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

合集下载

基于《爱的徒劳》和《仲夏夜之梦》谈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内涵

基于《爱的徒劳》和《仲夏夜之梦》谈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内涵

基于《爱的徒劳》和《仲夏夜之梦》谈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内涵段志东【摘要】莎士比亚是活跃于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的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同时他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宣传者.莎士比亚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被称之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成果如浩海烟云,多不胜数,尤其是在悲剧方面,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性广受评论家们的注视.在喜剧方面莎士比亚的成就也极具伟大性,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思想肯定是具有统一性的,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是因为其精湛的深刻的思想与创作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莎士比亚的喜剧都是以乐观主义做为基调,蕴含着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对人类光明的前途充满了期望.【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8)002【总页数】3页(P123-125)【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人文复兴【作者】段志东【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广播电视大学,河南南阳4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3莎士比亚生活的时间是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这正是英国被欧洲文艺复兴所广泛影响的时代,同时也是欧洲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莎士比亚所处的这个时代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经历了两个不同王朝的统治,见证了封建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激烈的斗争。

这些所有的所有都影响了莎士比亚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思考,更加让他的作品思想变得深刻。

在《爱的徒劳》和《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巧妙的运用了“戏中戏”、巧合和语言游戏这些技巧,将他对社会、人性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全部融合了进去[1]。

莎士比亚将给读者带来无尽欢乐的丑角形象在深刻的思想之下进行了隐藏,在这笑声起伏之下作者的思想表现的更加深刻。

莎士比亚的喜剧多以爱情故事为主,这两部作品也不例外,他通过大量的使用暗色因素进行解构,使读者能够看到和谐世界的失落、爱情的虚妄和幻想的破灭,将作者的深刻思想反映的淋漓尽致。

《仲夏夜之梦》戏剧情节特征及语言风格研究

《仲夏夜之梦》戏剧情节特征及语言风格研究

《仲夏夜之梦》戏剧情节特征及语言风格研究仲夏夜之梦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著名的浪漫喜剧。

该剧以梦为基础,糅合了爱情、魔法和现实三个元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融合了幻想和现实,成为一幅奇幻绚丽的人生画卷,展现了爱情观与人性观的矛盾与和谐。

本文旨在探讨仲夏夜之梦的戏剧情节特征及其语言风格。

一、戏剧情节特征1.快节奏、情节复杂整个剧本中,三个情节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相互穿插,行为和语言在连续的基础上飞跃到另一个情节。

四对情侣之间、木妖与观众之间、精灵之间的情感纠葛相互交织,情节发展快速,令人眼花缭乱。

2.魔幻、幻想色彩浓厚剧中的精灵、木妖、妖魔等玄幻元素成为了剧情的重要部分,这些玄幻元素和魔法让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童话世界。

幻想元素和现实元素交融,形成了令人惊奇的情节展开。

3.同性爱情本剧中向来有“同性爱情”的称谓。

剧中连续出现的两对情侣当中,喜好相同和爱慕伙伴的Special和Tay局长被认为是“同性恋者”。

这部剧的同性恋情节是其独有的性格特色之一。

4.人性探讨本剧通过玄幻情节的展现,由浅及深地探讨了人类情感、人性的本质,追寻人类内心深处的真相。

在剧情的推动下,总结出了“爱情是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人性探讨。

5.喜剧元素本剧具有浪漫喜剧的风格,剧中幽默、滑稽的剧情,以及诙谐、俏皮的语言让观众大笑不已。

各种有趣的场景和对话在观众中引发了欢乐和诙谐。

二、语言风格1.辞藻华丽、语言巧妙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本剧的语言表达浑然天成,辞藻华丽,表达深思熟虑。

语言中又暗藏玄机,充满双关语和隐喻。

2.诙谐幽默、俏皮生动语言中的诙谐幽默、俏皮生动经常发生在配角身上,尤其是在哥斯达黎加层面、提坦尼娅神殿的场景中。

这样的语言表达不仅增加了剧情的喜剧效果,也使剧情更加生动,令人感到有趣和愉悦。

3.独特的骑士啰嗦语言风格某些角色的台词采用的是骑士啰嗦语言,比如:喷泉女神、精灵们等,这些台词的语言风格十分独特,令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戏中戏和卞之琳的诗译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戏中戏和卞之琳的诗译
此 有 嘲讽 意 味 。

莎士比哑戏剧中的戏 中戏
文 艺复 兴 时期 的英 国戏剧 包含 了 多种 异质 的 或
者杂糅 的戏剧 成分 , 例如 希 腊 罗马 古典 戏剧 , 中世 纪
宗教 剧 和 民 间 戏 剧 , 艺 复 兴 时 期 意 大利 、 班 牙 、 文 西 法
《 仲夏夜之 梦》 中的戏 中戏《 最可悲的喜剧 , 皮 以及
在 翻译 莎士比亚四种悲剧时 , 卞之琳 指 出:《 “哈姆 雷特 》 中戏的 台词 用双行一韵 体( 戏 中文 里或称 ‘ 偶韵 体 ’ 称‘ 或 随韵体 ’各剧每 场终 了一语姆 雷特》 悲剧 包含 两个戏 中戏 片段 , 个是取 一 材 于 维吉 尔《 伊尼 阿德 》 史诗 悲剧 , 的 这仅 仅是 一 个剧 中演 员诵读 的 片段 ; 一个名 为《 鼠机 》 即“ 扎果谋 捕 ( 贡
l 剧 之家 l o 队 Ml 戏 ME D H A
则采用押韵 的双行诗体 (h mi o pe ) ry n cu l s ,另外 , g t 六
行诗 节和八行诗 节也运 用了双行诗体 。
雄诗剧 , 一般 有较严 整的韵 式。 二、 卞之琳移译 < 哈姆雷特 > 中的戏中戏
的故事 ) 等等 , 中戏 ( l i i a l ) 一个 重要 戏 Pa w t n a 是 y h py 的戏剧 手 法 。 许“ 中戏” 也 戏 更适 宜容 纳异 质的或 者 杂 糅 的戏剧成 分。基德 《 西班 牙 悲剧 》 T eSai ( h pns h
材 于奥 维德 《 变形记 》 ov IMe mop oe)戏 中戏 ( is t rh ss, d a 还 包含一个希腊神仙剧 ,戏中戏的剧 词有散 文、素体 诗、 双行诗 体 , 王 、 仙 仙后 、 仙女 、 女王 、 爵等人物对 白 公

《仲夏夜之梦》中的婚恋解读

《仲夏夜之梦》中的婚恋解读

四个 男 女青 年 错 乱 的感 情 纷 争 ,展 示 了一 场 如 同梦 魇 般 经济 的 困窘 ,也 受 着 性 的压 抑 。这 是 社 会 大 多 数 人 的 真 实境
的错位痛苦 ,但从深层的感情角度出发 ,我们看到 的却是如 同 况 。他 很 想 着 出风 头 ,发 表 笨 拙 可 笑 的长 篇 大 论 ,处 处要 显 示
民 众 在 观 看 莎 七 比亚 的喜 剧 《仲 夏 夜 之 梦 》,而 剧 中 人 也 在 观 看 《最 可 悲 的喜 剧 、 以及 皮 拉 摩 斯 和 提 斯 柏 的 最 残 酷 的 死 》,剧 中人 的如 何 看 戏 ,映衬 出现 实人 们 的 观戏 心 态 。“在 观
关 系是 该剧的副线 ,而戏中戏《最可悲 的喜 剧 、以及 皮拉摩斯 看 戏 剧 时 观众 不 仅 仅 是 在 冷 静 地 欣 赏 ,他 们 总 是 主 动 地 参 与
娜 的心在梦中蠢蠢欲动 ,由于在喜剧中这都是由伯克造成 的 , 着仙后蒂泰妮霞最温柔地款待 ,并一 同上床入睡。“蒂泰妮霞 :
所 以当 事 人 可 以不 受 良心 的谴 责 ,在 欢 笑 中 享受 着 移 情 别 恋 。 来 ,伺候着 他 ,引路到我的闺房 ,月亮今夜有一颗多泪的眼睛 ;
二 、仙 王 奥 布 朗 与 仙 后蒂 泰 妮 霞 的 狂 欢 颠 覆
放 ,理性 被 感 性 所 取 代 ,欲 望 变 成 了 幻想 。”
五 、织 布 工 匠波 顿 与 仙 后 蒂 泰妮 霞 的性 欲 幻 想
一 、 拉 山德 、赫 米 霞 、狄 米 特律 斯 与 海 伦 娜 的 感情 错 位
作 为 社 会 最 底 层 的小 人 物 ,织 布工 匠波 顿 受 着 权 势 压 榨 ,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 比亚的经典喜剧 ,存该剧 中,莎士比 上 并 不 高 人 一 等 。这 迎合 了 民众 对 权 势 的讥 讽 。而 提修 斯 和 希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的存在意义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的存在意义

收稿日期:2018-11-19作者简介:乔滢(1970—),男,河南孟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在莎士比亚生活的伊丽莎白时代,年复一年的节庆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些民间风俗激发了莎士比亚的想象力,为作者提供了不竭的文学创作素材。

《仲夏夜之梦》的剧名与欧洲古老的传统节日仲夏节联系密切。

据说仲夏节最早是人们为纪念基督施洗者约翰的生日而举行的宗教庆祝活动。

在古代,人们在仲夏夜前夕摘取金盏花等草药,外出时点起火炬或篝火,以驱逐野外的孤魂或精灵。

因为人们相信在这个节日里采摘的草药具有神奇的治愈效果,点燃的篝火具有奇异的魔力[1]。

剧中作为节日的仲夏节成为混乱甚至是精神出轨的同义词。

仲夏夜在传统意义上是过失和思维游离的夜晚,恋人们在森林中一夜间经历的错乱爱情故事,以及在每个人心理上都受到同样影响的事实,证明那不会是幻想。

莎士比亚戏剧中非真实的东西不少,赋予正在演变的一切以特殊意义,暗示尚不明其真相的生活隐秘。

这些东西,不仅加强了莎剧的诗意,而且也成了剧作家感受世界的一个方面。

1.织工波顿的真面目在第一幕一开场预告了婚庆主题和爱情闹剧之后,紧接着第二场我们就看到一组手艺人,为了准备在国王结婚之日演出助兴,正在排练一本戏。

有趣的是,中心人物织工波顿,想要扮演所有的角色。

他原本要扮演皮拉摩斯,不仅自信有逼真的演技,而且还想扮演他的恋人提斯柏,甚至狮子。

他对演戏的喜爱与众不同,他喜欢扮演角色,而且无论什么角色,都自信演得会让观众信以为真。

当昆斯想要让他放弃扮演提斯柏的想法时说:“你要嚷得那么可怕,吓坏了公爵夫人和各位太太小姐们,吓得她们尖声叫起来,那准可以把咱们一起给吊死了。

”于是其他手艺人都认真地表达了担心,波顿表面上似乎也接受了意见。

众人的言语之中反映了演戏的魅力,成为自己之外的他者和疑忌,扮演过于真实的可怕后果。

当然可能是让波顿放弃扮演多个角色的念头而制造的说辞,但是这种不安一旦被道破,迅速在伙伴间蔓延开来。

莎士比亚戏剧经典桥段

莎士比亚戏剧经典桥段

莎士比亚戏剧经典桥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戏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物性格刻画,丰富多彩的情节设置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至今仍然被广泛地演出和研究。

在他的戏剧作品中,有许多经典的桥段在读者和观众中广为传诵,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些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桥段。

1.《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巧遇《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其中一场经典的桥段就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第一次巧遇。

在一场宴会上,罗密欧和朱丽叶第一次相遇,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对方,两人瞬间陷入了深深的爱情之中。

他们之间的对话和对视成为了整个剧情的转折点,也是爱情故事的开端。

2.《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有深度和思想性的戏剧之一,其中一个著名的桥段就是主人公哈姆雷特在悲剧的抉择中所面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在戏剧的高潮部分,哈姆雷特陷入了对自我和人生的深刻反思中,他在内心挣扎着是否应该继续生存下去,还是选择毁灭自己来终结一切痛苦。

这一桥段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3.《奥赛罗》中的嫉妒与背叛《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其中描写了一个由嫉妒与背叛引发的悲剧故事。

该剧中的经典桥段之一就是主人公奥赛罗对妻子的怀疑和背叛。

奥赛罗因受到手下约哑谋害的谎言而怀疑自己的妻子出轨,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与悲剧结局。

这一桥段反映了嫉妒与背叛所带来的破坏力和对于信任的珍视。

4.《李尔王》中的忏悔与救赎《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个老国王因为贪婪和愚昧而导致家族的破碎和灾难,最终在忏悔与救赎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净化。

在戏剧结尾的经典桥段中,李尔王在孤独和苦难中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与责任,最终通过自我救赎来化解了灾祸,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悟和启示。

5.《麦克白》中的野心与复仇《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了一个充满野心和复仇欲望的贵族通过谋杀和背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最终自食其果。

智慧树答案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知到答案见面课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知到答案见面课章节测试2022年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见面课:《冬天的故事》:四季交响与人性复归1.剧中出现的背景地以下哪一项是错的()答案:威尼斯2.《冬天的故事》的四幕犹如交响乐的四个乐章,这个说法是否正确?()答案:对3.《冬天的故事》剧情发生在什么时代?()答案:古罗马时代4.《冬天的故事》所属的戏剧类型是()答案:传奇剧5.剧中的故事只发生在冬季()答案:错见面课:喜剧《爱的徒劳》中的情感、趣味与智慧1.《爱的徒劳》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答案: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有追求现世幸福和世俗享乐的权利;真诚爱情是美好生活的体现,应该赞美和追求它;赞赏日常生活层面的现实体验和智慧2.《爱的徒劳》最后一幕,纳瓦拉国国王和他的三位侍臣求婚取得了成功()答案:全部都没有成功3.《爱的徒劳》中有一场戏中戏,它的名字是()答案:《九大伟人》4.在剧中,侍女罗瑟琳的追求者是()答案:俾隆5.法国公主的名字是()答案:剧中未写名字6.纳瓦拉国国王的名字是()答案:腓迪南7.剧中的纳瓦拉国是莎士比亚虚构的,还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个国家?()答案:有见面课:喜剧《驯悍记》中的男权与女权之争1.以下表述,哪个是正确的()答案:出嫁前的凯瑟丽娜是反抗男权社会的叛逆女性。

2.驯悍记》中,最后嫁给比恩卡的是()答案:路森修3.莎剧《驯悍记》的戏剧类型属于()答案:喜剧4.《驯悍记》的人物不包括()答案:薇奥拉5.《驯悍记》的剧情发生在()答案:意大利见面课: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1.2009年,根据格里高利·道兰导演、大卫·田纳特领衔主演的舞台剧《哈姆莱特》改编的电影,通过引入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单向镜和超8摄像机等技术设备,强化了原作中已有的监视主题。

()答案:对2.1996年由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担任剧本改编、导演和主演的电影《哈姆莱特》,强化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这条线索,把原作演绎成一部国家秩序的崩塌与重建的斗争。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结构简析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结构简析

《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结构简析摘要:威廉·莎士比亚作为戏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

本文主要针对《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结构进行简单分析,主要包括叙述结构简析,戏剧结构简析,以及戏中戏结构的分析。

威廉·莎士比亚通过戏中戏的方式,使《仲夏夜之梦》的特色更加突出,也使他的故事更加的完美。

关键词:戏中戏;结构;戏剧;威廉·莎士比亚从结构角度审《仲夏夜之梦》醉一个仲夏,体几句真言。

仲夏的梦,是赫米娅和拉山德的梦,是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的梦,是仙王和仙后的梦,是公爵和公爵夫人的梦。

根据诺斯洛普·弗莱的理论,他的四种叙述类型——春、夏、秋、冬——同时又是定型的情节和主体结构或对世界的看法。

略带神秘色彩的主人公和他的女主角幸福美满,走向了他们的新世界。

这体现了《仲夏夜之梦》的整体结构特点。

即《仲夏夜之梦》的大体框架,通过这一方面,我们能够很好的知道《仲夏夜之梦》地整体构造。

下面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它的局部特点——戏中戏。

在戏中戏里,尚未系列的一组戏剧角色向另一种角色边沿戏剧。

通过向文本第二虚构层面,剧作家在内层面上复制出外交际系统的表演情景。

舞台上虚构的观众对应着剧场里的真实观众,虚拟的作者、演员和导演对应着现实生活中从事艺术创作的作者、演员和导演。

有关戏中戏的类型分析必须特别注意两个标准:一是主线行动与戏中戏之间的数量关系,二是两个层面上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联系。

《仲夏夜之梦》中工匠们的戏是戏中戏里的人们,在《仲夏夜之梦》中充当着本人的角色,又在戏中戏中担任了那部戏的角色,这样使戏中戏更加真实,也加强了与《仲夏夜之梦》中戏中戏以外的角色的冲突。

例如,在波顿这一人物的塑造上,就能体现出威廉·莎士比亚的良苦用心。

波顿一上场,他的名字就已经就已经让人发噱:圆心固定,圆周不定,就像职工手里缠绕的线团。

这既是他名字的含义,当然,也是他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作为戏中戏的主要人物,他的形象以及他的名字都注定了他的善良、勇敢、幽默,尽管经历了被捉弄,被嫌弃,依旧初心不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9期)
Total No .289
收稿日期:2011—10—01
作者简介:吴佳浜(1991—)女,吉林四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浅论《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
吴佳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无论从戏剧创作还是理论影响上,都堪称最为光辉的人物之一。

他的剧作突破了传统戏剧框架,故事不仅有序曲、有高潮、有结局,还采用了“戏中戏”的特殊手法,这就为戏剧增添了一种即兴式的狂欢化色彩,读者能够恣意发挥想象力,获得全新的视野。

本文试图从《仲夏夜之梦》入手,探究莎翁在戏剧虚构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力图突破以往研究成果,提出新建。

关键词:《仲夏夜之梦》;戏中戏;预设;想象;戏剧虚构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26—02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的典范,也是他
戏剧艺术成熟的代表作。

歌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深刻时代内涵赋予了其浓厚的人文色
彩,
在戏剧创作方法上,爱情悲剧《最可悲的喜剧,以及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最残酷的死》
(以下简称《皮》)嵌入其中,造成了一种“戏中戏”的艺术效果,不仅使得叙事线索多样化、多元化,产生一种“复
调”
协奏的美感,还因其表演失败而为这部喜剧增添了笑料。

然而笔者认为这场戏中戏不是一场没有意义的闹剧,徒增笑料而已,在其表象化的层面下,还隐藏着莎士比亚对于戏剧创作“真实”与“虚构”的理论:彼得·昆斯的业余剧团是由几个“作过工活的胼手胝足的汉子”组成的,他们机械地追求字
面意义上的真实,
尽一切破坏戏剧错觉之能事。

下面具体分析两场:
1.在第一幕第二场中,昆斯带领大家在家中主要讨论《皮》剧角色分配问题。

莎士比亚何以用如此长的篇幅细细描述每个角色的分配呢?笔者认为这是莎士比亚借由昆斯道出
对戏剧的预设。

波顿自信能够演好每个角色
,“要是演得活灵活现,那还得掉下几滴眼泪来。

要是咱演起来的话,让看客们大家留心着自个儿的眼睛
吧。

”显然,作为演员、表演者,他们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范畴,进入了观众领域,从取悦观众的角度思考表
演问题。

“朋友们,你们说的很是;要是你把太太们
吓昏了头,她们一定会不顾三七二十一把咱们给吊
死。

”他们已经忘记了戏剧的虚构本质,戏剧虽是对
现实的摹仿,
但却远不是现实,观众是有能力加以区分的,这里,波顿就已经低估了或者说是错误地预设了观众的反应,站在一个反错觉主义的立场来评判。

而这两处都是为莎士比亚所批评的,莎士比亚对戏剧虚构论是持肯定态度的,对角色安排的详述是莎士比亚意在说明剧组人员为拍戏提出的每一条荒谬
建议都是基于一种对观众的错误预设,
实际上是一种反讽,他想要让剧作家们和观众都明白戏剧是虚构的。

演员们应该做的是发挥各种演技,努力使观
众相信这种虚构性,
然后再通过调动他们的想象力来引导其进入美妙的戏剧情境。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莎翁对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论”的否定,是对经典文学理论的挑
战。

他们认为亚氏“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诗学》)与莎翁
“戏剧虚构论”是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向,但是笔者认为这是对莎士比亚的误解。

亚里士多德只是强调悲剧或者诗学艺术的来源是摹仿,观众通过“误以为真”的剧情,借以引起哀怜和恐惧,从而使心绪得到净化和疏泄,但亚氏从未提出戏剧的演出就应
该是现实的,
从未否定其虚构的艺术魅力。

莎士比亚只是反对“极端的摹仿论”,反对那种将现实场景
完全复制到戏剧表演中的做法,更进一步地阐释了
6
2
戏剧艺术的虚构和真实的辩证关系,比较清晰地提出了不要把现实和虚构混为一谈。

因此莎翁的戏剧虚构论非但不是对亚氏的否定,反而是从中汲取了营养并且做出更深层次的探讨。

总而言之,分派角色这一场所强调的并非是这些演员的表演何等拙劣,而是导致戏剧表演失败的症结所在。

2.在第五幕第一场中,演员们上场准备为这欢庆进行表演。

昆斯一上台便开始说旁白,揭示剧中情节和人物设置,“列为大人,也许你会奇怪这一班人跑出来干什么……”开场诗让观众不要相信他们即将看到的任何角色,这等于说,在连排练都没有开始之前,演员们就已经在放弃他们要扮演的角色了。

一开始就将悲剧的氛围打破,昆斯完全没有意识将现实和戏剧的虚构世界割裂开来,而且还可笑地认为观众也会无法从虚构的戏剧中抽离出来回到现实,完全解构了戏剧的虚构艺术。

接着,更为荒诞的事情发生了,狮子和墙都开口说话,进行自我解释,完全没有给观众留有想象的余裕。

皮拉摩斯说:“‘把咱欺’是该提帕斯接下去的尾白,他现在就要上场了……你们瞧吧,下面做下去正跟咱告诉你们的完全一样。

”可见皮拉摩斯已经忘记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演员,竟然当起戏剧情节发展的“引导者”、“绝对逼真的追随者”,一会儿是皮拉摩斯,一会变回波顿,完全没有维护演员的表演为观众营造的情景,刚刚进入剧情,唤起观众的期待,又马上破坏氛围,将观众拉回现实。

这时,希波吕忒做出的那句评论“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比这更蠢的东西。

”其实隐含了莎士比亚的观点:任何一部戏剧,如果混淆了现实与虚构,将会变得多么怪诞可笑。

相反的是,忒修斯对于这场闹剧报以宽容的态度“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最坏的只要用想象补足一下,也就不会坏到什么地方去。

”希波吕忒马上反驳“那该是靠你的想象,而不是靠他们的想象。

”莎士比亚借由这段辩论,实际上是围绕“想象”反驳了一种观点,提出了一个概念,试图说明想象之于观众、之于戏剧效果的传达是多么重要。

戏剧艺术因自身有限的舞台时、空的制约,遂决定了以模仿现实生活的“虚拟性”为其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因此想象在戏剧创作中不可或缺。

表演者只负责营造氛围,用剧情打动观众,而那些无法表现出来的现实要素(如月光)是要靠观众的想象填充的,这非但不会影响艺术的真实性,反而会带给观众独特的心理体验,毕竟艺术对现实的摹仿不是表象层面的,而是意在揭示人类共同的一种生存状态。

接着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同忒修斯一起讨论《皮》剧,然而都是基于将现实和戏剧放在同一时空维度上进行的,也就是说他们也完全没有意识将戏剧模仿和现实生活加以区分。

就是说他们也奇怪这一班人跑出来干什么。

而到最后,三个错误的观众都已经对《皮》剧失去耐心,看到所有人都死了,只想快点结束。

悲剧变成闹剧,一方面是因为表演者们从出场伊始就不断解构戏剧的虚构艺术,还在于三个观众并未进入情境,竟然与表演者对话,甚至指挥戏剧的进行。

可以说在整部《皮》剧的观赏中,只有希波吕忒是符合莎士比亚对观众的期待的,她是莎翁本人艺术思想的传声筒。

因此笔者认为莎翁在这里不仅对戏剧表演者提出了要求,也对观看者的观赏角度和心理建设提出很高要求。

3.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在《仲夏夜之梦》这个喜剧中安排一场悲剧作为戏中戏呢?这样,内外戏的主题看似是矛盾的了:在外部戏剧中,作者极力宣扬对爱的追求,但在剧中又安排了一场让人对爱产生绝望的悲剧。

然而戏剧的实际效果却是———内部戏剧是真实的,但使得观众不满意;外部戏剧是梦幻浪漫的,却带给观者以真实的艺术享受。

作为一部悲剧,《皮》显然是失败了,但却是莎士比亚匠心独运的安排:让人扮演动物或无生命的物体,是为了反证成功的戏剧并不是试图让观众把模仿当成现实的戏剧;让演员通过与观众席对话来解释自己并非真狮子,是为了反证成功的戏剧不能“打破”观众对现实的错觉。

“戏中戏”虽不首创于莎士比亚,“戏剧虚构论”也并非由他提出,但却在莎士比亚手中成为经典。

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以莎翁为代表的古典剧作家注重描写“戏中戏”的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

莎士比亚成为一种经典,因为他的戏剧有着足够的原创性、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巨大的阐释空间和超越时空的魅力,这些经典的气质是我们宝贵的艺术财富。

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其作品,总有艺术的光辉闪现其中,而本文只是从撷取其中一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其戏剧理论。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ⅱ》,朱生豪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3.
[2]黎土旺.《仲夏夜之梦》的思想特征及其艺术手法[J].益阳师专学报,1998,(04).
[3]裘克安.谈《仲夏夜之梦》[J].读书,1983,(06):94-101.
[4]李志斌.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J].湖北大学学报,1993,(04).
[5]郑畅.《仲夏夜之梦》的戏剧结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J].文学教育,2009,(10).
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