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
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总结

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总结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总结★一.四大研究范式(即固化的研究模式)实证主义范式本体论:真实性问题,事物的本质后实证主义范式区分标准认识论:知者如何认识被知者(关系)研究范式批判主义范式方法论:研究者通过什么方法认识事物建构主义范式(一)实证主义——调查研究(量的研究),证实1.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认为现实是真实的,是可以被了解的。
2.以孔德、涂尔干等为代表。
3.特点:科学、理性、可检验、可重复4.不足:经不起推敲(二)后实证主义——实验研究,证伪1.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认为现实是真实的,但只能被不完全的、可能性的得到了解,客观实体不可能被穷尽,或完全证实。
2.强调真理的相对性。
3.通过证伪、反驳掌握真理。
(三)批判主义1.一种历史现实主义,也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
2.认为现实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被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塑造而成的。
3.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对话和互动来超越被研究者对现实的无知与误解,唤醒历史过程中被压抑的无知与误解。
(四)建构主义——实地研究1.持相对主义;认为事实是多元的,因具体情境不同而不同;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只存在合适与否;认为事实是被建构出来的。
2.强调情境的重要性:情境定理——情境定义为真实,结果即为真实。
二.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1. 人类行为的复杂性2. 研究的干扰3.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关系的复杂性(工具—情感—混合)4.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如伦理、道德、法律、信仰等5.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6. 保持客观的困难7. 社会阶层对于研究的影响三.研究伦理1.自愿参与2.对参与者无害(身体、语言)3.匿名与保密4.不得欺骗和事后告知5.不得挑战人性的底线★四.四大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五.资料收集方法:1.问卷法:结构式与无结构式2.访谈法:结构式与无结构式3.观察法:参与式与非参与式4.量表法5.抽样法6.口述历史7.书信、小说、日记、家谱、族志、县志、民间故事、地方性知识等★六.质性研究1. 概念:又称定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

第四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基本研究假设、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题模式、研究方法的综合一、瑞泽对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划分(70年代)(一).社会事实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
特点:定量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组织社会学、宏观研究(二)社会行为范式:实证科学方法论。
特点:把人作为动物,运用刺激反应、理性选择模式(扩展到经济学)。
由微观到宏观研究。
(三)社会定义范式: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特点:关注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意义、文化、宗教、价值观念。
从理解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观念、语言、动机来阐释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范式:外因——行为、社会现象社会定义范式:观念——行为、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范式:社会生物学、经济学的出发点个人本能、需求、利益——行为、社会现象瑞泽的范式只是反映了西方70年代的研究倾向,并且忽视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批判性社会研究。
二、佩里90年代对社会研究的五种范式的划分:实证范式、社会定义、社会机制、社会生态、社会创造范式。
前三种与瑞泽的范式类似。
社会生态范式强调在研究中注重社会与环境、社会各组成部分(城乡、区域、男女、种族、群体之间)的协调,结合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方法。
社会创造范式类似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假设,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认为研究者应当对未来发展提供创造性建议,在研究中结合哲学思辩和人文学科的方法。
三、范式的特点与互补性①影响研究范式的因素:(1)、科学发现。
(2)、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3)、社会结构变迁、如美国40-50年代研究范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舆论调查、抽样调查盛行。
委托人是大企业、政治家、政府部门。
80、90年代世界性的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兴起,以及与语言学转向相联系的意义研究、交往研究、网络研究都反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②多元性并存:社会人文科学中存在着多种范式并存的状态,这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重性有很大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社会进行技术性控制,而且还包括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反思。
第一讲 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

三、科学的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 用科学等。
第三节 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
一、社会科学的含义 关于人类社会运行和人类行为的知识体系。
二、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研究和解释人类行 为及各种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三、社会科学能够成为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 学吗?
第五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
第六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维度
一、根据“怎样使用研究”来划分:基础研究和应 用研究;
二、根据“研究的目的”来划分:探索,描述和解 释;
三、根据“研究的时间维度”来划分:截面研究 (cross-sectional),纵贯研究 (longitudinal),个案研究;
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来划分:量化研究 (quantitative),质性研究(qualitative);
第四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家对理论和研究所持的共同取向。
二、研究范式的三种取向 根据不同研究范式对社会现实的本质,认识 社会现实的可能性及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以将 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划分为三大/四大基本 类型,即:(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和批 判主义范式等。
三、各种范式Biblioteka 较解释:上海男人为什么做很多家务?
专家:男人对女人的照顾; 传统:大多数上海男人一直以来都做家务,
是一种延续; 常识:上海男人很懦弱; 媒体:对上海男人形象就是这样宣传的,小
说,网络,电视等; 个人经验说:老爸(其他男性亲戚)就是这
么做的。
第二节 科学是什么?
一、科学的含义 科学是一套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 律的知识体系。
第一讲 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
探索社会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

探索社会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通过探索社会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可以更好地解析社会现象和问题。
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宏观与微观视角、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主义,而方法论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实验等。
一、宏观与微观视角宏观社会学视角关注整个社会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微观社会学视角则关注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研究个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意义构建。
在实际研究中,社会学家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选择宏观或微观视角。
比如,研究国家政治制度的宏观社会学研究,通常采用统计数据和大样本调查等方法;而研究小团体互动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则主要通过深度访谈和观察等方法。
二、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研究范式,强调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内在功能。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和动态发展。
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多采用统计数据和比较研究,以了解社会制度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以教育为例,功能主义研究会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例如培养人力资源和社会化新成员等。
三、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变革构成的,强调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冲突理论关注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变革的过程,探究社会中的支配与被支配、压迫与反抗的关系。
冲突理论的研究重点通常在于社会阶级、性别、种族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与权力关系。
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案例研究和社会运动的观察分析等。
四、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个体之间的意义构建和社会互动的意义。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社会现实是通过社会互动中的符号和意义构建而建构起来的,个体根据这些符号进行交流和理解。
符号互动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和参与观察,通过对个体之间的交互行为进行观察和解读,以揭示其背后的意义和符号。
总结起来,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多样且相互关联。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批判理论范式的优缺点
优点
批判理论范式强调对既有理论和观念的 反思和质疑,有助于发现新的问题和提 出新的观点;关注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和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 象。
VS
缺点
批判理论范式过于强调对既有理论和观念 的批判和反思,可能导致忽视一些有价值 的理论和观点;同时,该范式在实践中可 能面临操作困难和验证难题。
深度访谈法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进行深入的、半结构化的 访谈,以探讨被研究者的经验、感受、信念 和态度等。这种方法有助于获取被研究者的 内心想法和感受,以及他们对社会现象的理 解和解释。
建构主义范式的优缺点
优点
重视个体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强调个体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
关注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对知识构建的影响,有助于揭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 性。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哲学对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 由,以及社会对人的压迫和束缚。
批判性思维方法
01
反思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强调对既有观念、理 论和假设进行反思和质疑,以发 现其中的问题和矛盾。
分析性思维
02
03
创新性思维
分析性思维要求对问题进行深入 的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内在的 逻辑关系和本质特征。
归纳-解释方法
归纳推理
解释主义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一般性 的理论或解释。
解释性理解
解释主义强调研究者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解释,以揭 示其背后的意义。
语境敏感性
解释主义认为社会现象的意义与其所处的具体语境密切相关,因此研 究者需要关注现象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具有综合性,它涉 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需要 研究者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研究 能力。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量的研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质的研究: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复杂科学
如下研究问题适合用什么方法?
1、教师的性别与其职业选择是什么关系? 2、这些教师是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
的? 3、教师的学历与工资之间是什么关系? 4、对这些教师而言,“教师职业”对他
们意味着什么? 5、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当教师?
提问:Philosophical study 是“研究”吗?
这些说法反映了对“研究”的什么理解?
1、了解以便预测,预测以便控制。 ——孔德
2、社会现象是事物,应该被当作事物来看待。 ——涂尔干
3、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
行解释性的理解。
——韦伯
4、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 ——狄尔泰
定量研究
一种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 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 从而判断教育现象的性质,发现内 在规律,检验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 方法
定量研究的特点
1、先有理论假设,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验 证假设
2、关注有关现象的总体情况和一般规律, 研究具有可重复性
3、注重研究方案的预先设计 4、有一套规范的研究程序和操作技术,包
5、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然而重要的是
要改变世界。
——马克思
6、如果你希望了解它,那就去改变它。 ——勒温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学术取向(求真,是 实践取向(求善,
什么)
应该是什么)
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 批判理论
实征的 定量研究 质性研究 行动研究
思辩的
定性研究
范式(paradigm)的定义
3、批判理论
本体论:历史现实主义——现实由社会、政 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念 塑造而成
社会学研究范式

社会学研究范式社会学研究范式是指社会学界在理论和方法上形成的一种共识,它是对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共同认知和共同行动方向。
社会学研究范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论范式、方法范式和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题。
理论范式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它包括结构功能主义、社会行为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而形成,通过分析社会机构和其功能来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社会行为主义认为个体行为是社会行为的基础,通过研究个体行为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符号的交互和解释来构建的,通过研究人际互动和社会意义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变迁。
方法范式是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它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
定性研究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并通过描述、解释和理解来分析社会现象。
定量研究注重对社会现象的统计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并通过统计模型和数学分析来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
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题是社会结构、社会行动和社会变迁。
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如社会层级、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
社会行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如社会心理、社会网络、社会动因等。
社会变迁研究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过程,如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社会革命等。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形成是社会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社会学界对社会现象的共同认知和共同行动方向。
通过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社会学研究范式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本质问题,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
同时,社会学研究范式也面临着挑战和变革,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社会学研究范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中。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一.什么是范式?(一)范式的含义“范式”(Paradigm),源自希腊文,有“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
托马斯·库恩在1963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式概念。
他用范式概念来解释科学革命,将科学发展过程分为: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阶段和新范式阶段。
在他看来,科学家通常在占主导地位的范式框架内进行研究工作,但是随着反常现象的逐渐增多,传统的范式框架难以容纳和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就提出新的范式,进而用新范式来取代旧范式。
科学的历史就是范式革命的历史。
库恩本人没有直接明确地给范式下定义。
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范式理解为:范式是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它不仅形塑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而且也影响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
人们看世界,就像相框装照片一样,所选用的相框会影响人们对照片的看法,对范式的选择也会影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看法。
凡是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如关于知识本质的看法、方法论、有效性标准。
范式远比理论要复杂。
人们也永远跳不出某种范式来看世界。
每个人看世界,都是把世界装入自己的“框架”当中。
(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及其特点1.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具有不同研究范式的两个人对于同一个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马尔萨斯和马克思关于人口学说就是一个例子。
马尔萨斯: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导致人口过剩。
马克思:人口相对过剩,阶段性。
两者用不同范式解释同一现象,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社会科学的范式之间相互竞争。
(1)凡是竞争能够促进学术发展。
主要表现:①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对某个范式的过度的、非理性的迷信;②可以更好地理解用不同范式所得到的观点和行为;③能够跨出固有范式,得到意外惊喜。
(2)范式之争也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论,使社会科学研究陷于停滞。
(3)情境差异和社会变迁对范式会有影响。
范式的选择代表着对不同层次的社会现实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基本研究假设、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题模式、研究方法的综合一、瑞泽对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划分(70年代)(一).社会事实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
特点:定量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组织社会学、宏观研究(二)社会行为范式:实证科学方法论。
特点:把人作为动物,运用刺激反应、理性选择模式(扩展到经济学)。
由微观到宏观研究。
(三)社会定义范式: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特点:关注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意义、文化、宗教、价值观念。
从理解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观念、语言、动机来阐释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范式:外因——行为、社会现象社会定义范式:观念——行为、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范式:社会生物学、经济学的出发点个人本能、需求、利益——行为、社会现象瑞泽的范式只是反映了西方70年代的研究倾向,并且忽视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批判性社会研究。
二、佩里90年代对社会研究的五种范式的划分:实证范式、社会定义、社会机制、社会生态、社会创造范式。
前三种与瑞泽的范式类似。
社会生态范式强调在研究中注重社会与环境、社会各组成部分(城乡、区域、男女、种族、群体之间)的协调,结合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方法。
社会创造范式类似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假设,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认为研究者应当对未来发展提供创造性建议,在研究中结合哲学思辩和人文学科的方法。
三、范式的特点与互补性①影响研究范式的因素:(1)、科学发现。
(2)、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3)、社会结构变迁、如美国40-50年代研究范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舆论调查、抽样调查盛行。
委托人是大企业、政治家、政府部门。
80、90年代世界性的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兴起,以及与语言学转向相联系的意义研究、交往研究、网络研究都反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②多元性并存:社会人文科学中存在着多种范式并存的状态,这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重性有很大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社会进行技术性控制,而且还包括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反思。
研究目的:自然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科学:1.技术控制2.相互理解3.批判、反思实证研究有助于技术控制(如:人口.犯罪等客观因素的实证研究)。
社会定义范式有助于理解,但并不排斥实证研究,各种范式是互补关系。
③范式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范式应有一定的学术规则和客观标准,如实证研究中的价值中立。
规范是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质量规范性-----学术规则科学性----客观标准.阅读:Peile, Colin, 1995, The Creative Paradigm: Insight, Synthesis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Aldershot: Avebury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三章 1997参考书目: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瑞泽:《社会学: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1975邱仁宗编:《科学发展模式》人民出版社。
1987鲁德纳:《社会科学哲学》三联 1983第五讲社会研究范式案例一、《自杀论》(1898)是实证研究范式的典范,是自然科学的因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研究步骤:第一步:界定概念、确定问题、提出假设。
第二步:收集资料、对各种解释进行验证。
社会因素个人心理、生理因素自杀行为——各类人的自杀率气候……第三步:运用假设检验法选择符合调查资料的、较好的解释最后上升到理论概念—社会整合(社会支持),一种共性解释。
社会整合低的群体的自杀率高于社会整合高的群体。
二、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20世纪初社会学研究的典范(理解社会学、社会定义范式)。
韦伯针对当时经济决定论和历史决定论:设想精神因素、价值观念对社会历史现象有很大影响。
韦伯认为17、18世纪,新教观念与资本主义关系密切,他用资料证明了他的观点,用历史文献的方法,从文本中阐释意义、用富兰克林等信笺自传中反映新教观念和资本主义精神。
方法: 投入理解法、理想类型法、历史比较法通过研究结论提出理论观点:扎根理论A.韦伯认为历史发展不是必然的、是偶然与必然相结合的(非线性)。
B.不能用决定论解释,有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影响。
有些是共性的关系,有些因素是独特的。
这一研究是社会定义范式的例证:研究者不仅要观察、测量对象,还应理解对象的内在动因。
但社会定义范式并不排斥社会事实范式。
三、社会批判研究:介入、反思、价值评判、批判与改造现实。
例如,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研究、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研究、以及许多社会工作研究。
社会工作三原则:A、尊重人,B、注重人的个性,C、承认人有自我改进能力。
社工研究的范式是多元的(如80.90年代介入环保研究,目的在于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
环境污染对弱势群体造成很大危害,有些学者采用实证方法,调查居民个人意见,并建立一些理论模式。
有些学者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通过投入理解、释义说明不同个人的价值观念。
研究目的:(1)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2)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3)应用理论观点分析、解释社会现象。
最终解决现实问题、帮助受害者。
社会工作研究不仅针对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应用(干预)、提出改善建议、解决现实问题。
四、社会行动研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若勒福(1946年)最早提出的研究模式。
他在人际关系研究中把白人、黑人都吸收到课题组,共同参与到研究中,参与改善行动者自己的问题和现状。
80年代以来,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这一研究模式被广泛应用。
(1).合作模式:专家设计方案,行动者参与。
(2).支持模式:行动者设计方案,专家参与。
(3).独立模式:完全由行动者研究。
目的:(1)、了解(与行动者有关的)现状,运用实证方法和理解的方法形成理论观点。
(2)、为解决行动者的实际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3)进行批判、反思、教育、启蒙,推动社会改革。
一方面改善行动者处境,另一方面发展社会行动理论。
参考书目:袁方:《社会学方法教程》第三章迪尔凯姆:《自杀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26章邱仁宗编:《科学发展模式》人民出版社。
1987鲁德纳:《社会科学哲学》三联 1983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阮新邦:《批判诠释与知识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六讲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问题1、知识的真理性与客观性社会层次:(1)、客观自然界:生态、地理、人口(2)、文化自然界:城乡、建筑、道路等人为建构(3)、社会关系:社会群体、阶级、社会分工(4)、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
知识类型:(1)普遍性知识、特殊知识(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2)客观知识不涉及主观意义。
主观知识个人认知互为主观知识人际互动。
(戴维逊,1985)真理标准:⑴实证检验—自然科学的证实,证伪⑵共同接受(历史、人文、诠释学)—主观、互为主观知识证据充分,符合日常逻辑、合理性、共识性文化主位与文化客位的视角:客位视角:以本土人、本地人的立场、观点、概念、语言来说明本地情况——地方性知识,深度描述法(吉尔茨)。
两种客观性: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后者的内在矛盾。
2、社会研究中的价值中立、价值介入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研究者和行动者多种价值观的沟通和理解,摆脱每个人的局限性,双向理解得到对问题的正确揭示。
真知一方面取决于对现象的准确描述,另一方面取决于对社会问题的正确揭示和批判,这样才是合理的真知。
3、科学解释、主观理解、社会批判的方法论科学解释理解性解释(又译演绎)诠释(释义、阐释)explanation intepretation hermeneutics因果、共性解释个性解释、具体说明对文本的理解、说明、解释参考书目:丹西《当代认识论导论》1990 人民大学出版社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1985 上海译文出版社沃特金斯《科学与怀疑论》1991 上海译文出版社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1994 人民出版社研讨课:主题1、社会科学研究中检验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2、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本土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3、价值介入是否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
第七讲社会研究的科学方法一、理论构成理论类型1、形而上学理论——思辨式理论:如“人是自私的”、“资本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2、经验概括:如“有其父必有其子”、分类理论3、科学理论由一套公理、定理、命题(假设)组成的理论体系:以抽象的概念(变量)、术语陈述。
(1)、公理式理论:物理、数学等组织化——科层化(2)、形式化理论:由基本命题可以推演科层化——效率(3)、模型理论:多种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模型假设是未经证实的命题,经“证实”后就可成为理论命题。
科学研究是用科学方法(如实验法)“证实”假设(假说)。
二、概念的操作化:现象用抽象概念概括,概念用各种经验指标来观察、测量。
抽象——经验的往返语言学革命:概念的能指与所指、经验证实的局限(奎因)社会人文现象的抽象概括:“家族相似”(维特根斯坦)抽象方法:“理想类型法”(韦伯)三、观察与调查实证方法:以观察和调查的经验资料、数据来发现“真理”、检验各种理论(1)、统计调查(survey)抽样、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大样本(一般100或50以上)用调查表(问卷)、量表、结构式观察、访问(2)、参与观察(field work):田野调查、采访、实地研究扎根于经验观察说明客观事实、提出理论观点:文化主位(emic)——客位。
文化客位观察(etic):以研究人员的文化观念为主,以研究者的视角、概念、术语、进行客观观察。
民族志方法、社区研究。
(3)、个案研究、文献研究、历史研究等经验“证实”的方法。
人文方法:以观察、感知、理解、领悟、洞察、思辩等方式来说明、揭示“真相”、来叙述“故事”、阐释现象或“文本”。
文化主位的观察或交往理性(主体间性)。
(1)理解的方法、(2)释义学方法、(3)深(度)描(述)法-吉尔茨(4)常人方法学、(5)口述史方法阅读:袁方主编,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二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八讲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一、演绎法与归纳法:假设检验(或假设演绎)方法——实证研究的逻辑:探求普遍性的知识、规律、得出共性解释。
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假设检验逻辑假设演绎法可用“科学环”说明(《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四章)实证主义与波普的“证伪主义”都依据假设检验逻辑:认识论的一致论、相符论。
相符论:认为有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现实,理论认识与经验事实可以相符。
假设检验逻辑的局限:(1).只涉及假设(真理、知识)的证明逻辑,忽视科学发现的逻辑(想像.直觉.洞察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