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方法

合集下载

浅谈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浅谈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浅谈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是指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人工设计、构建和营造等手段打造出具有生态特征的园林景观。

其主要目的在于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是最重要的一环,正确的配置植物可以为景观带来更多的生态效益。

一、植物配置原则植物配置是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设计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适地性原则适地性原则是指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植物种类。

即根据土壤、气候、水文等环境因素,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

比如在酸性土壤中种植酸性喜好的树种,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并发挥效益。

2.生态景观配比原则生态景观配比原则是指根据不同的景观类型和功能需求,合理配置不同植物。

比如,需要打造林荫道,可以选择乔木和灌木进行配置,而且要考虑到数量、分布和植物尺寸、生态特征、实现年份等因素综合考虑。

3.生态多样性原则植物配置需要考虑生态多样性原则,即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大小等应该尽量多元化。

这可以增加景观的生态适应性,降低生物入侵风险。

4.可持续性原则植物配置需要考虑到可持续性原则,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对于绿化带和公园等生态型景观,需要遵循植被选择、营养补给、生态保护的多种原则,以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二、生态植物配置方法1.生态水平配置生态水平配置是指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将其配置到生态环境相近的区域。

比如,在山区园林中种植喜阴的树种,即可形成环境恰到好处的森林,同时还能够起到增加生态功能的作用。

2.合理密度配置合理密度配置是指尽可能合理布局空间,避免浪费空间、过度拥挤的情况,从而打造出一个更加舒适、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

比如,在园林中种植草地和乔木,要在视觉和生态方面综合考虑,适量布置,形成适宜景色和保持生态的浏览模式。

生态依附配置是指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纵向关系,形成一定的多层次结构。

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_1

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_1

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摘要:生态风景园林是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设施之一,是通过监理良好的任何自然环境,降低环境的破坏。

本文主要对生态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方法进行论述,积极推进城市美化。

关键词:生态风景;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方法一、前言在我国的城市园林中,通过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创造景观的措施是园林设计的重要措施之一。

园林设计需要凸显植物本身的优势,将植物具有的各个特点完美的结合一起。

生态园林不但要将一般园林的设计经验灌注进去,并和生态理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遵循生态的相关知识和原理,通过建设科学的植物群落,讲究多样化、多层次和多结构,建立比较良好的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联系,以起到美化生态、降低环境破坏的目的。

植物是园林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也是园林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

植物可以让风景园林散发出活跃的气息.并带给观赏者一种充满生机的感觉。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有关部门和园林建设专家就以各种非生命物体,如假山、喷泉等作为园林建设的主要景观,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发展生态风景园林才是未来园林发展的方向。

因此,更多的园林设计师以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的主体,使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各种草本素材,通过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实现了现代风景园林的建设,这种做法可以直接展现植物本身的美,给人一种贴近自然的感觉,并能与周围的城市环境相协调,改变生态环境.。

同时体现一种自然空间的美感.欣赏价值十足。

在进行园林设计和植物配置过程中,对于行道树花木都有很多种选择,而且这分析的是站在观赏者的角度、障碍物的高度、以及观赏者的位置和植物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其次是还要充分的考虑受到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由于季节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生态植物形成不同效果的障景。

二、对植物配置方法的分析1、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在园林植被的栽植上,还可以运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在道路的两侧栽培一到两行的植被,另外还可以运用规则式的手法配置一些耐荫灌木,对于裸露地表的区域来说可以栽植草坪或者地被植物。

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

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

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摘要:植物是风景园林中最关键的元素,如果在设计时将植物配置与规划合理,那么整个风景园林设计可谓是成功了一半。

本文就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展开讨论,具体的阐述了植物造景的“三搭配”原则、植物配置方法以及园林设计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规划;植物配置一、植物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功能1、植物是城市生态园林的空气调节器生物课中已经明确植物的巨大作用,它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提高了空气质量;同时它还可以通过蒸腾作用,降低自身温度的同时释放大量的水蒸气,提高空气湿度,让空气更加清新。

因此它是生态园林设计的基础。

在绿化好的生态园林中,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到空气清晰、精神焕发,这正是植物释放出的大量氧气和水蒸气产生的效果,据调查,一般有绿化的区域比没有绿化区域的空气湿度高10%-20%。

2、植物是城市生态园林的气候改造者根据植物的生理机能,它不仅具有调节空气的作用,同时对于当地的气候也有较好的影响。

据调查,一般绿化好的城市,夏季中暑率很低,而冬季则较绿化不好或没有绿化的城市温度高出12℃。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所以,注重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注重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置,让植物冬暖夏凉的作用得以体现已势在必行。

3、植物是城市噪音的消音器当今城市噪音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并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诸多伤害,科学证实,长时间处于噪音中的人容易出现精神不振、身心疲劳、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病症。

而植物,尤其是高大的树木会利用其浓密的枝叶将各种噪音有效地吸收和隔离。

研究证实,拥有良好树木覆盖的街道会降低5倍以上的噪音强度。

一、利用植物造景的“三搭配”原则利用植物造景能将大自然中的植物进行二次开发,既能改善周围环境的空气,又能美化生活环境。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要遵循以下原则:1、品种搭配原则在园林设计中,植物品种的搭配至关重要,只有让景观一年四季都能给人不同的惊喜,园林设计才算成功。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也在逐渐增加,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

第一部分: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旨在打造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园林景观,力求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在进行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地形地貌的利用:地形地貌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基础,它能够为园林景观增添独特的自然特色。

在设计时,可以利用地形地貌进行自然分区,创造出不同的景观空间,比如山地、湿地、林地等,增加园林的景观层次感和丰富性。

2. 水体的融入:水体是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为园林景观增加清新自然的气息。

在设计时,可以合理利用水体,比如建造人工湖、小溪、喷泉等,为园林景观增添生机和灵动感。

3. 植被的选择:植被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不同的植被可以为园林景观增添不同的气息和色彩。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选择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原生植被,比如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力求还原自然生态环境。

4. 空间布局的合理安排: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注意空间布局的合理安排,创造出开阔、通透的景观空间。

可以通过合理设置道路、广场、草坪等,打造出舒适、宜人的园林环境。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旨在打造出具有自然生态特色的园林景观,通过对地形地貌的利用、水体的融入、植被的选择以及空间布局的合理安排,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游览、活动的自然空间。

第二部分:植物配置分析植物配置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植物配置能为园林景观增添不同的特色和气息。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原生植物的选择: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注重还原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优先选择原生植物。

原生植物具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特性,能够为园林景观增添自然、野趣。

城市生态园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城市生态园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城市生态园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城市居民打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成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目标。

本文就根据城市生态园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做出探讨。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绿化设计;植物配置一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生态设计的植物配置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

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如比喻,吟咏雅趣和形实兼丽等,通过合理配置设计,可以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形与神的结合,启迪居民。

因此,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综合园林生态,审美和精神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增加绿地品味和情调,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的内涵和功能。

二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2.1 统一的原则植物景观设计时, 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显示多样性, 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 这样既生动活泼, 又和谐统一。

总之变化太多, 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失去美感。

过于繁杂的色彩还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 但太平铺直叙, 没有变化, 也会显得单调呆板, 因此生态园林设计时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

2.2 景观性原则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 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

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 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造景功能, 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握, 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 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 体现无穷之态, 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 丰富群落美感, 提高观赏价值。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绿地面积逐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人们开始重视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将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加以分析,可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园林景观设计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对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条件的合理利用,更要兼顾城市的人文环境和功能需求。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植物配置的选择应考虑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

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提高植被的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城市环境、净化空气等。

植物配置应根据所处位置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生态功能需求进行科学规划。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合理规划城市内的各类绿地,利用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手段,提高城市的雨水利用率,减少雨洪的发生,改善城市的水文环境。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绿化率,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在植物配置方面,应根据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抗逆性的植物种类,以增加植被的精细度和多样性。

应根据种植地点的地形地貌和土壤环境,选择适宜的绿地植被,提高植被的生长质量。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应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和物理滞留,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和数量,可以提高城市植被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容量。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还应注重植物的景观效果。

合理规划种植布局和色彩搭配,增加景观的变化性和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质量和观赏性。

利用植物的形态、颜色和纹理等多样化特点,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丰富度,提升城市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和品位。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是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采用
植物配置等手段,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在建设园林景区的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及
其生物多样性,达到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的目的。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从整体考虑,将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以最大程度
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植物配置方面,需要考
虑植物的生态特性、适应性和功能,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使其能够满足景观要求,同时起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在选择植物种类时,首先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态喜好
和适应能力,只有选择适应环境的植物才能在园林景观中生长良好,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选择耐旱、耐寒或耐盐碱的植物,在干旱、寒冷或盐碱环境下也能生存繁衍;选择耐阴或
耐阳的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

还要考虑植物的生态特性。

植物的生长特点、高度、枝叶密度等都将影响景观效果和
生态功能。

选择具有浓密枝叶、丰富树冠的乔木,可以起到优美的景观效果,形成防风、
保湿、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选择喜藤蔓生的植物,可以在建筑物上形成绿色覆盖,增加
建筑物的美感,还能降低建筑物的室内温度。

还需要考虑植物的生态功能。

植物在园林景观中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许多重要的生
态功能。

选择具有固土保水、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的植物,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减
少水土流失,吸收废气、吸收雾霾颗粒物,降低污染物浓度,增加氧气含量,改善气候环境。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是一种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旨在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

与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相比,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更加注重植物的配置,以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

在进行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时,首先需要进行植物配置分析。

植物配置是指在园林景观中选择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将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达到美观、环保和功能多样性的目的。

植物配置的分析过程中,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适应性:不同的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充分考虑其生长条件和要求。

一些植物对光照和湿度的要求较高,适合植于阳光充足和湿润的地方,而一些植物则对干燥和寒冷的环境更为适应。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根据园林景观的具体环境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

2.植物的功能: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还可以发挥其他功能。

一些植物具有净化空气、吸附有害物质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可以用于改善环境的质量。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根据园林景观的具体功能要求选择相应的植物。

3.植物的景观效果:植物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其景观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个园林景观的美观度。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充分考虑植物的形态、颜色和季节变化等因素。

一些具有花朵和叶子颜色丰富多样的植物可以增加园林景观的色彩效果,而一些具有季节性变化的植物可以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4.植物的可持续性: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抗病虫害能力和繁殖能力等因素。

一些生长速度较快的植物可以快速形成绿地覆盖,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一些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植物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使用。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密切相关,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分析可以提高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美观度,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方法
发表时间:2018-05-07T16:15:21.42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作者:黄俊旭
[导读] 本文就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方法进行了探讨。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510000
摘要:生态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物质的循环再生,而且还可以使能量得到高效的利用。

而植物在生态园林景观中不仅可以改善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

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

基于此,本文就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1.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的作用
1.1良好的植物配置可以使园林更加具有观赏性
生态园林在进入人们视线的时候,首先被注意到的是园林的整体布局,良好而有规则的植物配置可以很快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引发参观的兴趣,从而带动生态园林更好地发展。

1.2植物配置可以让园林中的植物更好地生长
植物的配置具有一定科学性和规律性,依据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合理配置,可以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将一些寄生植物配置在适合其生长的树木旁边,这样达到植物的共存,让植物更好地生长,从而实现生态园林的更好发展。

1.3合理的配置可以节省资源
植物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配置,一方面可以节约用地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水、肥料等资源,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真正实现资源的合理应用,也遵循生态园林建立的初衷。

2.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方法
2.1生态功能优先
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是生态设计的最终实现目标,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

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

此外,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2.2植物的选择
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种植物才能协调共生,这就要求必须要在植物的选择上下工夫。

2.2.1乡土树种的选择
乡土植物的抗性、适应性均比外来种强,能够确保植物组团的成活率。

通过运用植物素材的特性,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质感、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自然植物群落景观。

要营造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景观须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乡土树种的作用。

2.2.2多采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

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2.3重视植物景观的养生功能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设计师可以设计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如松柏林、银杏林、香樟林、柑橘林等;有益消除疲劳的香花植物群落,如栀子花丛、月季灌丛、丁香树丛、银杏—桂花丛林等以及有益招引鸟类的植。

这些对人直接的强身祛病功能、植物抑菌、创造清新空气和释放保健物质等功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营建卫生保健的植物景观,改善生活环境,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2.3.1利用植物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创造保健型景观环境
利用植物枝叶干花能分泌一些有益化学物质,通过呼吸系统吸收以后,起到一种药疗效应。

利用有些植物可以释放出一些杀菌素和灭菌素,杀死空气里细菌和病原菌,提高人体免疫力,达到增强人们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2.3.2景观园林养生保健型群落设计
为了营造芳香疗法群落,植物配置应选择适应气候土壤条件的芳香花卉树种。

应用桂花、香樟、白玉兰、含笑等不同花期的地带性树种为主体树种,有些树种植在人们休息活动区的周边,满足儿童老人的需求;有些树则有规则排列在道路两侧,提供行人需求;如在活动休憩区,乔木层一般运用鹅掌揪、白玉兰、广玉兰等落叶或常绿的树种;小乔木层大多配置含笑、梅花、桂花等;灌木层则以杜鹃、蔷薇等为主,一般是成片配置于林下。

这些花果还可以招来蝴蝶,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依赖于物种多样性。

2.4注重植物配置与海绵城市建设的配合
现代社会追求建设节约型的生态园林,所以在其景观设计和施工管理中,必须遵循经济性和环境友好型原则。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海绵城市,就需要绿色植物与调蓄池子、路面、透水铺装等基础设施的配合,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草沟、下凹绿地等都是优秀的案例。

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可观的成效,证明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与雨水利用和处理的研究具有正面价值。

雨水花园是指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

这是一个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与绿色植物合理搭配的成功典例。

3.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3.1植物配置应以绿地的自然状况为前提,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习性合理选择搭配树种,配置成乔、灌、草、藤复层植物群落,
并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进行良性人工干扰,形成一个合理、稳定、能进行自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系统。

3.2园林绿化树种可选择以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大大减少由引种、迁移、运输而成活率低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且不选择有飞絮、有毒、有异味、易过敏的植物,还要防止恶性杂草入侵。

3.3植物配置应考虑一年四季营造不同的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对于冬季寒冷时,阔叶树要进行落叶休眠,在植物配置时要注意阔叶树与针叶树搭配的比例,使植物群落在一年四季都高效发挥生态效益。

3.4在园林绿地中营建开放性耐践踏草坪,以提供避灾避难场地,同时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触到绿地,从而达到人与生态园林绿地的和谐共生,满足人们对绿地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3.5对生态园林植物群落中爆发的病虫害,避免或尽量不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剂,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也可以采用生物学方法对绿地进行生态维护。

结束语:总之,在崇尚科学,追求自然的现代化环境意识下,园林绿化已成为城市化建设的基础行业。

园林设计者在园林植物配置时应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遵循先生态,后景观原则,应用美学原理,结合知识性、文化性、经济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对城市进行绿化,最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任丽娟,沈雅.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探讨[J].现代园艺.2016(04).
[2]芮丽丽.生态节约型视域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J].中国科技投资.2017(34).
[3]梁海泳.基于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