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四章审美活动的发生1010
审美发生优秀课件

所谓游戏冲动,就是人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 的融合统一。这种游戏冲动不是动物性精力过 剩的那种纯粹体力的发泄,而是创造力的自由 表现。在席勒看来,审美游戏不仅是达到完美 人生境界的手段,而且本身就是完美的人生境 界。
地址:法国亚眠市郊
年代:年代距今约150万 年 ,最晚的遗存距今约 20万年。
案例5: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
洞穴长270米,大部分壁画分布在长 18米的侧洞的顶和壁上。内容主要 是涂有红、黑、紫色的成群野牛, 还有野猪、野马和赤鹿等,总数达 150多只。这些动物形象描画得细腻 生动,栩栩如生。
其中画一头野牛受伤卧地,低头怒 视前方,把牛的野性表现得十分逼 真,被公认为世界美术史上原始绘 画的代表作。
1: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 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 额上涂成黑色,可能是当时的文 面习俗。嘴旁、耳旁各有相对的 两条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 体。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进 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 人面鱼纹则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 独立神灵——鱼神,鱼是丰产的 象征,表达了原始居民祈求丰产、 种族繁衍的愿望。
综合上述事实材料,我们可以推断,“最迟”在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已确定无疑地形成了一 定的审美意识。那么,人类审美活动何以会发生?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揭示审美活动赖以 发生的条件和根据。
三,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概述
由于艺术活动往往是审美活动,
所以,在美学历史上,审美发生学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艺术的起源
意义推断: 一般认为,壁画内容可能与原始人
祈求狩猎成功的巫术活动有关。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关系和活动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关系和活动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关系和活动复习要趁早,虽然2017年上半年自考报名尚未开始,但已经有不少的考生已经着手准备了,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关系和活动,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认识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
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
◆审美活动(1)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2)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
(3)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展。
1.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2.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
(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
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
(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3.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文学概论讲义(整理)

第一、第二讲: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审美发生原始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
史前艺术证明,原始人类的活动中已经内含审美活动,虽然他们的审美活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审美活动,绝大部分与劳动生产、巫术活动、生命活动以及游戏不能截然分开。
这说明了审美活动有一个发生的过程。
二.审美发生理论辨析研究文学的起源,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来解释文学产生之谜,而且能由此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历代理论家关于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假说。
其中比较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大约有五种。
1摹仿说2 游戏说3表现说4巫术说5劳动说.6.神示说。
例证:1史前艺术遗迹,史前艺术已经有了按现代分类所说的造型艺术、舞蹈、工艺品、装饰品等。
2史前艺术与人类活动。
(一).摹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摹仿说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摹仿说。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摹仿说,而摹仿说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
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诗看成是摹仿说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于摹仿说的游戏。
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育和愉悦意味的摹仿说。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
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今天,用摹仿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的美学家已经不多了,因为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摹仿说的冲动去解释的。
但摹仿说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
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摹仿说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
美学审美心理过程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1
4、审美态度得完全形成
当审美注意产生时,一切与审美无关得事物都退居为背 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
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得得骚扰,把客体变成自己观照得 对象。
第二节 初始阶段:审美感受得获得
真正得审美活动就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得。当人 们得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紧接着便就是对对 象得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
1、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
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得对象属性,审 美感觉活动中得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所获得得心理 快感也更为全面。
所谓通感,就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得感 觉得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
由审美知觉得特点所决定,一些在认识和科学活 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得特殊得知觉,如“错觉”、 “幻觉”等等也属于审美知觉。
错觉就是一种对对象得不正确得、歪曲得知觉。
幻觉就是一种与外界物象并无直接关系,但对于幻觉产 生者却具有客观真实性得知觉。
3、审美感知得过程
审美感知过程就就是运用审美感觉与知觉对审美客体形 成知觉完形,建构起一个心灵中得审美对象得过程。
作为这种“接受”得心理反应,主要就是一种感性得愉 快,形象地说,就就是“悦耳悦目”。
5、审美感知中得审美对象
在审美感知活动中,主体建构起一个新得审美对 象,她与实存客体相似而又不相同。
知觉完型:加工、转换、构建
加工:去掉与审美无益得因素,主体按内在得审美图式加工。 转换:如听觉向视觉得转换。 构建:审美知觉特别就是幻觉得创造。
1、审美超越得涵义
审美超越有广义狭义之分。
美学概论(第二版) 第四章 美感经验的形态

7.美学史上对喜剧的解释主要有哪些理论?你最服膺 于哪一个解释?在同学中间可进行辩论。
8.在人生的逆境中,一个保持幽默感的人是否比一 个因紧张而变得太严肃的人,更清醒并易于找到 摆脱困境的途径?查阅相关心理学资料,写一篇 短文。
第四章 美感经验的形态
第一节 美感经验诸形态及其形成 第二节 优美与崇高 第三节 悲剧与喜剧 第四节 丑与荒诞
美感经验是审美活动所形成的感性体
验,这些感性体验虽然都是审美活动所达 成的感性的和心理的体验,但它们却会呈 现为不同的面貌。美学上把这些不同的面 貌称作美感经验的诸形态,或称作审美范 畴、美感经验类型等。
4.王国维曾把《桃花扇》与《红楼梦》比较,认为 后者是真正的悲剧。根据你对悲剧的理解,你认 为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哪一部作品具有真正 的悲剧精神?
5.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传统,主要是由悲剧的、 崇高的、荒诞的甚至是丑的美感经验构成,如古 希腊神话作品、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 《哈姆莱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 世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卡拉 马佐夫兄弟》以及中国屈原的《离骚》、曹雪芹 的《红楼梦》等,很少有作品因为单纯描写优美 而跻 身于伟大作品的行列。思考这个现象,并 在课堂上讨论。
一、丑
第四节 丑与荒诞
审美的丑,在人类审美史上,其地位是
变化的。它经历了从最初的作为美的陪衬的 地位,到独立的作为美感经验形态的丑的演 变。
1.作为美的陪衬的丑 2.作为形式的丑 3.作为独立的美感经验形态的丑
二、荒诞
荒诞作为一种美感经验形态,比起丑 来,向人的存在的否定性方面做了更大的 迈进,探索也更为深入。荒诞作为一种美 感经验形态,完全是现代西方审美活动发 展的结果。
美学第四章审美活动的发生1010

▪ 当人们加工的石器一旦超出功利需要的 对称、光滑、工整,这已经隐藏了审美 的意识和动机,包含着原始的审美内涵。
▪ 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因受实用需要的 制约,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有很大局限。 随着装饰的发明,就为原始人在物质领 域施展自己的审美创造提供了相对自由 的活动空间。
▪ 所谓装饰,就是在不改变生产工具或生 活器物实用功能的前提了对其进行精心 的修饰和打扮,使实用器物充满灵气和 富有情趣。
▪ “什么现象标志着野蛮人达到了人性呢?不 论我们对历史追溯到多么遥远, 在摆脱了动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 族中,这种现象都是一样的:即 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 爱好。”
▪ 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 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 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 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只 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即只是 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 赏和玩味。因此,所谓游戏,其实就是 一种审美活动。
▪ 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它活动的突出 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 是从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 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
▪ 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西厢记》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戚继光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一、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 (一)生物本能说 ▪ 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是
▪ 研究审美的发生,逻辑上就包含三个 相互联系及相互区别的问题,即: 审美活动何时发生? 何以会发生? 怎样发生?
▪ 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原始文化遗物的分析 和研究,确证、推断、重建早期人类审 美活动的发生过程。
原始文化遗物本身的状态不仅是早 期人类生存斗争和生活世界的一种历史 浓缩,而且这些器物在形态上从简单到 复杂、从粗糙到精致的巨大演变也是人 类审美意识发生和发展的一种有力确证。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美学原理第4章 形式美

第四章形式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产生美感,并引起人们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时,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称为美的形式。
如:各种曲线,各种对称图形、各种富有变化而和谐的形体、面孔、声音和色彩。
第一节美的形式和形式美一、美的形式: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产生美感,并引起人们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时,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称为美的形式。
如:各种曲线,各种对称图形、各种富有变化而和谐的形体、面孔、声音和色彩。
二、形式美:是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是各种美的形式的一种规律及共同特征。
如:比例、对称、均衡、和谐、韵律、富有变化等。
第二节形式美的要素一、形态及其分类:自然形态:生命力、运动感、力度感人为形态:抽象形态:几何形态:点、线、面、体直线:力量、稳定、生气、刚强曲线:优美、柔和曲面:温和、飘逸平面立体:严格、率真、坚硬曲面立体:柔和、富有弹性自由形态:自由曲线、曲面:自由、奔放流畅模仿形态: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模仿,美观实用飞机、潜水艇、轿车的流线、建筑物上述各形态分别展示画面。
二、色彩及其审美特征:色相图:分别根据该图说明色彩的分类、色相、明度、纯度以及不同色彩给人的不同的心理生理、和心理联想。
可依据不同色彩的审美特征展现相应的画面(服装?建筑物?或者各种标记?)第三节形式美的规律一、整齐一律:各构成要素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色彩单一,给人以秩序感。
画面:阅兵仪仗队等二、对称与均衡对称: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
画面:故宫全景、艾菲尔铁塔、凯旋门等审美特征:庄重、稳定、可靠;但静止、生硬、单调、呆板。
均衡:组成整体的两个部分在形体、色彩、质地诸方面大致相等。
画面:盆景五针松审美特征:动中有静,单一与丰富并存。
三、比例与尺度:比例:是对象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个部分与细部之间的比较关系。
以黄金分割比例为标准设计的希腊雅典女神庙、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等分析比例美及其在不同时代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 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 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 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 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 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 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 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衣或华丽颜色,同时没有这种装
饰的其他鸟类却不进行这样炫耀,
我们实在无法怀疑,这一种雌鸟
是对雄鸟的美好有所心领神会的。
因为到处的妇女都用鸟类的羽毛
来打扮自己,所以这等装饰品的美是无庸置辩 的。……如果雌鸟不能够欣赏其雄性配偶的美丽颜 色、装饰品和鸣声,那么雄鸟在雌鸟面前为了炫耀 它们的美所做出的努力和所表示的热望,岂不是白 白浪费掉了,这一点是不可能予以承认的。”
他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 区别,发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深层联系, 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 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忽视了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 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 探讨。
巫术说
弗雷泽在《金枝》中,对原始巫术活动 作了极尽细致的研究他认为原始巫术活 动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模拟巫术,在这种巫术中, 巫师仅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想 做的事; 另一种是接触巫术,施行这一巫 术通过曾为某人接触的物体而对 其本人施加影响。通过某种神秘 的感应,使物体不受时空限制而 相互作有。
在席勒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 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
他认为人的审美的游戏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 的游戏。
“想象借助于这种游戏,企图创造一个自由 的形式,就最后一跃为审美的游戏了。”— —《美育书简》第二十一封信
在审美游戏中,人只追求自由、享受自由。
席勒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去探 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思路及结论 都值得肯定。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 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 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 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 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 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 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 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 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 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许多重要
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 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 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 的鸟学会了唱歌。”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论崇高与 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也把审美活动与人 的本能联系起来,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
达尔文得出的结论 是:
“人和许多低于人 的动物对同样一些 颜色,同样美妙的 一些描影和形态, 同样一些声音,都 同样具有愉快的感 觉。”
“如果你问一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它会 回答说,美就是他的雌癞蛤蟆,两只大圆眼 睛从小脑袋里突出来,颈项宽大而平滑,黄 肚皮、褐色脊背。……如果你问魔鬼,他会 告诉你美就是头顶两角,四只蹄爪,连一个 尾巴。”
林黛玉由《牡丹亭》中两句唱词所引 发的复杂而细微的情感运动过程,从 感慨缠绵、侧耳细听——点头自叹、 心动神摇——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由听戏文过渡到对个人命运的深思, 而且随着对痛苦越来越深地体味和咀 嚼,她也一步步走向了对人生意味和 生命底蕴的深层解悟。这正是审美活 动过程的一种真实而典型的写照。
——伏尔泰《论美》,《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P124-125
弗洛伊德:
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 人的各种欲望在平常都被社会所压抑,这 种压抑使得人的本能欲望只能通过转移和 升华的方式以求发泄。他认为审美和艺术 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本能升华的一种基本 途径,在这中活动中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想 象的替代性满足。
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它活动的突出 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 是从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 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
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西厢记》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戚继光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一、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一)生物本能说 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是
一类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 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 前一种产生于崇高感,由后一种本能产生出
美感。
达尔文
提出了動物也有美感能力 的觀點。在《物种起源》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中认为美是可能先于人类 社会而存在的,论证了对 于美的意识并非人类所独 有。
“如果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 之前尽心竭力地炫耀它的漂亮羽
“什么现象标志着野蛮人达到了人性呢?不 论我们对历史追溯到多么遥远, 在摆脱了动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 族中,这种现象都是一样的:即 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 爱好。”
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 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 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 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即 只是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为而为地 进行观赏和玩味。因此,所谓游戏, 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这种研究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 空间,说明审美的发生有其深厚的生 物性基础。
缺点: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 与人的意识的生活活动之间质的区别, 甚至将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另一方面,审美活动也包含社会性内 容,这就忽视了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 社会根源的探讨。
(二)游戏说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 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 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