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史_一种历史研究范式的困惑与超越
周立红 新文化史研究综述

新文化史研究综述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史学新思潮,目前已经发展成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趋势之一,正如新文化史的主将、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所说:“新文化史是今天文化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
”按照彼得·伯克的说法,新文化史分作七类:1、物质文化史,亦即饮食、服装、居所、家具及其它消费品的历史;2、身体史,它与性态史、性别史相联系;3、表象史,即对自我、民族及他人等的形象、想象及感知的历史,也就是法国人所称的“表象社会史”。
它正逐渐取代“集体心态史”;4、记忆社会史或“社会记忆史”;5、政治文化史;6、语言社会史;7、旅行史。
新文化史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国际学界的一场集体运动,不同国家的学者都参与其中,如美国的克利夫特•吉尔兹(Clifford Geertz)、英国的爱德华•汤普森(Edward Thompson),法国的乔治•杜比(Georges Duby)、意大利的卡洛•金兹伯格(Carlo Ginzberg)、俄国的阿伦•古列维奇(Aron Gurevich)。
新文化史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它更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借助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的方法,通过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象征的分析,用文化的观念解释历史。
1989年美国新文化史家林•亨特在《新文化史》一书的导论“历史、文化和文本”中首次将这种史学研究新类型称为“新文化史”,以区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和约翰•哈伊津哈(Johan Huizinga)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史。
我们通过与古典文化史的比较,可以看出新文化史的三个特色:首先,古典文化史的一个主要基础就是假定认为文化是具有一致性的,在他们那里,文化只是一个单数名词。
在许多传统文化史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词“时代精神”。
他们将文化看成是具有时代性的,特定时空下的文化是统一的,表现出共同的特征。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研究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研究作者:于露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古往今来,关于文化史,历史学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歇。
而新文化史学的浪潮在一批具有独特,创新性思维的文化史学家的带领下逐步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梯。
并且,近年来,新文化史的发展与转化,也引起了整个史学界的关注。
而在转向时期陆续出版的一些著作,也给了新文化史学者新的启迪,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从新文化史的理论创新研究和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化方向等方面做出一些简要的分析,供各位学者参考。
关键词:新文化史;历史学;文化转向很多人都将历史学定义为是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费尽心力将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与时间,人物等准确对应并牢固记忆的一个学科,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对历史学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误解。
认为史学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无聊乏味的科目。
使得历史学的研究根本无法达到一个更深的地步。
继而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研究似乎也面临着一个新的瓶颈。
但若是我们能够明白“读史使人明智”的道理,以古鉴今,将过去发生的事情对照如今的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审视现在,规划未来,这样的话,不仅不会感受到史学研究的乏味与无趣,还能使史学的研究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一、对新文化史的简要概括新文化史是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发展,传统的史学思想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处于根深蒂固的地位,而我们想要发展新文化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而新文化史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呢?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新文化史更注重对人文社会范畴的研究。
传统史学更侧重于一个事件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军事,国力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忽略了其对人文社会,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影响和分析。
而历史学的转向研究便发展到将一个事件给当时社会所带来的所有影响进行透彻的分析,包括其对当时的国家力量产生的影响,和对当时文化层面的影响,都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二,新文化史主张从文化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解释。
通过对文化符号等的分析,来解释当时事件对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所产生的不同的文化意义。
新社会文化史与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范式转向

摘要 : 新社会文化史强调 对历 史结 构的“ 深描 ” 将个人 推到 了历 史舞 台的 中央 , 张在 “自下 而上 ” , 主 的过程 中从 文化意义上研 究人 类在社会 中形成 的“ 象”, 形 发掘 象征 被赋予意义 的实践 的历史 , 以此寻找 重新解释 历史的
文化语码 。这种史学观影响并造成 了现代 中国文学史研究视角 、 学科话语和描述方 式的范式转向。
牧 稿 日期 :0 1 2— 2 2 1 ~1 0
作者简介 : 刘绪才( 98 17 一
)男 , , 山东济 阳人 , 南开大学文学 院博士研究生 ,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 院讲师。
①美 国史学家林 ・ 亨特 ( ynH n) 1 8 L n ut 于 99年主编的《 新文化史》 一书 , 首次举起 “ 新文化史” 的大旗 , 标志着新文化史 的崛起 。
、
“ 写 文学史 ” 文学史话 语 的 多维 度探 寻 重 与
新社会文化史对现代 中国文学研究 的影响 ,
首先体 现在 文 学 史 观 念 的转 换 上 。众所 周 知 , 新
社 会文 化史 强调 对历史 进 行 “自下 而上 ” 的研 究 , 也就是 体现 一种 “ 小历 史 ” 的历 史研 究 观 念 , 历 将 史 研究 从社会 角 度 的文 化史 学转 向文化 角度 的社
究版 图 。
一
们在社 会 中形成 的 “ 象 ” 以及 这 些象 征 被 赋予 形 ,
意义 的实 践 的历 史 。l H 然 而 , 社 会 文 化 史 不 l ( j 新
仅仅关 注社 会 生 活 中 的 “ 象 ” 即关 注 对 自我 、 表 , 民族及 他人 等 的形象 、 象及 感知 的历史 , 关注 想 还 物质文 化史 , 即饮食 、 亦 服装 、 居所 、 家具 及其 他 消
中国新文化史研究进展及特点

中国新文化史研究进展及特点杨峰《光明日报》(2013年04月03日11 版)大陆学界的新文化史研究有着多种称谓,或曰社会文化史,或曰新史学,或笼统地称为新文化史。
称谓不同,其学术旨趣亦大有区别。
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两支。
一是以中国社科院刘志琴、李长莉、首都师大梁景和等为代表的学术团体,他们并未将社会文化史作为社会史的对立面,而是将其视为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社会史,有时候甚至是将其作为社会史的一个分支学科和分支领域来对待的。
刘志琴在该领域的理论贡献比较突出。
早在1993年,她就撰文呼吁从社会史角度考察中国文化的历史个性,主张开展中国礼俗文化的研究,近来又积极主张研究中国人的休闲生活,注重考察中国人的生活意识。
她的代表作《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以大众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的变迁为研究对象,提出世俗理性,精英文化的社会化,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以及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相互渗透等问题。
在她看来,社会文化史是从文化史和社会史交叉的边缘而萌生的新的研究领域。
在此基础上,李长莉进一步对社会文化史作出界定,认为它是一门社会史和文化史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要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生活、大众文化与思想观念相互关系变迁历史的史学分支学科。
社会文化史与社会史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成为新时期历史学复兴的两翼。
她强调,关注社会与观念的互动、民众生活与观念的互动是社会文化史的重要取向。
梁景和提出社会文化史的三个关注,关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互动,关注社会生活与观念形态的互动,关注日常生活与国家意识的互动。
应该说,这一学术旨趣和定位,与社会史比较而言,并无太大的区别,甚至可将其视为是中国文化史研究者的一种社会史转向,与西方学界的“文化转向”则有着较大差异。
此外,在刘永华主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一书后记中,也提出了他个人对“社会文化史”的一种理解,即“社会文化史不同于社会史、文化史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方法强调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应结合社会史分析和文化史诠释。
新文化史文献综述

新文化史文献综述摘要:“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早已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仅从“文化”一词在社会中的使用率就可以略有体会,例如:“企业文化”,“民族文化”,等等这些数不胜数,在网络上输入“文化”这一词条,出现的相关内容更是多达100,000,000个,可见“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发展完善的历程,“文化”自然也不例外,本文就着重对涉及“新文化史”的过去、现在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整理,以期梳理一些线索,为未来的写作提供一些便利。
关键词:文化文化史新文化史文化的外延很宽泛,涉及的内容也很多,是一个很难准确界定的概念。
但是吉尔茨对文化的定义,被许多新文化史家所广泛采用。
他写道:“我所采用的文化概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符号学的概念。
同马克斯﹒韦伯一样,我认为人是一种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网中的动物,我认为文化就是这些网。
”1文化史,即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研究分支,它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就其狭义而言,文化史曾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如蔡尚思所著《中国文化史要论》。
一方面文化史研究或文化研究多集中于文化总体,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国民性、中西文化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问题的研讨;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2新文化史是最近三十年来,西方历史学界出现了一股新的国际性潮流,由于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将社会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而被称作“新文化史”,又被称为“社会文化史”。
3一、新文化史在西方发展的文献回顾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我们可以将此事件看作为开端,在1989年,由美国历史学家林﹒亨特主编的《新文化史》一书,他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打出了“新文化史”的旗号,而亨特为此书所作的导论《历史、文化和文本》又从历史编纂的角度申明了新文化史研究的主旨,其被看作是新文化史的一篇宣言书。
继而新文化史开始出现发展的势头,随着后来大批优秀作者的涌现,新文化史传播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尤以美、法两国为甚。
《重修定州城隍庙碑记》读史札记

《重修定州城隍庙碑记》读史札记城隍庙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守护神。
《说文解字》中所记载的关于“城隍”的最初含义是:“城,以盛民也。
”“隍,城池也,有水为池,无水为隍。
”城隍的原意本是护城的壕沟,后来延伸为城市的守护神。
目前学者普遍认为城隍作为神出现发轫于《礼记》中所记载的“八蜡”中的“水庸”。
城隍信仰具有很浓厚的官方色彩。
清代中后期的一部地方志《定州续志》①中,《艺文》卷的《重修定州城隍庙碑记》中记载到定州的地方官王榕吉,也是这篇碑记的作者,上任后在地方耆老的建议下组织重修了破败依旧的定州城隍庙。
城隍的信仰最初出现在汉代,隋唐时期已经十分普遍。
明清以前城隍神的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如给城隍封爵赐号,遣官致祭等等。
明清以后,统治者更是通过强制手段传播城隍信仰。
明太祖朱元璋曾于洪武二年对礼官说:“明有礼乐,幽有鬼神。
若城隍者,历代所祀,宜封新爵。
②”经过明太祖的改革与倡导,城隍信仰被纳入国家祭典,成为了带有封建色彩的官方制度。
清代入关后基本上承继了明代对城隍神的祭祀传统,根据《清实录》、《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记载,明清两代赐封城隍神封号数量大致有120个,匾额数量178个③。
历代帝王推崇城隍神信仰,一是为了顺应民意,二是为借助1/ 6城隍信仰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真正意义上的城隍祭祀出现在三国两晋时期。
由于城隍信仰来源于护城的壕沟,战乱时期人民祭拜城隍神,祈祷城隍能够抵挡住敌军的进攻、保护城池。
进入唐代以后,国家渐渐进入相对和平的时期,城隍祭祀的意义已经从保护城池转变为祈祷免于灾害,农业丰收。
地方官在遭遇旱涝灾害的时候,会代表地方百姓祭拜城隍并求祷。
碑记中亦提到“神庥于今六年,雨泽偶愆,祷于神,灾祲偶作,亦祷于神,神之惠我多矣”④。
古时候有“神之亲民者莫如城隍”的说法。
除了保佑一方百姓免于战乱,风调雨顺,城隍神还有另一重身份,即主管生人亡灵的“冥官”。
人民奉城隍为阴间地方官,希冀对善人与恶人及时给予报赏与惩罚,弥补人间王法的不足。
教育史学理论研究新进展述评

教育史学理论研究新进展述评作者:张亚君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7期自20世纪初教育史学创立以来,到目前发展已近百余年,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教育史研究者的不断探索研究,先后涌现出许多新兴领域,使得其学科开始走下圣坛回归现实。
本文以教育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为对象,探讨当代教育史学理论的研究内容,以期在多元的研究视域下促进教育史学科建设取得实际性的进步。
一、教育史学理论研究的最近领域概述教育史学研究者不断对教育史的研究领域进行反思和突破,为此领域的延伸与拓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目前一些学者提出了教育史内的新兴研究领域,如教育活动史、教育生活史、教育身体史、教育叙事史等。
(一)教育活动史一是教育活动史的含义。
李浩泉和周洪宇认为:“教育活动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多种方式来互动式参与教育过程的历史。
”[1]周洪宇认为:“教育活动史是以历史上教育活动的发展及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互动式参与教育过程的演变、发展的历史。
”[2]二是教育活动史的研究内容。
樊艳艳认为:“教育活动史的内容应包括:一是各类学校办学史、校长活动史、教师活动史等,二是非正规教育活动史、课外活动史、读写活动史等,三是社会教育活动史、民间活动史、家庭活动史等等。
”[3]周洪宇和申国昌认为:“教育活动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各种以促进人有价值发展为目的的活动,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参与的教育过程。
”[4]三是教育活动史的研究方法。
刘来兵认为:“教育活动史研究要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野来构建完整的教育活动史的变革过程。
”[5]黄宝权认为:“教育活动的研究视角应从上层转向普通民众,研究重点应从宏观转向微观,历史撰写应从分析转向叙事。
”[6]周洪宇和李艳莉认为:“教育活动史应做到:一通过日常史学等把握日常教育活动,二通过图像、形象、影视史学把握感官符号。
”[7]黄宝权指出:“教育活动史在研究视野上要下移,在编纂体例上要突出“通”“特”“活”的特点。
陈宝良的“得鱼”与“忘筌”

陈宝良的“得鱼”与“忘筌”明朝延续了270多年,在此期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今人阅读明史时,面对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纷繁事象,有时会产生如坠浓雾的困惑感。
在一篇短文中,我曾将晚明时代概括为两个字:“变”与“乱”(参看《变与乱:光怪陆离的晚明时代》,《博览群书》2012年第4期)。
但对于怎样“变”,怎样“乱”,却又觉得很难说得清楚。
近日拜读了陈宝良的新著《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得到很多启发,觉得自己对明朝“变”与“乱”的认识,一下子清晰、深化了不少。
近些年来,明史研究比较繁盛,而思想史和社会史都是十分活跃的领域,相关成果层出不穷。
令人稍感遗憾的是,治思想史与社会史者,术有专攻,歧为两橛,两者之间缺乏深度的融合与互渗。
陈先生有意打通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界限,因而该书借鉴了“新文化史”(New Cultural History)的理路,力图对明代士大夫进行系统的“精神史”(Intellectual History)研究。
所谓“新文化史”,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种史学新思潮,目前在当代西方史学中已蔚为大宗,正如该思潮的代表人物彼得·伯克所说:“新文化史是今天文化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
”国内学界虽然对新文化史已做过诸多介绍,不少学者也在模仿实践,但具体成果尚不够丰富,该书可以说是这方面一个可贵的新尝试。
如果仅从表面上看,该书论题的选择和论述的方式,可能不太合乎新文化史的主流:新文化史强调眼光向下,注重地方知识,偏爱特殊人群和细小事件,而该书则是以精英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的是宏观论述的方式。
可以说,如同彼得·伯克早期撰写的那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一样,该书仍是“一本高级文化的社会史”,并未完全契合新文化史“把研究的重点转向民众文化”的趣向。
此外,新文化史兴起之前的古典文化史,将“文化”视作一个单数名词,因而特别注重总结文化的“时代精神”;而新文化史所说的“文化”则是复数的,特别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话语建构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可触 , 形 而下的物质 反而不可捉摸的误 对于过分强调文化的作用引发 的两难 ,
区 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 , 虽 然学术 界正
亨特 等人开 始认识 到对 社会 因素 的绝对排
斥 失之偏 颇 他们 拒绝激进 的文化论与后 结构 主义将 社会 范畴完全排除在外 , 而认
是 因为对 既有社会科学解 释范式 不满而转 向 #文化 ∃ 的, 但 这 并 不 影 响他 们 对 文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 # 文化转 向 ∃ 该书 中 , 亨 特 对 1 年 前 # 新 文 化 0
史 ∃ 的 提 法 进 行 了反 思 , 不 再 单 纯 提
非 受批判 的社会史 学者 , 而恰是深受新文
化史影 响 的 亨特 本 人及 一 批 历 史社 会 学
#新文化史 ∃, 而代之 以 # 文化转 向 ∃ 英
超越文化转向
美 ! 理查德 ∀ 比尔纳其等著 , 方杰译 , 南京大学出版 社, 20 8 0
0 2 世 纪 七八 十 年 代 以来 , 继 西 方 人
出版社出版
这些 曾经躬逢 # 文化 转 向 ∃
文社会科学 领 域 发 生 影 响深 远 的 # 文 化 转 向 ∃ 之 后 , 当代 西 方 史学 界 也 出现 了
国文 化 史学 家 彼 得 ∀伯 克 ( P te B r e ) e r u k 亦言 : # ) 文化 史 & 或 新 , & 2! ) 会 文化 史 & 社
家
9 1 9 年 , 在 ( 新文 化史 ( 发表 r 年 o
之 际 , 维 多 利 亚 ∀邦 内 尔 ( V c o a E i tr i .
中去 &, (3 ! &0 对 于 旧范 式 的崩 溃 , 新 文化 史 家 用 语
言 和文 化 代 替社 会 和 经 济范 畴 , 用 # 符 号 ∃ 取代 # 阶级 ∃, 试 图创立一 种作 为符 号体系 的文化模式或 范式 , 并将 其作 为广
中 国 图书 评 论 2 1 0 0 0 7
西维尔认为文化最为有效 的概念是作 为系统与实践之间 的一种辩证法 , 它既 可 以作为一个有着特定一致性和定 义的符 号
口徐
达
新 文化 史 :一 种历 史研 究范 式 的困惑 与超 越
口 (超越戈化转向少 反映 了新文 化史的最新 学术走 向, 不 仅走 在史 学研究的 前沿, 而且站在 了西方历史学 社 会学 诸学科新思潮的风 口浪尖 口 敏锐 的新文 化史家
自己发现 了陷阱 , 并进 行 了自我 审视 , 焦点在 于文化是 否可以无限 制地 解释 一切, 以及新文化史该 向何处去的j 题 7 b
超越文化转 向提 出的另一显 而易见 的 问题是对 #文化 ∃ 这一概 念本身 的界 定
0 1 年前 的 ∋ 文化 史 ( 并 未对 文化 作 出 新
明确 的界 定 , 招 致 了许 多 批 评 在该 书 中, 威廉 ∀西 维 尔 (W i lliam ∀H .Sevilla) 和理查德 ∀比尔纳其都撰文 阐明了新文 化
文 化 中时 , 因果 也 无 从 区别
史 , 并 尝试 性 地 提 出 了 要 # 超 越 ∃ 局 限
第一 , 从 # 一 切 皆 文 化 ∃ 到 文 化 史
与社会史的调和
彼得 ∀伯克 曾对新 文 化史 近 3 年 的 0 发展情况作 过总结 , 将其研究课题归结 为 以下七 类 : 物 质 文 化 史 身体史 表象
和意义 的 系统 , 又 可 以作 为 一 整 套 的实
民众 能否 # 说话 ∃? 因为 在古代 , 下层社
践
比尔纳其认为文化研究者 用文化和语
会都 是 无 话 语 权 的 群 体 , 欠 缺 # 发 声 ∃
途径 , 我 们 今 天 所见 关 于下 层 民众 的描
集 中于政治 态度 和政治实
为 #文化 转 向 ∃ 的第 一 种 理论 基 础
外 , 随着分析 的历史哲学 叙述主义
此
后
践的社会 史
史 [4 !, ,5, 刁2从 , 史 社 会文化史
社 会 语言 史 和旅 行
#文 化转 向 ∃ 之后 , 原 微观史 心态史 历史
结构主义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 的兴起 , 法
化转 向及其 新 的解 释范 式产 生新 的不 满 当社会史学家 和历史社会学 家共 同面临 旧 新范式先后带来 的问题 时 , 完全 可以在社 会文化 的重新界定 中找 到共 同话 题 他们 认为对 # 文化 转 向 ∃ 的超 越 , 并 不 意 味
为 : # 社会作 为一个 范畴 , 其本 身也需要
的能动性 , 不仅不再依附于政治 也 # 由地窖升至 阁楼 ∃ 经 济和 社会 , 而且转而塑造和生产它们 , 其 地位 正当新 文化史 逐 渐取代社会史的 主流地位 , 并 以方 兴未艾 之势蔓延至历史学 的各 个分 支时 , 问题 暴
露了 事实上一些问题在新文化史兴起 之 初就产生 了
史都是 思 想史 ∃ 和克 罗齐 提 出 # 一 切 历 史都是 当代史 ∃ 之后 , 我们 似乎 可 以大 胆断言 : 一 切 历 史 都 是 文 化 史 , 一 切 皆
第二 , 从 旧 范式 的崩 溃 到新 范 式 的
超越
码变得清楚
3! ; l卜 2
第三 , 对 #文化 ∃ 的重新界定
新文化史又与解 释范式 的崩溃密切相
关 , 文化转 向既是 解释 范式 崩 溃的结 果 ,
又是原 因 # 文 化 转 向 只 是 加 强 了崩 溃 的 意 义 ,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 由实 证 主 义 和 马 克
不意味着社会史本身 的式微 , 更不能代表
史学 其 他分 支 的消亡 社会史在
解 释某些来 自于社 会实践的执行 , 而非仅 靠符 号 之 间的对 照 # 阅读 ∃ 就 能 理解 的 意义 , 此外也造成 了语 言 文本 与具体实 践 的脱离 , 较 易陷人认 为形 而上的知识具
转 向 ∃ 之后 接 受 了来 自新 文 化 史 的批 评 改造 , 并 逐 渐 走 向 社 会 与 文 化 并 重 的
本 自成体系但采取新研究方 法的诸如文化
人类学 等 , 都 被 评 论 家 # 新 文 化 史 ∃一 以概 之
美两国一批 历史 学家不满于传统实证 主义
的研 究范式 , 他 们在广泛吸收上述诸种 理
论 的基础上 , 把重心放在对语 言和文化 的 研究上 , 逐步发 展成 一种 新 的研 究范 式 ,
重大转 折 % 流 新 文 化 史兴 起 并 成 为 主 & ! 文 化 史 ( N ew e ultur l H isto叮) 新 a
盛会的学者 , 在书 中试 图反思文化转 向所
引发的问题 , 对其未来 走 向进行审视与预
见 ; 不仅 如此 , 其讨论 不再局限于历史学
领域 , 而是扩大到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范
文化
然而 , 当文化 的重要性被 强调到极致
时 , 也存在着危 险
必 须 面对 的问题 是 ,
文化 的能动性究竟有 多大? 正如邦 内尔和
亨 特 提 到 的 : # 如 果 文 化 研 究 如 同格 尔 兹
坚持的那样依赖于意 义的阐释而不是对 社 会科学解释 的科学发现 , 那 么把 什么用作
二
∋ 超越文化转 向 ( 对新文化史的再 审视
i the study f Soei and C ul e , 中译 本 n ety tur
∋ 越 文化 转 向 ( 于 200 年 由南 京 大学 超 8
中国图书评论 2 ,0 7 o 1 0
影响 , 但在这两种理论 内部 , 也在逐渐发
生重 心的转 移 , 对文化史 的兴趣渐增 , 成
史
历史记忆
新文化史 以包 罗一 切之 势蓬 勃发 展 , 大大改变 了人们 的思维方 式 # 几乎 任何 东西都能落人 文化研究 的问题之下 , 因为
文化在其概念化 中扮演着一种无 处不在 的 角色 , 几乎每一件事物都在 某个方面属于 文 化 范 畴, 文 化 作 用 于 每 一 件 事 物 ∃川 & ) 么继 柯 林 武 德 提 出 # 一 切 历 那
是 # 文化转 向 ∃ 的产物 , 它肇 始于法 国 , 20 世纪七 八 十年 代 在 欧美史 学 界崭 露 头
畴
∋超越 文化转 向 ( 反 映 了新 文化史 的
社会学诸学
最新学 术 走 向 , 不 仅 走 在史 学 研 究 的前 沿 , 而且站在 了西方历史学 科新思潮 的风 口浪尖
角并迅速 发 展
加 以研究 ∃, 并 主张 运用新 的经 验主 义 的 方法 % 从 比较性分析 方法的再 生到在广
阔的不 同背 景下对 微 观历史 事件 的探 索 , 来对 # 业 已丧失 用处 的作 为一 种范 畴的 ∃ 社会进行 再考 察 和重 新配 置 闭 ∃,2 对 于 7 文化 的定义也不应局 限于符 号或语言的解 释 , 而应放在更加具体
史家应 有 的文 化概 念 和 研 究方 法 提出 # 文 化 ∃ 的 重 新 理 解 和 界 定 问题 , 是 超 越 文 化 转 向 的好 处 之 一
思主 义激发 的研究是 由于 自身负担过重而
崩溃 的: 学到 的东西越多 , 就越难 以将那 种知 识 整 合 到 现 存 的 范 畴 和 理 论
事实上新文化史 的这种 困境 与其 和社 会 史的关系密切相关 新文化史取代社 会
史成为 当代史学 的一种 主流 ,
c栩 c naB o kR e ∃e W
# 社会 ∃ 失
前 沿 题 域
去 了 原 本 被 赋 予 的 巨大 解 释 力 量
但这并 # 文化
泛分 析文化意义的工具
但 这 种 范 式无 法
形成了 以新文化史的兴起 为标 志的历 史学 的 # 文化转 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