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
浅谈美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 文化艺术浅谈美与审美活动的关系□王鹤群/文美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的体验,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价值判断。
审美活动源自于人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是人们在文化教育中进行审美表达、欣赏和创造的活动。
通过审美活动,个体能够感知美的魅力、体验美的愉悦并表达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研究以美的概念为基础,借鉴并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和途径,深入分析美与审美活动的相互关系。
探讨审美活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转变,了解美与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教育意义以及美与审美活动对于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以为文化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意见和方法。
1 审美活动概述1.1 审美活动的基本形态在文化教育中,审美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以个体对美的感知、体验和思考为核心,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参与文化活动等方式来进行。
其基本形态有四个方面。
一是审美活动是一种主观体验。
个体通过感知和理解,对美的价值、情感和意义产生自己的见解。
这种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作品、事物的独特感知和感受,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的主观体验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不仅受到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表现出个性化和多样性[1]。
二是审美活动是一种情感体验。
在审美活动中,个体通过对于作品、事物的审美感受,产生一种积极、愉悦、共鸣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是对美的认同和欣赏,是对作品独特表现形式的喜爱和触动。
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不仅在个体内部产生,还与他人的情感体验相互影响,形成共同的审美共鸣与情感交流。
三是审美活动是一种思考与批判的过程。
个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通过深入理解、分析和批判作品、事物的内涵与形式,从中获取启示和见解,拓展自身的思维和品味。
这种思考与批判不仅体现在欣赏与评价上,也体现在对于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等背景的理解与思考上。
审美活动的思考与批判是对作品与事物的思维交互和解构,是个体与作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
四是审美活动是一种参与性的过程。
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这里面又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在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人克服了完全受制于外部自然的被动性,真正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实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第三,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
换句话说,审美活动从直观感性形式出发,始终不脱离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直观表象和情感体验形式。
但由于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以审美活动又总是同时伴有一定的理性内容,会在理性层面上引发人们的深入思索。
只是与那种一般认识活动不同,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内容并不以概念为中介,即不是以概念形式出现,而是以情感、想象为中介,以形象为载体。
正由于这样,审美活动才得以保持着自由的独立品格。
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实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第三,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
换句话说,审美活动从直观感性形式出发,始终不脱离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直观表象和情感体验形式。
但由于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所以审美活动又总是同时伴有一定的理性内容,会在理性层面上引发人们的深入思索。
只是与那种一般认识活动不同,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内容并不以概念为中介,即不是以概念形式出现,而是以情感、想象为中介,以形象为载体。
正由于这样,审美活动才得以保持着自由的独立品格。
艺术审美活动名词解释

艺术审美活动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文章的引言,旨在对本文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和概括。
在撰写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强调艺术审美活动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可能的内容:概述艺术审美是一种关于艺术品的审美活动,它涉及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艺术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而独特的一部分。
艺术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和表现传达着创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美学意图,同时也激发着观者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将解释和探讨艺术审美活动的关键概念和要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首先,我们将定义艺术审美的基本含义,并强调其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将讨论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揭示艺术作品所独有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本文结构如下: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艺术审美活动的概述及本文的结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艺术审美的定义和重要性,并分析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的观点,并提出对艺术审美活动的一些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艺术审美活动的内涵和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艺术欣赏中。
让我们一起展开这个探索艺术之美的旅程吧!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艺术审美活动的名词解释。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艺术审美活动的背景和意义。
这样能够帮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接着,正文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来解释艺术审美活动。
第一部分是2.1节,将对艺术审美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详细阐述。
在这一节中,将介绍什么是艺术审美,以及为什么艺术审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一部分将包括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并探讨艺术审美对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2.2节,将讨论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
在这一节中,将探讨艺术审美活动在不同文化和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方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
审美活动

❖ 宗教信仰活动是人对自己的异化本质的信仰和 崇拜。
❖ 伦理道德活动不同于审美,是依照人在社会实 践活动中形成的某种准则、规范进行自我修养、 约束、完善,追求的是善。
二、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
(1)审美活动是人类以感性形象为外在 形式,对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行自我肯定 的活动。形象性和直觉性构成审美的第 一个特征。
❖ 中国古代美学:理趣
❖ 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 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逆性存, 无痕有味。”
❖ 如宋朝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 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4)由于自由审美中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在艺 术境界中全面展开,因此,艺术常常被人们 视为人的生命存在(感性存在)。
❖ 首先,从艺术思维看,艺术家在头脑中总是把艺术 素材与主观创造融会起来。
❖ 另一方面,艺术素材作为客观材料,在艺术大脑中 已经是社会化了的客观材料,它又使得主观按照它 的特点、规律、秩序来与之交流。
❖ 艺术交流过程,包括 三种意义: 1、作为创造主体的
艺术家与艺术素材的交流 2、作为对象化了的 主体的作品与作家的交流 、作为作品的接受者 与作品的交流
第一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
一、什么是审美活动? ❖ 美学必须把审美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动
态系统来考察,弄清审美活动的结构与本质。 ❖ 在审美活动中,第一个必要因素是审美
客体的存在。第二个必要因素是审美主体的 存在。只有社会的人才能成为审美主体。但 只有孤立的审美客体或主体还不是审美活动。
❖ 只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形成一种对象性 关系——审美关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 互作用,其结果在审美主体那里产生精神上的 特殊体验——审美体验,这样的活动才是审美 活动。
《大学美育基础》第2章 心灵的熏陶:审美活动

大学美育
第二单元 心灵的熏陶:审美活动
本章导读 INTRODUCTION
大学美育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人们的审美活动随时随地 都可能发生,有些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发生的, 有些是在有意识的情形下发生的。通常情况下,根据人们 主观体验的不同,可将审美活动分为休闲性审美、情感性 审美、精神性审美、思想性审美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表 现在美感体验上,分别是直觉反应、情感体验、精神感受 和思想分析。
二、艺术审美 【探美之源】
ARTISTIC AESTHETICS
艺术审美与自然审美不同,艺术审美的对象 以艺术作品为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为了满足人 们的审美需求而创造的比现实事物更典型、更美 的艺术形象,它给予人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 愉悦和审美享受,并在触动人的精神和情感上发 挥作用。因此,艺术审美比自然审美更容易引起 人们的直觉反应。
直觉反应
1
目录 CONTENTS
情感体验
2
精神感受
3
思想界上最著名的、最具话题性的绘画作 品之一,《蒙娜丽莎》塑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一 位城市资产阶级的贵妇形象。画中人物坐在一把 半圆形的木椅上,坐姿优雅,笑容微妙。人物没 有眉毛和睫毛,但面庞看起来十分和谐。当直视 人物的嘴巴时,会觉得她没怎么笑,然而当看着 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 在微笑。人物背后是一道栏杆,隔开了人物和背 景,背景中有道路、河流、桥、山峦,它们在达 •芬奇“无界渐变着色法”的笔法下,和蒙娜丽 莎的微笑融为一体,散发着梦幻而神秘的气息。
三、秩序之美 【析美之美】
在生活中,有序不仅能使人 安定下来,还能呈现出有规则、 有节奏的文明之美。例如,公共 秩序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喧 闹、杂乱、失控的人群让人烦躁 崩渍,而流畅的秩序不仅展现出 一种别样的“秩序之美”,还能 节约人们的出行时间,提高生活 品质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在讨论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时,我们会问:审美活动何以存在?是什么触发了审美活动,又如何影响、控制着审美活动?回答: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 只有当人在自然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出审美需要时,才既为审美的历史发生,又为审美的逻辑起点注入 动力。
只有审美理想的召唤,才使自然需要变成审美需要,并使审美需要摆脱欲望而走入现实并不断进步;还是审美理想,使人得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而在向审美理想的超越过程中,审美趣味起着综合的掌控作用。
(一)审美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它不但是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生的根据和动力,而且也是显示人的实际发展及其所达到的人化程度的一个根本标志。
广义而言:任何一种生命体都有需要。
但是,只有人能够通过劳动实际地改造自然并创造出自然界所不能现成提供的东西,因而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便具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人的徜要超出人机体限制、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既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要。
恩格斯就曾将人的需要区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马斯洛则进一步区分出由低到高五个梯阶,即生理在要、安全与保障需要、爱与归属的属要、尊重露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褶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动力,而活动及其所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则是直接表征人的需要的物化形式。
没有审美需要,也就不会有审美活动的发生。
审美需要定义: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殖谑塞。
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审美需要的特征:1 .审美需要是人醛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追寻存在意义、寻求并实现自身价值2 .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
(如何理解审美既根源于人生实践又促进人生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审美乃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深深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之中。
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我们的生存之中,审美就是一种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
从大的方面讲,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
从小的方面看,审美活动有助于个人超越现实的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人们需要借审美活动来帮助我们摆脱有限性,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精神自由和享受。
没有审美,人就会缺乏健全、充实的精神生活,人性和人格就会被扭曲、分裂和异化。
马克思提出人要全面地上有自己的本质力量,强调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和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要塑造健全的充实的人。
而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正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审美,所以审美活动必然要进入人生实践,成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
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
审美活动扎根于人生实践之中,是我们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
整个人类要健全地发展,审美活动这种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
美学 审美活动2

意识有主观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的性质 审美意识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
对生活与自然的审美心理也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不明显
自然审美的主观性
一种是托物言志和寓情于 景的主动状态
二是触景生情的被动状态 或静观状态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二表现为物我化一,物我全面交融,达“无我之 境” 或自然之境
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的心理过程和 心理结构区别
自然审美的心理过程可能 发生多层次的心理效应
一是生活化、社会化 二是人格化、人性化
自然审美中形成的心理结构关系,可以称之 为由“天人感应”到“天人合一”的进行性动态 结构。
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的主观性 与客观性的显隐不同
第二章 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
从现象上看,把日常生活中的欣赏活动及艺术欣 赏活动称为审美活动,把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在 闲暇中对色、形、声等所造成的美感的享受称为 审美活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存活动、认识活动、宗 教信仰活动与社会交往活动等是非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的特征
1.超功利性特征
艺术审美的 主要特点
感应性(包括入境、体味、共鸣等)
领悟性(包括直觉、体验、设身处地 地类比等)
整体性(包括对生活感受、评价、情 感态度、欲求、思想意图等等方面的 综合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审美活动的本质 1.审美活动不等于认识活动 从美学史上看,审美活动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认识活动。但 是审美活动中虽然有着对对象的认识或反映,但并不能等于 认识活动。因为认识活动是一种艰苦的工作,一种理性的、 逻辑的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一种轻松的享受,一种感性的、 情感的活动。 2.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从本质上看是出自于人的内在需要,与欲望、兴 趣等感性生命的要求相联系,是为达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进 行的活动。因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 一种价值关系。所谓价值关系,就是人们对待满足自己需要 的外界物的关系。审美活动不像认识活动那样要去认识客观 世界、客观真理,要以概念的形式去定义对象,而是对对象 价值的寻求,对自身需要的满足的追求。所以,审美活动本 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
现实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具体的、动态的个体心理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是主体的审美能力具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审美价值真正 实现的过程。现实的审美活动作为一种个体活动,由于主体的审美追 求不同、审美能力不同及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必然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审美态度 1.审美态度的作用 审美态度是一种摆脱实用意识的非功利态度,这是进行审美活动 的前提条件。 2.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 形成审美态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契机,是审美欲望、审美兴趣的内 在推动。它们作为人的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是强烈的价值追求,深藏 于人的内心,时时促使人形成审美态度。因此,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 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审美态度的心理表现,则是审美注意的出现。 3.审美注意的特点 审美注意首先必然是一种超实用功利性的或无实用目的的注意, 其集中点是对象的外形,一般与对象的本体存在无关。其次,审美注 意必定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指向,是对于对象的一种情感上的渴求。 4.审美态度的完全形成 审美态度,是以摆脱日常功利意识产生审美注意为标志的、充满 着情感渴求和期望的、强烈地追求对象的感性形式的态度。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特征和本质 一、审美活动的特征 1.超功利性特征 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超功利性的人类活动。这里的功利性是狭义的, 指的是物质功利性。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使它与一切有着直接或间接 功利目的的活动相区别,那些功利性的活动包括生物本能活动、物质实 践活动以及某些精神活动与社会活动。 2.主体性特征 审美活动又是一种最具主体性特征的人类活动。所谓主体性,指的是 人所具有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特征。在审美活 动中,这些主体性特征比其他人类活动更加强烈。 3.感性特征 审美活动还是一种具有感性特征的人类活动。这里的感性,是指一种 与人的感性生命--生理欲求、情感、个性等人性的自然状态、人性的 根基相联系的状态。审美活动往往体现着、又满足着感性生命的要求,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是审美活动与感性生命要求相联系的 一种佐证。
四、审美情感 1.什么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情感, 但又不等同于后者,是对后者的“回忆、沉思”和“再度 体验”,是原始情感的升华和净化,是供心灵享受的情感。 2.审美情感的层次: 纵向分四个层次: (1)动力——审美欲望、审美需要 (2)状态——审美的情感状态 (3)体验——对情感状态的内在体验 (4)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的价值取向 横向来看,审美情感是一个生成过程:(1)原始唤起(2) 内觉体验(3)情感外化 3.审美情感的作用: (1)它是始发意义的动力,是审美经验发生和实现的内 驱力 种审美体验,一方面可以看作审美 教育效应——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塑造,另一方面又可以 视为审美价值批评的根据,影响一定的审美趣味的形成。
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心理因素
审美活动的生理基础:主要是人的感觉系统和人脑。 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是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 以及理解等诸心理要素的相互渗透、层层深入的综合运动。 一、审美感知: 1.审美感觉:主要是视、听这两个外感受器和大脑皮层视、 听中枢运动的结果,并主要指向事物形、线、声、色、语 言的审美特性,是对可视、听对象外在审美特性的感觉。 2.审美感觉的特点: (1)审美感觉主要表现为视、听觉; (2)审美感觉是单纯生理感觉与积淀理性内容感觉的统一; (3)审美感觉常具有特定的情感内容和象征意义。 3.审美知觉:是多种感觉的协同活动,受到审美欲望的驱动 和审美经验定势的影响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情感性等特 性。
三、审美理解 1.定义: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中理性能力,审美心 理经验中的认识性因素。 2.功能: (1)审美理解渗入、溶解于感知,使审美感知成 为超感性的直觉能力,以把握形式结构包含的深 层意味。 (2)审美理解渗入想象,规范想象的任意自由, 给予它以统一、秩序。 (3)审美理解溶解于情感,给予情感以理性的调 节、制导,使情感从盲目欲望冲动走向有一定意 向的情感,而成为审美情感。
第二阶段. 初始阶段:审美感受
1.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 通感,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的挪移、转化、 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审美感觉活动中感觉的挪移、转化、 渗透现象更为普遍,所获得的心理快感也更为全面。 2.审美知觉与错觉、幻觉 在审美知觉活动中,由审美知觉的特点所决定,一些在认识和科 学活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的特殊的知觉,如“错觉”、“幻觉”等等 也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们本身就属于审美知觉。 3.审美感知的过程 审美感知过程主要就是运用审美感觉与知觉对审美客体形成知觉 完形,建构起一个心灵中的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把 握住对象的情感表现性,并对情感表现性做出“同构”反应,实行主 客体之间的交流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4.主体的审美感受 在审美感知活动中,主体建构起一个新的审美对象,它与实存客 体相似而又不相同。这个审美对象能与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发生强烈 的共鸣,能引起主体不脱离感官的剧烈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动一 般称之为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指由对象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感奋 状态。感受的深浅虽与认识和理解的程度有关,但主要决定于对象所 发出的刺激的强弱。因此,作为这种“接受”的心理反应,主要是一 种感性的愉快,形象地说,就是“悦耳悦目”。
• 第四阶段.升腾阶段:审美超越 1.审美超越的涵义 审美超越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人类的整个 审美活动便是一种超越。它作为高尚的精神活动,超越人 的动物性和凡俗性,在人的身上唤起那些真正具有人的价 值的性质和属性,使人获得精神的无比自由。从狭义上讲, 审美超越是指审美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主体心理状态所 达到的一个层次。它体现的是主体的一种心灵追求,一种 对美的理想、美的本体的信仰和追求。 2.审美超越的过程 审美超越要以审美理解为基础。体验是理解的基础, 体验越深,领悟越透,就越能理解到对象的底蕴,主体在 获得难以言传的审美蕴含时进一步升腾,达到一个精神无 限自由的境界。实现审美超越。
第三阶段. 深入阶段:审美体验
1.审美体验与审美想象 由知觉对象展开想象,在审美活动的深入中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而 这种想象,是受审美需要和在审美感受中获得的情感推动的。通过想象, 人们要使自己的情感要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也就是要发现生命、生活的 意义。因此,想象过程往往就是主体的体验过程。 体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命活动,体验着就是生活着,就是使自己经历 过的生活再经历一遍。通过体验,主体的精神与对象相交融、相汇流,达 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2.审美体验的过程 审美体验是对对象意蕴(形式意味)的直觉性领悟,它是对个体自身 置身于其中的生活关联域的认识。在体验阶段,主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 知识水平和审美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参与体验,丰富和扩大了审美对象, 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意义的理解和情感的满足 通过体验这种亲历性的行为可以达到对对象意义的进一步把握,并使 自己置身于一个意义的世界。此时,客体的表象是作为某种意义表象对审 美主体存在着,而不再作为某种纯客观的现象表象存在,因而该体验中的 表象往往具有象征性。体验中的想象与科学认识中的想象的不同,就在于 它不是指向某种真理性的认识,而是指向与创造意义世界。对象的内在意 义在体验中不断地被揭示,构成了丰富的意义世界。审美主体在体验中获 得意义。 审美体验是带有情感的体验,而且体验的也是情感。这种情感的体验 与意义的理解是同步进行的。其中,主体自身的情感生活是这种情感体验 的最主要的源泉,对对象意义的理解包括对自身情感生活的自我意识。
• 2.审美想象的特性: (1)创造性 (2)超前性 (3)超常性 3.审美想象在审美心理结构中的作用: (1)把以往的审美经验带进当下的审美知觉中 来,或充实、丰富它或削弱抑制它。 (2)它提供把握表象的具体多样性,有牵引理 性把握它的统一性,使审美经验成为一种由非确 定性趋向确定性的领悟。 (3)审美想象受审美欲望、情感的激发和推动, 同时,又为审美欲望、情感提供媒介,使审美欲 望、内在情感得到形式的处理和剪裁,从而得以 清晰、扩展、抒发。
二、审美想象 1.审美想象的种类: (1)按照想象的目的分: 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无特定指向的想象。 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有特定制上向的自觉的自控的想 象。 (2)按照想象中联结形象的丰富性分: 单纯想象:由当前某一感知对象回忆到记忆中的另一特定 事物的想象。 组合想象:表象、形象的复合、粘连。 (3)按照想象的心理形式分: 初级形式:即简单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 想。 高级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审美想象的生成一般经过渗入审美知觉中的想象(即 知觉想象,在直接把握对象形式结构的活动中展开联想, 或充实扩展知觉经验,或赋予知觉经验以新意,最重要的 牵动主体情感生命的外移)、渗入记忆表象中的想象(即 在造想象,它的基本倾向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复现原来的 知觉印象)和表象改造中的想象(即创造想象,它的基本 趋向是通过记忆表象的改造创制出新的表象及意象)的一 系列转换机制,才得以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