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天游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信天游的发展

在2007年的时候,陕北民歌作为传统音乐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信天游是陕北名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北名歌中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信天游之所以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是因为它的背景环境和歌曲的本身特点等方面都有着特殊之处和其他民歌不可取代的价值。

信天游又叫做“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是属于山歌类的歌曲。信天游是在黄土高原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它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陕西北部不像平原一样有着平坦的土地,它主要是由连绵起伏的山脉和一道一道的沟壑组成的,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民都生活在大山当中,大多时间都与外界相隔绝,唱信天游无疑是陕北人民单调枯燥贫乏生活必不可少的调节剂。信天游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自由吟唱,当陕北人民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面对着荒芜的、人烟稀少的环境时,只要是当心有所感,便会放开嗓子歌唱起来。信天游反映了陕北人民的心声,也是他们生活的映射。在旧社会时期,当地人民以农耕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但是陕北的土地比较贫瘠,加上干旱少雨,农作物收入低,他们常年忍饥挨饿以野菜为食,时常因天灾甚至连野菜都吃不上。生活一直都处在水深火热当中的陕北人民就只能通过歌声向苍天倾诉生活的困苦、艰难。如这么一句歌词:

天上的星星哟一颗颗明,地上的人儿哟就数我苦命。

山丹丹开花背洼洼上红,受苦人盼的是那好光景;

还有《老天爷杀人不眨眼》中的:

青天(你的个)蓝天紫不蓝蓝的天,老天爷你杀人不眨眼,

杀了丈夫心上实实的惨,可怜我的丈夫二十三,

水缸里没水谁给我担,撂下一双儿女谁照管……

都描写的是陕北人民的苦难生活。由于地形封闭,封建思想也比较深,歌唱信天游也把自己对自由、爱情、美好生活的憧憬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种创作方式是:陕北由于交通不方便,生产、经贸全靠驴、骡子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为“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其然地以唱歌来打发时间,也是对感情的一种抒发。他们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如比较有名的《脚夫调》中描写的:

三月里(那个)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人儿(呦)这样苦命。

我想起(那个)我家好(呀)心伤,可恨(的那个)王家奴才(呦)把我逼走。

离家的(那个)到今三年有零,不知道(那个)妻儿(呦)还在家中?

我在的(那个)门外你在(那)家,不知道(那个)咱娃儿呦干(呦)什么?

自从我(那个)走了甩下(的那)她,十三岁(的个)小娃娃(呦)做(呦)什么?①

这些脚户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俗语说“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陕北人无论何时都可以用信天游表达着内心的喜、怒、哀、乐。在革命时期,红军的到来使得陕北人民的生活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的影响下,在当时的革命的背景下,虽然信天游大多演变为歌颂党,变成宣传性的歌

曲,但是其中赞美美好生活的内容也有很多。可以说,信天游是陕北人生活的一部分,唱歌就是生活。

信天游的节奏明显,韵脚多变,音乐大多由上、下句乐段构成。信天游曲调所用的调式以徵调式、商调式为主,羽调式也较普遍,再就是宫调式。在曲调方面上多建立在“徵—宫—商—徵”这样一种“双四度框架”上,徵是现代音阶中的sol,宫就是do,商是re,羽是la。信天游中无论所用音级多少,变声、偏音地位如何,以五声音阶为骨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上句分为两个腔节,并在头一个腔节上作较长的延伸,给人以辽阔悠远的感觉。下句一气呵成,在上、下句变化反复的歌唱中,歌手们浸注着自己的人生感慨。信天游全曲音调总的趋势是向下降落的,前部分高,后部分低,且幅度很大,极像语言中浓重的叹息声。这种从紧张到松弛的趋势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唱词字数虽无严格规定,但往往比较对称,多以七字为一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创世的赋、比、兴体和押韵手法,灵活多变的句型,它的生动词汇等,都在历代民歌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信天游同样继承了《诗经》的这种创作手法,信天游的歌词,上句常常使用“比”、“兴”的手法,展开意境和想象;下句则是比较具体的叙事或抒情。上句的“比”、“兴”,极为生动,巧妙,为的是引出或映衬下句的具体诉说。它的比兴面很宽泛:上到日月星辰,下到山水树木;从日常起居到鸟禽虫鱼,听起来既出乎意料,有尽在情理之中。如陕北民歌《崖畔上开花》中唱的“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就属哥哥你好”。再像著名的信天游《蓝花花》中唱的: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的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数上蓝花花好……②

歌词中第一段的上句用的是“兴”的手法,以青线、蓝线颜色的鲜艳夺目,来象征和映衬蓝花花的动人风采;第二段的上句用的是“比”的手法,以田地间各种农作物中个头最高的高粱,来比喻女孩子中蓝花花的出色。语言真实、自然、质朴,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歌词中常常出现陕北语言中惯用的重词叠字或者是衬字,并以此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蓝花花》就是明显的例子。另外歌词中还夹杂陕北方言来加强语言的趣味性,如“鸡蛋壳壳点灯半坑坑明,烧酒盅盅淘米不嫌哥哥穷”、“前山糜子后山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其中的“酒盅盅”、“哪达儿”都是方言土语,单纯质朴而具有鲜明的陕北语言个性特点。陕北人本身就具有粗犷的、随性的、奔放的性格。所以信天游的演唱方式也是很特别的,传统信天游的演唱者常使用干涩、苍劲的音色在荒无人烟的山上或是羊肠小道上歌唱,给人一种凄凉但很有力度的感觉。不难让人联想起黄土高原的空旷寂寥而且干燥、人口稀少的大漠风情,刚好信天游这三个字从字面上理解也是表达了这么一种意思。这么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是独特的信天游了。

信天游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还说明了此项遗产已经处于比较濒危的状态,需要对它采取行动进行保护。其实不光是信天游面临着这样的境况,其他的山歌也有这样的情况。作为需要保护的信天游,不能光依靠政府、大众或是媒体对它的关注或是保护,信天游自己必须要进行发展。虽然说不清信天游具体是什么时候被创作出来的,但是从歌词中“比”、“兴”的手法与《诗经》类似可以推断,信天游可能是属于比较久远的歌曲,经过很长时间的孕育、变化、发展才最终成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信天游,所以信天游想要继续保留下去,想要继续延续下去,不至于突然中断,它就还要发展,要进行适当的变化。有些人在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