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答案

第一章的习题答案

1.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强弱程度(即所释放能量的大小)的指标。地震烈

度是衡量一次地震时某地区地面震动强弱程度的尺度。震级大时,烈度就高;但某地区地震烈度同时还受震中距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2.参见教材第10面。

3.大烈度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小烈度地震发生概率较高,可根据地震烈度

的超越概率确定小、中、大烈度地震;由统计关系:小震烈度=基本烈度-1.55度;大震烈度=基本烈度+1.00度。

4.概念设计为结构抗震设计提出应注意的基本原则,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抗震计算为结构或构件达到抗震目的提供具体数据和要求;构造措施从结构的整体性、锚固连接等方面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弥补部分情况无法进行正确、简洁计算的缺陷。

5.结构延性好意味可容许结构产生一定的弹塑性变形,通过结构一定程度

的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截面尺寸,降低造价;同时可避免产生结构的倒塌。

第二章的习题答案

1.地震波中与土层固有周期相一致或相近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放

大;与土层固有周期相差较大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衰减甚至完全过滤掉了。因此土层固有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近,

2.考虑材料的动力下的承载力大于静力下的承载力;材料在地震下地基承

载力的安全储备可低于一般情况下的安全储备,因此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高于静力承载力。

3.土层的地质年代;土体中的粘粒含量;地下水位;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

地震的烈度和作用时间。

4.a 中软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比中硬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要差

(建筑物条件均同)。

b. 粉土中粘粒含量百分率愈大,则愈容易液化.

c .液化指数越小,地震时地面喷水冒砂现象越轻微。

d .地基的抗震承载力为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

5. s m v m 5.244420

8

.32602.82008.51802.220

=+++=

因m v 小于s m 250,场地为中软场地。

6.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烈度为7度,取80

=N

砂土的临界标贯值:[])(1.09.00w s cr d d N N -+=,其中m d w 5.1=

土层厚度:第i 实测标贯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的上界取上部非液化土层的底面或第

1-i 实测标贯点所代表土层的底面;其下界取下部非液化土层的顶面或相邻实测标贯点

的深度的均值。 由计算结果可知:场地的液化程度为中等。

第三章的习题解答

一、 问答题

1. 高度≤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质量、刚度分布较均匀的结构采用底部

剪力法计算;其他结构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譜法计算;重要建筑、超高层建筑或特别不规则建筑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

2. 结构由地震产生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及变形等称为结构的地

震反应;结构由地震引起惯性,而由惯性产生的动力作用称为结构的地震作用。

3. 在一个确定的地震运动下,各种结构体系的最大地震加速度反应与自

振周期间的关系曲线称为地震反应譜;将不同地震运动下的结构的地震反应譜按可靠度的原理进行平滑处理得到的地震反应譜称为设计反应譜。

4. 重力荷载=恒载+部分活载;活载取值取决于活载的变异程度,变异

大者取值大。

5. 反映地震烈度对地面运动影响程度的系数称为地震系数;反映结构在

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加速度与其自振周期的关系的系数称为地震影响系数。二者的影响对象不一样;但两者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地震影响系数与地震系数呈线性关系。

6. 软场地的刚度较小,其自振周期较长,不同振动混合在一起的地震波

传入后,与场地自振周期接近的振动波得以保留或放大,反之则衰减或滤掉;因此软场地的Tg >硬场地的Tg 。远震经过的距离长,高频波(振动周期短)易衰减,保留下来的成分多为长周期的低频波,因此远震的Tg 要大一些。

7. 进行小震作用下的结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计算,以保证结构的安全

性;进行大震作用下的结构的弹塑变形能力的计算,以保证结构不倒塌。

8. 一般结构应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计算,层数不多、刚度无突变的钢

筋混凝土、钢结构的框架结构、厂房结构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 9. 结构楼层按其构件实际尺寸、配筋和材料强度计算得到的抗剪能力与

大震作用下楼层应承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称为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10. 根据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分布来判断:如其沿高度分布较均匀时,薄

弱层为底层,如分布不均匀时,薄弱层为楼层屈服强度系数较小的楼层;厂房结构的薄弱层为上柱层。

11. 大跨度结构、高耸结构、超高层结构等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12. 原因为:a .动力荷载下材料强度高于静力荷载下材料强度; b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可靠度要求可低于一般条件下结构的可 靠度要求。

二、 计算题

1.解:m 416002208002111kN k k k =?=+=

m 208002080022112kN k k k -=-=-== m 20800222kN k k ==

所以频率方程为:010508.208

.208.2516.44

22

=???

??

??----ωω 即: ()()03264.4524.6522

2=+-ωω

(

)

1589.0503264.42542.312.31221=??--=ω s 13986.01=ω ()0891.1503264.42542.312.312

2

2=??-+=ω s 10436.12

()1618.110

08.21016.41589.054

412112111121=?-?-?=-=k k m x x ω ()1618

.01008.21016.40891.154

412112211222-=

?-?-?=-=k k m x x ω 2.解:查表3-2,得 s T g 35.0=

查表3-3,得 16.0max =α

因 g T T >1,故 ()1234.016.0467.035.009.1=?=α

g T T <<21.0、 g T T <<31.0 故 16.02=α、16.03=α

()()

363.11018.1667.07.2334

.07.21018.1667.07.2334.07.24

22

4

21

11

=??+?+???+?+?=

=

∑∑i i i i x

m x m γ

()()

429.010

18.1666.07.2667.07.21018.1666.07.2667.07.24

2

2

4

22

22

=??+?+???+??=

=

∑∑--i i

i i x

m x m γ

()()

063.01018.1035.37.2019

.47.21018.1035.37.2019.47.24

22

4

23

33

=??+?+???+?-?=

=

∑∑i i

i i x

m x m γ

质点上的地震作用:

第一振型下:68.151x 1111111=

=G F γα N k 36.303x 2211121==G F γα N k 75.302x 3311131==G F γα N k

第二振型下:47.123x 1122212-==G F γα N k

28.123x 2222222-==G F γα N k 41.123x 3322232-==G F γα N k

第二振型下:08.110x 1133313==G F γα N k

13.83x 2233323-==G F γα N k 26.18x 3333333==G F γα N k

各振型下,各层中柱上的剪力:

第一振型下:84.753=V N k ; 52.2272=V N k ;90.3781=V N k 。 第二振型下:74.613-=V N k ;38.1232-=V N k ; 67.611-=V N k 。 第三振型下:04.553=V N k ; 47.132=V N k ; 60.221=V N k 。 组合后的柱上剪力:

22.11204.5574.6184.752223=++=V N k

17.25947.1338.12352.2272222=++=V N k 55.38460.2267.6190.3782221=++=V N k

层间位移和总位移:

m K V 00157.024500055.384111===? m K V 00133.019500017.259222===?

m K V 00115.09800022.112333===? m 00405.0321=?+?+?=?

3.解:查表3-2,得 s T g 45.0=

查表3-3,得 16.0max =α

因g g T T T 5<<,()1053.016.0716.045.009.=?=α

()kN m g G eq 8.24381045.5985.11062.1161085.085.03=?++??==∑ kN G F eq Ek 81.2568.24381053.0=?==α

()()kN

...........F H G H G F Ek n i

i 0257517455951285110566211681256067301566211611

11=?+?+??-??=-∑=

δ ()()kN

...........F H G H G F Ek n i

i 241045174559512851105662116812560673015128511012

22=?+?+??-??=-∑=

δ

()()kN ...........F H G H G F Ek n i

i 2678517455951285110566211681256067301517455913

33=?+?+??-??=-∑=

δ

kN F F Ek n n 28.1781.2560673.0=?==?δ

kN F F V n 54.9533=?+=;kN F V V 78.199232=+=;kN F V V 81.256121=+=。

4.解:采用能量法

m K G u i i 0935.05839825463016

1

1===∑=;m K G u u i i 16936.026

2

12=+=∑=;

m K G u u i i 22923.036323=+=∑=;m K G u u i i 28324.046

4

34=+=∑=

m K G u u i i 31758.056

5

45=+=∑=; m K G u u i i 33287.066

6

56=+=∑=

(

)05

.33083329.069503176.02832.02292.01694.093300935.01036022

222226

1

=?++++?+?=∑=i i i u G

()72

.126063329.069503176.02832.02292.01694.093300935.0103606

1

=?++++?+?=∑=u

G i i

s 0245.172

.1260605

.330822

6

1

26

1

1=?

==∑∑==u

G u

G T i i i

i i

第四章的习题解答

1. 见教材。

2. 多层砌体结构一般不考虑垂直地震作用。

3. a.增强纵横墙的连接;b.加强楼盖的整体性;c.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

d.提高抗震能力;

e.抵抗不均匀沉降.

4. 底层框架砌体结构的设计原则为:根据结构受力和变形的阶段性,设

置两道抗震防线;a.由于墙体的抗侧移刚度远大于框架的抗侧移刚度;在墙体未破坏条件下,只考虑墙体承受地震作用;b. 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已遭受破坏,此时应考虑在墙体未破坏条件下与框架共同承受地震作用。同时各墙体和框架仅承受平行于其平面的地震作用。 5. a.正确;b. 正确;c. 正确;d.错误,因两方向的ξ不一定相同。 6. a.500mm ,2Ф6,1m ;b.端部,拐角;c. 主拉应力理论,剪摩擦理论;

d.小于,小于,等于;

e.芯柱 7. 解:楼梯间的楼层剪力 kN V 8.82=

楼梯间的竖向压力 kN N 210=

墙体上的压应力 08.02405700102103≈???===A N σ 2mm N 查表 墙体的v f =208.0mm N ,0.1=RE γ

因 1=v f σ,所以 0.1=N ξ, 208.0mm N f f v N VE ==ξ

kN V kN A

f RE

VE 8.828.2182405700208.0=>=???=γ 安全。

8. 解: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查表 多遇地震烈度的08.0max =α 因是砌体结构,08.0max ==αα,0=n δ

所以 底部剪力 kN G F eq EK 8.22732842208.0=?=?=α 底层的抗侧移刚度: 因 15.06.8.4<===B H ρ

砖墙:510653.85

.03240

2704232?=???=?

=ρEt K

钢筋混凝土墙:641047.75

.03200

108.2232?=????=?=ρEt K

框架:534

4

310333.24800

12400108.21236)123(12?=?

???=??=h EI K 总抗侧移刚度:651057.810)333.27.74653.8(?=?++=K 二层的抗侧移刚度:1292.06.98.2<===B H ρ

砖墙:610444.4292

.03240

2704636?=???=?

=ρEt K (二层的总抗侧移刚度) 抗侧移刚度比 52.0569

.8444

.4==

γ, 剪力增大系数 2.172.0<==γξ,取2.1=ξ。 底层剪力: kN F V EK 6.27288.22732.1=?==ξ 第一受力阶段:

砖墙 kN V Z 3.2836.272847

.78653.08653

.0=?+=

混凝土墙 kN V W 3.24456.272847

.78653.047

.7=?+=

第二受力阶段:

砖墙 kN V Z 4.1786.2728233

.047.73.08653.02.08653

.02.0=?+?+??=

混凝土墙 kN V W 7.23096.2728233

.047.73.08653.02.047

.73.0=?+?+??=

框架 kN V K 5.2406.2728233

.047.73.08653.02.02333

.0=?+?+?=

第五章的习题解答

1. 刚度中心是整个结构抗力的合力中心点,也是结构平动+扭转变形的

中心点;质量中心是结构平面各部分质量的中心点,即结构平面重力的合力点;两者最好重合。

2. 水平地震作用按各部分的抗侧移刚度在结构中进行分配;其计算假定

是:楼板平面内的刚度无限大;某方向的地震作用由该方向的抗侧力体系承担;一般不考虑结构的扭转效应。

3.结构的抗震等级是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结构的高度、构件的重要性划分的;它是结构进行地震下内力调整和采用抗震构造措施的依据之一。

4.柱轴压比过大时,箍筋对柱延性的影响很小,柱多产生脆性破坏。5.满足这些原则就能保证结构不产生危及结构安全的脆性破坏和结构的倒塌;通过调整地震下结构内力(增大柱上的设计弯矩和构件上的设计剪力,对节点进行抗震验算)来满足这些要求。

6.框架结构在节点附近的柱端和梁端加密箍筋;其作用为承担柱上的剪力,约束混凝土的变形和裂缝的开展,防止纵筋的压屈。

7.不能对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弯矩进行调幅;因为水平荷载下的内力是按D值法计算的,而D值法要求框架节点为刚性连接,如对此条件下的弯矩进行调幅则不能保证节点为刚性连接。

8.节点的承载力不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多遇地震烈度下,节点应处于弹性阶段;罕遇地震烈度下,节点不得影响竖向荷载的传递;节点范围内的受力钢筋不得产生滑移。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3阶段江南大学练习题答案 共三个阶段,这是其中一个阶段,答案在最后。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第三阶段江南大学练习题答案共三个阶段,这是其中一个阶段,答案在最后。 考试科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章至第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共10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 《抗震规范》规定,高宽比大于()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脱离区(1 分) A. 5 B. 4 C. 3 D. 2 2. 《规范》规定: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防震缝宽度是框架结构房屋的:()。(1 分) A. 80%,且不宜小于70mm B. 70%,且不宜小于70mm C. 60%,且不宜小于70mm D. 90%,且不宜小于70mm 3. 抗震设防区框架结构布置时,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1 分) A. 柱宽的1/4 B. 柱宽的1/8 C. 梁宽的1/4 D. 梁宽的1/8 4. 多层砌体结构中当墙体的高宽比大于4时,墙体的变形情况是:()(1 分) A. 视具体内力值而定 B. 以剪切变形为主 C. 以弯曲变形为主 D. 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在总变形中均占相当比例 5. 框架结构考虑填充墙刚度时,T1与水平弹性地震作用Fe有何变化?( )。(1 分) A. T1↓,Fe↑ B. T1↑,Fe↑ C. T1↑,Fe↓ D. T1↓,Fe↓ 6. 在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控制柱轴压比的目的:()。(1 分) 第10页/共10页

A. 控制柱在轴压范围内破坏 B. 控制柱在小偏压范围内破坏 C. 控制柱在大偏压范围内破坏 D. 控制柱在双向偏压范围内破坏 7. 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为()(1 分) A. 0.75 B. 0.80 C. 0.90 D. 0.85 8. 对于多遇地震作用下偏心支撑框架构件的组合内力设计值调整时,位于消能梁段同一跨的框 架梁内力设计值在8度以下时不应小于多少?()(1 分) A. 1.6 B. 1.4 C. 1.7 D. 1.5 9. 框架-剪力墙结构侧移曲线为()。(1 分) A. 弯曲型 B. 剪切型 C. 弯剪型 D. 复合型 10. 框架结构中布置填充墙后,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将()(1 分) A. 不变 B. 减小 C. 说不清 D. 增大 二多选题 (共5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1. 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2 分) A. 构件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节点的破坏 B. 连接件的破坏,不应先于预埋件锚固破坏 C. 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D.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宜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 E. 预埋件锚固破坏,不应先于连接件的破坏 12. 以下各项哪些不符合结构体系的要求()(2 分) A. 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B.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C. 体系只有一道抗震防线 D. 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E.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不相近 13. 场地的地面运动特性同以下哪些因素有关()(2 分) A. 地震震源机制 B. 震级大小 C. 震中的远近 D. 地震烈度大小 E. 场地类别 14. 抗震设防烈度8度,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有可能是以下哪些()(2 分) A. 0.05 g B. 0.1g C. 0.2 g D. 0.3 g E. 0.4g 第10页/共10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试 第1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及答案 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及答案 一、判断题 1、非结构构件的存在,不会影响主体结构的动力特性。(×) 2、场地类比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综合确定。(√) 3、一般工程结构均为欠阻尼状态。(√) 4、地震动振幅越大,地震反应谱值越大。(√) 5、当结构周期较长时,结构的高阶振型地震作用影响不能忽略。(√) 6、多遇地震下的强度验算,以防止结构倒塌。(×) 7、砌体房屋震害,刚性屋盖是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 8、柱的轴力越大,柱的延性越差。(√) 9、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暗梁。(×) 10、排架结构按底部剪力法计算,单质点体系取全部重力荷载代表值。(√) 二、填空 1、天然地震主要有(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 2、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3、地震动的三要素:(峰值);(频谱);(持时)。 4、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剪切波速)(阻尼比)。 5、结构的三个动力特性是:(自振周期)(振型)(岩土阻抗比)。 6、地震动的特性的三要素:(振幅)(频率)(持时)。 7、框架按破坏机制可分为:(梁铰机制)(柱铰机制)。 8、柱轴压比的定义公式为:(n=N/(f c A c))。 三1、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地质年代,土层中土的粘性颗粒含量,上方覆盖的非液化土层的厚度,地下水位深度,土的密实度,地震震级和烈度。土层液化的三要素是:粉砂土,饱和水,振动强度。因此,土层中粘粒度愈细、愈深,地下水位愈高,地震烈度愈高,土层越容易液化。 2、什么是地震反应谱?什么是设计反应谱?它们有何关系? 答案: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最大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叫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以S a(T)表示。设计反应谱:考虑了不同结构阻尼、各类场地等因素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而专门研究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的反应谱, 常以a(T),两者的关系为a(T)= S a(T)/g 3、什么是时程分析?时程分析怎么选用地震波? 答案:选用地震加速度记录曲线,直接输入到设计的结构,然后对结构的运动平衡方程进行数值积分,求得结构在整个时程范围内的地震反应。应选择与计算结构场地相一致、地震烈度相一致的地震动记录或人工波,至少2条实际强震记录和一条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4、在多层砌体结构中设置圈梁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设置圈梁作用:加强纵横墙的连接,增加楼盖的整体性,增加墙体的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期末复习题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2)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 (3)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程度的尺度; (4)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 (5)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6)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 (7)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8)极震区:震中附近的地面振动最剧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9)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或相近的点连成的曲线; (10)建筑场地:建造建筑物的地方,大体相当于一个厂区、居民小区或自然村;(11)沙土液化: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在地震时有变密的趋势,使孔隙水的压力急剧上升,造成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将处于悬浮状态,形成了犹如“液化”的现象,即称为场地土达到液化状态; (12)结构的地震反应:地震引起的结构运动; (13)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瞬时内力、应力应变、位移变形及运动加速度、速度等; (14)地震系数: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15)动力系数:单质点体系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16)地震影响系数: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 (17)振型分解法:以结构的各阶振型为广义坐标分别求出对应的结构地震反应,然后将对应于各阶振型的结构反应相组合,以确定结构地震内力和变形的方法,又称振型叠加法; (18)基本烈度: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19)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20)罕遇烈度:50年期限内相应的超越概率2%~3%,即大震烈度的地震。 (21)设防烈度 (22)多道抗震防线:一个抗震结构体系,有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作用; (24)鞭梢效应;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3阶段练习题江大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科共有三个阶段,这是其中一个阶段。答案在最后一页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第三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章至第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共5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 框架结构侧移曲线为()。(2 分) A. 弯曲型 B. 复合型 C. 弯剪型 D. 剪切型 2. 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可对框架结构的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2 分) A. 梁端塑性调幅应对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B. 梁端塑性调幅应对竖向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C. 梁端塑性调幅应对内力组合后的负弯矩进行 D. 梁端塑性调幅应只对竖向恒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3. 关于多层砌体房屋设置构造柱的作用,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2 分) A. 可增强房屋整体性,避免开裂墙体倒塌 B. 可提高砌体抗变形能力 C. 可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 D. 可抵抗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破坏 4. 多层砖房抗侧力墙体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2 分) A. 与楼盖刚度无关 B. 与楼盖刚度有关 C. 仅与墙体刚度有关 D. 仅与墙体质量有关 5. 6度设防的35m高的框架结构,其防震缝的宽度应为:()。(2 分) A. 100mm B. 150mm C. 200mm D. 250mm 二判断题 (共10题,总分值20分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

6. 丙类多层砖砌体房屋,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超过6.6m。(2 分)() 7. 砌体结构中,门窗洞处不应采用砖过梁,过梁的支撑长度9度时不小于200mm。(2 分) () 8. 多层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2 分)() 9. 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的时候,轴压比的限值为0.85。(2 分)() 10. 框架梁的截面宽度最小不宜小于200mm。(2 分)() 11. 框架柱的截面宽度最小不宜小于300mm。(2 分)() 12. 抗震墙洞口宜上下对齐,洞边距端柱不宜小于100mm。(2 分)() 13. 框架结构中,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2 分) () 14. 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时候,轴压比的限值为0.75。(2 分)() 15. 中心支撑与偏心支撑相比具有较大的延性。(2 分)() 三名词解释题 (共4题,总分值24分 ) 16. 芯柱(6 分) 17. 构造柱(6 分) 18. 强剪弱弯(6 分) 19. 剪压比(6 分) 四填空题 (共6题,总分值12分 ) 20. 限制构件的剪压比,实质是是防止 _________发生脆性的_________。(2 分) 21. 框架结构设计时(不考虑填充墙的作用), _________是第一道防线,_________ 是第二 道防线。(2 分) 22. 7度区一多层砌体房屋,采用普通粘土砖砌筑,则其房屋的总高度不宜超过_________米, 层数不宜超过_________ 层。(2 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分析 提要: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展开了分析,对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薄弱的部位作了详细的概述,并给出了一系列提高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建筑抗震设计成为了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实际操作经验缺乏经验,建筑抗震设计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是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建筑抗震的性能,以减轻地震灾害对建筑的破坏。 1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薄弱部位 1.1 从震害中找出结构薄弱部位 某次地震中,多层混凝土框架教学楼的倒塌,使我们对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地震现场的调查,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大致如下:6、7度区,底层柱上下端出现斜裂缝,并且柱头比柱脚更厉害。8、9度区,底层柱上下端保护层混凝土脱落,箍筋拉脱,柱心混凝土被压碎,纵筋压成灯笼状。二层柱端及底层梁端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在地震中倒塌的框架结构,估计也是底层柱上下端先出现斜裂缝,最后被折断的,只不过整个过程时间很短。不难判断:框架结构薄弱层在底层,底层柱是薄弱构件,底层柱的上下端是最薄弱的部位。震害同时表明:在底层柱中存在某些比较薄弱的柱,地震作用下,这些柱的柱端首先出现斜裂缝,最先形成塑

性铰,使整个结构内力重新分布,导致底层柱逐根被击破,引起连续倒塌。 1.2 从结构分析中确定结构薄弱部位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有其特性,与带有剪力墙的其他混凝土结构相比,框架结构侧向刚度小,变形能力强。对抗震有利的是吸收地震总能量少,不利的是抗侧力能力差。框架唯一的竖向构件——柱的侧向刚度比剪力墙的墙肢小得多,比梁板组成的楼层平面刚度也小很多。地震通过地层土晃动框架楼房,刚度大而且质量集中的各楼层就会前后左右来回移动,产生楼层水平地震剪力,这些力由梁传给柱。结构的整体变形主要是各楼层按一定的振型和周期往复侧移。柱本身刚度较小,其竖向变形被动地随各楼层。梁属于楼层的一部分,变形较小。框架的水平地震力和侧移变形主要来自梁板,而抗侧力和侧移主要靠柱。在结构分析中,若忽视板对梁刚度的影响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一起现浇的梁板。相对于梁来说,柱是薄弱构件。因此,“强柱弱梁”便成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框架结构底层柱托起整栋楼房,除了承受整栋楼全部垂直力外,还要承受地震产生的水平力。结构分析显示:底层任何一根柱的轴力、剪力及弯矩都比上层柱大,底层柱比上层柱更容易被破坏。底层柱上下端弯矩最大,成为整个框架结构内力最大的部位,也就是最薄弱的部位。不难理解:为什么地震时,首先出现裂缝的总是底层柱上下端。各楼层抗剪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底层抗剪承载力最小,验证了底层是抗震薄弱层。底层柱既是框架结构抗震的“中流砥柱”,又是薄弱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及答案

土木与水利学院期末试卷 (A)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计 题分 20 20 48 12 100 得分 阅卷人 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 1.一般来说,某地点的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大而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及设计工 作寿 命期的不同分为 甲 、 乙 、 丙 、 丁 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建筑场地类别根据 等效剪切波速 和 场地覆盖土层厚度 双指标划分为 4 类。 4.震害调查表明,凡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土的 卓越周期 接近 时,会导致建筑物发生类似共振的现象,震害有加重的趋势。 5.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 为 两步进行,即 初判法 和 标准贯入试验法 判别。 6.地震系数 k 表示 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 与 重力加速度 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 最大绝对加速度 与 地面最大加 速度 的比值。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根据房屋的设防烈度、结构类型 和 房屋高 度 ,分别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构造措施要 考试科目: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20~20 学年第一学期 减小 。

求。8.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较大延性,我国规范通过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进行设计计算。 二、单项选择题:(20 分,每题2 分)1.地震烈度主要根据下列哪些指标来评定( C )。 A.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的大小 B.地震时地面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C.地震时大多数房屋的震害程度、人的感觉以及其他现象D.地震时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该地区的土质条件和地形地貌 2.某一场地土的覆盖层厚度为80 米,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为 200m/s, 则该场地的场地类别为(C )。 A.Ⅰ类 B .Ⅱ类C .Ⅲ类D .Ⅳ类 3.描述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 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三要素 (D )。 A.加速度峰值 B. 地震动所包含的主要周期 C. 地震持续时间 D. 地震烈度 4.关于地基土的液化,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A )。 A.饱和的砂土比饱和的粉土更不容易液化 B.土中粘粒含量越高,抗液化能力越强 C.土的相对密度越大,越不容易液化,D.地下水位越低,越不容易液化 5. 根据《规范》规定,下列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D )。 A.砌体房屋

抗震结构设计复习题

抗震结构设计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构造地震为由于地壳运动,推挤地壳岩层使其薄弱部位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震。P1 2.建筑的场地类别可依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4类。P17 3.《抗震规范》将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称为基本地震烈度,超越概率为63.2%的烈度值称为多遇地震烈度。P12 4.丙类建筑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5.柱的轴压比n 定义为n=N/f c A,即柱组合后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 面积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6.震源在地表的投影位置称为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7.地震动的三大要素,分别为最大加速度、频谱特征和强震持时。 8.某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集中于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相等G 1=G 2=1200KN ,第一振型Φ12/Φ11=1.618/1,第二振型Φ22/Φ21=-0.618/1,则第一 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γj =0.724。P50式(3.87)[由于G 1=G 2,可知m 1=m 2,那么WO γj =X 11+X 12 X 112+ X 122=1+1.618 1+1.618=0.724] 9.多层砌体房屋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楼盖类型)和各墙体的侧移刚度及负荷面积。 10.建筑平面形状复杂将加重建筑物震害的原因为扭转效应、应力集中。 11.在多层砌体房屋计算简图中,当基础埋置较深且无地下室时,结构底层层高一般取至室外地面以下500mm 处。 12.某一场地土的覆盖层厚度为80米,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为200m/s ,则该场地的场地土类别为Ⅲ类场地。 13.动力平衡方程与静力平衡方程的主要区别是,动力平衡方程多惯性力和阻尼力。 14.位于9度地震区的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为wk w w Evk Ev Ehk Eh GE G S S S S S γ?γγγ+++=。P75 15.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i V i V i e y y =ξ 指按钢筋混凝土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第i 层受剪承载力和按罕遇地震作用下计算的第i 层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P77 16.某一高层建筑总高为50米,丙类建筑,设防烈度为8度,结构类型为框架-抗震墙结构,则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为一级。(查表)P103 17.限制构件的剪压比,实质是防止构件混凝土产生脆性的斜压破坏。P117 P121 18.某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则其多遇地震烈度约为6.45度,罕遇地震烈度约为9度。 19.框架结构的侧移曲线为剪切型。

抗震设计试卷及答案A卷B卷

《 工程结构抗震样卷A 》答案 命题教师 __ 使用班级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开、闭卷 试卷代号(A ,B 卷) 姓名____________ 系别 班级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时间: 分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订线(答题不得超过此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每题 1.5分,共21分。只有一个选择是正确的,请填在括号中) 1.实际地震烈度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B ) A.建筑物类型 B.离震中的距离 C.行政区划 D.城市大小 2.基底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可用于下列何种建筑? ( C ) A.4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 B.自振周期T 1很长(T 1>4s)的高层建筑 C. 垂直方向质量、刚度分布均匀的多层建筑 D. 平面上质量、刚度有较大偏心的多高层建筑 3.地震系数k 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A ) A.地震基本烈度 B.场地卓越周期 C.场地土类别 D.结构基本周期 4. 9度区的高层住宅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G eq 为( C ) A. 0.85(1.2恒载标准值G K +1.4活载标准值Q K ) B. 0.85(G K +Q k ) C. 0.75(G K +0.5Q K ) D. 0.85(G K +0.5Q K ) 5.框架结构考虑填充墙刚度时,T 1与水平弹性地震作用F e 有何变化?( A ) A.T 1↓,F e ↑ B.T 1↑,F e ↑ C.T 1↑,F e ↓ D.T 1↓,F e ↓ 6.抗震设防区框架结构布置时,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A ) A .柱宽的1/4 B .柱宽的1/8 C .梁宽的1/4 D .梁宽的1/8 7. 土质条件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很大,土质越松软,加速度谱曲线表现为(A ) A .谱曲线峰值右移 B .谱曲线峰值左移 C .谱曲线峰值增大 D .谱曲线峰值降低 8.为保证结构“大震不倒”,要求结构具有 C A. 较大的初始刚度 B.较高的截面承载能力 C.较好的延性 D.较小的自振周期T 1 9、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薄弱层的位置为 ( D ) A.最顶层 B.中间楼层 C. 第二层 D. 底层 10.多层砖房抗侧力墙体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 B A.与楼盖刚度无关 B.与楼盖刚度有关 C.仅与墙体刚度有关 D.仅与墙体质量有关 11.场地特征周期T g 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C ) A.地震烈度 B.建筑物等级 C.场地覆盖层厚度 D.场地大小 12.关于多层砌体房屋设置构造柱的作用,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D ) A . 可增强房屋整体性,避免开裂墙体倒塌 B . 可提高砌体抗变形能力 C . 可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 D . 可抵抗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破坏 13、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可对框架结构的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 ( B ) A .梁端塑性调幅应对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B .梁端塑性调幅应对竖向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C .梁端塑性调幅应对内力组合后的负弯矩进行 D .梁端塑性调幅应只对竖向恒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 14、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ek 的大小除了与质量,地震烈度,结构自振周期有关外, 还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 B ) A.场地平面尺寸 B.场地特征周期 C.荷载分项系数 D.抗震等级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得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及答案

土木与水利学院期末试卷(A) 考试科目:工程结构抗震设计20~20学年第一学期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合计题分20 20 48 12 100 得分 阅卷人 一、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一般来说,某地点的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及设计工作寿命期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建筑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双指标划分为4类。 4.震害调查表明,凡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土的卓越周期接近时,会导致建筑物发生类似共振的现象,震害有加重的趋势。 5.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初判法和标准贯入试验法判别。 6.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根据房屋的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

度,分别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构造措施要求。8.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较大延性,我国规范通过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进行设计计算。 二、单项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地震烈度主要根据下列哪些指标来评定( C )。 A.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的大小 B.地震时地面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 C.地震时大多数房屋的震害程度、人的感觉以及其他现象 D.地震时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该地区的土质条件和地形地貌 2.某一场地土的覆盖层厚度为80米,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为200m/s,则该场地的场地类别为( C )。 A.Ⅰ类 B.Ⅱ类 C.Ⅲ类 D.Ⅳ类3.描述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三要素( D )。 A.加速度峰值 B.地震动所包含的主要周期 C.地震持续时间 D. 地震烈度 4.关于地基土的液化,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A )。 A.饱和的砂土比饱和的粉土更不容易液化 B.土中粘粒含量越高,抗液化能力越强 C.土的相对密度越大,越不容易液化, D.地下水位越低,越不容易液化 5.根据《规范》规定,下列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D )。 A.砌体房屋

建筑结构抗震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20 分) 1、高层建筑结构平面不规则分为、、几种 类型。 2、高层建筑按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和的地 震作用计算方法。 3、框架结构水平荷载作用近似手算方法包括、 。 4、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柱反弯点高度应考虑、 、的影响。 5、高层建筑剪力墙分为、、 、四种类型。 6、高层建筑框剪结构中的梁分为、 、三种类型。 7、高层建筑框剪结构剪力墙布置应遵循、分散、对 称的原则。 1、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 2、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法。 3、反弯点法、D 值法。 4、梁柱线刚度比及层数、层次,上、下横梁线刚度比,层高变化。 5、整体剪力墙、整体小开口墙、联肢剪力墙、壁式框架。 6、普通框架梁、剪力墙间连梁、墙技一框架柱连梁。 7、均匀、周边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10 分) 1、高层建筑采用()限制来保证结构满足舒适度要求。 A、层间位移 B、顶点最大位移 C、最大位移与层高比值 D、顶点最大加速度 2、地震时必须维持正常使用和救灾需要的高层建筑物为()。 A、一类建筑 B、甲类建筑 C、二类建筑 D、乙类建筑

3、计算框架结构梁截面惯性矩I时考虑楼板影响,对现浇楼盖,中框架取I=()。 A、2I0 B、1.5I0 C、1.2I0 D、I0 4、联肢剪力墙计算宜选用()分析方法。 A、材料力学分析法 B、连续化方法 C、壁式框架分析法 D、有限元法 5、框架-剪力墙结构侧移曲线为()。 A、弯曲型 B、剪切型 C、弯剪型 D、复合型 1、D 2、D 3、A 4、B 5、C 三、多项选择题:(将正确的答案的编号填入括弧中,完全选对才得分,否则不得分,每小题4分,共20分) 1、抗震设防结构布置原则() A、合理设置沉降缝 B、合理选择结构体系 C、足够的变形能力 D、增大自重 E、增加基础埋深 2、框架梁最不利内力组合有() A、端区-Mmax,+Mmax,Vmax B、端区Mmax及对应N,V C、中间+Mmax D、中间Mmax及对应N,V E、端区Nmax及对应M,V 3、双肢和多肢剪力墙内力和位移计算中假定() A、连梁反弯点在跨中 B、各墙肢刚度接近 C、考虑D 值修正 D、墙肢应考虑轴向变形影响 E、考虑反弯点修正 4、高层建筑剪力墙类型判别以()为主要特征。 A、等效刚度 B、墙肢宽度 C、整体性能 D、反弯点出现情况 E、墙肢高宽比 5、高层建筑基础埋置深度主要考虑()。 A、稳定性 B、施工便利性 C、抗震性 D、沉降量 E、增加自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B)用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B)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震级是反映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2.众值烈度比基本烈度小1.55度,罕遇烈度比基本烈度大1.55度。( ) 3.软弱地基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有增长周期,改变振型和增大阻尼等作用。() 4.当结构的自振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相同或接近时,结构的地震反应最大。() 5.在抗震设计中,对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长悬臂结构,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6.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7.地震动的三大要素是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8.液化地基根据液化指标划分为三个等级。() 9.任何结构都要进行两个阶段的抗震设计。() 10.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在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各道墙的地震剪力的分配,不仅与屋盖刚度有关而且与墙体侧移刚度有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震灾害主要表现在、和三个方面。 2.底部剪力法适用于高度不超过,以变形为主,和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 3.地震作用是振动过程中作用在结构上的。 4.求结构基本周期的近似方法有、和。 5.地震影响系数与和有关。 6.框架按破坏机制可分为和。 7.建筑场地的类别是根据和划分为四类。 8.抗震设防标准是依据,一般情况下采用。 9.地震作用的大小不仅与地震烈度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建筑物的有关。 三、问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抗震规范”中,“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方法”是什么? 2.多层砌体房屋在抗震设计中,结构的选型与布置宜遵守哪些原则? 3.圈梁、构造柱在砌体结构抗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在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中,对梁端、柱端为什么要加密箍筋? 5.什么是隔震?其方法主要有哪些?什么是减震?其方法主要有哪些? 四、计算题(20分) 某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如下图),集中于楼盖(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梁的刚度无限大。其中频率为:,。 第一振型为,第二振型为,已知,场地的特征周期 ,振型参与系数,求: (1)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剪力; (2)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底层剪力; (3)比较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及答案1

1、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地质年代,土层中土的粘性颗粒含量,上方覆盖的非液化土层的厚度,地下水位深度,土的密实度,地震震级和烈度。土层液化的三要素是:粉砂土,饱和水,振动强度。因此,土层中粘粒度愈细、愈深,地下水位愈高,地震烈度愈高,土层越容易液化。 2、什么是地震反应谱?什么是设计反应谱?它们有何关系?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最大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叫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以S a (T )表示。设计反应谱:考虑了不同结构阻尼、各类场地等因素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而专门研究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的反应谱,常以a (T ),两者的关系为a (T )= S a (T )/g 3、什么是时程分析?时程分析怎么选用地震波? 选用地震加速度记录曲线,直接输入到设计的结构,然后对结构的运动平衡方程进行数值积分,求得结构在整个时程范围内的地震反应。应选择与计算结构场地相一致、地震烈度相一致的地震动记录或人工波,至少2条实际强震记录和一条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5、抗震设计为什么要尽量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如何满足这些原则? “强柱弱梁”可有效的防止柱铰破坏机制的出现,保证结构在强震作用下不会整体倒塌;“强剪弱弯”可有效防止脆性破坏的发生,使结构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强节点弱构件”,节点是梁与柱构成整体结构的基础,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使节点的刚度和强度大于构件的刚度和强度。 6、什么是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如何评定震级和烈度的大小?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震级的大小一般用里氏震级表达 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烈度表,即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破坏和地表现象划分的。 7、简述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计算中如何鞭稍效应。 适用范围: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为考虑鞭稍效应,抗震规范规定: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对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以计入。 9、什么是动力系数、地震系数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动力系数是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地震系数是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是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是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 10、多层砌体房屋中,为什么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楼梯间横墙间距较小,水平方向刚度相对较大,承担的地震作用亦较大,而楼梯间墙体的横向支承少,受到地震作用时墙体最易破坏2)房屋端部和转角处,由于刚度较大以及在地震时的扭转作用,地震反应明显增大,受力复杂,应力比较集中;另外房屋端部和转角处所受房屋的整体约束作用相对较弱,楼梯间布置于此,约束更差,抗震能力降低,墙体的破坏更为严重 11、试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及对地面运动的影响? 纵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是压缩波,传播速度快,周期较短,振幅较小;将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横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是剪切波,传播速度比纵波要慢一些,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将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摇晃 14为什么要限制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横墙间距? (1)横墙间距过大,会使横墙抗震能力减弱,横墙间距应能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2)横墙间距过大,会使纵墙侧向支撑减少,房屋整体性降低(3)横墙间距过大,会使楼盖水平刚度不足而发生过大的平面内变形,从而不能有效地将水平地震作用均匀传递给各抗侧力构件,这将使纵墙先发生出平面的过大弯曲变形而导致破坏,即横墙间距应能保证楼盖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所需的刚度要求。 16.地震作用和一般静荷载有何不同?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可分为哪几类? 不同:地震作用不确定性,不可预知,短时间的动力作用,具有选择性,累积性,重复性。方法:拟静力法,时程分析法,反应谱法,振型分解法。 17.什么是鞭端效应,设计时如何考虑这种效应? 答:地震作用下突出建筑物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受高振型影响较大,震害较为严重,这种现象称为鞭端效应;设计时对突出屋面的小建筑物的地震作用效应乘以放大系数3,但此放大系数不往下传。 18.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实质是什么?如何通过截面抗震验算来实现? 答:(1)使梁端先于柱端产生塑性铰,控制构件破坏的先后顺序,形成合理的破坏机制 (2)防止梁、柱端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以保证塑性铰有足够的变形能力 在截面抗震验算中,为保证强柱弱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 对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 ∑∑ =b c c M M η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版)习题解答1-5章

第一章的习题答案 1.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强弱程度(即所释放能量的大小)的指标。地震烈 度是衡量一次地震时某地区地面震动强弱程度的尺度。震级大时,烈度就高;但某地区地震烈度同时还受震中距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2.参见教材第10面。 3.大烈度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小烈度地震发生概率较高,可根据地震烈度 的超越概率确定小、中、大烈度地震;由统计关系:小震烈度=基本烈度-1.55度;大震烈度=基本烈度+1.00度。 4.概念设计为结构抗震设计提出应注意的基本原则,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抗震计算为结构或构件达到抗震目的提供具体数据和要求;构造措施从结构的整体性、锚固连接等方面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弥补部分情况无法进行正确、简洁计算的缺陷。 5.结构延性好意味可容许结构产生一定的弹塑性变形,通过结构一定程度 的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截面尺寸,降低造价;同时可避免产生结构的倒塌。 第二章的习题答案 1.地震波中与土层固有周期相一致或相近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放 大;与土层固有周期相差较大的波传至地面时,其振幅被衰减甚至完全过滤掉了。因此土层固有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近, 2.考虑材料的动力下的承载力大于静力下的承载力;材料在地震下地基承 载力的安全储备可低于一般情况下的安全储备,因此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高于静力承载力。 3.土层的地质年代;土体中的粘粒含量;地下水位;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 地震的烈度和作用时间。 4.a 中软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比中硬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要差 (建筑物条件均同)。 b. 粉土中粘粒含量百分率愈大,则愈容易液化. c.液化指数越小,地震时地面喷水冒砂现象越轻微。 d.地基的抗震承载力为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及答案

一:1、天然地震主要有(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 2、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3、地震动的三要素:(峰值);(频谱);(持时)。 4、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剪切波速)(阻尼比)。 5、结构的三个动力特性是:(自振周期)(振型)(岩土阻抗比)。 6、地震动的特性的三要素:(振幅)(频率)(持时)。 7、框架按破坏机制可分为:(梁铰机制)(柱铰机制)。 8、柱轴压比的定义公式为:(n=N/(f c A c))。 二、1、非结构构件的存在,不会影响主体结构的动力特性。(×) 2、场地类比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综合确定。(√) 3、一般工程结构均为欠阻尼状态。(√) 4、地震动振幅越大,地震反应谱值越大。(√) 5、当结构周期较长时,结构的高阶振型地震作用影响不能忽略。(√) 6、多遇地震下的强度验算,以防止结构倒塌。(×) 7、砌体房屋震害,刚性屋盖是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 8、柱的轴力越大,柱的延性越差。(√) 9、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暗梁。(×) 10、排架结构按底部剪力法计算,单质点体系取全部重力荷载代表值。(√) 三1、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地质年代,土层中土的粘性颗粒含量,上方覆盖的非液化土层的厚度,地下水位深度,土的密实度,地震震级和烈度。土层液化的三要素是:粉砂土,饱和水,振动强度。因此,土层中粘粒度愈细、愈深,地下水位愈高,地震烈度愈高,土层越容易液化。 2、什么是地震反应谱?什么是设计反应谱?它们有何关系? 答案: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最大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叫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以S a(T)表示。设计反应谱:考虑了不同结构阻尼、各类场地等因素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而专门研究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的反应谱,常以a(T),两者的关系为a(T)= S a(T)/g 3、什么是时程分析?时程分析怎么选用地震波? 答案:选用地震加速度记录曲线,直接输入到设计的结构,然后对结构的运动平衡方程进行数值积分,求得结构在整个时程范围内的地震反应。应选择与计算结构场地相一致、地震烈度相一致的地震动记录或人工波,至少2条实际强震记录和一条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4、在多层砌体结构中设置圈梁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设置圈梁作用:加强纵横墙的连接,增加楼盖的整体性,增加墙体的稳定性,与构造柱一起有效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有效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地基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用。 5、抗震设计为什么要尽量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如何满足这些原则? 答案:“强柱弱梁”可有效的防止柱铰破坏机制的出现,保证结构在强震作用下不会整体倒塌;“强剪弱弯”可有效防止脆性破坏的发生,使结构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强节点弱构件”,节点是梁与柱构成整体结构的基础,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使节点的刚度和强度大于构件的刚度和强度。 四、已知框架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Ⅰ类场地条件,地震分组为第一组m1=60t,m2=50t,T1=0.358s,T2=0.156s,振型为:X11=0.448,X12=1.000,X21=1.710,X22=-1.000,试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分别计算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剪力,并作误差对比。(0.16,0.25s,不考虑鞭梢效应) 答案:1、已知:框架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Ⅰ类场地条件,地震分组为第一组,m1=60t,m2=50t,T1=0.358s,T2=0.156s,振型为:X11=0.448,X12=1.000;X21=1.710,X22=-1.000, 试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分别计算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剪力,并作误差对比。 α0.16,=g T0.25s,不考虑鞭梢效应) (= max 答案: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1)计算振型参与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