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陶鑫07304775 国商经济学

摘要:依据最新的数据,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并且通过经济计量分析方法,阐述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并结合重庆市现阶段经济情况分析,进一步提出其改进措施。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未来发展建议

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一颗璀璨的明星,自从直辖十一年来,其快速发展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注。《纽约时报》曾报道重庆市有潜力成为21世纪的模范城市。那么,重庆市是如何仅仅用10年时间而在与西部城市西安、成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发展的前沿地带的呢?

重庆自直辖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97年1360.24亿元增加到2007年4122.5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46%。经济的迅速发展,其间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

本文就重庆市直辖以来的相关国内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剖析各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并联系重庆产业现状及经济状况分析重庆的未来发展,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重庆市国民经济总产值及各产业对经济总值的贡献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图1(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各类生

产总值

(单位:

亿元)

Y:GDP

X1:第一产业

X2:第二产业

X3:第三产业

图2(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重庆地理位置的影响,其所受政策惠及与沿海地带经济不可比拟,沿海尤其是广东珠三角迅猛地经济发展并没有良好地带动内陆城市的起步。由上图看清楚看到,78年至93年,重庆市总产值基本处于毫无增长状态,并且处于低等水平。自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其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社会生产总值从97年1360.24亿元增加到07年4122.51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46%。图2显示出来,第一次产业增长幅度很小,基本处于非增长状态,而第二三次产业一直快速发展。那么说明,在直辖前期,重庆的经济基本为农业型经济,而目前已经发展为多种产业结构共同发展的局面。

自直辖以来,重庆市作为一个经济整体集体发展,不再如直辖前,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之前隶属于四川省,现隶属于重庆市)分离状态。并且,重庆市作为三峡移民城市,其民众的移民工作带动了全市GDP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建筑业。其城市的重建为整个社会增添许多就业岗位,更主要是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虽然公路铁路运输不便,但长江与嘉陵江亦可作为其主要交通枢纽,长江沿着全市,横穿湖北直至上海出口。不过,近几年来,政府已经大力修建铁路与公路,与湖北利川的高速公路也已经全面通车,与上海的铁路路线正在修建当中,并且渝怀、渝遂铁路也在修建中,并且各个区县已经通过高速公路连接起来,实现了与主城区一小时通道,全面带动全市整体发展,克服局部不均衡状态。

作为直辖大市,重庆总共管辖40个区县,07年统计的人口数量为3235.32 万,常住人口283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76.97万,城镇化率为27.11%。由此可以看出城乡人口差别相当大,因而9个主城区与下属区县差别相当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步。

2.各产业结构分析

(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重庆市曾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原材料以及劳动力资源,其强有力的工业园区及国有企业支撑着重庆的工业发展。同时,作为农业人口远远超过非农业人口的城市,其农业经济的发展仍具有强大的后劲。但第一次产业的高效进行需第二次产业的设备支持,同时第一次产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又影响着第二次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着第三次产业。然而,重庆市的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对国内生产总值有怎样的拉动率呢?那么,请看以下两个回归方程,从中分析各个产业对总产值的贡献额。

Y :全市生产总值 X1:第一次产业产值 X2:第二次产业产值X3:第三次产业产值 ⑴ 1978-1996年全市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重庆市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次产业的统计数据1978-1996年,通过学习Eviews5.0软件,得出如下经济计量回归模型。括号里是相应变量方差值与t 统计值。

Ln (y )=0.944567+0.339962ln (x1)+0.501122ln (x2)+0.183822ln (x3) 方程⑴ Se= 0.040491) (0.021397 ) (0.022555 ) (0.017247)

T=(23.32784) (15.88818 ) (22.21776 ) (10.65828 )

R 2 =0.999949 R .2. (adj).....=0....999938......

F=97350.48 D-W=1.08335 该回归方程判决系数为0.999949,其调整后系数为0.999938,说明该方程中三次产业对GDP 有高度的解释意义。由方程(1)得出,第一次产业产值增加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33996%,第二次产业产值增加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001122%,第三次产业产值增加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83822%。由此看出,在直辖前,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中,对经济增长拉动最大的是第二次产业,其次是第一次产业,最后是第三次产业。对重庆三次产业所占比重求均值可得:第一、二、三产业在总产值所占份额分别为33.20%、48.84%、17.53%。由此可知,重庆市的第一产业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第一次产业

第三次产业

第二

次产

1.1774个单位,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22734个单位,而第三产业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只增加0.6051。

各个产业带来的贡献显而异见。第二产业作为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其增长所带来的效应是最大的,而第三产业增值最小。在直辖前,重庆市基本为农业大市,第三产业没有什么发展,除了小个体经营户所代表的小商业贸易。于是,要实现全市的全面发展,必须带动三个产业,完善的产业结构导致健全的经济制度,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⑵1997-2007年全市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重庆市第一、二、三次产业数据1997-2007年,依旧用Eviews5.0软件,得出如下经济计量回归模型。

Ln(y)=1.145919+0.131294ln(x1)+0.499309ln(x2)+0.348486ln(x3) 方程(2)

Se =(0.035905)(0.010315)(0.014621)(0.012887)

T =(31.91555 )(12.72825)(34.15117 )(27.04268 )

R2 =0.999973 R2 (adj)=0.999962 F=87709.16 D-W=1.815510

该回归方程判决系数为0.999973,其调整后系数为0.999962,并且每个统计量都通过检验,说明该方程中三次产业对GDP有高度的解释意义。由方程(2)可得,第一次产业增加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313%,第二次产业增加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4993%,第三次产业增加1%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3485%。那么,再根据三次产业所占比重求均值可得:第一、二、三产业在总产值所占份额分别为13.41%、51%、35.59%。那么明显观察出,第三产业份额远远超过了第一产业,充分说明其产业结构有很大的调整。进一步推算出,重庆市的第一产业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产值增加0.8524个单位,第二产业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2067个单位,第三产业产值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806个单位。

根据以上两个回归方程可以看到,直辖前与直辖后,重庆市产业结构有相应的变化。在所有产业中,第三产业的份额逐渐增大,从过去的17.53%增加至35.59%,其增长速度可见一斑。然而,根据三次产业演变规律,重庆市整个产业结构偏离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过快,与第一二产业发展步调不一致。在近几年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第一产业比重仍保持逐步下降态势,并且比重已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呈小幅度上升态势,第三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

二、全市各个产业现状具体分析

⑴第一产业发展受阻

从99年开始,全市开始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许多区县乡镇建立了高档优秀米、面包小麦、玉米等粮油基地,到目前为止已经有部分地区实现小程度的农业现代化。据统计,乡村从事人口约人乡村总人口的57%,如此巨大的从业群体将农业发展继续推向前。但因为农林牧渔业是高投入、低回报的产业,并且由于牧渔业受自然资源限制,因此其增长空间不大,并且由数据可看出,近几年来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并非没有上升,且还有所下降。重庆市的农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各小区县乡村,没有集约型及现代化的生产模式,较为低下的生产效率及较小的生产规模,另外外资引进较少,使得农业领域里各位生产者没有较高的劳均产量,缺少规模效益。

⑵第二产业发展良好,却需改进

众所周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重庆,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入巨资,在重庆建设了一批军工企业,现在仍是重庆重要的经济支柱,如汽车、摩托车、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等,再加上近年来发展的医药化工、仪表仪器制造等,使重庆具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其工业制成品07年出口额共为43724.7万美元,比06年增长了35.54%,

其中份额较大的为车辆、船舶等运输设备,机械设备,贱金属及其制品以及化工产品。

然而工业重型化趋深,但科技含量不高。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重庆市虽以重工业为主,但支柱产业较为单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而轻工业大部分仍处在低投入、低水平、低效益的初级发展阶段,对重庆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形成障碍。同时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不强。经过近几年的内联外引,重庆企业的科技开展能力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依然比较低,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企业发展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据《重庆市统计年鉴-2008》记载,2007年有R&D活动的单位数为715个,科研机构仅17个。因此缺乏强有力的科研技术支持,企业难以凭借自身的技术水平来实现产品的升级和企业结构的改进,导致第二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失衡。

⑶第三产业现状一般,发展前景乐观

受地理环境及传统环境影响,重庆市第三次产业主要由交通运输、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邮电通信业务等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和部门支撑,吸引着大部分从业人员,然而信息咨询业、物流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新兴行业发展较慢。第三产业总体结构层次偏低,虽然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受整体结构层次制约,其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不过,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重庆市政府也在大力支持。近两年受到全市人民热捧的“洋人街”,以其新颖的设计吸引众多游客,从而带动了交通及景区的餐饮业发展。另外,解放碑作为全市的经济中心,是重庆的地标和象征,引领着重庆乃至西部的时尚消费潮流。2008年,解放碑商圈年销售额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34.3亿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23.87%。并且,市政府计划在解放碑硬核区域建成解放碑金融街,预计5年内形成,以打造中国西部“华尔街”为目标,是未来重庆乃至中国西部金融新路标。

近年来重庆市招商引资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但外商来重庆市投资兴办企业在地域上仍主要集中在都市发达经济圈,在行业上主要投资工业和房地产业,而一些区县未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引进外商投资企业,一些急需资金、技术支持的行业未能充分引进外资,这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外资投入的不平衡性同时导致了各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及全市各区域不均衡发展。

今年,受众多人观注的“重庆上万学生放弃高考”事件,其实暴露了众多农村教育背后的问题,当然这不仅仅是重庆存在的现象。上万学生放弃高考,“就业难、收入低”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业竞争的激烈性让众多学生不得已放弃高成本学习,学习某项技能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农村素质教育的缺乏、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综合素质难以提高,难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更多的是教育程度的不同。

在重庆这个新型城市发展进程中,随着人均收入逐步增加,对服务的消费逐步上升,一个城市的发展必定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而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第三产业是社会经济所将追随的方向,于是第三产业发展前景依然乐观。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⑴研究结论

由上述的经济计量的指标分析可知,在重庆市的整体经济中能最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的是第二产业,从行业结构来看,工业比建筑业更能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这和重庆作为一个全国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有关。其次是农业,再次是第三产业。然而直辖前与直辖后进行对比,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第一产业,但其快速发展已经与第一、二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重庆的第三产业在总量和内部结构上都显得比较落后,与重庆作为直辖市、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地位也不太符合。鉴于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重庆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在这些方面迎头而上。同时着力发展第一、二产业,并增加这些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虽然重庆作为西部经济中心,但其发展仍与其他

发达地区差别太大,各个区县服务性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

另外,由于外资的来源、投资地域及投资行业的“三集中”现象,导致全市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高新技术行业无先进技术投入,也没有吸引更多外资的投入,致使市内高端技术行业发展缓慢,如通信行业。因此必须丰富外资的投资去向,使多个行业多个地区同步发展。

⑵相关建议

产业结构调整

a)确定主导产业

处于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故整体来说,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在首先加强资源导向,即在逐步扩大优势资源的开发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有选择地适度地发展一些加工制造业,如轻纺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并使之成为主导产业,逐步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b)发展集约型农业

重庆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围绕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走出一条发展现代集约化生态农业和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现代集约化农业是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农村工业,不仅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机械的制造和维修,而且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化肥、农药、兽药、农膜等家用现代化生产资料,同时,把乡镇企业作为新的科学技术试验室,成为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因此,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c)工业适度转移地区

重庆市40个区县发展极为不平衡,各重工业发展已为稳定,并且属于低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重庆作为一个新型城市,其经济应向新型行业发展,不利于将整个城市的重工业基地全置于主城区,于是,将主城区发展良好的企业逐步向下面区县转移,以充分利用各区县丰富的资源以及密集的劳动力,推动城乡生产力的发展,使其他区县也能成为“工业强区”或者“工业园”,不仅带动了当地工业及运输行业等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就业人数,从而进一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d)加强第三产业发展

当今世界上的著名城市,大都是服务型城市。对于重庆的第三产业而言,从行业结构的贡献率来看,已经超过了有效的结构份额,其高速发展已经和一、二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第三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聚散辐射能力,把旅游、商贸、金融、信息咨询作为其重点,规划发展主城区“中央商务区”,区县“商业中心”和城乡商业服务网点。再次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以将重庆发展成为西部金融中心,并且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科技进步

重庆要加快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必须增加高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必须以招商引“知”为重点,加大科技对外开放力度,并且必须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各大高校的科研成果,并且市政府应大力鼓励各企业加强科技研究,以提高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度,带动整个重庆经济的发展。

丰富外资投入去向

a)促进金融业、房地产业发展

在当今经济背景下,投资多样化使得资本收益最大化。然而重庆市的外资基本集中在第二产业,那么适当将资本转移至第三产业,或者另新引入外资进行第三产业,主要为房地产和金融行业。重庆市房价目前呈上涨趋势,这对于投资商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契机,并且作为西部中心城市,连接中部,其金融发展前途无穷,吸引外资大力积极发展证券、信托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把新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大西南的金融中心。

b)大力发展旅游业

由雾都、美女、火锅、山城而出名的重庆,越来越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那么拥有众多旅游资源的城市应将其美好的多面展示给全球人民。长江三峡壮丽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以及革命胜地渣滓洞、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革命纪念馆,更有10多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大国家级风景区,5大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4A 级旅游区,并且还有更多不出名有待于开发的旅游胜地。市政府应致力于开发旅游产业,吸引外资,加大交通建设,以及旅游景区的建设,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增强旅游业的辐射,全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重视教育事业

现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是这社会最缺少的。然而作为新型城市的重庆,上万学生弃考从工。于是,社会应该更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资源及环境努力学习。市教育部应重视教育事业,改善教学环境,不仅是对于高校教育,同时还有众多大中专院校,应对学生加强特定技能的教学,让他们即使没有较高的学历,但拥有较为优异的技能。

加强区域联合

成功的经济区域必定是对外开放度比较大的区域,作为西部大城市,重庆市应利用其地理优势与周边城市,如成都、西安,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区域联合,共同打造中国西部富强的经济区域。与发达地区同发展,共繁荣,充分发挥市场潜力巨大和自然资源丰富两大优势,并以此为资本,去换取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从而达到以有换无,取长补短期培训,变经济潜能为现实优势。

参考文献:

⑴曾国平,曹跃群,产业结构变动与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2004.9

⑵徐小钦,陶星洁,重庆市高新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2005

⑶曾国平,雷蕾,吴瑜亮,重庆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2004.8

⑷许秀川,罗倩文,重庆市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2008.1

⑸赵修渝,皮俊锋,黄河,重庆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分析与对策研究,2008

⑹欧书阳,重庆与成都城市竞争力比较,2003

⑺国家统计局,十五期间重庆市外商投资企业生产运营取得长足发展,2006.8

⑻中国统计信息网,重庆外商投资“三集中”趋势明显,20074

⑼王嘉瑞,重庆市产业结构虚高度化问题及对策,2008

⑽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渝中区5年打造金融街,2009.4

⑾中国.益阳,重庆市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走,2007.7

⑾曹新,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1996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我国1980-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对进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效应进行测度,对三者计算所得的变化效应值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因果关系检验与脉冲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钱纳里和塞尔昆构建的半对数模型进行改进,实证分析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得到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进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出口贸易结构的结论。 关键词:对外贸易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半对数模型 问题的提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不仅要受到需求结构、技术进步等内部因素影响,还要受到对外贸易、FDI 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结构转换时机的恰当选择和途径,对促进该国产业结构优化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作为最大的经济转型体,其对外贸易规模一直在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8671.2亿美元,平均增长16.13%,其增速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8.27%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位也随之急剧提升,由1978年的第29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2位。对外贸易额增长的同时,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初级产品进出口额不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比重不断上升。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是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有影响,影响程度多大?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 的意义。 文献综述 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到新新贸易理论,关于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特别提到,主要原因在于国际贸易理论与产业经济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题目: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姓名: 学号: 专业: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β2X2+β3X3+μ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 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 摘要:文章以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为前提,运用产出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得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用工业化思路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要因地制宜培育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 关键词:重庆市;产业结构;二元经济;优化思路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实证分析 (一)产值结构分析 从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来看,产业结构布局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变化。如表1所示。首先,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市基本上没有现代服务业,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体,比重高达70.1%。到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明显被第二产业取代。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37.8个百分点,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形成了“二、一、三”的产业结构,且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后的2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更加明显,第三产业突飞猛进,比重逐渐超过第一产业,截止1999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7.2:42:40.8。重庆市直辖之后,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2007年有所回升,2009年又一次回落创历史最低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7

年第二产业比重过半达50.7%,且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仍居后于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 9.3:52.8:37.9,基本上形成了“二三一”的局面。 (二)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评价产业结构整体效益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某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该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愈高,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愈高,经济效益愈好。重庆市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如表3所示。第一产业较低,1999年达到0.3之后持续下降,直至2009年基本稳定在0.21左右,这表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增长潜力释放殆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向现代农业转变。第二产业比较高,发挥了经济增长主力军的作用,这与重庆实施“工业第一方略”的发展战略相符。第三产业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并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第一、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可见重庆市产业结构的效益比较低。 国民经济中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越大,经济的二元性越强。从表3可以看到,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大,在3.5上下徘徊,说明重庆市的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这与重庆是国内二元经济非常典型的区域的事实相符。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难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最新分析金融支持与产业政策

分析金融支持与产业政策 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分析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用数据证明了我国金融体系和产业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制约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要从深化体制改革、放宽民间金融资本投资途径提升战略性产业的融资能力和效率。从我国当前的研究发现,对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的相关研究不多,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看,金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内在包含了三种实现方式,即支持产业选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其中,产业选择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前提,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初级目标,在实现了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后,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升级,即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内在作用 我国已经进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大力推进,通过研究金融支持战略性产业的路径和实现机理,有利于深刻认识并解决产业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体系对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持作用最主要的体现在它能够支持产业选择,特别是在进行产业规划和制定产业政策及其相关配套政策方面。根据金融支持的主体不同,我们将金融支持划分为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市场性金融支持。 (一)政策性金融 (二)市场化金融 与政策性金融政策支持不同,市场化的金融政策是依据市场自主机制进行市场化的选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依照市场规则,资本收益率高的产业会获取更多

的资本。如果市场性金融选择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竞争,不能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可能导致市场化金融支持进行产业选择的失败。在现实操作中,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机制,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市场性选择虽然对于资源配置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成熟,单一的市场化配置容易削弱金融支持的作用,导致部分处于幼稚期的潜力产业获得市场化金融支持的机会很小甚至不可能获得支持,因此,要发挥市场化金融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更加促进金融系统对产业选择的支持作用。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途径 (一)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高级化 金融支持产业高级化是指金融资源通过初次配置能够实现产业的选择,通过二次配置则能够实现产业的合理化,通过这两次配置过程,金融支持产业高级化的路径就是在前两次配置的基础上进行三次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而实现产业高级化目标的实现。通常我们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内在包含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含义。当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面临着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得产业的发展需要由资源推动过渡到创新驱动上去,这离不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以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状态的转换。同时,金融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支持一般具有间接性,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过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创新到技术创新,能够改善产业的技术结构从而提高技术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另外,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升级更是需要技术创新活动,这就使得金融支持的地位更加凸显。 结语

最新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 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一国贸易结构的水平,而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并引导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本文在两者的互动关系基础上,对我国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开放结构 一国的产业结构不应是一种封闭结构。各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深,这主要体现在一国产业结构在运行中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式相互重组和整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国际因素,而国际贸易则是国际因素影响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通道”。 一、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因素分析 (一)国际贸易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形式 1.进口

借助于进口产品来开拓国内市场, 引发该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当该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规模经济得到充分利用, 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时, 再利用本国某些生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 出口该产品, 并通过国际市场的开拓, 进一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2.出口 即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 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 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扩大出口带动整个工业结构调整。具体做法为: 首先在国内开发新产品, 形成国内市场, 以此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 便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出口。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 进一步出口有关技术和输出资本。当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之后,再把这种产品以更低价格打回本国市场, 以此促进国内这一产业的收缩, 乃至转向其他新产品的开发。通过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该国的产业结构便不断发生变动, 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 3.贸易二元化 一国既需要由出口产业,也需要有不出口的产业,这样国内产业结构才能均衡发展。同时,一国的出口产业会对不出口的产业产生影响。 综上,国际贸易能有效调整产业间各种耦合方式, 提高产业协调性, 强化结构聚合效应。 (二)产业结构影响国际贸易的形式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3405909.html,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分析 作者:李承泽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2期 摘要:在现代资源配置中金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着其他部 门进行转移从而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金融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从量的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其次是从质上促进了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化。本文针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论证。 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生产要素转移 传统的产业结构随着金融行业的融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金融要素有限服务于金融部门,造成了农业产业资金的短缺,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存在着劳动力与资本发展之间边际成本率的不同。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下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市场对于产业优化转型的作用分析 金融市场能够对劳动力以及资本等生产部门进行有关调节,能够进行资源分配,从短期来看,非农部门与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暂时不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金融发展水平会使得金融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进行分配,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产生影响,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水平对于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此方式来影响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力的分配结构。 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抑制要素市场发展的扭曲,由于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金融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又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对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抑制。非农产业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已经通过资本积累的实现做到了降低资金使用的成本。金融的发展对于非农部门产值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在非农与农业部门之中的推动作用上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劳动力要素短期内在两个部门之间的流动难以实现并且这一发展差距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扩大。 金融的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金融资金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的改造过程,加速生产要素与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以促进产业发展的高级化与合理化。 二、利用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策略分析 (一)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的发挥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 (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 (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此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 中国 第二三产业比例逐年增大,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现代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芝加哥自1837 年设市以来,芝加哥作为五大湖的中心、国家

铁路干线枢纽,处于盛产钢铁、牲畜和农产品的中西部,其 北美大陆的核心地理位置成就了城市长达一个多世纪的 繁荣。但是自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作为“锈带”之都,芝加哥也没能逃脱席卷整个中西部的经济危机。 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从60 年代开始,芝加哥就研 究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80 年代最 终确定并贯彻执行了“以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业为主导的 多元化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了由制造业基地向全球 化城市的转型。这一成功转型带来了明显的成效,2003 年 城市人口回升到290 万人,市区面积591 平方公里,成为 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国际(美洲)光缆通讯的中心,被称为美 国的制造之都、金贸之都、会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业中 心,基本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2003 年芝加哥生产总值1100 亿美元,人均4.1 万美元。 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战略位置的城市往往倾向于脱离 其所在的地区,在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但芝加哥 是个例外,它同地区经济的联系极其紧密。大芝加哥地区 的内地贸易要多于世界贸易,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 赖于制造、仓储和交通业的发展。中西部的很多小型工业 城市仍然是机械、机床、汽车配件和其他产品的强有力的 出口方。芝加哥正是依靠综合、密集和多样化的中西部经 济,完成了其全球化城市的转型。 与美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芝加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 制造商。中西部的资本货物(如农用机械、重型卡车、建设 机械等)以及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产业的就业和总产出仍 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中西部制造业的密集对芝加哥有直 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芝加哥都市地区仍保留了制造 业,其产量和海外出口仍很可观;间接影响是芝加哥很多 商业服务来源于或关联于地区制造业甚至是农业。芝加哥 与中西部各州之间相互依存度高,这也是城市得以保持活 力的一个原因。中西部制造业产品贸易极度繁荣,促使高 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必须实行跨越各州的密切协作,这就 进一步推动了陆地交通的兴盛。而芝加哥是全美交通改革 速度和力度最大的城市,它作为中西部货物运输、配给的 枢纽地位一直就未曾动摇过。

关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

重庆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关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院(系)法政与经贸学院 专业班级国商专2008-01 学生姓名滕杨学号2008631616 指导教师胡琳祝职称讲师 评阅教师职称 2011年6月15日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3)其它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以信誉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设计(论文)中引用他(她)人的文献、数据、图件、资料均已明确标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为获得重庆科技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其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设计(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字): 年月日

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0802班王玉娟 2008324030924)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dopts from 1981 to 2010 by establish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economy three industry growth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us draws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importance. Key word: economic growth; Three industries; Least squares; Industrial structure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论产业结构对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论产业结构对我国GDP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09统计一班李榕邹哲渝王力维【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92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 软件,研究三大产业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三大产业、产业结构、GDP、回归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经济理论陈述 (一)三大产业的划分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常的三大产业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西方经济理论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度量的 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Kuznets)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

日本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

日本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 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其对外贸易成为了带动日本经济战后复苏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在从1981年至2010年间,尽管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断,日本也面临了汇率、产业结构升级等压力与挑战,其对外贸易却连续30年保持顺差状态。然而,根据日本财务省于2012年1月25日的公告,日本2011年贸易赤字2.493万亿日元,为30年来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日本在2011年3月经历了9.0级的地震与海啸袭击,造成了大量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在通信、运输、安保等方面对日本贸易企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随之而来的核泄漏事件更令日本的出口情况雪上加霜,大量出口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就此破产;其次,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日元的持续升值也导致了日本的出口压力增大,全球经济形势低迷,需求萎缩使得日本外贸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除上述原因之外,日本贸易逆差情况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之间的联系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对外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间的关联作用及对中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启示。 一、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废墟上开展经济建设,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极大程度上刺激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日本经济今日的成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1.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的产业结构调整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为了恢复战后疲软的经济,首先制订了恢复煤炭业等能源工业和钢铁业的产业结构政策。在50年代左右,其能源产业、机械零部件产业、电子工业、合成纤维产业在日本政策倾斜之下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进入60年代后,产业政策重心调整至重化学工业,1960至1970年间其重化学工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上升了近200%。同时机械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由1955年的15%增加至1970年的32.3%。1970年后,日本在产业政策的调整上加大对计算机产业,电子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对这类企业从研发到销售推广到出口关税等方面均给于最大程度的优惠和补贴,并且出台了《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重庆区位条件简介 重庆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平方千米。 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等都在重庆汇入长江。 1997年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 截止至2012年,重庆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煤、铝土矿、锰矿、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地热等。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三次产业分类 / 根据克拉克的学说,把产业分成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重庆直辖十年以来的GDP、产业产值及构成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997年时,三种产业中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但总体来说三种产业产值所占比例相差不大;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最低;2006年仍然是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低。由1997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上升速度整体来说快于第二产业。 从就业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比例不断降低,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被第三产业所吸收。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而重庆市的劳动力转移情况也大致符合这个规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情况不明显,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重庆的劳动力结构还处于第一阶段,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 根据库兹涅茨法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但不明显,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重庆的发展基本符合这个法则,农业实现收入的比重不断下

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摘要】产业结构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产业结构决定国际贸易的方向和生产方式,而国际贸易则反映了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就是说本国的产业结构是否有利于本国贸易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尤其是出口商品结构上,所以一国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本国的贸易及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一下以我过来谈论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商品结构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从概念可以看出一国的产业结构对该国经济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其良好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总量的增长,更表现为经济结构的变动,其核心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一国的产业结构不应是一种封闭结构。各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深,这主要体现在一国产业结构在运行中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式相互重组和整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国际因素,而国际贸易则是国际因素影响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最直接的因素。 一、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因素分析 (一)对外贸易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形式 1.进口

借助于进口产品来开拓国内市场, 引发该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当该产业发展 到一定程度, 规模经济得到充分利用, 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时, 再利用本国某些生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 出口该产品, 并通过国际市场的开拓, 进一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2.出口 即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 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 品出口, 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扩大出口带动整个工业结构调整。具体做法为: 首先在国内开发新产品, 形成国内市场, 以此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 便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出口。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 进一步出口有关技术和输出资本。当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之后,再把这种产品以更低价格打回本国市场, 以此促进 国内这一产业的收缩, 乃至转向其他新产品的开发。通过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该国的产业结构便不断发生变动, 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 (二)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贸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 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对外贸易的需求功能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前,对外贸易的需求功能较弱,以资源配置功能为主。20世纪80 年代,对外贸易的需求功能逐步增强,但资源配置功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90年代 以后,进出口贸易的需求功能大幅度增强,资源配置逐步成为次要功能,出口作为重 要的需求因素,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消费等国内需求拉动,改革开放 以后,随着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出口在总需求中的比重极大地提高从1978年的7%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 黄茂兴 李军军 内容提要:为了保证省域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技术上的支持,这样的支持并不是什么样的技术都可以担当起来的,应针对不同省域的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待选技术系统在省域内能力储量的积累程度,来选择合适技术。省域经济增长是与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密切相关的,而技术选择效果又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在研究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并以1991—2007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为例,分析了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通过技术选择和合理的资本深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关键词:技术选择 产业结构升级 省域 经济增长 * 黄茂兴、李军军,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邮政编码:350108,电子信箱:hmx2001007@https://www.360docs.net/doc/8e3405909.html, ,ljjmail box @163.c om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J C790018)、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2007R0029)和福建省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2007B04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睿智的评论和宝贵的建议。当然,文责自负。 一、引 言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人类创造了技术,技术又伴随着人类的延续而发展。技术不仅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渗透于生产过程之中,而且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尤其是随着技术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开发所需经费投入日益增长, 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目标,特别是面对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对发展哪些技术做出选择。选择那些对经济增长和国家强盛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予以优先发展、推广和应用,已被公认是一项保障国家目标实现的重要的战略性措施。所谓技术选择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技术路线、技术方针、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取最佳方案的过程。可以说,技术选择已成为国家、地区、部门直至企业赢得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选择往往是国家或地区发展战略的体现,是技术政策的核心,是夺取技术优势的前提。 技术选择问题首先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来的。20世纪40—50年代,世界经济从复兴期进入增长期,发展中国家为了缩短他们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试图通过沿袭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工业化过程来达到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是技术的发展需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环境条件相适应,否则事与愿违。发达国家使用的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移植到一些国家后,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出现负效果。发展中国家需要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技术发展道路,选择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的战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受资金、技术和资源禀赋的限制,不 143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陶鑫07304775 国商经济学 摘要:依据最新的数据,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并且通过经济计量分析方法,阐述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并结合重庆市现阶段经济情况分析,进一步提出其改进措施。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未来发展建议 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一颗璀璨的明星,自从直辖十一年来,其快速发展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注。《纽约时报》曾报道重庆市有潜力成为21世纪的模范城市。那么,重庆市是如何仅仅用10年时间而在与西部城市西安、成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发展的前沿地带的呢? 重庆自直辖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97年1360.24亿元增加到2007年4122.5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46%。经济的迅速发展,其间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 本文就重庆市直辖以来的相关国内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剖析各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并联系重庆产业现状及经济状况分析重庆的未来发展,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重庆市国民经济总产值及各产业对经济总值的贡献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图1(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各类生 产总值 (单位: 亿元) Y:GDP X1:第一产业 X2:第二产业 X3:第三产业 图2(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重庆地理位置的影响,其所受政策惠及与沿海地带经济不可比拟,沿海尤其是广东珠三角迅猛地经济发展并没有良好地带动内陆城市的起步。由上图看清楚看到,78年至93年,重庆市总产值基本处于毫无增长状态,并且处于低等水平。自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其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社会生产总值从97年1360.24亿元增加到07年4122.51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46%。图2显示出来,第一次产业增长幅度很小,基本处于非增长状态,而第二三次产业一直快速发展。那么说明,在直辖前期,重庆的经济基本为农业型经济,而目前已经发展为多种产业结构共同发展的局面。 自直辖以来,重庆市作为一个经济整体集体发展,不再如直辖前,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之前隶属于四川省,现隶属于重庆市)分离状态。并且,重庆市作为三峡移民城市,其民众的移民工作带动了全市GDP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建筑业。其城市的重建为整个社会增添许多就业岗位,更主要是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虽然公路铁路运输不便,但长江与嘉陵江亦可作为其主要交通枢纽,长江沿着全市,横穿湖北直至上海出口。不过,近几年来,政府已经大力修建铁路与公路,与湖北利川的高速公路也已经全面通车,与上海的铁路路线正在修建当中,并且渝怀、渝遂铁路也在修建中,并且各个区县已经通过高速公路连接起来,实现了与主城区一小时通道,全面带动全市整体发展,克服局部不均衡状态。 作为直辖大市,重庆总共管辖40个区县,07年统计的人口数量为3235.32 万,常住人口283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76.97万,城镇化率为27.11%。由此可以看出城乡人口差别相当大,因而9个主城区与下属区县差别相当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步。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 、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 标 ‘准”模式 (1970年的美元)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 人均GDP (美元) 经济发展阶段 300-600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600-1200 初期 工业化阶段 1200-2400 中期 2400-4500 后期 4500-7200 初级阶段 发达经济阶段 7200-10800 高级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 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 2、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江西省2004年为41%)

柳州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柳州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柳州是广西的工业经济中心,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扶持的工业基地。工业经济在几十年的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绩。2021年柳州实现工业总产值3150亿元,这是继202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后的又一新突破,这向柳州市委提出的“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宏伟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柳州工业在广西所占地位更加稳固,但是在新世纪新发展的阶段中柳州的发展也受到原来产业结构的制约,需要制定出一个可行的产业调整规划来促进柳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柳州经济成长所处阶段 认清目前所处阶段,对经济发展会有清晰的观点,就可据此提出应采取何种对应的政策来积极引导未来的发展。根据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的理论,按三个产业所占比重的不同,可分为农业时期、工业时期、后工业时期。2021年柳州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是90.45亿元、636.43、319.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是8.65%、60.84%、30.51%,其就业人数分别是100.73万人、42.81万人、63.77万人。 按照第一产业小于10%,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的标准,柳州现在已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但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多,又表现出刘易斯的城乡二元经济特点。按人均生产总值达3000-5000美元为工业化后期过渡的标准,2021年柳州人均生产总值为*****元人民币,已经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 从上可知,柳州经济成长阶段属于工业化加速的后期。如果在关键时期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柳州经济就可以向成熟经济转变,反之则很有可能就会在这个阶段停滞下来,陷入发展的“陷阱”。 二、柳州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