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一章

合集下载

(完整版)美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 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 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 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 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美学与美育ppt课件

第一章美学与美育ppt课件
二、 农耕文化的自觉的历史也有了3000年。-教 材.13
三、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文明才300年历史。但是, 它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文化--“四个异化”-- 人的和谐、人性的丰富被肢解、分离。
立体主义 法国 毕加索
机器化、程序化、异化造成的 “看” 的方式的变异。马1. 科学是一种静态的研究。美学重在人的活的生 命,动态的过程。
2. 美学不追求精确,追求人的内在与外在的丰富完 整。
3. 美学研究始终保持人的具体感性特征。 4. 美学对人的整体研究总是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
三、 美学的定义-美的定义
美学定义:
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体验的 方式,通过审美活动(美、美感、艺术)研 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异化找到了出路。
2. 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 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指导与规范作用。
3. 在中国,这一作用尤为显著。因为文化的转型在 中国更加艰难,更为疼痛。与此相应的,“美学热”
自然持续恒温。
第三节 美学的涵义
(性质、对象、定义)
一、 美学的性质
美学的特殊性-教材.15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的人文学科。
卡夫卡《变形记》 贝克特《等待戈多》 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 异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2. 人类社会又必然进入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产
生异化
现象。每个国家、每种文明皆
是如此。
3. 人类如何超越异化?
席勒:机器将我们变成碎片,美学将我们整 合一体。美学是人类解放的唯一道路。
康德:人类社会陷入悖论之中,美学是通往 彼岸的唯一桥梁。
西方马克思主义许多人对这些理论评价很高。 这些理论也确实看到了美学的现代价值。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

《美学》课程复习大纲

《美学》课程复习纲要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为什么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所著《美学》一书中提出,被称为“美学之父”2、怎样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从理论上说,美学是以一定的哲学理论或某种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做出分析和阐释的理论。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关系的价值表现——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经验是指人在现实和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受,是审美研究的基本内容。

广义的审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习惯和情感表达模式。

狭义的审美关系是指个体和对象,人与环境之间因审美态度和具体语境而形成的感知——愉悦关系3、中国现当代美学有哪三次美学热?(填空,选择)第一次“美学热”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次“美学热”中,王国维是始作俑者,他起了重要的开创作用。

王国维学习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并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

继王国维之后,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位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大教育家,他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在北大首次开设并主讲美学课程,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五六十年代,即以批判朱光潜美学为导火线引起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在这次讨论中,逐渐形成了四派观点,即人们常说的中国美学的四大流派: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

这次美学热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所谓“实践美学”。

第三次“美学热”发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这次“美学热”的一个特点是形形色色的西方美学思潮涌入中国,我们现在熟知的各种主义、各种学术,例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最初都是以美学的名义介绍到中国的。

这次“美学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是思想界从“文革”的禁锢中苏醒的标志,思想界通过美学这个窗口反思被扭曲、被异化的人性,颂扬人性的解放——从理性的解放到感性的解放。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学习资料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

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

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第四,审美关系。

第五,审美活动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

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

十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

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

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

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

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

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

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

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

课件-美学-第一章 美是什么

课件-美学-第一章 美是什么
一、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1、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 东西”和“美本身”。
《大希庇阿斯篇》:“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 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 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 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柏拉图开创了西方美学史上美的本质、美的本体 论研究的先声。
庞德《普罗旺斯晨歌》:有如苍白湿润的铃兰 /凉凉的花瓣/拂晓时她躺在我身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 郎赤壁。
2、意象与形式
区别:(1)“形式”是对客体(与主体分 离的客体)的描述,而“意象”则是情景 交融的感性世界,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融 合。
(2)意象与现象学意义上的“现 象”的相似点:非对象化(对于实 体化世界的超越)、非现成性(在 活动中不断生成)。
(3)意象与现象学意义上的“现 象”的区别:“意象”是情景交融 的世界,是带有情感性质的价值世 界,而“现象”不包含这层含义。
5、和“美在意象”相对立的概念
(1)狭义的美和广义的美:a.狭义的 美:优美;b.广义的美:情景交融的 意象。
又如:(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法) 布歇《蓬巴杜夫人》。
(唐)周昉《贵妃出浴图》:
结论: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 的、外在于人的“美”, “美”离不开人的审美 活动。
1、禅宗思想的启示:禅宗强调心物不二,彻底 破除了实体化的主体自我与实体化的客观对象的 二元对立状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现自我和事 物的本来面目。
(唐)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 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强调一个实体化的自 我存在)
(唐)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破除实体化的自 我)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美学》第一章第一节讲义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美学》第一章第一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美学》第一章第一节讲义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和美的规律。

这种看法在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影响最大也最深远。

比如,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以苏格拉底的名义讨论“美是什么”的问题。

而希庇阿斯的回答却只是“美就是一个漂亮的女人”。

柏拉图指出这个答案把美和美女等各种各样具体的美的事物混为一谈了。

他提出“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要问“美本身”是什么,但美女这些美的具体事物并不等于美本身。

他要超出这些具体事物,寻找美本身,是使美的事物能够成为美的事物的那个东西,是美的原因所在。

(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因而也可以叫艺术哲学。

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的黑格尔。

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多次讲美学课,他去世后他的一些学生将听课笔记整理出版,名为《美学讲演录》。

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

该书第一卷一开始讨论美学名称时就认为美学应该是艺术哲学,是哲学中专门研究艺术美的一部分。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1)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

这个传统是从17、18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的。

在美学上,他们认为美学就是研究人的审美经验,没有必要研究所谓客观的美,客观的美不存在。

后期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哲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语词的意义即用法(或译‘在其使用中’)”。

据此,美也是这样。

“美”一般是一个形容词,在具体使用时常常表达对对象的一种赞赏、赞叹的情感,但由于对象的具体情况很不一样,主体的情况、状态也不大一样,所以使用同样的“美”这个判断词,意义也就不一样。

当代中国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就说过:“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2)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审美心理活动。

19世纪德国美学家费希纳(1801-1887),从实验心理学角度研究美感。

精神分析美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1856-1939),用无意识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美学》第一章考点手册

《美学》第一章考点手册

《美学》第一章绪论考点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三级考点,单选、简答)L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要标志:(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审美恚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2)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3)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龙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3.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审美恚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2)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3)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珑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的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空Jt室也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5.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型组更Jt越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更为成熟、自觉,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6.中西方悲剧意识的区别:一是西方的悲剧意识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悲剧里崇尚的实际是一种牺牲精神,是为宗教理想而献身从而在人生中求得永恒的行动:与此相关,西方美学更关注人类本身的悲剧性和人生的幻灭感。

而中国古代宗教意识相对淡薄,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没有直接联系。

二是就结局而言,中西古代悲剧大相异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体现着高级的审美意识。

7.【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美学第一章_绪论

美学第一章_绪论

谢谢观看
• 为什么哲学方法是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P17) • • • • • 首先······ 其次······ 再次······ 复次······ 总而言之······
第二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 展
•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 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 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第五节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 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 什么是审美关系: • 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中的 一种特殊的 • 精神性关系,使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自由的情感 体验关系。 • • 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的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 • 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 关系。 • 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 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陷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
• 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在主体、客体方面 偏重于什么?(P41)
• •
广义的美: 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 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 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美感: 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 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 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 幸福感和愉快感。

• 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情境)
• • 首先,在一定意义上,审美境界是完全熔化、溶解在情感中的人 生觉解。
• 其次,基本条件是眼球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 一。 • • 再次,审美境界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审美活动。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2.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说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
第一,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3.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
答: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

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4.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答: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是: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这是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论的内在本性之一;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因此,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存在概念是内在融通的,是用实践范畴来揭示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人的存在过程,就是人通过实践开显自身的存在意义和周围世界的存在意义的历史过程。

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也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达到。

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作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马克思是在实践论与存在论的整体框架内统一思考自由问题的。

人的存在是社会性存在,决定人类生存自由与否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只有改变现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

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如何理解审美既根源于人生实践又促进人生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审美乃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深深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之中。

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我们的生存之中,审美就是一种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

从大的方面讲,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

从小的方面看,审美活动有助于个人超越现实的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

人们需要借审美活动来帮助我们摆脱有限性,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精神自由和享受。

没有审美,人就会缺乏健全、充实的精神生活,人性和人格就会被扭曲、分裂和异化。

马克思提出人要全面地上有自己的本质力量,强调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和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要塑造健全的充实的人。

而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正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审美,所以审美活动必然要进入人生实践,成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

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

审美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

审美活动扎根于人生实践之中,是我们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

整个人类要健全地发展,审美活动这种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

6.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
答: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

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是对人与世界无阻无碍、自由自在、圆融合一状态的情感化的觉解和体悟。

在人生实践中,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觉解和感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不应将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割裂开来。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

7.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答:首先,美学自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从来没有脱离过哲学,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都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

第二,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悉审美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第三,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想、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

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

因此,美学的核心方法应是哲学的方法。

名词解释题:
1.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关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