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第六章

合集下载

美学概论(6)(11)

美学概论(6)(11)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这是孔子对韶乐和 武乐的不同评价。因为韶乐表现了尧舜的 圣德,所以是善的;而武乐表现了武王以 征伐取天下,所以未尽善。所以尽善尽美 是孔子美学观的最高理想。
• 荷花已无擎雨盖, 荷花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残犹有傲霜枝。 • ——苏轼 苏轼 •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 ——杜甫 杜甫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 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 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 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 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 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 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 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 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 可以称之为是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 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 “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 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衡量诗和衡量社 衡量诗和衡量社 会道德正确与否,标 会道德正确与否, 准不一样。 准不一样。” • ——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

“看事物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角度,道德仅是 看事物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角度, 看事物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角度 其中的一种,并且是相当狭隘的一种。 其中的一种,并且是相当狭隘的一种。存在本无 善恶可言,善恶的判断出自一定的道德立场, 善恶可言,善恶的判断出自一定的道德立场,归 根到底出自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可是, 根到底出自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可是,这 类判断已经如此天长日久,层层缠结, 类判断已经如此天长日久,层层缠结,如同蛛网 一样附着在存在的表面。 一样附着在存在的表面。一个小说家作为存在的 研究者,当然不该被这蛛网缠住, 研究者,当然不该被这蛛网缠住,而应该进入存 在本身。写小说的前提是要有自由的眼光, 在本身。写小说的前提是要有自由的眼光,不但 没有禁区,凡存在的一切皆是领地, 没有禁区,凡存在的一切皆是领地,而且拒绝独 善于发现世间的相对性质。古往今来, 断,善于发现世间的相对性质。古往今来,在设 置禁区和助长独断方面,道德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置禁区和助长独断方面,道德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因此,惟有超越于道德的眼光, 因此,惟有超越于道德的眼光,才能以自由的眼 光研究存在,在此意义上, 光研究存在,在此意义上,‘小说是道德判断被 悬置的领域’ 把道德判断悬置, 悬置的领域’,把道德判断悬置,这正是小说的 道德。 道德。” ——周国平 周国平

美学原理第六章

美学原理第六章

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 三个层次 材料层 形式层 意蕴层
材料层
? 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的两个意义: 1 它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 2 物质材料的层面会给予观赏者一种质料感
形式层
? 形式是材料的形式化,形式指的是韵律、色 调、线条和布局等等
? 意义: 1 它显示作品的意蕴、意味 2 它本身有某种意蕴
?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刚强骁勇、粗犷、桀骜不驯的 人物,如程咬金、公孙胜等;
? 白色的脸谱一般象征阴险狡诈的坏人,如严嵩、赵高、秦 桧、司马懿等。
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
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 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 术世界,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 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 神,他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 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 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 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 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 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 传神达情。
作品的含义是请观众认真聆听当时的寂静,体会在 寂静之中由偶然所带来的一切声音。这也代表了凯 奇一个重要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 是演奏,而是聆听。
白南准
? 国际著名影像艺术家
世界级大师, Video 艺术之父、现代艺术 大师,激浪派大师,多媒 体艺术家
1959年,白南准完成了他的革命性的“行动音乐”《向约 翰·凯奇致敬》。在音乐的演奏过程中,他摔鸡蛋,打碎玻璃, 砸毁乐器。
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 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 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 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 安迪·沃霍尔,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 要倡导者。 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 “雕塑”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 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 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 ·梦露 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 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 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 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

美学(第六章讲义)

美学(第六章讲义)

一、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1、这种重建是以艺术家心目中的意象为基础的, 但实际上是以艺术品作为中介来接受的。通过外在符号 进入到内在意象,再在接受者自己的心目中重新创构。 2、作品的形式符号向接受者提供了藉以获得意象 的潜在可能性或暗示的轨迹。 3、艺术符号是间接的,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 征与暗示。这样,欣赏者所感受的意象,与艺术家所创 造的意象之间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决定了意象不能照 搬接受,但也给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4、欣赏者欲获得对意象的重建,必须从作品中获 得共鸣,成为作者的知音。 5、欣赏者所创构的新意象在本质上只是艺术家创 构的意象的重建,受艺术家所提供的意象限制。

重点与难点 1、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2、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第一节 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本体论就是艺术存在论 当我们讲人类文明中的艺术都按其本来的 方式释放出来,让它们的精神自由地闪现光辉, 艺术的本体也就自然地显现。所以说,艺术本体 论的核心问题是展示艺术的存在方式。 而所谓艺术的存在方式问题,就是追问:艺 术为何而存在?以何种状态存在?换言之,就是 探讨艺术通过何种方式、途径或程序,才获得现 实的存在和生命。
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
传递到艺术品的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 而获得生命。由此可见,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 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 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四、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 的动态流程中 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 但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 接受主体的中介和桥梁。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 个基本特征:

三、意象的生产 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潜藏 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不可把握的感觉 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艺术意象的整体。 2、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 “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3、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 式(即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在抽象艺术中尤能 深切感受到。 4、艺术意象的创造的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 一种生产。意象的生成也是一种生产过程。从艺术意象 的孕育到艺术品的物态化与物化,需要通过种种必须的 技巧与操作来完成,这就属于“生产”的范围。在古希 腊,“艺术”一词是包括工艺性制作的涵义的。 综上所述,意象的生成是艺术创造的核心问题,无 论是意象的孕育,还是意象的生产都体现了艺术家的创 作心态、审美理想。

美学概论文字版

美学概论文字版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理解这一定义的两个要点:*其一,强调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了“动物”具有审美能力。

*其二,这一概念突出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

二、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什么是美”*2、美学学科的创立,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一书。

*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情感领域*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通达人类自由境界的唯一途径。

美学的学术品格得到提升。

* 4 、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不仅提出了许多著名而又科学的美学论断,而且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也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主要适用于19世纪中叶以前,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多见于19世纪中叶以后。

*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又称哲学思辨,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

这种方法把审美现象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加以探讨,从某种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

*自下而上的方法:又称经验描述,是19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者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者侧重于主体内在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的外在和表面,强调吸收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2、几个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社会学方法。

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的起源、本质和特征等。

把审美现象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习俗风气等联系起来考察,从中探讨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的变迁等问题。

理论代表人一: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说:种族、时代和环境哥特式建筑何以在十四、五世纪大规模地出现在欧洲?理论代表人二: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人论世谈文学*第二,心理学方法。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美学原理(一至十章)

美学原理(一至十章)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什么是美学关于“什么是美学”这一问题的追问,本身就是一个元美学的问题。

正如我们追问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元哲学问题一样。

对于这类元问题,我们的确无法像定义一个物理概念一样,给出一个人人都同意的答案。

下面的几点,不过是给出几条线索,以为大家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一点基础的背景知识。

一七○五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被视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鲍姆嘉通本人,亦被视为“美学之父”。

在鲍姆嘉通那里,美学与逻辑学并列,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因此,在美学(Aesthetik)诞生之初,美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

Aesthetik一词,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将其翻译为“美学”,在清末时传入中国。

由此可以说,美学是一门洋学问。

最早对美学有贡献的中国学者,主要有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

后来有朱光潜、宗白华、高尔泰、李泽厚、吕荧、蒋孔阳、王朝闻、蔡仪等。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大讨论,但这主要是意识形态之争。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文化热的一部分,出现“美学热”。

不读美学,等于没文化。

推荐一篇文章,胡继华的《不该如此远去的背影——追思高尔泰及其美学时代》。

推荐一本书,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他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四、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

(费希纳:美学研究的“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五、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

(叶朗:《美学原理》)教材观点: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页9)。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教材观点:1 时代的需要;2 创造艺术、发展文艺的需要;3 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我的看法:提升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

“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在审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

美学概论第六章 美的形式与 形式美

美学概论第六章  美的形式与 形式美
窃曲纹盖鼎
❖“在各个不同的作品 中,线条、色彩、以 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 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 系,激起我们的审美 情感。这种线、色的 关系和组合,这些审 美地感人的形式,我 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 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 共同特征。”
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亚柱式 科斯林柱式
❖ 思考题
❖整齐(重复、一致):物体各个组成部分完全一样。条理、有秩 序,纯粹。
❖节奏: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事物运动 过程中表现出的均匀有规律的特性。自然界以及生命运动的基本性 质。
❖形式的组合规律:秩序
❖总体组合规律:多样统一 多样指整体中包含的各个部分在形式上 的区别和差异,统一指各个部分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特征以及它们 之间的某种关联、呼应、衬托的关系。
❖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对称、匀称、比例、均衡、反复、节奏 ❖对称:物体两边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 系。平衡、和谐、优美、庄重。
❖匀称:各部分搭配得都很合适。优美、和谐、安宁。
❖比例:各部分数量之间的具有对比关系。黄金分割比。内在联系、 有机统一的意味。
❖均衡:物体两边各部分不一样,但能够保持平衡。和谐、优美。
美学概论
第六章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美的事物万万千千,色相音声的刺激,人把握世界,不可能拥 有无限,却可总结抽象,从现象获得规律,获得理性的满足。美 的规律,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美是美的规律的表现。
❖ 一 美的内容与形式
❖ 1、黑格尔:“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 内容之转化为形式。” 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
亡……
月牙泉.
❖形 :点、线、面、体
❖点是集中、凝结,也是源泉、起始。 ❖画龙点睛”、“点如高山坠石”。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第六章
单项选择题
李泽厚认为,审美的符号形式之美来源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积淀,这个学说就是()。

A.生命形式说
B.积淀说
C.表现说
D.模仿说
答案: B
纯粹形式美说最早从()就开始了。

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B.十八世纪末的康德
C.古罗马的朗吉弩斯
D.十九世纪的形式主义
答案: A
理解审美符号形式的起源和意义的唯一道路是()。

A.通过人对现实事物的模仿
B.人对事物形式的再现
C.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
D.个人情感的表现
答案: C
提出审美符号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A.康德
B.柏格森
C.苏珊·朗格
D.克莱夫·贝尔
答案: D
审美活动得以呈现的介质的本性是()。

A.物质材料
B.纯粹的形式元素
C.在物的物性的开启中显现
D.自然的物质材料
答案: C
音乐呈现的基本样式是()。

A.空间样式
B.时间样式
C.语言样式
D.综合样式
答案: B
雕刻的显现形式是()。

A.空间样式
B.时间样式
C.语言样式
D.综合样式
答案: A
"整体大于局部的相加"是()所产生的效果。

A.多样统一的原则
B.平衡的原则
C.格式塔原则
D.气韵生动的原则
答案: A
提出形式组织的"格式塔原则"的是()。

A.精神分析心理学
B.行为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答案: C
审美的空间形式是()。

A.来自于自然的空间本身
B.来自于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展开所形成的空间C.来自于对物体的空间模仿
D.来自于虚空
答案: B
首先提出"气韵生动"的是中国古代的()。

A.刘勰
B.张颜远
C.孔子
D.谢赫
答案: D
审美活动的符号形式是()。

A.一种显现性符号形式
B.一种指称性符号形式
C.概念性符号形式
D.一种信号形式
答案: A
多项选择题
"有意味的形式"构成的条件是()。

A.要使形式本身能够参照现实事物,也就是看起来要像
B.要剥离表现的符号形式与现实之间的任何指认关系,获得形式的自足独立性
C.要使符号形式具有美
D.要使符号形式具有可塑性,可以进行自我转换、调整
E.要使形式"透明",即使形式本身和意味交互透明,使意味就是形式本身的意味
答案: B,D,E
"有意味的形式"的特征是()。

A.人的存在性境域转化为自足独立和自我丰足的形式
B.符号形式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形式要有自身的生命,即它是一种生命形式C. "有意味的形式"必须具有召唤性,它召唤人从知性、算计的利害领域回归生命的本源性根基
D. "有意味的形式"必须具有现实性
E. "有意味的形式"具有唤起纯粹形式快感的特征
答案: A,B,C,E
作为显现的介质的特征是()。

A.它们只是死的物质媒介,在审美显现中没有意义
B.作为显现的介质必须具有物的物性
C.作为显现的介质具有承载性,即承载显现的形式
D.作为显现的介质必须是具有可塑性
E.作为显现的介质必须具备可显现性,即让表现的东西完美地呈现出来
答案: B,C,D,E
审美呈现的形式之组织原则包括()。

A.多样统一原则
B.真实性原则
C.美化的原则
D.格式塔原则
E.气韵生动原则
答案: A,D,E
审美的显现形式的组织样式主要有()。

A.线条的组织样式
B.时间样式
C.空间样式
D.语言样式
E.体积样式
答案: B,C,D
名词解释
"生命形式说"
答案: "生命形式说"是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等人提出来的一种解释审美形式的理论,就是将审美活动的显现形式与人的生命表现关联起来,认为审美活动中的形式,是通过形式元素及其组织来显示生命活动的。

因此,审美活动的显现形式就是一种生命形式或情感形式。

这样的生命形式不是代表生命,而是它本身就是生命的形式;它不是通过指称外在事物而获得意义,而是它自己有自己的意义,因而是自足独立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
答案: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自身凝聚、孕育而成的显现形式。

在这种存在性境域向符号形式的凝聚的过程中,既不是借用已有的形式以便把存在性境域的内容装进去,也不是脱离存在性境域本身而概括为另外的符号形式,比如数学模式或概念符号,而是就把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本身向符号形式突变和生成。

这样的符号形式作为形式,就不是空洞的纯粹形式,而是有自身意味的形式;同样,作为存在性境域显现的符号形式,它又不是存在性境域本身,而是向符号形式呈现转化了的。

因此,一看到这样的符号形式,我们就不仅仅看到了纯粹的符号形式,而是同时也看到了其所呈现的人的存在性境域。

论述题
举例说明什么是审美符号形式的时间组织样式?
答案:第一,时间样式的定义。

第二,时间样式是本源于存在性境域的展开本身所具有的时间性。

这是时间样式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根源。

(举例略)
为什么说审美符号形式本源于存在性境域的显现?
答案:第一,世界上并没有单纯形式的存在,它们都是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的显现和呈现时,逐渐形成和生成了这些所谓纯粹的形式。

即使有一些表现形式是从自然形式抽象和总结而来,这种已经经过抽象的形式也已不再是自然的形式,而是经过了人的加工和抽象的形式,这种抽象和加工,就已经加入和渗入了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显现的意味。

而有些形式,根本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大多数审美活动的表现形式,其起源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的结果。

因此,无论是从自然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形式,还是人自身创造的表现形式,其真正的本源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的生成物。

第二,就审美活动的表现形式的含义和意味的来源而言,如果不是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造就了形式、并使其具有生命的存在性展开所具有的意味的话,就没有办法使纯粹的形式具有意味,所谓生气灌注的形式、"气韵生动"的形式中的"生气"、"气韵"等品质,并不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所创造的和生成的。

通过对符号形式起源的追溯,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审美活动呈现的符号形式以及这些符号形式本身的美的特质,既不是自然的物理的形式及其品质,也不是纯粹形式本身及其品质,而是诞生于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

理解符号形式的起源及其意义的唯一道路,就是通过人自身的存在性的显现活动来进行。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