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

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
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

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

四川方言的来历:

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总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一是四川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一般称之为“土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一般称之为“老湖广话”。简而言之,四川省境内的四川汉语方言有三大类,即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这三大类方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一、元末明初的移民

古代的巴蜀地区,由于邻近的地缘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与楚国与秦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言方面,与楚国、秦国相近,如陕西治中地区与蜀地“梁益之间”的语言相近,川东与楚接壤,“巴蜀多楚人”。在以后的历代战乱中,如五胡乱华、黄巢起义、金兵南侵等,都有一些外地人迁入四川境内,语言上与当地人融合。对现今四川方言的形成起着深远的影响的是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大移民。

元末明初的战乱中,移民入川的有四部分人:

一是“避乱入蜀”或“避兵入蜀”。湖北罗田人徐寿辉率领的红巾军在长江中上游起事,当时称之为湖广(即今湖北、湖南和广西的一部分)地区的居民逃亡入蜀。二是义军入川留居的。红巾军由巫峡入川占领川蜀留下的义军,特别是明玉珍、明升父子建立“大夏”农民政权15年,其入川部下,多数是湖北人。

三是避祸入川的。明朝官军占领湖广之后,一些与红巾军有牵连的人,为躲明朝官军捕杀之祸,从湖广逃亡入川,投到明升部下留居之处。

四是明军入川留居的。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廖永忠率明军分别从北面和东面进川攻打明升农民政权,因傅友德、汤和均是安徽人,其部下也多为安徽人,有的留居四川。

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的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朝以前入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85户(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总之,元末明初的数十年战乱,大批湖广籍乡民和部分安徽籍、陕西籍军民留寓四川,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方言,随着世代人口的衍生,他们的乡间与四川住地的语言相融合。由于湖北籍人为多,故楚语影响大,为清前期移民入川后,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官话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清前期的移民与四川方言的形成

清朝前期的移民,有朝廷号召与民间自发移民两种类型,移民时间相继一百余年。朝廷号召“移民实川”具有强制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其强制就如民间传说的是捆绑入川,时间在移民填川初期,子民被成群结队的强制入蜀。民间自发性的移民,多是由于原籍天灾人祸,难以生存,闻西蜀沃野千里,是求生存的好地方,故举家、举族入蜀,这种自发移民的时间持续到乾隆末年。无论是官方号召移民还是民间自发性的移民,都具有地域集中、群体性强的特征,在入川落业以后,同籍而居、聚族而居十分突出,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仍保留在原籍的语言乡音。1.四川汉语的第一大方言——四川话的形成

清代前期入蜀的移民以两湖、广东、陕西等地的为多,其中以湖北籍的为最多。如方言学家论述,早在六百年前,官话方言就从东面和北面渗入四川;到清代前期,以湖广为主(特别是湖北)的大批移民入蜀,在与原四川民众的共同生活中,互相融合,经过一个历史过程,以湖北话为基础形成了今天四川官话的体系,一般称之为四川话。四川话的代表是成都话,就是说,四川官话是以成都话为标准

的。四川官话的地域很广,遍及全川,其如汪洋大海。这便是四川汉语方言的第一大方言的形成。

2.四川的客家方言

四川的客家人绝大多数是从广东迁来的,时间在康熙、乾隆年间,入蜀后落业于四川各地,全省共有三十多个客家人聚居地。由于客家人祖先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民系,历史上有五次大迁徙,进入四川的客家人是第四次大迁徙时从粤北、粤东迁来的。他们保持了祖宗传下的语言,在四川境内的三十多个客家人聚居地形成了客家“方言岛”(这与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话相对应),人口约一百万以上。客家人虽然移民入川两百多年,老年人的客家话仍与粤北、粤东的客家话相一致。但随着四川经济的开发,交通的发达,客家“方言岛”今后将越来越小。现今客家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占第二位。

3.四川的湘方言——“永州腔”

四川的湘方言,是由于清康熙年、雍正至乾隆年间,湖广省湘语区的乡民迁蜀,定居在沱江中上游的丘陵地区和边远的山区,语言方能保留至今。湖广省湘语区入蜀的移民主要来自永州府、宝庆府,也有来自长沙的。这种保留在四川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山乡中的湘语,以永州话为代表,被称为“永州腔”,也就是通称的“老湖广话”。人口约90万。在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为方便的城乡落户的潮语移民,经过长期与四川居民的互相影响,被汪洋大海的四川官话所融和,未能保存完整的湘语。但这些被融合的湘语移民的后代,他们所说的四川话中,又带有原籍的余间或变间。现今湘方言在四川方言中居第三位。

有一句话叫着“最怕四川人说普通话”不光别人怕,自己说起来那才叫最怕的,半天转不过来那种调调,转过来了还半天找不到感觉,浓浓的川普味道在耳朵里飘啊!

搞笑地方言

1.老师叫一位同学用“恳求”和“要求”造句。

同学的这样说道:妈妈煮了一锅排骨,爸爸吃时说:“恳求不动”妈妈反说道:“要

求你恳。

2. ”抓子(ZUA)——走到四川不能不知道抓子是什么意思,比如经常听见问:

“你在抓子?”中间的抓子意思是做什么,全句为你在做什么的意思。“抓”

是做啥的连读。

“你抓子老(方言,意味了)?”其中的"抓子"意味怎么了,全句的意思就是你怎么了

●扎起(发音za,3声上声,一般不念zha)——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

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

简称“扎起”。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为我们扎起”。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北方人不要理解为“刀扎”“扎窟窿”“戳”,仅仅是同音字借用而已。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比北方话“加油”更强有力。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人么。”

●你娃——你小子!

●莫——别。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狗*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

●宝、宝气。——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个人好宝哟。”“她是个宝器。”“几个土妹子和一个老宝气”。

●木、木鸡(宜宾,自贡方言听起来像“穆鸡”)。——来源于“呆若木鸡”,简化的成语,但比成语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维迟钝,木头脑筋,不开窍。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啥子唉——什么,

●洗白老——完蛋、一无所有、死了。例如:打麻将钱*都被输光了,“森上带点个子弹,都被洗白喽”。“愣格没得钱耐?”“刚一发工资,钱都被婆娘洗白了仨!”

●语气词。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比普通话和北京话多多了。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要顽强地保护自己的语言。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精)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定义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Harlmann1980:22。因而,按其本质来说,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学中的比较。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对比语言学的比较,与语言学中其他分支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而使我们能够确定对比语言学在整个语言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联系。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可以沿两条轴线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选择共时或历时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在某一语言内部或各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这两条轴线的互相交叉,便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成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织结构的比较。

在共时语言学研究中,要对某一语言的某一结构系统进行描述,就必须对这一结构系统里的各种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我们就要比较这个系统里的各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声学物理属性有什么不同,在音节中的分布又有什么不同的规律,我们就必须比较这个语言中各类词的语法作用有什么不同,组合搭配有什么特点,等等。而且,要确定一个语言中的词可以区分为哪几个词类,这本身就要进行大量的形态、语义、语法特征等方面的比较。因此可以说,同一语言内的共时比较是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构成当代语言学主流的各个分支学科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 象限Ⅱ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了解这一语言的发展历史,找出其基本发展演变规律。例如,通过对英语的历时比较,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英语的演变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等四个阶段。其语法演变的总趋势表现为从一个综合型的语言逐步向一个分析型的语言发展,即词的屈折变化逐渐减少,语法意义的表达越来越多地依赖语序以及介词等语法作用词的运用。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的语言史及其分科(如词源学、古今比较语法学等研究的主要方法。 象限Ⅲ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不同语言(一般是亲属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进行比较,其目的主要是探讨语言之间的历史联系,并据此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重建或构拟某一组亲属语的共同原始语(proto-language,找出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发展规律. 例如,语言学家通过对印欧语系诸语言之向的历时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这些语言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关系,推断出原始印欧语的大致形式。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往往需要与同一语言的历时比较相结合,这就形成了现代语言学研究领域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历史语言学,又称比较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发端于十八世纪末,到了十九世纪,逐步发展成为语言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一个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语言的起源与进化

语言的起源与进化 10生物科学2班22号陈莹 摘要:语言是人类的密码,关于语言起源的研究由来已久。关于语言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神授说、拟声说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至今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用进化论的思想研究语言的传统一直非常盛行。我们试图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语言的起源与进化,以期能对该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语言起源;进化;语音;劳动;思维 1.对语言的起源与进化的思考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关于语言起源的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不解之谜。关于语言起源的研究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人类的困扰。不断有学者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诸如手势、契约说、感叹说、本能说、摹声说、神授说、进化说、劳动说、嘴势说、约定俗成说、人类本源说等等。这些假说在不同层面体现了人们对语言起源的探讨,对人类语言这一种神奇特征的猜测和推断。 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至今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用进化论的思想研究语言的传统一直非常盛行。根据进化说的研究成果,人类的祖先在大约40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直立行走。人类的喉部和声道的结构发生变化,空腔逐渐有可能发出越来越复杂的信号,最终产生语音。综合人类学、分子生物学和考学的证据,在10万年前到四万前之间,人类应该有了一些相当发达的原始语;从大约四万年前,这些原始语应该在词汇和语法上迅速丰富起来,开始向现代语言过渡。进化说虽说还不能够界定语言起源的具体时代,但是,这一假设说断言:语言的起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是与人类进化相伴而行的,语言在大约一万年以前就已经成为现代语言的完整系统,换句话说,它与现代的语言已经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了。2.劳动与进化的关系 劳动与语言作为区分人类与他动物的最重要的两个标志。近年来考古发现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古猿开始向人转化,约在1400万年以前。从猿到人转变这一历史过程,是由生产活动从动物的形式到真正有意识的人的形式的过渡所推动的。因此,人体的结构及器官的形态功能的形式、社会组织的形式、意识和语言的产生,也能从劳动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求得解释。劳动有其形成过程。这个过程从开始到人类脱离动物界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纯粹的本能活动;伴随有一定的智力的劳动萌芽状态的活动,这种活动伴随有一定的意识萌芽,是劳动直接前身;最后发展为在自觉目的的指导下的制作和实用工具的活动,这是人类的真正的劳动。劳动促使人脑具有了形成意识和形象思维,发音器官与语言起源关系密切的条件的产生和进化。 3.语音条件的必然进化 在语言起源的最初阶段,一开始猿人发出的是不分音节的呼叫或连缀的声音。在群居动物中,如果说动物的嘶鸣或猿猴的报警都能够代表一定的含义或传达要求的话,那么在初民的共同觅食或劳动进行的相互呼叫,就更要有协调行为要求的意义。初民的呼叫能反复地刺激已经抬起来的头脑,神经以及相应的发音器官。 从南方猿脑模外表形态看来,与语言有关的区域已有分化的扩展。这种扩展,反映在出名的部分音节的连缀呼叫中,可能出现了口形不同的几个的元音,这与工具的出现,生产劳动的发展带来的杂食的增多密切相关。咀嚼着形态、韧性、硬度各不相同的食物,锻炼了空腔及舌功能的增大,从而使呼叫的语言中分化出来,这是人属成员在漫长的生存实践中从事语言尝试的最大成果。这几个元音节,于是语言由萌芽阶段开始向前迈步了。 4.语言与思维 谈到语言的起源就不能回避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出现先后的问题,因为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

起源之语言

语言的起源 语言的起源是一个有高度争议性的话题,因为可得到的实证证据的欠缺,很多人认为严肃的学者不应涉足于此问题。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甚至明令禁止讨论此问题,这个禁令对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1]现今,关于语言在何时何地如何起源的问题有着众多的假说,假说的数量几乎与此领域中学者的数量一样多。[2]对旁观者来说,与一百年前用达尔文演化学说对这个问题作粗糙解释的时代相比,如今此领域中似乎并没有达成更多的共识。[3]自19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神经科学家、考古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都开始尝试应用各种新方法来探究这个“科学界最难的问题”。[4] 语言起源理论能够根据它们前提假设的不同划分为连续性假说与非连续性假说两类。连续性假说的基本思想认为语言不可能突然之间就形成其最终的形式,它一定是由人类灵长类祖先的早期前语言系统演变而来。非连续性假说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语言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只能是在人类演化历程中的某一时间点上相对突然地出现的。不同理论间的另一区别是,有些认为语言是一种先天的水平,由遗传因素决定,另一些则认为语言具有文化性,是通过社交接触而习得的。[5] 现今唯一一位重要的非连续性假说支持者是诺姆·乔姆斯基。乔姆斯基如此回应达尔文主义的理论说:“在研究语言起源的很长历史中,人们一直想要知道它是如何从猿类的叫声中演变而来。不过对我来说这完全是浪费时间,因为语言是基于与任何动物沟通方式都截然不同的原则之上的”。[6]而当问到如何解释语言起源时,乔姆斯基的回答是我们无法知晓:“讲一个神话故事的话,很久以前某些灵长类动物在到处闲逛,突然间,或许是在奇异的宇宙射线的辐射后,产生了一些随机突变,它重组了灵长类大脑,并将一个语言器官植入其中”。他提醒说不应该仅仅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他的故事,同时也坚持“和其他包括语言在内的与演化相关的神话故事相比,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7]最近,乔姆斯基甚至更进一步地指出,产生于某个个体的一个随机突变,导致了语言在突然之间便以完美或近乎完美的形式出现。 [8][9] 绝大部分学者则更倾向于连续性假说,但对于演变的过程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把语言水平看作很大水准上是天生的,其中包括史迪芬·平克在内[10],他们避免去研究灵长类中明确的语言雏型,而是简单地认为“语言本能”[11]是通过通常的方式渐进演化而来。另外有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并不是从灵长类的交流、而是从灵长类的认知水平中演化而来,所以也更为复杂。[12]而迈克尔·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等学者则认为,语言是从灵长类的某些能够通过认知控制的沟通方式中发展而来,这些方式更多地是基于手势而非发声的。[13][14]还有些支持发声说的人把语言看作是发源于音乐的。[15] 同时还有学者超越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二分法,他们认为语言的出现是某些社会转变的结果。[16]因为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公众信任,使得人类将原先已潜藏的语言水平解放出来。[17][18][19]这些学者指出野生的黑猩猩与倭黑猩猩也有潜在但几乎从未使用的符号水平。[20] 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作者:阴法鲁) 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这是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但是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下面先对已有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说法略作讨论,然后简单谈谈我们对汉字形成的过程和时间的一些初步推测。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 1.仓颉造字的传说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沮诵、仓颉作书。(《广韵》鱼韵“沮”字下引《世本》)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秦代李斯所编的字书《仓颉篇》也是由于首句是“仓颉作书”而得名的。古人称文字为“书”,作书就是造字。 仓颉作书的传说在战国晚期显然已经很流行。这一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它有没有某种程度的可靠性呢?汉字当然不是个别人造出来的。不过在汉字形成的过程里,尤其在最后阶段,很可能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仓颉也许就是这样的人。早在战国晚期,就有学者作过类似的解释。《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认为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中由于用心专一而最有成就的一个。 但是上引《吕氏春秋》所举的六个人,除仓颉外都是见于时代较早的典籍的古史名人,唯独仓颉在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在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尚书·序》孔颖达《正义》:“司马迁、班固..皆云仓颉黄帝之史官也。”),恐怕未必有确据。魏晋以后人把仓颉说成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就更荒诞无稽了(参看唐兰《中国文字学》53—54 页。以下引作“唐书”)。也许仓颉只是古人所虚拟的一个文化英雄。 在上引《世本》中跟仓颉并提的沮诵,也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汉魏间的宋衷的《世本》注说:“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初学记·卷二十一·史传第二》引)恐怕也是想当然的说法。近人唐兰、高亨怀疑“沮诵”就是“祝融”(唐书52 页、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 27—28页。高氏认为祝融是仓颉的官名),是否可信,尚待研究。 2.文字出自八卦说 这是较晚出的一种说法。古代学者很早就认为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和八卦曾经起过某些类似文字的作用。一般认为作于战国晚期的《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网)罟,作佃以渔…… 又说:

语言的起源问题是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个老问题

语言的起源问题是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个老问题。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起源,既不是指小孩生下来后怎样学会说话,也不是指汉语、英语、法语等任何一种具体语言的形成,而是指整个人类怎样开始说话。这个问题太大了,也太难了。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学者绞尽脑汁探索人类语言起源的奥秘。但因收效不大,所以有些人就想回避这个问题。比如一百多年前,巴黎语言学会在会章里就宣布:“本会……不接受任何关于语言起源……的报告。”倒是挺干脆的。 当然,区区一个章程,不会也不可能阻止人们对语言起源问题的探索。人们总在想:世上万事万物无不有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作为掌握语言的人类本身都是从猿猴变来的,那么语言也应该是从什么个玩意儿变来的。再说,作为语言科学的研究对象,如果人们对语言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都是一笔糊涂账,那么语言学的其他许多重要问题,恐怕也难以交待清楚。正因为如此,所以语言起源的探讨和研究从未停止过。科学家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学说。其中在语言学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有人提出“拟声说”,认为人类是用模仿事物声音的办法形成语言的。这些人注意到了人类语言的声音特性,这是可取的,而且许多语言的确都有数量多少不等的拟声词。比如汉语“猫”(māo)、“鸭”(yā)等,大概是通过模仿这两种动物的叫喊声来命名的。但是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拟声词都占极少数,那些不发声音的事物的名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另外,有些词在甲语言里是拟声的,而在乙语言里却不一定拟声,这用拟声说就不好解释了。汉族人常说:“‘吱妞’一声,门开了。”这个“吱妞”应该算作拟声词了吧?可是几年前曾经有一个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问我:“老师,我仔细地听开门关门的声音,怎么也听不出‘吱妞’(zīniū)的声音来,怎么回事?” 有人主张“感叹说”,认为人类最初的词都是表达感情的。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感叹词的缘故,比如汉语中的“哎呀”、“哼”、“噢”等等都属这一类。但是,各种语言中那些占绝大多数的不表示感叹的词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种理论注意到了语言与人类感情表达之间的关系,这是对的,但用这种理论来解释整个人类语言的起源,却是站不住脚的。 有人倡导“契约说”。比如人们感到需要给某个东西起名了,就在一块儿讨论一番,取得一致意见,这个叫“树”,那个叫“石头”等等,于是“树”和“石头”这类词就这样产生了。看来,主张“契约说”的人是从人类交际的需要来考虑语言的起源的,而且也认识到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质,这在几百年前是可贵的。但这里也有个问题不好说清楚:人们最初约定时所用的词语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还有人主张“手势说”,也叫“身势说”。他们看到人在说话时常常用手来比划,甚至还带有身势动作,于是就猜想,大概语言是从手势发源的。不错,手势的确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甚至还是聋哑人主要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把人類社會的[ 奇异知识]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O”是“”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O” 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n =3.14159 ............ ) ,“n ”是物 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O” 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方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

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 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 “ma 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 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 有4X 400= 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 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 ”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 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 ”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 绪下的自然发声。

辩论的起源与发展

辩论的发展与起源 只要有人与人相处的地方,就有辩论;只要有辩论的地方就有雄辩。雄辩,作为人类语言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寓于人们本能的竞争潜意识之中;雄辩,作为辩论中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形式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雄辩在辩论中的特殊地位。 既然说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形式之一,那么,就可以说“辩”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雄辩作为辩论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语言沟通中所起的作用也就非常重要了。 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正是人与人在相处之中无法躲避的竞争性、排他性和残酷性的反映。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胜与败的结果大抵是出于谋略加枪炮的对话;而在和平年代,枪与炮似乎不再为人们所崇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因此就没有竞争了,人人都可以高枕无忧地去尽享天伦之乐了。 有赞成就会有反对;有建设就会有破坏;有深度就会有浮躁;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样东西——语言。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即使把世界分成无数个具象的分支,那么,这无数的分支也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矛盾体彼此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排斥和互相依存中的一种载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导致不同的观点。这一切,都是产

生辩论的温床,也都是产生通过雄辩来宣扬某中立场观点的正确性的一种手段。 1. 西方之辩 其实,雄辩并不是近几年才发明出来的产物。仅就西方而言,早在古希腊时代,演说和辩论就破手社会重视,乃至连学校的教育也注重了多学生在演说能力方面和背诵名家警句方面的培养。这样,口若悬河者开始逐渐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当时的雅典是比较开明的奴隶制城邦,政治上的民主、经济上的繁荣带来了思想领域的活跃。雅典学派林立,各种学说之间相互论辩极为盛行,因而,对有关“谈说之术”的研究也居于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390年,苏格拉底在雅典创立了第一所修辞学校,对后世影响很大。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其《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酥》一书中曾经指出:苏格拉底的一生是“谈话的一生”。这位自诩为“雅典牛虻”的哲学家成天蓬头垢面,到处找人辩论,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记录苏格拉底辩论的一部分精彩的实录。 古罗马人先是传承了古希腊人的论辩风格,并将其推至各种领域,能言善辩、巧言令色者俯拾皆是,后经教育家们去粗取精,自成一体,使得演说论辩发展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不仅如此,古罗马还造就出一大批在语言修辞方面具有很高水平的雄辩家。西塞罗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演说和论辩造就了无数的辩士,辩士所及之处,也从先前的

语言的起源 语音和语义的关系

语言的起源 语音和语义的关系 作者崔长虹 语言的起源学说有很多种,如摩声、感叹、喊叫、手势等等,但是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将语言的起源解释完美的,然而,这些学说又都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语言是由摩声、感叹、喊叫、手势等等很多不同方式自然而然起源的,不同方式起源了不同类别的语言词汇,以摩声方式起源了摩声类词汇、以感叹方式起源了感叹类词汇等等,这些不同类别的词汇组成了我们现在的语言词汇。下面就语言起源的手势说再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语言和手势语言有什么联系? (一)我们人不论你是用语音语言交流,还是用手势语言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语音语言和手势语言共同使用的现象。 1、我们与语言相通的人在用语音语言交流的时候,经常会伴随着手势语言的使用。 例如:我让你过来,我会说:来来……,同时,手还会做出来来……的手势,这样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 2、我们与语言不通的人是如何来交流的呢?毫无疑问我们这时候自然而然地是用手势语言来交流,这是不需要学习和思考的,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在用手势语言交流的时候,尽管我们知道对方听不懂我们的语言,但是,我们在用手势语言交流的同时还是会说出和手势语言语义相同的话。 例如:我和你的语言是不通的,我不会你的语言,你也不会我的语言。我让你过去,我会自然而然地用手做出让你过去的手势,同时,尽管我知道你是听不懂我的话的,但是,我还

是会说:过去过去……,这样的例子同样也是数不胜数的。 3、在以上的例子中,语音语言和手势语言共同使用的现象,是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语音语言,才发生的吗?不是的,聋哑人不掌握语音语言,但是,聋哑人在用手势语言交流的时候也会“说话”。俗话说“哑巴爱说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聋哑人在“说话”,聋哑人所谓的“说话”,就是聋哑人在用手势语言交流的时候,其发音器官还发出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语音”。 (二)人们在交流的时候为什么会发生语音语言和手势语言共同使用的现象? 我们从聋哑人的交流方式进行分析,聋哑人在用手势语言交流的时候,他的发音器官为什么会发出“语音”?我们知道聋哑人是听不到声音的,因此,他在用手势语言交流的时候,他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语音”,是他无意识的发出的(受过特殊教育的聋哑人除外)。 我们知道聋哑人和非聋哑人只是听力的不同、其它都相同。所以,我们非聋哑人在没有共同语音语言的情况下,在用手势语言交流的同时,我们的发音器官也会无意识的发出语音。这就是人们在交流的时候为什么会发生语音语言和手势语言共同使用的原因。 我们的语音语言和手势语言共同使用的这一交流方式自然而然的起源了语音语言。 二、语言的起源 (一)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我与一位不会汉语的人在一起,我向他表达我要喝水的意思,我拿起水杯做了一个喝的动作,我同时还不由自主的说:喝。这一动作和这句话我共同使用了两次,然后,我倒水、喝水。过了一会儿,我再次向他表达我要喝的意思,我这次没有做喝的手势,我只是说:喝,对方这时候就给我倒了一杯水,

“语言和语言研究”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语言和语言研究 语言和文字曾经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做神物崇拜起来。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铺的名字。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因而名字要避讳。皇帝的名字、长官的名字、祖宗和长辈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之外取一个“号”,彼此不称名而称号。在后世,认为这是礼貌;在远古,这是人身保护。现代各地口语里也常常有些词语起源于避讳;不久以前,很多行业有各自的避讳字眼。从前有些人家,因为小孩儿不懂得避讳,在堂屋里贴一张纸条“童言无忌”,意思是小孩儿说的话不算数。 文字的发明,古人更加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淮南子》里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最能表示文字的神力的是符箓,这是跟口语里的咒语相当的东西。一般的文字也都沾上迷信的色彩,有字的纸不能乱扔,要放在有“敬惜字纸”标签的容器里,积聚起来烧掉。文字里边当然也有避讳,嘴里不能说的名字,纸上也不能写;必得要写就得借用同音字,或者缺一笔。 语言研究的开始和发展 语文学的兴起有了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有了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于是有了书册,世代相传,成为经典。为了方便后世的人读通这些经典,有人出来加以解释,这样就产生了语文学,这是语言学的早期形式。把语言文字从崇拜的对象改变为研究的对象(或研究兼崇拜的对象),这是一大进步。 为了读通古书而产生语文学,这是中国与西方──印度、希腊、罗马相同的,但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西方用的是拼音文字,中国用的是汉字。汉字自成一种体系,跟语言的配合关系比较复杂。这就使得中国的语文学和西方的语文学呈现不同的面貌。 中国语文学的重点是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语文学的著作大致有四种形式:①随经典本文加注字音字义,往往跟“串讲”相连。也有汇集成书的。如陆德明的《经

语言的发展起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3959979.html, 语言的发展起源 作者: 来源:《双语学习》2014年第08期 语言的发展与起源关于语言的起源,现当代的欧美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突发型模式,认为语言是现代人的独有特征,语言能力是随着脑子增大而在晚近迅速出现的一种能力;一种是连续型模式,认为语言随着人属的进化而开始,通过作用于各种认识能力的自然选择而逐步成熟。 从古至今,语言起源的学说大致有几类: 1神授说。神授说主要盛行时期为从远古至十七世纪。其主要依据来自于基督教《圣经》中。语言神授说产生于人类的蒙昧时期,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和神话色彩,也具有鲜明的文化标识性。 2人创说。人创说主要盛行的时期是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十七世纪,现代科学已经有了初步发展,欧洲已经摆脱基督教会的愚昧统治,哲学理性主义兴起,人的地位得到提高。以往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此时变为了上帝是按人的模样创造的,由此语言也成了人的创造物。 3进化说。二十世纪初至今仍然被普遍认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领域内的科学家们开始对语言的起源问题有了兴趣。他们用比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所使用的更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起源。有一批动物学家潜心研究人类近亲黑猩猩的语言能力,发现黑猩猩不仅可以用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简单的交际,而且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交流信息。人类语言由动物似的叫唤声进化而来,是依据现代科学提供的新资料作出的关于语言起源的新构想,而不完全是主观拟测。 语言起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人类感受、认识客观事物能力的丰富和提高,具有了初步的联想、分类、概括能力;二是人类的喉头、口腔和声道必须能进化到能发出清晰的声音;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口耳相传,语言一开始就是音义结合体→音义结合的符号,语言一开始就与人的抽象思维相连。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原始语言应该是一致的,随着语言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不能脱离社会同时发挥交际职能。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职业、阶层等方面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行业用语、术语、阶级方言都是常见的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变体),是因地域的隔离引起的,差异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也有表现。通常在共同语产生之前,一个社会大致经过这样的语言发展过程:方言--通用语--共同语。所有方言中某一种方言被确立为基础方言,在这一基础上,成为通用语,进而成为共同语。

浅析语言的演变

浅析语言的演变 社会语言学中语言的演变是引人注目的话题,我认为语言是离不开社会的,社会的变化对语言的演变有着重大的影响。语言的演变虽然与社会变化有关,但并不是同步而行的,语言变化是缓慢的,有规律的一步一步地变化,以下我将从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演变来论述。 一、语言的起源 对于语言起源这一问题,不断有学者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如感叹说、契约说、进化说、约定俗成说等。起源于恩格斯的劳动说最具影响力,被现代许多语言学教材当作语言起源的根本原因。 二、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现代文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前进,而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做事方法和知识范围,而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 1.外部原因: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1)社会、人际交流和社会的发展。 (2)人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宗教的影响。 2.内部原因: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语言的演变 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而且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结合是任意的,这种任意性决定了语言符号变化的可能性。 语言又是一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要素或一个系统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要素、其他系统的变化。 (二)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1.渐变性 是指语言的发展不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所以这就需要语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日益增长的交际又需要不断地促使语言发生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不断变化。 2.不平衡性 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这主要变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第二,同一系统中的某个语言现象发展也不平衡。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 三、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在语音、语法和语义等语言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缓慢的进行着。 (一)语音的演变 1.方言和亲属语言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不平衡使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着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从中间就可以看出语音发展的过程,如汉语中的一种尖音现象和团音现象。 2.记录了语音的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特别是拼音文字,是以语音形式记录的文字,文字相对具有保守性,语音起了变化,往往文字还是老样子。 3.汉字是以语素为单位记录文字的。 4.从古代的介词中可以看出语音的变化。 (二)语法的演变 1.组合规律的发展

杨小文-语言的起源

语言起源的解释 从大自然到动物,再到人类的语言继承 杨小文 提要索绪尔认为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随意性的,但反对观点一直存在。笔者统计对 比2499个常用现代汉字的口形特征,发现语音的口形倾向于模拟语义。另外,自然界、动物界和人类的信息交流一脉传承:光线、声音、气味等信息媒介是原型,动物的肢 体语言继承了原型;人类的口腔发音继承了肢体语言,进行口腔“拟声”和“拟象”。原 型不是口腔发音的唯一解释,口腔发音替代原型的解释方法,使语音与语音相互链接 成系统。语音和象形文字一样,都继承了事物的特征。 关键词统计口形特征原型继承模仿精度肢体语言象征弥补代表解释

一、前言 索绪尔之后,许多语言学者讨论过音素的象征性。语言学家叶斯泊森(Otto Jesperson)指出元音[i]有“小”、“弱”、“次”、“快”等意念。陈澧在《东塾读书记?小学》一文中说:“‘大’字之声大,‘小’字之声小,‘长’字之声长,‘短’字之声短。”朱晓农认为高元音倾向于表示“小”和“亲密”,而低元音则相反。①显然,随意性观点和音义联系的现象矛盾。朱文俊在《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一书中转述了一些观点:“发音器官的肌肉只不过把这些姿态微缩化罢了,如‘卡’就是以舌根在喉部的收缩呈现物体的受阻状”。②对2499个常用汉字统计后发现,[见附录]汉字发音的口形倾向事物特征:这些汉字中,1067字含圆唇音,其中71字含明显“圆形”意义,占6.7%。另外1432字不含圆唇 音,其中20字含明显“圆形”意义,占常用非圆唇音字数的1.4%,见图表1 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 1600 非圆唇音含中含圆形意义的字占1.4% 圆唇音中含圆形意义的字占6.7%

“语言和语言研究”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语言和文字曾经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可是在语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们又把它当做神物崇拜起来。他们用语言来祝福,用语言来诅咒。他们选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铺的名字。他们甚至相信一个人的名字跟人身祸福相连,因而名字要避讳。皇帝的名字、长官的名字、祖宗和长辈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之外取一个“号”,彼此不称名而称号。在后世,认为这是礼貌;在远古,这是人身保护。现代各地口语里也常常有些词语起源于避讳;不久以前,很多行业有各自的避讳字眼。从前有些人家,因为小孩儿不懂得避讳,在堂屋里贴一张纸条“童言无忌”,意思是小孩儿说的话不算数。 文字的发明,古人更加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淮南子》里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最能表示文字的神力的是符箓,这是跟口语里的咒语相当的东西。一般的文字也都沾上迷信的色彩,有字的纸不能乱扔,要放在有“敬惜字纸”标签的容器里,积聚起来烧掉。文字里边当然也有避讳,嘴里不能说的名字,纸上也不能写;必得要写就得借用同音字,或者缺一笔。 语言研究的开始和发展 语文学的兴起有了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有了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于是有了书册,世代相传,成为经典。为了方便后世的人读通这些经典,有人出来加以解释,这样就产生了语文学,这是的早期形式。把语言文字从崇拜的对象改变为研究的对象(或研究兼崇拜的对象),这是一大进步。 为了读通古书而产生语文学,这是中国与西方──印度、希腊、罗马相同的,但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西方用的是拼音文字,中国用的是。汉字自成一种体系,跟语言的配合关系比较复杂。这就使得中国的语文学和西方的语文学呈现不同的面貌。 中国语文学的重点是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语文学的著作大致有四种形式:①随经典本文加注字音字义,往往跟“串讲”相连。也有汇集成书的。如的,慧琳的

语言的起源和演变

语言的起源和演变 2011040910326 英语3班封怡帆 内容摘要:语言是离不开语言是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变化对语言的变异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向社会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的不断丰富,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一、语言的起源 1、18世纪以前——语言神授说 自远古以来,人类就一直为这个问题所困惑。初民社会普遍相信,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某种神力的创造,所以人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被看作这一神力的恩赐。在西方,典型的语言神授说见于《圣经》,并且由于《圣经》不可动摇的地位,而成为从宗教到学术各界的正统说法。直到17、18世纪,语言神授说仍主导着大多数学者的思维。 2、18世纪——语言起源的科学探讨的开始 同时,一些有头脑的学者开始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其中最有名的三位是:孔狄亚克(E. B. de Condillac 1714-1780),卢梭(J. J. Rousseau 1712-1778),赫尔德(J. G. von Herder 1744-1803)。孔狄亚克在《人类知识起源论》(1746)中探讨了语言起源问题;卢梭在1754年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论及同一问题,后来又专门写了一本《论语言的起源》,在他逝世四年后问世。 18世纪中叶以后,语言起源问题已成为欧洲学界关注的焦点,许许多多学者加入了辩论的行列。1769年,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甚至决定设立专奖,以征求有关语言起源问题的最佳解答。来自欧洲各国的数十位学者参加了这场竞争。一年后,最终有三十篇论作呈交科学院。在这些用德文、法文、拉丁文等写成的作品中,有六篇受到评审人士称赞,还有一些被认为写得不错,但是获得科学院奖并由科学院指定出版的只有一篇,那就是赫尔德的《论语言的起源》。 3、19世纪——“一项不体面的活动” (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对语言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对具体语言的特点及语言亲属关系的关注上。 (2)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起源的不可论证性,所以,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规定,不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 一、语言的起源 (一)语言产生的三个条件 1、心理条件 语言是由词和组词成句的规则构成的。要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必须掌握词,能掌握一个词的词义。我们知道,词义具有概括性,因此要掌握语言,人就必须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瓜”。同时,要掌握语言,还必须具备记忆能力、计划能力、学习能力。先看记忆能力。要掌握词汇和语法,要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再看计划能力。说话人必须持续不断地预先做出计划,决定说什么,并对想说的东西进行组织,才能把话说得前后连贯一致。最后看学习能力。人类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不仅表现在他能够学会复杂而难以掌握的事物上,还表现在学习的速度上。与其他灵长目动物相比,人类通过模仿学会执行简单任务的速度要快得多。举例来说,在日本鹿儿岛上的一小群短尾猴中,要使洗土豆和扔麦子这样的行为扩散开来,需要8年的时间。与此相反,人类的婴儿出生不久就能进行模仿,而儿童通常到三岁时已经能说流利的母语了。这是语言产生的心理条件。 2、生理条件 要掌握一种语言,还应该能掌握一个词的音。我们知道,词的音是由音位构成的。一个词的音往往包含几个不同的音位。而这些音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出来的。因此要掌握语言,人就必须具备灵活发

音的能力。这是语言产生的生理条件。 3、社会条件 要产生语言,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配合越来越频繁,相互之间产生了有什么非说不可的需求。这是产生语言的社会条件。在人类的祖先所生活的非洲东部大草原上,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强悍的食肉动物和它们的猎物如同军备竞赛般共同进化了数百万年。早期的人类为了在那里生存下来,不得不依靠建立比有蹄类动物的种群更大、更有组织的社会性群体。 (二)语言起源的时间 人类社会是在什么时间具备产生语言的三个条件从而产生语言的呢?据遗传学家、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大概是在距今五万年前的旧时器时代晚期,也就是晚期智人时期。据古人类学家对古人类化石的研究,这个时期,智人的脑容量已经与现代人的脑容量基本相同,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智人的口腔和牙齿的构造也与现代人的基本相同,具备了灵活发音的能力。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个时期,在人类文明演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里程碑,例如一些山洞里的壁画,埋葬死人的坟墓以及墓里陪葬的花草。从这些可以认为那时的古人已经有了艺术和宗教的萌芽。同时大约在五万年前,有证据证明人类第一次在航海的技术上有了突破,能从亚洲的南部迁徙到澳大利亚。是什么原因使古人在那个时候有了这些突破而有个大跃进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发明了语言。语言能使人能互相沟通从而组织起来去完成一个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能传递知识、积累知识,能

语言起源与人类进化

语言起源与人类进化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言起源、发展和人类进化这一互相伴随的过程,而后研究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描述了语言演化与人类发展;思维产生与语言出现这两组问题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Abstract: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urse of human and language evolution, the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The author also describes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between language evolu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beginning of thought and language. 关键词:语言起源、人类进化、思维 Key words: Origin of Language, Human Evolution, Thought 由原始人向现代人进化的过程中,语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同时人类的进化,比如脑容量的增加,发音器官的改善也成为了现代语言出现的有利条件,也推动了原始语言向现代语言的演变。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语言。在生存环境迫使下,人类被迫群体生活与劳动,于是群体当中的成员出于交往的需要,就会用某种方式来彼此交流,经过不断的尝试,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最好的沟通方式而确立下来。 一、原始人与语言的起源 关于语言起源有很多种推测,包括Jespersen归纳的语言起源于人类自然发音倾向的“噗噗理论”;起源于人类模仿外部声音的“叮咚理论”和“汪汪理论”;起源于劳动号子的“嗨吆喝理论”;以及Jespersen本人主张的语言起源于人类以唱歌的方式进行情感宣泄的“啦啦理论”,尽管听起来各有一定道理,却只是推测和臆想。近年来人们提供了一些关于语言起源的新理论,比如早期人类用闲话替代彼此理毛以维持人际关系的“理毛理论”和欺骗行为导致脑容量和智力的增加从而使语言成为可能的“欺骗理论”,还有一些学说认为语言源于手势的“手势理论”,于是关于语言起源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实际上语言怎样起源是个难以验证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人类进化与语言起源、发展这一伴随的过程。 大约四五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逐渐与南方古猿明确脱离,当然后者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与其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经过一系列跨越几百万年的发展阶段后,大约在200万年以前古能人(homo habilis)出现了,古能人的出现启动了一场虽然缓慢,但是不可逆转的扩张运动,大约在公元前150万年到120万年之间,出现了全新的物种直立人(homo erectus)。直立人不仅脑容量翻了一倍,而且制出的工具更加规则和对称。大约在公元前20万年到3万年,这段时间内出现了智人(homo sapiens)。南猿颅底基本是平的,跟黑猩猩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其声道也不具备人类的发音能力,15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的颅底开始略显弯曲,这表明其喉的位置已经略微下降,其声道应能发出一部分人类语音,直到古智人时期,其颅底的弯曲度才达到现代人的水平,这意味着其声道结构基本形成现代人的样子,能发出全范围的人类语音,也就是说,能发出任何语言的任何音,因此可以推断原始语言应当产生于古智人出现之后。 根据W.A. Foley的研究,人类最早的语言产生于元音化,这使得有区别性叫喊的数目开始增加,这些可能就是最早的词汇,古能人开始用有声手段来促进交流,从古能人到古直立人的过程中,词汇的数量在增加,用来表义的符号串的长度也在增加,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在增强,所以在直立人中可能出现了原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