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第五章

合集下载

美学第五章(二)

美学第五章(二)

• 二、审美类型的时代文化风格 • 不同的审美类型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风 和谐美是古代的,崇高是近代的, 格:和谐美是古代的,崇高是近代的,丑是现 代的,而荒诞则是后现代的。 代的,而荒诞则是后现代的。
• 在古代社会中,每个成员的自由与独立性都是 在古代社会中, 同一定社会伦理的规范性相对和谐发展的。 同一定社会伦理的规范性相对和谐发展的。在 此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素朴的辩证思维模式, 此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素朴的辩证思维模式,则 把一切事物都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 和谐” 把一切事物都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和谐” 乃是其最高的审美理想、最高的审美法则。 乃是其最高的审美理想、最高的审美法则。
• 同为悲剧,在中西方也有不同的审美特性。中 同为悲剧,在中西方也有不同的审美特性。 国古代没有西方那种给人以毁灭感的悲剧: 国古代没有西方那种给人以毁灭感的悲剧:即 便是悲剧,也要加上插科打诨;即便结局不幸, 便是悲剧,也要加上插科打诨;即便结局不幸, 也要补一个光明的尾巴。 也要补一个光明的尾巴。西方人宁愿在艺术中 描写痛苦、欣赏毁灭的痛感, 描写痛苦、欣赏毁灭的痛感,因而往往具有一 种偏爱痛苦的特征, 种偏爱痛苦的特征,常常把悲剧尊为审美类型 之冠,将崇高视为美的最高境界——因为它们 之冠,将崇高视为美的最高境界 因为它们 都是痛苦的最高升华;与西方相反, 都是痛苦的最高升华;与西方相反,中国人则 尽量避免痛苦, 尽量避免痛苦,反对哀过于伤或激烈痛苦的情 感宣泄,更不愿看到惨不忍睹的毁灭性结局, 感宣泄,更不愿看到惨不忍睹的毁灭性结局, 而希望在虚幻的美好尾声中获得平和的心理平 衡。
• 第三,喜剧直接表现为一种积极、快乐的体验。 第三,喜剧直接表现为一种积极、快乐的体验。 喜剧一方面以优越、 喜剧一方面以优越、轻松的心境使主体得到精 神松弛、平衡, 神松弛、平衡,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培养了主体 自我肯定的优越感, 自我肯定的优越感,增强了人们笑对人生的自 信心,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既轻松自由又充满活 信心, 力。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2021年自考《美学》复习重点:第五章

2021年自考《美学》复习重点:第五章

2021年自考《美学》复习重点:第五章第五章艺术论(一)1.简释: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模仿说;形式说;表示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载道说;娱乐说。

答:第一,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定义,主要有游戏说(康德)、集体无意识说(荣格)。

第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主要有模仿说(柏、亚)、表示说(康德、柏格森)、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贝尔)和符号说(朗格)。

第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主要有载道说(韩、柳)、娱乐说(李渔、亚氏)。

2.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安在?答: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主要区别表示在:第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这是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第二,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第三,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有哪些联系?答:二者的联系主要有两点:第一,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并且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第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4.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答: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四种: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

第一,物质实在层。

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各门艺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各有其相对的不变性和边界。

第二,形式符号层。

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的物质存在。

色彩、线条、旋律等。

面对艺术品时,首先是借助于形式符号层来进入作品的意象世界层,进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经受审美体验。

形式符号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

第三,意象世界层。

属于核心层次。

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之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

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

第四,意境超验层。

属于最高境界。

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美学原理的第五章

美学原理的第五章

返回首页
医和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 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左传 昭公元年》) 单穆公说:夫乐不过以耳听,而美不过 以目观。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 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 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 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德昭,则 能思虑纯固。(《国语周语下》)
返回章首页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5、美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美感的共性,是指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 美感的共性, 性。 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 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 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 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 无可争辩” 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 无可争辩”,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 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 都是片面的, 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都是片面的, 因为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盾方面的 辩证统一。 辩证统一。
返回首页
(5)休谟、康德的主观情感说:认为 美感源于观赏者心境的愉快。观赏 者心境愉快了,就有美感产生,心 境不愉快了,就不会有美感产生。
返回首页
(二)中国实践美学对此问题的看法
中国美学学者一般从实践的角度来 解释美感产生的根源:认为美感是 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一方面, 美感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社会实践, 它的性质和发展也是由人类实践所 决定的。另一方面,美感是客观美 的对象的能动反映,它的反映形式 的各种特征,又是由美的对象特征 所决定的,是美的特征的能动反映。
第五章 美感
一、美感及其产生 二、美感的特点 三、生态美感 四、民族生态美感
一、美感及其产生
1、美感的含义:通过审美而获得的快感。 或者说,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 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悦 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 价. 2、美感的产生与感官有密切的联系: (1)中国:认为美感是经由心及五官来产生 的.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五章)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五章)

第五章艺术论(⼀) 对⼏种艺术定义的简要考察 (⼀)从艺术起源⾓度定义的] (1)游戏说,⾸先是⼜康德提出来的,以后由席勒,斯宾塞等⼈发展加以完善的 (2)集体⽆意识说,是由瑞⼠⼼理学家荣个体出来的 (⼆)从艺术本质⾓度定义的 (1)模仿说,是古希腊是⼈们界定义书的普遍观点 (2)表现说,西⽅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标榜“⾃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落,表现说于是兴起 (3)有意味的形式说,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4)符号说,当代美国哲学家朗格提出,艺术是⼈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种⾮逻辑⾮抽象的符号 (三)从艺术功能⾓度定义的 (1)载道说,最早可追溯到空⼦,⽽唐代⽂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 (2)娱乐说,娱乐可以分“⾃娱”和“娱⼈”,清代戏剧家李鱼提出的。

艺术品与⾮艺术品的区别: (1)艺术品是⼈⼯制品⽽不是⾃然物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不是物质产品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 (1)抽象思维是对世界的各种现实关系的理性认识与概括,属认识论范畴。

⽽意象思维对世界的掌握主要不是理性认识与概括,⽽属⼼理学范畴 (2)抽象思维运⽤的是概念,判断,推⼒等理性逻辑⼯具,以导向纯粹的理性,⼀般,普遍,抽象为特征,意象思维则恰恰相反,是中医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意象运思为特征 (3)抽象思维⽬的在求“真”,意象思维⽬的在求“美” (4)抽象思维的成果是理性认识和理论形态的精神产品,意象思维的成果则是他所创造的凝定了审美经验的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品 艺术品与⾮艺术品的联系: (1)经过审美加⼯和创造,⾮艺术的⾃然物和⼈⼯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门类和品种,并是⼈类物质和精神⽣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来意在世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美学概论:第五章 审美论

美学概论:第五章 审美论
(2)审美与艺术具有“反拜物化使命” (理解 “反拜物化”P208);
(3)艺术的审美可以使人由“整体的人”转变 成“人的整体”(理解“整体的人”、 “人 的整体”的含义P209)。
第五章 审美论
一、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
3、审美方式或美 的接受方式
(1)日常式审美 (基本方式);
(2)鉴赏式审美 (自觉方式);
(2)审美批评的种类
①感观式、印象式审美批评,这种批评是批评家对艺术品的主
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强调个人的直觉能力和感觉能力。随意性的 评论、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印象式批评的特征;
②形式主义审美批评,这种批评的焦点对准艺术作品的纯审美特
性和纯形式结构,对形式的分析促使人们对组织艺术材料的方式更加富 有洞察力,并采取一种较开放的态度;
③背景主义审美批评,该批评范围很大,包括艺术史批评、社会
历史批评和心理分析批评等。
第五章 审美论
三、审美批评
3、审美批评的过程 (1)描述,又称为“还原填充”,是批评家通
过对某一艺术品可观察到的细节反应来解释自己对 该艺术品的感受;
(2)解释,又称理解分析,是批评家对艺术品的
感知、对生活的理解,同时也是其对艺术品审美特 性反复思考后做出的分析和判断;
②指对实用目的的超越;③指对“物我”的超越;
(2)审美欣赏的想象性:①活化审美对象;②揭
示审美欣赏对象,即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 之旨;③补充、丰富审美欣赏对象;
(3)审美欣赏的情感性:审美欣赏过程中无时无
刻不伴随情感;
(4)审美欣赏的个人性:审美欣赏接受的个人性
特点决定了审美接受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3)评价,又称审美评判,它是指批评家从一个

美学原理第五章(一)

美学原理第五章(一)

• 一、崇高 •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 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情感力度异常强烈, 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情感力度异常强烈, 具有狂放、暴烈、无限、模糊、 具有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秘等特性的 审美类型。 审美类型。
• • • •
崇高的特征 以其威力和体积给审美主体以威胁和压力。 1、以其威力和体积给审美主体以威胁和压力。 情感力度超出了理性规范而震撼人心。 2、情感力度超出了理性规范而震撼人心。 包含着丑的因素。 3、包含着丑的因素。
第五章 审美类型
闵靖阳
中和之美、 第一节 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
• 审美类型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感受形 它是不断发展的,并具有一定的范式性。 态。它是不断发展的,并具有一定的范式性。 • 中和之美、优美、 • 中和之美、优美、壮美都是以和谐为本质特征 的审美类型。 的审美类型。
• 一、中和之美 •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 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 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 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 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 典雅、静穆等特性。 典雅、静穆等特性。
• 中和之美的特征 • • • • • 1、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 执两用中。 2、执两用中。 情理相合。 3、情理相合。 含蓄蕴藉。 4、含蓄蕴藉。 和谐统一。 5、和谐统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二、优美 • 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优美以感性 形式的和谐为主,审美意蕴、 形式的和谐为主,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 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 稳,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 现形式。 现形式。

美学原理第5章 美的具体形态

美学原理第5章 美的具体形态

第五章美的具体形态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第一节优美和壮美一、优美和壮美:两种不同形态的美(1)优美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画面:依次出现:自然景色:杭州西湖人物形象:唐代舞俑、蒙娜丽莎、椅中圣母、维纳斯(2)壮美壮美也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

它不同于优美的只是它的表现形态,它以雄浑、刚性、壮观、粗糙、怪异、迅疾、巨大为特点。

壮美的外在形式常突破或违背形式美的法则,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精神、开阔心胸、激情荡漾的审美感受。

画面:依次出现:掷铁饼者、高山大河、海洋二、优美和壮美的区别优美和壮美没有质的区别,但从量的方面可以作如下的区分。

1.空间形体的大与小。

2.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

3.量上的强与弱。

4.性质上的刚与柔。

5.式上的规则与奇特。

第二节崇高一、崇高的特点及审美特征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崇高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画面:依次出现:自然中的崇高艺术中的崇高社会生活中的崇高二、崇高与壮美的联系和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第五章
单项选择题
直觉活动()。

A.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力
B.是人的一种洞见的能力
C.是人的洞察力
D.不是人的一种单方面能力
答案:D
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

A.人对一个美的事物的观赏
B.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
C.人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
D.对艺术的品味
答案:B
()是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

A.再现或模仿
B.情感表现
C.显现或呈现
D.理性认知
答案:B
作为赋形活动和显现活动的审美活动,本然地是()。

A.诗性言说
B.想象性的
C.形象性的
D.形式主义的
答案:A
审美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其本性是()。

A.求真的活动
B.求善的活动
C.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
D.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答案:C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就是()。

A.对事物的客观描写
B.对人的内在情感的表现
C.将人与其存在性展开中对事物的揭示关联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D.对事物的纯粹形式刻画
答案:C
多项选择题
人在其"去成为什么"的展开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的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是()。

A.认知判断活动
B.道德实践活动
C.纯粹精神活动
D.直觉活动
E.生产活动
答案:A,B,D,E
直觉活动展开的环节是()。

A.在"去成为什么"的"去"中,人将自身交付出去
B.在"去成为什么"的过程,用自己的理性认识世界
C.在人将自身交付出去的同时,事物本身也得以本真地呈现
D.人通过对事物的使用而拥有事物
E.在人将自己交付出去和事物得以完美地呈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交互呈现的境域
答案:A,C,E
审美活动的赋形活动的途径是()。

A.通过模仿
B.通过再现
C.采取人的存在性敞开与事物的敞开之间交互呈现的所凝结的形式
D.采取人在其"去成为什么"的历史过程本身的形式
E.采取存在性境域的呈现和显现活动所自主创造的符号形式
答案:C,D,E
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的审美活动的特点是()。

A.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是纯粹的显现活动,它是非认知的、非关利害的
B.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是一种理性的活动
C.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中,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未分化的、非隔离的存在性关系D.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过程
E.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所达成的是澄明敞开显身的本真真理,而不是认知的概念
答案:A,C,E
名词解释
赋形活动
答案:赋形活动严格说来,就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向符号形式的凝聚和聚集,这种向符号形式的凝聚和聚集,不可能脱离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的生命力的生成性过程,也不会脱离存在性境域本身而采用与自身相异的形式。

论述题
审美活动中的显现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案:(1)人自身的显现。

(2)事物的显现。

(3)存在性境域的显现。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