法以及认识对实践的作用构成了培根哲学的基本观点。
他的这几个基本哲学观点反应到美学上,就使得美学也朝着科学的方向来发展。
他在美学方面主要有这样几个观点:首先是关于想象的观点。
培根把人类的学术分为历史、诗和哲学三个部门,与此相对应:“历史涉及记忆、诗涉及想象、哲学涉及理智。
”这就把哲学的抽象思维与诗的形象思维相区别开了,同时又开创了美与想象的关系的研究。
培根认为:想象既不受物质规律的拘束,可以把自然已分开的东西合在一起,也可以把自然已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这样就在许多自然事物中造成不合法的结婚和离婚。
由此便区分了复现的想象与创造的想象。
并且他认为诗应该是创造性的想象的产品,诗可以通过想象在虚构中表现真实,是一种“虚构的历史”。
在为什么要有虚构的历史方面,培根就文艺的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
他认为文艺可以想象和虚构,因而可以比历史和自然更理想化,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正如他所讲到的“这种虚构的历史的功用在于给人心提供一种阴影似的满足,这是在事物的自然本性本来不能使它满足的那些方面,因为世界在比例上没有心灵那么广阔,如果有比在事物自然本性中所能找到的更伟大的伟大,更精确的善和更绝对的变化多彩,那对于人的精神是愉悦的……(李醒尘P168)因此,在培根看来,诗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甚至要超过历史和哲学,因为诗能表现人类深刻的情感和追求,刻画出人们的风俗习惯和道德品行。
此外,培根在他的随笔《谈美》中提到:在美的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这是美的精华,是绘画所表现不出来的,对生命的第一眼印象也是如此,没有哪一种高度的美不在比例上显出几分奇特。
这段话经常被解释为培根倾向于一种奇特的美,而如果从全文来看,其实并不能看出对奇特的强调,有些地方还翻译为奇妙,那么就接近于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妙,他在这里强调的事实上是美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反对僵化和固定的模式。
因为他还提到: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Feblicity 朱光潜译为“轻巧”,还有人认为是“巧智”,带有幸运和巧妙的意思),而不是公式。
这也印证了我们上面的判断,包括他所举的几个画家的例子也是说明这个观点的。
(二)夏夫兹伯里(1671——1713)夏夫兹伯里也是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得到洛克的指导,受到良好的教育,11岁就掌握了希腊语和拉丁语。
1686年起赴欧洲大陆游历3年,并于大陆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交往,成为一名自由思想家。
回国后继承父亲的爵位,进入上议院,后受排挤而淡出政治,开始闭门著述。
1713年赴意大利疗养,不久病逝。
在哲学上夏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将启蒙的原则贯彻到宗教教义之中,从人的本性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
他认为上帝不存在宇宙之外,而是内在于宇宙之中,是宇宙的灵魂。
他把上帝、理性和自然都视为一体,并认为可见事物的魅力都是神的原则的显示。
他反对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天生就有诸如“秩序”“德性”的观念,正是这些理性的观念才是道德在人心中的基础。
同样,人的审美能力与分别善恶的能力一样,都是先天具有的。
理性是人心中的善根。
没有理性,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精神生活都是不可能的。
他强调的是先天的主观经验。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人、风习、见解与时代的特征》一书中。
在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上,他认为神本身是最高的艺术家,宇宙本身的美是第一性美,而人所见到的美是第一性美的影子。
因此,美并不是在事物的物质性上,而是来源于神性。
他谈到:“美、漂亮、好看,这些都决不在物质(或材料)而在艺术和构图;决不在物体本身而在形式或是造成形式的力量。
”。
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人创造的,通过形式展示出艺术的美,但是艺术的形式所显示的力量不是人为的,而是神的力量。
“形式决不能有真正的力量,如果它不是经过观察、评判和衡量过的,而是作为一种偶然的符号或标志,显示出平息受跳动的感官和满足人的动物性的那种东西。
”由此可见,他虽然重视形式,但是形式本省只是个符号,它的打动人的力量来源于神。
由此他指出:就连外在形状里我们欣赏的还是性情中某种内在东西的一种奇怪的表现,一种阴影。
也就是说,在夏看来,人的心灵才是美的所在,而心灵之美也是由神创造的,因此自然神是一切美的根本原因。
因此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是第二性的。
这就类似于柏拉图的观点。
而在对于美的欣赏方面,夏认为:我们一睁开眼睛去看一个形象或一张开耳朵去听声音,我们就马上见出美,认出秀雅与和谐。
在他看来,人的这种审美感与道德感是一致的,都是与生俱来的,他称之为“内感觉”,是一种直觉的活动。
他还谈到: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
行动一经察觉,人类的感动和情欲一经辨认出(它们大半是一经感觉就可以辨认出),也就是有一种内在的眼睛分辨出什么是美好端正的、可爱可赏的,什么是丑陋恶劣的、可恶可鄙的。
这些分辨既然根植于自然,那分辨的能力本身也就应是自然的,而且只能来自自然。
在这里,他强调有一种来自自然地内在的眼睛,也就是内在感官说。
(别与客观美学又区别于神学美学)夏的学生哈奇生进一步完善了内在感官说。
认为人除了具有能从整齐、有条理以及和谐里识别美的那种关于美的内在感官,还具有一种能够赞许有理性、有德行的行动者的感情、行动和性格的善的内在感官。
此外,哈奇生还将这种能力看做是人类所特有的东西,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三)休谟(1711——1776)休谟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律师,外祖父是苏格兰最高民事法院院长。
休谟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但由于经济原因,未完成学业,以后一直自学。
后来做过家庭教师和将军秘书。
1752年被选为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后为代理公使,因而与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等人有过密切的交往。
1767担任国务大臣助理,后退休还乡,于1776年逝世。
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性论》和《人类理智研究》,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文《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中。
《论怀疑派》由于过分推崇感觉主义,把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归结为观念联想上的一致,否定事物间的必然规律,从而走向了唯心主义和怀疑论。
他提倡要用“哲学的精密性”来指导审美趣味。
主要用心理学分析方法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趣味的标准这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