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审美存在
第三讲(审美存在)

第 三 讲 审 美 存 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蛙的形态就使人不愉快, 蛙的形态就使人不愉快,何况这动物身上还覆盖着尸 体上常有的那种冰冷的粘液,因此蛙就变得更讨厌了。 体上常有的那种冰冷的粘液,因此蛙就变得更讨厌了。
主体) 主体)。
自然美与心理距离
第 三 讲 审 美 存 在
美感 距离
同一自然
失距
惧感
第 三 讲 审 美 存 在
4.自然美侧重于形式。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 自然美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自然美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 它和 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 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 。 自然美的自然性指自然的某 些属性、 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 些属性、特征(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它们是形 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第 三 讲 审 美 存 在
三、艺术美的性质
艺术美是第二性的美。 观念美) 艺术美是第二性的美。(观念美) 首先,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首先 ,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 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 其次,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来源于生活实践。再次, 其次,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来源于生活实践。再次,艺术技艺的 提高也离不开社会生活。 提高也离不开社会生活。
第 三 讲 审 美 存 在
自然美根源于移情。 自然美根源于移情 。 这种观点把自然美看作是主观 意识外射的结果, 看作是主观心情“ 移入” 意识外射的结果 , 看作是主观心情 “ 移入 ” 客观自然的 结果。 自然美根植于人的心灵 , 离开人的心灵 , 也就无 结果 。 自然美根植于人的心灵, 离开人的心灵, 所谓自然美。如立普斯。 所谓自然美。如立普斯。 自然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 自然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 。 把自然美的 根源引入社会领域, 认为人类之前的自然无所谓美丑。 根源引入社会领域 , 认为人类之前的自然无所谓美丑 。 强调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解读自然美, 强调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解读自然美 , 强调社会实践与自 然美的生成关系,如李泽厚与马克思。 然美的生成关系,如李泽厚与马克思。
第四章自然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生”的哲学 • “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 所说的“生态美”。
The End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西方哲人的“美在意象”:车尔尼雪夫斯基
• “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人格) 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 美的意义。” • “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 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太阳和日光 之所以美得可爱,也就因为它们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源泉, 同时也因为日光直接有益于人的生命机能,增进他体内器 官的活动,因而也有益于我们的精神状态。”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自然美是什么?
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 风景的审美意象。
自然美是审美意象
• 宗白华:“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 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 深的灵境”。 • 石涛:“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 郑板桥 :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 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 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 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意象说”:
美不是自然物的客观物理属性,美是人与自然的沟 通和契合而形成的意象世界,因而它必然受历史的、社会 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受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 活动的具体情境的影响,必然包含审美的价值内涵。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客观说”:
• 赫尔德:“美的对象是被置于一个上升的阶梯之 上的:从轮廓、颜色和声调,从光、声音到花朵、 水、海洋、鸟、地上的动物到人。”
《艺术概论》第四章 艺术的分类

4.2 艺术种类
4.2.1 语言艺术 文学,依靠词、词组、句子、段落、篇章按照语言法则创 造出来的文学文本。 文学是其他艺术之母,文学能够给其它艺术以灵感和营养 ,是它们的基础。宋代苏轼十分称赞唐代的王维,认为王维诗 好画也好,并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王维又精通音 律,还是位音乐家。 “漠漠水田飞白鹭,荫荫夏木啭黄鹂”。 艺术和文学是相通的,尤其中国的文学与其它艺术形式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世纪以来,西方画坛更是思 潮涌现,流派繁杂,其中包括野 兽派、未来派、立体派、表现主 义、超现实主义、新造型派、波 普艺术等等。 综上所述,绘画作为造型艺术 的一种. 具备了造型艺术的造 型性、直观性、永固性、呈现性 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具体表现于 绘画上则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形 式的变幻、瞬间的凝固、丰富的 意味。
-
现代建筑
通过对建筑艺术的概括的理解, 不同类型的建筑虽然特色独具,但他 们又有着共性的特征。 第一,造型的形式美追求。 第二,环境的人格化体现。 第三,深沉的象征性意味。
但中西方的建筑又各有各的不同 ,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 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建筑空 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 化、性格特征的区别;在建筑造型方 面,也各有特色。
2)园林 所谓“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或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 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二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 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 域。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式园林、欧洲式园林和阿拉 伯式园林。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风格和造型,在世 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园林艺术作为实用艺术的一种,必然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 统一。园林的实用性是和审美性完全成正比的。特别是中国园 林,早已和绘画、诗词、戏剧、文学等艺术种类有了很多的联 姻,因而具有了文化、历史、美学、艺术等多方位的价值。
美学概论第四章审美论西方审美形态丑

(3)生活丑转为艺术美:
艺术透过丑的形象展示揭露生活的真 相,发人深思。(罗丹《欧米哀尔》)
罗丹: 《欧米哀尔》 (《老妓》) (1885)
毕加索 (1881-1973): 《哭泣的女人》 (1937)
3、丑在历史上的演变。
(1)原始时代:神秘怪诞的原始艺
术与原始人的宗教意识紧密相连, 美丑不分的时期。(旧石器时代的 石雕裸女;图腾面具;商代青铜器 的饕餮纹。)
马 远(宋): 《孔子像》
无盐
姓钟离,名春,钟离春。相传为齐国无盐邑 (今 山东东平)人,世称无盐女。 无盐是个长相至陋不 堪的孤女,生得臼头深目,长指大节,昂鼻结喉, 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如漆。令人望而却步, 年过四十,不但流离失所,甚至无容身之处。曾 自诣齐宣王,当面指责其奢淫腐败,宣王为之感 动,乃“罢女乐,退谄谀”,并卜择吉日,立无 盐为后。
秘鲁小美人鱼塞隆
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像(1913年)
华沙第一个美人鱼铜 像建于1855年,位于华沙 古城市场中心。目前耸立 在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 铜像由波兰著名女雕塑家 卢德维卡 • 尼特斯霍娃 于1934年以波兰女英雄 什塔海尔斯卡为模特 创作,1937年建成。
美人鱼是波兰首都华沙的象征,是华沙的 守护神。民间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名叫齐格蒙 特的国王在全国到处巡游,想为王国寻找一个理 想的京都。一天,国王来到维斯瓦河畔一座风景 秀丽的孤家村落。这里只住着一户渔民,国王四 处查看时,一条人身鱼尾的美人鱼从河里跳出水 面,为国王唱了一支优美动听的歌。国王立即爱 上了这个地方,遂决定在这里建都。国王问正在 河边嘻戏的两个渔家孩子:“这个地方叫什么名 字?”,孩子回答:“没有名字”。国王又问孩 子叫什么名字,哥哥答,叫“瓦尔斯(Wars)”, 妹妹答,叫“沙娃(Sawa)”。于是国王决定把他 俩的名字连在一起,作为这个地方的名称,这就 是“瓦尔沙娃”(中文译为“华沙”)。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美学除了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外,还要研究美感,即审美心理。
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连接着主客两头,前面已经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美感研究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和中心。
在西方,自从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在其《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转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为“哲学美学”)。
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
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又称为“科学美学”)。
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这就表明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李泽厚从60年代起就提出要注重审美心理研究,明确指出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主体。
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指出了审美心理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他说:“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审美心境的研究,早已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李泽厚的弟子滕守尧的博士论文《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就是按照李泽厚的美学体系,专论美感心理机制的著作。
第四章审美形态

第四章审美形态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基本含义一、指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审美价值形态包括存在状态。
即通常说的优美(和谐), 崇高、悲、喜等等。
从发生学角度看, 审美形态既不是自在自为的,, 也不是主体心灵任意创造的; 它们是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 是特定时代审美关系的产物, 是人类审美的一种价值体现。
二、所谓审美形态, 实际也就是一种审美的文化形态或人的审美存在状态。
三、审美形态的文化学阐释审美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文化圈曾经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
每一种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形态。
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
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 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
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作是神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 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风格。
基督教世界的西方文化, 承续希伯莱宗教,用哥特式建筑的人为空间、光和声音代替了希伯莱人在旷野从自然的空间、光和声音中体会到的上帝的崇高力量。
后来又创造了融双希精神、融信仰与理性冲动的“浮士德”博士的形象, 代表一种新的崇高。
到了现代,西方人开始彻底怀疑理性的力量, 认为恰恰是野心勃勃的理性力量使人类文明和我们的生存空间面临灭顶之灾。
信仰失落了, “上帝死了” , 人可以为所欲为。
作为西方人精神支柱的信仰与理性一并崩溃, 西方人便面临一片虚无。
当意义的源泉、价值的源泉不再存在时, 或人们不相信它存在时, 世界便变得荒谬可笑。
于是有了现代派艺术。
这种现代西方文化的意象风格就是“荒诞”。
《厄瑞克忒翁神庙女神柱像》, 大理石装饰性柱雕,高231厘米, 约建于公元前421-公元前405 年。
厄瑞克忒翁神庙是雅典卫城建筑群中最后完成的一座建筑物, 同时也以它那复杂生动的形体和精致完美的细部装饰而著称于世。
作为建筑性装饰雕塑的女像柱廊,是神庙中最值得人们所称道雕塑作品, 被认为是古希腊最优美的女像柱。
女像柱廊位于神庙的南侧,共有六根,是建筑和雕塑美妙结合的典范之作。
第四章 美的基本类型

3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4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尺 度,与人有由历史实 践活动而来的内在同
客体具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
• 一是事物的本来面貌。人就是人,不是
人面蛇身;鸟就是鸟,不是九头怪鸟。
• 二是事物的正常尺度。驼背、残废不算
正常,未老先衰也不算正常,总之,正 常不是畸形。
• 三是正常中的优秀者。一般人都正常,
人以审美知觉面对各种非美
的事物,非美事物都能成为审美
审美类型的逻辑源起
对象。但这时的审美快感是一种
中国美学的审美类型理论
复杂快感:一是对该事物性质而 来的感受(非快感),二是审美
西方美学的审美类型理论
方式本身带来的感受(快感)。
印度美学的审美类型理论
二者合一构成特定的审美感受: 审丑感、崇高感、滑稽感,等等。
人有敌对性,与人处于否定意义的关系中。对 人有敌对性、否定意义的客体能成为审美对象, 在于两个相反相成的条件:其一,人在历史实 践中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思想、 宗教)力量,在此基础,敌对的、否定意义的 悲,才不仅是悲,仅有否定性,而可能成为审 美对象。其二,人虽然有了一定的实践力量, 但还未强大到对客体的绝对优势,还不能征服 客体。所在客体虽可成为审美对象,但不是成 为与人有同一性的审美对象,而是成为与人有 敌对性的否定的审美对象。这构成了悲的二重 性和动态性。
印度的审美类型理论
蚁垤仙人与弟子漫步林中,见一对 麻鹬正在幸福交欢,突然,公鹬坠 地流血,原来被一尼沙陀(猎人) 发箭所射杀,悲二麻鹬之不幸,恨 尼沙陀之可恶,蚁垤仙人脱口说道:
未来如何尼沙陀,
名誉善果两失却。,
只因今日发暗箭,
味(rasa)与 情(bhava) 交欢生灵泪滂沱。
第四章 审美形态

现代人从丑之中感到强烈的心理刺激,从 现代人从丑之中感到强烈的心理刺激, 而培养出了广阔的审美趣味和更坚强的审 美心灵, 美心灵,人类的心灵也会因为丑的存在而 更加成熟、坚定和开放。 更加成熟、坚定和开放。
三、悲(剧)(Tragedy) 剧
悲剧一词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方面是指一种特殊的戏剧类型, 悲剧一词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方面是指一种特殊的戏剧类型, 另一方面是指美学范畴,也可称为“ 悲剧性” 另一方面是指美学范畴,也可称为“悲”或“悲剧性”,这两 方面的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面的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
4、优美给人的美感是客体矛盾对立消失后的 、 和谐,完满的自由感,表现为轻松、愉快、 和谐,完满的自由感,表现为轻松、愉快、 和谐、宁静, 和谐、宁静,是审美享受的终极的追求目 标和最高境界。 标和最高境界。
二、崇高(Sublime) 崇高 1、崇高的性质。 、崇高的性质。 崇高是自然人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崇高是自然人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美处于主客体 的矛盾激化状态。这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的矛盾激化状态。这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又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伦 理道德作用的伟大的美。在崇高的矛盾激化状态中, 理道德作用的伟大的美。在崇高的矛盾激化状态中,实践主体的精 神得到了高扬。崇高是在主客体的矛盾斗争中显示出来的性质。 神得到了高扬。崇高是在主客体的矛盾斗争中显示出来的性质。 2、崇高的形式特征。 、崇高的形式特征。 从形式上看,崇高要求在形式中表现出严重斗争和矛盾冲突的痕迹。 从形式上看,崇高要求在形式中表现出严重斗争和矛盾冲突的痕迹。 表现出目的性和规律性的不统一。与优美的形式不同, 表现出目的性和规律性的不统一。与优美的形式不同,崇高的形式 异于传统习惯的形式而表现出反常甚至怪异。 异于传统习惯的形式而表现出反常甚至怪异。崇高的形式往往是粗 糙的,甚至是丑陋的,反形式的。 糙的,甚至是丑陋的,反形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美的特点
1、有意味的形式:融入社会生活内容的形式 2、高于现实美的理想的审美形式 3、审美形式集中、纯粹和永恒
科学美
科学美是认知理性的审美价值形式,它还是 一种简明有序的抽象形式。 表现为: 1、科学研究对象的有序和谐。 2、科学研究活动的有序和谐。 3、科学研究成果的有序和谐。
科学美的特点
形式美的特点
• 形式美是一种纯粹美,即把实用功利完全 净化了的自由美。 • 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种不依附于 物质实体功能价值的审美价值形式。 • 形式美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形式,是所有其 他审美形式的升华。
自然美
自然美是两种自然人化的结果,即自然的实 践化和自然的意识化。 自然的实践化:人类实践活动改变人类与自 然界的关系,自在自然被人化,满足人的 需要,具有审美价值。 自然的意识化:人本身积累了审美经验,产 生审美需要和能力,使未被实践直接改造 的自然也进入了审美领域。
自然美分类
人文景观: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加工改造 过的自然审美存在系统。包括经过物质实 践直接加工过的和经过精神实践加工改造 的两个系统。 自然景观:没经过人类劳动实践直接加工改 造过的自然审美系统。包括作为人类物质 生活环境的自然景观和作为人们审美经验 对象化的自然景观
第四章 审美存在
定义:人类社会、自然领域中具有审美 属性的客体系统的总合。包括社会美、 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美。
社会美
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产品与结果的审美
人性美
劳动美
技术美
产品美
形体美
行为美
心灵美
社会美的特点
1、合规律性的实践形式,体现着人对自然和 社会的适应和改造力量,突出的显示出现 实对人的实践活动的肯定。 2、生活斗争和审美创造的历史尺度。 3、审美形式多彩而又分散、驳杂。
1、形式的净化和抽象。 2、形式的规整和简洁。
形式美
定义:指存在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科学领 域中审美客体形式因素及其有规律的组合, 即一定色彩、线条、形状、声音、节奏、 旋律的组合安排等。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 美价值形式。
形式美的构成
感性因素: 色彩、形状、声音 构成规律: 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匀 称、节奏韵律、多样统一
自然美的特点
1、自然合目的性形式。 2、时空制约的形式多变性。 3、形式生动而意味朦胧、抽象。
艺术美
• 艺术美是艺术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形式 • 艺术美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能动反应 • 艺术美的分类: 按照艺术传达和接受的感官机能不同来划分 视觉艺术:建筑、雕塑、绘画 听觉艺术:音乐 视听艺术:戏剧、舞蹈、影视 想象艺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