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
四川方言简介中意双语

四川方言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和元代至今的四川方言截然不同,依据宋代文献显示,蒙古人和女真人的两次入侵,给四川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人口剧减。
到清朝初年,四川人口甚至不足五十万。
从1671年开始大规模移民,到1776年为止,105年内四川合计接纳移民623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
现代四川方言,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形成的。
Il Dialetto di Sichuan prima la Dinastia Song e molto diverso da Il Dialetto dopo la Dinastia Yuan finora.Secondo la documentazione della dinastia Song。
Le due invasioni di Mongoli e Nvzhenese portano una catastrofica Drastica riduzione della popolazione Nel Sichuan.Ai primi anni della dinastia Qing,La popolazione del Sichuan addirittura meno di Immigrazione su grande scala dal 1671 fino al 1776,Sichuan accetta immigrati per un totale di 623 milioni in 105 anni.Noto come Hubei e Hunan Compila Sichuan .Il dialetto moderno Sichuan è formata in questo grande movimento di immigrazione.四川方言发源于上古时期非华夏族语言的古蜀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方言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
四川话

方言
地方语言的简称,也叫地方话。最简单的定 义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
Brief introduction
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 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 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 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 会变体。
Significance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 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 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 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因此保护汉语 方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社会安定。
四川省境内的四川汉语方言有三大类,即四川话、 客家方言和湘方言。
•【代词】——四川话的代词主要有哪个[na53 ko21](谁)、 啥子[sa213 ts53](什么)、哪阵[na53 tsen213](什么时 候)、咋个[tsa21 ko213] 、啷个[nan53 ko213](怎么)等。 •【量词】——四川话的物量词,如:匹:一匹瓦 。坨:一坨 钱 (一万元)。 动量词,如:道[tau213](遍、次):他试 了一道又一道。 •【副词】——四川话表示程度的副词较多,如:多[to55]: 她对你多巴适的。飞[fei55]:飞辣。焦[tciau55]:焦苦。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 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 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 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 sh来。
四川10大方言,哪种最难懂?

四川10大方言,哪种最难懂?如果你是四川人,你能轻松听懂所有的四川话么?在四川,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门道!哪怕相隔很近,比如成都和乐山,有时候都听不懂对方说的啥!那就让我们一起看一哈,四川10大最难懂的方言是哪些:第十名:广元话【覆盖区域】:广元地区、巴中部分地区、绵阳部分方言。
【难懂系数】:★【特色说明】:这个地区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所以受到关中官话的影响非常大,跟陕西方言相似程度很高。
该地区方言与普通话无多少差异,外地人基本听得懂。
【举栗】:莽娃儿:哥子!吃哒莫哟?走哪儿器?疯扯扯:吃哒老,器转路。
第九名:川中方言【覆盖区域】:南充、遂宁地区、资阳、绵阳、德阳、达州、广安、内江部分地区方言。
【难懂指数】:★☆【特色说明】:这类方言流通于川中丘陵地区以及周边部分地区,部分发音带了浓厚的巴蜀特色,hf,nl不分最为明显。
【举栗】:开费了=开会了fa fei fei fei fa=化肥会挥发我高挨要切那儿!=我非要去那儿!第八名:成都话【覆盖区域】:主要包括成都市区及青白江、龙泉驿、金堂等成都东部地区方言、简阳话、德阳话、绵阳话。
【难懂指数】:★☆【特色说明】:这类方言是中国使用人口最多的一个方言片——西南官话成渝片的中心地带,各地方言交流完全可以互通,而且外地人也是完全听得懂,具有浓郁得川西特色和巴蜀特色。
【举栗】:你是天上的叮叮猫er,我是地下的推屎爬er。
帽根儿、揪揪儿=辫子抵拢倒拐=走到头了再转弯我喊个猪儿就回切了。
=我打个出租车就回去了。
第七名:川东话【覆盖区域】:南充、达州、广安地区,巴中部分地区。
【难懂指数】:★★【特色说明】:川东话比较好懂,其最大特点是语速快。
【举栗】:局球=足球朗唉=怎么把人都晓得,你个人晓不得。
=大家都知道,就你不知道。
你中了500万,幺不到台了嗦?!=你中了500万,不得了了啊?第六名:自贡话【覆盖区域】:包括泸州市泸县方言、自贡方言、内江方言、眉山仁寿、乐山井研、宜宾筠连地区方言。
浅论四川话

中国传统文化课结课论文——浅谈四川话李治20102210309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是流行于中国四川省及重庆市境内的语言,属汉语西南官话,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巴蜀语的成渝片及灌赤片。
和湘语、赣语、淮语有不少相似之处,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
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但并不是四川省的标准方言。
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不像广东人将广州话作为粤语标准音,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减。
为什么我要说一下四川话呢?因为四川话是一种相当美丽的语言!她的韵律大方朴素,婉如舞着野花哼着歌儿,奔跑在田间的乡村女孩,纯真,善良,热情,人见人爱……你说她怎么就登不得大雅之堂,怎么就被当成老土,想上个文艺节目上面都硬是不准!小时候,我生活在贵州省思南县一个美丽的一个小山村,学校附近有一口源源不绝的地下喷泉,水很清甜,冬暖夏凉,从一个大石灰岩山脚下的石头缝里喷涌而出,汇成了一条小溪,顺流而下成为大河,汇入乌江。
而很多年后我才知道,我们清澈响亮的的四川口音就是从重庆涪陵,顺乌江而来的。
再后来我被告知必须要学习普通话,四川话是老土的,低俗的,没文化的。
但私下里,我更愿意说四川话,说着清脆,听着清亮,身边的朋友都很喜欢。
尽管我说的也不是标准的成都音,但是只要是四川话,哪里的音都很好听,总能惹大家呵呵大笑。
广泛通用的四川话不用说四川话绝对是最通用的方言,它有1.2亿使用者,几乎全中国人都听得懂四川话。
大家都不难发现,四川话确实易懂,它发音字正腔圆,全国绝大多数地方语言在严肃正规地发音时,都接近四川话的发音,只是调不一样,北方语系发音中的第一声不变,第二声变第三声,第三生变第四声,第四声变第二声,即依次往后推一位,就变成了四川话的调。
而其他地方语言相对于北方语系,往往是音的变化比调的变化更严重,甚至每一个字都完全不同,以至于难以理解。
方言原文与解析

方言原文与解析方言是指一种地区特有的语言或语言变体,通常由特定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所影响形成。
方言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方色彩和人们的情感记忆。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言的原文以及对其进行的解析。
一、四川方言四川方言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方言,具有独特的声调和词汇特点。
下面是四川方言的一段原文:【原文】那个姑娘真漂亮,长得眉清目秀、俊俏动人。
【解析】那个(nè gene):用于指示特定的人或事物。
姑娘(gū niang):指年轻的未婚女子。
真(zhēn):用于表示强调或加强语气。
漂亮(piào liang):形容外貌出众,给人美好的感觉。
长得(cháng de):用于描述外貌特征。
眉清目秀(méi qīng mù xiù):形容眉毛清秀,眼睛亮丽。
俊俏动人(jùn qiào dòng rén):形容相貌俊俏,吸引人。
二、广东方言广东方言是中国广东省及周边地区使用的一种方言,韵味独特,词汇丰富。
以下是广东方言的一段原文:【原文】嗰个仔真系好张扬,个个都赞佢衣着时尚。
【解析】嗰个(go ge):用于指代特定的人或事物。
仔(zai):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小伙子”。
真系(jan hai):意为“真的是”,用以强调或表达肯定。
好(ho):同样起强调或肯定的作用。
张扬(cheung yeung):形容一个人性格活跃、外表张扬。
个个(go go):意为“每个人”,用于强调全体。
赞佢(jan keoi):表达对他人的赞美或认同。
衣着(ji zhu):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
时尚(si seung):表示流行潮流,与时俱进。
三、湖南方言湖南方言是中国湖南省及周边地区使用的一种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特点和丰富的地方词汇。
以下是湖南方言的一段原文:【原文】咋的了?老家子节日,咱还挺喜感的。
【解析】咋的了(za dei la):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四川话的历史与介绍

四川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
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中文名:四川话外文名:Sichuan Language使用地区:中国西南大部、缅甸掸邦使用人数:9000万语系:西南官话- 汉藏语系口音:26种此时的蜀语已经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
西汉末形成的蜀语作为上古时期汉语族的一个独立分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调与词汇两方面。
在声调方面,陆法言《切韵序》有“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的记载。
同时黄鉴《杨文公谈苑》中称:“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声。
春秋胥臣、汉雍齿旨是也。
蜀中作上声、去声呼之,盖蜀人率以平为去。
”这说明此时蜀语声调具有自身特色。
而词汇方面,此时蜀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吸收了来自非汉语的古蜀语的词汇。
扬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大量四川地区的特殊词汇,来自古蜀语的词汇包括“坝”(平地)、“姐”(母亲)、“不律”(笔)、“养”(您)、“曲鲙”(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坝”、“姐”、“养”、“曲鲙”至今仍保存于四川话之中。
中古时期中古时期,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区,蜀语继续得到发展,此时的蜀语独立性很强,与蜀地区以外的语言较难沟通。
四川方言的形成

四川方言的形成四川方言的形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方言繁多且广泛分布。
而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其方言体系独特而丰富。
四川方言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对四川方言的形成进行探析。
四川方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原方言对四川地区的影响。
古时候,中原方言与四川方言之间存在着交流和影响,这使得四川地区的方言受到了中原方言的一些影响。
此外,古代四川地区多山,交通不便,这也导致了四川方言与其他地区的方言相对封闭,不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
四川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也是四川方言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川地处盆地,被山脉包围,独立于其他地区,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理环境。
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四川地区的居民相对封闭,交通不便,这导致了方言的发展相对独立。
由于地理环境的隔绝,四川方言相对保持了纯正和传统的特点。
历史文化的影响也是四川方言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四川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历史上,四川地区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文化交流,这使得四川方言融合了不同的语言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多样化的方言体系。
此外,四川方言的形成还与四川地区的民族多样性有关。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在这里交融。
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体系的影响,四川方言也获得了一定的多元性。
在四川方言中,可以听到不仅仅是汉语的元素,还包含了彝语、藏语等多民族语言的影响,丰富了方言的内涵。
对于四川方言的形成,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时间的积累。
方言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经历多次演变和磨合。
四川方言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四川方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与中原方言的交流影响、特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多民族的融合以及时间的积累等因素密不可分。
四川方言作为中国方言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是四川地区文化和人民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四川方言的介绍

四川方言的介绍
四川方言,又称川腔,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使用人数众多,影响广泛。
它以其独特的音调、词汇和语法结构而闻名,是四川人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
川腔的音调丰富多样,既有平声、上声、去声,也有入声。
这些声调变化融洽自然,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而且,川腔的音调变化与情感表达有着密切关系。
当人们感到高兴、悲伤、愤怒或惊讶时,他们的语调会随之变化,使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情感的表达。
川腔的词汇丰富多样,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俚语。
例如,川腔中常用的问候语是“吃了吗?”这是四川人民关心他人的一种方式。
此外,川腔还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词汇,如“锅巴”(指米饭炒得焦黄的一部分),“变啷个样”(形容某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等等。
这些词汇使川腔更加生动有趣。
川腔的语法结构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例如,在川腔中,动词和形容词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在普通话中,我们会说“我累了”,而在川腔中,我们会说“我了累”。
这种语法结构的变化使川腔更加独特。
川腔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通过川腔,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川人民的热情、豪爽和乐观。
川腔是四川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川腔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方言,它通过丰富多样的音调、词汇和语
法结构,使四川人民的交流更加生动有趣。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四川人民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一起欣赏和感受川腔的魅力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
四川方言的来历:
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总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
一是四川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一般称之为“土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一般称之为“老湖广话”。
简而言之,四川省境内的四川汉语方言有三大类,即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
这三大类方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一、元末明初的移民
古代的巴蜀地区,由于邻近的地缘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与楚国与秦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语言方面,与楚国、秦国相近,如陕西治中地区与蜀地“梁益之间”的语言相近,川东与楚接壤,“巴蜀多楚人”。
在以后的历代战乱中,如五胡乱华、黄巢起义、金兵南侵等,都有一些外地人迁入四川境内,语言上与当地人融合。
对现今四川方言的形成起着深远的影响的是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大移民。
元末明初的战乱中,移民入川的有四部分人:
一是“避乱入蜀”或“避兵入蜀”。
湖北罗田人徐寿辉率领的红巾军在长江中上游起事,当时称之为湖广(即今湖北、湖南和广西的一部分)地区的居民逃亡入蜀。
二是义军入川留居的。
红巾军由巫峡入川占领川蜀留下的义军,特别是明玉珍、明升父子建立“大夏”农民政权15年,其入川部下,多数是湖北人。
三是避祸入川的。
明朝官军占领湖广之后,一些与红巾军有牵连的人,为躲明朝官军捕杀之祸,从湖广逃亡入川,投到明升部下留居之处。
四是明军入川留居的。
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廖永忠率明军分别从北面和东面进川攻打明升农民政权,因傅友德、汤和均是安徽人,其部下也多为安徽人,有的留居四川。
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的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朝以前入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85户(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总之,元末明初的数十年战乱,大批湖广籍乡民和部分安徽籍、陕西籍军民留寓四川,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方言,随着世代人口的衍生,他们的乡间与四川住地的语言相融合。
由于湖北籍人为多,故楚语影响大,为清前期移民入川后,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官话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清前期的移民与四川方言的形成
清朝前期的移民,有朝廷号召与民间自发移民两种类型,移民时间相继一百余年。
朝廷号召“移民实川”具有强制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其强制就如民间传说的是捆绑入川,时间在移民填川初期,子民被成群结队的强制入蜀。
民间自发性的移民,多是由于原籍天灾人祸,难以生存,闻西蜀沃野千里,是求生存的好地方,故举家、举族入蜀,这种自发移民的时间持续到乾隆末年。
无论是官方号召移民还是民间自发性的移民,都具有地域集中、群体性强的特征,在入川落业以后,同籍而居、聚族而居十分突出,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仍保留在原籍的语言乡音。
1.四川汉语的第一大方言——四川话的形成
清代前期入蜀的移民以两湖、广东、陕西等地的为多,其中以湖北籍的为最多。
如方言学家论述,早在六百年前,官话方言就从东面和北面渗入四川;到清代前期,以湖广为主(特别是湖北)的大批移民入蜀,在与原四川民众的共同生活中,互相融合,经过一个历史过程,以湖北话为基础形成了今天四川官话的体系,一般称之为四川话。
四川话的代表是成都话,就是说,四川官话是以成都话为标准
的。
四川官话的地域很广,遍及全川,其如汪洋大海。
这便是四川汉语方言的第一大方言的形成。
2.四川的客家方言
四川的客家人绝大多数是从广东迁来的,时间在康熙、乾隆年间,入蜀后落业于四川各地,全省共有三十多个客家人聚居地。
由于客家人祖先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民系,历史上有五次大迁徙,进入四川的客家人是第四次大迁徙时从粤北、粤东迁来的。
他们保持了祖宗传下的语言,在四川境内的三十多个客家人聚居地形成了客家“方言岛”(这与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话相对应),人口约一百万以上。
客家人虽然移民入川两百多年,老年人的客家话仍与粤北、粤东的客家话相一致。
但随着四川经济的开发,交通的发达,客家“方言岛”今后将越来越小。
现今客家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占第二位。
3.四川的湘方言——“永州腔”
四川的湘方言,是由于清康熙年、雍正至乾隆年间,湖广省湘语区的乡民迁蜀,定居在沱江中上游的丘陵地区和边远的山区,语言方能保留至今。
湖广省湘语区入蜀的移民主要来自永州府、宝庆府,也有来自长沙的。
这种保留在四川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山乡中的湘语,以永州话为代表,被称为“永州腔”,也就是通称的“老湖广话”。
人口约90万。
在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为方便的城乡落户的潮语移民,经过长期与四川居民的互相影响,被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话所融和,未能保存完整的湘语。
但这些被融合的湘语移民的后代,他们所说的四川话中,又带有原籍的余间或变间。
现今湘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居第三位。
有一句话叫着“最怕四川人说普通话”不光别人怕,自己说起来那才叫最怕的,半天转不过来那种调调,转过来了还半天找不到感觉,浓浓的川普味道在耳朵里飘啊!
搞笑地方言
1.老师叫一位同学用“恳求”和“要求”造句。
同学的这样说道:妈妈煮了一锅排骨,爸爸吃时说:“恳求不动”妈妈反说道:“要
求你恳。
2. ”抓子(ZUA)——走到四川不能不知道抓子是什么意思,比如经常听见问:
“你在抓子?”中间的抓子意思是做什么,全句为你在做什么的意思。
“抓”
是做啥的连读。
“你抓子老(方言,意味了)?”其中的"抓子"意味怎么了,全句的意思就是你怎么了
●扎起(发音za,3声上声,一般不念zha)——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
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
简称“扎起”。
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为我们扎起”。
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北方人不要理解为“刀扎”“扎窟窿”“戳”,仅仅是同音字借用而已。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
比北方话“加油”更强有力。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
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人么。
”
●你娃——你小子!
●莫——别。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
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
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
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狗*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
●宝、宝气。
——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
例如:“哪个人好宝哟。
”“她是个宝器。
”“几个土妹子和一个老宝气”。
●木、木鸡(宜宾,自贡方言听起来像“穆鸡”)。
——来源于“呆若木鸡”,简化的成语,但比成语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维迟钝,木头脑筋,不开窍。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啥子唉——什么,
●洗白老——完蛋、一无所有、死了。
例如:打麻将钱*都被输光了,“森上带点个子弹,都被洗白喽”。
“愣格没得钱耐?”“刚一发工资,钱都被婆娘洗白了仨!”
●语气词。
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比普通话和北京话多多了。
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要顽强地保护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