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战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战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战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战

毕研韬

11月14日,以色列军方开始了代号为“防务之柱”的军事行动,在传统战场和虚拟战场同步发起攻击。巴勒斯坦方面奋起反击,社交媒体成为巴以冲突的第二战场。观察者宣称,社交媒体首次用于战争。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一、新媒体时代的战争生态

信息时代的战争生态已发生巨变。传统上,包括舆论准备在内的造势只是战争的辅助手段。但今天,绝大多数战争是通过传媒进行的。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说,“从长远来看,我们无法通过杀戮或俘虏来夺取胜利。在20世纪,非军事行动——劝说和激励——是赢得意识形态对抗的重要武器。在21世纪同样如此,甚至更为重要。”

为打赢信息时代的战争,美国等积极开展相关探索。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取“嵌入式”信息管控策略,允许来自全球的600多名记者随作战部队采访。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Defense Science Board)在2004年的“战略传播”报告中总结了该模式的成功之处。事实上,“嵌入式采访报道”是美军精心设计的一次传播实验,试图借助外国新闻媒体传达美军希望传达的信息。

随着ICT的进步、新媒体作用日隆,社交媒体已被广泛运用到政治和军事中。中东“茉莉花革命”彰显了社交媒体对推动政治变革、社会进化的巨大威力,美国的总统大选、香港的政治生态衍变,都凸显了社交媒体强大的政治生命力。今天,在巴以冲突中,社交媒体被“武器化”(weaponized)是战争生态演化的必然结果。

近几年,美军先后发布了数份有关社交媒体的指令。2010年2月25日,美国国防部发布指令性备忘录(DTM)09-026,明确了国防部的相关政策和所属各部的监管责任。早在2009年4月,美国空军就发布了新媒体使用指南,鼓励空军人员使用社交媒体与外界交流。2011年1月,《美国陆军社交媒体手册》颁布,陆军公共事务局局长斯蒂芬·R·南扎将军要求,官兵们“要拥抱社交媒体”。

二、巴以冲突中的新媒体战

由于国情特殊,以色列从1948年建国之初就特别重视“国家塑造”,但那时的诉求重点是国家对犹太人的宗教意义。2005年,在美国营销专家的帮助下,以色列启动了Rebrand Israel国家工程,努力把自己打造成“relevant and modern”。在巴以冲突中,双方都竭力合法化(legitimate)自己的政策和行动。

2000年10月,巴以双方首开网络战。2006年,双方大打网络战、心理战、舆论战,但当时的观察者认为,以色列处于下风。随后以色列开始反省,认为主

要问题是媒体间缺乏协作,而且对新型战争准备不足。为此,以色列成立了国家信息总局(National Information Directorate),“统一协调以色列讯息的内容和基调”,同时开始倚重社交媒体。

2008年12月,以色列国防军在Y outube上开通了军事频道,拉开了社交媒体战大幕。到了2009年,社交媒体在巴以冲突中的作用就已令人惊叹。但2010年5月,以色列在与一些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人士打交道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社交媒体的威力。颇受触动的以色列外交部卧薪尝胆,于当年投入1500万美金推动社交媒体的研究和运用。

除了向美国专业机构请教,确立科研制导原则外,以色列外交部还招募民间高手,隐蔽参加社交媒体战争。与此同时,外交部还鼓励爱国人士协助政府重塑国家形象。这些非军方、非政府的网络高手以普通网民、普通公民的身份,以个性化语言与网友交流,对修正以色列形象大有助益。以色列外交部还资助公民大量发布有利于以色列的图片和视频。

除了传播主体多元化外,以色列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也是煞费心机。首先,美国是以色列试图影响的首选目标。其次,俄罗斯和欧洲也是以色列社交媒体战的目标区域。如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还在中国的新浪微博上开辟了战场:@以色列计划和@巴勒斯坦现场针锋相对。借助策略组合,以色列努力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影响可以被影响的人。

巴以舆论战在主要的新媒体平台上同步展开,除了Twitter、Y ouTube、Facebook和Flickr外,手机、博客、轻博客、维基网站、新浪微博也都成了战场。双方都竭力影响公共叙事,都试图提供“真相”。但是,这些舆论博弈属于宣传战、心理战范畴,都是操纵认知以谋取利益的广义战争行为。未经审核的网络信息中夹杂着谎言、诽谤、欺骗和恫吓。

社交媒体受众广、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内容富有个性,影响力大。在可预见的未来,所有的战争都会伴随着社交媒体战,而且会覆盖战争的各个时段、各个角落。和传统战争一样,社交媒体战也有战略目标、战役目标和战术目标,所以其效果评估应因时、因事而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社交媒体战是持久战,稍一松懈,态势就可能逆转。

在这场舆论战中,以色列因准备充分、战略战术得当而处上风,巴勒斯坦在很多时候只是被动防御。早在2005年,一位巴勒斯坦官员就评论道,“以色列在营销方面花了很多时间,他们成功了;巴勒斯坦拥有很好的产品,却没有用心营销。”在国际舆论战战场,政府必须是绝对的主导,过度相信和依赖民间自发行动是不会取胜的。

三、巴以新媒体战对中国的启示

只要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舆论战就不可避免。目前,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样巨大。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的中国正遭受美国空前的遏制,东海及南

海纷争在可预见的未来也难以解决。当下中国亟需提升对外传播力,亟需革新对外传播理念和模式。但要创新,首先需要涌现支持创新的伯乐。

2006年9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会见记者时使用了“动力行动”(kinetic action)这一说法。其实,“动力行动”就是“使用武力”的委婉语。之后,“非动力作业”(nonkinetic operations)频繁出现在美军文件中。笔者认为,“非动力实力”即“说服、引诱、胁迫目标国家(或组织)与美国合作的实力”。“非动力作业”是对目前美国对华战略的最佳描述,也应成为中国对外作业的最高原则。

在21世纪,中国能否突破美国遏制,实现和平崛起,关键在于能否有效整合官方资源与非官方资源、能否有效整合军方资源和非军方资源。换言之,推动制度创新,创建机制吸纳民智,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在对外传播中,首先要促进传播主体多元化,合理推动全民外交、精英外交、公共外交。但与此同时,中国应充分认识到公共外交的局限性,避免夸大公共外交的作用。

美国前国防部官员阿诺德·亚伯拉罕说,“战略传播是指具有战略影响的传播——在战略层面上选择受众、讯息和手段的艺术。”2010年5月,美国总统办公室签发的《国家安全战略》把战略传播列为国家实力的八大支柱之一。中国国家、政府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应从国家层面推动战略传播研究及应用。如能吸收战略传播之精华,中国的对外传播实力必将大幅提升。

(作者系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本文英文稿已刊于《中国日报》2012年11月30日第9版)

The rising impact of social media

Updated: 2012-11-30 02:54

By Bi Y antao ( China Daily)

The recent Israel-Palestine conflict ha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new media in a war. On Nov 14, Israeli defense forces launched "Operation Pillar of Defense" both on the traditional and virtual battlefields, with the Palestinians fighting back on both fronts. It is thus more than evident that social media have become the second front in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Warfar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Traditionally, media campaigns have served only as a supplementary tool in a war. But today, the media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nfluencing world opinion and winning support.

To win war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United States has explored and exploited all possible options. In the Iraq War, the US army used an "embedded" information control strategy, allowing more than 600 journal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cover

news along with the combat troops. In fact, "embedded coverage" is a well-designed media experiment for using the media to give the world the US military version of a war.

With the advances made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given the popularity of new medi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campaigns have widely used social media. Tunisia's "Jasmine Revolution" showed how important a role social media can play in promoting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social media have been weaponized, which should be seen as the result of the evolution of warfare technology.

Because of its special national conditions, Israel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projecting its image since its foundation, though initially it mainly focused on the state's religious significance for Jews.

In 2005, with the help of American marketing executives, Israel launched "Brand Israel", a campaign to "rebrand" the country's image as "relevant and modern" instead of militaristic and religious. Now,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both are trying to legitimize their policies and operations.

In October 2000, the Palestinians and Israelis resorted to cyber warfare for the first time. One year later, both sides extended the cyber war to the psychological and media battlefields. Israel said it was "disadvantaged" in this regard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media and the government and because it was not well-prepared for a new type of war. Soon Israel established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Directorate to coordinate between the media and different wings of the government, turning it into a platform for cooperation among all the agencies that deal with communication relations and public diplomacy. This automatically accorded social media a special status.

In December 2008, Israel's defense forces opened a military channel on Y ouTube. A year later, social media began playing an important and distinct role in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And in 2010, the Israeli Foreign Ministry spent $15 million for research into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media.

Apart from seeking advice from US specialized agencies, the Israeli Foreign Ministry recruited civil Web specialists to participate in a secret social media war. At the same time, it encouraged patriotic personalities to help the government reshape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These non-military, non-governmental Web specialists used the garb of ordinary Internet users to help project Israel's new image. Besides, the Israeli Foreign Ministry has also distributed a large number of pro-Israel photographs and videos among its citizens on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ey would post them online.

The US is Israel's preferred target market to exert influence, followed by Russia and

Europe. But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have now opened a "battlefield" on China's twitter-like website of weibo, too. Israel is making greater efforts, though, to influence the movers and shakers across the world.

Through various new media platforms, such as Twitter, Y ouTube, Facebook and Flickr,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are trying to influence public narrative by providing "facts" to their respective liking. However, these media operations are part of a propaganda war, which mixes unverified network information with lies, slander, deceit and intimidation to manipulate people's perceptions.

Social media are inexpensive and easily accessible, and can be used by anyone to publish anyth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dia, social media are more decentralized, less hierarchical, and distinguished by multiple points of production and utility.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all wars will be accompanied by media wars to cover each period and corner.

Like traditional warfare, social media war also has strategic, campaign and tactical goals. So it should b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imings and events. But a social media war is a protracted war that demands constant resources and weapons. Otherwise, it will not produce the desired result.

In the public opinion war, Israelis have gained an upper hand because of their preparedness and proper strategies and tactics. In the war to ga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support, a government must play an absolutely dominant role - it cannot expect to win a media war by being overly dependent on spontaneous civic actions.

The media war will continue as long as there ar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between countries. China, too, fac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as to strengthen its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and upgrade its concepts and model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2006, former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coined the term, "kinetic action", which is a euphemism for "use of force". After that, "non-kinetic operation" began to appear frequently in US military files. To me, "non-kinetic power" means the strength to persuade, allure and coerce targeted countries (or organizations) to cooperate with the US. Therefore, China should make "non-kinetic action"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foreign operations.

China's peaceful rise depends on whether it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its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and military and non-military resources. In other words, promot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establishing mechanisms to absorb the wisdom of the people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a's peaceful rise.

The author is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ommunication Studies, Hainan University.

(China Daily 11/30/2012 page 9)

https://www.360docs.net/doc/8e3474706.html,/opinion/2012-11/30/content_15973168.htm

关于新媒体舆论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于新媒体舆论管理的对策建议 管理利用新媒体舆论时,必须正确认识新媒体舆论的作用;一方面要懂得利用意见领袖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政府既要建立有效的舆情预警机制,又要加快新媒体舆论法制建设的步伐,从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做好新媒体舆论的规范管理。 转变管理观念,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 由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日益加深,加之新媒体自身巨大的影响力,新媒体舆论没有局限在自身媒介形式的影响力范围之内,而是透过传统媒体影响到整个社会舆论。新媒体舆论的关注热点同整个社会舆论的关注热点高度重合。新媒体舆论是社会舆论发生、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由此,新媒体成了公众监测整个社会环境的新通道。在新媒体平台上,任何一种声音都能进行自我表达,任何一个人也能追踪关于特定议题的舆情发展状态。鉴于此,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创新管理观念,主动利用好这一了解社情民意的新渠道。 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首先要提高使用者的新媒体素养,了解新媒体应用的相关知识,学会利用新媒体快速、

便捷、海量的特性搜索信息,了解舆情。同时,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解读舆论中深层次意义,利用新媒体参与舆论表达,进行舆论引导。此外,要在尊重网络民意的同时,提高对网络民意的甄别能力。既不能阻碍新媒体舆论的传播渠道,又要防止被网络民意所挟持。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提高新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 要培养“专业型”意见领袖,改变“大而全”的策略,走精准化路线,集中力量打造特定领域的民意主导者,在保证其拥有基本社会道德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他们在专业的、特定的领域内的权威。要注意提高意见领袖的互动能力。意见领袖的互动能力包括三种类型:同被影响者的互动,同传统媒体的互动,意见领袖之间的互动。同被影响者的互动要求意见领袖在其专业领域确实有过人之处,有引导力,其权威经得起考验。同传统媒体的互动要求意见领袖能够持续性地将自身的影响力扩展到整个舆论范围而不是只局限在网络领域。此外,意见领袖之间还要通过互动形成合力,从而对舆论产生更大影响。当“信息流”可以更为畅通地到达受众时,“意见流”的传播就显得更为重要,发挥这些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重视对这些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与引导,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政务新媒体:互联网下影响力和舆情管理》 (新版)

政务新媒体:互联网下影响力和舆情管理 为今天工作成绩优异而努力学习,为明天事业腾飞培训学习以蓄能!是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意愿,是学员参加学习培训的动力,亦是蓝草咨询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蓝草企业精心准备的课程,学习达成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蓝草企业课程注意突出实战性、技能型领域的应用型课程;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知识课程。 乐的旅程,蓝草企业的口号是: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 策和手段,恭请致电,了解详情。 2018年蓝草咨询特别为学员终端客户推出“快乐Plus大礼包”政策(适用范围) 1.2人以上(含2人)同时报名,享受实际报价的90%。 2.5人以上(含5人)同时报名,享受实际报价的80%。 3.学员学习期间可以得到“快乐培训增值礼” club”会员,会员可以免费参加(某些活动只收取成本费用)蓝草club定期不定期举办活动,如联谊会、读书会、品鉴会等。 多行业多领域的多方面资源,感受朋友们的成功快乐。 员承担成本费用) club”会员的学员,报名参加另外蓝草咨询举办的培训课程的,可以享受该培训课程9折优惠。 4.学员学习期间可以得到“快乐Plus大礼包” PDF版)及教材 习态度认真的,并表现优异可有机会获得奖学金 100元) 蓝草咨询:为快乐培训为培训更快乐! 未尽事宜,恭请致电,了解详情。 实战型能落地营销/管理专家-黄俭老师简介:

滨江双创联盟荣誉理事长;上海蓝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讲师;多家知名企业特聘高级管理顾问。 黄老师多年在企业管理、公司战略规划、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员工管理、绩效考核、上市公司等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理解了东西方管理精髓。进入培训教育行业,作为资深培训讲师,在企业内训课、公开课、CEO总裁班等百余家企业和大学课堂讲授战略管理、营销管理、品牌管理等领域专业课程,结合自身的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开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营销课程收到企业和广大学员的欢迎和热烈反馈。听黄老师上课,可以聆听他的职场经历,分享他的成绩,干货多多!课程突出实用性、故事性、新鲜性和幽默性。宽广的知识体系、丰富的管理实践、积极向上、幽默风趣构成了独特的教学培训风格,深受听众欢迎。通过一系列销售案例剖析点评,使销售管理人员掌握一些管理先进理念,分析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黄老师近期培训的东风汽车-商用车公司,华东医药公司的销售团队在培训后,销售业绩有了20%提升。 擅长领域:战略管理/领导力系列/ 经典营销/新营销/大数据营销 授课风格:采用情景式教学法,运用相关的角色模拟和案例分析诠释授课内容,理论与实战并举,侧重实战,结合视听教材,帮助学员在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方面全面提升。广大的学员认为授课风格为:幽默风趣、条理清晰、实战、理论联系实际。 主讲课程: 《电话营销技巧》《杰出的房地产销售》《如何做好一流的客户服务》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销售流程与技巧》、《大客户营销》、《顾问式销售》、《如何成为成功的房产销售员》、《总经理视角下的营销管理》、《非营销人员的营销管理》、《如何塑造成功的电子商务品牌》,《精准数据营销实战》、《卓越营销的营销策划》、《打造双赢关系营销》、《卓越客户服务及实战》、《海外市场客服及实务》 课程背景: ▲政府影响力:如何建立政府公信力和影响力,提升政民一体,增强亲民爱民的影响力,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在互联网传播时代遇到新的难题!国企和政府单位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工具,成为一个课题 ▲微信红利期已经过去,新的新媒体平台比如今日头条快速崛起,流量大,影响力广,新平台如何运作? ▲政策引导:如何让政策快速传达落地,政令畅通! ▲如何和民众互动,做到鱼水之情,互动的时机、频率及方式大有学问!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11传媒学院新闻二班赵敏 2011415436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技术的不断变革使媒体传播发生了深刻的革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正经历着从传播方式到内容的双重变化。新的传播方式使新媒体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民众生活、社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为社会公众的情绪宣泄和意见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极大地拓展了社会舆论空间。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各阶层实现了网上平等对话。同时,新媒体时代,媒介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多层次结构,形成了舆论及流通渠道的多层次、多元化。 新媒体日益成为民众利益表达的第一通道,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互联网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渠道,逐步成为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更加顺畅,为民众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甚至参与决策制定提供了快捷的渠道,为公民更好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提供了条件,也为更好地推动社会民主政治进展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民意直通车。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解压阀的功能逐渐被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所取代。特别是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人们利用手机,或者网络媒体,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缓解恐慌情绪,或者利用新媒体交互性与开放性,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从而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社会解压阀”的作用,可以缓解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压力。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舆论的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不断对既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现如今,新媒体已成长为社会动员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与匿名性,给新兴的网络民主提供了平等的行动机会与空间。新媒体催生新舆情,也对舆论引导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媒体舆论形成与传播的载体不断丰富。各种媒介越来越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终极目标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而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公众通过网络反映民情、表达民意,就社会热点问题、公共话题发表评论和意见,有力地促进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着社会舆论场的生成与存在方式,各种声音都可以在网络空间找到自己的传播对象。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扮演起了“报道者”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形成与传播的非中心化越来越明显,每一个人都成为舆论的散播源,每一个人都成为搅动舆论海啸的那只蝴蝶。 网络冲突与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匿名性与快速传播性极易成为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畅通的言论通道与开放型舆论环境给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一些蔓延于网络的“情绪型舆论”,有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从而加剧了群众的盲从与冲动,也使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作者:James | 来源:媒介360 近一段时间不少杂志纷纷停刊,《好运MONEY+》在八月刊出最后一期,《他生活hislif e》宣告停刊,只保留网站转做新媒体。而研究表明,数字媒体总体广告份额呈上升趋势,而平面媒体却逐渐下降。种种迹象让人们怀疑纸媒的“寒冬”是否已经到来。 可以肯定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确实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杂志来说,并不会被新媒体所取代,如果善于运用,新媒体将是杂志的另一条渠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报纸有其独特的优势,而这也决定新媒体不可能取代杂志。 首先,杂志不同于报纸,报纸卖的是事实,杂志卖的是观点。做报纸更需迅速,做杂志更需深思。杂志的思想性很强,杂志更偏重“思想者”的角色,其文章多是深度文章,而且保存性强,没有阅读时间的限制,传阅率、反复阅读率高。而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就如快餐一样属于快消品,更适合资讯类信息。而且由于新媒体的特有属性,导致其无法传递“思想”。 其次,杂志是一种“我”的媒体。杂志能给受众提供更为深入的阅读感受,在学习新东西、个人能力提升,丰富生活体验,提供生活的参照与指导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杂志和受众之间

有更为紧密的关系,是一种“我”的媒体,未来不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受众始终需要“我”的内容。 再者,杂志具有独特的广告价值。杂志的读者一般都是精英人群,而且忠实度很高,他们订阅一份杂志几乎不会再换。此外,相比新媒体,杂志还给人一种真实感、存在感,其公信力和权威性都比较强,其做的广告,一般都能产生正面的态度。并且在实现品牌唤起和引发进一步的购买行为方面作用突出。 最后,对杂志形成根本性的冲击。高度细分的网络产品对杂志构成一定威胁,但仍有受众对纸质媒体有较高忠诚,同时杂志所代表的细分内容需求会更强烈。所以,相对与其他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对杂志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当然,对于杂志来说,虽然新媒体的崛起不会对其造成致命的冲击,但杂志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拒绝新媒体。杂志必须寻求与新媒体的有机协调,拥抱新媒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新媒体可以降低杂志发行的成本,还可以实现内容的多次利用,并且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媒体忠诚,最根本的受众在新媒体上也在寻找优质的内容。 同时,新生代人群的媒体消费偏重新媒体。较低年龄层的人群对新媒体有更多的兴趣,随着低年龄层人群的成长为社会主流人群,杂志的媒介特征将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电子杂志对纸质杂志的冲击不容忽视。 新媒体的发展不可阻挡,杂志不应恐慌,而要审慎对待,认真分析,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

新媒体传播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 一、何谓“新媒体” (1)什么是新媒体,我们且看各方定义(第一页)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2)新媒体释义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第二页此处可插入手机、电脑等传播工具图片) 二、新媒体的特点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最显著特征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非线性”传播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 即时性和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个性化”服务实现“小众化”传播 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合 三、新媒体传播特点分析: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姓名:刘一川班级:08级一班学号:200818140119 科目:名记者研究 摘要: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产生,例如网络就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它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己成为网络舆论的起源地和集散地,是民意表达和舆论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平台。但是在这网络舆论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措施的。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论调控 前言 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频发,激起了网络舆论的高度聚合和流动,促进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推动了民意与决策层的积极互动。但是,频涌的网络舆论中仍存在着不良现象,例如对大多数具有全国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上,如“邓玉娇案”、“周久耕案”、“最牛团长夫人案”“女检察长豪车案”等。制定与实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舆论调控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媒体及其舆论相关概念 (一)新媒体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与传统媒体相比较除了采用新的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化”、“大容量”、“便携性”、“时效性”、“多媒体”、“超链接”、“全球化”等显而易见的特征外,还有这样一些特点,即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和渠道多样化;传播行为更具主动

性、交互性、异步性等。 (二)新媒体的范畴 第一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媒体,它是基于数字化,互联的,且内容具有可复制性,传播具有双向互动性。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包括:博客,网络电视,网络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等。 第二类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兴媒体。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技术的融合,手机成为了最具想象力的新媒体。手机电视,手机搜索引擎,手机报纸等都是典型的融合媒体形式,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第三类是互联网和手机完美融合的新兴媒体。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允许使用者通过手机将自己的最新动态或想法用短信,彩信或者视频等形式发到网络上。局限于互联网的自媒体延伸到随身携带的手机上,借此,个人化传播的信息可以及时便捷地实现社会化共享。其中,微博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融合最出色的新兴媒体之一。 (三)舆论定义和特征 广义的概念来说舆论是一种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新闻舆论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形成的舆论。舆论的特征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于既定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新媒体运用管理系统地难点和对策

新媒体运用管理的难点和对策 当前,我国同时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不少网民对公权力不信任,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在很多突发事件或政策讨论中,新媒体成了民意的聚集地。同情弱者,对滥用公权、现有发展模式的批评,这些都成为新媒体语境中普遍的价值共识。综观近年我国社会的重要事件和热点话题,几乎没有一个能完全绕过新媒体。 新媒体的政治参与,使现行的政府运作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形成一定的舆论合力后,还会促生新的舆论方向。如何把握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趋势,将激涌的民意控制在目前国家可以接受的程度上,在实现民意充分表达的同时,又避免因民意的过度表达而冲击政府权威、引发政治冲突,这将考验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执政智慧。 一、新媒体对舆论工作格局的影响 1.弱化信息把控优势。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和聚合方式的变革,也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和形态,弱化了社会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优势。新媒体的技术特性不仅模糊和重新界定了过去所谓“主流”、“非主流”和“权威”、“非权

威”等概念,还改变了人们评价社会公共话题的参与模式。这种依托于新媒体(主要是网络传播)的公众意见自成体系、自由表达,体现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的能力大大加强,也使得以往信息不对称传播的方式得到改观。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新媒体帮助公众实现形式权力的突破,初步完成社会权力的再分配。 2.破坏意识形态建构。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利益问题,往往和思想认识问题交织在一起,并通过一定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目前,新媒体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难度,传统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凝聚能力下降。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反映到社会心理层面,就是人们排斥和怀疑正统思想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价值取向。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信息“阻隔”功能和强大的网络语境颠覆性,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3.消解政府权威与公信力。 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互信度,是社会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的重要资本,这种资本需要长期的互动才能累积起来。与传统媒介生态下的舆论监督不同,网络舆论生态因新媒体的存在而使地方政府的“公关管控”存在巨大的风险,突发事件因危及到民众切身利益,普遍会带来舆论的负面反馈,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摘要: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网络通信和移动物联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结晶,具有信息量大、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更具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新媒体技术与多样的视觉符号冲击受众视觉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方式与理念。新媒体的基础技术、信源编码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络播放及管理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播、播放及形成设计符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和技术拓宽了外延。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断更迭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技术会将视觉传达推向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50-02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变得零散且短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资料获取的需求却愈来愈大。科技进步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也给视觉传达带来了冲击。视觉传达在新媒体席卷的浪潮中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现代化技术,加快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概念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爆炸,人们需要接收大量资讯。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想要接收大量信息就需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新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通信的浪潮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良好社会基础的新媒体从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是另一个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演化的过程会长期存在。新媒体的产生是技术和时代的产物,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已经在竞争中各自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两者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印刷媒体主要传播文字,电子媒体主要传播图像和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当今世界,媒介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美国媒介素养学者W·James Potter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打了个比方:媒介传播效果对人 类的影响就像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气候的影响无时不在,且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产生的影响有时使人颤抖,有时使人浑身湿褥,有时还会使人灼热无比。 媒介的影响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媒介影响力主要是指媒介影响目标市场消费导向或目标人群消费行为的能力。广义的媒介影响力则是指媒介对一定范围内主流社会(影响面)的人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或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媒介的影响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影响面的基础上的。 如果说影响力指的是媒介产生影响的深度或力度,那么,媒介的影响面就是指媒介发生影响的广度或范围。不同的媒介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大小和力度是大不相同的。对于媒介来说,其成功的标志就是对社会环境具有有效的影响力。影响面越广,影响力越大,就意味着其越成功。 就我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而言,目前我们主要受着大众媒介中报纸、电视、因特网和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手机的影响。其中电视和因特网等电子媒介中又包含了其他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影视剧、戏曲和其他传播形式。正是由于这些媒介和传播形式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和文化,它们才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拥有广大的影响面,从而形成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媒介影响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影响,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不仅能让人们了解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因素;它也能让人们形成一定的舆论,从而影响事态的发展;它还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引领时尚。 拿新闻媒介来说,它们每天传播着国际或者国内的时事、各种会议通过的各种政策措施、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表面上它们只是担任着一个信息中介的功能,实际上在它们传播的过程中,它们在不停地将自己所在的立场、所持的态度灌输给它们的受众,从而形成它们稳定的受众群。这是一种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文化影响。 在行动方面的影响譬如衣着和语言,这是两个最易受媒介影响的方面。电视上明星或主持人穿了个新款服装,生活中马上就会有人效仿。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哪个电视剧中出现了几句经典对白,很多人就会跟风般地去引用。还记得周星驰的“无厘头语言”曾风行一时,现在也被大学生们广泛应用。 说到对语言的影响,最有力的应该是现在人们见得最多、也听得最多的手机短信。手机短信是移动与互联网联姻诞生的高科技产品,它承载了时尚文化的流行元素。它集中了多种媒体的优势,表达自由随意、传播信息迅捷、互动性更强、信息必读率高。流行文化是短信的本质,短信往往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插上高科技的翅膀的“民间语文”,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既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睿智与幽默。同时,短信在注重“眼球文化”的时代,以敏锐的时代触觉和新潮前卫的表现方式,借鉴吸收了流行文化的精

浅析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浅析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新媒体拥有快速动员聚合社会力量,形成社会舆论的巨大能量。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这个转型过程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各种社会矛盾很容易在新媒体的聚集和放大作用下,形成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负面舆论。如何加强新媒体时代舆论的引导能力,如何加强新媒体舆论的正面引导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新媒体 新媒体是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对的概念,它是继传统三大媒体之后产生的媒体的总称。新媒体是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和电子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数字信息处理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体形态。从目前来看,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微博、贴吧等。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极大、传播与更新速度极快、开放性与传受平等性等特征。 1、信息容量极大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技术基础是数字技术。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各类信息都可以经过模数转换和编码后存储在容量极大又极易扩充的硬盘、硬盘阵列乃至云存储设备中。一块容量为1T的硬盘就可以保存约2000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得益于飞速发展的数据存储技术,网络可以逃脱诸如报纸版面、广播电视频道、时间之类的限制,从而可以几乎囊括世界上所有的新闻信息。 2、传播与更新速度极快 传统媒体的制作需要时间、审核把关需要时间,此外还有截稿时间、印刷出版、播出时间的限制。因此,广播电视的新闻延迟以小时计一算、报纸以天计算、期刊图书就更长了。而网络上的新媒体则不受这些限制。各种事件的当事人或日击者使用手机在现场就可以收集编写消息,并通过自媒体即时发布。 3、开放性与传播的平等性 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这一点可以说是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传统的大

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新闻、网络、媒体、传播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随着物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和其对社会的影响便成为了我们的重要学习和思考目标。 作为自媒体的头牌,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明显:微博赋权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促使网民“发声”。同时,随着500条司法解释的出台,网络公司的自律以及网民素质的提高使微博舆论场的公共性和正义性都随之提升。而且,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网络问政、网络商业化以及网络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舆论空间。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远远不止是简单的一个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更多的人则是深深地受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营销的影响。随着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的推广和发展,初步并且有效地解决了我们此前动漫游戏产业在融资、维权、管理、创作等方面的困难,成功带动了动漫、网游的发展。除了娱乐网络还把大众文化普及开来,以其传播的优势前所未有地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另外网络网络营销已经把它的优势无限放大,让网络购物成为了大势所趋,甚至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新媒体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早在19世纪末,日本一个著名新闻学者松本君平所著的《新闻学》中就提到:传媒人如预言者,讴国民之运命;如裁判官,断国民之疑狱;如大哲学家,教育国民;如大圣贤,弹劾国民之罪恶;如救世主,察国民之无告苦痛而以救济之途。诚然,新媒体也有他的负面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它的正面作用要远大于负面作用,今天,新媒体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大的运作空间,也给民众提供了更大的发声空间。 当下,一提到新媒体便想到和报纸、广播等传播上的旧媒体相对,提供一种新颖,前卫的传播媒介。其实,新媒体的作用不仅仅信息传播,将旧媒体取而代之,它更多是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信号、网络等方面带我们迈向新的时代。我相信新媒体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3474706.html,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的思考 作者:袁鑫 来源:《采写编》2016年第05期 内容提要:主流媒体是国家舆论引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受到了挑战与冲击,其权威地位面临着严峻考验,对同一事件的报道,由于主流媒体的审核制度严格,且发布时间固定,不如自媒体发布消息及时,导致受众无法第一时间通过传统主流媒体获得消息,主流媒体的受众正在逐渐流失。主流媒体必须对这一现象加以重视,不断提升自身的舆论影响力,确保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面临的挑战与冲击,指出了媒体融合下主流媒体的优势,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对策建议 一、引言 当今社会中,各种新兴媒体如雨后顺笋般发展起来,新媒体平台以其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吸引了广大网民的注意力,在这种形势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责任也就愈发重大。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主流媒体必须勇于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自身舆论影响力之道。 二、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面临的挑战与冲击 (一)不实言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新媒体逐渐发展壮大,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群的认可,其在舆论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新媒体提供的社交平台中,以自媒体为代表,人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由于使用者众多,很容易产生不同的意见与观点,不同观念之间形成对立。同时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与自由化特点,很多使用者在发表言论时并没有经过认真考虑[2],例如在过去几年间发生的示 威游行、打砸商店汽车等事件,与一些极端言论的煽动有很大关系。极端言论本来只属于很少一部分人的情绪宣泄,但这种情绪的迅速传播会造成严重危害与后果。主流媒体必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采取有力措施,担负起把事件向正确方向引导的责任。 (二)舆论领袖。在新媒体中,舆论主体能够对现实的舆论环境产生制约作用,在新媒体这一大背景下,传统的媒体言论地位正在被移动网络等新兴媒体取代,一些新的领军人物正在发展起来,他们普遍具有受教育程度高、阅历丰富、反应迅速、观点鲜明等特点。这些领军人物在各新媒体平台中发表的言论甚多,内容往往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群,能够产生很大的舆论引导作用。例如前段时间网络上热议的“地铁蹲”现象,能够在短时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新闻学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 叶红媛 【摘要】随着微信、微博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延伸和释放,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及特征,参与主体走向“草根化”,这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如坚持舆论引导原则不改变、转变舆论引导的思路方法、完善新媒体舆论引导的保障措施、构建应急机制以实施程序管理等。 关键词新媒体舆论引导信息传播 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开放、互动和平民化,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传播介质群得到了极大延展,新传播介质不断渗入日常生活,任何地方,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很快就能知道,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事一样。新媒体改变着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客观上为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平台。本文针对新媒体的特点,提出转变以往传统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思路,改善既往的舆论引导方式和监控体系,从而对新媒体时代下舆论场的声音进行引导和监控。 一、新媒体传播有别以往传统媒体时代的特性 1、信息量更大 新媒体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发布者。公众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设置的议题。但与此前传统媒体的权威不同,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者,大多是匿名发布。所以在新媒体中出现的信息,既有实情,也有流言和虚假信息,真假难辨。 2、传播范围更广

由于新媒体所借助的各项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所包含的传播工具逐渐得到普及,同时所拥有的传播工具数量越来越大。从互联网的大范围应用开始,智能手机也逐步普及,近两年掌上电脑、平板电脑开始流行,移动电视等也随处可见。这几大平台的融合,使信息可以毫无障碍的在新媒体中流转,从而大范围地传播信息。 3、传播速度更快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需要特定的接收器和购买行为带来的限制。由于新媒体的便携化和多元性,新媒体可以随时随地跟随在信息接受者身边,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融合也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有了新的载体。信息接受者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通过订阅和提醒来实现,具有大面积传播意义的信息可以通过推送平台、短信群发等主动传给受众。同时这些内容只需信息接受者指尖的触碰就可以轻易发送给其他人,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4、接纳性更强 新媒体可以承载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超链接等多种信息要素,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各项传播特点糅合在一起。受众可以全方位了解信息的内容,感受信息传播者的用意。这些都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陷,在视、听、读方面实现了“三位一体”。 5、互动更频繁 传统媒体时代下,受众往往扮演被动接受信息者的角色,与媒体之间的互动仅限于读者来信、现场连线等,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能把信息传递给其他受众。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发布者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每个人都有成为信息发布者的可能,自媒体成为新的名词。对于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可以跟

突发公共舆情的管理与舆情应急措施

突发公共舆情的管理与舆情应急措施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且渠道广,导致公共事件频繁突发。一件普通的突发社会事件经过新媒体助推极易引爆舆情成为公共事件。若不及时对社会公共舆情事件监管理和处置,很容易影响到政府的执政和社会治理工作。因此,为避免社会公共事件舆情愈演愈烈,各级政府部门亟需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管理和处置。 突发公共舆情的管理与舆情应急措施: 1. 及时、全面、科学地了解网络舆情是成功引导和应对社会舆论监督的前提。面对海量的舆论信息,可以借助先进的社会舆论监测系统。对微博、微信、网站、论坛、贴吧等舆情的主要载体进行监测和预警,并对监测内容进行专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成果,使政府应对社会舆论监督有科学的依据。 2. 在民众对政府的社会舆论监督中,除了社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也包括政府的办事态度。政府在处置社会问题或者面对民众的问题反馈时,若是态度麻木、拖怠,很容易激发民众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更大舆情危机的爆发。 3.快速响应既包括对民众反馈的监督信息进行调查,也包括在调查过程实时告知公众调查的进度,了解事件的真相。若监督信息属实,则需快速解决;若是信息虚假,则要将事实真相查明告知公众。 4.由于互联网舆情发展状况复杂多变,所以在社会公共事件发生后,

各级政府部门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力度,做好重点事件实时监测分析,便于及时了解事件发展动态变化,把握好舆情发展趋势。根据舆情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应对措施。 5.在处理好民众反馈的社会问题后,政府要组织对案例事件进行学习,分析事件背后透露的本质问题,主动整改,加以防范,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同时,对合理如实反馈了社会问题的民众予以鼓励,提升民众对政府进行社会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促进官民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6.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产生后,极易引起社会舆论。所以,为了避免事件的发生,带来信息巨大负面效应。各级政府部门在进行舆情管理和处置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权威性做好舆论引导。如借助政务新媒体作为信息回应渠道和为舆情响应、信息互动的主要阵地,及时发布事件处置进展,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满足社会的知情权。 7.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管理和处置时,为提高舆情处置精确度与效率。各级政府部门可采用智能化的舆情监测软件,进行舆情监测和预警,减少负面舆论对社会正常运行的干扰。如蚁坊软件互联网舆情监测管理系统,可自动实现负面舆情监测、预警,已发生舆情发展过程监测、舆情处置效果监测,有助于从大局上准确识别预警信息、预防和把握舆情热点发展倾向。

新媒体对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影响.docx

新媒体对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近期一则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热议,报道称:第21 号台风“莎莉嘉”即将袭琼,三亚超市被一抢而空。“三亚市民台风 前夜哄抢超市产品”,但事实是除个别超市蔬菜补给不足,日常生活 必需的矿泉水、饼干面包、方便食品等库存充足,市民可按需前往超市、商行等地选购。“台风天超市抢购”的消息,就如同前几年“食 盐抢购”、“启动事件”等有着相同之处——非群体性暴力事件。而导致这些传言和消息广而流传的,就是我们现在每天都看着的“新媒体”,简称“两微一端”。两微,就是微博和微信;一端,就是我们智能手 机的客户端。 新媒体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应运而生,逐步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在人们思维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扮演了信息载体的角色,进而对人们的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阶段,新媒体主要从思维意识层面和认知层面,对社会价值观造成了影响。 一方面,新媒体扩宽了传统媒体传播渠道,但为博取高额点击率和社会关注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舆论炒作、不实信息等,也诞生了许多“标题党”、“水军”、“网络打手”等;更让人避之不及的是,这些网络不实不良的信息对思维意识的形成,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提及公务员就联想到腐败、谈到网瘾教育就与“杨永信”挂钩;就如近期的“台风天超市抢购”一样,人们在看到了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后,很快就联想到了各种断水断粮的场面。这类的不实信息和虚假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另一方面,新媒体作为现代人打开认知面的重要手段,即:信息获取、信息传播、信息交流,具备引导、植入、重塑认知能力的作用,对人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产生了影响。比如:对某一个微博大V产生思维依赖性,思维定势,最终丧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被“扭曲”的认知能力自然无法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因此,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信息虽然能够传播得更快更广,让群众充分了解到我们国家的大事、小事、重要事,但是其潜在的社会危害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基于此,我国政府部门首先要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和体制,严守绿色、健康网络底线,防止恶意造谣、网络暴力,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其次,网络监督职能部门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实时监控,构建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和谐环境,遏制不实言论的扩散;最后,对于每一个新媒体用户来说,要善于分析事物的正反面,不轻信网络传言,不传播不良信息,多学习勤思考,防止自己落入网络信息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心理负担。

新媒体在引领正确舆论方面的作用与意义-论文

Me dia Re view 传媒评论传媒∷M DI 55(下) 5 新媒体在引领正确舆论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杨安 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国家一级播音员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媒体,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并成为现今社会信息的集散地以及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这也为大众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实现了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对等交流,使得新媒体在坚持正确引导舆论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党群关系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如何摆脱传统党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新媒体发展中不相适应的困境,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认真审视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媒体为加强正确舆论导向提供了新渠道,为教育引导群众开辟了新途径,为整合社会民意构建了新平台,为接受群众监督打造了新利器。 新媒体为广泛引导正确的舆论开辟新渠道。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还在地域、年龄、层次等方面日益丰富,使其日益成为传统党群信息沟通渠道之外的重要的常规性民意表达通道,它提供了党群沟通的多种途径和手段,创造了改善党群信息互通、密切党群关系的崭新条件,提高了党群沟通效能。 新媒体促进了党群之间信息的自由传递。新媒体实现了党群沟通的实时性。与传统党群沟通载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上均显示出强 大的影响力。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传播平台,新媒体基于先进的技术支持,利用灵活、便捷的传播手段突破时空限制,缩短了信息传输的时间,做到了党群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实时更新,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改善了传统媒体下群众与政党、政府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况,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新媒体增强了党群之间信息传递的透明度。新媒体公开、开放的特征,促使党群之间信息传递更加透明化,广大群众通过新媒体便可以快捷、直接地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党员干部也能够及时倾听群众心声,避免了党群信息传递因渠道单一、层级过多而导致的信息失真甚至中断现象。 新媒体丰富了党群信息沟通的形式。新媒体突破了以往任何一种党群信息传递手段的局限,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在继承传统媒体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信息传播手段的整合,使党群信息能够在数字化平台上以动态和立体的方式进行传递和表达,既达到了党的宣传讲求艺术和创新的目的,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以多种角度、多种形式了解党的建设的需求。新媒体以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信息发布方式,通过论坛、网站、Q Q 、邮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的信息传播通道,一方面提高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和实施效率;另一方面,增强 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所发布信息的可接受性;同时, E A 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